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创新’的瓶颈在于上司是否真有眼光有容人之量

[复制链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9:06 | 只看该作者
沙市区教科院“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作者: 焦 超    来源:沙市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民族文化



在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教研创新先进单位”,“优秀教研项目”评选中,我们荆州市沙市教科院荣膺两项殊荣。这是省教研室对我们教研工作莫大的鼓励与鞭策。按照省教研室的部署,我们将对沙市区“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专题研究”项目的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对经验成果进行回溯与提炼,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思考教研工作的文化内涵,以及机制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我汇报的题目是:“诵读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一、诵读经典  彰显民族文化
在我国的古代经典中,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字的美。这种美,既有行文的美、词汇的美、章节篇幅的美,也有音韵的美。经史典籍中蕴藏的哲理,既告诉我们为学,又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智慧。而且,我国“五四”以前的读经教育,造就了一大批举世闻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我国的文明史上,有哪些作品曾经把种子留在我们心里?哪些作品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能为我们的想象力打上深刻的印记,把种子的能量蕴藏在我们的深层记忆之中呢?只有经典作品!它就像种子一样,把它所携带的信息进行编码、遗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一直传承下来。

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国民,接受本国的经典训练是应尽的义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让孩子接受经典教育,感受经典魅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液。

“十一·五”以来,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已引起思想、文化界与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与积极探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也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域。“诵读经典”的教研实践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它事实上已构成了课程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沙市区教育局提出的“四名工程”即“读名著,赏名曲,诵名诗,学名人”,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消除转型期的社会浮躁与功利,用优秀的文化陶冶人的心灵。我们在上述精神引领下,在沙市全区中小学启动了以“感受经典魅力,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课程文化创新行动,此项目已走过五年风雨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最重要的经验与成果是此项研究唤起我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深沉思考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美伦美奂,从中产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文化自尊与荣光,其认识有三点:
第一、诵读经典,我们感受到经典中潜合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产生“育德、启智、怡心、审美等功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诵读经典,我们找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新的载体与平台,几千年流传的文化经典特别是“经典诗词”是构成沙市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不竭泉源。这些经典诗词又是学科教学的有效拓展与良好补充。
第三、诵读经典,我们能为广大学生乃至教师积淀人文底蕴,用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内容颐养人格、气质,形成文化意识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尊。
第四、诵读经典,我们能创新教科研的实践方式,找到一条“区域联动,校际交流,专题拓展”的研究模式。
让教育科研切实成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器与营养源,产生真实的教育生命力。
二、科研先导  构建课题网络
我们采取教育科研的方式来推进“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专题研究。这是因为教育科研能保证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前瞻性、规范性、系统性的特征,能克服一般工作规划与设计的片面、单一的倾向。我们采取构建“主从结合,上下贯通,特色互补、整体联动”课题网络的方式。沙市区教科院组建班子,确立区域性总课题,用以引领各实验学校和普通学校的课题研究。
