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约稿:孝南西湖中学六篇各具特色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文章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23:5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全国报纸(阅读作者:巴曼_譚國文

 
北京市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环球时报京华时报
健康时报生命时报
中国能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京郊日报北京娱乐信报
北京商报
竞报
首都建设报
北京社区报
 
中国汽车报
中国花卉报
中国文化报
中国医学论坛报
中国石化报
中国畜牧报
中国劳动保障报
北京现代商报
公益时报
中国老年报
北京青年报
中学时事报
北京少年报
北京青年周报
法制晚报第一财经日报
健康报
作家文摘报
中国贸易报
中国少年报
中国乡镇企业报
中国质量报
中国集邮报
中国网友报
信息早报
21世纪报
中学生英文报中国建材报
北京科技报
计算机世界
网络世界
中国建设报
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信息报
检察日报
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企业报
中国邮政报
中国电子报
中国体育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中国商报
收藏拍卖导报
人民政协报
中国税务报
中国水利报
宣武报
经济日报
北京娱乐信报
中国中医药报
中国环境报
人民法院报
中国工商报
中国食品报
金融时报
中国旅游报
科学时报
中国气象报
中国经营报
精品购物指南
中国包装报
体彩导刊
法制日报
中国青年报
青年参考
国际经贸消息
中国石油报
国际商报
中国经济时报
证券时报
中国纺织报
首都建设报
中国足球报
人民公安报
中国汽车报
中国电力报
中国冶金报
人民邮电
世界体育周报
中国教师报
解放军报
中国国防报
音乐周报
民主与法制时报
消费日报
中国演员报
信息产业报
中国交通报
科技日报
纺织导报
中国教育报
青年时讯
中国社会报
中国民航报
中国计算机报
高新技术产业报
学习时报
中国保险报
健康文摘报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电脑教育报
青年体育
中国证券报
上海市
解放日报
新闻晨报
新闻晚报
房地产时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青年报
学生导报
东方少年
生活周刊
劳动报
上海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上海家庭报
人才市场报
华东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金融报
外滩画报
东方体育日报
上海学生英文报
组织人事报
上海译报
行报
文学报
上海法治报
上海环境报
上海中学生报
家庭教育时报
申江服务导报
上海科技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商报
今日周刊
上海星期三
少年日报
文汇读书周报
 
 
 
 
天津市
今晚报
天津老年时报
天津日报
每日新报
城市快报
采风报
球迷
假日100天
 
 
 
 
重庆市
重庆晨报
重庆晚报
重庆经济报
电脑报
大众网络报
重庆广播电视报
重庆商报
重庆青年报
重庆时报
三峡都市报
 
 
河北省
河北日报
燕赵都市报
河北商报
杂文报
书刊报
河北工人报
河北法制报
河北经济日报
石家庄日报
燕赵晚报
生活早报
邯郸晚报
承德日报
承德晚报
石油管道报
定州日报
 
 
辽宁省
沈阳日报
沈阳晚报
沈阳今报
都市家庭报
晚晴报
辽宁广播电视报
辽宁老年报
小学生报
辽宁日报
辽宁日报海外版
辽宁农民报
辽沈晚报
球报
北方晨报
辽宁法制报
营口日报
锦州日报
锦州晚报
大连日报
新商报
足球周报
半岛晨报
大连晚报
大连开发区报
辽西商报
鞍山日报
千山晚报
现代女报
华商晨报
时代商报
吉林省
新文化报
吉林日报
城市晚报
吉林科技报
延吉晚报
英语辅导报
作文评点报
 
 
 
 
 
黑龙江省
黑龙江工人报
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农村报
老年日报
生活报
新都市报
哈尔滨日报
新晚报
北方时报
七台河日报
牡丹江晨报
牡丹江日报
大庆日报
大庆晚报
科学生活报
黑龙江经济报
 
 
山西省
太原日报
太原晚报
山西商报
市场信息报
学习报
语文报
山西日报
山西晚报
山西农民报
三晋都市报
集邮报
老友报
大同日报
大同晚报
英语周报
长治日报
小学生拼音报
中学生阅读报
生物报
 
 
 
 
 
山东省
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山东邮电报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大众电脑报
经济导报
青岛日报
青岛早报
青岛晚报
青岛画报
老年生活报
半岛都市报
烟台日报
烟台晚报
生活周报
今晨6点
鲁中晨报
东营日报
淄博日报
淄博晚报
泰安日报
济宁日报
临沂日报
沂蒙晚报
视周刊
经济观察报
青岛财经日报
莱芜日报
滕州日报
莱西日报
枣庄日报
潍坊日报
黄河口晚刊
荣成日报
荷泽日报
牡丹晚报
蓬莱日报
 
 
 
 
 
安徽省
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
逍遥津
东方体育报
文摘周刊
安徽老年报
安徽日报
新安晚报
现代农村报
安徽商报
安徽经济报
安徽广播电视报
安徽交通报
池州日报
当代财富报
巢湖日报
蚌埠日报
芜湖日报
大江晚报
 
 
 
 
 
江苏省
新华日报
扬子晚报
南京晨报
江苏经济报
江苏广播电视报
江苏邮电报电信
南京日报
金陵晚报
周末
星期五
东方卫报
江苏商报
江南时报
现代快报
今日商报
江苏电力报
江苏工人报
电子电脑报
无锡日报
江南晚报
江南保健报
华东旅游报
南通日报
江海晚报
苏州日报
姑苏晚报
城市商报
名城早报
苏州广播电视报
淮安日报
扬州日报
扬州晚报
扬州广播电视报
泰州日报
泰州晚报
东台日报
江苏法制报
精品健康导刊
宿迁日报
宿迁晚报
淮安晚报
高邮日报
彭城晚报
镇江日报
京江晚报
江阴日报
 
 
浙江省
浙江日报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美术报
家庭教育导报
浙江老年报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e时代周报
萧山日报
绍兴日报
绍兴晚报
宁波日报
宁波晚报
东南商报
嘉兴日报
南湖晚报
舟山日报
温州日报
温州晚报
温州都市报
义乌日报
金华日报
金华晚报
浙江工人日报
每日商报
宁波侨讯
新民生报
天天商报
台州日报
少年儿童故事报
浙江广播电视报
舟山晚报
衢州日报
浙中科技报
信息参考报
福建省
福建日报
每周文摘
海峡都市报
小学生周报
东南快报
海峡消费报
福州日报
福州晚报
湄州日报
闽东日报
闽南日报
闽西日报
厦门日报
厦门晚报
海峡生活报
海峡导报
泉州晚报
泉州晚报海外版
福建侨报
海峡摄影时报
环境与发展报
闽北日报
石狮日报
三明日报
莆田晚报
莆田侨乡时报
东南早报
 
