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研习班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8-15 06: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11-8-15 06: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培训的民间立场
——与刘铁芳先生对话

《校长》杂志记者 白宇极


问:对于教育改革大家各有各的绝望,各有各的无奈。对于您来讲,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意义何在,它能对现实有所价值么?



答:首先,我对教育改革整体上是失望的态度,但还不至于绝望。或者说当我们陷于绝望之中,这本身就是希望的起点。事在人为,我们至少意识到了当下的问题,希望始自绝望。

第二,我们当下确实遭遇严峻的应试教育事实,但我们应该看到不同层次的教育跟应试教育的距离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幼儿园、小学阶段的教育完全可以尽可能地远离应试教育的模式,给孩子们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三,即使是在高中,或者高三年级,在应试教育之外还是有学生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比如体育、艺术等等。应试的课程也有技术化的应试和适当的艺术化应试之分。空间总是有的。

第四,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人去做的,而且他的对象也是人。这意味着我们这个民族提高我们的教育素质,民族素养,也是为我们高考改革、教育改革的基石力量,只有提升这种基石力量我们才能有改革,否则我们的教育改革永远都会陷在恶性循环之中,走不出泥沼,走不进一种健康的教育气候当中去。

这四个理由应该是比较充分的。



问:我们知道,现在学校的教师培训基本都类似于技术培训,只是对教师在教学技术方面的提升,在您看来,这是否存在缺陷?以及我们如何有所改变?

答:学校的培训或者说体制内的培训更多的是做一种技术上的培训比较多,这个问题比较关键,也比较复杂。体制的培训往往需要立竿见影,只能先进行技术上的提升,要从根基上培育教育意识确实有些难。但体制也有好处,一是有足够的政府支持,二是面广,三是可以持续进行。

民间力量的介入可以适当弥补体制化培训中内涵的不足,提升培训的深度,但民间力量有一个持续性的问题。怎么保持民间培训的长期性,这需要更多的支持。

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凸显民间立场,为当下的教育培训做一些非常有益的事情。老实说,我们不能开拓空间,但是应该扩大空间,应该是敞开性的。二是我们对老师应该有一个激荡的效应,有一些新的东西。我们也想逐渐形成一个常态性的、长期性的直接的培训。这是很重要的目标。

我现在做的主要是湖南的团队,从湖南向全国辐射,同时也借助省外的力量辐射湖南。建设开放性的教师团队,这是我的中心。让我们的团队成员成为触动现实教育的心智的眼,给他们所在的学校、教师团队提供一个眼睛。然后我们考虑每一年,通过不同的主题来引导他们,我们每一年都会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情,目标就是通过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些老师持续跟进,以我们的这种方式给他们的职业生涯一种引领,激发一种灵魂之上的东西。

我们试图给体制化培训作一种补充、超越,但不是替代,也不可能替代。不是说不要他们学校体制内的培训,而是在这些基础上,我们增加一些新的东西来整合他们,来提升他们,三五年内能够出现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然后像种子一样,能够带领培训出更多的教师。这是我的基本目标。



问:您觉得在课堂改革的内容方面,您主要关注哪些,可以在哪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答:内容方面我们的培训还是以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作为老师他的根基还是在课堂,她必须站稳课堂。但是我现在,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课堂改革很多年了,课堂方面内在的改善仍然相当有限,这次我将对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厉的批评。当然,仅有批评是不够的,必须做一些建设性的方案,这是一个基本的着眼点,我们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希望有一个推动。

第二,让老师们有一个自我关注,自我成长,意识到怎样利用他们的资源,更好地进入他自我的教育生活目标,这就是第二个目标,从课堂教学进入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明年,我们可能会做教师的教育理念,或者教师的教育素养,教育思想,比如教育哲学等,从这些方面来做些深度的引导,在文史哲素养或更多的方面开放起来。再请一些比较优秀的老师,深度介绍他们成长经历与经验,让老师们能够自觉地去提升、自我引领。



问: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宏大的计划。

答:对,我的目标就是建设开放性的教师团队。这里的开放式三重含义,一是立足湖南,向全国、甚至包括港澳台开放;二是由实践向理论的开放,也包括理论向实践的开放;三是以骨干和持续跟进的老师为主体,向更多的同道开放,这是开放的双重或多重含义。



问:在我看来,课堂培训的最终意义,如果可以支撑教师的终身职业发展,最终会落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宗教性,一个是文化性。那么您主要的努力应该是在文化性上。

答:以文化超越专业。但我们要立足于它这个专业来谈,没有这个基础,是很难谈出文化的气息来,因为文化离开专业他就是一个比较空的东西了,所以要立足这个,用文化超越。



问:在您看来,中国课堂改革保守看来,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它没有进展的原因究竟何在?

