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继晖/《诗评人》创刊词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1:26 | 只看该作者
现时代的诗歌精神是什么


                                        叶世斌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集中精力和充满激情地大搞经济建设肯定是正当的,也是必须的。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没有任何时候,像今天这样,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工业化进程如此之快,这使我们在物质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但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也正是工业文明,经济发展,城市崛起,钢铁和速度,功利和竞争,把我们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带到了一种物化状态。物质的财富的金钱的功能被无限地夸大,必然导致物欲膨胀,世风污染,价值观念倾斜,精神底线下降。这个可怕的状态严重地挤压着现代人的灵魂和思想,摧残着我们的人性和良知,把包括我们的人文精神、诗歌精神在内的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推向了一边。这就反过来,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窘困的不自由的状态。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

  所以忧心忡忡的哲学家在发现"失败是成功之母"之后,才发现原来"成攻乃失败之母"!这就是工具理性和经济开发的成功直接导致了人文文化的失败和失落。还有的外国学者说:"资本主义在欧洲只是一半,而在中国却是全部。"我相信这番话不无嘲讽,也不无批评和担忧。

   其实,我们当下的情况非常近似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马雅可夫斯基在十月革命前,曾经这样写到:"俄罗斯在卢布上旋转"。我在去年五月游历江南,亲眼目睹了中国经济最发达和最引为自豪的一部分,我看到了人们为利益和金钱鼓动着的那种疯狂,那种相互倾轧和那种精疲力竭的倦意。我觉得:

               我就“像一根瓜藤

               在绿色的瓜田漫游

              越走越远,越往前越软弱

               我被牵引,纠缠直到完全混淆


               或者换个比喻,我就像一个被吸附的人

               在一张透着青光的纸币上飘动和失踪”

  仅仅写到旋转,最多能够表现物质利益的驱动力和核心作用,表现人们对于金钱的疯狂。实际上,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在被牵引,纠缠的过程中混淆了自己,我们在纸币上飘动的时候迷失了自己,而这是令人心痛和值得痛苦的!

  (有时我想:如果一个国家,只有高速公路,火箭卫星和娱乐文化而没有哲学家和思想家,没有文学,诗歌和交响乐等等,它还能算得上是一个高质量的国家吗?同样,如果我来到合肥,它只有高楼大厦和塞满大街的高级轿车,而没有逍遥津,没有图书馆,杂志社和安徽大学,它还是一个完整的城市吗?如果一个人腰缠百万而精神赤贫,难道他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贫民吗?)

  事实上,财富和金钱是不能解决一个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全部问题的。在这个世上,肯定还有比财富和金钱更弥足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至今仍在挣扎着的灵魂,我们正被生活高压和扭曲的人性和情感,那就是我们的人文文化和诗歌精神。如何捍卫那些必须发扬光大但确实在被置弃和践踏着的美丽?如何信赖和彰显我们的人文文化和诗歌精神?我想:这应该是包括同学们在内的一代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那么,什么是现时代的诗歌精神呢?我不是一个诗学学者,所以我也只能从一个诗人的角度,概要和笼统地做出这样的理解:作为人类所有意识和行为指向的最高境界,所谓诗歌精神至少包括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孤独和最勇敢的守望。这里既有坚守和捍卫,还有更高的了望和向往。因为这种守望肯定是孤独的,所以它肯定是勇敢的!诗歌精神当然还包括操守自由和高贵的灵魂以及对灵魂的净化,为灵魂的救赎和辩护;包括正当和忠实的生存态度,生命情感以及对存在的终极关怀!如果说,上述的境界显然是空幻和飘渺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诗歌精神当然还包括对诚实,善良,公正,同情,悲悯等等人类所有美好品格的契合和认同,对有益于人和社会良性发展的行为状态和思想方式的接受和肯定,对所有邪恶、肮脏、黑暗、卑鄙和庸俗的坚持不懈的抵制和对抗!总而言之,诗歌精神作为人文精神最重要和最高贵的部分,它是一切优秀品格和美好精神的升华和闪耀!

   如果我对上述的诗歌精神的概括基本是准确的,那么,从根本上讲,经济建设的目的,科学发明的动机,政治生活的宗旨以及人类的全部活动的意义难道不应该充满诗性吗?即使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进步,完善和提升也必须有人文精神和诗歌精神的介入和平衡,这同样也是一种铁的规律。

   当然,我也很清楚:面对世界满天的喧嚣,我和我们的声音无疑是微弱的;同样,对于洪水猛兽式的商业化潮流,我们的坚守也无疑是孤独,尴尬和悲哀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是高贵,骄傲和难能的。同学们,也许文化情怀和诗歌精神并不能拯救这个世界,但它肯定能够拯救我们自己!如同坚守高贵是令人痛苦的,但这种痛苦肯定使我们变得无比美丽!也许我们抱持的东西并不是强大的,但它肯定是永久的!如同当下的世俗势力肯定是强大的,但它肯定是短暂的。李白曾经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楚王的权势,郑袖的阴险都随风而去了,留下的是屈原的诗篇,是他的诗篇里至今感人至深的诗歌精神!盛唐的浮华,贵胄的车马都已经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却是贫穷潦倒的李杜的诗篇,是他们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和诗歌精神!这样的精神,穿过时间和空间传递过来,像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的心灵和人生。那么,什么更强大呢?真正强大的是美丽的事物,美好的情怀,是人类精神中的诗性的花朵!

   (前不久,朱院长和我谈到了文化安全问题,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在我看来,我们的文化危机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来的强势文化对我们文化的侵略和伤害,另一个是我们自己内部对文化的置弃和糟蹋。应该讲,中国的人文文化具有强大的自卫能力。自古以来,外来势力多少次掠夺了王朝政权,它们也无法掳掠我们的文化,而是必然地被我们先进的文化所俘虏和同化。问题在我们内部,我们正面临着被我们自己洗劫一空。这样的状态当然是极不安全和令人担忧的。)

   但我相信,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它之所以伟大,同时也因为它确实总有一批文化精英在守望文化,总有一批真正的诗人在保卫诗歌。他们和他们的思想行为本身,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精神!

   就我个人而言,至少我崇拜和赞美这样的文化英雄。我的第一本诗集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物欲膨胀给人们带来心灵动荡的严重时刻,很多人随波逐流,乘势而上,彻底地放弃了自己,在自己的内部像候鸟似地迁徙和失踪了。我的诗集之所以命名为"门神",是因为门神乃是门庭和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我在最后一篇《从这个敞开的门走出去》这样写道:

               门被打开的时候
               我正在某个角落翻阅典籍
               拾叠一些有用的东西
               像个盗墓者


               是谁破门而入夺门而出
               盗取我们
               门口空无一人,纸声霍霍
               门神的忠实催人泪下
               这个世界的成果正在偷来盗去
               深入空虚
               沉迷于失窃的快感
               或是闻风而动
               对自己趁火打劫
               这都毫不相干


               总之我再也不能久留
               我已一无所有
               从这个敞开的门走出去
               我能带去的仍旧只有一条门槛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们的门被打开了,我们被盗取了很多,也放弃和丧失了很多。很多人都闻风而动,逃离了自己,致使门神,这个守卫者的忠实令人辛酸,催人泪下。但是,即使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还有一个界限,一条门槛;即使我们也从这个敞开的门走出去,我们能带去的仍旧只有一条门槛!在我看来,人文精神和诗歌精神的守望者就是这样的"门神",他们在捍卫文化的诗歌的尊严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令人崇敬的尊严!




