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创新研究

[复制链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22:50:53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22:50:06 | 只看该作者
教研员专业发展:一个不应忽视的话题

[日期:2010-09-02]
  作者:丁文平


教研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身份属中小学教师,但所从事的工作又与中小学一线教师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他们的专业素质在总体上无疑要优于广大的一线教师。但是,在中小学教师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今天,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却并未引起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以及教研员自身的足够重视,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研员队伍的整体优化,影响着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困境
  
  1 认识上的误区。大多数教研员都是从基层学校中选拔出来的优秀教师,教育界的人士普遍认为教研员的水平已经很高了,足以成为一线教师的指导者,不一定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专业培养和发展。其实,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其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方式都有较大的区别,一位优秀教师不一定就能成长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研员。因此,优秀教师被选拔为教研员之后,仍然需要不断的追求专业发展。
  2 理论上的盲点。教研员专业发展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盲点。教研员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结构、教研员专业发展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教研员专业发展具有哪些基本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几乎没有人研究,这使得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一直处于缺乏理论指导、仅凭经验摸索的低级阶段。
  3 制度上的缺陷。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培训制度中,有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校长培训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干部培训制度等,唯独没有教研员培训制度,且教研员培训很少有专项经费,特别是一些县级教研室,教研员外出参加活动的经费都十分紧张,更没有经费满足教研员接受培训的需要。
  4 职能上的模糊。尽管原国家教委在1990年的相关文件中,规定了教研室的7条基本职责及对教研员的工作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些领导对教研员的工作职能认识不够准确,常常随意调动教研员去参与或承担其他部门的工作,使教研员成为某些部门的机动人员,从而使教研员经常脱离自己的工作主题,远离教育教学研究和业务指导,影响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教研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教研员的专业发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新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教研员队伍,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专业化的教研员队伍,优化教研员队伍必须走专业化之路,这些都要求我们重视教研员的专业发展。
  
