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64|回复: 3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用和《我的老家——董永故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5 09:3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老家——董永故里


我曾经写过一首题为《湖汊》的诗:
陌上青秧一色齐,菰蒲摇曳夕阳低,渔舟归晚无须唱,时有鸥凫自在啼。这首詩写的是我的老家的情景。我的老家就在孝感县王母湖的一个湖汊边,名叫管家汊。

其实,我并非土生土长在那个地方,而是在离她将近二十里地的外祖母家。但我常常回到管家汊,看望我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哥嫂。那里的湖光水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湖汊子是非常迷人的,一汊分开东西,菖蒲芦苇丛生,野荷摇曳。岸畔杨柳垂荫,轻舟维系,渔网牵挂。村庄临水,竹篱瓦屋茅舍相连相挨着水田阡陌。禾浪滚滚,鸥鹳声声,蛙鼓阵阵,全然是一幅美丽的水彩风景画,一支天然的田园交响曲。


小时候,我常常站在湖畔堆积的贝壳小山包上看湖,看那粉荷垂露,盈盈欲滴,嫩蕊摇卉,金穗飘逸,红蜻蜓歇在红莲花苞之上,水中倒影历历。一片绿荷叶的海洋,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我尤其喜欢看那些在湖汊飞翔的水鸟,青鹃、白鹭、黑鹳、野鸭,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飞禽。那矫健的翅膀,优美的姿态,自由地翱翔,时高时低,时远时近。有时贴着水面疾飞,有时在低空缓缓盘旋,有时忽然从空中扑向湖里。他们一边飞着,一边叫唤着,叽叽啾啾,如歌如诉,此呼彼应,好不自在快活。


在夏季水涨时节,遥望远方,碧波潋滟,坦坦荡荡,一望无涯。只隐隐约约看到湖对岸的踪影,有时连一点影子也望不到。浩淼无际的水天世界,带着柔情,带着蜜意,带着神奇的景象,使我想入非非。这广阔的湖水,究竟有多深多远,湖里除了鱼以外,还有些什么呢?听大人说,湖里有水晶宫,还有金船金网。许多的神话传说,使我对湖充满了神秘感。当太阳出来,霞光铺出一块明镜,金波银浪闪闪烁烁,水中一片灿烂,雾气腾腾,变幻莫测。恍惚间,有驾着彩云的仙女,袅袅地在湖上飞翔。似乎天上王母娘娘的小女儿七姐又回到了王母湖上
——我的老家她本身就是全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啊。自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她是二十四孝中的董永和七仙女结为夫妇的地方,所以称作董永故里。除了王母湖,在附近还有董永的坟墓以及仙女池、升天台和董永曾经耕作过的董湖等等遗迹。加上故乡另有一个著名的孝子孟宗,孝感县的县名就由此而得——孝感即孝行感天动地的意思。当然,长大了,从书本上得知董永原是山东人,在兵荒马乱中逃到此地,不幸丧父,因贫困而卖身葬父。而七姐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编出来的神话。说明家乡的人对于善良、忠厚、老实、勤劳、行孝道的人是十分崇尚的。好心肠的人必有好报,家乡人笃信只有高尚的人品的人才是最得天道、地道,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住在湖畔的管姓,分为大塆、西塆、岗上塆、管家塆、小塆等好几个村庄。乡亲父老以种田和捕鱼为生。因为经常遭到水淹,几乎家家都有渔船。我的两位堂兄,曾经驾船将我带到湖中捕鱼。那看似风平浪静的湖水,到了湖中,才知风不平,浪也不静。小船颠颠簸簸,摇摇晃晃,没几下我就晕头转向了。我的那位大哥,却稳立船头,用一人多高的麻罩作业,小哥则在船艄操着双桨。那麻罩形似一个巨大的喇叭,竹木作骨架,外面罩着麻网,搬动时非常吃力。大哥将大罩罩入水中,然后用一根带叉的长竿在罩中试探,上下搅动。如果有鱼,它就会撞罩。这时,大哥便迅速将罩衣放下,鱼儿就钻入了网罩之中了。干这种活儿,不仅仅需要体力,还需要十分灵敏的感觉,动作得十分麻利。不然,鱼入罩里,却浑然不觉,或者放网起罩行动迟缓,就别想捕到鱼了。一天罩鱼下来,人的骨头都要累得散架。那天,捞捕的收获不太理想,我这个坐船观渔者却冷得瑟瑟发抖,几乎呕吐。


