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别推荐】'中国的教师主流是愚昧的'引发的讨论文集

  [复制链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32:02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004&extra=page%3D1&_dsign=f4f51ff0

[管季超工作室]: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教师之友网》----为中小学教师提供高品质的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xnjyw.haotui.com/
中国教研员论坛》------为全国各地县区级教研室教研员提供的专业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http://bbs.yingbi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101
管季超工作室》-----我们愿与各地教育专家/教育界的俊彦展开平等互惠的合作;


http://gjczwjxf.30edu.com/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推广中心》-----我们相信:来自长期实践的教学经验,有交流推广价值;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管’窥天下》-----我们坚信:在网络时代,地域的限制/社会层级的局限,都不会成为学术影响力的障碍;


http://zgjypl.haotui.com/bbs.php
中国教育评论网》------这是一个尚未充分建设和发育的新锐网站!教育书报刊/教育网站论坛博客的评论,是她的定位;



www.jssh365.cn
《教师生活365》
——网站2014元月8日震撼开通!




[管季超工作室]所属所有网络平台,都期待着您的关注/指导/参与和批评!!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29:55 | 只看该作者
海之韵:回应林茶居老师的文字


   
    我不否定林老师的观点,应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我认为思维不能就此终止,我想说的大概是,有些问题,还真是实在需要再往深里想的。如果停留于此,还是会肤浅了。有时候我就想,为什么教育学这块,这么缺乏富有深度的那种思想性的研究呢?一个原因大概就是我们太习惯浅尝辄止。一个观点,当你说出来,大家都认为是那么回事时,很可能也意味着这个观点的平庸。


   “有的教师,其关键词散发着呵护、关爱、理解、激励、期待的美好气息,充满一种对生命的肯定的力量;有的教师则相反,他总是在批评,在嫌弃,在指责,在排斥,其关键词夹杂着否定、拆解、破坏的元素。”


    和这个同样重要的是,还需要那些旨在提醒、忠告、警告、劝诫、批评、拒绝之类的关键词,没有这些,我不相信上述关键词就能够发挥所谓对生命肯定的力量。如果林茶居老师前一类关键词,是带有温度的,而我强调的这些,是冷慧的。必有温冷相携,专业情意和专业智识的结合,才有那好的教育。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时,实在需要摆脱浅薄人文主义的束缚,研究人性和行为本身种种复杂的纠缠,面向生命的事理本身,这是实事求是,这是一种理智的诚实。


      认识不到这些,我们就只能在一些表浅的层面(当然,在当下这些强调也是有意义的)打转,不能思致更远。当我们的教育思想停留在这个表浅的层面时,也意味着对我们的教育行动的指导力是贫弱的。因为真正富有指导力的思想是必定植根于人性的真实,是符合人性同时又引领着人性,是面向生活的同时,又引领着生活。
   
      这里人性的真实,涉及到的是,对儿童本性的认识。儿童完全是美善的化身吗?儿童是天使吗?文学青年可以这样理解,但是教育学者不可以。当我们对儿童美善的信任失去边界时,其结果就会遗忘了教师职业生活中所必然需要的另一类关键词。





      
而且,语言容貌的作用应该重视,但不可高估。因为,语言容貌不等于内在的容貌,语言文明和内心的文明一点都不必然。那些认为语言文明,内在也文明的人,要么是不肯深入地探究认识这个问题,要么就是智短没认识到罢了。

       一个文质彬彬、语言文明儒雅的人,内心可以龌龊、伪善、阴暗、卑劣、甚至反人类。很多纳粹分子即是,个人修养很好,显然是受过教养的人,但是他们的内在却不是。我们大概都看过《美丽心灵》吧,那个猜谜成瘾的德国人,他在他人生命的苦难前,是何等的麻木啊,看了让人悲哀。体现在语言、举止上的教养,和善、正义这些,不能化等号。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最最关键的,乃是价值观。是否拥有一个建基于广阔阅读、独立思考之上的属于他自己的而非从众非他人强加个人价值观,用我朋友的一句话说,这是打拼来的价值观,并且勇敢地坚持它。它充满着个人色彩,但是却能上升到普遍化的高度,具有普适价值的色彩。


