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宿舍是非地抑或温馨港?——写给大学新生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12-7 00: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与艺术融合人才领跑大学生就业



  编者按:“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不可分割的”,这是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名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电子信息与艺术融合的领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淘金地带”。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曹小洁是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上学期间,她所学的主要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电路原理与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等,毕业设计是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女生学这些枯燥的课程,会有发展前景吗?事实是,电子信息专业同样可以“玩得很艺术”。曹小洁不但就业不成问题,还跟擅长艺术设计的几位同学合作开发了一种艺术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产品:卡通迷你音响。
  
  她说,设计这种产品的想法来源于上学期间的一些感触。她细心地发现,同学平时多用耳机听音乐、学习英语,但总用耳机很伤听力,现在的音响又不方便随身携带。小洁和她的团队的创意便是针对这一问题。她们起初与当地一家卖组装电脑和二手电子设备的商家合作,设计了卡通迷你音响,外面有一层柔软的织物包裹,体积小,手感好,外观更是有大脸猫、土拨鼠等多种可爱的卡通造形,乍一看就是一个毛绒玩具。音响有挂钩,可以任意地悬挂在女生的包包上当做装饰品。另外,这种卡通迷你音响还有个夹层,可以当做外挂钱包使用。
  
  起初她们只是因为好玩随意设计了几款,并DIY了几款成品,放到科技市场的商家处代卖,没想受到许多女生的追捧。然而,她们也知道,这种自产自销的“三无”商品不能这样卖下去,于是开始寻找能将她们的创意转化成实物的正规厂家。目前,已有一家无锡的厂家与她们达成合作协议,新开发产品预计明年初上市。而小洁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该厂家产品开发部,产品赢利后还会获得分红。
  
  小洁认为,卡通迷你音响其实没有太多科技含量,关键是艺术设计给产品加分不少,然而,她同样认为,如果仅仅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设计,可能不了解有关电子产品的一些基本知识,也难以使功用与外观更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小洁希望在产品功能上研发一些核心技术或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些改良,使产品更具高品质。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在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和成熟,市场空间已越来越多地依靠产品的外观设计、艺术造型等附加内容去开拓。比如,作为普及型的电脑等家电,一款造型奇特、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电脑机箱等配件,消费者完全可以当作电子艺术品进行摆设,而不仅仅因其单调、大众化的外观只能塞进桌柜的角落里。另外,像近些年兴起的电子桌、电子柜、电子相册等产品进入百姓生活,艺术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销量。
  
  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但是,对于大众消费,如果能像“手机美容”那样,通过贴膜、彩绘等方式将“白板空调”变为“彩板空调”,那将会得到更多有个性的消费者的青睐。随着近些年各地电子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电子信息与艺术的结合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当然,这也给电子信息专业带来了更大挑战:学生培养要加入艺术元素及相关课程,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与艺术设计融合是趋势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造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电子信息科学与艺术设计行业相融合的趋势,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及职业院校将电子信息专业与艺术类专业相结合,共组院系合办学,招生也是文理兼收。比如,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也招收艺术类学生。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师钱开第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对电子科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及实施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不错,受到文、理科各专业学生的欢迎,并最终能使学生在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各类走智能化竞相道路的家电企业,越来越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视为镇企之宝。随着3G、物联网、传感器、被动电子元器件、IC封测及液晶屏、触摸屏、电声器件等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发展,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而有一定技术能力又兼具产品艺术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必将越来越走俏就业市场。
12#
发表于 2010-12-7 00: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与艺术融合人才领跑大学生就业



  编者按:“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是不可分割的”,这是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名言。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电子信息专业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电子信息与艺术融合的领域,成为就业市场上的“淘金地带”。
  
  复合型人才受欢迎
  
  曹小洁是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上学期间,她所学的主要课程包括C程序设计、电路原理与实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等,毕业设计是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女生学这些枯燥的课程,会有发展前景吗?事实是,电子信息专业同样可以“玩得很艺术”。曹小洁不但就业不成问题,还跟擅长艺术设计的几位同学合作开发了一种艺术与电子信息相结合的产品:卡通迷你音响。
  
  她说,设计这种产品的想法来源于上学期间的一些感触。她细心地发现,同学平时多用耳机听音乐、学习英语,但总用耳机很伤听力,现在的音响又不方便随身携带。小洁和她的团队的创意便是针对这一问题。她们起初与当地一家卖组装电脑和二手电子设备的商家合作,设计了卡通迷你音响,外面有一层柔软的织物包裹,体积小,手感好,外观更是有大脸猫、土拨鼠等多种可爱的卡通造形,乍一看就是一个毛绒玩具。音响有挂钩,可以任意地悬挂在女生的包包上当做装饰品。另外,这种卡通迷你音响还有个夹层,可以当做外挂钱包使用。
  
