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实小徐莉老师文集==

[复制链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08:43 | 只看该作者
三峡




准确的说,这是一次令人扫兴的旅行,每一步行程就是一部斗争史――行程不息战斗不止。出门就是受罪,尤其是身在“五一”黄金旅游周的汹涌人潮中,使一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且有些认生和畏怯的我颇有些不爽。同行的是三个厉害无比的嫂子及其先生,一方面他们限制了我的自由自在和突发奇想,但同时也极大的省了我为权利而战的力气,我是在他们的怒吼声陪伴下完成了我的三峡之行。                     

*永不开启的锁                     

许是我还没有进入状态,许是三个小时的游程太过匆忙,许是宜昌的酷热使我窒息,总之,三游洞之行让我很没有兴致。                     

热。热。热。因为阳光太辣太晃眼,我有些晕旋,于是极想找个阴凉有风的地方看看青山和数百米悬崖下的黄水便足矣。偏由不得自己,被强迫着一路摆姿势合影和一路攀爬。不想因为自己而扫了大家的兴致,一脸勉强的笑,只想证明我非常之愉快,非常之不虚此行。望着大人小孩热情无限,争先恐后奋勇爬上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位老兄的脖子,在他们雪白的汉白玉衣上留下足迹串串,三游洞就算是游过了。

悬崖陡峭,且背阴处山路湿滑,下山便就着右手边黝黑的铁链相扶。初不以为意,后发觉链上许多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金色小锁,每锁之上必镌有字――或家庭幸福,或一生平安,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永结同心。                     

逐一拨弄着锁,看着不同的名字和日期,读出不同的祝语,一些莫名的感触就浮上心来。据说黄山的同心锁是正源,因为参与者甚众,于是各地效仿者纷纷。我没有去过黄山,未曾亲见,听闻却久,我想大家和我一样,喜欢的应该就是这个“锁”字。

取个“锁”字,把幸福留驻,是每个身在幸福中人的梦想;取个“锁”字许个地老天荒,是每个热恋者心的誓言。取个“锁”字让意念中的祝福物化,请山水为证,是虚无到现实的捷径,这个“锁”字透着坚定,所以这锁甜蜜而美好。身后传来一声轻声的低呼:“呀,这锁没有锁孔!”原来一样被这锁所吸引的不止是我。

细细看吧,黝黑铁链上闪光的金锁是特制的,它们都没有锁孔,一旦锁上就永远不再开启,原来祝福和幸福就是这样永恒的――永不开启,永不改变。

*以月为梳

上船是晚间,黑夜让大家都觉得有些无聊。没有导游絮絮叨叨,没有太多光亮。舱内是白天太阳炽烤留下的燥热;看不到月,甲板上望去是一抹黑,间或有船经过,但是那新鲜感是十分有限的。大家都睡不着,就闹着打牌混时间。我自告奋勇当操刀的裁判,为输的人画乌龟。大家开心之极,拉着也给我画了一个。看大家画乌龟的热情已经不逊于打牌,找个借口,我独自离开。

舱里闷久了,走上甲板我眼前什么也看不到,夜静极了,只听到船行时轮机的声音。在甲板上席地而坐,懒散地解开长发(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只有散了发才算真正的放松),开始漫不经心地想着人、想着事,也许根本只是在发呆。夜慢慢深了,我却没有一丝倦意,反觉得越来越清醒。

船入西陵峡,江面渐渐窄,江水在狭窄处激起哗哗的浪声,最窄处两边的崖壁似乎触手可及。两岸的山明显高起来,多起来,层层叠叠起来,阴沉沉的让人窒息和压迫。回望,似乎已不知从何而来,山已然挡住了来时路。船上的灯光映在崖壁上,把崖壁映成一面银镜,荧荧的光在夜色中生出神秘和森冷。                     

月,出来了,一时间我的心也变得清朗愉悦起来。仰望着峡顶小小的上弦月,那不就是平日里拂过长发的木梳么?真想轻轻地笑,谁偷走了她,给了她一丝狡黠和光华,让她在此时此刻此地跳将出来?                     