  二、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比较,教研员专业发展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
  1 多方面发展。教研员的专业素质是多方面的,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素养、较广博的学科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较熟练的教学技术和组织能力等。教研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学科知识、经验性操作性知识等;二是专业技能,包括教育教学技能、组织协调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的能力和方法等;三是专业心态,指教研员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和教研工作所具有的价值定位和心理态度,包括教研员的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职业情操、人生观价值观及处理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四是专业智慧,是教研员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基于不断思考和认真研究而形成的教育灵感、教育机智、教育艺术和个性品质等。
  教研员要胜任本职工作,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研工作者,必须在以上四个方面获得专业发展,逐渐形成区别于一线教师的独特而稳定的专业素质结构,成长为兼具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研究能力、管理艺术的研究型、专家型人才。
  2 多角色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多重性,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服务者和指导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着专业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首先,教研员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员,立足本地的教育教学实际,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既可以以此提高教研员的专业水平,又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教研员的研究主要不是理论研究,而是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基层学校的改革提供方法、方案和对策。其次,教研员要做一线教师的服务员,树立为基层服务的理念,养成为基层服务的习惯,走出书斋,走进学校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甘做人梯,为学校和教师排忧解困。最后,教研员要做教育教学的指导员,通过调查研究、课堂观察、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方式,将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及时传达给一线教师,引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做好研究员、服务员和指导员等多重角色,并不是一件简单而容易完成的事情。教研员必须按照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对这些角色的不同要求,加强学习,刻苦锻炼,努力钻研,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才能成长为一位为基层教师所拥护的学术权威。与传统的学术权威相比,教研员的角色要发生根本的转变,即要由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专家,转变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与教师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形成“研究共同体”,引导教师成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主力。只有这样,教研员才能与一线教师共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
  3 多平台发展。一线教师主要是站稳课堂教学的平台,其专业发展的平台大多局限于学校内部,农村学校教师尤其如此。教研员则具备专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和多样化的平台。首先,教研员有较多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如参加各级各类的学术性会议和学术培训,承担或者参与各种课题研究或专题调研等。其次,教研员具有参与教育管理的平台,如对基层学校的工作视察和督导,督促指导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参与工作评估和检查等。第三,教研员创新教研工作的过程中,其工作平台也是多种多样而丰富多彩的,如听课指导、教学竞赛、学术讲座、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网络研讨等。借助于这些平台,教研员可以获得本学科改革的最新信息,受到各个层次的专家教授的指点和帮助,得到各种场景下的专业锻炼的机会。总的来说,教研员的工作平台更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开阔教研员的专业视野,多方位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教研员站稳这些平台的过程,就是其专业素质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教研员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教研员是本地某一学科的“掌门人”,其职业岗位的特点使得教研员具有比一线教师更大的专业发展自主权。因此,教研员应该增强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寻找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1 制订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研员可以在全面认真地进行自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教研工作实际,初步拟定符合自我特点的专业发展规划,作为个人专业发展的施工蓝图。对于刚刚从教师岗位调任教研岗位的教研员,专业发展规划尤其重要。专业发展规划可详可略,至少应该包括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策略、专业发展措施及保障条件等要素。教研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规划一旦确定之后,即要扎实执行。
  2 加强终身学习。在完成繁杂的常规工作的同时,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学习应该成为教研员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基层教研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教育教学技能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教研员的知识视野大多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缺乏大教育眼光,缺乏中观和宏观思维。教研员的学习,既要立足于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更要跳出学科的局限,多学习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从而转变观念,扩大眼界,提升素养,获得专业发展。
  3 参加学术活动。教研员具有获得各种学术信息的便利,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和研究兴趣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县级教研员因为经费的限制,长期蜗居在本地而不参加外界的学术活动,容易造成专业知识的陈旧、专业能力的下降和专业智慧的枯竭。各级教研室要形成教研员外出参与学术活动的制度,并给予有力的条件保障。
  4 立足行动研究。无论是学科教学研究,还是综合课题研究,基层教研员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应用研究,研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服务于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教研员要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学会将实际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专题,并将各类专题形成研究系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逐个思考和研究。要和一线教师一起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切忌闭门造车、孤军奋战式的研究方式。只有经过教研员深入思考和反复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思想、观点、方法和策略,才能有机地融入教研员的专业结构,转化为教研员稳定而持久的专业素养。
  5 拓展交流平台。交流对话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于各种交流平台,与教师、同行、专家进行专业对话,是教研员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教研员要与一线教师建立工作交流的平台,诸如联系点校、研究协作体、学术沙龙、读书班、课题组等,从而与一线教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与一线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员要与各级专家建立稳固的学术关系,搭建交流平台,与专家对话,获得专家的智慧。借助网络建立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一些教师谋求专业发展的新做法。教研员可以通过教研博客、教研员工作室、在线研讨等平台,加强与外界的广泛交流和联系。
  6 积累教育智慧。专业成长需要积累,智慧的生成需要积淀。教研员大多面向教育教学实际,获得的实际经验和具体感悟较多,但大多不愿意积累、总结和提升,有效的经验和生动的感悟得不到交流和传播,产生不了对他人的启迪作用。教研员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多写教研笔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积累研究的素材、成功的案例和工作的情感。教研员要多写论文,结合实际工作论述某些有意义的问题,将思考和研究所形成的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与人分享和交流。这些笔记、日记、随笔、论文积累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教研员厚重的学术底蕴,专业发展就能水到渠成!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22:49:02 | 只看该作者