  起初她们只是因为好玩随意设计了几款,并DIY了几款成品,放到科技市场的商家处代卖,没想受到许多女生的追捧。然而,她们也知道,这种自产自销的“三无”商品不能这样卖下去,于是开始寻找能将她们的创意转化成实物的正规厂家。目前,已有一家无锡的厂家与她们达成合作协议,新开发产品预计明年初上市。而小洁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该厂家产品开发部,产品赢利后还会获得分红。
  
  小洁认为,卡通迷你音响其实没有太多科技含量,关键是艺术设计给产品加分不少,然而,她同样认为,如果仅仅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设计,可能不了解有关电子产品的一些基本知识,也难以使功用与外观更好地结合起来。当然,小洁希望在产品功能上研发一些核心技术或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做些改良,使产品更具高品质。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在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和成熟,市场空间已越来越多地依靠产品的外观设计、艺术造型等附加内容去开拓。比如,作为普及型的电脑等家电,一款造型奇特、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电脑机箱等配件,消费者完全可以当作电子艺术品进行摆设,而不仅仅因其单调、大众化的外观只能塞进桌柜的角落里。另外,像近些年兴起的电子桌、电子柜、电子相册等产品进入百姓生活,艺术含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销量。
  
  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但是,对于大众消费,如果能像“手机美容”那样,通过贴膜、彩绘等方式将“白板空调”变为“彩板空调”,那将会得到更多有个性的消费者的青睐。随着近些年各地电子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电子信息与艺术的结合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当然,这也给电子信息专业带来了更大挑战:学生培养要加入艺术元素及相关课程,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与艺术设计融合是趋势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造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电子信息科学与艺术设计行业相融合的趋势,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及职业院校将电子信息专业与艺术类专业相结合,共组院系合办学,招生也是文理兼收。比如,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系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也招收艺术类学生。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教师钱开第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对电子科学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及实施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不错,受到文、理科各专业学生的欢迎,并最终能使学生在接受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各类走智能化竞相道路的家电企业,越来越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视为镇企之宝。随着3G、物联网、传感器、被动电子元器件、IC封测及液晶屏、触摸屏、电声器件等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发展,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而有一定技术能力又兼具产品艺术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必将越来越走俏就业市场。
13#
发表于 2011-1-25 1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专业越多就业越差2011-01-11 11:37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麦可思最新的一期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越多,就业越差。此项调查选取了长江三角洲地区85所高职院校,对6.3万名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分析。



  据《北京日报 》报道,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较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有所降低。所办专业大类在5个以下的高职院校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92.3%;专业大类在5-10个的高职院校为90.4%;而专业大类在10个以上的高职院校为89.4%。



  同时,高职院校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质量就越低。月收入和专业对口率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分析发现:所办专业大类在5个以下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为2109元,专业大类在5-10个的高职院校为2035元,而专业大类数量在10个以上的高职院校下降到1963元;所办专业大类数量在5个以下的高职院校,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54%,而专业大类数量为5-10个和10个以上的高职院校,分别为53%和52%。



  此外,就业质量低会影响到工作的稳定性。专业大类在5个以下的高职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1%,而专业大类在5-10个和10个以上的高职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上升到45%和46%。可见,高职院校所办的专业大类数量越多,其培养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越低,或者说初次就业质量较低。
14#
发表于 2011-1-30 05: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运涛:谁让我们到了这里?——寄语大学新生

时间:2009年9月16日 作者:王运涛(郑州广播电视大学)
2009年9月13日上午9:30 。

窗外细雨潺潺,一楼阶梯教室内灯火通明。

2009级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正在进行。

我在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主要带领大家思考了三个问题:

一、是谁让我们到了这里?

有同学说,是为了上大学的理想;有同学说,是因为自己的成绩。

我说:看得出,这两位同学,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现实主义者。我想知道的是,有没有一个浪漫主义者:你就是为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来的?(众生大笑)

我又问:是谁让我们来到了这里?