      这样,我们才进入到迂回层次的思考,而不是线性的。

      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我赞同教师自我性情的适当克制,也就是,即便你面对的是一个你认为愚蠢的孩子,我们也应该尽力地帮助他达到他自己心智的上限。但是在职业生活之外,但是对于那些几乎已经定型的成年的蠢人,就不一定一样了,教师也是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好恶,尤其可以表达对愚蠢这种邪恶的好恶。而且我觉得,当教师对愚蠢的厌恶来得格外敏感时,意味着教师才真的摆脱平庸。我们现在对教师评价,在专业情意上绕得太多,硬货太少,造就出一批平庸的教师,以平庸的标准代替了卓越的标准,这是不正常的,这也透视了教育学这块思想贫困。










5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0:42:03 | 只看该作者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0:41:28 | 只看该作者

走出愚昧


文/淀边渔者   


很难想象,两亿学生的教育者竟然是主体愚昧的一个群体。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不得不承认自身的浅薄和自卑。我不愿意用老师这个词作为我的职业称号,我更喜欢用教职工这个词作为我职业的名字,这样会大大降低我的负罪感。我认为一千万中小学教师应该是由10%的教师,80%的教职工和10%的害群之马组成。这不是一个调查数据,只是联想式的猜测,但我希望有人支持我这个分类构成。

我说过,全国也不可能找到一千万个不愚昧的人,即便找到了,这一千万个人也不一定就愿意当教师。因为在经济社会里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能赢得多少货币就代表自身有多少价值。人民网曾经发布过这样一个消息: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是全国人均收入的2.4倍,美国是1.7倍,中国略低于全国水平。我的意思不是想给老师们争待遇,只是想说明——用略低于全国水平的工资来选择的教师只能是一般人才。我们不能以一个教师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要求高了就是精神剥削。如果以一个教职工的标准去衡量,教师的主体则是合格的。相反如果这个群体都成为智慧的教师,那这个群体才真的是有问题。

其实,在这个群体构成中,两个10%都是聪明的。害群之马们用最少的劳动换取了最多的货币,充分体现了利益最大化,也从反向证明了“利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句话。10%的教师则是用“利他原则”来发展道德。期望人类的头脑和心灵得到救赎。只有中间的80%不知道利己也不知道利他,只在自我矛盾中昏昏度日,逐渐迷失自我,逐渐走向被奴役之路还浑然不觉。这其实就是愚昧,所以我希望这80%的人要么向害群之马靠拢,要么向教师靠拢。

向害群之马靠拢很容易,你只要学会偷奸耍滑,把对自己无利可图的事全部抛掉,或者应付一下做到不让规则淘汰即可。既然不能增加工资,那你只能降低工作强度。但要向教师这边靠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教育是智慧的传递,你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让你达到良好的生命状态,要不克里希那穆提也不会写《一生的学习》这样的书。你需要博古通今,你需要参透生命的意义,你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需要明白这个社会是如何构成的。最终还要思考,你应该如何存在。用雷夫的话讲,你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且奉行不悖;用马斯洛的话说,你需要脱离衣食安全和被尊重的低级需要,去寻找爱与归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当然,他们还有更远的神的境界、大精神境界。是否去找,因人而异吧。即为人师,就要引导着人们一起不断地成长。

我这样鄙薄自己并不是把大学老师排除在外,因为大学老师同样做着毁人不倦的工作。中小学教师的愚昧跟大学教育脱不了干系,而且大学教师更应该自责,因为你们的工资水平已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虽然你们对于全球来说也是垫底),你们是精英,你们不能用教职工的水平来衡量自己。

