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5-4 16: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国峰 于 2010-5-4 16:18 编辑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同一语境中关键词语读音不同,句子的含义也不同。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表演课剧本中学习得语言的精妙。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品味句子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导学生表演本文的课本剧,体会人物性格。
五、教学准备:
本课不借用多媒体,以课本剧形式展现。在上本课时先组织学生排练本课课本剧。
六、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蜡烛是很平常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看得到它,但本文中的半截蜡烛却关系着很多人的生命,有这么重要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看看文中的那半截蜡烛是如何重要!
(2)、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对半截蜡烛的初步印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真实的小故事。(齐读课题)同学们课前读过课文了,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
(3)、快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正是这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板书──蜡烛图),使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围绕这半截蜡烛,课文主要介绍了那天晚上的几个场景?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试着依次说说。
(4)、同学们,本文的语言并不优美,但字里行间却能体现人物的机智与勇敢,下面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下人物的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转移德军官的视线后,才有可能把蜡烛换下来,从而可以保护蜡烛不被烧完,也不会烧掉了情报。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先生是对别人的尊称,让德军知道自己不恨德军占领法国,让他们失去警觉心。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1: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2: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学生读)
同学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体会这样几句话:
1、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
2、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3、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4、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5)、表演本课课本剧:(事先做好排练,约4分钟)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总结:是啊,正是由于全家人的机智勇敢,才保住了情报,我们不由得对这一家人的爱国思想肃然起敬,杰克的天真,杰奎琳的机智,母亲的沉着冷静跃然纸上,让我们历历在目。
研读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了我们班同学的精彩表演,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其实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爱国。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感情,文中的主人公才会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这份情报。
(6)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4、.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八、拓展与延伸:
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但是从文中看,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发挥你的想象,后来发生了哪些事呢,把你想象的写出来。

九、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改编本文并表演。
十、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点燃 吹熄 重新点燃 端走 夺回 拿上楼









反思:
     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深感农村语文教学任重且道远,而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不及城区学生,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单纯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博得学生的一时新奇,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次我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有关道具也是学生自制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啊。为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我还特别向曾参军的我校陈校长借来三顶军帽,以增强表演气氛,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都很认真,唯一一点就是放不开(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太少了啊),虽是如此,但在班上表演时,其它同学们兴致很高,效果出奇的好,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农村语文教学可否向情景教学倾斜一下,把生硬的语文说教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探索。
    (题外话:我把这个课本剧在本校的2010年庆五一活动中让原班人马表演了一番,全校学生反映较好,低年级学生可能只为剧中的年级孩子妈妈叫好,可高年级同学却看出了门道,有学生说,原来课文也可以这么学的,真有意思)
作者:陡岗镇白莲小学  李国峰
电话:15971267106
邮箱:ligofenga@163.com
QQ:360804193
2#
发表于 2010-5-4 16: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图为课本剧表演原班人马在2010年庆五一活动中的表演场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20:36 , Processed in 0.0981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