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考生僻字怎能难倒“神孩子”?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06:25:11 | 只看该作者
崔永元录制《成语英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位置

2013年11月02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吴立湘

新京报讯 (记者吴立湘)昨天,河南卫视《成语英雄》节目在京录制,作为节目嘉宾,崔永元亮相活动现场。谈及是否已经离开央视,崔永元并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表示自己也是从网上看到这个消息的,“网上说得很热闹,我也不知道我(现在)是什么位置。”

近日有传闻称,崔永元因抨击转基因食品引发央视高层不满,不得不离职。在《成语英雄》启动仪式上,节目组透露崔永元确实刚从美国调查转基因归来。在现场崔永元还表示,“热心的网友为我推荐了很多出路,像进军娱乐圈、电影圈、成立工作室。我看得晕头晕脑,我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我,但我肯定有一点没变,我还是我女儿的父亲。其他不知道。”

河南电视台台长王少春向记者表示,目前虽然崔永元和河南卫视签订的都是节目约,但“如果崔老师能(跳槽)过来会求之不得”。而且除了《一起读书吧》《成语英雄》,接下来河南台还将和崔永元有第三档节目的合作。至于崔永元是否从央视离职,王少春表示并不知情。

■ 画画猜成语

《成语英雄》这档节目属于《汉字英雄》的姊妹篇,将从11月21日开始,每周四、周五晚21点25分在河南卫视播出。节目邀请了崔永元、学者钱文忠、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担任“成语先生”。

节目内容采用画画猜成语的形式,每两位参赛者为一组,其中一名选手看到成语后开始画画,另一名选手需要在规定时间内猜出正确成语。如能按时答对足够题数,可以进复赛,反之则被淘汰。

三位“成语先生”将有不同分工:钱文忠负责剖析成语渊源,讲述成语背后的文化故事;蔡志忠负责指导选手画技,通过绘画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崔永元则发挥主持特长,负责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

“虽然蔡志忠先生的一小幅漫画就卖几十万,但在节目录制现场,他经常会随随便便把自己的作品送给选手。他的作品不是用价钱衡量,我看到的是高贵的人格。”

“任何文化问题我都会向钱文忠请教。前一阵我给一本讲内山完造的书写序,为此看了半个多月鲁迅的书。我认为这代表了我写作的最高水平。但后来钱先生为我补充了90%的内容,真是一个渊博的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0:44 | 只看该作者
基本数字

  海选人数:超过20000人

  全国决赛参赛人数:160人

  节目总期数:13期

  播出周期:2013年8月2日-10月18日

  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1套、10套并机播出

  播出时间:中央电视台1套周五20:06,10套周五20:00

  非总决赛最高全国平均收视率:2.16%,与同时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相差0.03

  相关人物

  总冠军: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 陆佳蕾

  总顾问: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 江蓝生

  裁判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 刘丹青

  裁 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张伯江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主任 谭景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 程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副主任 孟蓬生

  题库解密

  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题库总量3000道,录制现场题库耗用量约为1157道,节目播出题目量860道。题库分为十个难度等级。

  媒体反响

  自2013年8月开播以来数百家媒体高度关注、数千万网民全城热议、海内外华人鼎力支持,“汉字书写”成为整个暑期的热门词汇,这项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已经化作全民共同行动。各类专题报道近300篇,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

  自第一期节目播出24小时百度搜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相关词条数目已达到42万条。截至总决赛播出前,相关词条数目已达360万余条。

  微博互动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微博消息呈爆炸式出现,微博话题开展后迅速登顶热门榜排名全国电视节目第一名,点击率高达18万余次。网友参与话题、留言、转发总量从第一期的27000余条持续飙升到总决赛节目播出前超过100万条。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20:16 | 只看该作者
仓颉灵感不灭 美丽中文不老

  记者了解到,随着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结束,它的第二届筹备工作已经启动。与第一届相比,最大的不同将是参赛资源向全社会开放。所有在校的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这一活动的体验之中,而最终由各省优胜代表队参加的全国比赛更是让人充满期待。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向记者介绍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争取每年都开展一次这样的活动。”

  在国家语委的语境中,中国梦有着对应的语言文字梦,这个梦想的实现标准,就是全民语言能力的提升。

  社会各界的支持让语言学家们倍感鼓舞和欣慰。江蓝生说:“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润物无声、点滴在心,要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有效。我相信,每年一度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必将提升学生书写兴趣,激励广大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加自觉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带动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李挺表示,中央电视台始终坚持它承担的社会责任,坚持文化传播的责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我们承担这个责任的具体表现。下一步,我们还将在电视表达、电视传播的爆发性上加以改进。让更多的受众能直接通过现代技术、新媒体直接参与互动。观众现在已经在看、在默写、在测试,未来我们计划能让全民的书写状况在这个节目平台上更广泛、真实、有趣地反映出来。我们也会根据这样一个节目给我们的启发,认真思考如何建构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符合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创新我们其他文化、历史、科技节目。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一个个汉字,就是一个个微缩的中国人。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记者 贾宇)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19:5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还能像祖先那样敬畏文字吗

