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第8页72楼起为研修实录]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7: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9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7: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启蒙·传译·分享:教育叙事研究的立场、资源与意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刘云杉教授



主持人曹婧:前三天我们在一起讨论学习生活,度过了快乐的时光。我们刚来在日程安排时拿到后都在期待女性学者的讲座,昨天晚上联谊晚会很多人还幸运得到她的书。我想大家一定很想聆听刘老师的讲座,接下来让我们热烈欢迎。

刘云杉:最后板块和大家见面,三天内大家彼此感动、琢磨、探讨。今天的议题:教师叙事研究的立场、资源和存在的意义。

主要内容:

热身:一个小叙事

研究的立场:教育研究的新发展;资源:教育敏感性与教育智慧;意义: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挖掘

   

小叙事:

很久以前在想这一生要做些什么,我们花了很多童年时光在学习上。最后我们获得了一张文凭来确保地位。(保证你进入到精英的圈子,当文凭越来越多时就开始贬值。汽车:不普及时开一款,后面很多意义,越来越多时就什么都不是。品牌。稀缺性商品。)直到找到了工作,通过了艰难的测试获得了一份工作。花了很多很多的精力直到筋疲力尽,当时间慢慢过去,我们改变新的目标。我们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而且承诺这段永恒的爱,激情过后,家中增加了新的成员,多少夜晚不能合上我的眼。孩子给了动力,继续在等级的台阶上攀岩,是否更好,最后变成有钱人,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直到所有项目得到。

然而真实的不是这样的:老板对你说,你被替代了,无以言说的挫败,不再认为沟通有何意义。你被所有事击倒了,时间不再长久,而你失去了一切,你发现你生活在雾中。过去追求一些可笑的目标,像行尸走肉般,想把一切敌人战胜掉,希望时间赶快过去,直到你倒下。

根据上述评断,脑中出现新的点子来改善我的生活。

其实都可以变得简单,把心打开试图接受别人,学会爱社会、爱自然、被忽略的东西,把耳朵打开去听,(意味着倾听,需要一个人有一定的谦卑,骄傲的人总是不断的说。)希望有更多的旅行,花更多时间和朋友在一起,有更多时间在海边融入友谊的温情,试图在平凡的琐碎事情中找到乐趣,比如做饭,一起达到共同的目标,确定值得一做。试图把世界打扫得更干净,所有事情都不能阻碍他,直至生命终结。

这样的叙事是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好的,但是至少我将有美好的时光照我的方式来做。你认为呢?

    我们不仅在这样的现实中接受教育,而且作为教育者教育别人。怎么重新理解教育,理解学校,教师的叙事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在一些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关于教师有哪些隐喻:

学员:园丁、蜡烛、启明星、春蚕、孩子的仆人……

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工业,学校是工厂,学生是产品,统一的规格与型号

园丁:教育是农业,学校是花园,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种子。——教师在放弃自己的责任吗?你在尊重每个人的感受,是否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就像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关键期是需要人去帮助他的,不是非常浪漫的等待就可以接受的。刘铁芳教授的《古典传统和教养式的教育》,用生命去体验,人性不断涵养的过程。)

雕刻师:根雕——木头本来的形状。师生精心的互动,教育是艺术,教书是一种情境中不断展开的过程,教育是师生共同的动态的Building.

关于学生对立的隐喻:

学生是原材料,教育是对学生的加工与塑造——社会本位(教育是对个人进行社会化:技能与态度)关注教育的输入与输出,学校教育内部是一个黑箱,学校的过程是漫长的等待。

学生是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奇特而神秘的种子,教育是每个生命种子自然而奇特的盛开,关注教育的可为,更警惕教育之界限——教育所不为。

教育伦理:你不能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美、中国差异)



故事:世界与人

爸爸嫌孩子烦人,将世界地图撕碎让其拼好。

孩子说:爸爸,我不知道世界是怎么个模样,但地图背面是一幅人像,当人回复到人的模样,他背后的世界就一定回复到世界的原样了。

我们教育用了很多支离破碎的东西,不断肢解,应该回到最基本的问题,教育应该是什么,世界应该是什么就应该清晰了。



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四种关系类型

主客对立的关系——无立场的抽象人

传译的关系——“在其外”的传译者

启蒙的关系——“在其上”的启蒙者

分享的关系——“在其中”的行动者



科学研究的三种事实

自然事实——自然科学

社会事实——社会科学

心灵事实——人文科学(今天在研修班里刘教授讲了很多人文层面的心灵事实)

教育研究的位置在哪里?