月使峡显得特别幽深,天空显得特别遥远,风随峡的宽窄而倏变,被月染成银灰。夜因为月而融化,我清楚地听到了月光洒下来的声音,拨动我的眼,我的耳,我的心。江水滔滔,月光如瀑,唤醒重山,重重山峦躺在江面上,我分明听见山在月色中淡淡地轻笑,随江水摇荡。因为月,一切都活起来,虽然山、江、天仍是青黛、黧黑、墨蓝,但那生气却是真切而含蓄的。                     

在这江上,这峡中,我以月为梳,一头长发随风,任飘落的月光轻轻梳理,任每一丝都浸染月的光华、风的魂魄、山的沉静、江的浪花。渐渐恍惚起来――这江上只我一个人吧。

*瞿塘云雨   

船上的第一夜我睡得极不踏实,人家盖被子,我呢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却又不停流汗,一阵烦躁,于是干脆抱了被子坐在窗棂上吹江风,既然不能成眠就让我把三峡的夜印在脑海中吧。很遗憾的是月亮渐渐被浓云没收了,眼前又是漆黑一片,眼睛既然闲着就干脆闭起来,倚着窗棱晃荡着腿,让脸和发感受风的触摸。   

按计划清晨时分船应停巫山县,从巫山溪口进入大宁河游览小三峡,可是到了巫山县船并没有停下的意思,导游通知因为今天游览小三峡的人太多,临时改变行程,不去大宁河,先欣赏瞿塘峡风光至白帝城。因为违约,导游招来好一顿埋怨,几个小时里不得安宁,于是船经瞿塘峡时她便十分殷勤地解说。我永远是个后知后觉反应迟钝的冥顽之人,站在人群中我觉得憋闷死了,都怪天阴沉沉的,没给人个闪亮的心情。听着导游小姐有声有色的讲词,还有大家因为兴奋而连连的惊叹,我只是忍不住一个劲打哈欠:啊~先贤的题字,啊~夔门天下雄关,啊~悬棺,啊~瞿塘峡以雄浑著称……啊~~~真没劲!   

船刚停白帝城下,雨便从天飘落,且越下越大丝毫没有打住的意思,雨中游已成定局,大家都连呼扫兴,我却暗自开心,爽爽利利地下场雨比阴霾压抑好许多。喜滋滋地看雨织青纱,觉得山不那样清晰了,那山闷闷的线条越来越柔和,这雨想融掉那山么?走近白帝城的一路,只需回回头都可以清楚地可以看到夔门全貌,透过雨纱看去,江若黄练,在峡间逶迤;山如重门,凝重雄浑。春天的雨打在身上,浑然不觉难受,脑里嘴里只不断叨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渐渐眼中已全无满山青翠,已然是身处深秋,江风狂放,黄叶纷纷而下,叶叶落地有声,声声叩心;江水不羁,悲凉壮阔,浊浪飞溅。想着那时的老杜无米无盐,叹一声,呆一回。   白帝城中索然无味,人文景观泛滥的今天,搭一个仿古建筑,牵连上某个先贤,抑或杜撰一个传说,然后让一群人疯子一样大掏腰包,听听故事,看看今人做的古代房子,我实在是没兴趣的。而且诸葛亮和刘备是我最觉无聊的政客,他们的君臣之义不入我眼。我更喜欢依着株千年或者百年的老树,触摸它的苍老,倾听它的述说。被政客美化过的历史远没有它们述说的真实。只在庭中树下听听雨,便觉得足矣。   