 
 
河南省
河南日报
大河报
河南农村报
大河文摘报
中原铁道报
河南商报
郑州日报
郑州晚报
东方家庭报
粮油市场报
中学生时事政治
河南广播电视报
鹤壁日报
淇滨晚报
许昌日报
周口日报
平顶山日报
平顶山晚报
洛阳日报
洛阳晚报
南阳日报
南阳晚报
三门峡日报
开封日报
河南法制报
今日消费
河南工人日报
济源日报
驻马店日报
东方今报
中小学电脑报
经济视点报
信阳广播电视报
漯河内陆特区报
汴梁晚报
灵宝晚报
新乡日报
焦作日报
 
 
 
 
湖北省
长江日报
武汉晨报
武汉晚报
湖北日报
楚天都市报
楚天金报
荆门日报
荆门晚报
荆州日报
宜昌日报
三峡商报
十堰广播电视报
农村新报
体育周报
湖北电力报
 
 
 
湖南省
湖南日报
家庭导报
三湘都市报
文萃
科技导报
体坛周报
东方新报
长沙晚报
品周报
国防知识报
湖南科技报
湖南经济报
大众卫生报
湘声报
今日女报
常德广播电视报
潇湘晨报
浏阳日报
江西省
江西日报
江南都市报
今日家庭报
信息日报
家庭医生报
新余日报
广东省
南方日报
南方周末
南方都市报
南方农村报
南方体育
城市画报
羊城晚报
新闻周刊
羊城体育
新快报
信息时报
广东建设报
广州日报
现代育儿报
赢周刊
广州文摘报
舞台与银幕
民营经济报
深圳特区报
晶报
深圳晚报
深圳商报
深圳都市报
香港商报
汕头日报
汕头特区晚报
汕头都市报
特区青年报
潮汕少年周刊
国际日报中国版
中山日报
珠海特区报
珠江晚报
茂名日报
茂名晚报
茂名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番禹日报
清远日报
惠州日报
龙岗日报
广东工商报
足球
深圳法制报
蛇口消息报
珠海广播电视
南海日报
华南新闻
佛山日报
江门日报
 
 
 
广西自治区
广西日报
南国早报
南国今报
当代生活报
八桂都市报
南宁晚报
广西工人报
广西电力报
玉林日报
河池日报
北海日报
左江日报
广西政法报
广西市场报
柳州日报
梧州日报
钦州日报
 
陕西省
陕西日报
三秦都市报
今早报
当代女报
华商报
西安晚报
教师报
农业科技报
宝鸡日报
开发区导报
西北信息报
美报
西安商报
 
 
 
 
 
甘肃省
甘肃日报
甘肃农民报
兰州晨报
兰州晚报
西部商报
鑫报
陇南日报陇南日报晚刊甘肃法制报甘肃经济日报读友报平凉日报
金昌日报酒泉日报张掖日报武威日报陇东报天水日报
定西日报     
新疆自治区
新疆日报
新疆都市报
新疆法制报
工人时报新疆广播电视报 
      
四川省
四川日报
四川农村日报
华西都市报
文摘周报
金融投资报
21世纪体育报
成都日报
成都晚报
成都商报
天府早报
电脑商情报
读者报
四川法制报
四川经济报
西南铁道报
国防时报
西南商报
西部金融报
四川政协报
四川税务报
四川科技报
精神文明报
广安日报
遂宁日报
自贡日报
巴中日报
乐山日报
凉山日报
阿坝日报
宜宾晚报
晚霞报
家庭与生活报
绵阳晚报
雅安日报
招生考试报
 
电子报
中国美容时尚
广元日报
南充日报
 
 
云南省
云南日报
春城晚报
云南经济日报
旅行报
玉溪日报
红河日报
楚雄日报
西双版纳报
 
 
 
 
贵州省
贵州日报
贵州都市报
贵州商报
西部开发报
经济信息时报
新报
六盘水日报
凉都晚报
 
 
 
 
西藏自治区
西藏日报
拉萨晚报
 
 
 