    中小学教师的愚昧,基本上是精英的专家学者造成的,你们设计的教材,你们设计的课程,你们设计了像混天绫一样的继续教育,你们设计了职称评审的条条框框,你们想出了与世界不同的让小学老师也要专科化的好办法。想想看,在如此环境下的老师能够成长吗?什么时候,你们能让我们也自主学习一回?你们不能,因为不牺牲我们就不能体现你们的存在。就像我们不牺牲学生就不能体现我们的存在一样。你们害怕,害怕自由,害怕下面的自由成长损害了你们的地位、价值和面子。你们其实和我们一样,是在不同的位置演绎着相同的故事。

    我们还可以往上追究,追究所有的体制参与者。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各级行政主管,把所有人都揪出来,也许面孔和我一样,忠厚、老实、心无恶念。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小——害怕自由。
5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8:03:07 | 只看该作者
www.jssh365.cn
《教师生活365》
——网站2014元月8日震撼开通!
教师美好生活 靠教师自己创造
衣-食-住-行-医-法-性-亲-友-书-网-艺-趣-助
14大版块,教师生活真情关注!


诚征栏目主持人!
=现网站已构建完成,拟近日完成备案程序,元月8日正式上线!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8:01:40 | 只看该作者
警惕伪学习
茅卫东




第一问:为什么从“反对伪学习”改为“警惕伪学习”。
相对于课堂教学,这里说的学习是个人的事情,尤其是成年人的学习更应该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面向学生的,如果处置不当,会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就是伤害学生。因此,对教师的某些不良课堂教学行为我认为可以用“反对”一词。而教师的学习相对来说与学生没有直接的关系,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从尊重个人自由的角度来说,还是用“警惕”比较好。也就是说,今天我所说的,只是一个提醒。

第二问:哪些学习行为是伪学习?

1、渴求肯定型:有的教师上论坛、开博客、发微博、建微信,说是为了学习,其实更深层的心理需求是急于得到别人尤其是名师的肯定。
得到肯定与引起共鸣是很容易被混淆两个概念。共鸣是一种基于双方平等地位的思想共振,它与社会地位无关,纯粹是因为双方的思想一致或基本一致而产生的愉悦和欢欣。共鸣是一种肯定,但肯定未必是共鸣。就像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能说教师无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但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指点学生。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或表扬,会让学生觉得开心、产生信心,但这不是师生间的共鸣。
许多同行的网络学习行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就是想成为一名“好学生”,得到名师的肯定和表扬,赢得同伴的羡慕。不能说这样的行为没有一点积极作用,好歹这是一种“上进心”的表现,和名师交流总比与牌桌为伴要好。但我这里更想提醒大家的是,作为一个已经身在职场的成年人,特别是一名教师,这种心态正常吗?不要因为它太普遍,大家就不以为然,就以为应该如此。事实上,这是一个人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心理成熟的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这是一种“英雄惜英雄”的心理情感,而不是得到老师表扬而心花怒放的孩童心态。
渴求肯定的老师,很容易感情用事。特别是希望落空的时候,往往容易灰心丧气。这样的老师,你给TA的建议越多,TA越生气,TA需要的不是这个,送一朵“鲜花”、一个“掌声”, TA就满足了。如果给TA一个“拥抱”,说:“看得出来,你是一个用心的好老师!”可能以后TA逢人就说你的好话。
或许有人会说,这难道不好吗?得到鼓励,TA在工作可能会更加关心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鼓励。或许如此,但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一个心理不成熟的老师,内心还像孩子般渴求肯定的老师,如果遇到学生的质疑,TA会怎么处理?这些年许多师生冲突引发的恶性案件,如果仔细去分析,多数是与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导致事态恶化有关。从另一个角度说,所谓“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能够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狮群”,教师自身的内心不成熟,怎么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2、急于求成型:有的教师,遇到一点问题就上网求同行支招,态度非常诚恳,心情非常急迫,但未必是真心想学习。
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伪学习。第一,网友的支招往往是三言两语,真能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可以存疑。第二,许多问题早已有之,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海量的相关信息,自己整理一下,或许既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再进一步说,身为教师,自当未雨绸缪,诸如“学生不交作业怎么办”、“学生不爱学习怎么办”这类问题,理应提前思考并备好解决方案啊。
所以每次我看到有同行急急地向网友求教,忍不住想:这是真的想解决问题,还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急于求成的老师还有一个特点,总是希望网友提供建设性意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最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就纳闷,如今“教育是慢的艺术”似乎能够上网的老师都知道了,为什么我在网上却看到那么多急于求成的同行?不改变某些教育理念,有了多媒体也可以“满堂灌”,有了网络平台交流的可能也只是“如何控制学生”,穿新鞋走老路的事例多得去了。
经常能够看到有同行引用雅斯贝尔斯那句名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总是急急地想得到操作方法,我们能成为那棵树,那朵云吗?我们又何处安放自己的灵魂?
退一讲,有了操作性的东西,也不是万事大吉啊。开车是一件操作性极强的事情,通过考试拿到驾照说明已经掌握了这个技术,可是有多少已经拿到驾照的新手会把油门当成刹车啊。
千万不能以为教育只是一种操作性的工作。相对操作性来说,教育首先是思考的艺术。那些希望得到教育“葵花宝典”的同行们,你们真的错了,一开始就错了。