  在江蓝生看来,书写首先是一个对待汉字的态度问题。“技术化时代电脑和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和书写的工具,电子阅读正在日益取代纸质图书的阅读。其结果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敬惜字纸’,是说如果这张纸上有汉字,是不可以被随意扔掉、不能拿来做别的事情的。这种对于汉字、对于自己母语的敬畏尊重的传统,我们现在到哪去找?相反,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调侃、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郦波强调了书写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表意文字,它有一种整固性。整固的特点表现在精神层面。中国文化讲外圆内方,天圆地方,方是指什么?内在精神的坚持。写方块字的时候,自我精神的重塑达到一个层次。古代科举考试,要看字写得漂不漂亮。中国古代文人的修身,尤其在精神层面上很多是通过书写进行的。”

  手写能力对汉字具有特别的意义,对此,王宁给出了非常生动的解释:“汉字有这么个特点,你光看着它,它没有亲和力。你只有自己动手写它才有亲和力。你一写字,它就到你身边来了。”“作为一个老年受众,我看这个节目就高兴得不得了。我不是去看字。而是看写字、看孩子,看孩子跟看写字这两个都很可爱。孩子们写字不光是写字,他是在动脑子。他会写错,但是他的错有他的思想在里头,他已经懂得形声字的字旁有类别。对汉字他开始有不同的考虑,虽然可能写错,可是汉字的理念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很可爱,这个节目不只是让大家认几个字,而是让大家对汉字有感觉。汉字已经成了大人的老师,看孩子们优秀的表现是内心里的一种高级娱乐,当你会写的时候这种愉悦性就更大了。在这个节目中,艺术性和科学性同时得到了体现。”

  更重要的意义是文化传承

  关正文坦言,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收到的各种反馈中,最让他困惑的是很多人对题目难度的质疑。“很多所谓的意见领袖批评我们的题目选词冷僻,认为应该考常用词。听上去这种意见似乎很正确,但经不起推敲。一个语言之所以优秀、优美,恰恰体现在其对微妙差异丰富准确的表达能力上。相近语义的词汇量越大,语言的能力才越强。一个英国农民一生可能仅需要800个单词就够了,这是语言能力退化的表现,而不是语言效率提高的标志。强调将汉字书写能力局限在常用词范围,是快餐文化价值观的折射,而词汇在常用语之外的宽度,才是形成美感的源泉。”

  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本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裁判长刘丹青先生说:“大会从选词、命题到读词、解释、评判,一直到嘉宾的评说讲解,这些都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基础之上,有很扎实的专业基础,使得这个节目能够在传承、传播规范汉字方面,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这是它理性的力量。”

  王宁认同了这一基本判断:“这个节目开播以来所出的题目我个人是挺欣赏的。咱们要先把小孩子引导到‘喜欢写’这个层面上。你看他写对了以后是很高兴的,‘荦’字能写出来我都非常吃惊。这说明他对汉字有亲和力。还有很多科技名词我也认同,因为汉字的书写每个学科的老师都要管。现场有评论,讲点道理他就记住了。”相比之下,王宁倒是担心将来持续举办,如果光找难字就出不来题了。“小孩子的记性特别好。如果能够进入大赛,他们能够把一本字典背一半。不可能完全不去背,因为孩子记性太好了。”

  在谈到题目难度时,郦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提笔忘字的不是正在比赛的孩子而是成年人。孩子在中学生阶段必须延展汉字的难度,说难的大多是成年人。做这件事情不光是为了书写,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使命是传承。有些词写起来很生僻,但是它是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内容,这种词在听写的过程中,旁边有文化专家进行解读,这就是文化传承,这是书写背后更深刻的价值和内涵,也是这个节目最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所以所谓的生僻字、难字是大家的误解,没有完全理解设计者的初衷。

  北师大附中特级语文教师邓虹说,其实有好多词,社会上有很多人觉得难,可我们中学老师觉得并不难。比如说“荦荦大端”,高三复习中,成语里必有这个词,只不过很多成年人不知道罢了。

  很多专家也指出了目前汉字听写大会题库改进的方向。王宁教授说:现在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考虑“字”的难度多,考虑“词”的难度还不够。有的时候,一个很容易的字放到词里会变难;有时候这个词非常难,但写出来的字却很简单。这个节目不要助长小孩去死背,要让他们背完后能理解。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建议,听写大会的考题,难度字应该更多关注需要当代青少年和国民应该记住的对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的记载词语,提醒大家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关注。现在我们《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只有三千多一点,一二级字加起来也就是六千多,这是符合汉字使用规律的。现在有人编字典,把所有的字都收集起来,八九万个汉字,里面有好多汉字早就退出了使用领域,这就造成一个误解,说汉字太多了、太难了,不利于对外汉语推广。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20:19: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文化思考