 
宁夏自治区
宁夏日报
新消息报
法治新报
现代生活报
塞上新农村小龙人学习报
银川晚报
昭通日报
    
海南省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证券导报
海口晚报
海南特区法制报
海南声屏报
三亚晨报
小学生报
南岛晚报
法制时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2-3 1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验钞机背后的教育学考量
——丰台新教育家校笔记之五
/魏智渊
学校要求各班收取校服费,有班主任面有难色:这次收到的数额有些大,万一收到假币怎么办,能不能学校统一时间地点来收?
行政后勤处有老师建议,可以让家长在钱币上用铅笔写上姓名或做记号。我碰巧在群里看到了,立即表示反对。污损人民币是违法行为,学校要远离违法行为。
行政后勤处另一个老师反驳我说:在大面值的钱上标记学号是北京所有学校的通用做法。
我说,通用的作法,不表示是对的。这件事应该而且值得讨论。这次收费,当然学校行政可以研究,是老师收取还是行政后勤处集中收取。但毕竟班主任处是免不了收取一些零星费用的,那么,如何防止收到假币?收到假币以后怎么办?
这不仅仅是个程序问题,也是个教育学问题,在学校里,很难有问题不存在一个教育学维度。
1
一般而言,大额的收费,我是建议由学校来收取的。学校收取完全可以遵照财务程序,使用验钞机或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力来解决问题。这是由学校行政后勤与家长的关系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关系是契约优先的,“验钞”是契约得以良好履行的一个监督条件。
但是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虽然也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各有法定的义务),但却是信任为先的,新教育学校尤其如此。那么,要不要用验钞机?从契约含义上,是正当的。但从关系层面上,是不妥当的。除非是职业培训机构,而不是打算相互驯养的班级。举个例子,开学初,我曾借给几位青年人每人1000元(工资手续还没办下来,借钱应急),后来冬兰过来替几个人统一还我,我会不会使用验钞机呢?实际上,我不但不会使用印钞机,我都没数是不是数额相符,直接把几千块就装进钱包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做?
有人会说,万一有差错怎么办?我告诉你,所谓的信任,就是能够承受差错。你一方面希望与家长关系融洽,甚至成为相互支持的好朋友,一方面却防范有加,这怎么可能?
所以我的建议是:班级收取费用,不使用验钞机。(但是,班主任应该练习一定水平的假币鉴别能力,这应该成为班主任的一种基本能力。)
提醒,我的建议适合家校关系润泽的班级(我主要是针对新教育学校或班级而言的),未必适合大部分班级。
2
那么,万一收到假币怎么办?
第一步,到银行,对假币进行确认,上交银行,并拿到假币证明。
第二步,向家委会出示证明,并通过家长群向家长郑重说明此事。
向家长说明此事,主要是提醒家长,以后交费时,请检查自己的钱币,以免再发生此类损害家校共同体的事件。
但是,千万不可以谴责那个无名的家长。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可能是无意的。就是说,他可能也没识别出假币,误交给了老师。只要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不能做“有罪推定”。“无罪推定”,本身就含着对家长的信任,即相信家长不会有意欺骗老师。
我如果是任何一个家长,我会提议由全体家长承担这一损失(如果有班费的话,就从班费中开支)。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老师不是在做生意,他只是代为收费者,他承担这个损失,不具备道义上的合法性。而且家长们的这种分担,会使个人的损失最小化,并且,有利于增强共同感。
我如果是班主任,我会坚决地拒绝用班费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会选择自己承受损失。为何?
1.让班级来承担这个损失,不具备程序上的合法性。假币只要在班主任手上,就逃脱不了另一种可能性,班主任必须自清。纵然家长愿意,作为成熟的教育者,也要坚持程序上的合法性。
2.收到假币的可能性并不大,越是家校关系良好的班级,可能性越小。而且现在都是义务教育,收费数额也比较少,班主任通常具备这种承担损失的经济能力。
3
如果持续收到假币怎么办?(概率更小,因为现在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费,我们在假设一种可能)
这意味着有一种可能性变得无限大:有家长利用了老师的信任,不断地使用假币。因为信任意味着监督的门槛放低,这就为个别人的某些行为留下了空间。
程序如上。但至少老师知道班里有这样的家长,而且,通常凭借经验可以锁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范围锁定后,以后在收范围内的家长的钱时,就会特别留意。在这里,你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例如把范围内的家长的钱,放在最下面。回头缴费前,先用验钞机检验,如果是假币,就私下告诉该家长,你提交的是假币,请收回。
如果家长不承认,老师就应该再次承担损失。但至少你知道是哪位家长交假币给你,对你是确定无疑的了。这样,你跟这位家长之间的信任就彻底丧失了。下次收费时,你准备一个验钞机,收到这位家长的费用时,你就大胆地验钞。
4
一点题外话。
丰台新教育小学,行政后勤就跟教育教学一样,都处于磨合之中。
在这方面,我的身份很尴尬。因为我是学术校长,不应该干涉行政后勤,但是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很难把学术问题与行政后勤问题截然分开。这并不仅仅是说,行政后勤与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会深刻相互影响的服务关系,同时,成熟的学校,角角落落都是教育学。
所以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我也犯过一些错误,也经常把握不住分寸。(毕竟,我对行政后勤确实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不会把它与教育教学截然分开。另外,我认为新教育小学的行政和后勤应该有不少与传统学校不一样的地方。)
因为这些原因,我在发表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时,补充强调,我只是提供一种视角,一种观点,供大家参考,我不代替班主任和学校行政决定这件事。——我努力地将讨论与决策分开。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原则:谁决策,谁承担后果。(包括荣耀与耻辱)
我对这所学校的课程及课程方向进行学术总负责,这方面的总体的成败均系于我。但整所学校发展的责任人却不是我。我虽然会参与行政会议并不断陈述意见,但我不决策,我就不会对后果负责。(如果我的意见被采纳,结果产生了不好的结果,我不负实际责任,决策人负实际责任。但我负另外的责任,即我的意见的权威性会因此不断受到削减,直到彻底地不被重视。)
二、学校可决策(不是我)收费主体。如果确定是班主任收费,行政后勤当然可以建议在钱币上做记号(虽然我反对,但也只能保留意见),至于班主任愿不愿意,那是班主任的事。
三、班主任可以做记号,也可以不做记号,都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不做记号,就要做好承担损失的准备。如果做了记号,就要承担可能付出的信任成本。
但是,如果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无论是谁,如果意见经常被证明是损害学校的价值观,并产生了一些隐性的或显性的不良后果的,那么,就必须进入反思。倘若始终没有反思而一意孤行,那么,另一套程序就会发生作用。
5
为这样一件小事,耗费两个小时来写文章,至于吗?值得吗?
我一直觉得,教室无小事,学校无小事,对很多小事进行聚焦,对教室发展或学校发展,其实都是有利的。因为小事背后,是对原则的沉思,以及在沉思中加深领会。
而我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自己。我如何发表意见?发表怎样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要承担怎样的后果?我如何定位自己?……包括,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不断地更精确地定位自己与丰台新教育小学的关系。
毕竟,我只是逗留较久的过客。
201314日星期五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8: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学生多一点调皮的空间
——质疑全天候班级管理法
朱华贤
那天到某小学去听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试教课,从后门走进教室坐定,发现前门旁第一组的第一张学生课桌前,面对面坐着一位中年教师,她正在管自批改作业。原以为等上课铃响,她会离开,谁知,整整一节课,她都在批改,只是偶尔抬起头来扫视一下学生。课后,问陪同听课的教导主任,得到的回答是:“这是学校的制度,凡班主任都要求在教室里办公,这样,能时时刻刻地看管着学生。哎,你别说,纪律确实要好得多,那些调皮学生再也腾不出了。这叫全天候管理法。我们是从一所很有名的民办学校学来的。”当问到“这样做,上课的教师不是感到别扭?”时,这位教导主任承认:“任课教师起先是有点意见,但现在也习惯了,认了。而且有的教师也可以少费一点精力抓纪律,特别是副课,原先总有一些是乱糟糟的,现在要好得多了。”
听后,我竭力想寻找一些这样做的好处来,也确实寻找到一些,但内心总觉得不大对头,我在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假如我是任课教师,又会怎么想?假如我是班主任,心里又会有何感慨呢?
毫无疑问,这种全天候班级管理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为了更全面地管理学生的课堂纪律,提高课堂效率。想出这种办法,可谓煞费苦心,没有责任心的人是想不出的。从短期来看,效果也许会有一些。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弊多利少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学生,不良影响甚至伤害可能会很大,持续很久。
相对而言,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最高管理者,其权威是不可否认的。上每一节课班主任都端坐在教室前面,这犹如国王君临小民,当然有一定的震慑力,有的可能连大气都不敢喘,即使是调皮的学生大多也不会轻举妄动,如果是一些胆小和内向的学生,更是不敢有丝毫走神。课堂纪律要遵守,即使是音、体、美之类的副课,也应该有一定的规矩。但是,遵守纪律也得有个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上课时偶尔做个小动作,讲几句多余的话,甚至彼此悄悄开个玩笑,顶老师几句,都是正常的,算不上什么。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犯点错,违点规,不但是难免的,而且也是应该的。一个人在课堂上从来不做小动作、不走神、不敢越雷池半步、把纪律当圣旨的人,将来绝对不会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早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
班主任“虎视眈眈”地端坐于前,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处在高度紧张之中,在维持了纪律的背后,极有可能是扼杀孩子们的顽皮和童真, 是禁锢孩子们应该有的自然与天真、活泼与生动。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就会变得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心理上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压政策和强者监视下的人,会产生心理变异,重者还会出现心理疾患。这也许就是全天候管理械潜在的弊端。
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其他任课教师,每一位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权限,管什么和不该管什么都有明确的分工。班主任端坐于前,这无疑是扩大了权限和职责,承担了不应该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失去了自由的空间。同时也减少和削弱了其他教师的权限和职责。这种减少和削弱,很容易让任课教师产生这样的心理:我们只管上课好了,其它就什么也甭管了,反正有班主任在。这种心理,既不利于教师间的关系协调,也不利于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班级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一位教师密切配合,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的管理,光靠班主任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往往是难以胜任的。
孩子调皮,这是上帝给予的特殊权力,谁也不应剥夺。给孩子多一点调皮的空间,给他们一些犯错的机会吧。纪律是需要加强的,但加强纪律不能像居委会防止小愉似监控学生,也不是母鸡孵小鸡似的形影不离地护卫学生。教育中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都不能以扼杀学生的天性为代价,也不能妨害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筹码。
(原载20061213日《光明日报》)