                                         摘自作者《关于诗歌精神和中国当代诗坛》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3:19 | 只看该作者
十行之内必有好诗
  (10行以内短诗录)







    多多说,好诗可以控制在十行之内。

                         ——题记








   ■ 特朗斯特罗姆
  
     《写于1996年解冻》
    
   淙淙流水;喧腾;古老的催眠。
   河淹没了汽车公墓,闪烁
   在那些面具后面。
   我抓紧桥栏杆。
   桥:一只飞越死亡的巨大铁鸟。







■ 奥登
  
  《一位暴君的墓志铭》
  
  他追求一种尽善尽美,
  他创造的诗歌简单易懂;
  他对人类的愚蠢了如指掌,
  而且醉心于自己的舰艇和军队;
  他笑时,可敬的臣子也爆出大笑,

他哭时,小孩们则死在街头。







■ 北岛
  
  《无题》
  
  苍鹰的影子掠过
  麦田战栗
    
  我成为秋天的解释者
  回到大路上
  戴上帽子集中思想
    
  如果天空不死







■ 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
  
  《达维拉, 1944》
  
  女人们坐在黑夜的门口
  最年轻的那些笑着
  牙齿是她们的王冠
  当听到士兵的脚步, 她们也会颤抖
  孩子们在石灰墙上涂抹, 喊叫
  他们朝着死亡生长,带着清澈的大眼睛
  或者失明的树枝





   ■ 柏桦
       

《现 实》

这是温和,不是温和的修辞学
这是厌烦,厌烦本身

呵,前途、阅读、转身
一切都是慢的

长夜里,收割并非出自必要
长夜里,速度应该省掉

而冬天也可能正是春天
而鲁迅也可能正是林语堂






■ 米沃什



《礼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我曾是同样的人并不使我窘迫.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 皮扎尼克
  
  《梦》
  
  记忆中的岛屿就要爆炸。
  生活将变成纯粹的仪式。
  监禁
  在无法返回的日子里。
  明天
  在神秘的玻璃之上
  庞大的船只将摧毁海滨。
  明天
  灵魂之手会触摸到一封陌生的信函。  
  
  修改,我再添加一些



    ■ 史蒂文斯
  
  《橡树林下的单人牌戏》
  
  淹没于张张纸牌
  一个人存在于纯然的法则。
  
  既不是纸牌也不是树林不是空气
  能像事实那样存留。这是一个遁逃,
  
  逃向原理,逃向沉思。
  一个人最终明了什么该思考
  
  然后抛开意识去思考,
  在橡树林下,全然地释放。






■ 多多
          

《少女波尔卡》



同样的骄傲,同样的捉弄

这些自由的少女

这些将要长成皇后的少女

会为了爱情,到天涯海角

会跟随坏人,永不变心




■ 布洛克
  
  《黑天鹅》
  
  她的羽衣在冬天的阳光中闪烁
  这黑天鹅飞向南方
  白雪上空的一支黑箭
  发于一张心形的弓
  
  透过空气哼着歌曲
  她飞翔的音乐
  安置以哀悼的音调而环绕的冰柱
  
  在空气的洁白中
  她的飞翔是一个黑色创口


  


■ 罗伯特·勃莱



《海中央》



一整天,爱你有如发烧,抓着马尾巴在跑。

每当我伸手将你触摸,我便是洪水的泛滥。

我的双手在你覆盖着衣裙的身体上游移,

炽热、粗糙,一只动物的手或脚在落叶上走。

暴风雨止息了,天开云散,艳阳高照

在远离大地千里之遥的海洋上掠来扫去。




   ■ 狄兰. 托马斯
  
  《时代》
  
  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
  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
  窒息了。于是退避于
  那些无人阅读的书。
  
  两位策士的话
  得到公众倾听。一位日夜不停地
  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
  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






■ 里尔克



《预感》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我必须承受;

下面的一切都还没有动静:

门依然轻轻关闭,烟囱里还没有声音;

窗子还没有颤动,尘土还很重。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

我挣脱自身,独自

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 奥拉夫·豪格

  

《冬晨》


当我在这个早晨醒来,窗玻璃已经结霜,

而我发热于一场美梦。

火炉从它欣赏过的一块木材中

彻夜倾倒出温暖。






■ 朱朱



《楼梯上》



此刻楼梯上的男人数不胜数

上楼,黑暗中已有肖邦。

下楼,在人群中孤寂地死亡。






                                                   (欢迎大家将喜欢的诗人诗作续贴出来。十行以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3a03c50100c3mn.html               

                                      转自中国诗歌圈博客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4:52 | 只看该作者
诗歌写作的方向
                                        邹洪复



