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教科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文辑=2008年6月23日起辑转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9: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需要一本真正的“零分作文集”


  近日一本号称“史上最搞笑、最雷人的作文书”——《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在网络上受到追捧(11月18日《重庆晨报》)。
    笔者仔细浏览后,发现这本书名不副实,其搜集的并非真正的零分作文。除集纳的一些语段,比喻和引用有点不恰当外,其他文本,从语言到观点,再到写作手法,都不乏优秀之作。换句话说,这些不像真正的高考零分作文,更像专业写手炮制之作。
    所以,如果你真的相信书名,并以此批判高考作文标准,就犯错了。虚拟的箭,发得再猛,都无济于事。“题材主要是愤世嫉俗型,玩世不恭型、恶搞型和挑战高考型”,可以说这些作文是根据这些主旨写成的。
    我们的世界里,总习惯于记录、追捧成功者,而失败者往往被遗忘,甚至不着痕迹。这本书倒提醒我们,在关注满分作文的同时,那些零分作文、低分作文,到底都写了什么?在高考作文标准要求的筛子过滤之下,究竟哪些思想和识见被过滤掉了?

  我认为,真正的零分作文、低分作文,同那些满分作文一样,对后来的考生,同样有借鉴意义。因为写零分作文、低分作文的学生,也同样是这个国家未来的一部分,他们的所思所想,不应被我们所忽视,哪怕是“不合时宜”,不主流,至少也应该“引起疗救的注意”,想一想他们为何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又该如何引导他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2 19: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麻辣先生的思考有深度!的确,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好习作,那些差一点的很少拿出来示众。记得,有一次,我将一篇差文,抄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虽然是无记名,可那个作者稀里哗啦地哭了半天,搞得好像我伤害了她一样!他们的作文的确有借鉴意义。如何“疗救”?如何“引导”?不应被我们所忽视,反而应该花大力气去做!
6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8: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辣老师和这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以他们高度的责任心,他们的智慧才情,他们的人品文品,告诉我们:莫因善小而不为!平时为学生的习作认真写下点点滴滴的评语,对学生而言或许是一种唤醒,或许是一种示范,或许是一种期待,或许是一种温暖......小小评语可以成为师生沟通情感的纽带,可以成为师生探讨习作的桥梁,可以成为启迪学生文学情怀的钥匙。聚沙成塔,日积月累,定可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苦在其中,乐也在其中!
寒梅拜读,留下脚印,为你们叫好!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10: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2-16 10:59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1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春景”还是“秋色”?


  北宋时期山东诸城籍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家喻户晓,历史上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年代以及“上河”的涵义曾有过一些争论,但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却无异议。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和收藏鉴赏者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此画所描绘的并非“春景”而是“秋色”。
  从《清明上河图》诞生至今,一般都认为该图所描绘的是北宋徽宗时代东京汴京以及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景象和自然风光。明代的《味水轩日记》记载,这幅画最早的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上不仅有宋徽宗赵佶亲笔的瘦金体题鉴“清明上河图”和双龙小印,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河上春”一句。并且研究者认为,根据《东京梦华录》对清明节的相关记载,北宋时期清明时节不但要祭亡灵,还要举行盛大的郊游活动,这与画卷中所描绘的景致相吻合。如此说来,这幅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无疑。
  但如果仔细观察画作,同时再对照当时历史的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清明节”之说令人难以置信。清明时节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左右,然而画中却有很多带着扇子的人物,还有几个小孩子光着身子在街上玩耍,河岸小贩的桌子上赫然摆着切开的西瓜、草帽等御暑御阳物品在画面上也随处可见,所有的这一切都说明此时不应该是乍暖还寒的北方初春季节。再进一步细察,还可以看到在画卷的右首有驮木炭的驴子,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仅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如果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宋人生活习惯。画面上还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而《东京梦华录》中则有这样的记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宋代秋季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酒谓之“新酒”。我们知道,孟元老和张择端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而《东京梦华录》又是记述北宋汴京风俗人情的重要历史典籍,所述史事当是准确可信的,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画面中的景致是秋色而非春光。
  既然《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并非是清明时节,那么为什么又以“清明”为名呢?熟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知道,《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说法,《毛传》称:“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之句,这里的“清明”都有政治开明有度、人民安居乐业之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画中题款“清明”语,应是作者张择端进献此画、期待获得皇帝赏识所作的颂扬之辞。金人在画面上留下的跋文说:“当日翰林呈画本,承平风物正堪传。”点明此画在于表现承平风物。根据画幅后面张著的一段题记介绍:“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教也。”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张择端是北宋时期的宫廷画家,这些服务于皇家的画家们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忠心为朝廷服务,描绘这种带有吉祥征兆,歌颂太平盛世的作品应该是他们分内的事。了解了这个历史背景,画中“清明”一词所代表的准确涵义就不难理解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6#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10: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2-17 11:15 编辑