2013年10月19日
来源:光明日报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关注热潮。10月18日晚总决赛在央视一套、十套并机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为这个以严肃题材创造了流行文化消费奇迹的节目画上了完美句号。节目除了为流行文化产品竞争带来了种种启示之外,也引发了学术界对语言文字现状与未来走势的思考。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诸多语言研究专家,从学术角度考量这一文化现象。

  汉字书写能力退化之忧

  尽管总导演关正文一直在强调,节目的创意初衷并不是因为出现了所谓的“汉字危机”,也绝不是要扮演在键盘中拯救汉字的英雄,汉字书写能力还谈不上危机,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大多数语言专家还是对目前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忧心忡忡。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学部委员江蓝生告诉记者:“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外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扭曲。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汉语,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忽视和轻视。”在他看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其创意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国家语委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大学生将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外语的学习上。一些博士生导师也反映:能写出文从字顺、逻辑清通论文的硕士、博士并不多,更别提错别字问题了。

  对于这种状况,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的反应更加激烈:“我个人认为危机已经来了。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好几次汉字危机,我觉得都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最关键的是民族生存状态。我们现在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使得大家提笔忘字,其实是对母语情感的淡化。世界历史上所有文明的衰亡都伴随着她们文字的消亡,伴随着对母语情感的淡化,这是文化层面的危机。它短时间可能体现不出来,但是放在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的时间里,它的弊端可以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个历史的当口,我觉得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有意义的,不管后面路有多么艰难,我们相信一句话:这种事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何时做?”

  “修复”能力退化必须创新路径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进行,“汉字”成了今年夏天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媒体广泛而热烈的反应也不难看出汉字书写能力问题的严重性。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原因何在,如何有效应对?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说:“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打字,手写的几率势必就会相对减少,这就出现了提笔忘字的情况。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电脑、网络、数码的使用是一个潮流,而且还要进一步发展,不可逆转。”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对这一进程持开明态度:“信息化时代一定会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焕发青春,我们不能够因噎废食。以后提笔忘字的现象恐怕会越来越多,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由于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我们认的字以后可能会多一些,但会写的字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在日本已经出现了。”

  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境遇。总导演关正文认为,用传统思维解决汉字书写能力退化问题一定无解,你不应该也不可能限制一个民族尽情享受人类科技进步、文明进步的成果,你甚至都不能呼吁大家减少使用新的书写工具。而且书写工具只会变得越来越便捷,你现在敲一个字,电脑可以联想提供几个词语的选择,将来一定可以提供更多词语甚至短句的选择,也许十年之后你就不必再敲击键盘,只要出声甚至只要想到一个字,剩下的事电脑就给你办了。要让我们的民族保持汉字手写能力,就必须有创新的方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希望成为这种创新的一种尝试。如果五十年之后它还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那时候它就是每年一度的全民亲近汉字的节日,而不仅仅是一个节目。

  在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李挺看来,这种创新的求解,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必然表现:“这说明我们的汉字,我们的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引发的效应,是我们文化的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字书写在现实境遇面前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的体现。正是这种健康的基因使中华文明可以克服各种困难,始终保持进步和先进性。”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搞“两弹一星”的专家,他们搞一辈子科技,也能写得一手好字,没有提笔忘字。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大家要热爱自己的文化,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6:36:4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评析:从“听写汉字”说“手写文章”
完颜平

    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这一档节目,开始只是在科教频道播出,随着观众关注度持续攀高,改为一套周五晚8点黄金时间播出,进而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掀起了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

    大赛的帷幕虽然落下,但在键盘时代,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汉字情结却正在唤醒。而笔者则想到了另一面:汉语言文字的真正意义在哪里?书写固然重要,但书写的根本目的是“以字成文”,表达思想,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写”文章。于是,由字及文,思考起“现在还有多少文章是‘写’出来的”。

    电脑“作文”,键盘“写字”,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无键不成文,更多的文章是“敲”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当然,习惯于用电脑写文章的人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笔和键只是不同的书写工具,以键代笔是一种进步,怎么用笔就是“写”,而用键就是“打”呢?