(311200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朱华贤
                           (T:0571—82703925  E—mail:xszhuhx@163.com)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2-6 18: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3: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12期《湖北教育新班主任》


绝非独自孤独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随想


沈丽新



再次与雷夫老师“邂逅”,无比感奋,我已经从他多部原创著作及李茂老师对他的访谈录中熟悉他。他的伟大成就世人皆知,我独独关注他一遍遍认真倾诉的他的“痛苦”与“失败”。在那些“痛苦”与“失败”中,雷夫老师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原来所有的成功都有迹可循,没有捷径。因为雷夫老师,我不再为自己经历的一切痛苦而沮丧,我不再因为自己经常遭遇失败而认为自己不是个好老师。





读《第56号教室的故事——雷夫老师中国讲演录》,雷夫的勤勉,雷夫对学生无限度的投入,都让我再次震撼。然而,这样讶然,是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获悉雷夫其实非常孤独。我原以为,他有很多拥护者、爱戴者、效仿者。





他却说:“虽然我在美国很有名,的确有很多老师跟随我的脚步,但他们依然是很小的一部分,是整个教育体系中被忽视的一部分。”他说:“有一些同事对我非常气愤,还很鄙视我。”虽然,雷夫老师面对这些不友好的同伴他并不痛苦,他“还是友善地对待他们”,但是,那种孤独,他闲闲道来,我却深深感叹。





原来,好老师终究是孤独的?





忍不住想起帕克•帕尔默也曾说过:“有时教师们在工作环境里得不到同事的支持或信任——但好教师会找到一些方式来超越这种环境甚至去改变这种环境。”何等类似!





突然顿悟:其实,每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也许在自己的教育现场都倍感孤独。但是,他们绝非独自在孤独!





在一间间教室里,在一个个学校里,在一个个国家里,有多少教育现场,就会有多少孤独的好教师!这些好教师,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全情付出,或许会让有些同伴映衬出自己的“不好”,从而,不被肯定,不被赞赏,甚至,被孤立,被指责,被鄙视。感谢雷夫老师提醒我们:“如果别人对你不好,只能说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不能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孤独,并不悲情。那是曲高和寡的孤独,那是美好教育的极致。





雷夫老师最大的烦恼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我们学校管理层中的任何人为学生掉过泪。”对他来说,这是非常沮丧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管理层并不真正关心学生。在他的概念里,“如果有一天你感觉不到自己不再关心学生了,那你最好考虑换个工作吧。”可是,许多教师成为领导之后更在意他们的“政绩”而不是学生。为了他们的“政绩”,他们不在乎学生的真实需要。不仅仅领导们,很多普通教师也是,为了更快地“出教学成果”,他们也不关心学生的真实需要。如此真心关爱学生的雷夫老师,如何能够不孤独?!