实践学科中,行动者研究的重要意义



主客对立

客观的、中立的、理性的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是匿名的

转换成各种操作性的变量

用量化的方式追求法则,不仅解释教育现象,也进行教育实践

20年代甘豫源:教育之科学化

打破个人之私见,求客观的标的;

废除散漫的观察,做严密的实验;

由等级的评判,进于单位的测量

由定性的方法,进于定量的研究

一小孩不漂亮。一理性朋友:要告诉小孩这一事实。母亲:漂亮不漂亮她都是美丽的。你就给客观中立理性的,如果放在关系情境里,教育情境里的师生关系,你就有一个对他的期待,双方不可能匿名时怎么转换成操作变量。

很多年前,做性别研究。男老师谈女性主义。一物理中学男老师:在我的课堂里,从来没想性别。我是想到的成绩好、差,动手能力强的和理性思维有优势的。目中无“人”。这种主客对立的研究范式在教育里不当。

保持价值中立,研究者你是谁?你有什么嗜好?研究对象变成各种操作变量,所以等待你去发现。自然主义的研究传统企图将社会世界等同于自然世界。

均值人:统计意义的均值人变成道德人与正常人

Normal:师范教育。来自师范大学,normal,规范、学高、身正。往前延伸,就是正态分布,统计意义的数量上的均数变成道德正常。

此研究范式下,教师的被压迫感,人的被疏离感。



请思考:

我们能在社会结构中进行实验吗?

能用实验方法单独提取出研究对象吗?

可能有纯粹的观察吗?

无所不在的天眼——全景敞视塔

当观察者变成一个观察——设计者时?

社会事实的研究中,是否有一个合适的观察位置?



启蒙:再认识教育——一个规训世界的建立

题解:园丁克制荒野文化: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状态

立法者:知识人/教育的社会角色

教育系统内部:一个规训世界的建立

福柯:内敛的教育学家

教育系统外部:立法者的实践

                社会改造与社会建设

             齐格蒙.鲍曼

福柯的著作和主旨:

1.福柯的问题:人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对疯子、病人、罪犯、精神病者等人的一种非理性的价值判断并排斥他们?

2.福柯的著作:

  早期著作:《疯狂史》《临床医学的诞生》  关注知识体系何以形成?

  话语分析阶段:《词与物》《知识考古学》

  “权力—知识”阶段:《规训与惩罚》《知识的意志》(性史一卷)   关注权力问题

  晚期著作:《性史》  转向对伦理问题、自我技术的关注

3.福柯的思想主旨:

     自我与真理的关系:知识的主体和条件的分析

     自我与权力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权力关系

     自我与伦理的关系:伦理的行动者

     三角关系:知识(真理)—权力—自我

                权力——权利——真理



《疯狂史》(1961)

考察了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对疯人、癫狂者、精神病患者的待遇演进?询问理性是如何通过排斥疯狂,建立一个“他者”,并进一步将这个被排除在外的”疯狂”作为自己知识的对象,从而确定自身的统治地位?

《规训与惩罚》(1975):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

1)从仪式到监视:公开与封闭,肉体与灵魂,残暴与温和

2)规训的技术:空间、时间、身体部位、对象控制,层级监视  从封闭到敞开

3)规训与学校

4)纪律:有关细节的政治解剖学

30年前操行评定档案和20年前、10年前的会完全不一样。我的幼儿园70年代初期,3岁,老师的评语:非常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在那个时代,老师是这样叙事的。现在我女儿,她的老师用安全的办法,如“环保小卫士、小模范”。这些话是安全的,看不到色彩的。兴趣班:观察清华少年班手工做法。评语:孩子对某些事情热爱关注,并带动着其他同学。说明老师关注着学生,用心。看到孩子的优点。
9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7: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云杉教授讲座:启蒙·传译·分享:教育叙事研究的立场、资源与意义(二)




纪律空间的建立:

如何建构个体性?档案书写的技术

时间表:career

空间:隐匿且无所不在的权力,(中央监视器,伦敦,正常人在监视器出现43次)

纪律是一种等级排列的艺术,一种改变安排的技术,它通过定位来区别对待各个肉体,但这种定位并不是给它们一个固定的为位置,而是使它们在一个关系网络中分布和流动。

18世纪,开始用“等级”来规定人在教育制度中地位分配的形式;位置;名次;年龄组的序列;科目的序列

18世纪,表格既是一种权力技术,又是一种知识规则。它关系到如何组织复杂事物,获得一种涵盖和控制这种复杂事物的工具问题,关系到如何给复杂事物一种秩序的问题

归类,就是一种纪律。

寓言:蝙蝠,既不是这一类,也不是那一类,只有这两类的时候,他归于哪一类?