前言
第一章 教研员素养的构成
 第一节 教研员的道德素养
  一、教研员应具有的道德素养
  二、教研员高尚道德的养成和人格魅力的修炼
 第二节 教研员的理论素养
  一、教研员的教育观
  二、教研员的课程观
  三、教研员的教师观
  四、教研员的学生观
 第三节 教研员的教学专业素养
  一、教研员应具有较高的学科知识及理论素养
  二、教研员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教研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养
 【教研员成长案例】忐忑·执行·创新——我的教研之路
第二章 教研员的职责与角色演变
 第一节 教研员的职责与职能定位
  一、教研员职责内涵与职责定位
  二、教研员的职业角色
. 第二节 教研员角色转变的必然性
  一、传统职业角色的局限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新的职业角色
 第三节 重塑教研员职业角色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研员职业角色重塑的内涵
  二、教研员职业角色重塑的途径与方法
 【教研员成长案例】路在脚下
第三章 教研员的教研方式变革
 第一节 教研员教研工作方式变革的必然性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研工作方式变革
  二、校本教研要求教研工作方式变革
  三、一线教师要求教研工作方式变革
 第二节 教研员教研工作方式的重构与实施
  一、教研员的教学研究的重构
  二、教研员的教学指导
  三、教研员的教学管理
  四、教研员的教学评价
  五、教研员的教学服务
  六、教研员与教师培训
 ……
第四章 教研员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
第五章 教研员的激励与评价
附录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22:17:05 | 只看该作者
綦春霞
比较教育学博士

綦春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计量教育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教育学会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美教育研究会理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北京市优秀人才,中组部“2002年西部博士服务团”成员,在重庆教育科学院挂职副院长一年。自2004起先后在美国、英国、比利时等多次进行访问。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国际教师教育、国际课程改革等国际会议上作主题发言。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学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60多篇。出版教材及著作近20本。
教育经历 l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1999.

l
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1992.
l
学士.
滨州师范大学(专科 )数学系, 1985.



工作经历
l
2007~至今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l
2010-2011,访问学者,在英国里丁大学、英国里丁中学、英国霍特中学访问半年
l
2006~2007,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访学一年
.

l
2003~200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l
2002~2003,作为中组部“2002年西部博士服务团”成员, 在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挂职副院长一年。

l
2000~200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l
1992~1996,山东教育学院讲师。
l
1985~1989.滨州教育学院助教
承担的课程
数学教育、数学课程与教材、数学比较教育、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改革前沿。
科研情况著作
1、《数学课程论与数学课程教材的开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数学课程概论》,主编(3),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1996年获山东教育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山东教委科研成果二等奖)。
3、《数学方法论》,副主编,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4、新世纪版数学(9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分册主编。
5、《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主编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数学比较教育研究》,专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新课程测试与评价数学(7~9年级,共六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2006年10月。
7数学情景与数学问题,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数学课程实践与探索》2009数学论文集(第二主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
10《成功的密码》,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11、“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收录顾明远 石中英主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2-104
12、“顾明远与基础教育”,收录于王英杰曲恒昌主编《教育人生 明志致远—顾明远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48-160
13、数学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澳门数学课程实验计划――协作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文集》,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暨青年局,2002年,41~53。
14、数学课程――一个文化学的视角,《学校文化创新》,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34~39。
15、澳大利亚数学课程标准(中学),《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137~238。
16、教育大百科全书8,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负责教学部分审校)
17、“国外数学课程改革”,收录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论文
1、中西数学课程现代化管窥,课程
教材
教法,1998.8

2美国中学数学合作学习刍议,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4
3、面向新世纪的课程论,比较教育研究,1997.6(获京师杯大赛三等奖)
4、中西数学课程刍议,比较教育研究(增刊),1997.8
5、阿拉伯国家数学教育概况,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1
6数学中考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对教学的启示(2),学科教育,2001,7
7数学交流浅谈,数学通讯,2001,21

8、1999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评价报告,《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9、国际视野中的中学合作学习研究,广西教育,2001年1B,19~21
10、小组合作活动与中学科学研究,广西教育,2001年2B,15~18
11、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2000年长江以北地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数学评价报告,《全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13、浅谈几何证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年7月,15~17。
14、美国中考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学科教育,2001年9月。43~49。
12
15、小议测量的改革,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1月(由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7。
16、数学认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数学教育学报,2002年1月,Vol.11
No.1

17、解决问题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第2作者),学科教育,2002年4月,29~33。
18、新世纪版教材实验区七年级数学试卷评价报告,学科教育,2003年8月,1~10。
19实验区新世纪版教材八年级数学试卷评价报告(上),学科教育,2004年9月,41~44。
20,实验区新世纪版教材八年级数学试卷评价报告(下),学科教育,2004年10月,43~49.
21、尝试新的教学(续二)——《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上)介绍(3),学科教育,2002,1