感谢雷夫老师,让身为教师的你,我,从此可以不再介意自己曾经也倍感孤独过。在感受孤独的那些时候,我想,我们绝非独自在孤独。





2012/10/28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7: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学综合症困扰中国多数学生 盘点外国应对开学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今天是北京市中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学校又开始热闹起来了。都说"新学期,新气象",但是很多学生在新学期表现出来的气象却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对于上学这件事提不起精神。
  俗称这种现象叫"开学综合症"。刚刚过完新年,闹完元宵,马上就要上学,别说孩子们,很多大人也很难马上从节日的气氛中缓过来,投入紧张的学习工作中去。尤其是中学生要面临各种考试,开学对他们来说就是亚历山大啊。
  学生:现在到了寒假的最后一天我现在作业都还没有写完,第二天就要开学考试了,现在完全没有头绪,一天要考6科。
  学生:开学有很多很多考试还有写不完的作业,并且到今天为止还有107天就要高考了,开学要非常累。
  那么,怎么治这"开学综合症"呢?心理专家提醒,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比如关掉电视和电脑;拟定长短期学习计划;每天晚上孩子睡前请和他一同亲子阅读,交交心;问问孩子开学了有什么压力?
  其实,这"开学综合症"不是只有中国孩子才有,别的国家也有同样现象。首先看看美国,在美国生活的华人苑璐说,美国的学校在开学课程安排上会让学生有个过渡期。
  苑璐:美国学校都会有一些相应的配套制度,比方说开学的几堂课都是在复习,复习上一堂的课,这样能够帮学生回忆一下上学期的知识,然后能够巩固一下,能够更好的跟这学期的新课进行连接,也能让同学们对自己之前所学到的东西有信心,还有一项就是美国这边学校的体育活动特别多,比赛都是在开学的时候来进行,开学的时候进行学生们很期待,他们就会把开学这样一个可能挺痛苦的事情变成让学生们很期待的一件事情,因为开学就有运动会了,假期活动就会安排的很充实,然后开学的时候也会带着一个比较开心的心情去。
  美国这边的家长除了要管教孩子以外,他还会更加侧重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度,比方说孩子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凡是孩子要进行一些公开的或者重要的表演之类的,他们都要尽力的去。他们通过这种对孩子生命中重要点的参与度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他们人生当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小槛,比方说开学综合症。
  在澳大利亚,有的孩子对于开学这件事反而会很高兴,《全球华语广播网》澳洲特约观察员刘珏告诉我们,澳大利亚的兴趣教育模式让孩子们很乐意上学。
  刘珏:澳大利亚实行的是兴趣教育,你在上中小学的时候就可以像大学一样去选课,它没有固定班级,而是说如果你对音乐感兴趣的话今天可以选音乐,另外一些同学正好在这一时段他对英语或者文学很感兴趣他会选择这个,平日作业相对比较少,所以假期结束之后要开学了,我的一些朋友说他们的孩子都非常渴望的去上学,尤其是小学生,觉得跟老师小朋友们一起玩觉得非常开心,终于开学了,很多人都是这样一种想法。
  高高兴兴的开学对于咱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刘珏介绍,即便有兴趣教育,"开学综合症"在澳大利亚孩子中还是有的,而这个时候,澳大利亚家长的"鼓励式"教育就起作用了。
  刘珏:在澳洲更强调的是家庭的教育,家长的指导,所以很多家长在面对一些孩子不想上学的情况下,他是采用一种鼓励式教育,比如他会问你,你不想去上学,为什么不想去上学,他会问为什么,当他不知道为什么之后他会说,如果你上学的话我可以帮你满足这样一个愿望你还想在假期以后多看电影那么你去上课,我们在课间或课后可以看更多电影,或者说家长可以陪你做什么什么游戏,如果你去上课的话,他会把这个问题调查的很清楚,你为什么不愿意去上学。
  日本的基础教育是出了名的严格,学生们也很辛苦。日本学生是不是也很恐惧开学呢?他们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日本的家长们是这样定义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的,学校是熟悉基本常识的地方,学习要去私塾,所以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压力并不大,开学对于孩子们来说,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虽然少了自由玩耍的时间,去学校上学也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对于面临升学的孩子,学习生活还是比较紧张的,一些孩子也会对开学产生不安的情绪,另外日本学校中同学的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一个重点一些孩子会因为恐惧被孤立被欺负惧怕去上学,甚至拒绝去上学,家长通常对此很无奈,这是日本多年来一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来源:中国广播网)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2: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5-30 04: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约稿:请孝南区下列班主任老师实名为本栏赐稿

朋兴学区:娄志辉、


新铺学区:黄敏、
杨桂花

西河学区:宋艳丽、
郑美英

杨店学区:卢文斌、
乔建军、蔡艳华、程锋

肖港学区:肖春明、连炎周、冯映春、郭志玲
陡岗学区:吴少平、陈巧凤
卧龙学区:余波桥、鲁凤华
毛陈学区:余秀华、黄齐荛、严纯
三汊学区:黄邦、江秀丽
祝站学区:房玲利、张菊兰
朱湖学区:李蜀明、刘国芳
东山头学校:吴敏
实验二小:朱艳芳
新华学区:游星梅
书院学区:李卫华
广场学区:周海燕
车站学区:邓利君
实验中学:卢绍浩、洪宗永
车站中学:
颖、吴卫东

西湖中学:文晓红
书院中学:孙蓬
实验小学:刘咏梅、王素珍
三里棚学校:周清英
特殊教育学校:陈琼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3: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班级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目前,班级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明确班级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研究法

从性质上看,调查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研究,是通过对原始材料的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材料,从而形成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属于经验方法,是在搜集科学事实、获取经验材料基础上进行研究。从特点上看,它着重研究的是现实情况,而不是研究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另外,它搜集的是自然状态下反映实际情况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在这一点上,它区别于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的价值取决于问题选择以及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班级管理学的调查研究法是指在有关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班级管理中的有关资料,从而对班级管理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某种班级管理现象、过程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实地考察活动。

调查研究,含有调查与研究两个有机联系的过程。调查是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搜集有关班级管理的客观事实材料;研究是对所搜集来的事实材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因此,调查研究决不只是单纯地靠观察来记录有关事实,而是要综合运用观察、谈话、问卷、测验以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等方法手段,从而使认识从经验层次深入到理论层次,进一步把握班级管理的现象或问题的现状、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比较研究法

“比较”一词的意思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求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研究是确定对象间异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班级管理学中的比较研究是对班级管理中的某类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班级管理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比较研究法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搜集班级管理信息资料的手段,它不仅需要对资料与事实进行加工整理,而且还要从所比较的现象或问题的相互联系和差异中认识事物,从而探索班级管理的规律。

三、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班级管理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必须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探索班级管理的规律性,验证和检验班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假设。无论班级管理的实践工作者还是理论工作者,都应掌握实验研究这一基本的研究方法。

班级管理实验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造一定条件,人为地变化班级管理方式和条件,从而验证实验假设,探讨班级管理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或许是变化某个条件而其余条件保持恒定,或许是让多个条件同时变化,分析这些条件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如为了研究班级气氛与管理方式的关系,可能通过改变班主任在管理班级过程中的领导作风来确定二者的关系,或者通过确定班干部轮换制来研究它对班级气氛影响作用的大小。

任何一种实验,其实验结果都会对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假设的正确性提出某些肯定或否定的证据,而班级管理学中的任一理论观点、假设也都在与之相关的教育实验中经受着检验。因此,实验研究法是检验班级管理理论的重要手段。

四、理论研究法

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班级管理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班级管理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调查、观察、访谈、测验及实验法均属实证研究,是形成科学事实的方法,而理论研究无论是所涉及的研究过程、方法,还是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及评价,都有别于实证研究。

理论研究在其直接意义上是以严密的理论体系的方式再现和阐释一定的班级管理现象及其过程,是以一种带有总结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原则和理论框架作为形式系统,使班级管理的本质和规律得以更深刻的揭示和合理的说明。这是一种理性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形成具有一定逻辑结构、并经过一定实践检验的班级管理理论,研究所追求的目的是获得对班级管理理论及过程的客观认识。

五、人种志研究法

人种志研究是指研究者通过参与观察等形式,对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进行科学的描述和揭示的过程。按传统的观点,人种志研究是与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出现已有很长时间,最近二三十年,人种志研究日益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在班级管理中引进人种志研究方法,可以为特定的班级管理系统、管理过程以及管理现象提供较为完整科学的描述。