  一直不想做一个平凡的人。
  在我眼里,平凡的人即是那没有了自我而又庸俗的人,即是那向现实中的丑陋部分做了妥协的人,即是那丢了理想,丢了正直诚实的人,也是那浑噩又蝇营狗苟只为自己谋利的人,心胸很小。
  在现实中无论目前是如何春风得意或落魄不堪,任何人迟早都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平凡的人注定要消失于整体之中,被它的洪流所淹没。无论在哪一方面,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及时做了贡献,就很值得欣慰,尽管通常群众对此可能是毫不在意。
  平凡消失后定是不留一点痕迹。不平凡在烟消云散的同时,也支撑起梦和精神的力量,体现着生存的质量和能够留给后人以滋养。一个处处观点一致的社会即是一个万马齐喑的可悲社会,而诗意的温情,心灵上的诚挚和个性的闪现算作对此的权宜补偿,胡适先生所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大概亦指此意。
  多年以后,如果我的诗歌还有人看,并且起了共鸣,或者在某个懂诗的读者心里冒出这样的话:“哈,真没想到,这家伙原来写得这样好啊。”那就算今天的写作没有白费,亦感到了欣慰。文学写作见证了我的存在和思想追求,我相信自己的作品是属于汉语文学的,在又仔细读完自己作品之后,我相信自己是个人物。
  在写作方面,我不想重复自己,尽管重复可能是流畅和轻车熟路的,却也容易陷入呆板无生气的平庸。梦和对完美的追求让我不屑于重复自己的路。我的写作从不注意技巧,成长本天成,跟技巧无关。对于写作我一直雄心勃勃,沉迷其中,乐此不疲,仿若一只陶醉于织网的蜘蛛,只是蜘蛛的织网是一种本能,而我的写作是一种自觉。文学的天空如此广袤浩瀚的有趣,文学被作品堆积成了崇山峻岭和世态万象。那心的欣慰来自于创造和自由,激情是一回事,而心的真诚质朴则是必须,在此中心情绽放,就享受到生命的充盈和酣畅,而这就是文学和存在的开始出发地。
  思考虽可能也让人感到了孤寂,亦应该是一种甜蜜忧郁和清醒。心境散漫而精致,享受思考的味道才是重要的,并能因此而达到人生的澄澈和洒脱。亦算是懂得在生活里欣赏自己了。
  实实在在,宁静美丽,与世无争是写作的最好心态。如果生活的环境和土壤,以及我们所处语境,对写作束缚太大,那就要在内心里给自己制造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更相对完美的。大家常在的现实绝不是理想里的,也不是对抗,而是根本不予理会,才可守住完整的人格,而对于一个写作者,这一点尤为重要。
  尽管每一种写作都是有缺陷的,而自己的缺陷能感觉到,别人也能看透,如果写到这一阶段,那以后的努力目标就应是让作品成为第二自然是最起码。作品的完美和成熟让人读起来舒服而又浑然不觉,像天生的一样给人一个新世界,此谓第二自然。如此,才是真正创作的开始。并注意让创作个性在字里行间里烁现。
  写作也需要一种概括世界的能力,即命名的能力,这本身即体现了创造的锐气和激情。它用思想融合了事物的关联和集结,语言的深邃和活力。
  写作需要人和物的品质显现,不能体现出品质的作品是中庸和模糊的,作品一定要成为“我”的,“我”就是自己写作的方向。那种锲入生命,关照众生的悲悯写作是大地一样厚重和沉潜的作品,那些性灵佳作是行云流水,如火如荼花朵舒展的。这也即所追求和表现的轻与重,大与小,静与浊,卧居和飞翔的写作。
  对那些写得华丽、典雅、辞藻优美,带有浓郁的才子诗特点的作品,我是喜欢的。对世界澹然思考,然后做轻描淡写荡漾而出的作品,或有趣的诙谐之作,亦是我爱。总之,要达到表达地淋漓尽致。我愿意自己的作品是对这世界无所不包括的理性述说和点击。
  体悟着深邃和博大,触摸着具体可感生活的真正呼吸,我愿意写作者的路是坚定的,奔腾的,流动的,那浩荡的写作投影在谁的波心就需要缘分了,显得并不很重要。至于能够发表与否亦更不重要。首先是要自己能够喜欢和满意。写作需要虔诚,需要以达到人类的良性发展为前提和基点。以理性和尽可能大的视野做牵引,不要在盲目里创新或破坏,关怀该关怀的。作品要出味道。
  艺术或者诗歌源自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自己心造图腾或神的崇拜。艺术是人和自然和神和自己灵魂对话的结果。应该说,艺术是起源于宗教的,艺术是人对神的虔诚祈祷和歌颂。这在一些宗教国家尤为明显。而我们的伟大祖国,自有国家产生以来,就处在一个帝王专制时代,文人们的写作一直就是一种无个人灵魂的社会写作或功利性写作,即使是想表达个人,那也只能采用婉曲,含蓄来掩饰。
  而诗歌首先是思,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人的行走和彰显。它不是人的缺席和迷失,所以诗歌是表达个人的最具个性和创造力的艺术。诗歌是一种力量,不是我们让它怎么样,它就会怎么样。其实,我们谁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它,我们只有试着靠近它,感受它,我们只有让它领着,和着它的心跳,顺从它,诗意才会不期而来。诗歌无处不在,它自由自在,就站在那儿,像本质的事物,你可以无法描绘它,却不能不感受它。它就在那儿,显现在我们面前,看你能不能成为它最好的载体。
  在具体写作中,语言观也是相当重要,语言如衣服,尽管时尚永远不是其本质,语言却也是一种生活和写作态度,它体现着一种人生气质和品位,也袒露着一个精致的世界,一个超越了内容与形式的世界。那些日常的,随处可见的,人们熟视无睹的深刻和对个人来讲是梦跟理想的东西都是好的写作题材。写作需要向上,需要浮游,并且是必须。
  抓住想象力并不是写作的本质和重点,重点应该在感染力。感染力当然是首先要来自于创作者,创作时非得方方面面全心全意地投入,否则,作品会少了冲击力,显得过于平淡、无魂魄和少气质。
  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进行着无根性,漂泊性写作,显然是对写作少了原创的自信。那样,我们就不可能走远。也有不少人在尝试,在努力。可惜,都在进行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写作,自以为是地提出一些貌似能够进入文学史的写作观念,进行着一种功利性的结伙拉帮。这种写作往往并不能真正做到以文学的发展和艺术性的拓展为本位。因为一但团体形成了,就意味着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这个团体也就名存实朽了。往往是越热闹,越在走向灭亡。
  文学写作的甘愿结伙拉帮其实就是一种对写作高度的逃避和对俗世的妥协,不过是写作中的投机主义而已。也是一种对崇高和文化敬仰的抵弃,一种自我放逐和对人性光辉难以逾越的可耻逃避,一种急功近利的应景之作和无可奈何,一种禁不住享乐主义的引诱,面对矛盾和痛苦的纷纷逃窜。总之,文学写作的甘愿结伙拉帮就是缺少理性之光的照耀和缺少勇于承担创作责任的雄心和豪情。分明是钻进了一个庸俗的套子,即把文学写作庸俗化了。
  不敢面对自己,不敢面对历史,不敢面对现实的人,只好拥有热闹的虚无。所以,在写作中为创作创造规律,不断超越自己本身是最重要的,左顾右盼,结伙拉帮者不会有出息。说到底,文学是一个孤独的事业,是每一个创作者自己的事情,谁也帮不上忙。让激情和智慧照耀他潜行吧。
  而诗人在诗歌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而诗歌在真理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其实眼前利和身后名根本就与我们无关,甚至对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来说,现实也是多余的。文学不独立,文人不自立、自尊、自醒和自强,则文化无望,社会无望。神说,他超越这世俗,不想与之抗争,才守住了本性。
  凭了这么多年的写作和阅读,感觉自己对诗歌优劣的鉴别还是挺自信的。再加上自己学的是音乐专业,所以就更清楚艺术的本质,明白哪些作品具有穿透力,什么样的作品会是过眼烟云。
  诗歌作品的好差不是以读者的多寡来定,使人歌泣或读后起情绪变化的作品往往不一定是好作品,好作品是叫读者娓娓入静和得心里安宁,进而慢慢精神魂魄得到浸润和漫升摇曳。
  好作品是一个实心球,是有厚度的质量和完美,而不仅仅是一个圆圈或一枚钉子,好作品是静水潜流的,经得起反复阅读,且读着叫人舒服,不会有失重感。好作品是“虚而不伪,诚而不实”的,它们当如筛盛水、如网罗风一样既实又虚。好作品是微茫而又不落言诠,既活泼又空灵,能感知而又不那么具体。
  经不起琢磨的作品肯定不是好的。用语词和技术一时打动我们的作品,貌似挺好,那也只是瞬间的好,这样的作品在细读后,它们背后往往是空洞阴沉无所依傍,甚至会产生让人不舒服的嘈乱和龌龊气息,不能给人心以力量和艺术质感的浸染,算是空壳的诗歌。那些少了写作者自己心的在场的作品大致是这样的。作品或作品后面不能袒露出写作者的修为、气质、境界、眼光、性格、性情等等,我说这叫没有人性的诗歌,有的只是技巧的险和诗歌质地的阴。
  最好的诗歌也许是一种浓缩到无言而感人的力量,温暖漫升的力量,抵达内心的力量。它可能并没有气势。它应该不仅仅是诗歌,还是修为,还是文化和思想。
  依靠直觉去创作想象中可能的诗歌,它常常是艺术的那未被发现。
  视野跟如何把握、调节创作观念很重要,而如何把握、表达和穿越现实、时代的环境所带给我们的局限、束缚应该是目前我们所要思考和注意的。诗歌写作其实是没有什么流派的,亦没有先锋不先锋之说,只有质量的好坏之别。
  如果写作仅是为了发表,而不是为了灵魂得到写着的作品滋润和更好提纯,我宁愿不写。
  好诗歌的本质是静(心灵的倾诉),绝对不是情绪化的宣泄。诗歌如果存有个性解放的激情和流淌之静,存有个人的真情魂魄和真爱万物在里面,就应该是现时的真,所以好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份真诚,一份关切、一份我们内心想要企求的完美氛围在荡漾,它是与整个世界浑然一体而又高于世界的自在翔飞,是一个完整的自我。
  我相信真正的写作可以沉淀琴韵的精髓,赐我们以非凡智慧和脱俗品位,它如喷涌字符的泉水,荡涤我们心头尘埃,使我们的意志坚如壁垒,力量永远充沛。我相信真正的写作会引领我们,迈向永恒的完美。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5:38 | 只看该作者
  新诗的“懂”与“不懂”



   “懂”与“不懂”的三种情况:

  (1) 雅俗之别:比方《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诗读给文盲都能懂,但有些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就是不懂,他觉得这没什么好的,一点意思也没有。这是不懂的一种情况,但和病句诗是两回事。

  (2) 专业限制:比方学化学的不懂核物理,学医学的不懂天文学,作家读不懂文学理论等等。这是知识性方面的问题,我们读古籍,没有注释,专家都会碰到很多问题。这就不多说了。

  (3) 绝对的不可理解:思维混乱,句子不通,象征主义,以及一切神秘主义(宗教、迷信),病句诗可谓兼而有之。

  对第三种情况,需要多花些笔墨。象征主义运动,这个毁灭诗歌的运动席卷全世界,因而有必要对“象征”详细加以分析。



    臧棣在《新诗的晦涩:合法的,或只能听天由命的》一文中说,新诗的晦涩要么是合法的,要么就只能听天由命。也就是说,晦涩是必然的,无可动摇的,你看不懂也得看,受不了也得受。为什么呢?臧棣说:“谈论新诗的晦涩时,人们应避免一种先入之见,把诗歌的‘晦涩’仅仅归咎于诗人所采取的表现手法。诗歌的晦涩有它的认识论方面的来源,人的认识本身就包含着晦涩的成分。”“明晰、明白无法完整地透析出生命的奥秘。”“暗示比直白更纯粹、更符合诗歌的纯粹的标准。”“诗歌的想象高于日常经验。”“内心、灵魂、意识活动,往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从这里看出,臧棣对象征主义并不完全了解。象征主义的晦涩的形成百分之百是由于它的表现手法,和内心、灵魂、意识活动的不可理解没有任何关系。换句话说,一切文学作品的晦涩都是来源于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不可理解的东西多了去了,从本质上而言,我们可以认为任何东西都不可完全理解,据我所知,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学派认为一切都在人类掌握之中。我们可以说,最不可理解的是上帝、神、死亡,其次是人生、意识、潜意识,再次是日常生活、客观世界,都不可理解或不可完全理解。但是,在象征主义以外,相关题材的作品无论中外,都不是晦涩的。所以臧棣说的,其实是两回事,事物的晦涩和作品的晦涩,他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其实,臧棣所指的晦涩,即象征派的晦涩,非常简单,主要还是观念和创作手法造成的晦涩。即一个客观对应物的出现,其所指称的意义的不稳定。这里用得着阐释学的理论来解释,也就是读者的阅读是一种再创造。道理很简单,诗人创造出一个形象,比方荒原,读者自然可以把荒原想象成各种对应的观念,因为荒原作为具体的事物,自然具有多个特性,每一个特性都可以有一种观念与之对应。这同时也说明象征主义仍属于比的范畴,象征其实就是一种隐喻。在创作手法上,各种教科书上早已归纳得很清楚,具体一点,这叫“借喻”。所谓借喻,就是比喻的主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就叫借喻。麻烦就在这儿,你得倒过去找被比喻的东西,晦涩即由此而生。因此,象征意象就有一种个人性,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是什么意义。这种“个人性”,再加上作者有意识地不合语法,就造成了作品的不可理解。事实上,比喻的本质仍是理性的。只不过比喻比象征更加具体一点,表面上少抽象一点,最终的目的不可能不指向理性。病句诗及其理论均主要属于西方理性主义的范畴。