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乡亲们捕鱼的方式方法和渔具是多种多样的。有丝网、拖网、旋网,还有卡子、花篮、滚钩、罾与罩等等。王母湖有一种特产的银鱼,二寸来长,浑身无鳞,雪白透亮,格外名贵。但捞捕时却十分的辛苦。一般要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里作业。那网,织的十分精密,大而长。我虽然没有去看过捞捕银鱼,却在家里帮着选择过它。因为捕回的鱼儿往往是鱼虾螺蚌和杂草烂渣混在一起,需要用竹筷将银鱼一条一条地选出来,又一条一条地放置在簸箕里,还不能让其互相粘连,然后晾晒风干。得好几斤鲜鱼才能晾晒成一斤干银鱼。寒冬腊月,做这样一种既要十分细致又要特别有耐心的活儿,真还不容易。我帮着婶婶和嫂子做了一会儿就冻得指头生疼,浑身不自在。就甭说在寒风刺骨的湖上捕银鱼的人是多么的难受了。

我不是在那里土生土长的,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回老家,对那里的人比较陌生。而老家的人,对我的名字却很熟悉。每次回去,他们对我总是分外亲热。除了对我问寒问暖,还向我讲述家乡的近况和他们的家事。尽管面生,言谈起来却犹如老熟人,老朋友,老知己。从乡亲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在那
以粮为纲的年代,大兴围湖造田,王母湖大部分被垦为田地,剩下的湖只有一小半了。现在的管家汊已没有汊子,鱼没了,虾没了,当然船和网也没了,那些常来的水鸟也不见踪影了。值得高兴的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国道从管家汊旁边通过,南来北往的车辆如梭,交通十分方便。公路上横跨着一座标牌,标牌上面赫然题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塆子里的人早就没有以捕鱼为业的了,多数人在种田,除了种粮食作物,还种植莲藕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有不少人出外工作,当干部的,做生意的,搞建筑、运输业的,打工的。塆子里还出了几位大学生。有的人家富裕了,盖起了楼房。没有了湖汊,消失了许多的美好的景致和湿地的生物,我为此感到深深的遗憾。不过,我还是有幸被当地的区政府邀到离此十余里地的王母湖中游了一次。残留下来的湖中没有那么多的水草,湖水浑混的,也没见水鸟光顾。整个湖是一个国营的渔场。当然,生态环境已经改变,湖里很少自然生长的鱼,全靠人工来养殖了。我知道,今日的王母湖再也不是当年的湖了,一切都已起了变化。但乡亲们的亲情和友情依然,品格依然。他们都知道我还能写点儿诗文,为我感到骄傲,把我当作有了不起的学问的人,对我倍加尊崇。我没有为乡亲做什么事,感到十分惭愧。那一次,当地的区政府还特地送我去游览了重新修整过的董永墓,并要求我写一首旧体诗刊印在他们编的区志上。我虽然对旧体诗一知半解,还是硬诌了一首。诗曰:
一片春云似梦生,槐荫隐约半分明。
潇潇雨洒董郎泪,飒飒风扬七姐声;
天助凡夫天有爱,地留仙迹地长灵。
民心最是吾乡好,兼备上苍人世情!
32#
发表于 2012-2-15 15:23:25 | 只看该作者