22,21世纪中国的数学教学,学科教育,2002年9月。42~45
23、新课程,如何评价?今日教育,2004年4月,10~15。
24、例谈成长记录袋,今日教育,2005年第4期,13~18。
24、数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育学报,2005年8月,Vol.14,No.3, 83~86。
26、初中平面几何课程内容改革探析,数学教学,2005,12。(通讯作者)

27、澳门中学生作业量的调查,上海教育科研,2006,spring,Volum 35,No 2,5-26,
28、2000年中考试题立意特征评析,数学教学通讯,2005年12月,3~7(通讯作者)

29、Ping liu
chunxia Qi Reform in the Curriculum of Basic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dagogy,Application,and Lean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vol.14,No.1/winter 2005


30Ping Liu &, Chunxia. Qi
Examining Teacher Prepar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p. 5-26, Volume 35, No. 2, Spring 2006.
31、中美小学教师职前课程的个案比较(2),当代教育论坛,2006,8,129-131(通讯作者)

32、数学问题解决在中国的研究历史及其影响,课程教材 教法,2007,12.中学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第3期,4~7。
33、澳门、内地、中国台湾三地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教师,2007年1月,42~51
34、职前教师数学周记的实施与评价-----以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08年第1期,48~51。
35、美国《每日数学》新版教材的特点,中小学数学,2008年第3期,13~15。
36、Investigations Curriculum 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内容的设计(一),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2008年第1期,58~60。
37、Investigations Curriculum 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内容的设计(二),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2008年第2期,57~59。
38、Investigations Curriculum 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内容的设计(三),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2008年第3期,49~52。
39、新课程下数学课堂的几种形态,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2008年第5期,8~20。
40、韩国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材及其特点,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11期,28~32。(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中学数学教与学))
41、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之一——美国职前教育实习,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8期,
42、国际数学素养测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人民教育,2009年第12期,37-42
43、PISA数学素养测评及其特点,数学通报,2009年第6期
44、美国《过渡数学》新版教材的内容简介,数学课程实践与探索,2009年第9期。
45、美国数学教育实习的特点及其启示. 高等理科教育. 2010年第1期,99—102
46Yeping Li and Chunxia Qi,Online study collaboration to improve teachers’expertise, 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springer,2011.8
47、美国初中数学教材评估及启示,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1,32-35(通讯作者)
48、让绿色课堂焕发其生命色彩,中国教师,2011.1,77-79
49、英国数学英才教育的实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英国三所中学数学英才学生的问卷调查,教育学报 2012,1(通讯作者)。
50、浅谈新课程下符号意识的含义及其培养,数学教学研究,2012.1,63-66
51、国外小学教材中小数内容的设计---以美国Saxon Math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2003年第3期。
52、国外小学教材中小数内容的设计---以美国Saxon Math小学数学教材为例(2)(续),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2003年第3期。
53中英教材中“代数式”内容的比较——以北师大版《数学》和牛津大学的《数学链接》为例,数学课程实践与探索2012.1
54、初中生概率素养及其特点,数学教学研究,2012.3(通讯作者)。
55、对高效课堂和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认识—关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数学教师的调查报告,2012.7,14-20。
56、中英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差异—基于数学素养问题的个案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已接到录用通知)。
57、新课程下初中生运算能力及其培养,中学数学月刊,2012.4:15-17.
58、中英学生数学素养差异的个案分析,湖南教育,2012,4:27-29
59、韩国新修订的国家课程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4:1-7.
60高中的衔接与选择路在何方——由英国大学预科教育反观我国高中教育定位问题,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6日教育科学理论版。

61英国国家测评与问责制走向何方—《KS2国家测试、评估和问责修订进展报告》解读,基础教育课程(已收到录稿通知)
62绿色教育观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进——基于3所初中项目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中国教师,2012.5

63英国高中课程设置及其启示--------以两所学校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12,5.
64、chapter 6,Lesson Planning through Collaborations for Improving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Teacher Expertise(2),how Chinese teach math,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2012 :83-97.


