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89|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词新语显示的时代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6 19:2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词新语显示的时代特征
 
中国语文 编辑整理
 
 
  新词新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语汇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打老虎”“纸老虎”“三反五反”“镇反肃反”“糖衣炮弹”“布拉吉”“拖拉机”等使人想起建国初期的情景;“穷棒子精神”“大跃进”“人民公社”“右倾机会主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等,则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的特征;“造反派”“牛鬼蛇神”“天天读”“万寿无疆”“革命群众”“工宣队”“军宣队”“狗崽子”等,烙着十年动乱的印记;“脱贫致富”“转换机制”“公关”“博导”“个体户”“一国两制”“合资企业”“希望工程”等,又勾勒出一幅改革开放时代的图景。“国营企业”称了三十年,现在已被确切得多的“国有企业”所取代;“倒爷”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新语汇,后来又有“官倒”,都带有贬义,近来人们认为“倒”可以理解为“利用”(商业机会),不必是坏事,于是这种倾向性明显的词便从人们的创作和交谈中渐渐淡出了。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首先明显地反映到词汇上。当代汉语里涌现的新词语,其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一些适应改革开放的词语,如“特区”“按揭”“减负”“信用卡”“多媒体”“市场经济”“生态农业”“程控电话”“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等使用频率很高;一些来自方言和外国的词语,如“大款”“托儿”“买单”“写真”“料理”“发烧友”“侃大山”“炒鱿鱼”“因特网”“迪斯科”等生活用语逐渐流行全国;西文字母加上汉字语素或音节的混合词语,如“BP机”“IP卡”“AA制”“卡拉OK”等也被大量使用;一些被词典作为专科术语收录的词语,如“克隆”“上网”“触电”“硬件”“软件”“磨合”“反馈”“力度”等,如今的含义也更加广泛了。还有许多词语出现了新的意义,如“吧”,近年来增加了“休闲的场所”这一新的义项:“氧吧”“网吧”“书吧”“茶吧”等。所有这些,都是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适应交际需要的必然产物,它使我们的语言交际更加新鲜、活泼、丰富,也给语言规范提出了新的课题。新词新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显示的是流行文化的特征。了解一些新词新语,可以了解大众的文化心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29:53 | 只看该作者
新词新语的发展规律
 
 
 
  语汇有渐变和突变,在一个相对平稳或较封闭的社会里,语汇变化的速度比较慢,反之则较快。语言剧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思想、生活的变革以及文化、科技的发展。有一个小故事,说欧洲有位姑娘在一战前进修道院当修女,到二战前夕她走出修道院来到社会上的时候,已经看不懂报刊上的文章了。社会变革中所涌现的大量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是语汇创新的基础,如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等时代,就是中国古代新语汇出现的高峰时期,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就是因为当时社会变化很大,名实之间产生了矛盾,才需要正名,“名”就是一种词汇。社会剧变打破了原来语言词汇与社会结构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这种失衡是语汇发展变化的催化剂。

  20世纪中国流行语变化的脉络:20世纪中国流行语大略有四次比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19世纪末戊戌变法以后到20世纪的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二次是五四运动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文革”结束;第四次是“文革”以后到20世纪末。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0:31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新词新语辑录
 
 
 
【新词】       解释。


【泡菜】    
  指在论坛里浏览。

  
【泥巴】    
  Mud游戏。

  
【温酒吧】   
  Win 98。类似的还有:瘟都死(Windows)。

  
【漫迷】    
  漫画爱好者。

  
【潜水】    
  指待在聊天室里不说话。

  
【灌水】    
  指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意义不大的文字。

  
【灰常灰常】  
  非常非常。

  
【烘培鸡】  
  HomePage,个人主页,也称“竹叶”。

  
【狗狗】    
  狗的昵称。

  
【狼族】    
  与色狼不同,作风正派,喜欢独断独行,虽爱女色,但从不死缠女孩。

  
【猫】     
  Modem,调制解调器(拨号用的东西)。

  
【王求革圭】  
  指球鞋。

  
【甩枪】    
  凭感觉将准星甩出去瞄准射击。

  
【甫士】    
  Pose,姿势。

  
【盲狙】    
  不开瞄准镜,直接打狙击枪。

  
【笨拉灯】   
  本·拉登。

  
【粉】     
  很。

  
【素】     
  是。

  
【素颜】    
  没有化装的面孔。

  
【纯净水】   
  无内容的帖子。

  
【练狙】    
  练习狙击枪技法。

  
【置顶】    
  将某个帖子放在列表的最上方。

  
【老大】    
  带头的。有时是被众人吹捧的人,有时是被众人暴打的人。

  
【老斑】   
  班主任。

  
【肉鸡】    
  弱机,是指网络上安全性不强,被人完全控制的机器。

  
【菜鸟】    
  新手。

  
【表】     
  不要。

  
【衰】     
  倒霉。

  
【姑狗】    
  Google 搜索引擎。也写作“辜狗”。

  
【寒】    
  惊叹,害怕。有时也写作“汗”。例句:楼上的观点非常可怕。寒!

  
【干色摸】      
  干什么。也写作“干虾米”。

  
【开画】         
  公开放映。

  
【弓虽】        
  语气词“强”,厉害,了不起。

  
【恐龙】         
  长相不好看的女生。

  
【惨绿】        
  不幸。

  
【我倒】         
  用于表示佩服,或出其意料之外。

  
【我闪】         
  用于表示惹不起躲得起。

  
【战队】         
  指一组成员参加电脑游戏比赛。

  
【抛砖】         
  跟帖。

  
【抢一】         
  指杂论坛里抢第一个回复位置。

  
【抢整】         
  qz,抢发第整数帖文章。

  
【拍砖】         
  指回帖时持批评态度。

  
【捏】           
  语气词,发音为“niē”,表示的语气接近于“呢”。

  
【搞大】         
  把事情弄得夸张的意思。


【斑竹】         
  版主。有时也会写成“板猪”。


【暖被儿奖】
     
  指诺贝尔奖。


【爆笑】         
  巨大笑声。


【有形】         
  有派头。


【板斧】         
  版副。


【楼上】        
  楼上就是上面的帖子回复者。另外还有“楼下”“顶楼”“底楼”“楼主(发帖者)”等一系列说法。

             
【残念】        
  1、可惜。
  2、死亡。(日语)


【母代(或无得)】  
  没有,没有。(南京发音)


