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61|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生书呆子语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0 14:3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生书呆子语录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一:刘正成面面观

第一篇 挥之不去的刘正成情结

刘正成下台已经两三年了,两三年间书坛的变化几乎可以用翻天覆地、物非人非来形容。这样的情况下,按说刘先生应该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遗忘得差不多了。

事实恰恰相反,我发现在我接触的几十个书坛人士中,书坛小卒也好,书坛大腕也罢,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都有一个刘正成情节。也许是我写过《夕阳古巷、竹影老屋------初访刘正成》的帖子吧,也可能是刘公最近平反的轰动吧,几个月来几乎每一次和书法朋友见面,都会有人自觉不自觉的提起刘正成,关于刘先生的话题经常成为谈话的主题:

有人赞,刘正成是当代书法繁荣的大功臣

有人贬,书法在今天的种种弊端刘正成是始做蛹者

有人爱,看到呆子访刘正成的帖子,他哭了!

有人恨,刘正成今天的结果是咎由自取

有人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呆子你一定要多多拜访刘正成

有人劝,呆子你一旦是进入刘的圈子就永远不能回到书坛的主流!

有人问,呆子你说刘正成到底嫖娼了没有

有人探,刘正成的字现在多少钱一平方尺了

有人惜,刘公在这种事上栽跟头真是太可惜了

有人幸,刘公此种遭遇对他书法学问有好处

---------------------------------------

很难想象,这些复杂的感情和截然相反的评价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历久不衰,也正是这个奇怪的现象激起了天生书呆子的好奇心,用几个月的时间去仔细研究刘正成这个当代书坛最敏感最复杂最传奇的人物。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37:37 | 只看该作者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二:雾里看花说张飙——又一超级震撼
第一篇:是能人还是祸首

在现时书坛,权力最大、最有争议、最敏感的人物就是张飙。

说他权力最大恐怕没有任何异议,在《中国书法》2001年第一期第13页《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名单》里,在名誉主席、主席、顾问名单之后,在按姓氏笔画排列的13位副主席之前,赫然单列一栏: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届驻会副主席  张飙。可见张飙同志是明显高于其他副主席的副主席,也就是管事的副主席。

正常的官职设置,张的这个位置,似乎叫常务副主席更加贴切些,为什么没这么叫,而是冠以“驻会”二字,虽然显得不是那么正统,但是却有它的独巨匠心之处,他“驻会”,别的副主席在家呆着,一下子就凸现了他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有人说张飙主席是在别处被排挤混不下去了,安排到书协给个职务混退休来了,这种说法一看就幼稚,在别处的情况不知道不能乱说,在书协的职务安排可是实打实的,绝对没有什么安慰的意义。他这几年在书坛呼风唤雨的行动表明,他确实拥有政府授予他的实在的权力,至于授予他这个权力的背景,下文还要专门分析。

说他最有争议,是因为目前在书坛存在着关于他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能人和祸首。请看书法网络论坛上两个帖子的标题:
启功是超人沈鹏是庸人张飙是能人————作者:丁圣叹
“举手”为中国书协“掘墓”——————作者:刻舟求剑(注:帖中所指的是张主席带头举手投票的画面)
两个题目前者说他是能人,后者说他是带头掘墓人当然是祸首了,呆子大致统计了一下,其他关于张主席的评价,都大致不出前述的两个范畴。褒贬悬殊到这种程度,说他是最有争议人物,没错吧!

说他最敏感,是因为随着书协换届的山雨欲来,他的未来沉浮格外扑朔迷离,有各种消息和揣测,说他能当主席的人有,说他要下台的人也有,不管怎样他的去向对书协的未来走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因为几年以来书协的张氏烙印太深了,不管主席由他来当还是别人来当,都必须首先面对的是对张氏烙印的处理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敏感至极。

敏感和争议,这是新闻评论的绝好话题,这样敏感时机写这个敏感人物,真是几年难遇的绝好机会,放过这个机会就不是天生书呆子,呆眼看书坛系列就严重不完整。因此,尽管呆子资料不是很充分,尽管呆子没有见过张主席多方联系也没有结果,但还是要靠手头资料对他分析一番,以博大家一乐(坡子吕三说读呆子的帖子是人生一乐)。

同样是由于资料不全,呆子决定变换方法,在这里邀请与呆子有共同兴趣的同道广泛参与,希望我们能共同写出一个客观真实的张飙。如果张主席看到此文(肯定看到),愿意的话可以给呆子发短信,呆子很希望能和他取得直接的联系和采访。

跟帖吧,朋友,呆子一两天来一段,争取把帖子写到换届!