  王家新说:“令人费解的诗总比易读的诗强/比如说杜甫晚期的诗,比如说策兰的一些诗/它们的“令人费解”正是它们的思想深度所在/艺术难度和精髓所在/它们是诗中的诗,石头中的石头/它们是一扇朝向永恒的窗户/也是火焰中难以融化的冰。” “人生是令人费解的/世界也经常超出我们的理解之外/诗有点令人费解/请不要生气/作为一个诗人/我会尽量把诗写得像菜谱一样简单/可是菜谱/有时人们看来看去/也看不懂”。(王家新《答荷兰诗人pfeijffer“令人费解的诗总比易读的诗强”》)这些观点从臧棣处贩来,就不辩驳了。







        举例: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如何解读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



           作者: 叶世斌




         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

         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

         她坐在那里,依附着

         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

         或不像一把椅子。院子里



         桂花已经开了,麻雀

         在树枝上放大着花朵

         三只苍蝇叮着窗台上的阳光

         墙角里透出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或不带洗发精味的



         潮气。这个女人她坐在

         院子里,不关院子和椅子的

         事;不关阳光,桂花

         和洗发精的事。她只是

         坐在那里,也不关自己的事







      多种解读: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试析——用什么眼光去看



    这个作品,背后有多少理论在支撑,不大明白。轻微地感受到,其中大有文章,只是吃不透、摸不到。深水,是看不透的。清水,亦是看不透的。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她只是坐在那里,不关其他事物的事,也不关她自己的事。冷静?唯物?意识淡化?

或许不关这些。它就是《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其他无关。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试析之二——存在的可能



这首作品,明显的一个特色,是写出了存在的可能。

1、一个女人坐在院子里,干着什么事,或没干什么事。

2、她依附着椅子的轮廓,像一把椅子,或不像一把椅子。

3、墙角里透出带洗发精味的潮气,或不带洗发精味的。

存在的可能,让内容增加了变量。作品似乎讲述着一个道理,许多事物的存在,在客观和主观里是模糊的。既是存在的,又是不存在的。女人坐在院子里,有没有干什么事,既由主观辨认,又不容主观确认,对于没有经过主观的客观,又有什么意义(对于某个个体来说)?对于没有客观的主观,有几分存在的真实可言?

人类思维世界,是个复杂的世界。看见某一件东西,就拿女个坐在轮廓里的女人来说,有人说像椅子,有人说不像椅子,究竟像不像,这应该是个哲学命题。墙角里的洗发精味透出潮气,或没有透出潮气,嗅觉灵敏的人可以嗅到,嗅觉脆弱的人可以嗅不到。存在与否,一切都是存在哲学。

存在的哲学,在于我们如何去看,或是其他。似乎不关存在的事,也不关事物的事,一切都可以无关,让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吧。




《坐在院子里的女人》赏析——诗歌分行的技巧(探索)



单独体会这首作品的分行技巧,学习并欣赏。仔细咀嚼。

第一节,第二句,一个逗号,两个情景。第三句依然有逗号,转入第四句分行,分的恰到好处,“椅子的轮廓”得到清晰的视觉。第四句再来一个逗号,转入第五句时,两个情景分行,得体。第五句有句号,结束时有“院子里”,这个技巧妙不可言。不仅启动下面部分,也给了以下部分一个较高的势能。形成语言内部的冲量。(物理学观点,大家都明白)

第二节,把麻雀放在句末,突出。第二第三句完整,第四句把“潮气”转入第五句,道理类同,一个逗号,接一句,转入下一节。

第三节,“潮气”单独出来。第一句未完的话,转入第二句,“院子里”单独,逗号,这句话未说完,把“事”放到下一句句首,可谓匠心运用。“事”后,用分号,巧妙。再接,逗号,并入下一句。第四句中间句号,“她只是”起势,‘第五句“坐在那里”承势。第五句,中间一个逗号,灵活。

总体感受,这首作品的分行,对标点符号,语言势能,语言节奏,均有合理运用,构成诗歌完美的重要一环。据说作者是中文系教授,看来“不余欺也”。文海浩瀚,业余扁舟,逍河之渡,怎渡怎渡?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6:23 | 只看该作者
【按】诗界排名分座从来是件争议的事,这份来自民间的资料作为一家之言转载,可以各抒己见。





              中国新诗100年与30位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诗人           ——————————————————————————

1. 胡适(1891—1962),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安徽绩溪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白话文”并创作新诗。1920年出版《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3. 汪静之 (1902-1996),男,原籍绩溪县上庄乡余村。他是“五四”时期全国142位著名作家之一。汪静之早年求学于屯溪茶务学校,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由于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是年下半年,与潘漠华发起成立了有柔石、魏金枝、冯雷峰等参加的,由叶圣陶、朱自清为顾问的“晨光文学社”。1922年3月,与潘漠华、应修人、冯雷峰等组织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团——湖畔诗社。1926年秋在芜湖一所中学执教,10月,经郭沫若介绍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编辑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工月刊》编辑;1928年至1936年在上海、南京、安庆、汕头、杭州、青岛任中学文教员及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8月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调北京人民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部任编辑;1955年调中国作协,其后,一直担任湖畔诗社社长。汪静之同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的作品有《蕙的风》、《耶苏的吩咐》、《翠黄及其夫的故事》、《鬻命》、《寂寞的国》、《人肉》、《父与子》、《作家的条件》、《诗歌的原理》、《李杜研究》、《爱国诗选》、《爱国文选》、《诗廿一首》,并民表过大量文章,其中诗集《蕙的风》1922年初版,在全国掀起巨大反响。

4.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诗人、思想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思乡的诗歌。1924年,诗人的诗集《红烛》出版,奠定了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1925年诗人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曾参与创办《大江》杂志,同时与徐志摩等在北京《晨报》上开设副刊《诗镌》。1927年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同年任南京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参与创建“新月社”,和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此后诗人放弃诗歌创作,埋头钻研学术,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战期间,诗人带领最后从北京离开的学生徒步前往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7月15日,诗人抗议国民党暗杀民盟党员李公仆,在李的追悼会上演说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5.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6. 李金发 (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他应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邀请,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1927年秋,任中央大中秘书。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

7.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8. 卞之琳 (1910—2000),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1952)现仍任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曾任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现任顾问;曾作客英国牛津(1947-1949)。抗日战争初年曾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解放后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曾作为荷兰学者Lloyd Haff研究专著的题材-Pich chihlin a sta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香港大学学者张曼仪的专题研究的对象……《卞之琳著译研究。》《十年诗草1930-1939》,另篇诗作多首,直至1996年新作一首;《山山水,小说片断》(1983香港山边社);《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英国诗选,附法国现代诗作者》(其中英诗部分,省北京局务印书馆双语对照本)等等。

9. 何其芳 (1912.2.5-1977.7.24)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1936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年与沙丁、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散文集《星火集》。1944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1953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西苑集》、《关于写诗和读诗》等。

10. 艾青 (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1957年被错划为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11. 冯至 (1905-1993),河北涿县人。二十年代曾与人创办浅草社,沉钟社。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冯至还是一个翻译家,有《海涅诗选》等翻译作品多种。