【水蒸气】      
  比纯净水还纯的水,就是无文字及任何内容的空白帖子。


【油墨】       
  幽默。


【轻舞肥羊】    
  源自痞子蔡的轻舞飞扬,用来嘲笑MM。


【达人】        
  高人。


【酱紫】       
  这样子。例句:故事的发生是酱紫的。


【酿紫】        
  那样子。


【闪客】       
  制作 Flash 的人。


【隔壁】       
  旁边论坛或聊天室。


【青蛙】       
  长相可怕的男生。


【新造句法】    
  解释。


【超/强/哈/巨/狂/严重】  
  表示特别,起夸张、加强语气作用。例句:你这人超厉害!我对你的说法严重支持!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1:1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新词语
 
 
 
一、汉语新词语的特点 

  1、信息量大,涉及领域广。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政治环境更宽松透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思想活跃开化,工作生活发丰富多彩。所有这一切都使得以前的词语不能准确表达,新词应运而生,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领域有“三讲”、“三个代表”,科技领域有“纳米”、“克隆”,经济领域有“水货”、“打假”,体育领域有“黑哨”、“国脚”……新词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数量多,发展势头猛。据有关部门所做的保守统计,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已经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语,并且许多新词语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能迅速组合成新词语。拿“酒吧”的“吧”来说,现在以其为后缀的新词真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如“水吧”、“迪吧”、“陶吧”、“氧吧”、“网吧”等一大堆。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使许多编纂词典的专家有点措手不及。有关专家估计,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络,新词语的产生频率将更快。

  3、时代性强,风格多样化。有的简明实用,有的形象幽默,有的想像丰富,有的别出心裁……简明实用的如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三讲”,称“侵犯他人版权”为“盗版”;幽默诙谐的如称“计算机高手”为“大虾”(由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称“精简机构,减少人员”为“消肿”;想像丰富的如称“大减价的价钱”为“跳楼价”、“吐血价”;别出心裁的如称“名为秘书,实为老板情妇的年轻女子”为“小蜜”。

  4、字母化、数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热衷于上网聊天的网虫。汉语词语中的字母化现象早已出现,如鲁迅小说中的“阿”、“小”等,只是现在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了,如“超”、“BP机”、“IP电话”、“IC卡”、“卡拉OK”等,更有不少新词甚至不用一个汉字,如“CT”、“MTV”、“D.A”、“WTO”、“CEO”等。汉语词语中的数字化倾向在网上比较盛行,如常用的“7758”意为“亲亲我吧”,“886”意为“拜拜喽”,“8147”意为“不要生气”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司法援助热线“148”,其意为“要司法”,为反腐倡廉而专门开设廉洁自律帐户“581”,其意为“我不要”。

  5、更新速度快。许多新词语在经过短期繁荣后,会随着支撑它产生的基础动摇而衰退,甚至消失。如前几年重点打击拐买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时,“打拐”一词迅速传遍千家万户,但集中打击行动一过,该词马上降温。再如前几年大力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时,“双思”一词异常活跃,随着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双思”开始淡出,“三讲”、“三个代表”等词语深入人心。对科技而言,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如以前的像砖头一样的,可随身携带的电话机,我们称之为“大哥大”,现在砖头式的便携电话机没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更轻巧灵便的电话机,于是称呼“大哥大”的人少了,现今流行称呼变为“手机”、“小灵通”。


二、对待新词语的理解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种变化必然反映到语言中,首先明显地反映到词汇上。一些适应改革开放的词语,如“按揭”、“减负”、“信用卡”、“多媒体”、“市场经济”、“生态农业”、“程控电话”、“电子商务”、“买单”、“写真”、“料理”、“发烧友”、“侃大山”、“炒鱿鱼”、“因特网”等。所有这些,都是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适应交际需要的必然产物,它使我们的语言交际更加新鲜、活泼、丰富了,也给语言规范提出了新的课题。大致说来,目前在对待新词语问题上,存在着以下三个误区:

  误区一:有人看到新词语眼生,不习惯,就认为是不规范的,等到用得时间长了,用的人多了,又不得不追认为规范的。如80年代初,有人对“空调”、“人流”,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不规范”的,可90年代《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这些词语却全收录了。可见,新词语成为规范词语,有一个过程,不能在它没有经过时间考验时就时就判定为不规范。

  误区二:有人把语言看成一个简单的封闭的静态系统,认为汉语词汇里已经有了某个词语,就没有必要再有一个表示相同意思的词语了。如有了“再见”,可以不必用“拜拜”,有了“(电子)计算机”,可以不必用“电脑”。殊不知,人们在使用词语表达意义时,还在寻求表达更多样、更丰富的色彩。

误区三:有人担心大量外来词语的使用会损害汉语的健康发展,认为这是一种崇洋思潮、殖民地意识。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首先,我们说的外来词指的是源于国外、经过汉化改造的词语,如“香波”、“托福”。这些引进的词汇,已经成为民族共同语中的组成部分。至于外文原词或外文简缩词,如“Internet”、“Email”等,这只是在说话或交流时对外语的一种借用。其次,汉语在自身的发展中,很早就有吸收外民族词语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都曾出现过吸收外来词语的高潮。善于吸收外来新事物新词语,是我们汉语富有生机的表现,也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


三、新词语文化

  新词语涉及方方面面,兹以两例简单说明:

  1、新词语与科技:

    词汇系统中科技新词语涌现得最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通过语言体现出来。20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成就辉煌。科学技术所引发的深刻而广泛的革命,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锋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科技新词也日新月异地产生。神5、载人飞行、基因草图、干细胞、遥感、全天候、人工智能等新科技词语不仅记录了我国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大道上阔步迈进的真实情况,也闪射出我国当代科学技术水准的提高。

    计算机是20世纪以来堪称与19世纪蒸汽机相媲美的伟大发明。计算机的问世,改变了人类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式。而电脑网络的出现,更使计算机如虎添翼,人们的信息交流与应用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语言与社会同步。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与之相关的新词语,为现代汉语注入了强劲的生命。网络时代的到来,带来一系列与“网”字相联的新词语,如:网页、网卡、网址、网站、网虫、网吧、网友、校园网等。

    电脑逐渐进入各行各业,并且被搬上了普通老百姓的书桌。人们用电脑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汉语语汇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与“电脑”相联的词语,例如:电脑医生、电脑点菜、电脑设计、电脑配餐、电脑验光、电脑换房、电脑红娘、电脑派位、电脑地图、电脑翻译,等等。

  2、网络新词语的构成:

   ⑴ 旧词新用。把语言中原有的词语转移到网络空间里使用。这些词语虽然与它的本意不完全相同,但它在网络上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和本意有密切关联或基本一致。如:“电子”、“数字”、“访问”、“聊天”、“地址”、“邮箱”、“书签”、“登录”、“注册”、“附件”、“通讯簿”、“平台”、“键盘”等。