3、寻求温暖型:在不少教育Q群里看到,有些同行每天都冒泡说话,可多是口水,与教育教学无关。曾与一位群主交流过这个问题,他说,让大家感受到温暖是建群目的之一。
真正的思想者总是孤独的,更何况我们现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初我上教育论坛,确实也是为了寻求“相同尺码的人”。很幸运,我找到了,也体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有意思的是,前几天在一个群里看到一场讨论,讨论话题是:生活中,你是“帮亲不帮理”,还是“帮理不帮亲”?如果把这个话题的范围稍作改变,将“生活中”变为“同行中”,我的看法是,认同“帮亲不帮理”的同行,很容易“拉帮结派”,喜欢“帮理不帮亲”的同行,才可能有真正的“共同发展”。这个问题,在中西方对教师的不同态度中也有表现。我们一向来强调“亲其师,信其道”,先讲感情,再讲道理,人际关系最重要。而欧美则喜欢“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感情和真理在天平两端的份量也是不一样的,真理为重。
因为我们有这个传统,所以由“共同发展”慢慢演变成“拉帮结派”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甚至这个过程让人感觉很温馨。个人以为,寻求温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走向光明,二是彼此取暖。而现实情况也是两种:一种是彼此取暖相互鼓励走向光明,一种是渴求温暖彼此相拥不再前行。后者也会讨论一些教育教学的话题,但无非是一些课堂导入、作业批改、班级管理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讨论一般以相互赞美为主,很少看到质疑与探讨,更不涉及心灵成长、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更深层的思考。
如果有同行以“我们是一线教师”为由给自己辩护,我的建议是,不要把重点放在“一线”,我们首先是“教师”,是助人成长的人,自当明白成长的意义,不能将自己和学生全部掩埋在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和各种低级无聊的量化考核中。