横看成岭侧成峰艺   术高度却不同
——央视虎年春晚上的两个小品《不能让他走》与《捐助》之比较



文/麻辣讥士



  冯巩等人表演的《不能让他走》是央视虎年春晚开场歌舞之后的第一个小品节目,赵本山等人表演的《捐助》是央视虎年春晚在零点钟声敲响之前直到整台晚会结束之前的最后一个小品节目。这两个小品节目被安排在央视虎年春晚的一头一尾,应该被看作是很有分量的。
  这两个搞笑意味很浓的小品节目,尽管所表演的故事内容不同,而且所选取的现实场景也是一城一乡的,但是,这两个小品节目所弘扬的社会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却是高度一致的:《不能让他走》主要讲述的是冯巩扮演的角色主动把一位受伤老大爷送往医院、并为其垫交5000元入院费的故事,《捐助》主要讲述的是赵本山扮演的角色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学生主动捐款3000元助学的故事。
  这两个小品节目的戏剧性与喜剧性,都是由一个“误”字引发的。在《不能让他走》中,冯巩扮演的角色主动把一位受伤老大爷送往医院抢救、并为其垫交了5000元入院费,却被外人和家属“误会”是肇事者而百口难辩。在《捐助》中,赵本山扮演的角色本来只想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学生主动捐款3000元助学,却因按键操作“失误”而多点了一个零,成了捐款30000元,甚至把与亲家合伙的全部存款也给捐了出去。
  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评价,这两个小品节目的创意都是不错的,在央视春晚现场的演出“笑”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两个小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都有精彩到位之处:一个是冯巩在《不能让他走》中扮演的被人误会的救人者,一个是王小利在《捐助》中扮演的被误捐了款却未享有名誉的捐款人。当然,也毋庸讳言,这两个小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都有“画蛇添足”之处:一个是韩雪在《不能让他走》中扮演的网络写手,一个是与小沈阳搭班的于洋在《捐助》中扮演的摄影师。个人认为,这两个人物在两个小品中几乎是多余的。
  再从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衡量,实事求是的说,这两个小品节目所产生的实际客观效果则是大不相同的。
  小品《不能让他走》是由表现一种“崇高”——即甘当“雷管”(雷锋管的我要管)、主动救人,最后跃向一种新的“崇高”——即要做“雷人”(当好雷锋精神的传人)、将助人为乐进行到底!除此之外,即使是这个小品结尾被救者及其家属拿出10000元来加倍感谢救人者的情景,也演绎得十分合情合理,从中彰显的是一种懂得“感恩”的中华传统美德。所有这些,都能让观众的感动之泉从心底汨汨涌出……
    而小品《捐助》则是由表现一种“高尚”——即主动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最后跌落为一种“庸俗”——即赵本山演的人物角色为了维护电视采访镜头前的个人面子,把本不是心甘情愿捐出的30000元(其中还含有亲家的15000元)的荣誉都揽在了一个人的名下,而且满口说的都是一些言不由衷的大话或套话。这就或多或少地给捐资助学这样一种高尚义举渲染了几分虚伪的色彩。倒是由王小利演的人物角色显得非常真实可信,尽管王小利演的人物角色的思想觉悟远不如赵本山演的人物角色那样高,但我认为,王小利演的人物角色更具审美学意义!我甚至可以这样说:小品《捐助》能够演出成功,就是因为有了王小利这样的人物角色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最后,说说我将两个小品比较之后的结论:光有赵本山所演角色的“善”不是“美”,光有王小利所演角色的“真”也不是“美”,只有像冯巩所演角色以及该小品其他角色身上反映出来的“真”与“善”的统一,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7#
 楼主| 发表于 2010-2-16 10: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麻辣老师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从思想内容、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角度比较,思考深刻透彻,分析深入具体,结论鲜明,画龙点睛,乐中升华!的确“真”与“善”的统一,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美”!