国际会议论文
1.The Characteristic of Reform on Curriculum of Basic Education in P. R. China,《CAERDA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gram》, San Diego, California, April 11-12,2004.
2.Preserves Elementary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arative Study,AERA 2007 Annual Meeting, April9~April 13, Chicago, USA。

3.Comparative Study on Elementary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hina and USA, The first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acher Education, 20th-23th, 2008,March,Tokyo

4.The
Recent
,Korean Curriculum(keynote speaker)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2010,Oct,Seoul.
5.Trend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Keynote spearker).,Bandan Pendidikan Kristen Penabur Jakarta 60th Anniersary“Education for Change”, 16th-17th ,2010,July,Jakarta
6.Recent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a,Forum on Curriculum Reform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28th November 2011,Beijing.
主要研究课题1、数学课程论与数学教材的开发(教育部师范司继续教育项目),2000.9——2001,9,主要负责人。
2.澳门数学课程改革项目,澳门青年督导司与北师大合作项目。2001。1—2001。12,负责中学数学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3.澳门、香港、内地、美国的数学课程与教材的比较研究(北师大青年基金项目)。2001.9——2003,9,主要负责人。
4.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编写(基础教育司课程改革项目),2000.8——2007.7,分册主编。
5.高师学科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高教研究中心),2000,6—2002,6,主要负责人。
6.全国(长江以北)中考试题质量评估研究(基础教育司研究项目),1999.6——1999.12,负责数学学科的评估工作。

7.全国(长江以北)中考试题质量评估研究(基础教育司研究项目),2000.9
8.研究与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司课程改革项目),1999.3——2000.12,核心成员,参与起草工作。
9.研究与制定高中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基础教育司课程改革项目),2000.10
10.美国、日本、澳门、香港、内地数学课程与教材的比较研究。(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02年4月――2005年6月,主要负责人。
1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专题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项目)。2006年4月――2008年6月,主要负责人。
12.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调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项目)。2009年12月――2011年10月,主要负责人。
13. 北京、纽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比较研究,北京市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 专项项目。2008年~2009年,主持人。
14无锡滨湖特色学校研究,无锡滨湖教育局,2009年-2010年。分项目负责人。
15. "“绿色课堂教学改进”的子项目“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横向), 2010年-2013年,分项目负责人。
16. "中、英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 ,资助项目类别:省部级重点项目,2010年-2011年。主要负责人。
17. "计量教育实验室" ,校级资助实验室,2010年-2013年。主要负责人。
18、高中教学模式和校本课程改革(横向),2012年-2013年。主要负责人。
19、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国教育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2012年-2013年。主要负责人。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22:15:45 | 只看该作者
卢立涛


卢立涛
讲师
硕士生导师
教育学博士
研究领域:基础教育研究、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教育评价与学校发展、教研制度与教研员专业发展、弱势群体教育研究等
Emailtaolilu@bnu.edu.cn

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100875)


教育背景

2003.9-2007.7
博士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
教育学原理专业
2000.9-2002.7
硕士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课程设计与管理专业
1996.9-2000.7
学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管理专业


工作经历

2004.10-2005.4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助理
2007.9-2009.8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讲师
党支部书记
2009.9-
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讲师
党支部宣传委员

社会任职
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荣誉奖励
“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发展”(第二作者),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探索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第二作者),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奖

教学工作
本科课程:1《课程理论》;2、《教育科研方法》;3、《课程与教学论》;4、《教育学原理》......
硕士课程:1《课程教学论》;2、《质性研究方法》;3、《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4、《基础教育改革研究》;5、《学习科学与教学指导》;6、《学习科学专题研究》;7、《量化与质性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8、《基于学习科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9、《教育发展与评估》;10、《学生事务管理》......
培训课程:1、校长如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2、在行动中成为研究型教师;3、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4、发展性学校评价的理念与实践;5、学习科学视角下的教育变革;6、基于学习科学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变革;8、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9、参与式培训/教学:理念与实践;10、影像的教育魅力;11、基础教育改革动态;12、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与策略;13、班级文化建设......