                                                图文:武汉文坛常青树
                                                    全才管用和



湖北日报讯 任蒙

  管用和,1937年生,湖北孝感市人。当过教师、文化馆干部、专业作家。1956年发表美术作品,次年发表文学作品。现已出版诗集、长诗、散文集、画集等作品26集。发表绘画作品300余幅。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30多次。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文联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文学创作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我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经常阅读管用和的作品,读他的诗集《欢乐的乡村》和《公社大地》等等,还读到了他曾经引起诗坛风波的那首《绕道》。那时我作为一个军中的文学爱好者,他作为一个活跃在省城的诗人,可以说,他以作品影响着我在文学初始阶段的蹒跚学步,只是他并不知道。有个日子,我从未向他提起过,我也记不起具体是哪年哪月哪天,只记得那是在夏季,一个年轻朋友约我到武昌的紫阳路去走访《长江文艺》编辑部。当我们即将走进那座老房子的院落时,碰到了管老师,那会儿他四十出头,刚刚从编辑部出来,一手拎着包,急匆匆地迈着大步,好像有人等他。我们简单地交谈了几句,他急着要离开,转过身还在说“我读过你不少诗,好好写啊,”边走边甩起一支健壮的胳膊。他当时说的很可能是随口话,肯定不记得,可我记忆很深,还从中受到过鼓励。
    那个时期的管老师,处在他创作最活跃的年龄段,本地报刊上到处是他的作品,外地也不少。发得最火的是他的《露珠集》,是许多精短片断组合的系列散文诗,每段一般一二百字,暗喻一个哲理,语言十分简洁,但很多段落有情有景,文字高度诗化。《露珠集》是个总名,每篇的内容不同,我记得他连云南《个旧文艺》这样的地方小刊也发过一些,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文字,每见必读。后来,我听说他结集出版了,便向他索要,可他说出版社配送他的样书一来就被大家“抢”光了,这件事一直让我遗憾。
    几年后,武汉作家协会成立,我是第一批会员,管老师做了副主席。那会儿曾卓等老一辈作家还处在盛年,还有延安时期的“老格子”,他是作协班子里年轻的小字辈。记得开大会照全体合影时,他自己爬到后面的高凳上站着,作协虽然没有那么多规矩,但仍然看出他是一个比较低调的谦谦君子。从那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多了,虽然我们交谈的都是创作方面的话题,几乎没有涉及到工作和人生这样的内容,但我对这位厚道温和的前辈作家早已熟悉了,内心怀有由衷的敬重,他对我也有一种无须言语的了解和信任。大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曾多次动员我调往市文联,去主持作家协会的日常工作。因为他的举荐,文联主席池莉向我表示过欢迎的善意,文联党组的主要领导连续三次找我谈话,但我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和本单位的意见,放弃了那次机会,可我一直对管老师和文联领导心存感激。
    进入晚年的管老师,出远门时常见有老伴陪着,缓慢而均匀的步伐里更能显出一种悠闲和淡然,笑容也更加和蔼,看上去更加平和朴素,有个外地文学青年形容他就像一个从村头走来的老人。我向他介绍说,这个老头儿可不平常,是作家队伍里少见的“全才”,诗歌、散文、随笔、小说,音乐方面的作词谱曲,还有绘画和书法,他全占了,并且在多个领域取得公认的成就,例如他创作的歌曲曾上过央视春节晚会,他作为作家中的书法家是颇受大家赞誉的。这些年他以绘画为主,山水,国画,到老年还进入了一个艺术新境界。去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画集,受到好评。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10:02:18 | 只看该作者
稍后继续。。。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7:19 |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莲子

我的家在王母湖畔
碧绿的湖水夏深冬浅
我曾经在冬日的湖滩上寻觅
脚迹,印下深深的爱恋

踩着湖泥,我拾着莲子
黑色的莲子包着希望一片
这是莲蓬播下的种子啊
藏着荷花的娇美,藕的香甜

大湖对孩子的慷慨馈赠
一碗莲汤,驱几分饥寒
唯有莲心的味儿清苦
莫非,莲也饱受过忧患

我常常拈出莲心来细嚼
像体味着乡亲们的情感
——是的,它虽然十分苦涩
却饱含着一个未来的春天

19829.《澴流》

我永远爱恋的乡村

这就是故乡叫做”塆子”的乡村
淡蓝的炊烟熏染着青灰色的屋脊
炒腌菜炸辣椒的香味混合着葱蒜的气息
弥漫着我的乡情,抽出绵绵情思
黄泥墙经风雨的剥蚀印下岁月的文字
以其简陋、古朴和母爱深藏于我的记忆
那温柔的黄昏将阴影聚集在低矮的屋檐
昏沉的夜初将白昼的辛劳融为静寂
窄小的窗户摇曳着金黄的灯光
灯心草结出的花朵占据我心中的一隅
母亲为我衲鞋底的声音抽成夜曲
长长的线扯不完我无穷无尽的思绪
银亮的月儿透过苦楝树树叶的缝隙
窥视我的眼睛,用她清亮淡泊的眸子
月桂的影子神奇地映入我幻想的世界
将我的梦染得一片金黄灿亮斑驳神奇……