   ⑵ 网络问世以后出现的新词语。这些网络新词语都具有新的意义。如:“站点”、“点击”、“域名”、“下载”、“网页”、“页面”、“在线”、“链接”、“浏览器”、“鼠标”、“软件包”、“视窗”、“存储器”、“显示器”等等。这些网络新词语都已成为网络空间里的基本词汇了,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网络特性。人们在上网时,这些词的使用率都很高。

   ⑶ 网络新词和旧词组合成新的网络词语。由网络新词。“电子、数字、信息、在线、虚拟、网络、网上、网”等和汉语中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网络的新词语。这样的新词语的构成形式一般是偏正结构。如:

     “电子”: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电子邮件、电子杂志、电子书、电子货币、电子服务、电子贺卡。

     “数字”:数字时代、数字鸿沟、数字技术、数字彩电、数字精英、数字化、数字网。

     “信息”: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服务、信息战、信息垃圾、信息文化。

     “在线”:在线销售、在线讨论、在线支持、在线服务。

     “网络”:网络经济、网络教育、网络文学、网络警察、网络礼节、网络小姐、网络生存、网络沙龙、网络咖啡屋、网络情人、网络杀手、网络用户、网络爱情、网络电视、网络共享、网络论坛、网络人。

     “虚拟”:虚拟社区、虚拟空间、虚拟现实、虚拟游戏、虚拟主机、虚拟网上婚姻、虚拟现实模拟语言。

     “网上”:网上冲浪、网上大学、网上求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调查、网上婚礼、网上婚姻、网上支付、网上新闻、网上搜索、网上漫游。

     “网”:网站、网页、网民、网吧、网虫、网友、网恋、网校、网迷、网瘾。

     此外,还有“远程办公、远程教育、邮件炸弹、站点清单、搜索引擎、语音邮件、宽带网络、注意力经济、垃圾信息”等由两个词组合而成的网络新词语。像“电子”、“数字”、“信息”、“网络”、“网”这些词的组合能力都很强,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这类组合而成的网络新词语还将大量地出现。

   ⑷ 英文字母缩略语。很多冗长的复合词常被缩略,多为首字母缩略以便于读、记、识别,无论在英文报刊还是中文报刊上,都会出现这样的英文字母缩略语。随着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懂英文的人越来越多,在阅读报刊网络文章时这类英文字母缩略语已经渐渐的不成为语言障碍了,因而在报刊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中文和英文混用的现象。互联网上的语言几乎是英语的世界。中国的网络管理部门可以与世界沟通,创新的网络技术、位于网络前沿阵地的最新软件可以直接传播到国外,更容易、也更便捷的为世界所接受。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1:46 | 只看该作者
汉语新词大行其道
 
黄 征 鲁仪诗
 
 
  “徐东路盖了个‘销品茂’,你晓不晓得?”

  “这个小妹妹好‘卡哇伊’啊!”

  生活当中,我们常会听到这些夹杂了时髦新词的对话,“酷毙了”、“哇”、“作秀”、“量贩”这样的词也不时钻进你的耳朵。不管你是否听得一头雾水,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汉语新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汉语新词的大量涌现,有人喜欢,有人不解。这些新词何以大行其道?它们会给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请看我们的探访。

时代变革催生新词语
  新词语的产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来的。中国语委咨询委员会成员之一、著名语言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邢福义教授介绍,现代汉语的发展经历过两次大高潮,一是五四运动时期,二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活中的新词语有不同的时代色彩。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汉语中就出现了“下海”、“万元户”等反映市场经济的新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楼花”、“新新人类”等汉语新词也是一波接一波层出不穷。

  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收入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语22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像“飘一代”、“哈日”等还在流行的词已在词典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连“包二奶”、“泡妞”等词语也涵括在内。

  从1991年起,北京语言学院每年出版上一年的《汉语新词语》。2002年增补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增加了40多页的“新词新义”。但因为新词语发展太快,在最新版词典中还是查不到“最新流行”的。

眼花缭乱“新新”词
  新词语以各种面貌在生活中出现,有的是以数字代替文字,有的是中英文夹杂,还有的借外来语的音以汉字的形式出现。

  当有人为你写下“520”时,你应该明白他或她是想对你说“我爱你”。还有“530”、“584”,意为“我想你”,“我发誓”。若有人说你是“286”(过去计算机CPU的型号),就说明他认为你反应慢,落伍了。

  现在,人们在谈话时会隔三岔五地夹带几个英语单词,或将单词缩写变成口头禅,如“PMP”(拍马屁),“IN”(很正点)。前面谈到“销品茂”是借用了英文ShoppingMall 的音,直接用汉语代替,指的是在庞大建筑内,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大型购物消费中心。而“卡哇伊”是借用日语的读音,意为“小可爱”。“汤浩斯”(Town house)是今年房地产最流行的词,也叫“联排别墅”。“月光人”(Moon lighter)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另一种意思指特别会花钱的人,即一个月就能把所有积蓄花光的人。

  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新词语,不仅只属于“新新人类”,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加快了新词语的流行。

  长辈们用这样一首打油诗来描述现在他们“听不懂”的生活:

  “咖啡沙士三明治,奥林匹克乌托邦,摩登浪漫黛安芬,凯迪拉克雪佛兰,阿摩尼亚白兰地,盖世太保欧巴桑。”

网络和手机推波助澜
  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的普及,是现代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和使用渠道,对新词语的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流行新词语是对现代生活中新生事物的实时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人们的心态、情绪或思维方式。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最具代表性。

  “Sigh”意为一声叹息,一般出现在短信、BBS里。这个词流行起来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有太多郁闷的事,一声“唉”仍不能发泄,所以还要“sigh”一下,顺便装装深沉。FT faint 的缩写,也常用于网上和短信中,表示“晕”。“博客”,weblog blog,即网络个人日记。博客日记解放了写作,纵容了人性,是对传统写作方式的一种颠覆,其自由、自我、自爱,无所顾忌的开放姿态和近乎“残酷”的真实诉求,令网络虚拟小区和现实日常生活之间的壁垒悄然崩塌。

  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成人与孩子间的代沟,有的家长还因为看不懂孩子在网上发的帖子而闹过笑话。

  有一次,家住台北花园的肖女士在儿子写的帖子上看到这样一段话:“酱紫,一会再来打打铁子,TMD,5可是非典型帅哥呀,7456,88!”这些汉语、数字与英语夹杂的话,肖女士实在搞不明白。她不解地问儿子:“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谁有非典呀?”实际上,“非典型帅哥”只是网上一种称呼帅哥的方式,而全句话的意思是“这样,一会再来发帖子,×××,我可不是一般的帅哥呀,气死我了,拜拜!”

