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实小徐莉老师文集==

[复制链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30:09 | 只看该作者
我期待的“小学教师的乌托邦道路”



  从香港弄到一套小学教材和教师用书,看过以后最大的感慨是把老师当“人”而不是当“神”。在教师用书上,教材编写的意图做了非常详尽的说明,所有问题都有简单、明确、统一的答案。诸如“我们居住在地球的----上。”横线上红字注明“地壳/表面”。哪里要用配套的“工作纸”,哪里要用配套的资源“互动电子教材”都一一写清,我笑,连白痴拿着都可以立即去上课。
  看过一所日本小学的教学工作计划,清楚具体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一天的每一课的教育教学内容都进行了规定。还认真看了一位日本教师的教学计划(类似教案),也是具体得很,而这些都必须在开学前就完成(我们一般都是边上课边备课)。我问,定这么细能做到吗?万一有变化怎么办?答曰:严格执行,几乎不能做任何的调整和改变,增加减少都不允许。再问:定这么细很辛苦吧?答曰:每个学期都差不多,变化不大,所以做习惯了会觉得很容易。
  这其中可以分离出这样几个优点:
  1、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操作性增加。
  2、工作计划性强,避免了盲目和随意,教师的工作状态比较稳定,变化不大,确定性增加。
  对应的可能的缺点是:
  1、教师缺少创造性,可能会影响工作的主动性。
  2、不够灵活,无法适应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
  如果我们效仿可能收获的好处是什么?
  1、教师不会在课堂上犯所谓的低级错误,避免出现教师对自身的过分置疑。(我个人认为教师可以犯任何错误,即使再低级的知识性错误也是正常的。)
  2、避免教师角色频繁转换和教师工作随意性过大带来的职业倦怠。
  
  我一直期待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更多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并认为这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一条思路。联想到刘老师《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乌托邦道路》一文,便想拉杂着说说我的乌托邦。
  首先要表明立场――我认为身小学教师工作的纷繁具体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做出改变的,就好象幼儿园以保育为首,而保教次之的道理一样。让小学老师拿思想这样的要求过高了,即使有教师能做到,也应看作是超额完成任务。说到这里诸君一定认为我是个“愚民”政策的拥护者,甘愿小学教师永远处在被奴役的地位。实际上,只有定位低一点,小学老师才可能真正能有比较恰当的自我评价和认知,一个一生勤恳工作没太多想法和创造的小学教师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尊重。
  目前在小学,最糟糕的是知识传承的任务被无限夸大了,实际上从个人体验来说,我认为这个人生阶段更主要的任务是好性情和好习惯的渐成。和一个身心健康、行为举止优雅从容的老师亲密相处就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生活最理想的状态,令每个教师有教育家的眼界、深邃的思想、精妙的教学手段方法这些都是很奢侈的,如果用教师轻松快乐的生活去换便有些得不偿失。小学教师更需要工作上的轻松感,人生的幸福感,然后用快乐和善意去感染熏陶孩子们,悉心培养孩子们的品性。
  我的乌托邦:
  1、甩掉“道德”的大帽子,教师需要被当成“人”――真实的人:会生气、会出错、会生病、会有各种小毛病……而这些和道德没有关系。
  2、每个班的学生少一点,再少一点。尽财政最大的能力多养活些老师,让每个班的学生人数控制在20左右。
  3、小学知识传承的任务轻一些,再轻一些。目前的课程标准仍太难了,因此教师把知识的学习还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真正需要关注的孩子本身却被忽视了。
  4、教师不分三、六、九等,只有“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阶层(这样我都有些嫌多)。真正做到师师平等,少些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为名义的各种竞赛、评比,让学校内的人际生态好一些。让教师享受没有职业远景的宁静和欢乐,让教师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同于对家长付出真实的理解、对学生付出真挚的爱之后的情感认同和尊重。
  5、教师应具有对上级和主管部门听课、检查说“不”的权利。如果这太理想化,起码教师可以理直气壮的拒绝没有征得本人同意的听课行为。教师对任何令自己和孩子不愉快的检查和参观可以坦然拉上班级的窗帘。
  6、教师可以安心请病假,不会因为身体原因担心被人事制度末尾淘汰。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9:12 | 只看该作者
教材、教师、学生及其他……

  


  谁在实在地、真诚地关注我们的孩子们?当我们奢谈教育、奢谈责任和良心时,我们心里真的有孩子们吗?我通常会在与教育有关的文字中去寻找,在与教育有关的人的眼神中去寻找,这其中哪怕有一点点对孩子真实的悲悯我都会觉得欣喜。我并不高尚,我过多地沉浸在自己的得失之中,沉浸在恐惧和不安之中,所以我常常把孩子们忘记了。当我无力地放任甚至迎合时,我受到里自己良心的折磨,我为自己感到悲哀。
  我是一名教师,我是教材的使用者,我也曾参与过教材的编写。当我一次次妥协,我只能质问:谁的眼里真的有孩子们?我的声音是空洞的。所以我从不等待教材的修订,与其这样不如靠自己,这是我感觉最实在最可靠的途径。
  奉上我的教材观:
  教材的局限:
  1、课程标准的局限
  课程标准面对的是全体(全中国)学生,它更多考虑的是学生的共性,解决学生发展中共性的问题,因此他无法完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需求。
  2、编者的局限
  虽然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所编写,但是因为编者的个人经历(包括童年时接受教育的经历)和文化背景,每套教材都会有其明显的“编者特色”,直接或者间接反映出编写人员个人的价值取向,客观的说,每套教材都不可能100%完全、完美地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3、审定者的局限
  与编者的局限类似。他们一般具有教材通过与否的生杀大权,所以编者在编写中会有意无意的迎合审定者的需求。
  4、实施者自身的局限(不展开,教师都明白。)
  4.1实施者对教材理解有局限
  4.2实施者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进行融合的方式有局限
  4.3实施时好的教材内容和好教学方式之间的取舍有局限
  教材的其他问题:
  1、教材的选定权在教育主管部门。
  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不展开,只说教材选定目前常常不具有连续性,教师使用中需要对此做出应对。
  2、教材的审定者是专家们。
  他们中有人缺少一线教育教学的经历,对学生需求的了解停留在理论和规律层面,通过和教师、学生接触也会积累一些认识,但是间接经验为主。用他们所经历的教育来揣度学生的需求是他们最大的局限。
  3、学校和教师个体需要有对教材的选择权吗?
  教材选择最好是家长、教师、学校共同组成的委员会和教材发行商之间的事情(可以很好的避免教材带来的腐败)。教师需要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教材;家长需要能帮助学生发展的教材;学生需要形制皆美的教材。那么大家商量着决定吧。
  这样的教材观使我对教材有这样的认识:
  我这样使用教材:
  1、为学生呈现多元选择的可能性
  2、和学生一起讨论和预期各种选择背后可能的结果
  3、学生自主选择,倾听他们的想法
  4、肯定学生选择背后善意的成分
  4.1去矫情和虚伪
  4.2尽可能弥合课堂选择和生活选择的裂痕
  