12. 穆旦 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大学南迁长沙,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1939年开始系统接触现代主义英诗、文论,创作发生转变,并走向成熟。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留校担任助教。 1942年从军,参加入缅抗日,历经艰险。 1943年回国后经历了几年不安定的生活。 1945年创办沈阳《新报》,任主编。 1947年参加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 1949年8月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初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9年。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

13. 食指 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1970年进厂当工人,1971年参军,1973年,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住进精神病院,1999年出院。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即使在精神病院里也未停止创作。

14. 多多 原名粟世征,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1989年出国,旅居荷兰15年,并曾任伦敦大学汉语教师、加拿大纽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住校作家。曾多次参加世界各大诗歌节,到过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10多个国家的大学举办过讲座和朗诵,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多多系朦胧诗主要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行礼:诗38首》、《里程:多多诗选1973—1988》、《多多诗选》等,并与2005年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4年度诗人奖。

15. 北岛  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国外。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16. 舒婷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道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17. 顾城 (1956—1993),北京人。70年始写诗,著有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18. 雷抒雁(1942- )当代诗人,兼创作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原名雷书彦。陕西泾阳人。著有诗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云雀》等。

19. 昌耀  原名王昌耀,1936年5月9日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三阳港镇王家坪村。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6月元山战役中因头部负伤回国治疗。伤愈后进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3年,志愿要求到大西北参加建设,任青海省贸易公司秘书。1956年调青海省文联任创作员,不久即参与了《青海湖》文学期刊创刊工作并担任编辑。1957年被错划为,受到不公正待遇达22年之久。直到1979年才得到,重回青海省文联,任《青海湖》文学期刊编辑。1981年调任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在省作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青海省作家协会;1997年被省文联评聘为一级作家。后任青海省作家协会荣誉主席,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曾担任过青海省政协六届委员、七届,九三学社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以及青海省文联委员等职务。1980年,长诗《大山的囚徒》在《诗刊》元月号发表,立即引起了中国诗坛的关注。随后有长诗《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哈拉库图》等问世。多年来,已出版的个人诗歌专著有《昌耀抒情诗集》、《昌耀抒情诗集》增订本、《命运之书》、《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昌耀诗文总集》等。诗作多次荣获青海省政府颁发的文学创作奖及许多文学期刊和杂志社的诗歌创作奖。诗集《昌耀抒情诗集》曾获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1986年新诗评奖候选篇目提名。先后有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过评论,介绍其人其诗。许多作品被评介到国外。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首届中国诗歌学会诗人奖”。2000年3月23日,昌耀因患肺癌在西宁逝世。

20. 韩东 1961年生,早年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1992年辞去公职。著有《我们的身体》、《西天上》、《我的柏拉图》、《交叉跑动》、《爱情力学》、《爸爸在天上看我》、《吉祥的老虎》等小说、诗文集。

21. 于坚 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曾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影响很大。

22. 杨黎  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当代诗人。著有诗集《打炮》等。

23.海子  原名查海生,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 断头篇>>、<<太阳,天堂选幕>>, 另有长诗<<土地>>(已由春风文艺出版设出版)、<<太阳, 天堂和唱>>, 1988年写出仪式诗剧三部曲之一<<刹>>.。1989年 3月26日, 他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他杰出的, 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特别奖、第三届<<十月>>文学奖容誉奖。部分作品已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 而他留下的大约200万字的诗作、剧本、小说和论文尚待整理出版。 

24. 西川  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大学时始写诗,并投身当时全国性的诗歌运动,倡导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出版有诗集《中国的玫瑰》(1991)。翻译有庞德、博尔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上海文学》奖(1992)、《人民文学》奖(1994)、现代汉诗奖(1994)等,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1995年应邀参加第2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6年作为加拿大外交部"外国艺术家访问计划"的客人访问萨斯卡图、图贾那和卡尔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评为英、法、荷、西、意、日等国语言。

25. 伊沙  原名吴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成都。中小学时代在西安度过。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西安,为西安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任《文友》杂志策划、主编。创办《唐》诗刊并出任“唐”诗歌网站(论坛)版主。中学时始发表作品,目前主要从事诗歌、随笔、小说写作,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饿死诗人》《一行乘三》《伊沙这个鬼》《野种之歌》《我终于理解了你的拒绝》,随笔集《一个都不放过》,小说集《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长篇小说《江山美人》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日、韩、瑞典、荷兰、世界语。

26. 李亚伟(1963- ),四川酉阳人,“莽汉诗歌”的代表诗人,有诗集《豪猪的诗篇》。

27.沈浩波  1976年10月出生,江苏泰兴人。1996年开始诗歌创作,1998年发表《谁在拿90年涮》一文,并因为这篇文章进入诗坛。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引发1999年民间立场和知识分子写作大论争的重要。1999年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并成为同年诗歌大论争中“民间立场”一方的中坚人物之一。2000年5月,被邀请成为广州出版社《中国新诗年鉴》编委,7月,和一些朋友一同发起创办《下半身》同人诗刊,并写作《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12月,获《作家》杂志年度诗歌奖。2001年初,与韩东在网上(“诗江湖”论坛)展开大规模诗学论争,持续6日,卷入其中的诗人作家40余名,被称为“民间立场的内部大论争”。写作至今,有数百首诗歌和几十篇诗学随笔和理论文章发表于国内外各种刊物和选本。

28. 徐乡愁  男,生于六十年代,四川人。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诗家园》等公刊和《诗参考》《第三说》《伯乐》《太阳》《平民》《知了》等民刊上发表过大量的诗歌作品。印过两本小册子《徐乡愁的诗》和《崇高真累》。《天地人诗刊》《诗家园》《现代诗报》《新大陆》已经或即将推出《徐乡愁诗歌专集》和《徐乡愁批判专集》。主编诗歌民刊《垃圾派》。

29. 纪弦(1913~)当代诗人。原名路逾,笔名路易士、青空律。原籍陕西周至,生于河北清苑。1924年定居扬州。1929年以路易士笔名开始写诗。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专,举办画展。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翌年与杜衡合编《今代文艺》。1936年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此时诗作深受现代派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后流转于汉口、长沙、昆明、香港等地,曾任国际通讯社日文翻译,主编《诗领土》。抗战胜利后始用纪弦笔名写稿。1948年由上海赴台湾,曾编辑《和平日报》副刊《热风》,创办《现代诗》季刊,发起成立现代诗社,引起台湾诗坛关于现代诗的一次论争。1974年自台北成功中学退休,1976年赴美定居。著有诗集《易士诗集》、《行过之生命》、《火灾的城》、《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在飞扬的时代》、《纪弦诗甲辑》、《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分甲乙丙丁戊5集)、《晚景集》、《纪弦诗选》、《纪弦精品》,诗论集《纪弦诗论》、《纪弦论现代诗》以及《纪弦自选集》等。

30.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让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fca930100bse3.html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7:1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新诗23问

  1)所谓“中国新诗”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定义?

  2)中国新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有人说它产生于五四的思想政治解放运动(所以形式应该越来越解放),有人说它产生于西洋诗的影响(所以应该彻底西化)。这些说法对吗?

  3)为什么在中国的各个文艺部门中,只有新诗,各方面人士对它的评价如此尖锐对立?一般老百姓和新诗界的评价、诗人和诗人的评价、理论家和理论家的评价、发烧友和发烧友的评价中,为什么对新诗的成绩和问题有如此不同的看法?(且不说谁对谁错。)

  4)为什么在中国的各个文艺部门中,美术界没有人提出美术会消亡,音乐界没有人提出音乐会消亡,只有新诗界有人提出所谓“消亡论”?

  5)为什么有些人一方面承认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承认中国古代诗歌在世界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大肆鼓吹所谓“消亡论”?他们是否认为今后的中国社会只配发展较为低级的文学形式?他们是否认为成果丰富的中国古典诗歌不应由白话新诗所继承和发展,而应该被消灭?他们是否认为五四以来的新诗不应发展和完善,而应该被消灭?

  6)为什么一些人承认诗歌是最精练的文学样式,另一方面却说当代人忙得没有时间欣赏诗歌?他们不是又说当代人正在欣赏其他样式的文艺吗?可是欣赏这些篇幅更大的文艺作品花的时间不是更多吗?这种矛盾的说法,是不是想把诗歌作者的无能转嫁到欣赏者的头上去?