众生一时无语。

我说:我昨天就发现,许多同学是父母送过来的,就像当年你们走进小学校园一样,不同的是那时候父母牵着你的手,这次不再牵你们的手,因为要为你们提重重的行李。(全场肃静)

我又问:哪位同学是独自一人来报到的请举手。(全场仅有3位同学。)很好,请大家给他们一些掌声,为他们勇敢地独自一人迈进大学的步伐!这是一个大学生独当一面很好的开始!(掌声渐热烈,乃至雷动)

前排有同学小声说,不想让父母来的,他们偏要来。

我大声说:为什么有些同学不想让父母来的,他们偏要来呢?两个原因:一是父母对我们的牵挂是不变的,不管我们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二是我们过去的表现还不足以让父母放心我们独自来报到。(有学生低下头)

我又问一遍:是谁让我们来到这里的?我想大家明白,你们来到这里,除了上大学的梦想,还有你们的成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们父母白花花的银子!

我又问一遍:是谁让我们来到这里的?

有少数同学嘀咕:是我自己。

我大声说:对,内因决定一切。同学们要切记,是我们自己让你来到了这里,而不是去了北大。我们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又问:是谁让我们来到了这里?请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的母校,不要忘记了我们曾经的老师。刚刚过去的教师节,你有没有想起曾经熟悉的那些人?……请大家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走进大学,走近社会。

二、我们来到这里能够得到什么?

有同学说,获得知识;有同学说得到想要的生活。

我说:大家说的不错,来这里可以读书,可以过大学的生活,甚至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那么,我想知道你怎么得到你想要的呢?换句话说,我们读大学要读什么呢?

有同学说:读书。

我说:对,读大学不读书是不对的,大家要多在课堂上读书,多到图书馆借书,多到阅览室观书;但是在大学里只知道读书又是错的。读大学读什么?在家也可以买来书读,为什么来学校?因为学校有老师。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家要主动走进这所学校每一位优秀的老师。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对我们新生来说,一人行必有我师才对。俗语云:活到老学到老。对21世纪的我们来说,学到老才能活到老。否则,不与时俱进地终身学习,很可能就遭遇淘汰,失业下岗。

我又问:读大学我们读什么?我们要读同学。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龄人的相互学习和观察非常重要。身边的同龄人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就是你的合作伙伴,就是生命中的重要风景。

我又问:读大学大家读什么?我个人以为,读大学首先要读懂父母期待的眼神。大家有没有看到父母送你走进大学时的眼神,那里有跟你一样的陌生和茫然,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这里能不能给你们一个他们期待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更多的握在你们自己手中。

我又问:哪位同学有幸见过父母最欣慰的笑容?

有十多个同学举手。

我提问其中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答案居然一样,父母看到我拿到通知书的时候。

我大声地问:这两位同学,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拿到的是郑州大学乃至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父母该是怎样灿烂的笑容?我相信许多同学没有见过自己父母最欣慰的笑容。因为父母最欣慰的笑容总是跟子女的成长、成才、成功有关。而年轻的我们,可能还没有提供给他们展现最欣慰笑容的理由和机会。(不少同学纷纷低头沉思)

我大声说:请大家用心记住父母期待的眼神,让那眼神成为鞭策我们大学期间一路前行的鞭子;请大家想象父母最欣慰的笑容,为了母亲的微笑早日到来,我们自己发奋图强,打造自己光明的未来。

三、毕业时我们走出这个校园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

我说:有目标的行程叫航程,没有目标的生活叫流浪。我很欣赏你们2007级的一位学姐,她叫陈凌,实习归来的时候大家可能会见到。她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她大一来上学的时候,是跟父母打了借条来交学费的,明确毕业五年内还清学费。《东方今报》电话采访我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虽然在我们中国父母供养子女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有这样一个女生,愿意为自己的未来“按揭”,拒绝“白吃”父母,要自己为自己的成长“买单”。我相信,带着承诺的成长脚步更坚定,带着目标追逐的未来更清晰。那么,我们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

同学或沉思,或无语。

我深情地声说:其实,我不需要你马上告诉我一个明白的未来。我只是希望大家现在开始就多多思考自己的未来。这样,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不管会遇到怎样的坎坷,遭遇怎样的困境,你都不会迷失自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大学生也一样,关键是我们身处风雨、不见天日的时候,要自己心中升起一轮太阳,要自己给自己力量。

(感谢王运涛先生惠寄)
15#
发表于 2011-1-30 05: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平原:请加入这道“风景”——在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时间:2008年12月15日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来源:天益