  最后将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也算我的结语:“别的人,即便是诚心地期望研究和理解教育的人,如果不是长期置身于教师的生活之中,他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的、正在发生中的教育吗?他能够在这样的意义下感受到教育的本身吗?他的感受和天然地置身于教育之中的教师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他能够确信他在教育现场的出现没有使他原本想看到的教育本身发生改变吗?长期参与,可能使一位研究者更接近教育本身,但无论怎样,都不会像一位教师那样直接。”――摘自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现象学意识》《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7:41 | 只看该作者
是“忙”还是“累”




  曾经问一个同伴,你认为自己真的很忙吗?她诧异地说:“难道你觉得还不够累?谁敢说自己不忙?让校长明天再安排点事给你做如何?”我赶紧打住这不合时宜的问话,转而自己想想得了。  
  如果我说教师不忙,一定有许多的砖头砸过来,可是作个横向的比较,看看不同职业之间、回望不同历史时期、比较中外教育现状,我们都会发现,目前国内教师的工作量都不算是最高的。教师职业倦怠具有一定普遍性,并不是现在特别突出。我看到的,教师更多是“心累”,因为太“累”,所以抱怨太“忙”。用我的鄙薄姑妄分析之:  
  职业愿景的缺失使教师失去动力。  
  职业愿景的缺失我已经在《清醒的疼痛》中提到,便不赘述。职业愿景的缺失是教师工作流于应付的原因之一,此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与程序,使得工作内容更加的有序,工作方法更加有效。”便十分被动,失去激励机制的教师会选择放弃主动权。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常常抱怨,害怕改变。而工资晋级和评选先进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当教师跟随评选标准而不断“改进”自己工作的时候,加剧了教师自主意识的缺失。  
  巨大的反差使教师困惑。  
  学生的人身安全目前是学校最大的心病,教师最大的心理阴影。进了校门,学生一切意外伤害都由学校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费用,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以后,学校并没有充足的经费来应付这类开支,那么对学生安全事故的敏感是病态的:不春游、不秋游、减少外出游戏,课间教师值勤站岗……同时,随着社会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一切的焦灼变为对教师更为严苛的要求。而伴随着高责任的是低尊重。现在教师的社会形象不佳,舆论焦点一个是教育收费,一个是师德败坏。义务教育阶段收费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财政不堪重负,教师的工资水平仍旧很低,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运转没有经费支持和投入……于是学校在义务之名下的收费替经济落后教育投入不足背了黑锅。钱是教师揣兜里了吗?这些钱到哪里去了?这值得追问。黑锅背了,社会对教育便失去了理解和信心,一片指责声中,教师要无私奉献是最响亮的尖叫,可是谁有权利说祭坛上被封堵上嘴巴的祭礼是不道德的呢?媒体对教师的报道处在一个很恐怖的怪圈里,优秀的近乎神化的,为了学生可以不计一切,不求回报地去爱、去宽容、去奉献,不赚些眼泪就不是好老师。这样的定位只会让公众认为他们所遇到的平凡人、普通人都是妖魔。我并不是要去干涉新闻自由,妨害新闻的真实性,但是我只求报道的真实性和人性――教师需要的和一切正常人一样:渴望真实的尊重和欣赏。而这些鲜少。  
  缺乏合理规划的恶劣生态使教师痛苦。  
  那天一个老师问我在忙什么?我说我在整理资料。她说,学校已经有许多教师提出要成立一个资料组,专门负责整理资料,应对各色检查。她建议这些人最好什么工作都不安排,专心把这项困扰全校教师的问题解决好。我苦笑,权当笑话。校长们、教师们总感叹:这样复印来誊写去的东西有价值吗?我苦笑,谁都知道没价值的事居然就是我们的工作,做好既累也不甘心,做不好觉得不安惶恐,也累,厌倦便越发的强烈。这样的应付多了,教师渐渐分不清那些是该应付的,哪些是不该应付的了。班额问题目前也是教师最痛苦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教师拒绝新观点、新理论最主要的理由。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一个班二十多个孩子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使让每个孩子充分地被关注成为可能。而实际上许多学校的班额数已经大得有些惊人,连控制都很难,奢谈互动、交流。教师编制是一个困扰校长和教师的大问题,几乎所有学校都超编,所以教师每年都要接受考评,实行末尾淘汰,可是居然总是缺人上课。反对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已经渐渐变成全面追求升学率。好笑地是向左的力量有多大,向右的力量就有多大。教师被撕扯得找不到北。譬如对学生成绩不允许排名公布。可是在保护学生的同时谁考虑过要保护教师?我也站出来呼吁,首先是行政管理部门不要给学校排名,这样校长才不会给教师排名,教师才可能真心实意地不给学生排名。如果调考成绩显示学校教学质量下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理应单独当面训诫。但不要把一个区域的分数帐单一样公布出来,使分数之间微小差距便是名次的悬殊,脸面的痛苦。校长才能对教师更心平气和一些,教师对学生才是真实的宽容。        
  “累”和“忙”不是一回事。许多问题存在着,不清晰,心便累了,心累了,干什么都忙乱。改变是一定的,即使仅仅是摇摆不也是在运动着吗?责任与良心之中我更看重的是良心。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3:56 | 只看该作者
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







您为我的文字命名――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不断回味着这个命题,眼中噙着泪水、嘴角挂着个标准的微笑。从不把恐惧、愤怒、嫉妒、抑郁、紧张、焦虑、烦躁和怨恨变成文字,这是我书写的原则。因为文字是供人阅读的,而不良的情绪往往会传染。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悲悯,我总是努力使自己不论对人还是对事保持好微笑状态。即使是痛哭也常常对着镜子一面拭泪一面努力挤出个笑容,告诉自己不可以放任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是我的生活信念,所以不论面对怎样的人和际遇,我都能报之以微笑,真挚而诚恳。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所有的不好我都会慢慢消化,所有的好会令我不断感念。 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也许自己都不是很清晰,我只是微笑,不论自己是清醒着还是糊涂着。在看清自己的时候,隐约感到有点恐慌和狼狈,当然还有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喜悦。