    笔者体味两者还是有所不同。以前,我一直是用笔写的,不用笔就硬是写不出“自己的东西来”,现在偶尔也用键盘写,但键盘上展现的和笔尖下流淌的东西还是不完全一样:当用笔书写的时候,笔尖和大脑有一根无形的神经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互动,甚至在瞬间碰出火花、产生灵感,这样产生的文章,不是生硬的文字组合,而是有血有肉的思想和艺术。当然,这仅是个人感受而已。

    当下,“手写行为”日渐退化的同时,现实中文章的“电脑病”正蔓延开来。电脑在给我们写作提供海量信息和便捷方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如有的有电脑依赖症,选题确定后,不是进入“自我创作”状态,而是“打开电脑”,输入关键词,四处搜寻,而后剪剪贴贴,一篇文章很快便“写”了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电脑往往“主导了人脑”,甚或“取代了人脑”,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让渡了思考的权利”。那些成文的东西,好像是你的,实际上又不完全是你的。这也许就是信息时代有的人“几天可以写一部书,却往往写不出一篇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在改变书写习惯的同时也改变了思考的习惯,甚或在键盘进化、纸笔退化中消解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千古名篇出自手,如果“天下文章电脑抄”,殃及的则是中国传统写作文化的传承,而我们对此恰恰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警醒。就像有些人在汉字听写现场才发现自己原来不得不“举白旗”一样,假如中央电视台举办一档《中国汉文写作比赛》,又有多少人能在现场,用笔即兴“写”出好文章呢?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15:31:15 | 只看该作者
诗人杨黎:“汉字听写大会”是一场幽怨的复辟
作者:杨黎

导语: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持续热播,中国电视荧屏上出现一股“汉语热”。对此现象,著名诗人、小说家杨黎认为,有一种文化倾向在抬头,即企图要求今天的学生,把美好的青春用于死背硬记那些僵尸般的文字。“我没有听见为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满耳朵灌输的是一套就是在八股时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调。”



汉字听写大会现场

最近,市面上突然多了许多汉字英雄,他们高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发出“救救孩子,解放汉字”的惨烈呼叫。一时间,仿佛狼烟四起,八国联军卷土重来。这样的呼唤与喧嚣,一直到央视隆重推出“汉字听写大会”而进入一个高潮。作为一个靠汉语写作混饭吃的人,我自然很关心汉语的命运。因为它的发展,它的兴衰,都直接关系到我的生存。如果汉语和汉字出了问题,那我的饭碗也就出了问题。我今年已经很有一把年纪,要想重新学习新的语言、新的文字几乎是不可能是。所以,我怕。

带着这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伸长了耳朵,仔细聆听了这场让世界瞩目的的汉字听写大会。在这场大会上,我究竟听见了什么?

首先,我听见了复辟的幽怨

长期以来,我其实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复辟的声音。这一次,在汉字听写的喧哗中,我自然也听见了。在中国,这是最容易响起的声音,也是听上去比较悦耳的声音。作为一个所谓的世界文明古国,由于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别国没有的传说,更有许多被神话了的过去,人们稍有对现状的不满,立马就会回到过去。这样的一种心理病,就是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假托为过有的存在,说到底是对自我的怀疑和对未来的不信。就一种境界而言,我似乎不能、也不会反对你的自由,但作为一种现实的话,我必须指出这是痴人说梦。我不是一个简单的进化论者,但我常常对那些怀念古代空气、河水和苹果的人说,现在人的寿命,在化学、污染和自然破坏的环境下,比古人长多了。

经过我的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汉语没有问题。而且它不仅没有问题,它还好得比任何时候都好。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文字,它经过近现代多少文人、学者、作家和从业者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成功让行将就木的死语言获得了新生。

其次,我听见了浪费的喧哗

我曾经看过一部小说,就是说中国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由于总是没有吃饱,所以就一直在说吃。与此相同,中国人在以前由于有大量的人不识字,所以文化人的标志就成了识字与不识字。而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人文文化。他们认为,巫医百工,下九流也。所有的文化人,把他们的精力放在了训诂、音韵、书法、金石这些无用的学问上,而放弃对自然科学和机械物理的专研。在汉字听写大会上,我显然听见了这一文化倾向在抬头,他们企图要求今天的学生,把美好的青春用于死背硬记那些僵尸的文字。

最后,我听见了魑魅魍魉的聒噪

综述了上面的复辟与浪费后,我基本上听见了许多凄厉的聒噪。那些琐碎、喧闹的声音,没有逻辑,缺少鲜明的现代性。让学生们恢复繁体字,下一步是不是要他们恢复文言?要学生们在学习中取消英语,那下一步是不是要把互联网从他们的生活中拿走?所谓汉语听写大会,我没有听见为学生们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满耳朵灌输的是一套就是在八股时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调。芈,冖,麿,椧,难道我写出来了我就牛逼吗?在互联网时代,我承认把心思用在这样的学习上,真是对生命的糟蹋。