啊!这就是故乡叫做塆子的乡村呀
她用深深的爱在我心中烙出不灭的印记
怎能忘记呢,在那袅袅的炊烟里
母亲喊我乳名的声音多么亲密
怎能忘记呢,在那泥泞的村路上
曾经印着我蹒跚学步的足迹
我以她的喜乐与忧愁来调拨我的琴弦
与她愈是远离,愈是感到亲密
我以她的爱憎与荣辱来品评人世
岁月愈是长久,她的面目愈是清晰
虽然还有老牛拉犁,石桥还是古老的样式
虽然还留着泥墙瓦房,低檐下仍网着蛛丝
不管世人是如何说她落后对她藐视
我的心永远永远不会对她嫌弃
多少高楼大厦在我面前耸立
怎比她历尽沧桑的气息和富有乡亲的情意
啊!我永远爱恋着的乡村
我永远为之钟情的故乡的塆子

19837.《芳草》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6:49 | 只看该作者
晚风吹过荷荡

莲蓬儿摇着铃铛
把秋风摇得脆响
摇着船儿的兴奋
摇着荷叶的芬芳
芬芳了小伙子撑篙的臂膀
芬芳了姑娘们红润的脸庞

荷叶乐于掩藏
掩藏起人儿双双
掩藏起水鸟的轻轻啼唱
掩藏着水芹菜散发的幽香
是采摘成熟的美好时光
情感染透了秋阳
谁家的收录机音响多么嘹亮
乡村也习惯了它的歌唱
“在我们的田野上……”
悠悠地醉了夕阳

柔风依依送爽
荷叶一片片掩藏
掩藏着情思的芬芳
有莲花悄悄地开放
荷荡的黄昏不再暧昧昏黄
竹篙撑出一轮清清白白的月亮……

19895.《芳草》


    轻烟薄雾笼柳堤
笑语声里
船儿拢岸急
收桨的抢着收桨
撑篙的还在使力
直往埠头挤

筐碰筐儿紧
担撞担儿密
碰撞的人心烦
欲骂未骂出
心头的喜气难憋住
哪还有工夫生闲气

鸡蛋、鸭蛋、鹌鹑蛋
李子、桃子、葡萄、梨
鲜嫩嫩的菠菜西红柿
牛肉、羊肉和鲜鱼
新式新款的手工艺品
还有致富的新技术

乡间的色彩
农家的情意
拿起算盘也算不尽
多少心窍和绝技
见面笑相迎
说话三分礼
讨价还价讲合理
论斤论两讲诚实
物产、经验与知识
公平作交易
风俗人情新时尚
浓了文明的空气