   另起一行
  很久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了,憧憬假期。做学生的时候也很想放假,可是假期中又会盼望开学。工作之后,假期里盼望的就是没有人打电话让我去学校加班,不用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培训班里魂不守舍,最好是不要开学。
  “事业”进行中,“闲暇”这个词离我们越来越远,也许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特别的多吧,有时真害怕时光流转之后,我们发现今天的“疯狂”忙碌其实十分可笑,但现实中的我们似乎都有些身不由己。那天从篇文章中读到教师的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努力做一个研究者;教师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的“按摩师”;教师要有半个演讲家的口才……顿时生气起来,甩甩头,想把这噩梦缠身般的诸多要求忘记掉。很想去思考,可是脑子有时是停顿的,因为疲乏。
  刚参加工作,我声明因为身体原因必须在晚上九点前睡觉,年长的同事说:“看你能坚持多久?一个好老师没有在十一点前睡觉的。” 很快,不能熬夜的我就习惯了彻夜工作。记得准备成家的时候,母亲一再交代让我尽量晚些:“如此辛苦的工作,婚后日子会很难过。”任性如我,没有听话,于是现在经常被先生抱怨:“总以为找个老师做妻子,孩子就有了着落,现在才知道,不仅孩子没有着落,连家都没有着落了。”以前是母亲念叨:“睡吧,不要再做了。”后来这话母亲也不大说了。成家后婆婆念叨:“孩子,可不要太老实,他们不是把所有的事都让你一个人做了吧?” 所有的老师都这么忙吗?是我的家人们全部的疑问,我的回答常常不能令他们满意。以前忙碌一天常常报不出账来,后来开始记工作日记,翻开“账单”,还是觉得这样的忙碌连自己都不大理解。作为教师到底有多少工作是为了孩子们?
  如果有晚自习,晚上七点多才能到家里,将近12个小时都是在工作状态中。进了家门,人会放松些,窝在沙发里发呆或者看电视,家人的任何话语此时都没有兴趣回答。渐渐的,我发现我的推门而入会使原本嬉笑着的家人突然紧张起来,敏感的我为这份排斥而伤心。先生说:“是因为你常常地不理睬使大家都感到压抑,是你把不愉快带回了家。”这话想想也觉得有道理,大家都辛苦了一天,看着张冷漠的脸,谁不会生出厌烦呢?从此,我不敢在家里放松自己,试着另起一行,振作精神:下班后买菜做饭带孩子、兴致勃勃地说些家长里短……于是没有了真实的休息。
  这些日子婆婆病了,我将之作为改善家庭关系的契机。每天奔走在单位、家和医院之间,渴望得到理解。昨天看着他坐在那里看影碟,心里是很难受和恼火的,我知道他也很恼火,因为我恶劣的态度,而我的努力是他无法真正理解的:“工作尽可能推掉,把家和孩子照顾好就行了,找这么多事令大家和你一起不开心。”我是这个家里一切不快乐的根源吗?我觉得无法承受,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就等孩子睡了,再熬夜赶活儿吧。坐在计算机前,一边工作一边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眼泪,明天我的笑容依然会很灿烂。
  
   我在努力
  成功是属于少数人的,而每个人都期待成功。这样的悖论让许多人痛苦,对于我是一种还算平和的心境。初中时在《我的理想》一文中,我写道:我的理想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安定的工作。班主任打了我的板子,说我这个人毫无上进心。看着同学们成名成家的理想,我觉得老师没有读懂我的好强与进取。我是很努力的人,并不聪明凌厉,这种暗暗使劲地方式取决于我的性格。我在内心里告诉自己要试图做得更好一些。
  “邮差”马龙退役了,看到报纸上的报导,看着编辑特意选用的一张“呆若木鸡”的照片,我有些伤感。记得在喜爱NBA的日子里我并不喜欢马龙,每次看到乔丹在关键时一举奠定胜局我一定欢呼雀跃,马龙阴郁的脸色,只让我觉得他更加讨厌。解说总是调侃和乔丹生在同一时代是球员的悲哀,而不识时务的马龙的努力总是显得很可笑。当乔丹时代终结的时候,他手指间满是总冠军的戒指,我和世人都非常喜欢英雄,喜欢乔丹。乔丹退役了,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寂静的,而马龙还在那里,那时我就在想马龙以如此高龄还坚守在NBA是不是太过执着了?2003年马龙换了老板,媒体说是为了能得到一枚总冠军戒指离开了他效力了18个赛季的盐湖城队而加盟昔日敌人洛杉矶湖人队,因为这个队在当赛季夺冠呼声最高。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是徒然的。在退役的今天,媒体评价41岁的马龙是NBA历史上最优秀的前锋,职业生涯以36928分在NBA排第二,两次夺得最有价值球员奖(MVP),但未获一枚总冠军戒指。
  “不是所有的记录都是可以打破的。”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换来满意的回报,努力只是让自己感觉更踏实。读到马龙的话,我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注脚。
  可是我的目标是什么?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
  我容易激动,一听到精彩的报告、一看到真诚的文字就热血沸腾,常常因此夜不能寐。此时若有人愿意和我坦诚地交流、激烈地争论,我的眼睛会发亮。为这个,许多人都取笑过我,认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承认,我喜欢感性的人,虽然他们常常主观、矛盾,可是他们却最容易令我感受到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当我通过话语和文字读到一颗善感的心,我都会格外的珍视,立刻生出一种朋友间的信赖和托付。我也承认,对理性的人我心存畏惧,我知道冷静是一种智慧,但那样的缜密令我有些莫名的脊背发凉。
  “看你这热血沸腾状态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能保持几天?”面对这样的诘问我总是信心满满:“有些变化一旦发生,我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我。”可是回到纷繁的工作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中我很快就喘不过气来了。
  我最怕电话,总是从那里“飞来横祸”,依照我的经验,一件事刚理出个眉目,心中刚有些欣慰,更大“灾难”就已经不远了。接电话的人是第一责任人,好多莫名其妙的任务因为接个电话成为了分内事,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要命的是一个领导交代了任务,千辛万苦地做完了,另一个领导说这不是你分内的事。
  最可恶的是公章,一件事本就很简单,进出几趟还没批复好,因为负责人手里是没有章的,这种幽默也许只有让人苦笑的份了。第一次章在领导不在,不能盖章;第二次去领导签字了,可是章不在,签字但不生效;第三次章在了,领导联系不上,对字是不是领导签的表示怀疑;第四次终于都在了,一阵狂喜。为什么要认章而不是负责人签的字呢?难道是章来负责而不是人来负责吗?
  最可怕的事是“创建”,面对这个词才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虚弱无力和万般无奈。“创建……学校”、“创建……城市”、“创建……”……不知道是谁最先提出这个词,我一定要认真地考证,因为“创建”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非常容易和弄虚作假混淆。当我们为某些条款无法实现而苦恼时,总有明白人醍醐灌顶――创建啊,一定要创造性地重建。一个“创建”经常弄得我们神经兮兮,同时有种因邀宠而生的自我轻贱。
  现实是灰色的,我的梦想常青。
  