文章写到这里,传来了高考英语降分和语文升分的确切消息。英语降了20分或者50分,这不等于错。但是,语文增加了50分或者80分,却肯定不会对。因为根据我们现在的经验,我们不知道这增加的分数,究竟帮助了我们的学生学习什么?是繁复的文字记听吗?甚至是写毛笔字和背八股文?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还不如让学生们去学工学农,我记得我们的学生时代学工学农都很好耍。

汉语听写大会已经胜利闭幕了,有两件事我认为可以记住。一是本次比赛的冠亚军都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这说明能够背记英语单词的人,也能够背记汉语的点撇横捺竖弯勾。这说明记背是一种老功夫,没什么了不起。二是第一届汉字听写冠军陆佳蕾说,英语和汉语是不矛盾的,它们都有各自的美。这是一个少女的声音,在本届汉字听写大会上也许很小,但她却给了那些叫嚣取消英语的教育部官员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有点文革的味道了,我对不起大家。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通天塔的故事。巴比伦的通天塔是全人类联手建造的一个建筑,要把它连到天庭,工程本来进度极快。但是因为从事这项丰功伟业的人们心里少了对上帝的敬畏,多了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功利,于是上帝大怒之余使了个坏,让各地的人有了自己的语言。这一来,因为无法沟通,建设通天塔的工程被迫停顿,然后大家就做鸟兽状散,通天塔因此而半途而废,永远没有建成。而阻止了通天塔的建设,其实就是阻止了人类对绝对自由的靠近。对于同一事物两种完全相反的言说,确定了人类从此喋喋不休地争吵,以及不断地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

事情到了现在,其实就是由神话到了现实,上帝为我们设计的灵魂界限,也就是语言差异,正在被互联网逐渐消除。而在这一的重要时期,我们不赶紧去找钥匙,去开门,而是去做许多相反的事情,我们就太奇葩。比如我问一句,所有汉字听写大会的人加在一起,他们能不能比一台电脑能够记住更多的汉字?如果不能,那这场听写大会就只能是一场综艺节目,而教育部和复古派们的教育调整就应该再次调整一下。

我也学着喊一嗓子,救救学生。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09:05:0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竞赛级”汉字,你会写吗?

作者: 来源:文汇报

这些“竞赛级”汉字,你会写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比赛题目

  

第一轮比赛试题

  1、噘(juē)嘴(嘴唇回合或上翘,表示不满或生气。)

  2、船坞(wù)(停泊、修理或者是制造船只的地方。)

  3、冷飕(sōu)飕(形容是风冷或者是寒气逼人。)

  4、招赘(zhuì)(招女婿。例句,《举案齐眉》第二折:“妾身孟光自从俺父亲将梁秀才招赘入门,七日光景,并不曾见面。”)

  5、哂(shěn)笑(嘲笑,讥笑。哂,微笑。)

  6、讪(shàn)笑(讥笑,羞惭而尴尬地笑,厚颜强笑,勉强装笑。)

  7、抽抽噎(yē)噎(形容低声哭泣,一吸一顿地哭泣,泣声低沉如噎。)

  8、噤(jìn)若寒蝉(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作声。例句,鲁迅《两地书》:“提出反对条件的转眼就掉过头去,噤若寒蝉。”)

  9、韬(tāo)略(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申而来,指计策、谋略。例句,《水浒传》第七十六回:“枢相素读兵书,深知韬略。”)

  10、偏袒(tǎn)(解衣裸露一肩,引申为偏护一方。)

  11、棒槌(chuí)(捶打用的木棒,洗衣或弄平衣服用的木杵或短棒,在戏剧界也指外行。)

  12、缜(zhěn)密(细致,精密,谨慎,周密。例句,朱光潜的《艺文杂谈》:“思想如果严谨,条理自然缜密。”)

  13、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殚,竭尽。例句,鲁迅《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着眼在经济上,当然可以说是进了一步。但这‘殚精竭虑用苦工夫去认真创作’出来的学说,和我们只有常识的见解是很不一样的。”)

  14、打烊(yàng)(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引申为歇业。)

  15、豆豉(chǐ)(把黄豆或者是黑豆泡透蒸熟,或者是煮熟,经过发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调味,也可以处方药。例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麦豉香美,乃胜豆豉。”)

  

第二轮比赛试题

  16、丘壑(hè)(山林和溪谷,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也指乡村幽僻之地。例句,王安石《九井》诗:“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虚盈。”)

  17、骅(huá)骝(liú)(周穆王,八骏之一,泛指骏马。例句,柳亚子诗“摇笔书生盛唱酬,天马行空似骅骝。”)

  18、蝇营狗苟(像苍蝇那样飞来飞去地蛀食腐物,像猫狗那样苟且偷生,不知羞耻。比喻有些人像苍蝇和狗那样为追求私利,不顾廉耻,不择手段,到处投机取巧。)

