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楚澴中学魏娟老师获“全国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

孝感市楚环中学    魏娟

“率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由着性子。“率性而为”应该指任着自己的本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加约束。我想语文教师应该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爱读文、爱品文、爱写文。文学爱好者都喜欢大气、肆意、率性、真实、直露的文章,李太白是个率性的人,纵横四海,酒、诗、剑为伴;苏东坡是个率性的人,西湖畔、秦岭边都有他的身影,没见他用月落泪,因风伤份怀,有的是一腔豪气。一个好语文教师,就应是一个文人,上好一堂课就应是写一篇好文章,率性而为,不要担心学生读不懂,在挥洒意气间与学生同乐、同喜、同悲、同愤。我想率性而为的直诚、洒脱、勇敢本身就很打动学生。我就是这样实践的,努力做一个有个人风格的语文教师。没有风格的教师只是教材的传音器,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2000年以来,中学语文教育改革一直在高速运行,改革成就斐然,同时我也看到一个令我思考的现象。那就是语文教师在逐渐丧失着自身的个性风格,文人气息,追逐教法的时尚之风悄然盛行,导致在近年的省、市优质课竞赛中千人一面。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课真的不多见。
(一)多媒体应用之风盛行。在2003年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上,多媒体应用在课堂可谓登峰造极,每堂课必用,每个环节必用,每个提问必用,有PPT,有flash,有录音剪辑,那堂课的引领者老师不是解疑,不是释惑,简直就是产品的导购小姐,图片变化,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老师也可称为科技博物馆的解说员,娓娓道来,悦耳动听,开始听很新鲜、很舒服,听久了,觉得很累,没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给你启发的。一过即忘,这一点在这次活动的评课中,专家曾专门指出纠正过,在这之后的报刊、论文中也有诸多有识之士对多媒教学使用过多、过滥,对课堂结构、文本解读的危害做过评述。这一现象也可以视为语文课堂缺乏个性的例证之一。
(二)合作探究之风。探究性学习课是立意新颖、开放深刻而又难度很大的课型,余映潮老师在他的系列文章“课型设计的艺术”第三节中曾对它做过专门的论述,要上好这种课型必须充分的解读文本,需要一定的学生基础,合理的组织安排等多种准备,可是我看到的普通课型就是分组、讨论、出问题、答问题,表面上很热闹,其实弊病很多,第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解读文本、肤浅,在没有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情况下,展开一些1+1=2式的讨论。重讨论的形式不重文体的研读。第二流于偏颇。例如一个老师上《狼》这一课,学生合作探究之后,竟然讨论是不是人把狼逼到要吃人的境地的,究竟是狼凶残,还是人凶残这一问题上来。讨论得面红耳赤。老师很欣慰的表扬同学们很有探索精神,人应该保护野生动物。我想原作者并不是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吧。这一问题似乎应在《斑玲飞渡》这一课讨论比较好。
(三)课堂“三步走”模式。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并非不好,但如果每堂课都分成“与人物相遇”、“与人物对话”、“对人物寄语”就很令人乏味了,说穿了就是新瓶装旧酒,先了解熟悉课,再分析人物心理,最后分析拓展,每一个老师都可以上出不同的味道吗!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弄三个框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又不是解应用题,不要文科教学模式化,大凡一个好东西,一旦上开到模式就会被后来学的人用变了味,丢弃了精华,只捡了皮毛回来。
我所讲的老师要率性并非胡乱做为,无所作为,而是以真性情入课,真正教会学生以我入文,进行二次创作,把自己的真 感性融入文章的真情实感之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讨论,一个有个人风格的教师最打动学生,一个有个性的老师最受学生的欢迎。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育者的风格很重要,个性的集大成者就是一个风格的形成。于漪老师的温馨、动情。魏书生的大气,李镇西的豪情,余映潮的四量拨干斤,无不令我们这些后辈神往。神往之余,细细揣摩,决不照搬照套。要在教学中形成个性特色我认为有几点可以探讨。
一、教学目的写意性