答:这个问题很难讲,至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教学的理念和学科本身的融合确实不够充分。在《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的第四期有一篇文章说的很好,其中提出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课堂改革是游离于学科之上的一种夹空式的改动方法。我们试图以一种新的课程理论理念来引导课堂改革,而不是从学科本身的实际出发来提升,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是对教师自身的基础或者教师自身的现状还是关注不够,整体上我们还是一种压迫性的、外在的,而忽视对教师内在的需求,内在的动力,这些方面还是不健全。由此得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没有达成一种累积性的发展。我们讲了很多理念,但是理念之间没有叠加,有些散乱,老师可能学到了很多概念,但是没有办法在自己的生命当中把它们整合起来,进行升华,变成自己的生命品质,形成一种不同的精神链条。正是这三大核心问题,导致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大大降低。



问:在我看来,是否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体制的限制,一个是课堂改革的文本,就是教材的限制,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个问题太复杂,整体上我们还在一种紧缩的趋势,当然它有自己的好处,就是规范现在散乱的教育市场,但是我们的问题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在还没有走出这个循环。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些担忧,尽管我们的市场没有成熟,但当然更多的人介入进来也可能是一件好事。在教材和制度这个方面我们基本上无能无力。这些问题比较难,还是要转向教师,研究教师。很多教师素质很高,他完全可以超越教材,教材也不是铁板一块。如果老师能够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的空间,不管是文学还是科学,特别是语文和综合科,他超越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问:对于教师培训是否有选择呢?

答:目前的立足点还是以骨干教师为主,然后和学校结合起来,首先我们会做一个教师培训,年底我们在一些学校做一个基地学校校长的论坛,把两者结合起来。



问:您觉得哪个更重要?

都重要。离开了教师,校长就是个空头衔。没有优势教师的支撑,所有的改革都是没有意义的的。但是离开了校长的引领的话,教师的空间很难打开,所以两方面都很重要。这是表和里的关系的问题。



问:从教师培训或者专业成长的后果来看,一般校长不会将这样的教师放在一个关键的位置上。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一个想法,也基本得到证实,就是开放性课堂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高考成绩,进而引起一些学校或者社会性的后果,这导致这样的教师边缘化,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答:当然我个人觉得我们目前对高中老师的改革还是渐进式的,不可能做的太远,我希望我们体制还是能够包容优秀的老师,能够进入重要的课堂教学领域,反过来,也希望我们理想化实践改革的老师,也要包容现在的现实,不要过于的精神浮躁,或者走一个过于别出心裁的道路。我相信老师在考虑到现实的状况的话,还是会做出调整,向高考应试有一定的靠近,像南师大附中吴非老师那样的,他是很理想化的,但是应试的效果一点都不差。所以它是双方性的一个包容。当然现在可能更需要我们的体制能够给我们这些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够给予更大的空间,这可能是目前困难更大但更迫切性的一个问题。



问:您本次主要希望讲述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走向日常教育生活”。您是怎样想这个问题的呢?

答:对于教师发展而言,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解我们周遭的教育生活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整体上老师眼睛还是向上看,看着天花板教书,我们总是按照教育程序,沉迷于教学事务当中,很少沉下心来考虑每一个教育行为的意义,因为我们可能无意中就伤害了孩子。第二,就是怎样贴近儿童,寻找一种契合儿童教育的方式,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根本性的问题,但只有你对日常教育行为有一种敏感的思考,你才可能追问日常教育行为对孩子们的益处。因此,我们的根本目标在孩子身上,着眼点在从日常教育生活出发,这就是我的基本意向。



问:您怎样来验证教师培训的效果,有没有什么评鉴的标准呢?