人种志研究方法是贯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这种研究的技术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特殊的研究技术专属于人种志研究,人种志研究总是在某一自然情况中进行,或者是在班级教学活动中,或者是在其他活动中。研究者观察在自然情境下班级所发生的情况,不用控制变量、模拟或从外部把一种控制强加于其身上。因此,人种志研究具有实地研究的典型特征。它要求所有的资料都必须在收集资料的环境和情境中得以解释,表现出人种志研究方法的情境性。有人指出:在和其他研究者共同合作方面,学校中的管理者能有效地成为人种学家,这也说明这种研究方法是从属于行动研究的。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与行动过程中的实践者是共同参与、合为一体的。他们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实践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研究不仅有利于研究者充分了解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实践者的研究素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8: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地址:班主任写作的小论题从哪来?(《班主任之友》陈雪娇编辑稿约)作者:宋运来
班主任写作的小论题从哪来?
宋运来

常常听到身边不少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看到别人发表文章很羡慕,也想动笔写一写,可是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入手。

写作的小论题从哪里来
1.你得学会提炼自己成功的经验
刚参加工作那会,我们学校有一位特会带班的王老师,一年级新生到她的手里仅一周就跟别人带的班大不一样,学生集会、出操、放学,整整齐齐,有模有样。我特好奇,是什么魔力让她的班跟别班不一样,便悄悄跟在王老师的身后看个究竟。哦,小朋友站队、做操、准备学具、举手回答、握笔写字,样样离不开朗朗上口的儿歌。前年王老师退休了,很遗憾她的那些管理班级的独门绝技没有流传下来,一笔可贵的教育经验流失了。假如,王老师动动笔把那些鲜活的经验记录下来,会让青年教师少走多少弯路啊!
据我观察,在班级管理中拥有自己“独门绝活”的老师不在少数。可是,怎样才能让这些成功的做法变成值得推广的经验,让其他班主任从中受益,让编辑老师的眼睛亮起来?
若干年前,我带一个一年级的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便用橡皮刻了“小红花”、“小红旗”、“五角星”等印章。作业批改后,再按上一枚红色的印章,学生学习的劲头真是实足。后来学生年级升高了,这些方法便不再灵验,我又创设了“喜报”这一书面表扬形式,大受学生、家长的欢迎。这一成功的做法,要使它具有更大的推广价值,为同行们所接受,发挥更大的效益,便需要提升“经验”。要回答出什么是“喜报”?为什么要创设“喜报”?它是怎样操作的?其心理学意义又是什么?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文章也就做了出来。《给学生发张喜报》这篇文章后来刊发于《德育报》(1997年10月13日)。
2.“教育失误”中其实蕴藏着深刻的“觉醒”
教育既然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也一定有不成功的经验可供思考。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孙孔懿研究员主编的《教育失误论》,就是从教育、教学的积极方面的对立面选题,文题不只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重要的是从思维创新的角度,给教育工作者以参考,令他人少走弯路,不再重蹈前人的覆辙。
开学都两天了,顾同学的位子还是空空的。到了第二天晚上,家长找到我的办公室询问孩子是留在学校补作业,还是犯错误留下来了。我惊讶地告诉家长:“您的孩子从开学第一天到现在都没有来过学校。”“啊?”家长闻听吃惊地张大了嘴巴,“老师,不是的,孩子每天都按时来校上课的呀。每天早晨都是我骑自行车送他来的,怎么可能没来过学校呢?”闻听此言我颇感意外:“孩子的确没来上学啊,我还以为孩子在家有什么事情耽搁了没来报到呢!”听到这话,家长更着急了,立刻打电话给各处亲戚,甚至要到电视台播报寻人启事。我不敢怠慢,立即走访邻近的学生打探孩子的下落……夜半时分,电话那头终于传来顾同学的消息:他傍晚坐公交车去乡下爷爷家了。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来了。
第二天,顾同学在父母的陪同下来校上学。我问他,这几天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来上学?他怯生生地告诉我,他就在学校后面的小树林里呆着。同学们来上学他也“上学”,同学们放学回家他也回家。他不想进学校来,是因为暑假作业没有做多少,怕被老师和家长处罚。多么单纯的孩子,你不仅让老师担心,还让家长担忧,更让老师自责。
这件事可以说是我教学中的一次“失误”,但也让刚做班主任的我从此做了个有心人。无论是周一还是节假日开学的第一天,只要发现有学生没有到校,我都会及时和家长沟通,搞清楚孩子没有到校的缘由。在后来做班主任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除了开学第一天要清点人数,我们还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开学?从师生见面的第一声招呼,到与家长的联系沟通;从搞好第一次“暑假见闻”交流会,到开学初正确对待学生第一次做错作业,做错事;从组织好第一次早操,到抓好第一次卫生……我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对“如何迎接开学”的认识,2006年便有了《微笑着迎接学生》一文的诞生(《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6日)。
从自己的“教育学失误”中挖掘写作的论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思考张力的。因此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3.在不经意的小事中寻觅感动
这是笔者在《人民教育》(2000年02期)班主任栏目刊发的一篇不足500字的教育叙事短文。
老师,送我一盆花好吗
为增添节日氛围,教室里摆放了几盆鲜花。有时学生用洒水桶让花儿喝个够,有时忘记了竟一连几天也不给花儿浇水。这几盆花就这么可有可无地摆放在墙角边。我因工作繁忙,也没有关注它们。
大约一个多月后的一天中午,学生鲁瑶来到我面前,手指花儿怯生生地说:“老师,送我一盆花儿好吗?”我一愣:这孩子要班里的花儿干什么?便随口问:“你要做什么呢?”“我看它们挺可怜的。”此时,我才认真打量起那几盆原本鲜艳的花儿来:花朵干枯了,只剩下一根茎;叶子黄黄的,萎靡地耷拉在盆沿。看上去,这几盆花儿已经是“人老珠黄”、“奄奄一息”了。“那你打算怎么办呢?”我问。“我想把它们端回家去,等它们养好了,我再端来。”
第二年春天,班级的墙角边又摆放了几盆鲜嫩的花儿来。那是鲁瑶把养好的花儿从家里端来后,又经学生们精心侍弄的杰作。
孩子的同情心是可贵的。我当初若拒绝了她的要求,这份纯真的童心不是被否定了吗?如果学生从小懂得对植物、对动物关爱,长大后必然会对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关爱。有位知名人士说过,也只有在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读、写、算才显得重要啊!
这样的节日场景,我想班主任老师大概都经历过。学生鲁瑶不经意的一句“请求”,引起了我的注意,令我思考孩子请求背后的东西。这背后,分明是儿童的一颗赤诚的“同情心”和“善心”。假如每个孩子从小都有这样一颗“善心”和“同情心”,何来如此多的少年自杀、凶杀案。把事件原本地描述后,篇末一句“只有学生具有了人性的时候,读、写、算才显得重要啊!”点题,由是这篇文章便“立”了起来。
处处留心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小事件,你会寻觅到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写作话题。这些令我们心动的话题,则孕育着我们关爱学生成长的理念与行动。
4.学生的作业是你教育的一面镜子
在我的材料袋中,一直收藏着一位名叫子寒的学生写的日记。6年来不曾忘却。每读一遍,万般难受,很想说些什么,然每次动笔总写不出什么来。直到2006年,我才找到了情感表达的主题——《切莫伤害童心》(《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6日第8版)。