  7)为什么现代许多人不读新诗,却在那里阅读和背诵唐诗三百首?这种现象和新诗创作界、新诗理论界许多人的说法为什么刚好相反?

  8)为什么中国当代的各个文艺部门、世界各国的诗歌部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诗歌部门人人都以通晓本门的基本理论为入门课,唯有中国新诗界连许多大人物都对本门专业的有些基本知识一窍不通或以讹传讹,有的人甚至以不要基本知识为荣?

  9)为什么哪个文艺部门都努力研究文艺的形式,唯有新诗界竭力排斥形式的研究?为什么所谓“内容决定形式”的反科学论点在新诗界流传的最为广泛、历久不衰?

  10)为什么哪个文艺部门都着力于百花齐放,唯有新诗界在许多方面大力推行“清一色”?(比方说,可以翻翻新诗刊物,看看有标点的作品能登出多少篇。)

  11)五四运动给了中国新诗以什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什么时候能作一个客观而全面的总结?

  12)为什么各国诗歌界都是统一的,只有中国诗歌界分裂为新诗界、歌词界和古典诗歌界(包括古典诗歌的研究和旧体诗词的创作)?这种分裂的根子在哪里?

  13)为什么西方诗歌界既发展自由诗也发展格律诗,只有中国新诗界片面发展自由诗?

  14)为什么中国古代也好,外国也好,在诗歌评论中都是既谈诗意也谈诗艺和诗律,唯独中国新诗界只谈诗意不谈诗艺和诗律?

  15)为什么中国古代也好,外国也好,都是既重视“诗”也重视“歌”,将后者作为诗歌总体的重要部分,唯有中国新诗界将歌词打入另册?

  16)当代中国有没有普及而深入的诗歌运动?如果有,是什么?(答案:群众性的歌唱运动和歌词创作。)

  17)请说出中国当代最流行的、妇孺皆知的一首新诗。(答案:《义勇军进行曲》。)为什么新诗界很少有人研究它、甚至很少有人提到它、甚至很少有人承认它是诗?

  18)王洛宾只被承认为音乐家,乔羽只被承认为词作家,可是他们有多少好诗插着音乐的翅膀在全中国飞行!他们实在是目前最流行的诗人。新诗界、特别是新诗理论界的眼光为什么如此狭隘?

  19)白话新诗片面发展自由诗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这对新诗有利还是不利?

  20)自由诗的出现,是为了摆脱一切表面的格律形式;而韵,就是一种格律形式。所以各国的自由诗皆无韵。为什么中国新诗界许多人却认为自由诗也可以押韵?(何其芳和艾青都这么说,虽然何其芳提倡格律诗而艾青提倡自由诗。)

  21)在讨伐白话格律诗的队伍中,诗人艾青是一面旗帜。他关于格律诗的一系列说法是正确的批评?还是暴露了他对诗歌(不仅是对格律诗)的无知?他说“豆腐干式”的诗就是格律诗,对吗?他说“女人死了丈夫,一边哭一边唱出调子――这样的女人是具有写格律诗的才能的”,这是理论?还是歪曲、甚至是谩骂?他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既不整齐,也不押韵”,从古典诗歌的标准来看,符合事实吗?他关于莎士比亚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说法,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符合事实吗?他吹嘘自己从战斗中过来而不强调在新形势下应该努力熟悉本行的业务,对吗?

  22)新诗界关于诗体和诗歌流派的名词和概念,真应该说是乱七八糟。比如:什么是“自由体”?“自由体”是不是自由诗?什么是“现代格律诗”?毛泽东诗词既是现代的,也是格律的,是不是“现代格律诗”?什么是俄罗斯原始意义上的“马雅可夫斯基诗体”?它和“楼梯诗”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它是自由诗还是格律诗?它究竟押不押韵?所谓“中国马体”的术语是否站得住脚?――等等之类,难道不需要进行一番必要的清理吗?

  23)所有这一切都不同于其他文艺部门,也不同于中国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这些是说明中国新诗更高明?还是恰恰相反呢?
  所有这一切,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出路何在?当前的突破口又在哪里?


                     (本文根据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诗歌翻译家、诗歌理论家、
                      诗人丁鲁关于中国新诗的三十六个疑问删节而成 )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7:59 | 只看该作者
生活诗意的沦丧

                肖复兴



  在一个日益物化的社会里,人们的需求变得实际、实用而实惠——我称之为“三实”主义。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惯性生活之中,惟有艺术能够与这样的生活拉开距离;而在艺术中最不带功利色彩的,我以为除了音乐,就是诗了。

  因为它们具有最为纯正的浪漫主义,能够和心灵相通相融,让我们在喧嚣嘈杂的现实中放松和喘息,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或栖息。尤其是我国作为一个具有诗的传统的国度,只要识字,便都会和唐诗宋词沾一点瓜葛,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传统代代传承,应该融化在我们的思维、心理和血液里。

  可惜,严峻的现实生活中,在我所说的“三实”主义的磨砺下,诗的传统正在日趋衰竭,沦为儿童背诵的一种游戏或考试的填空题目;这样曾经弥漫在我们四周的诗意传统正在销蚀,被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式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和奢华的方式所置换。特别是在商品社会的巨大的威力面前,物质至上甚嚣尘上,纵使李白杜甫也抵挡不住迪奥或奥迪的诱惑,诗意成为了遥远的唐宋时代的回忆,对诗意的向往和追求,正在被争夺李杜故居的商业大潮所冲刷。在这样强大现实的挤压和冲击下,诗意变得脆弱,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按说在文化的领域里,诗意应该是春莺暖树一般最适合相互依存的地方了,但是,如同雀占鸠巢一般,在文化的一方天地里,往往是诗意最容易失守之地,而拱手让位给了他者。在商业和政治的双重魅惑下,趋俗或媚上,以及票房和获奖的利益驱动,成为一架四轮马车,载我们和曾经拥有的诗意渐行渐远。看看我们的文艺演出,我们的电视节目,特别是我们的春节晚会上,还剩下多少诗意可以追随并能够遥想唐音宋韵?诗意,往往成为涂抹在我们脸上遮掩雀斑的粉底霜,成为赢得票房大把大把赚钱的一种说辞或植入广告而已。

  记得唐纳德·杰·格劳特和克劳德·帕利斯卡在他们合著的《西方音乐史》中曾经说过:音乐“几乎完全超脱具体的物质世界,正因为如此而超尘脱俗。”这样的话,我以为也是诗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质,可以帮助我们拔出已经在 “三实”主义的泥沼里越陷越深的双腿乃至身子,将已经被日复一日的现实磨钝锈蚀的心,湿润一些,稍稍恢复一点弹性,从而唤回一点我们祖先曾经富甲一方的遥远的诗意。

  据说在唐诗的时代,即使一位贩夫走卒或洗衣妇,也会背诵几首白居易的诗,并以此为荣,给贫乏枯燥的生活一点暖意。只可惜如今我们的白领都以背诵和发送手机短信和网络笑话为消遣了。我们不需要超尘拔俗,因为那已经被我们认为是虚无。我们堕入“三实”主义的泥沼,还以为是躺在了舒适的席梦思软床上呢!