职业生涯:快速且连续行动、运动或程序。职业生涯意味着计划周密的晋升,从清晰且拾级而上的教育履历,再过渡到清晰且拾级而上的职业责任和权威。Career绝非不连续的事件,也不是有限制的惯习,或者实践的善事,而是由智力建构的、内在高度连续的、目标导向的生活

一般30左右结婚生小孩,当你没在这个时间点,家里人给你很多压力。



边沁:全景式监狱(17世纪重要学者。中间圆形塔,犯人在周围一圈,不知道什么时候监视什么时候不被监视,无时无刻不被注视。现代社会无所不在的眼睛)

塑造了一个可视系统——权力技术

为医生、刑法学家、企业家与教育家寻找到了他们期待的东西。教师就是不断监视学生。

看者——有权势者;被看者——无权势者。连续的单向监视——社会控制



教育如何规训人

学科与规训:进入学科的过程就是不断规训学生心智的过程;几何安排的座位;学生衣服上的标记;上课的时间控制;层级监视;齐常化评断(normalizing judgment)



如何规训:检查/考试把层级监视和齐常化评断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检查/考试时一种齐常化凝视(normalizing gaze)、一种监视、使评核、分类和惩处成为可能。可以说检查/考试就像一对天眼,使每个个体纤毫毕现,任由逐一品评裁决。



档案书写的技术:

实际上由单位所建立的、每个人所占据位置的索引系统;单位对每个人的历史、变成各式各样的书写,从而建立了对人的索引。

不同场合不同面试,不同的学生,考硕士的、博士的。太会准备书写。中小学高中,不断为自己书写各种履历,钢琴在12岁时8级,各种奖励,高中某社团、出版什么书。非常有意识书写自己的历史。不管是表现型的,非常丰富的。这个学生在准备时,还有多少是真正留下来安静思考的东西,这是很大的疑问。奖励体制。

出身索引——表现索引(成分,干部,黑五类:)

表现索引——自我书写(履历、总结、汇报、反省、检查等)



自我技术:让个体通过自己或别人的干预,改造自己的身体、灵魂、思想、行为操守甚至做人处世之道,以得到快乐、纯净、智慧、完美甚至永恒。



教育如何规训人:历史

18世纪出现新的教育技术,考试、评分与书写,改变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细小的教学实践的变革,使教学双方面对经常性的监视与评断,因而懂得自我评判,对自己的身体与思想作出经常性的检查、评分与计量,这就是现代社会权力关系的基石。

教育者与学校本身被处理成“一堆可以被描述、计算、并相互比较的数据”,受到无形的规训权力的监控与审判

齐常化:社会科学统一的模式来取代研究对象的多样存在;严格控制研究对象,以减少变量来发现客观真理;中立的方法来除去被研究者的背景与内在的声音,使其变得同质无异。



可以算度的人:

以考试为例,开放的结论与封闭的答案对学生的思想的规训

1800年前以口试为主,评价的标准是质而非量。(现在高考,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口试背后到底考什么?对社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把优秀人选出来,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级数评核:人与人之间互相比较,以求超越同侪,鼓吹竞争。

考试让学习者变成懂得自我规训、自我实现的重要,是一群惧怕失败,永远追求奖赏的求真者。

考试:可以算度的人



被教育塑造的世界

实验室;科学家的摇篮;操作世界、隔离世界,算度事物同时算度自己

教室:政治经济学;共同进退法——同情共感,追求脱颖而出的愿望互相结合;以统计的常态来划分类别;不管在任何生涯中,我们都在内心计算,以击败他人当第一名



管理学:一种道德技术

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工作环境、教师自主权、决策权的影响

管理学是最佳的道德技术或权力技术

管理学:理性技术,以高效益、实用性和操控为目标



教师工作的非专业化:

“效益优先”取代了对“谁的效益”的追问。

How to do 取代了 why

教学的工作逐步diskilling

教书成为教书匠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



文本分析:小青石

小青石与小黑石;成为发簪、纽扣;搅拌,投入道路两旁;万人踩过,小青石: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请一学员朗读。读得非常好。如何处理,思考其社会文化内涵。想变成玛瑙、变成混凝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有这30年前的个体我变成集体我的过程时,孩子在理解上有没有障碍,你是如何处理的。