   错误的选择?
  很不容易地安排好手里所有的工作打算好好听两节课,可是现在不得不在办公室等待领导,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心中有些失落。我没有官瘾,我也没有任何享受什么特权的愿望,所以行政工作对我不仅没有多少吸引力更多时候是一种心灵的折磨。之所以经过反复斗争再次走上这个位置,是因为我看中它能带给我更多学习的机会,我当然知道为此我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断在质疑自己,自己是不是丢掉了自己最看重的,是不是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昨天就专业的问题大家简短的一番对话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的心,大家都很看重自己的专业,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学科角色,一个学科就像一个人际圈子,针扎水泼不进。我很羡慕他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那感觉一定很好。而我多出的一份懦弱让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我不想和大家自相残杀,区里给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于是我放弃了我曾经心爱的语文教学,放弃了我同样喜欢的社会课教学,如今我在学校课程自主开发领域独自跳舞,有作为却很落寞。这是个令人常想动摇的位置,在人事安排出问题的时候,我经常要去代语文或者其他,这使我的专业角色非常地模糊,从中我收获了平视学科的自信,但我失去的是自我价值的准确定位。我总寄希望于别人替我着想,因为我自认总在替每个人着想,我悄悄期待着理解和回馈,可很多时候都是我独自伤心。没有人错,那么是我错了么?我很羡慕性格强势的人,要什么就很直接地去争取,和他们比,我承受了许多莫明的东西。我有这样的能力却没有这样的勇气,我不想因我的存在增加任何人的痛苦,竞争激烈得几近残酷了,机会有限,如果可能,我更希望大家都因为工作开心点。
  
   谁来帮助我
  今天是星期天,晚上七点走进本很熟悉的校园,心里毛毛的――害怕,这种恐惧取代了接电话以后的烦躁心情。放着邓丽君的歌,大声跟唱,独自在寂静的校园里便不再害怕了。
  H老师外出参加全国的赛课遇到了麻烦,他需要一份课堂实录,而录象在学校里。校长让我去教导处拿到碟子,做好课堂实录然后传真过去。叫来负责后勤的师傅开门,因为是吃着晚饭从家里出来的,这个班加得我俩都特别难受。
  连续加了一周的班,每天回家宝宝都睡了,公公和婆婆因为太累颇有微词,两个老的因为心情恶劣还彼此翻了脸。于是这两天忙着把家里的老老小小摆平,这样跑出来,前功尽弃。两个眼睛因为熬夜红得像兔子,毕竟做完眼睛的手术还不到三个月,心里也很担心自己的眼睛,但是也不好以此推辞工作,心里很希望有些温情的东西――谁来关心我呢?对生活和工作没有太多抱怨并不代表我傻。我问自己,加班的为什么是我呢?越想心里越难过。我经常被斥责:“人太老实,不懂得拒绝。”
  看完录象,做完实录,打印完毕那一刻,校长又打来电话,不需要这份课堂实录了。叹气,回家哄女儿睡觉。
  在我需要的时候希望也有人肯帮我。
  
   都不容易
  暖冬终于还是冷起来了,从上周五到现在,一天比一天冷,没有太阳晒的日子,我的女儿便不能出门。她好久都没有下楼了,心里觉得很愧疚。总想把一种轻松愉悦带给她,可惜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在梦境里。
  这两天我处理了一位一年级家长的投诉,虽然艰难但终于是圆满解决,我没有伤害到老师,尽了提醒之责。老师是有过错的,她不应该把自己所面对和承受的压力转嫁给孩子。不否认教师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压力,学校虽然没有用强硬的手段去施压,但是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教师,内心给自己施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不论这压力有多大,我们都应该理智和冷静,不能突破那道底线。孩子何其脆弱和无辜,教育尤其不能只有功利没有善良,老师一定要给孩子一点温情,不能放任自己成为一种黑色机制的始作俑者和卫道士。说这些我没有指责这位老师的意思,只有痛惜,和这位老师谈过,我因为她的恐惧而叹息,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教师的不容易。
  家长有过错,他为了达到目的在有些问题上撒了谎。但我也能体谅他的不容易――社会的竞争太激烈,每个家长自身都承担着生存的压力,同时孩子的未来也是他们的不可承受之重。不可预知的未来,是一条越走越窄的道路,光明和黑暗都只是一种想象。孩子的身体――医疗费都是自己负担的;孩子的前途――高挫败感的升学……有几人能很平静和理智的看待这一切呢?当家长觉得无助和焦虑的时候,当社会的舆论对此不仅不加引导,还从侧面进行扭曲的时候,家长必然会迁怒教师和学校,迁怒我们的教育。我们需要理解和认同――教育既不像某些人说得那么好,也不像某些人说得那么坏,平凡人平凡事,如此而已。
  目前比较现实的是,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给教师提供一定的渠道,帮助教师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常常尽提醒之责。我总认为人性本善,重要的是让恶念得以宣泄,让善念常常得到鼓励,晒晒太阳。有时真叫一念之差,但是回头或者弥补就非常痛苦和艰难了。当底线给突破了,为恶变成理所应当了,再治病就是病入膏肓时剜肉剔骨的痛了。同时主动寻求家长的理解和认同,把学校也看作家长的学校同样是当务之急。对家长进行引导,做些必要的解释,帮助家长拥有颗平和信赖的心面对孩子、教师和学校,一定不能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阻力。
  我们不可以因为一件事就放弃某个教师或某个家长。
  