鲁老师可真够吓人的,我们都怕他。他上课的时候,经常发火,老是说我们:“真笨,一群猪脑子!”以前,李老师教我们数学的时候,连成绩差的同学,她都不怎么批评。鲁老师这样骂我们,多伤我们自尊心呀!
鲁老师上课时总穿一件深灰色上衣。脸阴沉沉的,眼睛老是血红地瞪着我们。同学说一上他的数学课都很害怕,但我却不是这样,我想:只要上课遵守纪律,那就不会被老师批评了。
读罢此文,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写文章,我很欣赏有感而发的真实文字,只寥寥数笔,一位威严、脾气暴躁的教师便跃然纸上。
透过纸背,我又同情着:那一个一个学生仿佛是教师案板上任意揉搓的面团,稍不如意,便招来“棒喝”之声。
透过纸背,我又可怜着:他们从鲁老师那里享受不到幸福和快乐。而前后两位执教老师的对比,更令学生想念视他为“人”的李老师。在改变不了目前的现状之下,学生只好委曲求全了。“只要做一个守纪的学生,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合格学生了”,这便是孩子可怜的“本分”归属。
透过纸背,我又难过着:碍于同事的情面,我无法也不敢把孩子们的信息反馈给鲁老师。
透过纸背,我又忧伤着:可亲的孩子们,长此以往你们是否会厌学,走向逃学之路?我不敢想下去……
在后来的日子里,这篇文章常常告诉我:教师对学生的心灵伤害远远高于肉体的伤害。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在那样的教学场景下会荡然无存。
它时常提醒我:“要以人对人的方式对待孩子”。师生之间不是“敌我”关系。在那样的紧张氛围之下,不要说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就连知识的传授也难以维系,更不用说期望在课堂上去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时常追问我:你每天从事的教育教学幸福吗?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吗?它时常敲问我:孩子们喜欢你的课吗?他们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吗?你用智慧去唤醒儿童的智慧吗?
走向不惑之年的我,蓦然回首,当年的鲁老师仅仅是教育理念落后么?他是否心理有了障结?或是患上了职业倦怠症……那时年轻的我不曾思考那么多。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愿“子寒”们的个案永远消失。
教师每天都要与学生作业打交道。在那些“√”“×”里有许多散落的珍珠宝贝,有待于有心人去捡拾。比如一道数学题运用不同教法,其效果如何,往往作业会告诉你答案。学生一道典型的错误习题,追问一下其错误的根源,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素材。再如,蔡月琴、高凤元两位教师从作业批改中发现,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练习时,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运用,而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却视而不见,于是从“格调低下”、“唯我独尊”、“内容雷同”、“胡编乱造”四个方面做了总结,撰写出论题《小学生造句引发沉甸甸的思索》(《江苏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5.为教材疏漏处“指瑕”
前几年在执教全国统编教材第十册《给颜黎民的信》一课时,插图上鲁迅先生站在窗前燃起的“一根香烟”,引起了我的沉思:这插图上的“烟味”,是否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呢?于是我对12册小语教材做了统计,发现共有7幅插图、9处文字涉及吸烟内容。然后从为“完善教材”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撰写出《教材插图中的“烟味”》(《环境教育》1999年02期)。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在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思想指导下,各种国标本教材纷纷涌现,呈现繁荣景象。教材既然是人编写的,它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有误有错也就在所难免。更何况是崭新的教材呢。以语文教材为例,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是一些名家名篇,尽管是名篇,一定会打上作者那个时代的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本一些忽略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等开始突显出来。科技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来认为正确的知识可能是错误的,然而在教材上却不能马上改变过来。因此说,教材的革新永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指出“瑕点”带来了可能。
教材有瑕,那教辅用书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更有我们探讨的地方。就是教育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就某个观点与文章的作者进行“商榷”,而这类争鸣文章又是最受编辑老师青睐的。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是写的准备。阅读与写作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没有了读书,写作也不会走得很远。当我们带着要研究的问题走进课堂去探索时,更不要忘记向书本学习,向理论学习。阅读不仅滋润人生,还可以为你的写作论题寻根、找据,解开心中难解之谜。经验表明,当某个问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当面对一个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时,偶尔看到一份材料、一段话甚至片言只语,都可能让我们“眼前一亮”,思路得以开阔。
一次我做值周老师,当听说两位低年级的孩子被高年级学生欺负了,却遗憾没有当面告知两位家长怎样处理这件事,让两位家长带着担忧离开了校园。校园诸多不和谐、不安定因素,往往是因为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我在思考学校里还有哪些因为没有及时“告知”而产生的误会与误解时,读到沈望舒的《“告知”内含的公共文化服务》(《瞭望》2007年3期)一文,很受启发。后来我撰写出《“明白告知”是学校服务意识的开始》(《中国教育报》2008年08月26日)一文。通过写此文,我不仅理解了“告知”的内涵,而且在学校与班级管理的艺术上更上了一层。
不管是读专著还是读刊物上的文章,大致说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知道作者说了什么;第二个层次,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第三个层次,是怎么说的,也即作者的表述方式,对于初次迈进写作之门来说十分重要。
7.主动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在“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理念指引下,教育科研得到了各个学校的普遍重视。基层学校承担了各级各类的立项课题,骨干教师也在课题研究中逐步成长起来。无论是什么级别的课题,只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认真研究,总会有所收获的。即使没有申请到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定自己喜欢的研究专题,并随时记下自己的研究所得,这样做下去怎么会没有研究成果呢?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令人遗憾的是,在总结成果阶段,有许多本应该收获的东西,却没有收获。子课题承担者,往往以案例、课件、课例、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上报学校总课题组便告研究的终结。宛如麦子收到打谷场上,却没有放进谷仓一样,还不算是最终收获成果。我校一位教师在完成学校集体课题《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实践研究》研究任务后,不满足课题的结题,又及时申报个人课题《低年级“代奖卡”的激励效用研究》,结题文章不仅获奖、发表,其中的成功做法还被学校大力推广。