  虽然明摆着是调侃,但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了十几年文字工作的肖女士还是不能理解儿子为什么喜欢这样,放着明明白白的汉字不用,非要写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但儿子依然乐此不疲。

年轻人热衷新词语
  据了解,学生族是使用流行新词语最多的群体,就连小学生都喜欢频频使用“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神童”(神经病儿童)之类非常搞笑的新词。

  大学生们还“自创”了不少新词语,他们称“大喜之日”为洗很多衣服的日子;“寄托”为GRE与“托福”的托;“半月谈”指校园内闪电式爱情,半个月就谈一次恋爱;“软着陆”用来形容某某同学补课后成绩稳定了,或安然度过了某一难关;“金钢钻”比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学生;计算机死机叫“当”机,功课不好会被“当”掉……

  一些学者专家认为校园新词语之所以能流行,反映了年轻学子喜欢“标新立异”的心态,也说明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

  对“天之骄子”们频繁使用这些从语法上讲不够严谨的流行新词,人们持不同看法。赞赏者认为,校园新词语的盛行,生动地反映了真实的校园生活,同时说明当今的学生敢于想象,有创新精神。频繁使用新词也让学生找到了一条在紧张的学习中发泄、放松的途径。担忧者则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工具,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文化标签”,对某些词语绝不能因其新颖、新奇而纵容了其中的不健康成分。这些词当中有些过于粗俗,表现出一种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和一种非语法化的倾向,也会削弱汉语的独特魅力,必须加以关注和引导。

专家:宽容并加以引导
  对于生活中大量出现新词语现象,语言专家大都持宽容态度。

  武汉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博导萧国政教授说,新词语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可能出现,它是由时代发展、科技发展和科技交流的国际化等三股力量合力形成的。他认为对各种新词语的出现一方面要顺其自然,一方面也不放弃引导。如一些很流行的口头语言中出现外语并不奇怪,但若在报刊书籍中出现,会破坏文字的纯洁性(借用外语的音用汉字表达且普遍为人们所理解的,或国际通用的英文缩写除外,如“秀”、WTO等)。另外,人们使用这些新词语还是要注意不同的场合,不要为了赶时髦变成新的“洋泾”。

  华师大邢福义教授认为,人类先有语言,后有语言规范,这是自然规律。而语言不断规范的过程,就是人们学习新规范的过程。所以,对新词语的运用应持宽容态度,多研究它的发展规律。

  邢教授介绍,汉语的发展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同外国语言、外族语言接触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汉语会吸收很多新东西。社会大发展带来了语言的大变化,大量新事物出现,就得有新的词语来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新词语的出现正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新词语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增加了生活中对话的情趣。很多新词语形象生动,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邢福义教授认为,一个新词语只要含义明确了,就可以使用,不要随便褒贬。邢教授说,汉语是强势语言,它就像一个筛子,在与外来语言接触、融合中,会留下好的,不好的东西自然会被淘汰。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2:14 | 只看该作者
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
 
陈小燕
 
 
一、利用现代汉语既存的构词法创造新词语

  1、利用汉语词法学构词法创造新词语,如通过在原有语素基础上加词缀或准词缀构成新词语:

    多: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多渠道等。

    炒:炒股、炒明星、炒新闻、炒外汇等。

    准:准新词、准词缀、准规范等。

    感:手感、质感、群体感、失落感等。

    热:留学热、汉语热、寻根热、文凭热等。

  2、利用汉语句法学构词法创造新词语,如通过词根复合法创造新词语:

    联合式:评估、帮教、网络、音像。

    主谓式:自测、自营、自销、空调。

    动宾式:寻根、扶贫、打工、扫黄。

    偏正式:共建、立交桥、朦胧诗、反思文学。

    动补式:搞活、走红、理顺、走俏。

  3、利用汉语修辞学构词法创造新词语,如:“不要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这里由“人格”仿出“国格”。又如:由“文盲”仿出“科盲”“舞盲”,由“国手”仿出“国脚”,由“妇科”“儿科”仿出“男科”,由“晕船”仿出“晕镜头”等,均是利用了修辞学造词法中的仿词法来创造新词。


二、旧词新组合而成新词语,即利用已有词语进行重新搭配,组合成新词语。   如“试管婴儿”“拳头产品”等等。


三、缩略语
  如:倍增、科普、委培、家教、环保、成教、超市、待业、微机、影视、三讲、三个代表等等。


四、吸收方言词及港台词语而成新词语
  这类词语的结构类型与汉语语汇既存的结构类型基本一致。如,源自北京方言的新词语:帅、棒、大款、练摊儿、火、宰人;源自港台词语的新词语:看好、资深、连锁店、服装城、写字楼、传媒、共识、运作、纯情、认同等等。


五、旧词新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词义转移。如“她是女强人”中的“强人”一词,旧指“强盗”,后旧义消失,被新义“强者”“能人”取代,属词义转移现象。同类的现象还有“班子”“持平”等等。

  2、词义扩大。如“亮相”一词,原义是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静的姿势,现已扩大为表示各种形式的公开露面或表演。相似情况的词语还有“污染”“爆炸”“黄牌”“出台”“下课”“小儿科”“红眼病”等等。

  3、旧词复活。指那些已消亡的旧词又被重新启用,如“老板”“小姐”“先生”“千金”“大甩卖”“当铺”“董事长”等等。


六、新的外来词语
  有下列几种:

  1、音译词语,即直接借助外语词的读音翻译过来而成新词语。如托福(TOFEL)、香波(shampoo)、奇士美(kiss me)、可口可乐(coco-cola) 、克隆(clone)、席梦思(simmons)、雪碧(sprit)等。

  2、音意兼译词语,即词语的一部分借助外语的语音翻译过来,另一部分再结合意义找出一个相应的汉语语素组合而成一个新词语。如艾滋病(AIDS)、冰淇淋(ice-cream)、桑那浴(sauna)、保龄球(bowling)等。

  3、意译词语,即运用汉语合成词的构词规律,将外语词按语意翻译过来而成新词语。如代沟(generation gap)、兼职(part-time)、复印(copy)、激光(laser)等。

  4、半借形词语,即一部分将英语词读音中的代表语素用字母代替,另一部分再结合语意找出一个相应的汉语语素组合而成新词语。如BP机、BASIC 语言、PP效应(指一种产品既受权力支配又受市场支配所产生的效应)、SOS儿童村、AID儿童(人工受精所孕育的孩子)、QQM班组(数量、质量、维修班班组)等。在半借形词中,还有一部分是日文的借形词,如上班族、鞋屋等。