   荣誉面前的失败者
  许多人都认为我应该发展得更好,我知道这个发展不够好是指我所获得的荣誉实在太少,我是个荣誉面前的失败者。
  荆棘做的桂冠戴在头上,戴着人是痛苦的,没有戴上的人也是痛苦的。这样的黑色动力系统到底是成全了人、引领了人,还是折磨和摧残着人呢?我是个荣誉面前的失败者,可以这样理解――我正通过斥责这套系统而为自己寻求心灵的安慰。但也正因为我是个失败者,我才可以这么坦然的控诉它,因为我从未从中获益。既然我没有既得的利益,那么我就不需要去维护它,把它砸烂我才快活呢。不是优秀青年教师就不能参评学科带头人,评完区级的还有市一级的,最后才有可能是特级教师。各个学科含金量也是差距很大,小学里以语文、数学为最高含金量,其他学科就只能自己看着美了。每次看到学校的数据统计,拥有某级别称号的教师人数占学校教师人数的比率,就会格外沮丧,我是那些失落的百分数。其实在其中的人也未必就开心了,上面还有无数阶层等着你去努力。我也梦想有幸成为特级教师,当看到《人民教育》上那期关于特级教师的讨论之后,这样的想法也动摇了。特级老师也在叫,日子不是人过的,好了是理所应当,出点错就有人说你还是个特级?
  人口众多,生存竞争就格外激烈,近乎残忍,再人为的扩大甄别功能,将一个群体无限分化,用阶层进行区别,让上面的人有优越感,让下面的人有压迫感,大家一起沉重、痛苦、挣扎,强烈的挫败感令每一个人都沮丧、紧张、不安。
  
  悚然后怕
  每次课前,想着这些在学校名声昭著的孩子们,我都有些紧张。大家回避唯恐不及,而我却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深表感激和庆幸,这是我少数几次关于自己个人发展方向主动表达的结果,我很珍惜。这个六年级有许多特殊,因为开班时师资和教室不够,一个年级只设四个班,学生数都超过了50人。他们一直是学校里最闹腾的年级。记得三年级时我在3班试教,因为组织活动气氛比较热烈,学生把桌子都掀翻了,当时校长在后面听课,弄得我难堪至极。二年级时我在2班代了一个月的语文兼班主任,记忆犹新。
  上他们的课,非常疲累,是一场勇气和智慧的较量。我对他们说得最多得是:“不要放弃思考。”他们只怕班主任和数学老师,虽然他们也觉得学得很辛苦,但有趣的是,对其他学科的相对负担较少,他们却表现出对其他学科的轻视和淡漠――上课时什么都不想干,说小话、玩东西非常普遍。我曾问,是觉得我的活动很没有意思吗?他们回答:“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你的课算好的了,我们感到很轻松愉快。你严厉一些,我们就会怕你了,上你的课纪律会好些。”作为教师我希望让孩子们敬畏,可我发现件可怕的事,要想让他们敬居然是先得让他们畏惧,这居然和我的教学设计是否有趣以及我的学识没有关系。
  
  
   承担
  公公婆婆去了欧洲,那是他们的梦想,我不想阻止。一年多以来,我的父母因为要带姐姐的孩子,没有帮助我带女儿,最艰难的日子一直是公公婆婆在分担。现在他们想抓住最后的机会,除了支持,我还能说什么。只好找姐姐商量,把父母腾出来半年,毕竟我的孩子小些,而且女儿是那种难养型的宝宝,很担心保姆亏待了她。
  父母在我这里只不到一周,父亲的脑梗塞就又犯了,因为是第二次中风,我们都觉得很绝望,可能他今后的日子都要缠绵病榻无法自理了。安顿他住院后,我被满心的内疚折磨着,作为女儿让父母受累本就不心安,这样的结果更让我觉得我是个罪人。父亲住院当晚,女儿就开始发烧,带孩子看完病,为了明天能奔走在医院学校之间,不得不把发高烧的女儿送到亲戚那里。从出生起,每个夜晚女儿都是哭闹不休,要抱着走,一直期望能好好睡一会儿。突然孩子不在身边了,没有她的彻夜哭闹,晚上却依然无法睡眠。每每想起女儿在别人家里正哭闹着,心里就一阵阵发堵,痛彻心肺,坐起来大声地喘气,觉得窒息。很想女儿,可怜她一定也想我们吧,为了她能尽快适应新环境,我按照亲戚要求很少去看她。不认同亲戚的做法,却为了孩子不想去斗争。
  一段很糟糕的生活状况,令我感到不堪重负,过去了,很多痛苦也随之淡忘了,回想起来真算不了什么。


   等待流星划过天际
  明夜有流星雨,我很想很想看。孩提时就知道对着流星许愿,愿望一定能实现。还知道流星划过天空的时间非常短暂,能抓住这短暂的人非常幸运。我从没有看见过流星。即使是狮子座流星雨光临地球称多少年不遇的那次,我也没有看到。其实之前我如今日般兴奋了好久,可是在我激动地提出要去看流星雨的时候,家人均冷漠地表示没有丝毫的兴趣。虽然非常非常地失望,但是我知道如果提出在下半夜一个人去旷野看流星,是向全家下挑战书,我宁可放弃。生活实在是件很实在很具体的事情,我没有权利强迫全家人去爱那漫天飘飞的星光,每个人都有自己在意和喜欢的东西,我不仅理解而且接受。那夜我从睡梦中突然惊醒,悄悄站在窗前往外张望,失落但不怨怼,这是我的选择――宁静的生活。我不想有争执,我的心已经很累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2:16 | 只看该作者
一份歌单



  某次课上,请大家把自己喜欢的歌推荐给全班同学,认真记录后,整理出这样一份非常宝贵的歌单(我教小学三年级的两个班),很有启发。决心认真保留,并在空一点的时间里,把所有的歌词整理结集,存。(排名不分先后)
  A班
  小薇
  我不是黄蓉
  童话
  栀子花开
  噢,苏珊娜(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半兽人
  希望
  如果下辈子我还记得你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个孩子在学古筝,为古筝曲)
  双节棍
  七里香
  一路向北
  两只蝴蝶
  你的微笑
  美丽新世界
  欧若拉
  你好,周杰伦
  后来
  想起
  六月的雨
  美丽的神话
  酸酸甜甜就是我
  算你狠
  2002年的第一场雪
  
  
  B班
  童话
  同一首歌
  迪迦(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佳亚
  远方
  希望
  老鼠爱大米
  两只蝴蝶
  双节棍
  爱上未来的你
  漂移
  你到底爱谁
  月亮代表我的心
  醉拳
  盖亚(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摇篮曲(陶矗
  波斯猫
  茉莉花(梁静茹)
  朋友
  杰克
  猪之歌
  上海滩
  叮当猫
  西游记(动画片版)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我要飞
  SUPER STAR
  流浪歌
  经视人家(娱乐类电视节目)主题曲
  爱情三十六计
  恶搞反恐
  你的微笑
  我爱你
  爱迪(怀疑有错别字,准备再去求证)
  CS十年告白(是将《十年》进行改写后的网络歌曲)
  小狼狗
  