科研项目
主持
1.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公办中小学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教育策略研究”(2011-2014)
2.清华大学伟新教育基金:打工子弟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研究(2009)
3.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公办中小学教师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动全面发展的模式研究(2010-2012)
4.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北京市中小学教研发展史研究(2007-2010)
参与的主要项目和课题
1.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创新研究(第二主持人)(2011-2014),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2.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提高北京市群体干预解决学习困难学生预警跟踪及提升学习质量的行动实践(第二主持人)(2012),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
究制度变革及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第二主持人)(2007-2011),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学习
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第二主持人)(2007-2011),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5.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教师群体干预促进中小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推广(第二主持人)(2010-2011),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6.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委托项目:学校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教学质量途径及策略研究(第二主持人)(2010-2011),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7.中国教师研修网“如何认识和解决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课程开发,并作为国培计划课程在全国推广。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8.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研究(2008-2009),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振豫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及培训模式研究(2007-2012),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10.北京师范大学与密云县人民政府共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项目子项目“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研究”(2007-2012),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1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台湾台塑集团“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实验项目——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研究”(2008-2013),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12.北京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引发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探究(2007-2010),主持人:吴国珍副教授.
13.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中西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建设”(2008-2009),主持人:梁威研究员.
14.北京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2006-2010),主持人:陈向明教授.
15.教育部“普通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验”(2003-2006).主持人:陈向明教授.
16.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社会理解与传播项目”(2003-2007).主持人:陈向明教授、王海燕副教授.
17.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规划研究”(2006-2007).主持人:陈向明教授、吴筱萌副教授.
18.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我爱拉市海乡土教材开发项目”(2005-2006),主持人:梁晓燕.
19.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中国高中学校教育与人力资本发展项目(研究助理)(2004-2005).主持人:萧今教授、李子建教授.
20.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发展计划与参与式教师培训”(国家级技术支持专家组成员)(2007-2009).主持人:陈向明教授.
21.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北京大学“学校绩效发展性评估”(咨询专家)(2004-2009).主持人:陈向明教授.
22.福特基金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行动甘肃何家山支教项目”(2004).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23.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北京市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发展研究(2002-2003).主持人:李子华.
24.福特基金会“教育与性别文化研究——对我国幼儿园、中、小学及成人扫盲教材的性别分析研究”(2000-2002).主持人:史静寰教授.
25.福特基金会“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调查研究”(2001-2002).主持人:郑新蓉教授.