  时代的变化,让我们对待曾经可贵的诗意,像抛弃一条宠物狗一样,把玩过后觉得无用,而让它们流浪街头,无家可归。

  生活诗意何处寻?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 载人民日报 )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8:38 | 只看该作者
网络诗歌刍议   
                                    陈仲义
   
   
    上世纪末,有关“诗歌危机”“诗歌消亡”的断言甚嚣尘上,诗歌在怨声载道中苦苦挣扎,寻求突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及其急剧升温,诗歌一扫多年萎靡,重新唤起了血性、激情和冲动,如雨后春笋般疯长。客观的说,1999年之前,大陆网络诗歌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是2001年以后,一个网络诗歌场域已初具规模,其标志是,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游戏规则。比起其他文学艺术门类,网络诗歌场域颇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又像土地革命的分田到户、各自经营又经常集结的“自由市场”。
    据长期跟踪统计,全国诗歌站点一般稳定在300个左右。笔者曾经发函调查几个网站,知道每个站点平均每天发表量15首左右(新作),也以此估测,全国年产量已愈百万,远远高于纸介诗歌年产量(6万首)。最近笔者随机做一次抽样:天涯诗会2010年7月4日(星期天)的发帖总数为194个,诗作肯定突破千首。由此可以感受诗歌写作在中国大陆的热度。
    再看看被称为“大哥大”的《诗生活》网,向来以规模著称。多栏目设置,最早成为后起网站的借鉴,诗通社丰富而及时的资讯消息,有广泛的覆盖面,多达80期质量稳定的月刊,700多位诗人加盟的强大阵容,40多位诗评家专栏,加上每月诗评、翻译频道、视觉仓库、文库观点、诗人博客、新诗论坛、网上书店等,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大陆的诗歌面目。其他人气特旺的诗歌网站论坛还有《天涯诗会》、《扬子鳄》、《诗江湖》、《北京评论》……不再一一罗列。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叫强大的空间性,瓦解了时间意义的话语霸权,纸介写作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传播方式的改变,重新挑起众多爱诗者的写作欲望。而以冲动、血性著称的诗写者们,一旦相识、相聚于网上,就好比泡在千千万万个酒吧、沙龙、咖啡馆,他们的关系就像牌友、票友、球友一样,称兄道弟,没日没夜尽性在写作狂欢里。诗歌在气息奄奄的边缘上,忽然被打上一剂超常效的兴奋剂,起死回生。
   
   
    诗歌写作的全民大跃进
   
    2003年,在武汉大学全国大学生诗歌评奖座谈会上,笔者斗胆断言:这是一场诗歌写作的“全民大跃进”(当然与亩产万斤、每县出一个李白的1958年性质不同),明显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
    其一,由于彻底断开文学固有体制,心灵世界获得最大敞开,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自唱自娱的诗歌卡拉OK,诗歌写作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其最大特征是随意和即兴,它给写作者带来高度亢奋,也带来“自动化”倾向,自动化在放弃深度挖掘时,收获了自动享乐。自由、享乐、快乐成了临屏书写的最大法则。
    其二,临屏写作可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诗歌圆桌全面消解话语霸权、经典和权威。无数BBS、广场、论坛、聊天室,挣脱体制与等级控制,营造了相对主义空间,所有的高低贵贱一律失效。在这种相对主义氛围里,诗歌文本得到最大互动。话语权把握在作者手中,而读者拥有最终的选择权,甚至重新创作权。双方构成直截了当、甚至肆无忌惮的批评与反批评,诗歌的民主精神获得实质性展开。
    其三,快捷运作、及时“在线”,特别是“写、评、读、编一条龙”,刺激着诗歌生产力。作者、读者、编者、批评者,几乎在第一时间做到彻底响应,有力地促进竞争与原创。同时毫不费力的资源共享,完全可以做到“瞬间全球通”。各种细读、诠释、点评、批注、帖子,在最快时间内涌进千家万户。
    其四,随之而来,大量口语、网络语进入屏幕。尤其是中文输入法,敲击与修改的便捷,造成各种谐音、错别字,代用语,对应符号,以及各种料想不到的搭配,这就为语词的新变提供巨大空间,而诗歌是最讲究语词的私奔、外遇的。借助技术上的支撑与便利,语词的刷新机率大大提升了。这一切,都为诗歌写作的大跃进提供了推进器。
    试想从前,一个入门者从阅读、描红到涂鸦几句,诗歌学徒期至少得3年,达到发表水准基本成熟的,也该八年、十年。而现在呢?写作时间可缩短3倍。缩短诗歌学徒期,是网络带给我们的最大优惠。比如和我同在一个城市的女诗人冰儿,2004年上网,就被诗歌的梦魇追赶着,没日没夜地写,坐着写,站着写,到年底7个月间共写出短诗321首,200行以上的长诗、组诗13首,一百行以上的长诗15首,评论文章14篇。即便像有20年诗龄的刘歌同志(汉上刘歌),触网刚2年也“返老还童”:700多天写成400首诗,平均2天一首,诗评数十篇,3天完成长诗《天地自容》,这是几年前不敢想象的。网络的评论、跟帖、学习、互动所形成的巨大动力不可小视,它再次见证了诗歌“讲习所”对新生力量的“拔苗助长”与推波助澜。
   
   
    “网络体”诗的症候
   
    当然,诗写“大跃进”与速成势必带来一系列弊端。在种种快捷与快感的“狂欢”中,诗歌遭到了质疑——
    由快带来心态浮躁膨胀,不管是即刻捧场或瞬时封杀,临屏的全方位刺激,使作者身心一直处于持续亢奋状态,长期反复于临界冲动,性情中人的脆弱,一旦动摇于伦理底线,缺乏冷静反省,极易造成心理失衡,所以网上的非诗性冲突此起彼伏。
    网络书写提供大量技术支撑,比如下载链接、复制粘贴、排列填充,怂恿了大量灌水操作和后现代拼贴。诗,涌向了非诗边沿,表面技术的熟练程度提高了,自然走向类型化,而心灵的写作难度却大大下降了。
    置身于口语为主干的超速流水线,语言受到简化、压缩、粗陋的损害,有时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不加节制的信“手”雌黄、生造、硬造、随心所欲,把汉语弄得面目可疑。超频出生的种种新“代码”,过度滋长,势必让汉语纯洁性遭到玷污,也使真正的诗性语言蒙冤。
    由于网络元素对诗歌写作的大量介入与渗透,网络诗写出现了与传统书写不太一样的样态。笔者2007年在江汉大学学报曾发表一篇论文,指出网络体诗的几种“征候”:
    ——游戏性为主要价值的文本观;
    ——临屏“一条龙”(写、发、评、编)的写作方式;
    ——“无厘头”为表征的美学风格;
    ——“脱口秀”兼杂“口水化”的言说语系;
    ——“灌水”作为常用的技术手段。
    而最为流行和时尚的做法是把网络诗写变成“说话的分行和分行的说话”。我再三批评这种风气,它具体体为现:
    1.类型化(即落入固有的模式套子)例如拽住“下去”,便一口气写出“就这样反抗下去/就这样活下去/就这样喝下去/就这样干下去/就这样玩下去/就这样减下去/就这样少下去/就这样不下去/就这样下不去……”
    2.脱口秀(即比拼耍嘴皮子,比拼各种油滑的、打科插诨的展现)其实单单巧舌如簧是不够的——“能说”“会说”“巧说”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智慧的说、艺术的说,有深度的说,即诗意的说。决不能满足于分行水平上——的口舌运动,乃至于口腔分泌物的即兴排遣。
   
   
    无难度写作的隐患
   
    但不管怎样,网络诗歌在高速发展变化中,的确带来不少新鲜气象,给予新诗整体生态以全所未有的空间;同时它携带的那些弊端,又时时侵蚀诗歌纯正肌体。虽然多数网络诗还保持传统思维习性和手法,但在先锋心态驱使下,一部分已走得很彻底。那些带有网络特点的后现代景象,正在成为某种时尚:包括原声带式的录音、流水账的堆积、清单式罗列、杂货般语汇、聊天式对话;纵情尽兴的假面舞会、简约简化的符码、粗鄙的风格,都一起退回到庸常的散文化语境。生活中大量的原生态、表象、潮水般覆盖着分行文字,“四不像”文本,纷纷出笼,长时间占据着原本高雅的领地,又瞬时性地变换着脸面。假以网络特有的拼贴、复制、粘连等技术的轻而易举,一场诗歌本体性的颠覆真正是“在劫难逃”了。
    像目前这样网络场域,无难度写作风气愈演愈烈,实在有损于诗歌的声誉与健康成长。“无难度”写作是当下最大的诱惑。它引诱你一次次做投机取巧的“飞蛾扑火”,引诱你沉浸于超速、加速的高产丰产中,满足于某些油滑的杂耍不能自拔。从而造成“非诗”、“伪诗”满天飞,“丑诗”、“劣诗”遍地是。打几个喷嚏,涂抹一下,便成“组诗”,拣一些语象,信手排列,就造出纸上建筑。放弃难度写作,给人最鲜明的感觉是:跟风仿效,陈旧重复,拖沓随意。他们太不把难度当回事了,却把粗陋的文本当成正宗。
    正是由于浮躁,放逐了必要的积淀、沉淀,复杂的精神流通变得简化、粗疏。浮躁也同时怂恿了大量灌水操作和后现代拼贴,必然使心灵的写作标杆大打折扣。诗歌的接受尺度与标准正在不断下滑,甚至走向无序与混乱。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在下一个十年周期的开始,人们最好先清理一下自身的行囊,然后才上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1655cb0100ktl2.html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3:59:09 | 只看该作者
北岛诗艺探讨(摘抄)