学员1:谈谈浅见。读过没教过。我想到了管季超老师这块小青石,而我们是些小黑石。我们好像什么都不懂,谁也没想改变这种现状,很有勇气想要改变自己的境遇,不喜欢的现状。《谁动了我的奶酪》有勇气改变不满现状的人。并非自己所渴望的水泥混凝土时,不是玛瑙也不是水晶,而是让人踩过。文本中有一句话莫名奇妙,许多人赤脚踩过去,小青石感觉非常快乐?我又想到类似《小苹果》,一只红艳艳的苹果给沙漠里的人甘甜,病中人送去安慰。上这样的课,学生提:老师,苹果是不是挺傻的?它被吃了还有什么快乐啊?他一开始的理想是玛瑙水晶,而这里的转折是比较突兀的,虚伪的。如果是要表现一个人奉献,于大众,于集体中发现自己存在的空间,发现有一广阔的空间,应有一个过程。缺少一个过渡。

刘云杉:文本中是有转折的。如果从教育叙事的角度来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比如说:搅来搅去,浑身湿漉漉的,我有我的命运,把过去的身份认同打破了。由一个个体变成群体的我,可以说时卑微的,但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是50、60年代非常主流的思想,本位的思想。怎样把个体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员2:严霞老师说的是关注一下小青石的痛苦,我就觉得自己就是一块小青石,希望过上玛瑙的生活,生活在像您所处的环境中,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因我的懦弱而退败。可能这篇文章你的位置变了,让外界给你一个位置的时候,让自己迅速找到一个位置。转变不是那么容易 。我想我会更关注孩子的痛苦,在这种生命中的艰难吧。

学员:不是语文老师。读的时候找到对应的位置。我过去内向,现在能够在大众场合说话改变了很多。不是说思想里安于本分。如果我是小黑石的话,其实也有小青石的想法。



教育机会均等

主流的意识形态会怎样,不光是一个法定文化,这是一个社会事实,真的能像文本中所说的一样吗,能够快乐地接受吗?背后就会有法定文化正常很多东西的思考。再举一个例子:

学业失败的合理化——视而不见

课程文化,课程社会、教学社会学。刚刚是一个很好地案例。英国的例子,学生学不好,这个问题被合理化,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合法化。1940年代社会里面贫困含义发生转变,过去是经济,所以有很多习性,他的穷可能是文化的穷。移民家庭的语言,流动子女的家庭。后来课程文化,质疑法定文化。教材出了问题,学校文化出了问题,如果课程文化和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所发生的事情离他的世界如此遥远,如何进到他的心理。这一套语言和他格格不入的。存在被压抑被压迫的过程,不得不信,是文化出了问题。相应的课程就有了新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其实在哈佛大学,来自西方。高二女生讲用此来勉励自己,我就是那只乌龟,可是那些兔子从不打瞌睡。其实规则天生对兔子不公正的,如果是憋气的话,最先憋死的一定是兔子,背东西的话死的也是兔子。课程被视为法定文化,像圣经一样,但更重要的要思考他,甚至有问题的文本,像封闭的知识的文本。教育叙事当中重新有一个启蒙的问题。福柯说:从引力到可见,从被藏着到可以看到,从命名到如何定义,从功效主义的角度来看,从社会学家来看,不是人群差,而是社会文化差。从描述到治疗,都是社会事实。



学员:城乡不均等的差异。高考分数,北京四百多分,湖南要六百多分。教学工作中,快进四年级的孩子,单亲家庭。打孩子,因为那个孩子让我们组失分,没拿名字。比赛只是为了让课堂及时掌握知识。

主体教材和非主体教材,给予一个观察社会的视角,是好教材,可以开启讨论,可以正视一些问题。事实上是把一种可能性封闭了。人教版的教材不是凸显时间性,而是空间性。比如说以往:小明,第三人称;最近新版人教社而是用我们怎么怎么样。语言的逻辑,为什么做这个,是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无视自己的社会位置,真诚地言说。关于对世界的看法,寓言瞎子摸象,没有接近真理,被局限在一定空间当中。位置给了你看世界特有的角度,这样的视角你以为摸到了大象耳朵的像扇子,都以为是真理,如果不倾听他人,骄傲的说什么一定是吵来吵去。都是需要倾听的,以达成共识。



学员提问:讲了很多学校的故事,都是我熟悉的。碰到之后,你讲的有些难。

刘云杉:从资料的占有性上来讲,解读的深度层面,我比你有力得多。我也可以写。什么是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每个人都有他的存在和特殊性。你不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因为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过程中也会让你不再敏感,把这视为最正常的事情,所以你可能还需要一个和你不一样的人,他的视角和你不一样。



观察者的位置

如何去除自我社会中心主义

如何摆脱我的存在状态使我具有的特殊性与局限性?