首先祝贺大家通过“高考”这座不无争议的“独木桥”,走进美丽且诗意盎然的燕园,从此得以从容澹定、欢欣鼓舞地“漫卷诗书”。不都是“读书”吗,怎么会有“幸福”和“不幸福”的分别?在我看来,不为分数、不为考试(基本上如此),为自己的学术理想与审美趣味,自由自在地读书,这多幸福!今天你们或许体会不到,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你们会格外怀念这段无忧无虑读书的日子。有位博士生告诉我,偶尔半夜惊醒,还会梦见恐怖的高考场景!考场有很多限制,不可能自由发挥,我从不敢劝人在高考时“特立独行”。最近一次演讲,还被问及答卷时能否“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我的回答是否定的,还给听众讲了清代诗人袁枚的故事。袁枚自承苦攻时文时,“不作诗,不作古文,不观古书”;而一旦得仕,则“真与时文永诀”。毋庸讳言,这是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可你如果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制度,又不想等一百年后才出生,那只好先过关,再寻求自我发展的机遇。但有一点,你不能对此没有任何反省,以为高考成绩就是学问的表征。  
     
能够走进北大,这很不容易;希望诸位尽早摆脱各种排名的纠缠。须知,学问是自己的,“得失寸心知”。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都不适合于“排名”、“打擂”、“PK”,那种娱乐化的作法,可以吸引眼球,但对文学或学术没有任何好处,很可能还是一种伤害。前两年,在成都旅行,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听说我是北大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叔叔,你可千万别骄傲,不能满足于第一名;今天你第一,明天你就可能是第二、第三了。你要做顶级,顶级掉下来,还是最好的。让我惊讶的是,“竞争”意识竟如此深入人心;所有的排名,从小就做起,从幼儿园一直排到研究生、大学教授。大学统考,各省市都弄什么“高考状元”;免试推荐研究生,也要看成绩排名。弄得大家很不自在,上了大学,还是时刻不得安宁。越是好大学,竞争越激烈,这我理解;可把竞争落实在排名上,我很不以为然。每个人天性不一,学问各有短长,实在难以量化。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掩盖了另一种不平等,那就是才情、天赋、机遇的差异。读书做学问,同样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是尽可能超越自我。不轻易言败,也不满足现状,努力往前走。这就行了。  

请大家记住,这是一所被世人拿着放大镜认真观察、任意褒贬的名校,其是非得失,大都因“夸张”而变型。北大的光荣与梦想,广为人知,参观校史馆以及阅读相关著述,你们很快就能了解。可这并非北大的全部。所有的校史教育,基本上都说好话;可那些没说出来的败笔,同样真实地存在过。所谓“扬长避短”,往往是“避短”比“扬长”更重要。因为,愿意了解并真正洞悉自家的缺陷,不是很容易。像北大这样的名校,应该有自信,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局限,包括曾经走过的弯路与失落,商讨如何超越自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我看来,找到适合自己性情和能力的“专业领域”,是成功的一半。小时候老被教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般的日常工作,确实如此;但进入高深的专业状态,很多时候,志气不能解决问题。即便从世俗的角度,也千万别赶潮流,选什么“热门专业”。你选的时候热门,等到你就业时,很可能就变成冷门了。人生很难一帆风顺,读书做学问,到了关键时刻,千钧一发之际,支撑着你继续往前走的,绝对是个人的意志和兴趣,而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  
     
几年前,我写《“文学”如何“教育”》,重新解说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名言:“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作家需要文学修养,但个人的天赋才情以及生活经验,或许更为关键。古往今来的大作家,很少是在大学里刻意培养出来的。再说,北大中文系承担培养语言研究、文学研究、文献研究专家的任务,倘若一入学便抱定当作家的宏愿,很可能忽略了广泛的知识积累,到头来两头不着边,一事无成。后来我发现,抗战中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罗常培,也持此观点。其实,北大中文系希望出大作家、好作家,只是不想拔苗助长。在我看来,需要重新思考的是,何谓“文学”、怎么“写作”,而不是作家不作家。  
     