沙市区教科院成立以院长焦超,分管教育科研的副院长李乐平以及中学、小学语文教研员为主体的研究班子,在2006年确立了全区经典诵读的总课题即“感受经典魅力,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文化专题研究,并以开题论证会的形式向全区中小学公示,组织学校干部学习课题方案。
我们还组织各校教育科研工作你不学习总课题方案中提出的四大研究目标即“探讨品赏中华经典的内容、途径与策略;探讨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教育功能;探讨中华经典诵读与课程改革的整合;探讨专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方式。这四大目标为各中小学筛选课题、设计方案指明了方向。
课题开题后,有一批中小学积极行动起来,校长亲自主抓,提出了一批立意深远,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课题及方案。如沙市二中提出“品晴川书韵,绘靓丽人生”专题研究方案,立足校本文化设计经典诵读的内容;沙市实验中学提出“诵读经典华章,传承盛世文明”专题研究方案,从建设现代学校文化角度开展国学经典诗文习诵活动;沙市红星路小学提出“诵经典诗文,做少年君子”专题研究方案,将“经典诵读”与“立人之道”结合起来,很有新意。许多学校提出的课题方案中研究的范围之深、思考问题之深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许多学校还开展文献研究与网上查询,追踪国内同行对国学经典教育功能研究的最新信息。
我们还采取集中公布学校“经典诗文诵读”课题的方式,并且组织校际交流,凸显每个学校的个性特色,我们在沙市区2008年度教育科研工作年会上组织集中交流与学术指导,使这项研究产生区域联动,整体推进的集约化功能。
三、典型示范  建立实验基地
课题网络形成后,我们着手建立“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专题研究实验基地学校。申报条件是必须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有课题研究方案,有组织管理人员与措施,有具体诵读的篇目内容序列,经申核有十所中小学成为实验学校,教科院以区教科规划办的名义颁发认定实验校资格的通知。“十一·五”期间,这一批实验基地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其典型示范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承担区教科院部署的专题研讨活动。
沙市北京路一小承担了“感受孔子教育智慧”国学经典专项展示活动,到会教师近200人,社会反响很好。沙市大赛巷小学承担了“经典诗词诵读课汇展活动”,到会教师180人,学校推出精品课一节,受到参会好评,沙市二中承担“荆州地方文化及名诗诵读”的专项研究,到会中、小学教师150人,这一批实验基地切实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区域性研究进程。
第二,积极开发“经典诗词诵读”校本课程。
沙市区实验小学构筑了以“国文教室”为主体的全程“经典诗词”诵读课程,自编教材3本,将“经典诗词”诵读纳入该校“生活教育”主导课题之一,并纳入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展了常规工作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沙市北京路三小自编“经典读本”,汇集中外名篇让学生习诵。沙市各实验基地的校本课程、因“经典”而增加了文化底蕴,焕发了生命风采。
第三,推动了实验基地之间的交流互动。
我们注重10所实验基地之间交流与互动,每校的活动都组织观察,让分管校长、主任、教师代表全程参观,从中学习领会并且参与现场点评、赏析活动。我们还主张各校在研究上各擅其长,不要雷同,强调做出新意。每校汇展活动一般不重复,达到“一校一品”的品牌效应。
四、精品活动  拓展内容系列
我们以实验基地为主体,组织一系列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展示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体现学校课题的目标、内容与个性特色,渗透新课程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内化的能力,都能与学校文化传统与资源优势相融合。
“十一·五”期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经典诵读”现场汇展活动,富有情趣与创意,具有鲜明的艺术韵味与文化品位。
沙市二中组织文科教师协作研究,开展题为《吟咏荆州  爱我家乡》的诵读及探究活动。这项研究采取完全研究性学习即学生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学生搜集历代名家关于吟咏荆州的诗词,汇集百余省之多并且进行时代背景、诗人游踪以及地域文化的研究,学生从名家关于荆州的诗词之中了解荆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内蕴,从中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
沙市北京路一小组织全校教师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特别注重提炼孔子关于教育宗旨、教育方法的经典名言,体会孔子“仁者”之博爱,教学相长之智慧,以及整理诗书,教育弟子的献身精神。学校还组织学生运用综合实践课探究孔子生平与事迹,吟诵孔子精妙警策的格言名句,并且组织教师论坛,阐述各自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沙市红星路小学提出“以书香为伴,与生命同行”的办学理念,运用中华经典,打造学校优质文化。学校采取“立体推进”的方式开展诵读活动,通过“吟诵、赏读、书写、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中华经典诗词的艺术天地之中,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动情、动心”的五动过程,体验经典的美感。红星路小学的展示活动得到全区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沙市青莲巷小学座落在沙市区一条名叫青莲巷的地方,青莲巷据传因李白(号青莲居士)在此居住游学而得名,学校抓住这一个契机,以“青莲觅仙踪——寻访李白”为主题开展李白诗词诵读活动,并且将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以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为表述,将李白的诗歌作为少年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沙市区实验小学组建了“国文教室”为主题的诵读活动,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精选历代名篇汇成专辑,供教师选用。