第三问:真正的学习是怎样的?
范例:周迪谦(泥土)《我的生命意识是怎样唤醒的?》
要获得更多内容可以自己进行搜索。
对教师来说,在现阶段,任何为追求世俗名利为目的的思考和努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是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说白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学习是补上我们当年没有上过的一课:生命的意义!
关于这个,可以参考我前几天的《超越本能,学会思考》《是弱是强,你的选择》两文。
5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32:05 | 只看该作者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15:31:43 | 只看该作者
海之韵:和博友的一段对话
K:你怎么有点越战越勇的味道?是不是有火入魔啊?
海之韵:怎么可以这么说?
K:当初那个《阅读者的体贴和写作者的审慎》我觉得非常好。现在你好像只看到别人博文中的问题看不到合理之处。
海之韵:只是在帖子下回复时争论啊。有些人理解力的确太低下了。你给我找找我损过的人中,他们的话有啥合理性?就说说昨晚那个叫光明使者的评论,她语气是好,但理解上错得不能再错。
K:  以我的感觉,有些人虽然观点不同,但生活中人品并不坏,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堪,同样,你也没有有些人说的那样。
是不是大家本应该站在同一立场的,却自己打起来了。
K:“真正需要警醒的人,上网的人就意味着都成长得好了?以我的观察可未必。”
这个话,更像是斗气。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人家说的也有合理之处啊。
海之韵:你还有没有理解力啊?
K:你现在肯定认为我没有了。我当然以为我有。
海之韵:哎
K:如果你认为这个人无可救药,你还跟他们废什么话?
显摆?无聊?你总是希望你的话对别人有影响吧?
海之韵:那句话是针对她文末那句说的。“而看到批评文章的老师大多是这些重视自我成长的优秀老师,真正需要警醒的人,极少关注教育网站和相关文章”————她的言外之意是,关注网站的人,就是重视自我成长的优秀教师,还用了“真正需要警醒的”字眼,言外之意是上网的这些人,他们已经达到优秀了,而且也不需要警醒的。这个理解还不愚蠢?
你的理解力确实在这个问题上没了。
你如果看明白了我给那个晓君的回复,就不会这么理解我了。你看看她如何理解教育变革的,竟然心理咨询上用的那一套。还接纳啊,人不干预,教育自身如何如何,你看明白这是啥思维?
K: 上网的当然不等于优秀了,我怎么可能连这点理解力都没有。但是相比从不上网不谈教育的那些老师,他们上网了,就有可能多了一个改变的机会。
海之韵:你这句就是你自己的意思了,如果你承认了上网当然不意味着优秀,就不会觉得我说的有啥问题,因为我完全是针对她的观点反驳的,因为她的意思就是认为上网了就是优秀教师。你用你自己扩展出来的而非她本人的意思来说我没看到她的合理性,这有点匪夷所思,你思维不够清晰。
其实一篇文章不一定是有对有错的,有的就是全错。不用试着在一个文里,看到错的,又非得找到合理的。就好比争论,不让步和辩风没关系。不一定在辩论中,非得认同对方,好像这才叫倾听,有的观点,一出口,就知道深度和正缪。因为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深刻得需要仔细的思考好长时间才能判断,有的一看便知。而且能判断出观点深层的依据
K:改变教育体制当然用心理咨询那一套不够,但作为个人的一种心理调适它也是有作用的
海之韵:改变教育体制当然用心理咨询那一套不够,但作为个人的一种心理调适它也是有作用的——这个“但”,从何而来?我说心理咨询对个人没作用了吗?你为啥往那扯呢?貌似我否定对个人了?