游牧般的流浪生活

多重的确定性

反省与内省

保持距离
9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7: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云杉教授讲座:启蒙•传译•分享:教育叙事研究的立场、资源与意义(三)


传译的意涵

人类学研究有两个策略:

其一:打入内部——同情共理;

其二,跳出来,主动与“己”文化保持距离

研究是在“此”与“彼”,“己”与“异”之间的对话

自己的局限,复杂的认识世界



传译的关系

田野调查,研究者进入现场,代替当事人说话;让失去声音的人说话,从自己的立场上说话

教师的经验、教师的解释、教师群体的诠释被尊重

研究者必须压抑自己,进入当事人的世界与语言系统之中

怎么进去?例如:曾经跟农妇调查,对时间的记忆和我们不一样。有声音说话的人:1949,我们还会说2008年奥运会。而农妇:我出嫁的那一年,儿子出生的那一年,记忆生命的时间。又如:有多少公里,我们会说大概是2公里。而农妇:就一里地左右。可是我们走下来可能有2公里。他们不习惯用精确性的词语表达,看他们的空间和时间概念。

写叙事写着写着不想写下去,因没有跳出来,完成自己的一个交代,从更高的层面,需要自己的超越。游牧般的流动。



传译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对园艺文化的颠覆

不能简单将研究对象(教育对象)视为需要改造、被对象化的他者,而是坚信你和我一样

学习者的身份与资源的再发现与再挖掘

让无声者发言,忠实地记录、热诚地传播,纠正整体性社会自以为是的“常识”

教师做传译研究的重要价值:从其外到其内,教育的意义也在于发现与唤起



启蒙的意义

传译关涉到社会事实

启蒙关系于心灵事实

社会事实与心灵事实的区别

借助启蒙,教育实践将观念中、内在的,心灵的事实唤醒,回答教育应当是什么这类规范命题

比如说:流动人口。



启蒙的立场

启蒙与被启蒙者之间的关系

大江健三郎和莫言的对话

真实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

启蒙不是简单地向外推展——现代性下的园丁文化;启蒙是谦卑、冷峻地向内挖掘



启蒙的资源

谁来启蒙?

启蒙是将自身作为战场,无论是身体、性别、肤色,不同的癖好与取向;还是生命技艺,所置身的文化、中心或边缘,理智还是蒙昧;所置身的社会环境——保守还是开放

有性与有色

黑的含义,黑是一种色彩。(奥巴马讨媒体喜欢,成长期负面东西都不存在。黑都变成了一种时尚。)

白也是一种色彩。平等感。

分享的关系

我与你,对话——分享与视界的融合

共同的研究者与共同的反省着

自传——集体传记——学习的记录





行动研究应该怎样做?谁来分享。

分享为何?意义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范梅南



教师叙事研究的资源:教学的复杂性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事业,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对学习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教学又是一项富有冒险精神的事业,在任何真正的教学中,教师都会面临无数问题:

怎样才对孩子有益?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对孩子不合适?师生作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营造什么样的氛围?

教师如何调整其语调?教师应该站在教室的什么地方?教师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



教育敏感性

超越量化、技术性的教师知识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你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少关注一般性问题,多关注具体的问题;

少关注制度性问题,多关注个人的问题

少关注学校的培养目标,多关注自己的学生

少关注政治问题,多关注学生的道德和情感问题

少关注教学的社会效应,多关注行动的人际间维度



教育敏感性从何而来?

反思:在教学设计中反思,在行动中反思

教学不仅受效率原则支配,还有特殊的规范、伦理和爱的考虑

教师是用全身心来教学的,在和孩子们的变化的交往过程中,教师时刻在把握什么是合适的?

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反思:对过去经验的回顾性反思

对未来的预测性反思

对情境中的当时反思



教育机智

教育教学直接知识中临场技能,如何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在教学交往情境中应对学生

教师在教学工作的紧迫性,总是行动着——具有即刻行动的时间维度,在行动背后,是一种情境化的实践性知识,它是机智行为本身所固有的

教育机智也是一种道德性的关注,为了他人(孩子)好的原因才有机智的

教育者机智的行动意味着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看到孩子们所发生的事情,理解孩子们的体验,明白该情境的教育意义,知道做什么与如何做,而且做正确的事情