  19、箴(zhēn)言(规劝、劝诫之言。例句,曾国藩《箴言书院记》:“当时推湖北人才极盛,侍郎则曰:吾先人箴言中育才之法如此。”)

  20、抓阄(jiū)(每人从预先作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谁该得什么或者是做什么。)

  21、罗敷(fū)(古代美女名,后常代指女子名,不必实有其人。例句,《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22、镂(lòu)空(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者是文字。例句,茅盾《色盲》:“太阳光从东窗进来,被镂空细花的纱窗帘儿筛成了斑驳的淡黄和灰黑的混合体,落在林白霜的前额。”)23、弹(tán)劾(hé)(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也指某些国家的议会对违法失职或是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24、撺(cuān)掇(duo)(煽动,怂恿。例句,鲁迅《社戏》:“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25、懵(měng)懂(dǒng)(糊涂,迷糊,头脑不清楚或者是不能明辨事物。)

  26、蹒(pán)跚(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指往来徘徊的样子。)

  27、赵匡(kuāng)胤(yìn)(宋太祖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

  28、幢(chuáng)幢(羽毛下垂的样子,多用于形容雨势之盛,高而团簇貌,回旋晃动貌。例句,鲍溶的《途中旅思》诗:“天光见地色,上路车幢幢。”)

  29、帆樯(qiáng)(船桅,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借指船只。例句,白居易《夜闻歌者》:“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第三轮比赛试题

  30、周穷恤(xù)匮(kuì)(接济求助鳏寡孤独以及其他贫困的人。)

  31、跬(kuǐ)步不离(跬步,半步,跨一脚。指的是半步也不离开。形容跟得紧或关系密切。)

  32、罹(lí)罪(遭受罪罚。例句,杨沫的《东方欲晓》:“生逢乱世,庶民罹罪,我也只好苟且偷生吧。”)

  33、蹊(qī)跷(qiāo)(奇怪,可疑,或者是花样、奥妙。例句,《水浒传》第二十回:“宋江见了这个大汉走得蹊跷,慌忙起身走出茶坊来,跟着那大汉走。”)

  34、轩轾(zhì)(车前高后低为轩,前低后高为轾。喻指高低、轻重、优劣。例句,《诗·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轩如轾。”)

  35、啁(zhōu)啾(jiū)(形容鸟叫声、奏乐声。例如,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倦游了一天归来的麻雀,一阵阵从村子的天空掠过,有的就落在朱家大厅的屋檐上,发出带有一点儿疲劳的啁啾的声音。”)

  36、仵(wǔ)作(旧时官府中检验死伤的差役,也叫作以代人殡葬为业的人。例如,端木蕻良《朱刀子》:“小少爷杀死了路老二的闺女翠花,现在‘仵作’正在验尸呢!”)

  37、充赡(shàn)(内容充实,给人财物,富足,足够。例句,“公尝论古人之文,大抵以丰裕、充赡为尚。”)

  38、捍蔽(护卫和遮挡的意思。例句,《水浒后传》:“三镇为汴京捍蔽。若割以与之,则汴京势孤,无险可守。”)

  39、愣(lèng)葱(方言,愣头愣脑的人,例句,老舍《骆驼祥子》:“低着头,他不敢再像原先那样愣葱似的,什么也不在乎了。”)

  40、络(luò)头(tóu)(古代束发的头巾,也指马笼头。例句,鲍照的“骢马金络,锦带佩吴钩。”)

  41、一大趸(dǔn)儿(er)(方言,一总。例句,《红楼梦》第五十一回:“王大夫和张大夫每常来了,也并没个给钱的,不过每年四节,一大趸儿送礼。”)

  42、叱(chì)拨(bō)(良马名,“金羁叱拨驹,玉碗蒲萄酒。”)

  43、铲刈(yì)(铲削删。刈,割草或者谷类。例句,柳宗元的“铲刈除草,伐去恶木。”)

  

第四轮比赛试题

  44、裂罅(xià)(裂开的缝隙。例句,周而复《白求恩大夫》:“检查出创伤是横结肠和降结肠上面有十个穿口和裂罅。”)

  45、卮(zhī)言(卮,古代盛酒的器皿。卮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如同说话没有主见或者是定见,后常用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诸如,《诸子卮卮》。)

  46、识荆(jīng)(原指久闻其名而初次见面结识的敬词,现在指初次见面或者是结识。例句,田汉的《丽人行》:“刘先生闻名已久,没见过面,今天才有识荆的机会。”)

  47、倚(yǐ)徙(xǐ)(流连,徘徊。例句,鲁迅《题未定草二》:“倚徙华洋之间,往来主奴之界,这就是现在洋场上的‘西崽相’。”)

  48、鸱(chī)吻(中式房屋屋脊两端陶制的装饰。鸱,鹞鹰。)