  5、全借形词语,即新词语完全由外文字母组成,这些字母均为所借外语词中的代表字母。如:CI(企业形象)、OA(办公自动化)、UFO(不名飞行物)、MTV(音乐电视)、IQ(智商)、CD(激光唱片)、TQC(全面质量管理)、DOS(磁盘操作系统)、WPS(文字处理系统)、WTO(世界贸易组织)等。


    ──节选自《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考察》,《广西师大学报》2001年出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2:48 | 只看该作者
新流行语之六宗
 
布 政
 
 
  最佳“男人”词──爽(候补──雄起):

  几年前,某品牌西服广告中的一句“男人要爽”,一度成为许多男同胞的座右铭,并沿用至今。简简单单一个字,体现了男子汉的大无畏气概。作为新时代的男性,工作要爽气,一鼓作气;喝酒要爽快,一口见底;为人要豪爽,一腔正气。

  最佳“女人”词──美眉(候补──伊妹儿):

  自古以来,一弯柳叶眉便有无数风情,而用美眉来形容女孩子是再合适不过。无从考究这个词语的创造者,但这个词语中所具有的温婉、柔情,且有中国古代汉语的韵味,实在是足以流芳百世了。

  最佳“年轻人共鸣”词──郁闷:

  曾几何时,“郁闷”开始成为20多岁年轻人的共同心声。考试不好,郁闷;工作难找,郁闷;感情脆弱,郁闷。人情不如以往,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沉重负担。梦想越来越远,心事越来越多。当这种烦恼积累到一定程度,便成了“郁闷”。

  最佳“前卫”词──小资(候补──High):

  或许我们已淡忘“小资”的始作俑者,但多数人都知道那部把“小资”推向极致的电影《花样年华》。旗袍、爵士、咖啡、老上海风情,这些都随着影片成了“小资”的代表。唯美的语言、晦涩的画面、无尽的遐想都是“小资”的特征。尽管饱受非议,但“小资”的作用就是带给你生活美好的向往。

  最佳组合词──弓虽:

  如果你不是资深网民,不喜欢“灌水”(在网上发言),可能会怀疑“弓虽”是个印刷错误。充满想象力的网虫们,充分利用汉字方块字的特别,把一个“强”字拆分开来,用一种既委婉又顿挫的方式来表达对一件事情的赞扬,也足以证明网虫们的特立独行。

  最佳音效词──哇(候补──炫):

  典型的舶来品,无论男女老少,在使用本词语时,其夸张的口形、语气以及面部表情,带来极强的感官冲击力。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能获得视听上的完美效果。  


    ──原载《长江日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3:17 | 只看该作者
网络语言你接受吗专家教你理性看待
 
郭 淼 赵新丽
 
 
  青海新闻网讯在网络渐渐普及的今天,出现了各种各样让老师、家长都看不懂的网络语言,它们由字母、符号、数字等等组成,挑战着成人们的想象力。

  运用网络语言的大多数是学生,他们当中有的掌握着比大人们还熟练的上网技巧,而且对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乐此不疲。

  他们为什么会喜欢网络语言呢?网络语言的出现对学生的传统语言和学习究竟有什么影响?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究竟是大势所趋还是不伦不类?

网络语言进作文:老师,你看得懂吗
  这是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交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一篇日记作文:

  今天,我和GG还有他的恐龙GF一起去200,我 -!

  我K完动物,不想再和他们一起,所以几个同学叫我去上网,我就去了。

  我们找到一个BBS,大家一起K一起HT,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多的大虾,我们这些菜鸟也刚好可以M到不少知识。我觉得在这里灌水可比和GG他们在一起有意思多了。

  不知道你看懂了多少。现在,就跟大家解释一下文章里的这些数字、英文字母和符号的意思:

  “GG”是“哥哥”的意思,是“哥哥”这个词拼音字母的缩写;“GF”是英文“GirlFriend”的缩写,意思是“女朋友”;“”“HT”都和“哥哥”的组成规则一样,是拼音字母缩写,意为“看”和“回帖”;“BBS”意为论坛,就是网上以各种主题形成的讨论区;而“m”则是眯着眼睛,代表学习到的意思;“200”这个数字一定挺难想象的,它是动物园的意思,根据动物园的英文“Zoo”而来,因为“200”和“Zoo”形相似,所以用“200”来代替;“ -!”这个符号代表的是“流汗”,就是觉得不好、无奈等意思;还有这些文字,如“恐龙”代表长得不好看的女孩,“大虾”是熟练掌握上网的各种技巧的人,“菜鸟”则是指不熟练的、新手的意思,“灌水”指在某论坛发言,也就是回帖,但特指一些没有太大作用的帖子。

  怎么样,如果不解释,可能还真没有几个人能看懂这个初中学生的作文呢,他的语文老师看到这篇作文时,就觉得一头雾水。那么究竟是老师落后了,还是学生太前卫,网络语言出现在作文里会影响学生的传统语言学习吗?

学生热衷网络语言:有人宽容有人愁
  对于中学生热衷网络语言,甚至把它们运用在作文当中,老师们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一、作文变得不伦不类

  省城某中学一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老师说,现在孩子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十三四岁的学生已经在网络上熟练地聊着QQ,使用着许多如密码一样的网络语言聊着天,并且更有甚者在作文中也使用着那些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并不熟悉的老师看了,简直不知道学生写的是什么,这样作文变得不伦不类,有些语句变成了明显的病句,再加上中文、英文、还有数字都混杂在一起,文章可以说是大杂烩,已经失去了让学生写作文的本来意义。


二、网络语言,新奇有趣

  已经做了四年中学语文教师的许老师说,她本人平时没事的时候也会上上网,聊聊天,所以对于网络语言并不是特别排斥,一种新现象的出现总会有它的原因,学生喜欢网络语言是因为网络语言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快捷,你在网上聊天时想走了,要和别人说“再见”,用“886”(“拜拜了”的意思)就可以了,省时省力,挺方便的。不过,许老师说这种网络语言在网上用用可以,如果要在作文里用,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定,她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比如她的学生曾在一篇作文里写道:“我的好朋友林建是个电脑方面的高手,我的这点技术和他相比简直就是‘菜鸟’,所以我和他商量好了,放假后他教我电脑,我教他物理,这叫优势互补。”那么,这里的“菜鸟”也是网络语言,但是放在这里却让文章显得生动了许多,所以一下子否定网络语言也是行不通的,作文里可以使用网络语言,但不能盲目使用、不能滥用,如果把所有的词汇都用网络语言代替,那么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看得懂。