长街短巷处处挤
挤的人心直流蜜
挤窄了集贸市场
挤宽了农村天地
1992620.《湖北日报》
选入《金秋时节》




就像风纠缠柳条一样
缠绵的花鼓调九曲回肠
婉转着乡土的悠悠岁月
使多少男男女女情深情长

在水牛摆动着尾巴的节拍里
在秧担颤动着汗水的湿肩膀
在手指与泥土接触的鲜活里
在拖拉机转动着欢快的轮子上……

花鼓调常常与风雨做伴
透明半透明着柳绿桃红的村庄
使调儿加浓了许多的色彩
苦苦甜甜地熨贴着河汊湖港。

尤其是春天花鼓调催人心魄
总与栽种一齐跌跌宕宕
给平平淡淡的日子掺一些曲料
发酵着人们的快乐与忧伤

凹凸不平的日子被优雅地抚慰
多少冷漠也激动得热泪盈眶
充盈于血液与泥土里的曲调
捏一把会溢出醉人的酒浆

1993622.《湖北日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6:13 | 只看该作者
   

碧湖如镜平滑
屋影波中倒挂
竹篱茅舍已无迹
一片白墙青瓦
微雨淡如纱
笼住几树桃花
像是农家
不是农家

小街路湿石滑
斗大“茶”字高挂
一块醒木,从包公
说到当今县衙
有悲也有喜
有怒也有骂
像是闲话
不是闲话

再不怕”隔墙有耳”
任凭那感情抒发
小镇黄昏里
兴浓人不乏
炊烟伴着说书声
弥漫飘洒
几分香甜
几分辛辣

1986.96.《诗歌报》
选入《1986年诗选》
《中国当代名诗100首》
《新时期诗萃精评》
《新中国50年诗选》

    一街细雨
几巷斜风
青石板嵌着宁静
“酒”字旗醉意朦胧
檐下滴水
叮咚叮咚
滴成一片笑声
在黄昏里浮动

看老屋新刷白壁
门联犹带红
满屋烟气弥漫
缕缕茶香味浓
“醒木”响
语调昂扬说武松
好亮一副喉咙

欲行又止身入座
姑娘捧来茶一盅
邻座老汉对我讲
这姑娘是只巧凤
兴办个文化站
琴、棋、书、报
招引大众
硬把这闷沉沉的山角落
搞得热热闹闹
火火风风……

喝茶听书好惬意
越听兴越浓
一路风寒
霎时消融
只觉得
浑身暖暖烘烘……

载《乡土诗人》

橘黄色的黄昏

牛儿翻过驮着落日的山林
又驮起那个山林的剪影
金色的剪影渐渐地淡了
淡得如同炊烟隐约混沌
暮云融成不太明亮的橘黄
涂抹着宁静的乡村
銜着长烟管的白胡子吸着落晖
默默地修补着篱笆的院门
捣衣的女子在溪畔挥着棒槌
远处迸出橘黄色的回音

“吃饭啰——憨伢子”
憨伢子专心地伏在石磙
赶抄今天没有做完的作业
丝毫不理会倚门而立的母亲
他知道她是借他的名儿
催那个还在耕耘暮色的男人
小妹妹却等不得了
打开了电视机的荧屏
音乐和呼叫声混杂阵阵
融成一片迷迷蒙蒙的温馨
米酒的气息掺进柔风
酿造着橘黄色的黄昏
于是,初醒的星星眨着朦胧睡眼
看着灯火闪闪醉意醺醺的乡村

19895.《芳草》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5:42 | 只看该作者
山坳小学

叠叠山峦
影峥嵘
清溪一线桥半拱
黄泥夹沙路隐又现
似不相通
却又相通
环一畈豆麦
绕几片青葱

半川细雨
半川微风
半川寂寥
不见人耕种
有几只白鹭飞过
欲停又去
转眼无踪
寒生涧底轻烟笼
楝花红湿处
是村是镇
小楼朦胧

有童音传来
悠扬着微风
山野回应声声诵
音未了
风里又闻钟
近见满院桃李花
沐浴春雨里
一丛丛
悠悠钟声送清香
好浓好浓……

19865.《人民文学》

桐花缤纷
落满深山小径
竹林风生
山光投下碎影
崖畔桥横草青青
信步寻幽境
踏得一片溪声

野花绣锦
小潭嵌镜
偶听三两声蛙鼓
唱得谷幽山暝
几片蒲叶半遮人
细竿投下钓影
潭清水净不见鱼
笑老翁空守斜阳
这般好性情

老翁笑迎我
细语说平生
曾有恶风暴雨
飘摇苦难情---
难得而今好气候
才钓得一方和平
才钓得一泓宁静

19865.《人民文学》

   