问好麻辣老师,新春快乐,万事顺意!
6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2 编辑

由语文“被下岗”所想到的





  近闻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其中四所不考语文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不仅是考生和家长觉得无法理解,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此“荒唐”的举措也提出质疑和批评。
  语文在四所高校招考测试中“被下岗”,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人文素质和教育机制对人文教育的极度不重视。招生方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曾几何时别的学科都是必要的,母语教育却成了首先要减负的“负担”。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持有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做法,只能唏嘘感叹。一位有识之士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往往以人文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来换取专业学科知识的高积累。在专业知识的高墙之上,却面临心灵闭锁、沟通障碍和情感脆弱等人格危机。”不重视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后果恐怕还不仅仅如此吧?看看都德《最后一课》中是怎么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抽去了民族文化的脊髓,更何谈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
  即使就从有没有“实用”上来考量,语文“被下岗”,也存在着短视的观念误区。钱学森晚年最惦记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认为,学校教育理、工、文应该兼收并蓄,“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曾说,“如果哪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我第一天先考语文,如果语文不及格,就不用参加其它的考试了。”可以举出许多例证,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具备了很高的人文修养和造诣。那些让语文“下岗”的大学招生决策者们,为什么不研究研究一部科学发展史,与人文发展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可能在“一夜之间”。如中一个六合彩、继承一笔遗产、买了一笔突然疯涨的股票,都可能在倏忽间造就一个富翁。可是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使人“一夜”高贵起来。精神和心灵的高贵,需要长期的人文和人格的修炼。山顶上匍匐的小草,永远是小草;山涧深谷的青松,永远是挺拔的青松。看看当下,有多少中国人其实是过着一种“富而不贵”的生活啊!那些开着豪华轿车,却横冲直撞、草菅人命的“富二代”;那些利用权力非法疯狂攫取,拥有几十套房产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贪腐官员;那些送一个“三陪女”做礼物给老人祝寿的“孝子贤孙”……都在警示着我们思考,一个富裕起来的民族,如何同时是一个心灵和精神高贵的民族?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仅仅是提供创造物质财富的技能了,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心灵。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弱化,将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建议测试一下某些大学校长的人文素质,“被下岗”的不应该是语文,而是那些人文素质低下的教育管理者。
6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4 编辑

                                  “教室”概念新解

    “教室”,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传统的解读:它是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

  “教室”,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可以作出这样一些新的解读:“教室”——阅览室,飘荡着书香,充溢着阅读的自由;“教室”——工作坊,学生可以观察、实验,用各种工具操作,飘荡着问题,充溢着探究;“教室”——游戏间,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飘荡着欢乐,充满着智慧。当然,“教室”还可以是聊天室,等等。理念变了,内涵丰富了,功能也变了。

    最近,有人又从另一个维度对“教室”作了解读。在一篇《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中,说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教室”——出错的地方。一个多好的理念呀!

  这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

  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

  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其三,“教室”——出错的地方,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进而去创造。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那么,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70#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5 编辑

                                      做一个会欣赏的人


  五彩缤纷的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生活,让心怀纯真、向往美好的人得以感受无尽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欣赏便由此而生。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动人心;涛走云飞潮涌星移,可触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人世间一切挚情真意、美德善行也让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以至于我们常常迷茫了自己发现美的眼睛。 

  因了欣赏,美就超越了自然的时空局限走进纯真的心灵并久驻人心,欣赏者的心灵也因美的净化而成为最理想的归宿。是欣赏在真、善、美与纯真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让真、善、美通向圣洁的心灵世界。

  因了欣赏,人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人,启迪了人。这是自然真谛与人生智慧相谐相融的绝妙境界,惟善于欣赏者才会有幸览胜其中。欣赏为欣赏者提供了足够的与美相伴的温馨感觉,让爱美之人与动人之美结下高山流水不解之缘。

  真正的欣赏,是一种滤尽了一切利欲渣滓的透明情怀。对真、善、美,倾心而不盲从,礼赞而不迷信,远观而不亵玩,用可靠的理智恰到好处地调控着审美情感既不凝滞,也不泛滥,纯然一种平和心态。

  欣赏是一种健康心态,非品格磊落之人不能拥有。譬如以赏花为喻。有不惜掏钱买花却疏于培育以至花儿香消玉殒者,有见花美而心动继而动手折之者,还有徒羡艳美外表而心仪于罂粟者,种种变味的欣赏或源于狂热冲动,或源于自私浅溥,使人获益不多反受累遭害。

  透过欣赏之物,可见欣赏者气度、品位及意趣。凡是善于欣赏者,都拥有一颗不凡的慧心。于他们而言,观一花即观一世界,见小草可见大精神。与常见之美面对,便享有一份与故知重逢的欣慰;与罕见之美面对,则仿佛与初识知音邂逅,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惊喜。即使身处荒漠绝域亦能欣赏到平日常景常情难得体味的孤独苍凉之美。

  一个善于欣赏的人自然是胸藏锦绣,感觉里天地就更开阔明朗更亮丽空灵。相反,一个欣赏细胞缺乏的人,很容易可悲地自沉于一个满目灰暗了无生气的世界。

  像只有那种不含一丝尘杂平静如镜的水面才会将蓝天白云、茂林修竹、飞鸟游蝶等佳景美物不改变色地留住一样,只有没有遭受利欲渣滓的污染和浮躁之风侵袭的心灵才可以最真实地接纳一切真、善、美。有人赏物易,赏人难;有人赏远离自己生活之人易,赏身边人难;有人乐于自我欣赏而不屑于欣赏别人;还有人将欣赏异化为取悦和谄媚,异化为赤裸裸的吹捧和露骨的逢迎……种种病态的欣赏皆因心灵的水质失去了固有的洁净明澈而产生。

  所以,拒绝冷漠,抛弃虚伪,远离邪恶,欣赏才会成为一块成色极好的宝石,为你折射出世界缤纷生活的绚丽。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会欣赏的人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0:44 , Processed in 0.2363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