三、网络语言有优势:专家教你理性看待

  就网络语言出现在中学生作文中的利弊,以及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问题,记者采访了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青海省语言学会会长王培基老师。王教授告诉我们,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讲是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使用的基本词汇、语法都来源于现代汉语,对于网络语言的出现,语言学界一般持宽容的态度,因为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流行是大势所趋。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学生都对网络语言很感兴趣,他们愿意自己创造,也愿意使用。而网络的普及,也使得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被网络语言影响。王培基教授建议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引导的态度,没必要过分忧虑,要看到这种现象有利的一面以及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网络语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利的一面在于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网络语言,会给大家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网络语言有其特定的特征,就是言简意丰,因为是在虚拟网络中交流,所以隐匿了语境、忽略了网民自身的文化身份背景,在此时语言成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谐音、双关、比喻、符号以及英文或汉语拼音缩略词的运用,使得表达更为生动形象,但网民使用这些语言也是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定的,比如缩略词通常是取英文或汉语拼音的头几个字母组成,“KK”就是“快快”,“JJ”是“姐姐”。关于难以理解可能主要在于网络语言对一些词汇的理性意义作了别解,刚开始人们觉得难以理解,“你是一个善良可爱有气质的MM”这句话,在网络中“善良可爱有气质”都不再是本来的意义,“善良”是“善变、没良心”、“可爱”是“可怜、没人爱”等等。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语言的一种变异现象,是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常规的语言现象、用法,这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利于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并且现代汉语有一种过滤的特质,一些不利于运用的会被自然淘汰,但这并非朝夕可以完成的,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语言的发展演化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中学生喜爱使用网络语言这一现象。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3:46 | 只看该作者
新词与方言:“声一片又何妨
 
雷 颐
 
 
  有钩沉,有漫议,雷颐对时下夹杂在标准汉语中的“新词”和“方言”持“放任”态度。他认为,维护语言的纯正是一种无懈可击的权利;然而太过追求纯正,其结果将是无法开口说话。

  “阳历初三日,同胞上酒楼。一张民主脸,几颗野蛮头。细崽皆膨胀,姑娘尽自由。未须言直接,间接也风流。”“处处皆团体,人人有脑筋。保全真目的,思想好精神。势力圈诚大,中心点最深。出门呼以太,何处定方针。”这是上世纪初流传的两首“打油”,因为当时一大批现代自然、社会科学新词传入我国,引起了许多尖锐的批评和非议,这团体、脑筋、目的、思想、精神、方针、同胞、民主、膨胀、自由、直接、间接等当时全是颇遭物议的“新词”。

“日本新词”对汉语的反哺
  这些新词大都由日本传入,连素以“开明”著称的重臣张之洞,亦以反感并力禁使用“日本新词”闻名,以致他七十大寿时,其门生和部下樊增祥所撰长达二千余言骈文,在细述张氏德政时,特将此事叙入,极表赞佩。寿文有句云:“如有佳语,不含鸡舌而亦香;尽去新词,不食马肝为知味。”文中所谓“鸡舌”、“马肝”是引用“典故”,在此以“鸡舌”、“马肝”暗喻“日本新词”,意谓不必用这些新词,照样能学问精通。

  但语言具有某种强迫性,甚至使反对变化的人也不知不觉地使用种种“新词”。随着“新学”日兴,要完全摆脱“新词”却越来越不可能,即便憎恨新词如张之洞,亦未能“免俗”。一次他请幕僚路某拟一办学大纲,不料拟就之后他见文中有“健康”一词,便勃然大怒,提笔批道:“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掷还路某。偏偏路某略通新学,当即发现张之洞的“把柄”,便针锋相对地回曰:“‘名词’亦日本名词,用之尤觉可恨。”二人遂不欢而散。反对用“日本名词”者如张之洞,却也无法摆脱“日本名词”的困扰,确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由于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远胜中国、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中日“同文”等诸多原因,使译自日文的书籍在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原来的中译西文书籍。梁启超到日本不久,即写下“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作为《清议报》的社论,力论应向日本学习,从中可见当时知识界心态之一斑。他写道:“既旅日本数月,肆日本之文,读日本之书,畴昔所未见之籍,纷触于目,畴昔所未穷之理,腾跃于脑,如幽室见日,枯腹得酒,沾沾自喜,而不敢自私,乃大声疾呼,以告我同志曰:我国人之有志新学者,盍亦学日本文哉。”一年后,他更回忆说在日年来的经历使他“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细查这几年梁启超等人的论文,的确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对“西学”的了解突飞猛进,而且所使用的重要术语从原来基本上都是中国术语转为几乎全用日本术语。从1900年后,中国“新知识”的翻译工作几乎就集中在日本,甚至当时差不多每一种日本中级教科书都被译成了中文,连一些教员的讲义也被翻译。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几乎已被人遗忘的范迪吉译编的《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当时广为发行,影响不小。“全书”包括了“知识”的各个领域,共分八大类:宗教和哲学6种,文学一种,教育5种,政治法律18种,自然科学28种,实业(包括农业、商业和工业)22种,其他2种。“全书”使用的是标准的日本术语,对中国各类学科术语的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先于日本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因此“西学东渐”也先于日本,所以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恰恰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将中文“西学”书籍大量译成日文出版。这期间的许多“日本新词”却是来自汉语,如铁路、铁道、新闻、国会、权利、主权、公法、选举、化学、植物学、细胞……不一而足。但当近代日本全面超过近代中国后,日语新词便开始大量、迅速流入中国。

  通过这种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引进,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此时自日本舶来。

  如当我们顺口说出“为人民服务”、“加强组织纪律性”、“讲政治”、“永远革命”“申请入党”、“掌握政策”、“大政方针”、“解决问题”、“学习理论”、“学好哲学”、“坚持原则”……时,这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语言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外来语”更多是“先进”“中心”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

  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何者为佳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可口可乐”在今日中国的骄人业绩一定会大打折扣。“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有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当然,若万般不巧恰恰是你乘坐的“奔驰”途中抛锚,懊丧之余,心中可能不免暗暗骂道:“真该译为‘本次’!”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车止为“停”,船止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不知是哪位高明的妙手偶得。

  最有趣的还是“席梦思”的移译。现在都知道“席梦思”指弹簧床,但“席梦思”本是美国一家专门生产钢、铜弹簧床及床上用品的“Simmons”公司的译名。该公司以前曾在上海设有办事处,初译为“雪门斯公司”,译名平平,与公司产品无任何关联。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该公司改译为“席梦思公司”,“席梦思”确令人对该公司的产品产生浪漫联想。生意兴隆再加译名漂亮,“席梦思”遂成中文弹簧床的代称。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内地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a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打的”在内地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译名种种,不拘一格,译界高明可各显身手,任社会生活自然选汰。但笔者以为科技译名却应当遵从有关部门的规定,否则将引起严重混乱。