教育机智一种积极思考的关切行动,觉察力、洞察力和感情在行动模式瞬间完成



实践型知识的特征:身体化、情境化、关系性和情绪性质

理论思考世界,实践把握世界,实践是直觉地把握这个世界,教师实践性知识是直觉,实践行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的感知、个人在场、关系的觉察、在偶发情景中知道说什么和做什么的机智、关切的习惯和常规习惯

简德林认为:它是被感受或感觉到的,而不是想到的——而且它甚至不能直接通过注意而被感受或感觉到



想象生活空间的流动性

教师知识和教师认同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大观中展开,并随着叙述性知识的建构而不断成长变化着。生活和教育是镜子中的影像。在教师教育和发展中,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是堆砌宏伟知识殿堂的砖块,而是川流不息的生活之河中的财富。所教的一切知识汇入这条生活之河,并在融入教师的所知所为时发生着变化。

教师教育工作者要想象自己进入这条生活之河中,与学生一道在其中生活;教师也以同样的方式想象和自己的学生在中小学校中生活。





互动环节:

学员1:就刚刚小青石文本谈谈想法。我不是语文老师,但这个文本深有感触,质疑的地方。小青石还有另一层意义,小青石找到了社会的定位,认识到了自己,告诉什么呢?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去追求梦想,成为玛瑙的过程中,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你的数学成绩是不是很好,如何看待差异?最后的层次,引导思考追求梦想追求不得做怎样的反映。生活中往往会经常的惊恐,而朝向功名利禄,或不得名利而抱怨或其他状态。

刘云杉:这一个文本是有着对自身反思的文本,作为一名老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成为好老师的梦想。有关老师的梦想之间是否有所落差。很多老师有提升自己的方法。

学员2:美丽、气质的女性:声音;温和的姿态、讲课时的优雅感染人。内容丰富,深厚的学识。领悟有难度,回去要做功课,细细再去品读领悟。当然细细听的过程中也有启发,不过都是一些细小的点,有点零散,无法条理化。问题:城乡差异的发生,更在于文化的差异。我们更多对规则、法定课程文化的袭承,而没有对其进行思考反思,而正是这些规则、文化的先有存在,导致差异的必然性。这几年,很多语文教师批判当前的各种教材,当然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体现。但是仅限于批判,好像我们总是只有批判没有建设,根本无法提出一种适合各地的课程文化?那么请问在法定课程文化基础上建构新的课程文化以适应当地的农村现状或者说贴近他们的生活世界,是不是就一定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和生存状态?这种课程文化能够更具体一些吗?

延伸小青石的文本解读:小青石、小黑石总不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性,那要看它生来是什么样的?无论怎么努力都超脱不了,因为小青石小黑石天生就是石头,它不是玛瑙钻石,他就成就不了玛瑙钻石的成就,它就是只能在乡村,在城市的街道上。丑小鸭,天生就是天鹅,所以它无论经历怎样磨砺它最终还是可以成为美丽的白天鹅,但是如果他本身就是鸭子,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的。所以真正需要的是改变心境,让我们和这个周遭的世界达到融合。所以小黑石、小青石都是可取的。

刘云杉:法定课程文化,一定要改变,游戏规则都要变,不是一群精英,更不是一群少数人,在给这些人一些玩法。要让他们都参与来表达和建设,同样课程文化也不能是封闭的,变成很多讨论课,本身是好的文本,就有无限展开的空间。建设文化,不是静止的僵硬的,或者更国际化的标准。重要的是校本课程,校本科研文化的开发。能够这样校本课程的开发才有发展。我们不要去折腾,社会还是有很大的增长期,都有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历史机遇和空间。过去三十年,每个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现在相对提供了更大的难度。难度大但还是有空间,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需要文化群的张力和获得,需要研讨班,有共同的志趣,一起去呐喊和努力。



学员:刘云杉教授是之前就关注到了,是一个社会学的学者,刘教授的专著,是我认真读过的趣味很深的书,看完之后,我只要是在一切能说上话的场合,主张一定要看一看这本书,了解一点社会学,将会使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带给我新的启发。

唯一要考虑的是:高端学者对一线教师培训的时候考虑策略,是否可以宁愿损害学术完整性也要努力做到让听者一听就懂,一听就想笑。毛泽东把高深理论化为一听就懂的。

刘云杉:在北大的教学中,我让他们记住,给他们知识的脉络,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问的视角。只是笑,笑过后你还记住了什么?