离开白帝城,回望瞿塘峡,浓浓的水气让人无法确定雨是否停了。雨重云浓,一时间云蔚蒸腾,那样轻缓凝然的飘动,让你很肯定云动与风无关。一缕缕素洁的魂魄,活生生的在眼前媚惑,你看它们在山谷间抚触沟壑,染点青山。云的轻盈曼妙更衬山之雄浑,峡内的我自己如此孤单渺小,这山前雨中,我觉得有些冷。   

*背日逐月   

返程时,船在巫山县无故滞留了6个小时。在8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之后,人们终于按耐不住,大家聚集在走道上,开始是抱怨,然后是愤怒的叫骂,最后演变成一场骚乱。激动的一群拿着手机给每一处所知的号码投诉,从中央到地方,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新闻媒体。其他的人则在高呼砸船、痛殴船长。导游们惶惶然,如过街老鼠般不停在各个房间出入,一方面对客人的怒吼点头如捣蒜,连连道歉;一方面小心地解释着,努力强调责任不在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云云,作痛苦状。听武汉人骂街是很爽的事,前提是一对象不要是自己,二所骂之人正好是你也厌恶的人。   

因为这段插曲,回程游览巫峡时正是晚霞漫天。身后一轮红日如血夹在两山之间,在峡内铺出金光水道,滔滔江水如金似血。两边的山石也是点染成金。巫峡的山不似瞿塘峡的青黛,植被甚少,岩崖居多,晚霞中一片耀眼。灿烂的晚霞很容易就照亮了人们的情绪,大家簇拥在船头,一切的不愉快随风飘走。翘首寻找神女的绰约,迫切寻找一线天的光亮,为了获得传说中的幸福和幸运。   

月出来得格外早,是因为觉得晚霞装点得还不够么?身前半把玉梳清晰可见,身后是残阳如血;身前是渐渐深邃的湛蓝,身后是渐渐妩媚的紫红。这冷冷的湛蓝正吞噬着媚惑人心的紫红,暖意少了,寒意深了。西沉的红日是天地间的红唇,从唇中流淌出这千年不息的江水。月是忧郁的眼,用悲悯的眼光无语凝望。   

我是那个背负着温暖追逐清冷的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01:5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小国寡民”之梦


上周常规听课,第一次看到同事用扩音器在教室上课,早就听说这事,这回亲见,开眼!那小东西很轻巧,老师的柔声细语从扩音器里出来后在教室里清晰地回荡,孩子们的读书、讨论声再大也盖不过去,教室里便显得格外的静。课下同事说,以前每到周五嗓子就哑了,周一来又好些,恶性循环不止。仅百十元钱,最近嗓子再不失声,总算是自己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做出个英明的决定。闻之感慨!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我们的学校太小又太大了――2000多人挤在这30多亩地上。只要是上学的日子,学校里永远是沸腾的,几乎找不到一个安静的处所,让人有无处遁形之感!只要不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来访,总会惊讶地问:“天啊,总这么吵吗?你们头不昏吗?”我一律微笑着说:“习惯了!”是谁说学校的规模应该控制在学校里的每个人都能彼此叫出名字,唉,那真是个美好的梦想。总听说美国的小学占地有多么多么大,咱们“穷国办大教育”实在不敢奢望,只希望学生人数少一点再少一点,咱们就“小国寡民”不行么?现在有这样一种危险的倾向,在夸耀办学业绩的时候常以学校规模大为荣,动辄“打造航母”,我晕,那么小的地界,“航母”放哪里?规模大了,管理和交流就是问题,小学教育要做习惯,因此就必须具体而细腻,大而闹哄哄,干什么事都如运动一般,可怕!
学校地方有限,教学楼修得再高,教室和配套设施也有限,规模若呈级数扩大,那么意味着班额的快速膨胀。给20个孩子上课、给40个孩子上课、给60个孩子上课、给100个孩子上课,老师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听过最大的规模的班是高中270人,小学120人。当时我在想可怜老师上课怕是要用扩音器了;可怜老师怎么和每个孩子平等交流啊;可怜那一趟作文本子改下来,老师真的要脱层皮了(某老师语)?!这种现象的出现本就是不正常的,可是一切不正常都逐渐在正常化,越来越多的人见怪不怪。谁也不能指责家长和学生选择优势教育资源的权利,可是谁也没有权利心安理得地让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当老师上课需要用扩音器保护自己身体健康时,我觉得这是一件很让人不舒服的事。但我知道这不是一道行政命令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会继续带着我小国寡民的梦想,等待……
我也开始盘算是不是买个扩音器使使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6:00:44 | 只看该作者
2005秋季的期待