但是就个人而言,我也可以谈谈。心理咨询对个人问题的解决也是有限的。
K:有人是狡辩是自我解脱,也有人是真没想明白,你这样的说话方式,把本来有可能改变想法的人直接打死了
海之韵:我真不像你那么有耐心,有些人我看理解低下的,我没工夫细细交谈,就尖锐指出问题就行了。他爱想就自己好好想,不爱想就拉倒。
我不抱着改变所有人的想法,有些人真的不配做教育的,这些人,只有一个好的制度对他们淘汰才是解决之道。但在没有这个自由教育体制之前,对教育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
而且,有的人对人品我也未必看好(以下是具体的例子,略)。
一面两面的见面,并不说明啥,人见面也是有伪装的一面。有些人的做法一出,即看出人品,比如那个观点不悦就对我使出下流手段的家伙。然后删了自己原贴,过滤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到别的网站污蔑我辱骂他。这种行为我就可以断定他人品不好。有些底线是不能破的。
K:好的,明白了
海之韵: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其实没必要顾忌那么多,有的人就是被别人刺激了才知道发狠学。或者不知不觉还是有改变。
“不会讲道理,也包括没有讲道理的习惯、意识和修养,所以讲道理,不仅是一种智识,也是一种修养和风度。但这风度一定是内在的,并不看表面。有的人讲话似乎很优雅,却毫无道理,有的人言辞激烈,处处愤怒,甚至有时候还骂人,但句句在理。”
这是我一个朋友昨天说的。
有的人说话很温和,你看昨天的一些评论,语气是好。但是真是愚得很啊。  我为啥不客气地回复?因为愚蠢本身就是邪恶的,不要以为愚蠢就是认知上的,人品好就行。那只是平庸的好,结果上,愚蠢带来的结果非常可怕。而且缺乏大德也会导致愚蠢,说明大德可能是有所匮乏的。(贴到这的时候,我想补充下,这个大德最重要的,就是对真理的诚实和虔敬吧。有些轻佻是骨子里,而不是体现在话语上。)
愚蠢之邪恶,王小波早都揭示得清楚。也直指中华民族文化的要害。
这回你理解我说话为啥狠了。当你发现问题越深,你越觉得难以忍受。 如果想不狠,只好视而不见吧。
而且有些人是需要刺激的。
K:理解这种感受,如果对方觉得不对等,那是他的感受,不是我的态度。我的想法是,别把一些本来还想转变自己的人吓跑了。人家把头探出来,不是让你敲的。虽然有时候敲一下能醒过来。但可能把更多的人吓得不敢伸出头来了。
海之韵:这个你可以坚持自己的做法。但是我现在和你不太一样。我不怕别人吓跑。能跑的,也许本不是同道。而懂你的,也不会跑。你看我如此犀利,还是有不少朋友公开或者默默在支持我。
而且,只有你执着地坚持,你才会遇到心性卓异的人和他们建立其深度的联系。否则也遇不到。思考和表达,只坚持一点,求真。说真话。这样是同道的自然会被吸引。不是的,以此得到筛选。 如果有别的考虑,就会影响求真。  
我们又不是为了交友,又不是选举为了得到更多选票。
K:哈哈,同意这个说法。不过我还是坚持表达最好也注意一下。
海之韵:这些人也许会跑了,但同时你也可能因此会收获更优秀的人。跑的不足惜,而收获的却可称恩遇。
注意一下是对的。但是问题指出时不能含糊。
K:很多心理问题也是品德问题
海之韵:心理咨询对个人肯定是有用的,只是这个作用不能夸大。因为有些是精神深层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表现在心理上,但是解决必须从根上来,而不能单纯心理学地解决。
K:问题是生活中那样的人是绝大多数吧 怎么办?
海之韵:我最看重诚实,如果见解不深,诚实可以信赖就值得交往。日常生活中又不是处处都学术。但是网上基本都是谈教育,谈各种问题,所以这种争论就多些。
4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6:50:1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网》QQ交流群1群291179970