学术成果

主要著作
1.卢立涛:《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实施的个案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梁威、卢立涛、黄冬芳:《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梁威、卢立涛、黄冬芳主编:《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梁威、卢立涛主编:《情系教育雪中送炭——北京师范大学振豫教育基金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纪实》,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年.
5.参编《课程概论》,杨明全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梁威、卢立涛主编:《数学分层测试卡百问解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梁威、卢立涛主编:《分层评价为师生搭建成功阶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卢立涛、安传达译:《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卢立涛、安传达译:《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0.卢立涛、安传达译:《校本评估与学校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1.参编《我爱拉市海》(乡土教材),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乡村教育促进会,2006.
12.卢立涛、王茂密、罗霞译:《行动研究与学校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13.参译《教学勇气》,吴国珍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4.康长运、卢立涛、宋振绍、何成刚等:《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卢立涛、沈文钦译:《教师互动——交流与学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6.参译《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易进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7.参编《北京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改革与发展》(1977-2002),北京教育考试院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主要论文:
1.卢立涛、井祥贵:教育行动研究在中国:审视与反思,教育学报,2012年第1期.
2.卢立涛、井祥贵:促进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实施的条件保障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9期.
3.卢立涛、梁威:“双通道”校本研究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5期.
4.梁威、卢立涛:基于设计的合作性行动研究——以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
5.梁威、卢立涛:教研:撬动基础教育未来的支点,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5日,第6版。
6.梁威、卢立涛、黄冬芳: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的发展,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5期.
7.卢立涛:试论我国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重构政府、市场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
8.梁威、卢立涛:全科培训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9日,第6版.
9.井祥贵、卢立涛:纳西族勒巴舞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启示(第2作者),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19卷第6期.
10.梁威、卢立涛: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新模式,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1.梁威、卢立涛:有效促进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新模式:理念与实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12.卢立涛:影响发展性学校评价实施的因素分析——基于发展的生态学系统理论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7期.
13.梁威、卢立涛:关注中小衔接,共促师生发展,现代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3版.
14.卢立涛等:立足有效学习,探索教研创新,《北京教育》,2010年第5期.
15.卢立涛: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小学学校评价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16.梁威、卢立涛:“以学生为基点的校本研究新视角”,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8日第6版.
17.卢立涛、安传达:从技术理性到话语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观述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8.梁威、卢立涛: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9.卢立涛:测量、描述、判断与构建:四代教育评价理论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3期.
20.卢立涛:发展性学校评价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1.卢立涛: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探究,《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2.卢立涛:大众化、管理主义与市场化——我国近三十年高中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
23.卢立涛:从鉴定、奖惩到促进发展——发展性学校评价的兴起 ,《基础教育参考 》,2008年第10期.
24.卢立涛:国外发展性学校评价研究综述,《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25.卢立涛: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10期.
26.卢立涛:发展性学校评价在我国实施的个案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8期.
27.梁威、卢立涛: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7期.
28.卢立涛:走向对话: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互动与合作,《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9.梁威、卢立涛:关注差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30.卢立涛:浅析学校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1期.
31.卢立涛:全球视野下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和功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0期.
32.卢立涛: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4期.
33.卢立涛、蒋凯、李锋亮:教育研究的典范,《教育生物学报》,2006年第1期.
34.卢立涛:大学生眼中的高中生活——三名北大学生的个案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
35.卢立涛: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教科书供应制度比较研究,《教师杂志》(澳门),2006年第5期.
36.卢立涛:那些日子我在大西北——西部支教的感动与收获,载于钱立群、鲁洁、杨东平主编《西部的家园》,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
37.卢立涛:澳门中学一年级中国语文教科书性别意识形态之内容分析研究,载于史静寰主编《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8.卢立涛、朱大伟:民进党执政后的台湾教育,载于李海绩、郑新蓉主编《台湾教育概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9.朱大伟、卢立涛:谈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管理,《教育探索》,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 中小学教育管理,2003年第11期.
40.卢立涛: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小学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同及相关建议,《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第6期.
41.卢立涛、朱大伟:试论教师的物质需要及对教师的经济激励,《河南教育》,2003年第6期.
42.卢立涛:小学英语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小学各科教与学,2003年第5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9 22:14:46 | 只看该作者
梁威简历



梁威
研究员

研究领域: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中小学数学教育、教研制度与教研员专业发展、教育评价、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研究等
Emailliangwei@bnu.edu.cn

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100875)

教育背景

1978.31982.1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学士
1984.10--1986.4
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
东京学艺大学
教师研修
1990.1—1991.4
日本山梨大学留学
研究生课程结业
1995.21996.9
北京师范大学儿心所
研究生课程结业

工作经历

2006.11—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
执行副院长

2009.9—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院

副院长
2002.92007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主任
2002.91991.6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任所长、副所长、研究人员
1982.21989.12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数学教师
1976.1—1978.2
北京市八一中学
数学教师

社会任职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五届委员
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学会管理分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学会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分会学习障碍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北京市中小学学习困难研究会会长

获奖情况

部分科研成果奖
1.“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论文,1997年获北京市第四届社会哲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一书,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数学分层测试卡》1999年获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面向未来的数学教育》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5.《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2006年获北京市第九届社会哲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探索有效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2010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7.“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发展”,2011年荣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

个人荣誉奖
1.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
3.1999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
5.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抗非典先进个人”;
6.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创新人才”;
7.2008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教学工作