有了好的论题,怎样写出好的文章
班级管理是写作的“富矿”,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善于思考,论题无处不在。可是,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班主任即使有了好的论题、好的切入点,也不一定能写出满意的文章。
一次,在办公室里,李老师向同事聊起一件匪夷所思之事:清早,一位小男孩居然请李老师代家长签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老师据此故事进行了反思,撰写出《“忧之太勤”换来了什么》一文发表于省级教研刊物。
“忧之太勤”换来了什么
早上在楼梯口,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小男孩拦住我:“老师,能帮我一个忙吗?”
“可以啊,什么事?”我微笑着问。
“我忘记让妈妈给家庭作业签字了,您帮我签一下,好吗?”见我没马上回应,他又连忙补充道:“其实我都做完了,只是忘了让妈妈签字……真的,你看,我已经做完了。”
我很诧异:“忘了,给老师解释清楚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我帮你签?”
“不行的。老师说,无论什么理由,只要没签字,一律受罚!”
“怎么罚啊?”我很奇怪。
“作业全部抄一遍,语文、数学都要抄。”
我愕然。接过孩子手中的作业,我仔细看起来,的确完成了,而且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由此判断,这不是一个爱偷懒的孩子。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都把家长签字作为督促孩子学习以及与家长交流的手段。老师与家长的“忧之太勤”,对于眼前的这个孩子来说换得了什么?显然,老师的责罚震慑着孩子稚嫩的心灵,惶惶中做作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家长签字,以便第二天面对老师,本应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已被异化为“为了签字而学,为了不受罚而学”。没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的动机。当老师们不厌其烦地“抓其肤、摇其本”以“验其生枯、观其疏密”时,学生们一个个都沦为了作业的奴隶,也导致他们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权利。那对学习活动和知识本身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呢?试问,丧失了学习主动权的学生又何谈探究与创造?何谈成功的教育?
看到这篇文章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我要写的话肯定也不差。可是,一旦真的动起笔来,却发现到嘴的词不见了。为何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窘境呢?原来问题出现在写作心理的转换上。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写作心理转换的原理。首先,人的思维是立体的,而非线性的,人的语言表达却必须是线性的。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把存在于大脑中的立体的、非线性的思维一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的结构。其次,思维是可以跳跃的,而表达必须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经历一个按逻辑顺序加工整理已有思维的过程。再次,思维可以是残缺不全的,也无须顾及他人理解与否,而表达具有交际性,把思维直接反映到作文中,极有可能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因此,我们必须加以转换。对于初次迈上写作路途的教师来说,要解决“转换”的难点,首先离不开我们对“语言材料”的储备。一是写作素材的储备,二是写作能力的储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驾驭自己思维的能力,把这些鲜活的材料变成叙事清晰、层次鲜明、意义明确的文章。
值得借鉴的“六步追问写作法”
我们先来看一篇题为《首席座位》的真实故事:
开学了,按照惯例要给孩子们排位。班级人数49,这就意味着有一名学生要单独坐。安排谁合适呢?我的目光在孩子们身上搜索着。对,张彤,学习认真、听话懂事,不管坐在哪儿都让人放心。
大约过了两星期,一天课间,张彤对我说:“老师,我不想一个人坐。”“为什么呀?”我奇怪地问。张彤低着头,没有出声,看得出很难过。我拉过她的手,耐心地说:“班里必须有一名学生单坐,老师信任你,才安排你的。”“老师,我知道,可是我一个人难受。平时没有人和我讨论问题,没有人和我互背课文。上音乐课,老师让同位互拍打节奏,我只好对墙拍。”说着说着,张彤哭了起来。望着这个伤心的孩子,我的心被震动了。本以为自己考虑得很周到,其实最重要的——孩子的感受却被我忽略了。我负疚地替她擦干眼泪:“对不起,老师太粗心了,以后这种情况不会再出现。”
张彤有了同位,另外一个学生就要单独坐,该怎么办呢?我苦苦思索着对策。
第二天,我把张彤的课桌从最后一排调到教室的最前排,郑重对学生宣布:“法庭上最高法官叫首席法官,乐队里最好的乐手叫首席乐手,最好的记者叫首席记者。这张桌子在最前排,老师给它命名‘首席座位’。谁表现出色,谁就有资格坐到这儿,享有和老师一起读课文讨论问题的待遇。张彤同学品学兼优,是不是应该成为首席座位的第一个主人?”“应该!”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响亮地答道。
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下,张彤带着灿烂的微笑坐到“首席座位”上。后来“首席座位”成了全班同学最向往的地方,也成了我调动孩子积极性的“法宝”。半学期下来,几乎每个学生都单独坐过这个座位,但他们感受到的是自豪和快乐,而不再是孤独和自卑。
这只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件小事,但它却使我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班主任的言行主宰着孩子的情绪,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只有把注重孩子的感受作为工作的前提,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让我们每个班主任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多一些细心,多一些思考,使每个生命因享受师爱而快乐吧!(作者:宁海霞)
《首席座位》当中的矛盾,估计做班主任的都遇到过。当孩子们不乐意去坐这个带有歧视的座位时,宁老师智慧地解决了问题,把人人不乐意坐的位子变成了无上光荣而又让人向往的位子。看来排座位也是有科学性的,包含着丰富的心理知识。宁老师在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后,在文末进行了反思升华。在班主任写作中,我们也要像宁老师那样勤于总结、善于反思。什么是反思?反思是人对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义的自觉地再认识活动。这种反思一般发生在主体行为之后。通过反思提升、提炼自己成功的做法,从而发现班级管理的实用性和通用性规律;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理念同先进理念的差距,从而用先进理念纠正自己对问题的偏差;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行动效果和目标的差距,从而调整策略,优化行为方法方式。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反思呢?
(1)我遇到了什么事。(抓事情的关键)(2)我是怎样解决这件事的。(当时的过程、步骤、方法、重要的对话写下来)(3)我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动机)(4)我采取的策略解决了问题吗?(问题解决的结果、程度、带来的影响)(5)我这样做是否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6)我从中得到什么启发。(结论、感想、收获)
经常运用六步追问法进行反思,会大大缩短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周期,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当然也会让写出文章有的放矢,言之有物,逻辑清晰,主题凝练,说服力和感染力兼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苦苦寻觅写作的论题与研究的方向时,其实它就在你我身边的教育生活之中。只要我们行动起来,注重实践、理论、写作的“三”积累,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那些从你眼前溜走的研究素材与论题,将不再流失。愿您独具慧眼,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把教育中的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愿鲜活的文字为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无尽的乐趣,愿孩子在你的研究中惬意地、幸福地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2:31 , Processed in 0.2844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