沙市大赛巷小学将经典诗词诵读与建设“美育文化”联系起来,学校特邀省教科所专家来校指导并观摩经典诵读课。
沙市乡镇学校也不甘落后,岑河镇周黄小学、岑河小学、岑河中学都组织一系列经典诵读活动。
五、激励导向  积极物化成果
“十一·五”期间,我们起草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科研实验基地、课题管理与评价的文件,这些文件对规范与推动教育科研起了很好的作用。我们也将“中华经典诗词诵读”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期待其成为精品项目,予以特别关注。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
第一,运用教育科研创优评优,激励学校开展“经典诵读”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区10所实验校都被评为“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其中有两所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6名校长被评为“荆州市科研型校长”。
第二,运用组织现场展示的方式,向同行与社会推介成果。
我们组织了大型展示活动达6次,参加活动的教师达800余人次,印发有关资料,专辑多种,加强校际交流。
第三,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帮助学校物化成果。
沙市先后编印校本课程教材4种,其中较为系统并具有学术品质的有区实小《国文教室读本》、岑河中学《素读经典》等。
第四,运用新闻媒体的平台加强宣传。
综上所述,沙市的“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已经成为沙市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的品牌。它构成沙市“四名工程”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受到荆州市委、市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荆州市市委书记批示、市委宣传部发文,要求在荆州市中小学大力推广沙市区的典型经验。沙市区因教育科研工作卓有成效,连续三届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十二·五”期间沙市这一特色项目必将乘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东风,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的风采。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8:14 | 只看该作者
沙洋县教研室“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作者: 李启嘉    来源:沙洋县教学研究室      
file:///C:/DOCUME~1/WY/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1966.png


构建区域协作教研机制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学校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绝大部分乡镇只设一所初中学校,小学随着生源低谷期的到来,同学科教师数量减少,为校本教研的开展及提升校本教研实效带来了困难。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从2006年9月开始,以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校本教研指导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为切入点,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以校际交流合作为核心特质的区域教研协作体模式研究。


机制与模式

几年来,我们逐步完善开展区域协作教研的有效形式,基本形成了“一系统、两发展、三结合、四多”的区域协作教研机制。
“一系统”即策划及实施系统。区域教研协作体负责人和各成员单位的辅导员、学校业务校长负责策划,协作体成员单位负责实施。
“两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均衡发展。区域内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实现了智源共享,推动了教师教育智慧重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协作教研实现了区域教研协作体各成员校的互惠共赢,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研的均衡发展。
“三结合”即协作体自主活动与县教研室主题活动相结合,一是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在县教研员的参与下分学科同时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二是各区域教研协作体根据实际,自主开展系列区域协作教研活动。协作体统一活动与学科交流相结合,一是区域教研协作体负责人和组长学校协同各成员校共同策划组织研究交流活动;二是协作体内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建设实际,开展教学观摩、评课议课、专题研讨等校际互动交流。协作体计划性活动与生成性活动相结合,一是有计划的开展常态化的区域协作教研活动;二是组织全县规模较大的生成性教学研究交流活动。