在一堂课中,不要规定学生一定要掌握一些什么知识、什么手法,而是用很纯粹的欣赏的心情去阅读、去触摸。好的文章自会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中国画讲究写意,在随性与自然中给人以涤荡与震撼,我想文学与绘画应是相通的。例如在上《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文时,我并没有交待人活着的意义,革命的艰巨性等等这些理论的目的性,只是放映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影片,学生在观赏前并没有觉得一定要学点什么,可观赏后,为作品本身所打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例如“保尔为什么能做到身残忘坚;我们身边有保尔吧?保尔生命的意义是讨论范围、讨论的深度都令我惊讶。我课后反思不为什么而教是不是教给学生的更多呢?当你强按牛头费时费力时,为什么不放开小牛,让小牛在自然中自得其乐呢?现在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早就不是我们那一代人了,在你讲《杨修之死》时他们就喜欢听MP3中播放的林俊杰的《曹操》,这个时候就不要谈什么学校不准带MP3这类的大道理,也不必批斗林俊杰太女人气之类的话题,直接切入“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这一主题,而后大家再来看“杨修之死”或者干脆听它一遍,学生开心,老师讲得过瘾,课后大家纷纷看三国,(当然也有人打电玩)
我的无目的性实际上是指不要过于功利的去上一堂课,不要将课堂当成灌知识的场所,学生当成得分的机器,不要太介意期末会考哪些题,中考会考多少分这些问题上,语文学习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一个不变的真理,语文成绩最好的决不是总分最好的学生,往往只是个中等成绩,因为她有兴趣看书,有兴趣听语文课,不是为分,而是为兴趣,语文课过分的为道理,为教化,为考学而工作只会使它失去本色,为学生所厌弃。《读者》上有篇文章是讲芝加哥有个汽车司机,他边开车过唱歌,他的歌声不是给自己,而是要整个公共汽车上的人都能听见。他接受采访时说他其实并不是公共汽车司机,“我是个职业歌手,我开车只是为了每天都有无法走开的听众”。他的话让我心中一动,这是个率性的人,我是否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作家、一个讲演者呢?我也有我的“每天都无法走开”的听众,我要把他们视为我的读者。我看文章、写文章、念文章,为的是让他们与我平等交流,无法走开,如果我能达到那位司机的心境,我一定超脱了很多东西。也许在今天,这仅只做为我的一种理想罢了。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我非常喜欢多媒体电化教学,虽然亲手制作的课件不多,但将别人的课件改装之后挪为己用的颇多,我是很多课必影、音、声、图并用,我认为那样绝对比常规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影响力大得多,有人说那不成了看电影,我说看一部编辑成功的电影比你的单纯声音承载的东西要多得多。现在很多人说多媒体教学不好,淡化了文学。语文,语文要看文才行,对传统的粉笔、黑板怀念不已。我绝不赞成这种说法,简直是历史的倒退,鱼刺会卡人,就不吃鱼吗?关键是用好,用得适当,用得能为内容情感服务就行了。2003年宜昌市朱莉萍老师的《走进戏曲天地》这一课,各种教学手段并用、看图、听戏、说戏、学戏、唱戏,一堂课深入浅出,只感觉这样的好课手段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一点累赘之感。上课的手段即工具是一把双刃剑,本身不存在好坏,只是用的人使用得是否适当。学生肯定更喜欢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老师用得好了,也可成为个人风格的一部分。
三、教育者气质的个性化。
老师的语言、性格、姿势,甚至对课文的处理都应有个人的风格,独到的气质。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一个历史老师,挎着大黑包,深度的眼睛,指间永远只有一寸的香烟,在讲台前大谈世界风云变化,眼前历史横流,激动处必手大力的拍打讲台。这个华师毕业的老右派让那时的我升出无比的崇拜,喜欢历史想必是从那时开始的吧。学生呼唤有个性色彩的老师,老师可以或迂腐、或幽默、或淑女、或书生、或辛辣、或随和,都是个人魅力的体现,这样才能感染你的听众。我校有个老师风格大气豪迈,我们都笑言只要是跟刀有关的课文最适合她上了。还有一位老师年届中年,擅用乡土比喻诠释课文,我们私地下称其为“山药蛋派”多可爱的老师呀?《走进戏曲天地》的老师朱莉萍外形不是美女,气质也非最佳,但那一身唐装就给人雍容大气的感觉,自信但绝不傲气,和气但绝不娇情,表现适度处处留给学生空间,举手投足都是大家风范。2005年省优质课比赛《马》的教案一等奖获得者但晓梅老师虽年纪尚轻,但语言的点拨、眼光的鼓励、姿势的大方得体、课堂结构的安排都给人春风拂面之感,颇见教学功力,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讲课方式。
其实率性而为本身就意味着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在变化中寻求突破,张扬个性。当然在相对稳定的人群中,率性的人往往会被指责对整体有害,不负责任,没有全局意识等,众人一拥而上,恨不能把这害群之马置之死地而后快,殊不知那些勤勤恳恳、看书本、划范围、老牛拉慢车的人连失败的勇气都没有,恐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违害更大吧!更何况那些期中、期末用电脑排出的及格率、优秀率也不能决定改革者的成败吧!当今的语文教育呼唤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种风格与思想的灌溉,才能使语文教改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1: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报刊/图书/网站评论-主题网站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中国教育评论网http://zgjypl.5d6d.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0:15 , Processed in 0.12722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