一山过去一山迎
小道又黄昏
雾层层
林深深
槐花满路踏无痕
暗香细又匀

独行难耐人寂寞
隔崖有歌音
缓如泉溪淌
急如山瀑奔
忧愁拟作杜鹃韵
喜乐化作黄鹂音
山歌醉了人

啊!山吐情
土生韵
松滤竹筛花露润
不清新
也清新
唱给群山听
自然流露情最真

屏息细细品
何故歇了音
原是山姑见我来
脸挂羞涩飞红晕……
人去歌萦怀
音止韵犹存
青山不老歌不老
流水常新歌常新

19865.《人民文学》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5:10 | 只看该作者
   

小瓦房的烟囱,将淡墨
泼洒在拂晓的天空
几颗疲倦的星
在屋顶轻轻浮动
家家临水的小窗
像镀了一层黄铜
灯光透过倾斜的树丛
疏枝间有船影儿晃动

一根根早醒的篙
匆匆,撑入一片灰蒙
断断续续的鸡鸣
被揉进木桨声中
晓风吹不散的气息
好浓,使晨雾
也显得有几分沉重
那是带腥的鲜鱼、活蟹
还有飘香的茭白、莲蓬……

湖水还枕着晓月一弯
做着清凉幽香的梦
嬉闹的波浪却忍禁不住
摇醒了带露的芙蓉
啊,船儿驮着水乡之梦
划向城市的大街小弄
路,越走越是亮了
前方,正现出一片火红……

19849.《芳草》

开发荒湖嵌进一块蓝天
摄下过往云影
空荡荡虚度了多少年华
今日才有相爱者送来的温情

有船儿播种育秧
丰富了一池水晶
从此便有了欢乐的波浪
再不只作星月冷落的明镜

朝有料理的大手
夜有守护的眼睛
一条鱼一条银铧
不息地把财富翻耕

金鳞给岁月镀上光彩
红尾拍击出希望的回声
日日增进生长着的喜悦
夜夜荡漾着美丽的梦境

19849.《芳草》

    他久久地仰望,对着
慢慢悠悠滑动着的白云
他看得那样认真
又想得那样入神——

一生在大山里转,额上
一段经历缩成一道皱纹
展开来足有几万里,
他却一步也未跨出山的大门

穷,一条打活结的绳
他想挣脱,却越缠越紧
只是在做梦时才奔出山外
身子变得像一朵轻云……

如今,他可真要变成云了
去云游苏杭,散一散心
——他嫌旅游这词儿不过瘾
改成”云游”才有神韵

是啊,他当孩子就常常望天
——云有多好!南来北往
哪像捆死在山里的人
难怪他今日久久仰望天空
看得那样认真,想得那样出神。

19841112.合刊《辽河》

    

多少次了,他眼巴巴地望着
那穹隆般突起的土窑
青草埋下深深的寂寥
只有土蛤蚂
在暴风雨来时的喧叫

再也升不起温热的烟火
仿佛一个荒冢无人祭扫
当断续的牧归声搅动黄昏
蝙蝠在土窑里躁动
落日给它涂上淡漠的残照

祖传的手艺,难道
随着白发而落掉
多少人家坍塌的屋檐
竟只由蛛网补缀成
一腔惆怅、烦恼

窑匠的酒葫芦
早被觅食的鼠啮穿
额上的皱纹
也变得不会舒展
他觉得日月也在变老……

忽然,有一个早晨
一股烟捧起了太阳
仿佛远古的烽火台
升起了引人注目的信号
过往的鸟儿
投下了陌生的惊叫

于是,乡村沉郁着的天空
朝霞和暮云不再寂寥
就连那孤独的月亮
也有了一片温暖的梦
——常有一团柔云依依相绕

于是,苍苔覆盖的乡村屋顶
渐渐显示出崭新的瓦蓝
不久,老窑匠买回制砖机
一个像船桅般的烟囱
将蓝天撑得很高很高……

198511.《长江文艺》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4:35 | 只看该作者
    

春燕声声逗晚风
在柳林里浮动
小溪流花去村中
分些春色农家
点点桃红

牛背驮来
暮霭、霞照、老翁
一根横笛斜吹夕阳
豆麦香浓
田野青葱

小池水净草如绒
有三五片云影移动
饮罢牛儿站村口
望啥?等谁?
日融融,独爱晚风?