“四多”即“多主体”,区域协作教研中不但有学科的任课教师、课题研究人员,也有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和学校校长;“多主题”,围绕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教学管理、治校策略等问题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强化区域协作教研的综合性特点;“多层面”,根据研究问题(主题)的需要,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联谊活动,校际互动与区域推进活动;“多维度”,教研活动机制上实施 “教、学、研”同期互动,构建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三位一体活动模式。


做法与经验

回顾反思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历程,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健全组织,明确责任,领导重视,是区域协作教研顺利实施的前提。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县校本教研工作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原教研室胡明主任专程来我县进行了校本教研专题调研,荆门市教研室的领导及各学科教研员多次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县教育局更是当作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制定了《沙洋县中小学教学教研管理规程(四十条)》、《沙洋县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与校本教研工作评价细则》、《沙洋县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文件。
县教研室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区域教研协作体工作的意见》,按照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城区带动农村的原则,把全县小学整合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片区教研协作体;初中整合划分为汉宜片、荆潜片、五洋片三大片区教研协作体。任命了组长(由龙头学校教学校长担任)和联络员(由县教研室教研员担任),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职责、活动形式及评价管理办法。
县教研室成立了区域协作体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具体规划和指导全县的区域协作教研活动。健全组织,明确分工,各级领导认识到位,工作密切配合,区域教研协作体活动在常态推进的同时,得到了乡镇、学校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二、广泛交流,共享共进,教师参与,是区域协作教研扎实推进的保证。
一是发布片区协作体活动主题指南。供学校和协作体参考。我们要求:各协作体活动在方案的拟定上强调“四性”,即主题的鲜明性,活动的序列性,流程的周密性和学研的实效性;每次活动做到“五个一”,即一份书面通知,一个活动方案,一套过程资料,一份反思总结,一篇通讯稿件。
二是开展丰富多采的研究活动。一是课例研究活动。如“快乐课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二是专题研讨活动。如“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有效训练设计研讨”、“各种课型教学策略研讨”、教学疑难解析、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方法剖析等。三是特色研究活动。如“教学管理特色研讨”、“复习备考与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研讨”、“毕业班联考反馈会”、教学沙龙、教师论坛、“菜单式研究”、“问题会诊”等。
三是成立课题研究协作体。我县成立了“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协作体,申报并立项“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市级课题12项。目前,研究工作已进入深入实施、解决问题、注重实效的研究层面,一些学校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结题准备工作已纳入各协作体工作日程。
三、整体策划,校际联动,主题引领,是区域协作教研深度开掘的引擎。
几年来,我们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区域协作教研活动,逐步实现了研讨交流主体从一元转向多元,研讨交流主题由单一转向综合,构建起了多层面相互交流的立体式教研网络。
一是县直学校联动。各个学科教研组长和广大学科教师围绕课堂观察与诊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教研组建设展开研讨交流。
二是区域教研协作体成员校联动。所有成员校的毕业班教师和非毕业班的学科组长围绕课堂教学、评课议课、资料展评等内容展开研讨活动。
三是骨干学校与区域教研协作体成员校联动。
正是由于活动主题现实,参与面广,内容充实,与研人员收获颇丰,教学研究成效显著。
成效一:开发了系列主题活动。2006年,全县开展了基于思想与理念创新的“新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主题活动,促进新课程理念在试验中根植,在根植中转变,在转变中创新,在创新中落实,加快了我县新课程改革推进步伐。
2007年,全县开展了“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围绕规范学生的学习常规;规范教师教学常规;探索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验等五个方面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活动。
2008年,强力推出“聚焦课堂,立足有效,提升质量”主题活动。活动关注课堂,关注真实的教学问题,更关注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0年,为推动“有效教学”主题活动的深化,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优化课堂教学,落实有效训练”专题研究活动。让教师从学习训练中反馈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效果,促成“有效教学”。