我从做校本课程起步,进入教师对课程的自主开发领域,从2001年至今,数一数已经有不短的4年多时间了。从第一次执教大型公开课《嘿,你好!》时的无知小子――课后公然对着课程专家表达我对课程自主开发策略的质疑和困惑,到今天常常在各种场合与大家交流心得体会,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几年中的成长。当源自学校课题研究需要的课程自主开发行为,逐渐变成我的专业发展方向,其中的执着与彷徨,其中的动摇与坚定,个中滋味只怕还能从自己工作笔记的只言片语中清晰的解读。回望,我最大的收获是自信,一种平视学科、平视教材、平视专家理论的自信!在2005年的秋天,当我和孩子们一同迎来新的学期,共同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充满期待!这些话是我想对自己说的,奉献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保持一份从容

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有一定的自我消化能力,能够独立处理好活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可我总是很着急地过早介入,因此在课后反思时我常常为自己在活动中的过度干预而懊恼。我曾经看过自己上课的录象,录象中那个肢体紧张,话语不断,显得很罗嗦的我表现出一种急切,我感觉我正迫切希望学生按自己预想的那样说那样做,当他们显得有些漫无边际的时候,我会急着跳出来指手画脚一番。看自己上课觉得自己陌生而可笑,但从看录象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缺少一份从容!

当学生正在为活动中的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教室里闹哄哄的时候,正好遇到学校教学常规检查,我会马上跳出来维持秩序,迅速平息“骚乱”……我不想落得个教学组织不力的恶劣印象!

当学生在学校里跑来跑去大声说笑着 “调查”的时候,一些老师会为了保持自己教学的连续性而断然拒绝配合,下课后当我被一片声讨声淹没的时候,我会想下次再不放这些言而无信的“小东西”出教室搞活动了……调查前我们可是对调查纪律和要求做了充分的讨论,并达成了共识的啊!

明明是孩子们自己的选定的主题,活动还没有进行完,他们就表现出不耐烦,闹着换主题的时候,我会按耐不住很气愤地指责他们,自己选的主题怎么不进行完就要换呢?一点常性都没有!

当我努力在课堂表现我对他们意见的珍视和尊重,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时,当我宣布没有期末考试时,孩子们往往将之解读为一种放纵,他们表现出对我和课程的漠视,在讨论计划时说闲话、玩东西,在总结时敷衍塞责。这时,我会立即跳出来告诉他们:“你们想错了!尊重不等于放纵,我也是有要求的!”可是我的强调作用几何?凭我一人之力、一门学科之力如何对抗传统课程文化中已经根深蒂固的教师对学生、对课堂的绝对控制?更可怕的是学生的习惯被控制!

这些让我如何从容?

今天的我同样要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但是我明白要想获得一份从容的前提是自信――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是有意义的。

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我仅仅缺少的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宽容、理解和支持,那么除了抱怨,我应该主动去寻求认同。我会在课前主动和教导处沟通,告诉他们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相信,主动的寻求认同更容易使自己获得理解和支持,一次不行还可以多次。因为相信自己是对的,便感觉主动寻求对课程和自我的认同是一种责任。

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我仅仅缺少的是学生态度的转变,那么一方面我需要去读懂孩子们的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活动抓住他们,同时我要把“等待”时时记着,允许他们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等待他们和我一样慢慢成熟起来!