  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将英文“Laser”一词译为“激光”,而海外华界多将其译为“镭射”。若纯就译法而论,“镭射”音义皆备,似棋高一着,所以现在许多广告或歌厅招牌上的“激光音响”“激光唱片”都让位于“镭射音响”“镭射唱片”。更有甚者,则干脆来个兼容并包,赫赫然写上“激光镭射”或“镭射激光”,令人啼笑皆非。

  全球化时代音译意译似均已赶不上“时代需要”,干脆卡拉OK超、TVKTVDVDVDCDVCD、3BBSIPQQCEOCDMAADSL……直到最近随“超女”一夜走红的PK,这些“蝌蚪文”(以前还可用“蟹行”鄙称,可惜现在汉文多也改成横排“蟹行”)居然都直接羼入“天雨栗、鬼夜哭”才创造出来的汉字之中,成为“现代汉语”。是耶?非耶?更有甚者,令中老年一头雾水的“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却大行其道,什么东东、斑竹、偶、大虾、菜鸟、青蛙、恐龙、CUMMGGBFGFLFLPBT、886、7456、9494……随着“E世代”“长大成人”渐成社会中坚,这类“网语”(如不高兴,不妨疾首蹙额将其称为“魍语”)已经并将更迅速地进入“普通话”。倘仓颉再世,不知当作何感。

方言的“话语权”
  语言的“势利”还表现在一国之内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当年的“外省青年”到巴黎奋斗,首先即要努力去掉“外省”口音。而今日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成为经济中心,总是风气先得也。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埋单”“搞定”“生猛”“炒鱿鱼”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一批东北小品演员愣使“忽悠”等原本有些戏谑色彩的东北土话在嬉笑声中渐渐“普通”起来,这固然是“明星效应”,然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中央电视台”才有此使经济、文化尚居“边缘”的“东北方言”跻身“主流”——只有经过“中心”的认可,“边陲”才能取得一定的“话语权”。

  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祖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两岸隔绝几十年后,原本同根的语言已发生一些地域性差别,增加了彼此理解的困难。所幸两岸交往渠道重开近20年,语言终于互相影响,扭转了越来越“隔”的趋势。资讯、数位、考量、提升、作秀、量贩、认同、体认、愿景等一批来自台湾的词汇济济而入。此次举世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层并不排拒来自台湾的词汇。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若追根溯源,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那就只能不是“噫吁嘻!”就是“乌呼哀哉!”几年前,我就曾撰文,主张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同样,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

  虽有种种混乱,但总体来说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格外值得深思的是,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重要原因,是“新学”在日本遇到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这种“师生易位”的历史说明,若想以保守封闭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用心可谓良苦,但结果不仅无裨于事反而更加被动,“弘扬民族文化”云云则更无从谈起;相反,只有开放的文化才能赢得主动,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弘扬。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动感时代”,语言必定五光十色、雅俗共存、新旧并列、鱼龙混杂,本人也不禁“打油”一首:“出门就打的,吃喝皆料理。饼干克力架,家具尽家私。GGMMLGLP。青蛙遇恐龙,CU886。”

    ──原载《南方周末》2005年12月22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4:23 | 只看该作者
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
 
山东省青州市潍坊教育学院 单 强
 
 
【摘要】   新词新语是指近年来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主要来自一些外来词,方言词、专业词、新造词语以及原有词增添新的义项等,它的突出特点是反映事物或现象以及表现人们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敏锐性。不断的吸收新词新语是丰富和发展普通话语汇系统的有效途径,新词新语的使用使得我们的言语交际更加方便、生动、形象。


【关键词】
  新词新语 外来词语 方言词语 专业词语 思想认识 普通话 语汇系统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发展变化着的语言要素中,语汇又是最活跃,最敏感,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当然,其他语言要素也是有发展的,比如正补结构中“动+形”(例如:说清楚,听明白),现在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口语常用的“重叠动词+形”(比如:讲讲清楚,说说明白),但是像这样的语法变化毕竟不多而且变化速度较慢,只有语汇的发展变化多而且速度较快,新词新语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本文拟对新词新语的几个问题作以探讨。

一、如何界定新词新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人们对客观外界也会不断产生一些新发现新认识,因此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反应当时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们认识的词语,这些词语在那段特定的时间内都曾列人新词新语的行列。譬如我国农村从建国到现在就出现过许多词语: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队,大跃进,按劳分配,战天斗地,自留地,口粮田,责任制,联产承包,立体农业……这些词语分别在其产生和通行时间内都曾属于新词新语,但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后,有些被沿用到了我们正常的现代汉语语汇中,由于时间长了也便退出了新词新语的行列;也有一些随着所表事物或现象的消失而不被正常运用了,这一部分词语被称作历史词语。

  综上所述,新词新语是一定要有时间限制的,也就是在近期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才算作新词新语。这其中有几点应当说明:

  一是最近产生的词语,这个时间应限定在近几年或十几年内,时间再长了不应再算作新词新语。

  二是不论产生于何时何地,但必须是最近被普通话吸收的词语。即使产生时间很短但未被普通话吸收的不应算新词新语。

  三是比较特殊的,即普通话中原有词在最近被约定增加新义或意义转移的词语,因它的作用相当于产生新词而理应归人新词新语中。


二、新词新语的主要来源

  1、吸收外来词:
    在外来语言中我国使用英语最多,因而外来词来自英语的也最多,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外语字母组合或外语词缩写。例如。MTVWTOKTVXONBACBACUBA……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新华词典》在最近修订中增收了部分由外文字母组成的词语。

   ⑵ 外语字母与汉语语素组合。例如:BP机,AA制,时代等。而“卡拉OK”,一词看似此种外来词,但它比较特殊,因为它是两种外语的组合,“卡拉”来自日语,“OK”沿用英语字母。

   ⑶ 音译外来词。例如:的士,巴士(大巴,中巴,小巴),麦当劳,肯德基,乐百氏,丁克,敌杀死等。

   ⑷ 音译加汉语语素。例如:呼拉圈,桑拿浴,迷你裙等。“的士”是出租汽车,香港人把乘出租汽车叫做“打的”,随后由南及北传入大陆内地,但与此同类的“巴士”不能说成“打巴”,可见此法不具普遍性。

  2、吸收方言词:

    我国地广人多,方言复杂,本文不去着意考究新词新语产生于哪种方言,只是指出了它大概产生的地域,举一些例子简单说明如下:
  
    侃:作为词过去在普通话中基本不用,成语“侃侃而谈”、惯用语“侃大山”等作为语素用到过。它来自北方方言,近年来使用频繁,并且除了可以单独使用(侃、侃侃)外,还与别的语素组合构成越来越多的词,例如:神侃、胡侃、乱侃、能侃、侃家、侃爷,等等。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有“侃球时间”专题节目。

    傍:属北京方言词,也是近些年进入普通话的。“傍款爷”(早期用语)、“傍大腕”、“傍大款”是指女人依靠有钱的或者有权有势的男人生活;而“傍富婆”则是指男人依靠富裕女人生存,原本是讽刺挖苦甚至是骂人之词(吃软饭),现在虽然仍有贬义,但逐渐向中性词方向发展。

    泡妞:“泡”作为动词很早就在普通话中使用开来,而加上宾语“妞”构成述宾型合成词则是起源于广东一带的方言词,开始时人们称为“勾女”,普通话吸收了“泡妞”而没有吸收“勾女”一词。与“勾女”相对应的词当时还有“勾仔”,也是广东一带的方言词,“勾女”的主动者是男性而“勾仔”的主动者是女性,“勾仔”也未被吸收进普通话语汇中。

    二奶、包二奶:这两个词语所指现象目前在我国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复杂,所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2000年开会讨论修改《婚姻法》时,委员们对如何处理这种现象争议很大。据有人考证“二奶”一词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本义就是指真正的小老婆,传播开来后其义逐渐扩大,现在用它主要指男人所包养的情妇;“包二奶”由于加上了动词,成为了述宾结构,其义也变为男人包养情妇。“二奶”是名词,“包二奶”可以看作固定的述宾短语或干脆归入惯用语。

    老公:这个词挺有意思,它本属南方的一个方言词,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经常使用。作为纯方言词产生时间已经久远,但被普通话吸收只是近些年的事情。从它自身的结构和与别的词的关系看这个词有以下几点好处:
   ⑴ 沿用了人们口语中常用的虚语素“老”,符合汉族人的习惯,说来特上口;
   ⑵ 使用了实语素“公”,标明了所指称对象的性别为男性,表义很明确;
   ⑶ 使多年来没有很好对应的“老婆”一词有了对应词(或叫对称词),二者从构词到表义都相呼应。
    因此我们觉得它是指称丈夫的最好的口语词。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丈夫先生男人当家的对象爱人老公
妻子太太女人做饭的对象爱人老婆
    “夫妻”的别称尚有许多,这里只是举出经常使用的几组例子。根据此表可以看出,除了B组使用历史比较长,称说也不会产生歧义,是标准的普通话词语外,A、C、D、E、F、G六组的表义都有局限,其中A组是古语词,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可以单用,而口语除了二者连用外一般不再单用;C组中“先生”是多义词,可以泛指男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性别不限),还可以特指教师、医生、管张的或者算命的等等;D组两个词均有泛称和特称问题;E组两个“的”字短语内的述宾短语各指明了其主要作用,但明显有男尊女卑之嫌;F、G两组均有指代不明的时候。H组克服了上述几组的缺陷,所以是最好的对称词。

    此外,靓、爽、帅、哇噻、靓丽、买单、爆满、火爆、理念、生猛、火局油、搞掂、摆平、搞定、敲定、糙哥、帅哥、靓妹、写字楼、发烧友、追星族、太空水、精品屋、连锁店、大哥大、随身听、情侣装、大姐大、炒鱿鱼……都是吸收的南方方言词语,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在语言上,尤其是词语使用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当然北方方言词也有许多被吸收,如:腕儿、大腕儿、款儿、大款儿、爷儿、款爷、开涮、宰人等)。

  3、吸收专业词:
    由于近年来高科技和电脑行业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这些行业的一些专业词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例如:

    纳米:本来是长度单位,据说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现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比如说:“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等。

    硬件,软件:本来指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现在“硬件”也用作指生产,科研,管理经营中的设备等特质条件,而“软件”还用作指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

    另外,像克隆,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食品,上网,网民,网吧,网虫,宽带网,多媒体,断层,软着陆,冷处理,热定型等也都是吸收的专业词。

  4、原有词增加新义:
    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变化从外部看数量有增减,从内部看语义有转换,而某些语义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又相当于新词语的产生。例如:

    围城:这个词追根溯源的话应属外来词,但现在从构词方式到语素表义各方面看都是汉语词。它最早出自法国谚语,现代大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用它作标题后,广为中国人所知所用,特别是拍成电视剧播出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了。

    小姐:该词在解放前用作称呼那些生于富贵之家而且精通琴棋书画并且多愁善感的女子;解放后用来讽刺一些不爱劳动只图享乐而且注重打扮的女人;改革开放以后用它称呼具有妙龄并且有一定身份分和教养的女孩,所以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被称作“小姐”时往往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进人90年代后南方沿海一些城市的人们用“小姐”专指从事服务行业的女性;而最近几年也是南方人用作特指那些与“三陪”紧密相连的艳装女子了。

    绿色:本来属颜色的一种,现在赋予它无污染的含义,因此与此相关的“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绿色植物”,“绿色服装”等层出不穷。这里我们强调一点,旧词添新义需经社会成员约定俗成,而像《潍坊广播电视报》(2000.1.5)摘文中所说“同志”一词在90年代以来它又得到了新生,用来指称“同性恋”,我们总觉得缺乏依据,不够严肃。

  新词新语的来源途径尚有多种,比如新造的有三资,三产,提速,关爱,一国两制,随身听,情侣装,太空水,发烧音响,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不再一一说明。


三、新词新语的特点和作用

  新词新语的突出特点就是反应事物和现象的敏锐性。前面谈过由于客观事物和现象是千变万化的,原有语词难以及时而准确反应出这些变化,新词新语便应运而生。比如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上网”便成了时尚,以此盈利的经营场所就叫“网吧”(亦作“网巴”),迷恋于此者形成“网民”,“网虫”,网友,这些语词及时准确生动地反应出了这些事物和现象。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可以丰富普通话的语汇。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使得普通话语词量大增,虽说有时给一些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但它毕竟方便了人们的交际和表述,符合语汇发展的规律,也正因此,普通话语汇系统始终都是不断利用新词新语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

  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是每一种语言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且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越是发达,其创造和吸收新词新语的量往往也就越大,我们汉语的发展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同时,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密切注意到语言的发展动态,及时学习,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好新词新语,从而使我们的言语表述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更具有适时性和现代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06 , Processed in 0.0864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