2011年,为了使教研协作体活动内容更具深刻性,我们开展了区域系列化主题教研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系列连续性的活动过程,从总体上把握,整体上优化,从而尽可能地去获取最佳活动效果。
成效二:建立起帮扶结对机制。我们坚持均衡发展的理念,通过区域协作教学研究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原来的一些薄弱学校和相对落后的乡镇、学校都取得了十分令人关注的工作成就。
成效三:打造出沙洋合研文化。我县开展的区域协作教研是一种合研文化,其文化内核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学训互动奠定教研基础,使学、教、训、研四位一体。二是上下联动拓展教研方式,力求达到上挂求高度、横联求宽度、辐射求厚度的境界。三是点面齐动突出教研高效,做到教研组细研交流,单学科精研推进,多学科群研共享,协作体合研共生。
四、扎实运作,区域推进,科学评价,是区域协作教研有效发展的动力。
评价历来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工作自主发展的外部动力。为推动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开展,县教育局将区域协作教研工作纳入对乡镇和学校的评估之中。为此,县教研室专门制定了关于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专项评估方案,对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开展联片教研活动的过程和效果进行专项调研评估,每学年召开一次区域协作教研工作交流评估会,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在交流工作、查看材料、展示成果的基础上,大家共同对各区域教研协作体的工作水平情况作出量化评估。
反思与展望

区域教研协作体是新形势下校本教研的扩展和延伸。反思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应坚持县域整体、龙头示范的运行发展方式,建立完善分级负责、多层互动、区域合作、政策支持的组织管理机制。要鼓励和指导农村教师破除对教学研究的神秘感和参与活动的畏惧感,改变教师只是课程执行者的封闭性和被动性观念,树立主动发展的专业成长意识,开展既丰富多彩,又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系列主题活动。
同时,我们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增强区域教研协作体负责人的责任心、事业心,强化组长学校的大局观念,解决各区域教研协作体工作水平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专业引领,建立教研员与区域教研协作体的联系制度,及时为活动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和策略支持,不断提升区域协作教研活动水平;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完善区域教研协作体大教研组建设的新路子,增强区域协作教研活动的计划性,提高实效性,发挥成员校的各自优势,形成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区域教研协作新机制。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7:21 | 只看该作者
宜昌市教研中心“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来源:宜昌市教研中心     
为提升教研人员素质而努力……

“修德、笃研、敢为、有恒”
——这是宜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文化八字箴言……
“养元守正,推杏坛鸿儒;培基固本,树园丁楷模。”
——这是宜昌市教研中心的育才用人原则……
几年来,宜昌市教研中心着力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研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单位的教科研实力,在管理创新中,积累了一些做法与感悟,求教于同仁。
一、我们的行动
人才是单位发展的条件,人才培养规划是单位发展之根本。自2006年以来,宜昌市教研中心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打造人才培养工程,其主要行为表现为如下几点:
l 立制度
“十一五”之初,我们面对课改的新形势,就本单位功能与定位进行了重新思考。 在增强“研究、指导、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打造“人格品味”与“学术品质”,努力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教学评价工程和文化建设工程。为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开展了扎实的制度建设,每年召开职代会,调整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自2006年以来,我们确立了23项部门或个人的工作职责,议定了29项内部管理办法或工作规定,其中,有关人才培养的制度有如下几个:《关于教科研人员培养工程》、《宜昌市教研中心关于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关于本单位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开发的有关规定》、《关于培训工作管理规定》、《关于单位教科研员蹲点联校教科研的管理办法》、《关于教职工专项奖励办法的规定》等。
此外,我们还在工作中形成了如下常规,即:每年主办一次全市性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暑期),邀请全国知名课改专家来宜指导,我们的教研员必须全员参加;每年组织全体教研员集体外出学习(暑期);教研员单独外出学习后,回来必须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宣讲学习内容,并形成学习报告印发。每三个月召开本单位教研论坛,教研员按次主持论坛,宣讲自己近期的研究心得与体会。 构建45岁以下教研员依次到基层学校蹲校教研一年的制度。
l 走出去