  
  看着满黑板的拼音(不会写的字)加自创的别字,我很感慨。
  集体演唱印象:唱得最好的是《童话》和《老鼠爱大米》,歌词几乎一句不落。
  个人演唱印象:
  最震撼――唱《CS十年告白》那小子居然有个抄歌词的本子,我的抄歌本可是从初一才开始有的啊。听着我喜欢的《十年》被演绎成CS情境版,震撼,晕。
  最美好――《希望》是韩文歌曲,中文版传唱还不是很普遍,一个美丽小女生用好听的声音唱出来,感觉很美好。歌词有点拗口,真难为她了。
  最感动――全班如潮水一样的声音高唱《童话》,那个神情和投入的劲头真让我怀疑他们真不懂歌词吗?我和他们一起唱,和他们一样投入,于是被自己的深情打动。我提议把我最喜欢的结束部分再唱一遍(假公济私),告诉他们我非常喜欢这首歌。
  最好笑――把《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演绎得很有激情。
  最尴尬――他们唱的《摇篮曲》和我唱的居然不是一回事。只好我独唱了一次(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柃那个版本)。
  最不易――《经视人家(娱乐类电视节目)主题曲》居然是说唱类歌曲,快得我都要昏过去了,可那小子吐词清晰,非常有节奏感。
  
  除了流行歌曲,我也喜欢古典音乐,而他们表示无法接受。我看了歌单后发现他们和我喜欢的流行歌曲没有很大的不同。想把孩子拒绝在成人世界之外,我想那是不可能的了。而所有课本中的儿童歌曲,学生好像并不领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喜欢唱的不也是《熊猫咪咪》《小螺号》等流行歌曲吗?真该想想,那时流行的和现在流行的有什么不一样。记着“我不能保证,在对面的窗户里有没有孩子的眼睛。”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20:49 | 只看该作者
清醒的疼痛





  我不麻木,因此常常觉得无法忍受疼痛。
  对镇静和麻醉类的药物我是不敏感的,他们和维生素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就是上天的安排,让我无法解脱地永远清醒地面对,无法逃避也无处可逃。我不断对自己说,不要放任这种疼痛感改变我的性格,左右我行事做人的方式。但有人说,这不能由我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哈,让我消灭它吗?那我会是什么样子?
  “合群是一种快乐。无论自以为多么喜欢孤独的人,与许多人携手并肩,用同一节奏奔赴同一目标时,也会觉得心情振奋。”(罗兰)2000年开始,无法忍受孤独的我介入了网络,那时的我第一不与同行语,第二不与当地人语。有意离开自己真实的生活、离开自己实际的工作,把自己放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让自己在网络里流浪。那些日子结识了许多有趣的朋友,他们离我的工作和生活非常之遥远,却让我感受到合群的快乐。可我在网络生活中的合群使我在实际生活中越来越不合群,在我试图拉近他们的时候,发现居然从出发点开始就是背离的。我断定我的网络生活只是一剂精神麻醉,对我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和意义,我要改变。在cersp,我站在同行中间,聆听来自各方的、不同人的声音,这时的“合群”不仅令我常常快乐,而且使我彻底清醒,清醒就必须面对疼痛。爱思考的人,灵魂永远是疼痛的。
  教师职业,特别是小学教师,职业的远景几乎是不存在的――这样说不知道多少人要站出来否定了,但这是真的。所以当有人说教师、特别是小学老师缺乏职业愿景的时候我会疼痛。一个教师的愿景目前仅体现在追逐渐渐提高荣誉层级上。其实谁都知道付出那么多的努力,职业状态还是教书,换个方式就是校长吧,可目前的现实是有勇气有兴趣把当校长作为职业愿景的教师已经很少很少了。除了教书我还能做什么?每个教师都这样问过自己。这其中的意味我懂,但是我不想说,我只想说没有什么比被分裂、撕扯的痛苦更甚。
  教师的思想不能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这样说不知道多少人要站出来指责了,但这是真的。说这话我都感到悲愤。当社会着重对权利和利益进行分配的时候,想让这些永远不是权利和利益集团一员的人们获得尊严只有两种方法,自欺欺人和帮助他们自欺欺人。所以当有人说很尊重我的时候,我会觉得可疑。
  当社会缺乏公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首先体现在权利和利益上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希望得到什么?最需要得到什么?请别回答这个问题好吗?请你先保证无论答案是什么都不要忙着鄙薄我们,只要那是我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愿望。
  我清醒着,我感到灵魂的疼痛,这疼痛是快乐的。鲁迅的残忍在于他清醒着疼痛着,还试图让每个灵魂都清醒疼痛起来,不管他(她)快乐还是不快乐。我能做什么呢?我不想为了那个终极的美好放弃任何一个人现实的幸福快乐,所以我很矛盾。
转帖给好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6:03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的心




  提到主编,我就会想到杜时忠老师和靳岳滨老师,他们于我有着知遇之恩。
  
   我人生的转折便从杜老师相中我一起编教材开始。也曾有过害怕上班,不愿意提学校里任何人和事的艰难时期。茫然而不自信、颓废而痛苦,仿佛没有一件事是我能做好的。当我开始和杜老师、靳老师一起合作后,一切慢慢改变了。他们常常用赞许的眼光看我,任我这个无知小子乱发谬论,非常珍视我的意见。我为对等我受到的尊重而努力前行。
  
   回想,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经近五年的光阴了,这期间我恋爱、结婚、生子……走完了我人生最重要的几步,一切都有他们见证和相伴。婚宴上杜老师的亲临让我至尽都十分感念。他是个非常有人情味的人,呵,想起杜老师的微笑我就会忍不住笑起来,他的声音还常常在我耳边萦绕。
  
   靳老师用她的执着和专注一直在感召我,她对我说的话我看作宝石珍存:“我是个很幸运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能碰到一些优秀的的人,在一起愉快合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小的好朋友。 你的聪明、灵性、真诚和认真,以及并不人云亦云,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方面我觉得你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也总觉得你应该发展得更好一些,应该有更大更好的舞台。记得你说过还想学习提高,这是个好主意。事务性的事是做不完的,留一点给自己。――大朋友: 靳岳滨”,每每读罢我都会充满信心地去做事,无论顺境逆境,她的话令让我相信自己。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4:4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主编