    北岛诗中常呈现出一种复沓与重复的艺术。对复沓节奏的运用,尽管也见于其他朦胧诗人,但在北岛的诗中才成为一种真正有诗学意味的模式。“走吧”、“走向冬天”、“海很遥远”、“他没有船票”、“你没有如期归来”……这些北岛诗中的主题句都在一次次的重复中成为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成为北岛诗中复沓的范例。北岛的复沓修辞,一方面实现的是节奏控制的诗学功能,另一方面,在一次次复沓中,诗人力图传达的诸般意绪、情志内涵以及审美意向都得以强化,在重复的执念中逐渐使主体的形象得以生成和确立。当然并不是任何重复都生成着主体,但是主体的建立却有赖于重复的艺术。复沓的艺术因此构成了北岛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超现实主义也构成了北岛诗中的重要技艺,但还少有人从微观诗学的层面予以很好的诠释。譬如北岛诗中的梦幻素质,即从根本上得益于对超现实主义的借鉴。本文只能简单论及北岛诗中所贡献的一种空间化技巧。正是对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充分领悟,使北岛擅长在诗中建构独特的空间形式,或是梦幻般的意象空间,或是荒诞化的异度空间,都具有突出的视觉效果和鲜明的画面感,最终指向一种空间化的诗学。北岛在80年代中期为《上海文学》“百家诗会”所写的创作谈中,即发表过这样已为朦胧诗的读者熟知的言论:“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北岛在诗中引入的蒙太奇技巧,除了“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还突出表现在对空间场景所进行的切分和组合上,从而使场景逐渐取代意象成为诗歌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太奇也构成了北岛诗歌的空间诗学的重要元素。这种空间诗学还表现为北岛诗中那些具有几何构图效果的画面,如《岸》:
  
    伴随着现在和以往
  岸,举着一根高高的芦苇
  四下眺望


    如果读者调动自己的视觉联想力,那么诗中的“岸”可以视为一条沿水平面的伸展线,与其“举着”的“一根高高的芦苇”之间,就构成了相互垂直的两条线,显示出一种几何画的效果。在《红帆船》中,这种几何画的效果尤其明显: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飘逸的长发与笔直的手臂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垂直的几何构图,进而与落日的圆弧相切,给人以极强烈的视觉美感。这种几何构图效果的解读当然是一种过度阐释,诗人也未必对这种效果有艺术自觉,但北岛无意识间对空间化图景的营造,却使他的诗作超越了单纯时间的艺术。北岛当年谈及自己诗中各种各样微观修辞技巧的运用,如“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以及“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都有助于诗人把作为一种时间艺术的诗歌,最大限度的空间化。当潜意识被无限放大的时候,当时间成为一个瞬间而定格的时候,也正是叙事中止、时间无限趋近于零的时刻,时间因而得以的空间化,正像照片是以空间的形式凝聚了瞬间的时间一样。这种空间化的诗学在北岛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种反历史的美学,背后是对理性正史的怀疑,是对历史法则的屏弃,也反映了诗人在时间意义上的无归宿感。北岛诗中屡次复现的“走吧”因此也意味着在时间上的无归宿,时间的无归宿也是生成诗人的漂泊感的真正原因。因为任何归宿尤其是心理和目的论意义上的归宿,都主要表现在时间的向度上,乌托邦的指向尤其是时间意义上的。而北岛营造的乌托邦则是一个虚拟的世外桃源般的空间存在,这种空间的虚拟性恰恰意味着在乌托邦的未来向度上的缺失。诗人最终在历史时间中找不到归宿感,从而突显了一代人的宿命。
  
    北岛正是凭借超现实主义抵达了空间诗学。超现实主义在北岛诗中表现为一个个文本幻境的具体营造,生成的是一个个审美化的超越现实的艺术空间,表达了对现实和历史的超越,最终凸现了北岛诗中的梦幻本质,从总体上说,超现实技巧在北岛这里是服从于诗人的理想主义的,从而也构成了反叛诗学的一种具体形态。这里政治与诗学仍是完整统一的。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4:00:50 | 只看该作者
即兴同题诗选读






         回家


         ◎ 湖北一滴水


         人流是脚步堆砌的大海,浪花其间忽明忽灭
         天空被思念割成碎片
         忽然觉得春天会是圈套
         你用努力的招手
         唤使梅花的乡音
         我像一个鼻炎患者,嗅察不出半点归来的影子
         远山浮云没了,雨点还湿在眼眶里
         打转,不停滴打转
         大包小包的叹息
         今夜停歇在哪一站
         你的梦我的梦 还有一节车轨的缝隙
         列车员突然驶进娘的胃里
         一年半载的酸楚呀
         这夜谁说的清啦








         回家

         ◎ 张洁

         自己下一场大雪
         把自己封在自己的山里
         无日无月,不知年近
         再无人相问——
         “过年回家吗?”


         礼貌成习惯,有时也会伤人
         所以,你还是无视我吧,就当我透明
         如一小团空气,不冷不热,不流不溢
         我的熟人,你们一定又忘记了
         我已无家可回!








         空手回家的人

         ◎ 魏洪红子



         冻伤了  远方回家的人

         他的体内堆满了积雪

         他没有进村

         也没有点燃一声犬吠取暖

         他在村口徘徊了多久

         他向覆雪的草垛发起无数心跳

         他喝干了多少星火

         醉倒在最后一盏灯的阴影里



         破庙前  有他一对距寒冷

         最远的脚印

         和一堆死去的烟头







          回家



         ◎ 似水年华



         流星

         滑过我窗台魂灵的顾盼

         衔接在山的背脊

         一轮玄月刺眼的火焰

         至水底浮出乡音

         村落若隐若现



         谁能告诉我

         关于明天 该怎样假设

         才能紧跟

         你一纸淡墨的题记

         如若只为重复昨日的光景

         燃烧飞蛾扑火的眼神

         远不及

         流水沉默叠加意象的空灵



         徘徊在异地

         抓一把几欲飘之云外

         我呼出的思乡的纠结

         强加进

         满满却又空无一物的行囊

         算是回家



         今夜的狂欢 我不胜酒力

         醉在月光编织的曲调







         回家

         ◎ 水色烟紫



         跳跃在水尖上的乡音
         是否苍穹闪烁的撩人词汇
         给风藏掖在篝火里
         穿透夜的黑

         被你深浅不一拣拾的尘土
         拐进一纸淡墨
         怎也敌不过轮回的牵引
         以为隔着很远的青溪
         我用沉默隐去流年的风雨

         家  是我群山奔跑的千里铁骑
         从质朴的一首歌中上路
         冬的枝桠  段续的鸟鸣处
         至少有另一道阑珊
         隐约我不定的心







          回家   

   
         ◎ 闻小泾


         一条路在风中打开。它的蜿蜒与我的
         记忆不同,但
         与我的颜色相同。它止于80℃,不沸腾。

         路的尽头,是一棵灰灰的树。只剩下
         几片叶子,在风中,独自起舞
         也许我会前去抱紧了它,双膝跪地,叫它一声“——母亲。”







           回家

         ◎ 钟岩松



         脚下的泥巴,房顶的瓦

         祖坟上的迎春,年年开花

         走四方,浪迹天涯

         总是要回家。回家——

         家是脚下的泥巴,是房顶的瓦

         家是祖坟上开不败的迎春花



         胸口的胎斑,眉间的痣

         屋檐下的雏燕,岁岁相识

         逐日月,老树新枝

         总是要回家。回家——

         家是胸口的胎斑,是眉间的痣

         家是屋檐下不迷路的老相识



         总是要回家。回家——

         点一炷长香告慰列祖

         温一壶老酒孝敬爹妈

         煮一挂扯不断的丝面牵着一家人

         围一张圆桌话桑麻



         家是屋檐下不迷路的老相识

         家是祖坟上开不败的迎春花




      



( 更多作品请阅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ea2fcf0100oscl.html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22:21 , Processed in 0.1213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