2002年宜昌启动课程改革以来,本单位积极支持教研员外出学习。10年来,教研员外出学习达260人次(教研员为21人)。其中,去年和今年集中组织教研员外出学习活动,有声势,有效果。201079日—24日,我们与华东师大联合举办宜昌市教科研员及校长“新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组织全体教研员和部分学校校长共62人前往华东师大学习,著名课改专家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吴刚平等面授指导,教授内容包括:“课程领导与学校文化”、“课堂观察研究”、“学生学业评价”和“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等18个课题。201171629日,我们与北师大联合举办了新课改创新高级研修班,组织全体教研员和部分学校负责人共69人前往北师大学习,著名教育专家孙霄兵、肖川、洪成文、楚江亭、芦咏莉和鲍传友等授课指导,教授内容包括:“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有效教学策略”、“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等16个课题。这两次集中外出培训,是宜昌市教研中心成立以来在教研员培训中未曾有的举措,是全面系统地学习课改新理念的两次大的尝试。经过两次理念与实践培训的洗礼,极大地提升了教研员的课改理念的把握力和课改实践的执行力。
外出讲学是提升教研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单位积极鼓励教研员外出讲学,只要不与本职工作相冲突,均可成行。据统计,近三年来,本单位教研员受邀至外地外省讲学达55人次,扩大了教研员的专业影响力。目前,单位有2人成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人选,3人被聘为三峡大学客座教授,1人曾为省教科所访问学者。
l 沉下去
要提高教研员的研究能力,除理念与理论提升外,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学校,深入课堂,要沉得下去,才能把握教学的脉搏,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研有所得,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如何让教研员 “沉下去”?我们的方法是:“蹲点联校”和“三联系”。
所谓蹲点联校,即学校自愿申报,本单位和各教研员从申报学校中选择联系对象,单位采取协调平衡的方式确定各学段和各学科教研员的联系对象。各学段(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确定5所学校作为实验基地学校,各学科教研员分别联系1-2所学校作为教科研实验联系点。蹲点联校三年为期,我们有硬性的工作要求,如:各学段每学年分别到基地学校指导应不少于2次,教研员每学年在联系点上听课不得少于20节。要用几年时间帮助基地学校提高教学水平,打造教学特色,同时提升教研员自身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所谓“三联系”,就是教研员要联系一所学校、联系一名青年教师、联系一名贫困学生。三联系活动是对 “蹲点联校”深化与细化,并签订协议,形成契约,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在三联系中,教研员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有:指导联系校开展校本研修,要带活教研组;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指导一至二名中青年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或学科教学;帮助学校教研组申报一个科研课题,指导课题深入研究;每学期支助贫困学生不少于100元,每学期提供并指导支助学生阅读1-2本经典文学名著和励志书籍,并开展家访活动,等等。三联系活动自2009年下半年启动以来,本单位所有教研员均签订了协议,该活动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深受学校欢迎。
l 设论坛
观点需要表达,思想需要碰撞,认识需要交流。我们非常重视教研员表达独到的研究见解,引导他们形成独特的教研风格与品质。为此,我们主要是规范了两项工作:一是每学期一次的内部教研论坛,每位教研员轮流主持论坛,表达自己近期的研究动态、研究心得,介绍先进的理念与做法,案例分析,学习报告(含出国培训报告)等。截至目前,教研论坛已举办了15期。二是每学年教研员必须上交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由我们汇总编辑成册,并印发。目前,我们已编辑年度论文集共10集。教研论坛的设置,较好地引领他们在专业上深入思考,有力地提升了指导水平。
l 做课题
将教研工作课题化,一直是我们深化教研工作的方向与策略。教研工作只有课题化,才能在一定时间内重点解决一方面的问题,才能防止教研工作盲目化和事务化。长期以来,我们就有良好的课题研究传统,其整体研究水平和群众性研究方式在全省居先进行列。近几年来,我们的课题研究即注重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又注重形成网络和层次性。首先,由单位整体做好四个重点综合性课题研究,班子成员分别主持,由科规办负责课题日常管理。四个课题分别是:课程资源开发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研究、高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这些课题分别在省级及以上课题管理部门立项,成为宜昌市实施的重点课题。科规办为加强对上述四个课题的研究过程管理,定期开展中期检查活动和巡访指导活动,例如,2008年下半年、2011年下半年分别开展了中期检查和巡访指导活动,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其次,单位每位教研员均有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均属于上述四个重点课题之子课题。所有研究课题均有实验学校,每学期均召开课题研讨会。据统计,目前,单位有学科课题共35项(含滚动研究课题),初步形成单位内部课题研究的整体化和网络化,避免了课题研究的无序化和随意性。
l 重考核