答:最重要的标准是当下的,及时性的。在当下的教育培训当中有没有受到启迪,真正找到他的兴奋点。现在的老师都经历过风浪,对于培训都经历的很多了,他对培训是不是能感受到智慧的冲击,促进教师职业的深度理解,这才现场就可以直接显现出来。另外,我们会尝试做持续性的培训,期待老师们持续跟进,邀请大家带着他们的问题进来。这样,这次培训后,下次能带着更多的问题和成果,这样促进一个优秀的团队的慢慢形成了,过上三五年,就能推出一批优秀教师。



问:您讲的教师培训会不会可能如同杜郎口一样,形成一种模式?

我不反对模式,而且主要必要的模式,但我反对模式化,如果有一个模式可以让每一个老师拿来即用个模式要么是巫术,要么是骗术。



问:但是如果不是十分优秀的老师,可能很难能够接受您的培训方式和理念。您怎么对待这个问题。

答:我们只能渐进的,一点点尝试。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做到最好,只能有所唤醒,有所触动。对于一般老师,最基本的还是回到教育生活中去,立足于自己的教学方式,寻找一种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成长的模式,我们并不追求每一个老师都能达到优秀,但我们希望在自己的领域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这是基本的期待,能够自己保持一种反思性的东西,能够悟到自己能偶做到什么,比如教同一篇课文时,我明年在上的时候,能够多做一点什么样的改进,这就是从小事、细微处做改进。



问:对于校长,或者学校的管理者,您觉得他需要做什么?

答:起码一点,要意识到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至于你能不能做到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你要意识到大的方向,同时从你学校的现实出发,一点点去改进。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有一点战略的眼光,用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引导学校的教育文化改进。至于能做到多少,那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一回事。我近来倡导的一个事,就是我们去做,去尝试,至于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达到我们理想的目标。重要的是至少我们在做,如果我们不做,就是只能等死,可以这么说。你不做,只能被环境所改变,只有去做,我们才能一点点的去改变环境,提升我们教育的品质。
3#
发表于 2011-8-19 23: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涵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田慧生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问题。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作为教育三大问题都与教师队伍建设息息相关。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话题,核心内涵有三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这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定向。教师专业成长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对教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和判断,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询和回答教育是为了什么?什么是好的、理想的教育?教育及教师工作的基本价值何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精神。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在功利性的价值。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首先要满足学生学知识长本领的基本需要,天然负有给予学生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价值容易被认识和重视。二是教育的内在价值。这一价值却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受到忽视。其原因与认识上的不到位,外在价值的不断扩张密切相关。内在价值始终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造成了教育价值实现的不平衡。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除了赋予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应该把每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必须高度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关注人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不断丰富。忽视了这样一个内在的东西,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教育的理想、理念、观念都会出现偏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活动的支配者、主导者,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能仅仅把教育教学生活中的不正常现象,对孩子内在精神世界的忽略完全归结为考试评价制度不合理。如果教师能从内省的角度,抓住对教育的基本判断,深入思考,投入情感,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事实证明,很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做得很好,就是通过对教育教学基本问题的不断反思认识,形成了对教育完整的看法、正确的认识,把握住了规律,实现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专业精神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如教师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的专业态度、敬业精神、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以及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效能感、职业情感等。

  二是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达标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现代合格的教师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对于教师专业化而言也是重要的。在基本专业知识达标的情况下,教师以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出现,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出现在教育现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广博的学养。教师要增加教学的魅力,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拓宽知识视野。只要和教学、人生相关的,现代教师都要广泛学习、广泛阅读,这与教师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

  有人批评现在的教师存在着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的状况,这个批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广博的学习,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塑造一个新的文化人,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教师形象出现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要在满足基本的专业知识要求的基础之上,要使每一个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有着比较高的品位的文化人,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成长。

  三是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这是教师走向卓越和优异的催化剂。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反思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的不断融合中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和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是教师教学工作达到圆润贯通、自由和谐状态和境界的基本标志,是一个教师一生中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教育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像催化剂,当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感悟思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职业的境界就会发生变化,教学工作就会不断走向卓越和优异。教育智慧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真正表现出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在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足够用心,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不断探索,教师的专业成长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原载《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3期)
4#
发表于 2011-9-1 14: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2:36 , Processed in 0.1085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