对北大学生的自视甚高,我虽略有怨言,但表示理解和同情。记得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开学典礼上,老师都告诫我们要谦虚谨慎。但在北大,经常听到的却是鼓励:要立大志向,做大学问。前几年我在台湾大学讲学,临走时接受记者采访,问及北大学生和台大学生的异同,我信口就说:“北大学生气势如虹。”上学期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临走时,又被问及这个问题,我还是为北大学生的“傲气”以及“眼高手低”辩护。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手艺”,而不是降低“眼界”。在一个讲究实惠,普遍缺乏理想性的时代,北大学生的“迂阔”和“狂傲”,还是挺可爱的。只是为了让其日后走上社会,别摔太大的跟斗,必要的时候,会敲打敲打。但有言在先,将北大学生训练得全都谦恭有礼、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那绝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需要提醒的,反而是团体精神与心理健康。我的观察是,越是好大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多。都是尖子,凑到一起,发现山外有山,自己突然从第一变成了第十、第二十,你能接受吗?可是,不能接受也得接受。在我看来,同班同学,第一名和第五名、第十名,没有多少分别;除非你班里只有十人,每天都轮到你“掌舵”。都是高材生,在家庭以及原来的学校里,都被捧在手心;现在谁也不把你的“伟大”放在眼里,你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走在燕园,谁也不认识你。除非你在这期间,有上乘的表现。这个表现,不仅是具体的课业,还包括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大学不同于职业培训,就在这。校园生活有才艺表演,但主要不是;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沟通、协商、合作、服务、奉献。团队精神很重要,从积极角度说,是你日后走上社会的预演;消极角度呢,防止自我封闭,保持心理健康。万一精神上出现问题,请不要惊慌,北大校医院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不是所有的郁闷与苦恼,都可以靠“思想工作”来解决的,有时候必须借助医生和药物。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即将消失的风景》,说的是,那些学识渊博、风度翩翩的老学者,是大学校园里最为靓丽的风景。他们每天在校园里面散步、聊天,看着这些身影,你会很感动,觉得这个校园很有文化。可这道风景即将消失,为什么?老一辈学者逐渐去世了,年轻教授又不住校园。我当时说了一句颇为煽情的话:“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肯定会显得寂寞多了。”今天,我想略为修正:大学校园里,老教授是风景,青年学生也是风景,二者互相欣赏,且相映成趣。  

不管你主观意愿如何,既然有幸进入北大,某种意义上,你我都将成为燕园风景的一个部分。希望大家不要辜负、辱没这道绚丽的“风景”。
16#
发表于 2011-8-5 21: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想十年后的自己(周迅)

转载



十八岁之前,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那时我每天就在浙江艺术学校里跟着同学唱唱歌,跳跳舞。偶尔有导演来找我拍戏,我就会很兴奋地去拍,无论多小的角色。如果没有老师跟我的那次谈话,那么也许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知道周迅是谁。

  那是1993年5月的一天,教我专业课的赵老师突然找我谈话:“周迅,你能告诉我,你对于未来的打算吗?”我愣住了。我不明白老师怎么突然问我如此严肃的问题,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老师问我:“现在的生活你满意吗?”我摇摇头。老师笑了:“不满意的话证明你还有救。你现在就想想,十年以后你会是什么样?”

  老师的话音很轻,但是落在我心里却变得很沉重。我脑海里顿时开始风起云涌。沉默许久,我看着老师的眼睛,忽然就很坚定地说:“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成为最好的女演员,同时可以发行一张属于自己的音乐专辑。”

  老师问我:“你确定了吗?”

  我慢慢地咬紧着嘴唇回答:“Yes”,而且拉了很长的音。

  老师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着算回来。十年以后,你28岁,那时你是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同时出了一张专辑。”

  “那么你27岁的时候,除了接拍各种名导演的戏以外,一定还要有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

  “25岁的时候,在演艺事业上你就要不断进行学习和思考。另外在音乐方面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

  “23岁就必须接受各种培训和训练,包括音乐上和肢体上的。”

  “20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作曲,作词。在演戏方面就要接拍大一点的角色了。”

  老师的话说得很轻松,但是我却感到一阵恐惧。这样推下来,我应该马上着手为自己的理想做准备了,可是我现在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没想过,仍然为小丫鬟小舞女之类的角色沾沾自喜。我觉得有一种强大的压力忽然朝自己袭来。

  老师平静地笑着说:“周迅,你是一棵好苗子,但是你对人生缺少规划,散漫而且混乱。我希望你能在空闲的时候,想想十年以后的自己,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你确定了目标,那么希望你从现在就开始做。”

  一年以后,我从艺校毕业了,老师的话从那天开始一直刻在了我的心底:想想十年后的自己。是的,当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整个人都觉醒了。

  从学校毕业后,我忙于接拍各种各样的影视剧。我始终记得,十年后我要做最成功的明星,所以对角色我开始很认真地筛选。后来我拍了《那时花开》,拍了《大明宫词》,我渐渐被大家接受,也慢慢地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2003年4月,恰好是老师和我谈话后的十周年,我不知道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我居然真的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夏天》。

  其实你也和我一样。如果你能及时地问自己一句:“十年后我会怎么样?”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时刻想着十年后的自己,你会朝着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13:18 , Processed in 0.1537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