  49、公廨(xiè)(官署,旧指政府机关。例句,《浮生六记》里有“萧爽楼有四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有犯必罚酒五斤。”)

  50、溪刻(刻薄,苛刻。例句,鲁迅《且界亭杂文》里面说:“倘以为他秉性平易近人,所以憎恨了道学先生的溪刻,那是一种误解。”)

  51、河汾门下(隋末王通设教于河汾间,有弟子千余人。唐初名臣房玄龄等皆从其受业,时称“河汾门下”。)

  52、凫(fú)趋雀跃(比喻欢欣鼓舞。凫,一种水鸟,俗称“野鸭”。例句,卢照邻的《穷鱼赋》里说:“渔者观焉,乃具竿索,集朋党,凫趋雀跃,风驰电往。”)

  

第五轮比赛试题

  53、服膺(yīng)(铭记在心,衷心信奉,例句,郁达夫《沉沦》里面说:“他从小服膺的‘身体发肤不敢毁伤’的圣训也不能顾全了。”)

  54、海晏(yàn)河清(形容天下太平。例句,《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皇上又看到《海疆靖寇班师善后事宜》一本,奏的是‘海晏河清,万民乐业’的事。”)

  55、游弋(yì)(巡逻的意思,巡逻查看,无目标地的兜游,监视某些会发生的事情。例句,郭沫若的“船在江中往来游弋”。)

  56、提掖(yè)(夹注两腋将人拎起来,提拔、扶持的意思。例句,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里面说:“我们老一辈的人心里面无时无刻不想提掖晚辈。”)

  57、辖(xiá)制(管束。例句,《红楼梦》里面说:“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又去了账房受辖制,又不与凤姐儿去算账。一年不过多拿出若干吊钱来,个个欢喜异常。”)

  58、曲(qū)水流觞(shāng)(古民俗,每年农历三月,在弯曲的水流旁设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取下来喝,可以去除不吉利。觞,古代的酒器。)

  59、式微(事物由兴盛而衰落。例句,茅盾《一个女性》里面说:“谁曾从丰裕跌落到贫乏,从高贵跌落到式微,那他对于世态炎凉的感觉,大概要加倍的深吧。”)

  60、逸(yì)飞(漏网的鸟。例句,张衡《西京赋》:“上无逸飞,下无遗走。”)

  61、马驮(duò)子(zi)(放在马背上驮运的东西,也指背上驮着东西的马。例句:“赶马人和马驮子陆陆续续地走动,尾在后面。”)

  62、秫(shú)秸(jiē)(摘了穗的高粱秆儿。)

  63、斗(dǒu)箕(jī)(指印,因指纹有“斗”有“箕”,所以把指印叫做“斗箕”。)

  

第六轮比赛试题

  64、峨(é)冠(guān)博带(高冠和阔衣带,古代儒生或者是士大夫的装束。)

  65、瞋(chēn)目切(qiè)齿(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瞋目,指发怒时瞪大眼睛。例句,《史记·张仪列传》里面说:“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66、鸡枞(cōng)菌(白蘑科植物鸡枞的子实体,是食用菌当中的珍品之一。)

  67、伊犁河(亚洲的内陆河,发源于天山,全长1500公里,伊犁河谷是天山重要的牧区。)

  68、秕(bǐ)糠(kāng)(比喻没有价值或者是没有用的东西。秕,不饱满的子实。例句,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里面说:“必若登科通籍,吾徒为秕穅也。”)

  69、锋镝(dí)(一种兵器,也指战争。锋,刀刃;镝,箭头。例句,刘半农《欧洲花园》里面说:“英人,果敢人也,御木讷之假面,而藏锋镝于其中”。)

  70、珉(mín)玉(似玉的美石。“珉”“玉”与比喻坏与好、贱与贵。例句,陆游《书叹》里面说:“世方乱珉玉,吾其老江湖。”)

  71、及笄(jī)(女子到了许配或者是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时候,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没有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例句,《儒林外史》里面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72、婉娈(luán)(年少、美好的样子,比喻眷恋。娈,美好的样子。例句,叶圣陶《隔膜一课》里面说:“那些同伴极和气的样子,穿了灰白色的舞衣,做各种婉娈优美的舞蹈。”)

  73、佯(yáng)嗔(chēn)(假装生气。佯,假装;嗔,怒,生气。例句,茅盾一篇文章里说:“她那一会儿软,一会儿泼,一会儿佯,一会儿呜呜咽咽的百般做作。”)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09:04:25 | 只看该作者
笑傲汉字听写大赛,备战秘诀曝光

作者: 来源:文汇报

笑傲汉字听写大赛,备战秘诀曝光

  受邀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少中学代表队“笑傲江湖”。而大赛风光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苦。

  