追求教学高效率、好效果固然重要,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常常想想在追求高效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流于急功近利,从而失去了那份宝贵的从容?眼里有目标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眼里只有目标则必然会错过路途中美丽的风景。带着从容,一份源自自信的从容,主动寻求外界的认同,学会等待,等待孩子们慢慢成长,努力克制自己的“控制欲”,我想这是让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活动过程中,一切苦乐酸甜带来的乐趣的关键所在吧!

我告诉自己,一定尽力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完成各种活动。查资料,我们就去学校图书馆吧,学习一下书籍检索,虽然学校的书籍并不那么丰富;或者我们去学校计算机室,就用校园网到INTERNET上去查询,虽然校园网的速度还很慢;写写画画也好,小制作也罢,就用一节课、两节课慢慢写、慢慢画、慢慢做,虽然有的孩子磨磨蹭蹭耗费不少时间;让他们上课时间去调查,对于被调查的班级,这也是一次难忘而有趣的体验啊。学生实践了、体验了,而我也没有让综合实践活动沦为新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慢慢做,慢慢体验,我不着急,不求立竿见影,这样的我该是多么从容优雅!

*忠实而认真的记录

一个学者告诉我,他在阅读一本记录南极考察过程书籍的最后几页看到了几张大大的表格,记录着从接受任务起到最终胜利完成考察,考察队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每件事。他说他当时觉得很震撼,在行动目标实现之后,过程中的详实记录成了回想和反思的依据,在当时看来也许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没有直接价值的事,到达终点后再看,不禁感慨为实现目标做的每个努力都是伟大的!我很想读到这个记录,因为我认为它传达出一种治学的好方法和正确态度。过程中有时我们语言和行为背后的东西必须经过岁月的洗涤打磨之后才能看到它的光芒,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而现实中的评价往往容易不够客观,过于急切和草率的判断往往流于偏激。那么怎样留下这些珍贵的过程,使我们的努力和行动背后的思想不轻易失落呢?惟有忠实而认真的记录了!

这个学期,我为每个班的活动进程建立了独立的记录本,活动中由我或者学生轮流来记录。这里有学生讨论纪要、有活动主题的进行状况,我们每次活动的基本流程……这样,虽然每个班的活动进程甚至主题都是不一样的,我再也不会因为进出班级太多,忘记学生讨论结果甚至是活动进程而陷入窘境。

忠实代表着“真”,记录必须是客观而真实的,决不为了自己一时一地的主观看法而去“美化”和“修饰”,更不为了某种目的去虚构和杜撰,不遗漏细节,不轻视琐碎!让自己的某些语言和行为经时间打磨以后再下结论,有些甚至可能是我们穷尽一生需要去讨论和寻找答案的重大命题,没有答案!

忠实还代表着“坚持”,如果能把实践过程持之以恒地记录下来,记录行动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它表示我们有一种信念,通过文字梳理过的思想会更富有理性的光辉。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可供反思的,我们曾经迸发的思想火花的实体,如果火花熄灭之前没有任何记录,那么它的光芒会很快被淡忘,什么都没有留下。走过要留下些什么,是经验?是教训?结论不要下得太早,我们忠实地记下它,用连续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文字使我们的行动本身更富有价值。

我最喜欢“真”字,说真话、做真事,不欺人,不自欺。课堂上,我这样向三年级的学生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开展你们提议的活动,我们一起通过商量制定计划,确定玩什么、怎么玩,然后在实施计划中看看我们的计划中哪些设计好哪些设计不好,最后通过总结展示成果、整理我们的收获。期末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任何形式的考试,但每次活动我都会认真地记录你做的一切,这就是老师对你的评价。在我看来只有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受到轻松和愉悦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任何一方的痛苦、厌烦都表示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教学。

(根据2005年9月8日区内教研活动的发言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1:07 , Processed in 0.1432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