侧耳听,喜眉攒动
欢歌闹语溪水送
——一群放学村童
嫩豌豆掏出一捧
塞进孙子手中

从小牛背上度日月
一生未把笔碰
忧愁岁月,山一般重
背压弓,老返童
笛眼里倒流出了轻松

掏出孙子的练习本
哪能看懂,不为看懂
为的让那些红”对号”
勾画出一脸笑容
勾画出夜间甜梦

19838.《布谷鸟》

燕语声声一对燕子梁上吟
唱醉了他的心
燕语声声
燕语声声
细细地听
细细地品
声音撩动了他的情思
虽然他不是诗人
那往昔阴暗的日子
在记忆上还留有疤痕

两间矮小的茅屋
一丝阳光也难以挤进
进门低头
出门躬身
大晴天
房里踩出脚板印
年年燕子绕檐过
叹息几声
不愿进门……

曾几番梦见高屋大梁
听双燕互诉温存
今日老伴才含泪相告——
我家也有了燕的声音
细细地听
多么亲近
细细地品
多有情韵
老两口激动地笑了
笑啊笑啊
春天啊春天
终于进了家门

19845.《新地》

湖上夜歌

湖荡碧澄澄
水清月更明
湖上何人弄琴弦
隔水和露听
琴伴歌声声:

苦遭洪涝报应
不再围垦穷耕
还我一湖银波
盛得明月千顷
又听得荷丛雨韵
又听得芦林雁声
又看得白云追帆影
又看得渔火逗星星……

我正举杯欲饮
主人手指芦林:
客人莫见笑
小子像个书生
读了几句诗文
编歌唱曲瞎逞能
常邀朋友到湖心
闹得星月不宁……

望满荡月色如银
隐隐见疏枝船影
心儿追琴声去了
不饮我已入醺境
啊!一湖秋水如酒
摇摇荡荡,恍恍惚惚
莫非
也醉了水底月亮星星

19846.《苗岭》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5 09:54:04 | 只看该作者
    

一天没断流的热汗
润红了她的脸腮
落霞桔红色的返照
又给她抹上一层油彩
锄把上挂着的篮儿
像个黄昏的钟摆
那里面盛的什么宝贝
——在地边掐的猪菜

听到她吆鸡唤鸭的嗓音
哭开了车椅里的小乖
抱起来就是一个响吻
忙递上胀鼓鼓的奶
娃儿的嘴还未满足
猪嘴已把栏门拱开
几把粗慷拌野菜
打发了两个”无赖”

射箭似的进了厨房
一股烟从灶里窜了出来
呛得她像个泪人儿
撩起衣角忙把眼揩
睁开眼便甜甜地一笑
——丈夫卖粮食回来
给他擦汗时扯下几根白发
是抓住岁月流逝的悲哀?

不!她才不是个爱感伤的人哩
更不爱回忆过去的年代:
那饥荒中早死的孩子
那前年才还清的债……
只知道眼前的日子
再没有将她亏待
因此,她只顾得忙
只顾得一心一意地爱

19838.《长江文艺》
选入《中国乡土诗人作品选》

   

新池涨绿,落梅留香
村路上”丁丁当当”
双双车轮,碾碎薄霜
一个小伙车后坐着一个姑娘
岸上人成队
水里影成双
车铃儿憋住一腔爱恋
赋于东风一串甜蜜的清唱
——好俏皮,上哪儿去
——订婚!进城照相

嘿!答的干脆、清爽
好亮的嗓音,能撞倒墙
多少眉毛皱成疙瘩
——啥体统,风流、轻狂
我们当年……才知羞
见了媒人躲躲藏藏
多少嘴巴笑不拢框
——新规矩,美气、大方
我们当年……唉
好年月没有赶上

啊!古老的村庄,每间房
都沿袭往昔的式样
在那低垂的檐下
砌着多少祖先的规章
但新粉刷的白壁,毕竟
反映着今日的阳光

岸上人成对
水里影成双
订婚,进城照相
照相……照相……照相……
不论是新壁还是旧墙
都引起久久的回响
车铃儿唱破残寒
碾出一路春光……

19838.《布谷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9:57 , Processed in 0.2003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