不妨再来看:《蚂蚁与蝈蝈》

农业文化对勤劳,对节俭的不同态度,中、美国之间是不是很像。

世界观: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探讨我们的智慧资本

花时间休息需要谦卑自己







刘云杉博士简介:女,四川绵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多个课题,担任世界银行、儿基会、英国海外发展部多个项目的咨询专家。在核心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学校生活社会学》、《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专著《从启蒙者到专业人》曾获得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论文《女性进入精英群体:有限的进步》获北京高教学会一等奖。
9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7: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铁芳教授讲座二:教育生活中的儿童立场如何可能(二)

教育是一种关系——从成人立场到儿童立场

钱理群:《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教师

从人教版教材”研讨和练习”所出的一个题目说起:

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 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 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习题显然是一种静态的断裂的思路。编书人没有读懂文章。实际上,本文是通过自己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写老师的:因此,文中显然有两个关注点,一是藤野先生,二是“我”。准确地说,文章是在“我”和藤野先生的关系中来写藤野先生的。

闲文的意义:本文是通过自己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写教师的;因此,文章中显然有两个关注点,一是藤野先生,二是“我”,文章是在“我”和“藤野先生”的关系结构中来写我的老师的。

开头五段写“我”与中国留学生的格格不入、写“我”在仙台生活的不适应,都揭示了“我”生存状态的困境。而藤野先生正是在“我”无法摆脱困境的绝望情况下出现的,他对“我”的毫不经意的关怀,对于“我”孤寂的心灵无疑是巨大的慰藉。

围绕所谓漏题事件,以及幻灯事件所引起的风波,则揭示了“我”的另一个困境: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的民族主义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所感到的巨大压力、所激发起的反省。藤野先生又再一次用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大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让“我”看到了另一类型的日本人、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这对再次处于绝望的黑洞里的“我”,无疑是一线曙光。读者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我”的这样的生存的、精神的困境以后,才能理解藤野先生对于“我”的意义。

(1)如何回到文本

在人教版的“研讨与练习”里,还出了一道题:

  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

着重点显然在作者“写什么”,这或许还有可斟酌之处。

引导学生通过琢磨作者“怎么写”来把握作者要“写什么”。

当我们把握了鲁迅“怎么写”(在“我”的生存、精神困境与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的对照中来展开描写)的用心时,我们也就同时理解了鲁迅要“写什么”——他要通过藤野先生在自己精神成长中的作用来表示他对这位老师的永远的敬意。

当下语文教育问题聚焦:

对文本的静态的、单面化的理解,“鲁迅对三位老师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而不是三位不同的教师对鲁迅有着怎样不同的意义,从而让鲁迅对他们有着不同的描写方式。

我们关注的是“写什么”,而不是“如何写”。其实如何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如何写涉及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写什么则仅仅是关注文本自身。

(2)如何理解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

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总是以学生的教育意向性为基础,也就是学生向教师所敞开的心理结构为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如果契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那么教师的影响就会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呈现扩展的态势。

如果教师的影响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接受,教师只顾着展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或者程式化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那么教师的影响就难以进入学生当下的心理结构之中。这意味着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关系,都需要立足于师——生的关系结构来理解与实践。

教师实践策略

把学生放在自己精神发展的历史之中,来显现教师之于学生发展的生命意义。

表面上面对孩子的问题,实质是面对有着问题的孩子。医生不是看病,而是看有病的人。

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我”的这样的生存的、精神的困境以后,才能理解藤野先生对于“我”的意义。

有意思的是,所有“我”的这些困境,藤野先生都不知道,他也无法知道,他仅仅是凭着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一个医学研究者对学术的热情、忠诚,做他应该做的事。他也并没有特别看上这位中国留学生。但越是平常,越是不经意,就越是珍贵。这也是藤野先生绝对没有想到的:他的这些自然表现,却在“我”的心灵中引起巨大波澜,并且引发出崇高的敬意——

结论: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其实是一种无时不有的学生立场,也就是一种态度,而并不一定是基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生存境遇的了解。活在师-生关系结构之中,才是教师生存的本质。





回到儿童即回到儿童的世界。

关注他的世界,怎样让他的世界得到完满。而不是强加给他。回到儿童的世界。

我的一个学生上的一堂小学语文课《我不是最弱小的》:托利亚 和 萨沙 爸爸  妈妈在森林里玩,突然下雨,依次谦让雨衣: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可以看到妈妈的富于理智和耐心。)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萨沙说: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上课比较好,但是结尾:蔷薇花的心声:

救命恩人;我要报答你;谢谢你救了我;谢谢你萨沙(觉得孩子们除了这些话,说不出其他话了,语言的贫乏。怎样让孩子们说出属于他们自己味道的东西)