                    欢迎您!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6:49:03 | 只看该作者
做悲观的理想主义者
文、谢云【江湖一刀】


乐观而不盲目。悲观而不绝望。对于人生,社会,世事,我一直都说自己,是悲观的理想主义者――悲观,是基于我所感受和体味到的现实状况,理想,则源自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期求和渴望。
赫拉巴尔说:“我实质上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是个两栖类和合用一堵墙的两间房。”读到这句话,我对这位声名显赫、却言行低调的捷克作家,顿生惺惺相惜的好感,甚至想伸手去触握一下他从天国伸过来的手。尽管他的悲观和乐观,成就了那些伟大和作品,而我,只能偶尔写些自娱也娱人的短小文字。
因为有对美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对人性趋善的理解,所以我乐观。但是我知道,美也需要创造,梦想的实现不能只通过做梦,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有长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不盲目。我用双眼仰望天空,也用双脚触踏大地。我用微笑透露我的相信,也用思考传递我的隐忧。我用行动表达我的热情,也用沉默和回顾,反省我的所作所为。
然后,我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泪和笑,悲和喜,爱和痛。
对现实,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状况,我有种种不安,甚至因困惑而疑虑,因疑虑而悲观。但鲁迅先生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使我明白,悲观没什么不好。适度的悲观,既能让人冷静,警醒,也能让人慨然振作,奋力前行。很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人自己给它什么样的意义,它就会有什么样的意义。我愿意接着说,所有的终极意义,也许都是空白和虚妄,除了在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意义。所以我曾感叹,意义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对意义的追寻里――这样的意义,也许不宏大,不高亢,不振奋人心,但它真切,实在,能够给荒凉的人生以安慰和温暖。
以我有限的阅读和感受,所有深刻的灵魂,其实都蕴藏着悲观——那些长久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大师,他们的思想、著述、作品,几乎都是悲观的,或者,都带着悲观的底色。由幸福而走向幸福,固然是美好的,但经历痛苦后体验到的欢乐,也许才是真正的欢乐,深刻的欢乐。就像《欢乐颂》,在贝多芬的交响曲里,也排行“老九”,经历过《英雄》、《命运》、《田园》的铺垫和渲染。这样的顺序,既体现出创作的“经历”,也意味着“追寻”的过程。
因此,我悲观,但不绝望――人生是苦的,好在还有梦。梦想是好的,虽然梦终究会醒。像东坡先生那样说“人生如梦”,或者太消极,那我愿意说,人生的漫长,正好够我们做一场大梦――在梦即将到来之时,在梦将醒未醒之际,我愿意努力寻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教育,已经有无数多的诠释,无数多的概念与定义。我愿意简单地坚信:教育是美好的事――教育的最大意义之一,应当是让人因受教育而美好,或者说,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好,因所受的教育而感觉到生活的美好,感觉到尽管现实不够美好,但是还可以对美好保持向往和期待。很多年前,我曾写过一句诗:“对美保持不败的向往,这是人类最后的一次机会。”尽管那首诗,与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但在我思考教育时,在我梳理和总结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时,不自觉地,一次次想到这个句子。
我也曾经用“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远越漫长”这句歌词,来言说我与教育的关系。当然,是与中国教育,再具体些,是我和我所从事、接触、了解的现实教育。沉重,艰难,困境重重,困厄多多。我甚至说过,当今中国的教育,是让人“热爱到恨”的事,就像货真价实的爱情:“爱得越真,伤得越深。爱得越重,伤得越痛。”但是,伤得再深、再痛,依然在爱,甚至是,热爱;不可救药得,就像一场持续不断的高烧。
从“一线”到“一点五线”后――尽管刚到进修校时,朋友曾疑问:“年纪轻轻的,怎么就到‘退休校’了?”但我始终不觉得自己是在“二线”,当然也没在真正的“一线”,所以用这样折衷的说法――对教育,居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言说。这一方面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对教育有了更深切的体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教育现象有了更丰富的观察角度和机会。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敢说自己已经多么清醒或清楚,但回头的时候,毕竟更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更能看出风景中不同往常的意义。
或许有人会说我“站着说话腰不痛”,但我依然要坚持记录,坚持诉说。就像我说过的,发出自己的声音,表明我们的存在。而在我的文字里,尽管不乏暗漫、沉重、忧伤、痛苦,但内心里,依然保有梦想和激情,保有对未来的坚信和执着,保有对可能美好的教育面目的期盼和祈望。甚至可以说,我所有有关教育的文字,都建构在教育意义的求证中,建构在对可能美好教育的追求和期许中。整整20年的从教经历中,我有过多次离开的机会,但再三思虑,我主动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在自己熟悉、热爱的土地上的坚持——我坚持着行走、思考,坚持着清醒地做梦,坚持着对未来抱有“不败的向往”。
而且我看到,在我的身前,身后,还有那么多的同行者,从沧桑中走出来,在烦难里站起来,历尽劫波,他们所要寻找的,依然是蓝天、是太阳、是黄昏的灯火、是林中的清泉、是勇敢者的号角、是孩子脸上永恒的微笑――那或许是人间最美好的风景。
乐观而不盲目。悲观而不绝望。对于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教育,我愿意做这样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01:08 , Processed in 0.1291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