10天学词组5.6万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亚军都被杭州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收入囊中。老师透露,学生准备集训,10天内要求掌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780页,字、词组有5.6万条。平均下来,每天掌握150页,还有教师筛选的《成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以及各种资料也要记熟。到决赛前一天,杭外队带到宾馆的所有纸笔都用完了,弹尽粮绝。

  

把人体骨骼都复习了一遍

  杭外队入围决赛的刘浥尘同学,把《现代汉语词典》5.6万条词组全部抄了一次,号称“男神”。但在北京的彩排中,刘浥尘第一个就被淘汰了。他没写出“滦河”,这是天津附近的一条河流,南方孩子很少有机会知道。

  带队老师马上意识到,作为一场弘扬民族文化的汉字比赛,一定希望中国小孩由此知道更多祖国的山川河流、民情风土。于是,老师们马上去搜集中国几乎所有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各地小吃的名字,还有生物化学等专业术语,日常生活常用器具等专用名词,易读错写错的词语。有的小选手甚至还将人体所有骨骼都复习了一遍。

  

学找字体规律 分类学汉字

  受邀参赛的海口一中有一套别致的训练方法。实际上,看过《说文解字》的人都知道,每一个汉字都有其产生的来源,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由于汉字本身有常用字、次常用字、生僻字,在集训过程中,老师们引导学生从字体中寻找规律,比如,很多学生容易弄错“衤”和“礻”字旁,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一点”还是“两点”。老师们告诉学生:“‘衤’是‘衣字旁’,只要跟‘衣’有关的都是‘两点’。而‘礻’一般与‘祈祷’一类的活动有关。”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09:03:50 | 只看该作者
键盘飞扬的时代,请给汉字书写留下地盘

作者:郦波;郝铭鉴;陈继英;王宁 来源:文汇报




键盘飞扬的时代,请给汉字书写留下地盘

  一场中学生参加的汉字听写比赛,意外引发全民对汉字命运的极大关注。上周,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华汉字听写大会》划下圆满句号,但对社会大众尤其是教育界人士来说,大赛的“句号”或许开启着一个新的起点:保护汉字,就从现在做起。

  有人感慨,这档听写汉字的节目虽不是大制作,却暴露了国人正不知不觉间患上的“大毛病”——汉字书写危机。3个月的比赛期间,很多成年人每场必看,跟着电视上的孩子听写汉字,结果发现自己患上了“提笔忘字”的毛病。

  更有人从节目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对于先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当代人了解得太少。当一个个代表不同地域文化、蕴藏着古籍典故的汉字词组“蹦”出来,很多时候,一种陌生感油然而生。“有这词吗,咋没听说?”“这字原来这么读啊,过去多少年原来都读错了!”不少人开始警觉:很多典故在传承中已经“名存实亡”——我们只记得一些典籍的名字,却未曾细翻、嚼透。对汉字感到陌生的异样感提示我们,表征民族性的传统,在当代正遭遇着“危险”。

  即使键盘终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也请务必给汉字书写留下“地盘”。

  ——编者

  

观点一 提笔忘字,说明汉字危机已经到了

  提笔忘字的现象,到不到汉字危机的份儿上呢?我认为到了。因为全世界各个民族语言里头,唯独汉字和其他文字不一样,汉字特别依赖于它的书写情感,就是母语文化情感。因为计算机录入、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技术出现,大家都不书写了,其实比赛的是孩子,但是真正提笔忘字的是成年人。不书写、提笔忘字就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这一点很可怕,在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如果时间放长点,几十年、上百年,这种淡化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所以很多民族的消亡都是因为它的文字消失、母语情感淡化。

  ——郦波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解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观点二 对汉字的敬畏感这个时代还有吗?

  中国过去素有“一字师”的传统,人们对汉字怀着敬畏。但现在这种对汉字的敬畏之心已荡然无存,“网上那么多错别字,人们似乎已经习惯,还有一些名人故意写错字。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郝铭鉴 《咬文嚼字》名誉主编

  

观点三 字写不对、写不美,会危及文化根基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汉字书写教学,一是会写汉字,二是把汉字写得美观。这两点,当下的中小学生,包括一些大学生做得都很不好,不但字写得难看,很多字还写不出来,不会写。表面看,这是一些字的遗忘,其实是对汉字文化和书写重视不够,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汉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困难,也会危及中华汉语文化的根基。

  ——陈继英 深圳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学科组长

  

观点四 提笔忘字?别把电脑当替罪羊

  提笔忘字归咎于电脑技术,在逻辑上行不通。人们应当检讨精神追求的失落、文化素养的降低,以及对母语和汉字缺乏敬畏之心,没有爱惜之情——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培养成写字的爱好和习惯,而不能怪罪于人类用智慧发明出来的电脑。

  ——王宁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7:34 , Processed in 0.1494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