  认识一个人有很多种形式,而了解一个人一般只有两种方式:读他(她)的文章或和他(她)在一起。
  
   肖川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常常在《人民教育》上读到他的文字,他还曾到我的学校讲学,用湖南普通话诵念《童年》的情形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我去过一趟成都,曾亲眼看到一所小学把他《教育的理想与信念》里的句子做成雕塑摆在学校的门口作为一景。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他是中国教育叙事研究的发起和倡导者之一。张文质这个人之前我没有听说过,但看得出他们之间的熟稔,“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了他的文章便生这样的念头。短短两天半的会晤,短暂的报告和交流不足以使我熟悉我的两位主编,如果需要回忆相处中有什么令人难忘,首先就是那声“你很专注”(张文质语),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对我专业素养最好的赞美。我不会忘记。其次是他们那常含审视的眼神带给我的惶恐和不安。游泳更不能不提。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学会游泳,这简直是奇迹,但是更让我深深震撼的是鼓励和信念的力量。其实我喝了也呛了不少水,是张老师一直不断地鼓励让我无法退缩,是坚韧让我坚持了下来。鼓励是一种感召,我感受到了这种力量。非常感谢张老师做了我的游泳教练,还包括他用奇迹告诉我:鼓励就可以创造奇迹、坚韧令凡事皆有可能。
  
   回来后主动找到肖老师和张老师许多文章去读,感觉他们的文字是理想与理性结合的产物,令人眩目,读罢带给人很美好纯净的心境。因此我由衷对他们的文字和思想表示敬意! 特别是张老师,这之前我从未读过他的的文章,这次的阅读令我很震撼,他的文章中很多话仿佛就是我渴望表达的心声,仿佛就是我所想宣泄的那些可能还很混乱的思考。
  
   不得不提到张老师的《重返师道》。我一直对这种谈话记录的方式有一种阅读惯性上的抗拒,虽然读起来费劲,但我对这篇文章十分偏好。阅读文章,我常常会习惯性的把自己代入其中,去寻找自己类似的经历和感受,用这种方式与笔者对话,而这篇文章令我不断回想我的工作经历。我讨厌自己陷入回忆,因为过往总让人觉得不堪,但是我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沉迷与抗拒循环往复,这也许就是我一直前行的内在动力。身处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中我一直表现出不适应,我深深感到它对我的压抑、扭曲和伤害。从读书时到工作后,这种不适应的表现为外在服从与内心抗拒的斗争,最终我以一个顺民的形象特立独行着,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无奈的守护自己那点尊严和骄傲,为此还不得不常常自嘲。我的思想是无序的,因此我还做不到主动去寻求理解和认同,我只能倔强地守护最后的底线。当我向孩子们表达我的真诚和善意,得到的回应是十分悲凉的,从低段到高段,学生的认可递减,当学生逐渐习惯被控制的时候,我的宽容常常被解读为放纵,这样的感受令我常常脊背发凉,悚然后怕。缺少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学生在逐渐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想想“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句子,想想我的课堂和其他老师课堂的不同,除了自嘲我还能如何?“启蒙意味着教师本身首先需要启蒙”,在现有的体制和文化背景下,这条路无疑是漫长而艰辛的,阅读使我收获了方向和安慰。
  
   我喜欢读很感性的文字,这也算一种偏好吧。阅读中我会因为感动而默默流泪,那是无论怎样克制都不行的,似乎只有这样,情感才能得到释放和宣泄,我才能重新恢复平静。阅读中我还会为书中一些人的际遇痛惜,这时我的心就会如针刺一般疼痛不已。因为本就有心脏的疾患,因此无须在意,我甚至很期待不断有这样让我有感觉的文字的出现,令我痛并享受着这痛。而现在我发现还有一种文字,能让我在阅读中颤抖,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也许是读随笔性的文字特别能唤醒自我吧。我在想,为什么读这样的书我会发抖?因为文字正表述着我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的话语,文字告诉我这世间我并不孤独,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有信念有梦想。只是我太稚嫩了,难免轻佻浮躁,因此面对这样的文字我真有些自惭形秽!但我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和敬意。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3:26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的故事




  这是一节全国的研讨课,课前我的心理压力很大。这么大型的活动,上砸了不是把学校的脸丢到外头了么?而且我授课的年段是一年级,在这样的大型的会场上,面对那么多的人,我的孩子们能正常发挥吗?看过上课的场地,我的心揪得更紧了:这里是一个会议中心,上课的地方是个舞台,没有桌子、没有椅子,站在高高的台上,水银灯烤得我直发毛。上课需要的一切这里都没有,我们打算自己从学校带来:桌椅、黑板、计算机、投影、话筒……
  我要上课的班有41名学生,班主任王老师再三确定是不是学生都可以带去,做过班主任的我知道,班主任是希望能全体都去的,因为让谁去,不让谁去会让家长和孩子联想到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同时也是很伤人的,容易引起班级的不稳定,家长们也会议论纷纷。我很坚定地告诉她:“都去!一个也不落下!“可就在上课的前一天,承办领导打来电话,只要30个孩子。我很为难,和班主任老师协商后,我们决定不作挑选,就让那些那天要参加舞蹈队的孩子去参加排练,其他孩子都去,有多少算多少。不因为舞蹈队的孩子发言好就带去,或者因为谁发言不好就不让去。我认为不能因为这次活动级别高就任意伤孩子的心。
  上课那天来了33个孩子,班主任很紧张,因为比预计的多了3个,我擅自做主:“没事,我给他们准备学具。”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学生要随机抽签组成小家庭参加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根据人数和男女生数预先准备教具。可是,临出发,领导又说,留三个孩子不上,坐在台下看,多出3个孩子万一影响上课效果就不好了。一听这话,我心一沉,和班主任说这事时,心里难受极了,但也只好从教学用具中拿出三个孩子的头饰和学具……
  做完说课我准备上课了,王校长突然拉住我悄悄说:“今天上课的是33个学生,你赶快作出调整。”
  我当时头嗡地一响:“不行,不是决定是30个孩子吗?我这里只有30个孩子的教具,没有桌椅没有学具和头饰,让那三个孩子在台上怎么办?”
  “不行,他们已经上台了,绝对不能让他们下去,影响不好!我们去找凳子,你想办法!”
  “不行,早点和我说我还有可能给他们学具,这会儿什么都没带上台,让我拿什么给这多的3个孩子上课?”我真的急了。
  “不行!”王校长也很坚决。
  ……
  我深吸一口气,不能争了,必须开始上课了,台下这么多人看着呢,而且我必须微笑着开始上课。于是我对自己笑了,同时我也把这个甜美的笑给了王校长:“好,我来安排!”王校长一楞,也笑了。转过身,我把这个自信而甜美的笑给了下面听课的专家、领导、老师们……
  这节课“多”的3个孩子给我添了不少麻烦:没有头饰,我只好亲自把他们送到每个“家庭”里并安排他们的角色;没有学具我只有在课的进程中不断强化,让他们的“家庭”接纳他们。在每个活动环节的开始之前,我都迅速预计这3个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密切关注这3个孩子的组。
  那天专家对课的评价很高,特别是我的说课和即兴课后反思。但是我的心里为自己喝彩的部分不是课,也不是专家的高度评价,而是最后关头我没有把这3个孩子推下台。就在上完课的那一瞬,我认可了王校长的做法,她是对的,如果没有这3个孩子,这节课我会上得更得心应手,但是上完了,我的心一定会很失落,我将没有勇气很坦然地再走进这个班,去面对这3个孩子,因为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了他们,我深深庆幸自己那一刻的选择。
  上完课,我紧绷了很久的弦终于松了下来,长抒一口气的我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有太多的话我想说:
  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并没有在平日的课堂上那么活跃,而且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得很紧张,毕竟他们还不到7岁啊!把他们拉到这水银灯下,这众目睽睽之中,我知道他们胆怯了、害怕了。我想如果能在一个更接近教室氛围的地方上课,而不是“舞台”,孩子们是不是会更自然一些呢?这样的研讨是不是更接近教育的真实呢?我们的研讨能不能既重视效果,又关注老师和孩子们的感受呢?
  我觉得我的孩子们太不容易了,即使这节课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也不抱怨他们,需要反思的是我,需要做出调整的是我的教学活动设计和安排:比如我若在教学伊始,恰如其分地调控一下;在教学进程中,幽默一把,让他们放松一些,是不是就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忘我”,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和我共振与交流,而不那么紧张、害怕呢?这需要我有更扎实地功底,更娴熟的课堂调控技巧。当然,我还可以选择更适合公开展示的教学内容,把会场的听众作为教学资源。毕竟这样的场合是很锻炼人的,如果我能把它作为资源善加利用,那么就是给孩子们锻炼、展示自己的机会。而我这节课的内容是生活片段再现,重视情境创生,因此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不自然也是很正常的。
  一节课的成功有许多人的努力在其中,所以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换课、试教牵涉那么多老师和班级,课件改了一稿又一稿,连最后上课的服饰都有许多老师为我操心,每一点滴,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面对支持一个“谢谢”似乎太轻忽了,但是不说谢谢心又怎能安生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10:33 | 只看该作者
小女子的烦心事