做实考核评价环节是提升教研人员素质的关键。我们对教科研员评价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主要抓好常规工作考评和专项成果考评工作。在常规工作考评中,制订了《教职员工管理办法》,在“听评课、指导研究课、教研联系点、学科网页建设、学术讲座、日常考勤、业务报告、计划和总结”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考核标准。比如,在听评课中,分四个等级,80课时以上/学年,得50分,39课时以下/学年,得15分。在专项考核评价中,《关于教职工专项奖励办法的规定》最有份量,其中,对高考成果奖、优质课成果奖、论文成果奖、著作成果奖、教材成果奖、课题成果奖、学术研究综合荣誉奖及优质服务奖等,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每年年末按该规定对全体职工进行全面考核,并给予奖励。该规定实施五年来,有力地激发了教研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研究热情。
二、我们的感悟
提升教研员的人格品味与专业品质,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即要及时行动,又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通过几年的工作,我们有如下体会:
l 有规划,贵坚持
制订规划,坚持不懈是教研人员专业成长的条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实施,要始终坚持,不能因人则异、因事而废。在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单位人才问题上,我们始终认为,引进人才只是补充,不能靠引进人才来图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本单位人才,让他们迅速成长。
l 有激励,善引导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积极引导是教研人员专业成长手段。
教研人员成长既要看外部环境,更要有内在动力。在外部环境建设上,我们注重从制度引领,加大考核导向性;在内部动力的建设上,注重开展教研文化创建,催生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l 有方略,重投入
经费投入是教研人员专业成长的保证。
教研工作面广、环节多,财政投入经费少。如何将有限的教研经费用好,如何让有限的经费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大的效益,需要精心规划,做好细节。五年来,我们每年自筹经费,投入人才培养上的费用达200万元。仅2010年、2011年暑期外出集中培训费用分别达24万元和28万元。我们始终认为,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一元钱,今后收益绝对超过十元钱,只有认识到位,投入才能到位。
三、我们今后的方向
几年来,我们在教研人员素质提升上下了一点功夫,也产生了一些效果。本单位有中学高级教师23人,其中湖北名师1人,省市管专家2人,省特级教师3人,宜昌名师5人,正高职高级教师5人,宜昌市级学科带头人13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德研双馨的教研员队伍。但随着教研形势的变化,教研内容与方式也面临着新挑战,与此相适应的教研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问题,如:跨学科综合型教研员培养与成长问题,等。
因此,今后的教研队伍培养方向上,我们应瞄准教育改革新方向,着重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关注复合型教研员培养,适应教育教学指导需要。
二是关注信息技术与教研结合,适应新教研新要求。
三是关注教研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提升教研的理论品质。
四是关注教科院所的横向联系与交流,增强教研的区域推进作用。
五是关注全省性高端研究人员协同研究,发挥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0 16:36:15 | 只看该作者
潜江市教研室“教研创新”专题发言

创新片区教研工作机制  

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开展联片教研,助推均衡发展”是我室近年来创新教研工作机制,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正视区域差异,寻找均衡发展的突破口
长期以来,因受行政区划、教育发展和地方利益的差异影响,我市学校之间的交流少,乡镇处场之间交流更少,先进学校和骨干教师的辐射面窄,先进教学经验推广有限,致使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城区比乡镇强、乡镇比农场强,择校现象十分突出。作为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试点县市之一,为了有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们经过认真调研,提出了打破乡镇界线,推行义务教育“区域一体化”办学联片管理新模式。将全市22个乡镇、农场学区(分局)及2所局直学校,按区位就近原则,联并成园林、熊口等九大片区,形成新的教育管理共同体,在维持现有学区(分局、市直学校)管理体制和工作权责基础上实行联片管理,开展联片教研。
二、打通区域通道,建立片区教研活动保障体系
(一)创建四个机制
1.统一教师调配,建立片区师资流动机制,满足学校课程开设的需要。如渔洋片区含渔洋镇、杨市办事处和总口农场三个学区,两年来,该片区从总口派教师8人次到渔洋任教,弥补了该镇师资缺口;从渔洋和杨市派学校干部8人次到总口学校挂职,加强了薄弱学校的管理。
2.统一学校管理,建立学校管理长效机制,满足学校规范管理的需要。建立学校管理干部学习、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通过移植管理理念提升联片管理水平。
3.统一教研活动,建立片区教研联动机制,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每个片区由一个单位(学区或学校)根据实际牵头负责若干个学科的中心教研组工作,成立片区中心教研组,统一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4.统一质量评价,建立片区评价激励机制,满足教学质量整体提升需要。建立片区内统一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评价和奖励。
(二)建立三个体系
1、建立片区管理体系。在维持原有乡镇学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权责基础上,市教育局成立九个片区管理专班。每个专班有一名局领导包片、一个科室长蹲点、一个教研员联系、一个学区干事牵头。局领导主要负责指导、协调均衡发展工作。科室负责人协调跨学区教师调配,教研员负责引领、指导片区教学教研工作,学区干事负责片区日常工作。