尝试不同角色的理解:

父母亲心声:关心孩子,传递并启迪爱

哥哥:关心妹妹是哥哥责任

妹妹:感谢爱,生长爱,传递爱

蔷薇花:感谢爱,孕育美丽,装点世界(如:“萨沙拿回去把,你这么娇嫩。”语言的枯竭也就是生命的枯竭,没有那种浪漫的情怀)

结论:

承认儿童世界的独立价值,是可以与成人世界相媲美的价值世界。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成人之师。儿童让我们如何当老师,当父母。

回到儿童:童真、童趣、儿童生活世界

让孩子们站着读书。学会思考,陶冶情感,孕育心灵,拓展自我,而非简单印证。



尊重儿童自己的生活世界

不是简单用成人世界方式改造他们。

读者:别让同情打扰他人生活

照片中,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小女孩手持舀粥勺,笑容灿烂若春日的阳光,尽管周围的环境很简陋,但在笑容里,我们看到的是满满的满足感。她叫谭嘉雯,她顿顿吃面饼、喝粥配咸菜,她爱笑,她只有9岁,外公是公厕管理员,祖孙二人挤在杭州某公交站对面不到3平米的公厕隔间里。

网友的一条微博让她成了红人,引来无数热心的市民,还有架起长枪短炮的媒体。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小嘉雯的生活可以用窘迫困苦来形容。但小嘉雯自己却不这么认为——“你想过那种穿得好、吃得好的生活吗? ”“我现在就是在过这种生活啊! ”这是小嘉雯的回答。

“我有工作,我可以养活小家伙。 ”小嘉雯的爷爷不止一次地婉拒了帮助。但仍然有人好心地劝解:“不要紧,我很有钱。”这种强加于人的同情和善意让小嘉雯不知所措,笑容不见。虽然,在我们的道德字典里,同情弱者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是天性,是与动物的区别。但是,要知道同情亦是把双刃剑。(赈灾晚会上,何炅哥哥,表演痛苦,让受伤的孩子拿来作为道具。)

不要把同情和俯视的怜悯划等号,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同情扰乱了他人的生活。每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都不相同,若因为自己不同的观念,而用同情把一个原本对生活充满幻想和希望的小女孩变得敏感。

同情是“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也就是,当别人遇到喜乐和哀哭的事情时,我们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肯感受别人所感受的,能快乐别人所快乐的,伤心别人所伤心的。这才叫做同情。

结论:

唯有当我们进入儿童生活世界,理解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并且充分地尊重这个世界,才可能合理而积极地引导儿童生活世界的扩展。否则,就只能是粗暴、粗鄙地改造着儿童的生活世界。(进入主观地意愿改造别人,强调主观意志,毛泽东人定胜天。审慎,要有节制之心)



理解并尊重儿童的想法

特别是儿童的奇思妙想。听听他们的想法,再理解他们给予他们空间。

25岁时全裸出演电影《颐和园》的演员郝蕾,其演艺生涯一直充满争议。就我有限的了解,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在当下娱乐界,她有一种特别难得的性情,甚至有一股“女歹徒”的气息:不假装、不示弱、不回避、不妥协、不多要,认准了就载欣载奔——当然,她也是不合时宜的。

刚会说话时,郝蕾就指着电视对奶奶说:“我以后一定要进到里面去。”上中学后,同学当她神经病,因为她老劝同学,着紧买个本子让她签个名,要不以后就不容易找她签了。她说,“我一直有一个强大的意念,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

童念之于一个人成长的意义,诸如怎样关注、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童念和个性,诸如怎样以多元的眼光去理解每一个孩子各不一样的精神生态和成长方式,等等。很多时候,只要我们有这样一份情怀,教育一定会少去很多遗憾和懊悔。

这位生于1978年的天蝎座女孩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一只鹰,你不要老让我去排队,大雁才排队呢。”

儿童时代的念想,无疑乃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在动力。虽然这种念想并不一定都能变成现实,也并不需要都变成现实,但心怀着自己的念想,无疑对于童年本身的丰富与美好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根本性意义的。

结论:

倾听把那并尊重孩子的任何想法,哪怕是荒唐的想法;

尝试着理解孩子的奇思妙想;

教师的热情与想象力的发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包容学生的念想,理解并尊重他们的念想,处处都能从中去发现对于儿童自身生命发展的意义。
9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7: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073665-page-27.html

管季超自费学习归来,在湖北一个论坛上对[研修班]作的介绍。
9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9: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第8页72楼起为研修实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8:14 , Processed in 0.11018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