主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认知与评价》;
《学习科学与教学指导》;
《学习科学专题研究》;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基于学习科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科研项目及课题

主持的主要项目及课题
1)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创新研究”(2011-2014);
2)
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提高北京市群体干预解决学习困难学生预警跟踪及提升学习质量的行动实践”(2012);
3)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研
究制度变革及教研员专业发展研究”(2007-2010);

4)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学习
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2006—2010);

5)
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研究”(2007—2009);
6)
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2006—2010);
7)
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教师群体干预促进中小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模式的推广”(2010—2011);
8)
北京师范大学振豫教育基金“振豫‘212工程’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及培训模式研究”(2007—2012);
9)
北京师范大学与密云县人民政府共建“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子项目“密云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等(2007—2012);
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台湾台塑集团“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实验项目——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研究”(2008—2013);
11)
清华大学伟新教育基金“全国中小学打工子弟学校校长专业化发展研究”(2009);
12)
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中西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建设”(2008);
1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课题“新课程下中小学学习分化问题研究”项目(2005——2007);
14)
全国“十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影响中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教师因素及对策研究”(2001——2006);
15)
北京市“九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北京市小学群体素质评估研究”(1995——2000);
16)
全国“九五”教育科学青年课题“探讨学习困难学生认知加工机制及对策研究”(1995——2000);
17)
北京市“八五”教育科学青年课题“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1991——1995)。
参与课题
全国“九五”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5——2000)

学术成果
部分著作及编著
1.《撬动中国基础教育的支点——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2.《触摸中国基础教育的脉动——中国特色教研制度区域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3.《情系教育
雪中送炭——北京师范大学振豫教育基金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纪实》,副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012月;
4.《数学分层测试卡百问解答》,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月版;
5.《分层评价为师生搭建成功阶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
6.《数学分层测试卡(7-18册)》(北京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数学分层测试卡(7-12册)》(人教版),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中小学各科教学方式研究》,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9.《超越棒杀与棒喝》,编著,北京出版社2006年2月版;
10.《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1.《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各学科多种教学方式探讨》(2004-2005),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2.《教学个案及评析汇编》(2004-2005),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3.《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2003—2005年),编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2005、2006版;
14.《中学数学校本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主编,华夏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转变》,编著,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6.《新课程下校本教研初探》,主编,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7.《中小学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8.《新课程下专题课例研究》(2003-2004),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19.《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发展》,编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11月;
20.《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编著,同心出版社,2003年4月版;19.《教师反思录》,编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版;
21.《中小学生群体素质评估研究》,著,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初中生数学学习个案研究》,著,北京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3.《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著,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部分论文
1.基于设计的合作性行动研究——以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
2.中国特色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制度的发展(第2作者),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第77-82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5期;
3.“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模式”,《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7期;
4.“基于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3期;
5.“关注差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7期;
6.教研:撬动基础教育未来的支点(第2作者),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5日,第6版;
7.全科培训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第2作者),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9日,第6版;
8.“‘学习不努力’是农村学生学习分化首因”,现代教育报,2008年1月21日第5版;
9.“《数学分层测试卡》改变了什么”,现代教育报,2009年7月20日第9版;
10.“以学生为基点的校本研究新视角”,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8日第6版;
11.“国内外学习障碍研究的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1期;
12.“创新教育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4期;
13.“关注中小衔接,共促师生发展”,现代教育报,2010年9月17日,第3版;
14.有效促进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发展的校本研究新模式:理念与实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15.正视差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北京教育》,2010年第5期;
16.全科培训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9日,第6版;
17.梁威:使用“分层测试卡”探索小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小学教学》(郑州)1998年12期第22~23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小学各科教学,1999年第1期;
18.发达国家高中会考制度评述,《中小学管理》(京)1996年05期第18-20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小学教育,1996年第8期;
19.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中小学管理》(京)1996年01期第8-10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小学教育,1996年第3期;
20.日本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对我们的启示,《小学教学》(郑州)1995年10期第34-35页,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小学各科教学,1995年第6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6:20 , Processed in 0.1305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