2、建立教研网络体系。由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片区和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中小学备课组建设的实施意见》。片区中心教研组的建设以九大片区划分为依托,建立健全中心教研组,明确工作职责,确立研究主题,建立“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整体发展”的联动工作机制,如张金片区,小学由龙湾镇小学牵头,成立了9个中心教研组,初中由张金镇初级中学牵头成立了10个中心教研,由片区发文任命各组组长。
3、建立教研制度体系。各片区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教学教研管理制度。如竹市片区制定了《“区域一体化”办学管理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管理制度》、《教研组长责任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老新片区制订了《教研活动例会制度》、《教师业务培训管理办法》等。
三、推动区域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片区教研活动
在两年时间里,各片区立足本地实际,利用本地资源,扎实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各片区教研活动形式多样,特色各异。
园林片区由于处于城区,校际差异明显,便从“三种需求”切入,试行“三种模式”,化解“三种现象”。即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的需求、课堂教学实现轻负高效的需求,试行“三种模式”的片区教研活动:一是“常态教研”试行中心教研组模式。二是“校际帮教”试行结对交流模式。三是“学习提高”试行专业引领模式。从而化解薄弱学校教研活动的“盆地现象”,普通学校教研活动的“平原现象”,优势学校教研活动的“高原现象”。
熊口片区开展“学校联姻、以课为媒、教师结对、搭台练功”的片区教研工作。一是学校联姻。将片区内15所中小学相互联成了中学、小学、中心小学三个大组和11个学科中心教研组。二是以课为媒。讲好骨干教师的引领课、教师互动的交流课和热点问题的研讨课。三是教师结对。每个老师都相互结成帮扶和交流对子。四是搭台练功。片区提出“三台练三功”,即三尺讲台练好基本功,交流平台练好课题功,展示舞台练好特色功。此外还重点打造“星期四·教研日”活动品牌。
周矶片区为了实现“重融合、倡帮助、共进步、同发展”的片区教研目的。一是以常规教研为载体,以听评课为突破口,推动片区教研发展。二是以主题教研为抓手,聚焦热点难点,提高片区教研效益。三是聚焦课堂,更新教研模式,展示片区教研活力。
老新片区深入推进“大校本研训模式”,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一是定期举办“校长论坛”,促使校长形成共同的办学思想理念;二是典型示范,促进先进学校对区域的辐射和示范;三是骨干引领,让优秀教师以课例展示为载体,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
渔洋片区在教研活动中,一是围绕“打造高效课堂”,集中活动,求实求精;二是围绕“促进校际均衡”,互访交流,求广求深;三是“围绕专业发展”,网络联校,资源共享。
浩口片区探索出了四种教研活动模式:一是校际评课模式:预约—上课—说课—评课—反思;二是校际互访模式:预约提问—准备解答—课堂展示—集体探讨;三是校际专研模式:提问—准备解答—集体探讨—成果展示。四是校际同行模式:发起话题—即时解答—共同研讨—整理共享。
张金片区采取四种形式开展活动,一是名校辐射,充分发挥名校的引领作用。二是资源共享,增进区域校际之间的交流。三是课例研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四是自主互动,让联片教研向纵深发展。
蚌湖片区、竹市片区注重教研检查和评价管理环节,在开展教研活动前,片区中心教研组给各学区中心教研组下发教研活动通知和活动评价要求;在期中和期末时开展两次综合检查和评价,各个学区的干事全程参加。
本学期,各片区以“课内比教学”活动为重点,教研活动更是如火如荼,市教研室充分利用《潜江教研工作简报》、《潜江教研网》等载体,及时地对联片教研活动进行报道和推荐。自去年10月至今年12月中旬,共71期《潜江教研工作简报》就有30多期报道联片教研活动情况。
四、形成区域一体,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践证明:实行联片管理、开展片区教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了干部和教师的合理流动;二是促进了学校和教师的广泛交流;三是促进了片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带动;四是促进了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五是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助推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进程。片区内优势互补,缩小了学校教育差距,缩小教师队伍差距,促进区域内教师共同发展,实现教育整体质量的可持续提升,逐步达到区域内基本均衡。
在全省2010年度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中,我市申报的“实施‘联校办学、联片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9个获奖项目之一,被评为湖北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三等奖。
随着教育的发展,联片教研活动更加突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新形势下,如何拓宽活动思路,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使之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是我们仍需努力探索和追求的。


2011年12月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3:14 , Processed in 0.1481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