  以前是父母害怕过节,因为过节需要人情往来,他们一介布衣,无官无爵无积蓄,日常的用度都捉襟见肘,这样的应酬便属于烦恼了。因此他们每次收到礼物并不是欣喜,常常是心里不住地盘算如何还上人情不至于太失礼,同时不让家里出现亏空。看到他们为着礼物悄悄嘀咕,宛如作贼一般心虚,我总是对他们的怪异表示不解――受礼还不开心啊?贫寒之家百事可哀,成年之后我方悟出其中的艰辛,便为以前抱怨父母性格孤僻而愧疚了。如今我也怕过节,可能是孩提时的影响,所以每每遇到年节,无法应对自如,弄得个大家尴尬,全体难过。想来就可气,骂自己千万回都不长进。
   第一怕受礼。
   我的职业性质比较敏感,每每有人当着他者面给我送礼,我一定会语无伦次,脸红到脚趾头。心想:诸君,你们不会认为我经常受礼吧!此时我一定一再婉拒,话还不能说乱了,毕竟不知道他者是否已经收过礼,说了可能会被认为含沙射影的话,莫名其妙得罪了谁可就很不划算了。礼物是一定不能收的,这可是够喝上一壶的原则问题。但要让送出的东西收回去,毕竟是很伤脸的事。有人说,这送礼的蠢,对这样不识相的就要冷着脸死劲刮,要不永远不知道要注意影响!可我也不忍太伤人,一定不要让对方认为我胃口很大,看不上他(她)奉上的小东西!苦口婆心一番终于大功告成,没收礼却弄出一身臭汗和一身的不自在。下次见面,便生出更多的不自在,本来可以说的话,现在却不敢说了,怕这位被刮了脸的浮想联翩。诸位,可不是我多心啊,就有因此而结了怨的,“给脸不要脸”这话我可受不起。从此我小心翼翼,利用手上这点小权柄对他(她)格外关照些,心里不住自我安慰“日久见人心”呐,总有一天能体会到我的善意吧。如果还想抹掉对方那受伤的感觉,我恐怕真是有些无能为力了。但凡遇到高明的对手,往往精心设计,让你推脱不掉,已然受了,还没法退回,那便生出更多更多的烦恼。对等的那个物件怎么送出去就是个难题,自己常常也难逃回礼被推辞的厄运。不还上人情,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有些事便不好做了。怪只怪自己技不如人,只好又用上手上这点小小的权柄为他(她)谋个心里舒坦,于是我便无法心安理得。
  
   第二怕送礼。
   我的送礼技巧比婉拒技巧更笨拙。伸出手呈上礼物我一准闹一个大红脸,然后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嘴巴里在说什么,和平日的快人快语一比,谁都可以看出我的紧张和慌乱。尴尬也是会传染的,礼物即便是真心地表达,让对方觉得别扭了,也是很失礼的事。如果对方和自己平日里素有往来,甚至对我的生活工作有些帮助,那情形更糟糕,我几乎连呼吸的勇气都会没有了,就怕对方开口说客气话,那我可真要拿着礼物打道回府了。于是我干脆就直说:求求您了,我可真不会说客套话,真心疼我您就别推辞了。这样说的下场,诸君一定都很明了,于是我常被狠狠地刮胡子!偶尔也会出现奇迹,这时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恩,长长吁口气,转身快跑,要不对方后悔了再回个什么物件给我,那我就完了,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婉拒。其实每次送礼我都很诚心,但被打击的频率相当高,为此我痛苦不堪,从此一蹶不振,尽可能不再去理会这些。清高谈不上,看到别人礼尚往来我是真心实意地羡慕,唉,此时真是很理解那些怎么补习都无法及格的差生内心之痛苦啊。
  
   终于没有人再给我送礼了,一是常刮别人胡子,口碑在那里了;二是我也鲜送人礼物,人情的链条便在我这里断掉了。看着自己年节时门庭冷落车马稀,心里还是很失落的,不知道的该不会认为我这个太“那个”所以谁都不爱搭理吧;家里的人不会认为我混得很差,以至于坐冷板凳吧。人言可畏,我可是个胆小鬼!
  
   先生打趣,女儿上幼儿园后要不要给老师送礼物呢?我斩钉截铁地说:“要!还要注意技巧,务必令老师心里舒服!”写到这里,我四处张望一下,呵呵,孩子未来的老师没有看到吧,要不我自己在这里就先得把这不识相的脸狠狠地刮几下。
转帖给好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0:56 , Processed in 0.1121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