第二篇        张飙卖字

在书坛,对张主席批判最多嘲笑最多的就是他写的字了。请看一个网上的帖子:

张飙主席没有一点书法功底照样出名
我在山东的一网站看到张主席的字一幅卖到5000元了。你们还写个啥!写得再好能卖过张主席吗?还是想法当官吧!官当大了字就值钱。

这个帖子内容我没有核实真假姑且不论,但作者的态度还是明摆着,一是张主席没有一点书法功底,二是张主席的字本来不值钱,是因为官当得大才值钱。

在书坛,包括呆子在内,至少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会认为这两个判断是正确的。但事情还不仅于此,天下的事有时候越是觉得天经地义的时候里面越有玄机,张飙的写字卖字其实是值得探究一番的。

呆子做了个实验,把《中国书法》杂志2001年第一期第49页至第55页的《国际书法名家邀请展作品选(一)》中共47幅书法作品给五个没写过书法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亲戚朋友看,让他们选出10幅最差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五个人没有一个选中张彪,又让他们在第一次挑选剩下的作品中每人再选10幅差的,居然还是没有张飙,再这样选一次,仅有一人选张飙,接着选下去,张飙还是没有被5个民间评委淘汰,直到最后还有两个民间评委认为张飙的字应排在最好的前十名。

让我们这几页书法作品的作者名单:沈鹏,王学仲,刘艺,李铎,佟韦,谢云,张飙,郭雅君,饶宗颐,黄君实,梁披云,翟仕饶,熊秉明,刘才昌,连家生---------,有趣的是上述人选从沈鹏到王学仲,都有在第一、二伦就被选中淘汰的记录。

这样的实验简单便利,人人可做,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但我相信无论谁试,都会得到跟我差不多的结果。荒诞吗,一点都不荒诞,不管我们这些常写字的多么不情愿,其实当代大众的书法审美水平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也不能因此就骂大众没水平,你看上述书家的作品,你就认为他们都好吗?换上启功、刘炳森、欧阳中石,他们的价高,字就一定好吗?再看一下牌匾、宾馆、画廊、新建碑林,和张飙一个水平的字堂而皇之地高悬壁间,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吗?

有了这个理念后我们再回头看张飙的字,有人真诚地喜欢,有人真心地说好,是不是也是可能的,是不是也是合理的,是不是也是正常的呢。

上面说的是张飙的写字,我们再进行第二个问题,分析一下张飙的卖字,因为写和卖是两回事。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关于张飙卖字的消息来源是互联网和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没有经过核实,但我相信这些信息不是空穴来风,十有八九是可靠的,也就是说张飙确实卖字,而且价格不低。

关键问题是要张飙的字是怎么卖的,卖给什么人了。如果真有如我上面调查的一些人,他们真的认为张飙的字不错,因喜欢而掏钱买了,甚至看到他是书协副主席的身份而产生了敬仰之心,出了个高价钱,这是正常的事,我们可能觉得好笑,但我们没资格进行批判。当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买字是为了投机牟利,他们就是看好张主席的字会随着他个人的权力和影响的扩大而升值,而出钱投资甚至大肆炒做,这也是正常。但如果象一些谣传一样,张主席卖字是权钱交易,别人通过高价买字的形式来行贿,达到非正常入展、获奖、登报的目的,这样的卖字就有问题了。这样的事有没有,我不知道。

分析了卖字还不够,我还要分析一下张飙卖字的心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卖字心态,启功卖字和仿启功的人卖字,心态肯定不同,后者就是为了牟利,前者不仅仅是为牟利。为牟利而卖字的人一般不管自己的字好坏不管怎么写写什么怎么卖,只要能卖就行,卖的价越高越好。象启功那样不仅仅靠卖字牟利的人,一般还有一些清高、诚实的心态,珍惜自己的名誉,不愿因铜锈玷污自己的名声和艺术追求。

张飙卖字的心态是什么,他心里想的我怎么知道。

第三篇        检验张飙是不是内行的十个问题

上一篇中我对张飙的书法水平进行了分析,尽管他的书法水平不高,但我们还不能就此推断他对作为书协领导管理书法是外行。

书法水平只能是判断是不是书法内行的一个指标,很多人字写的不错,但一个有点天分并肯刻苦练习的人一般都能把字写好,但这还不够,除写字好坏之外,对书法的理解深度(注意我这里不用书法理论水平这个概念)往往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内行的更重要标志,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人颜体写的不错,但大骂赵体不好,帖写得不错,但大骂写碑的不好,造成这种狭隘的偏见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对书法理解能力高低问题。

字写得好,对书法的理解深刻,作为一个书法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就基本够了,但作为管理全国书法的书协领导光有上述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对书法艺术发展规律、书法艺术管理规律的理解掌握问题,这个条件其实才是判断作为书协领导是不是内行的最重要的指标。因为书法家协会领导和书法家的区别就在于“领导”二字,而领导的含义不是权力,而是管理,书法的管理当然要对书法艺术发展规律、书法艺术管理规律有深刻全面的理解。

判断张飙是不是内行,写字水平这个指标是容易判断的,我想多数人会给他一个不及格的分数。那么第二个指标对书法的理解,第三个指标对书法艺术发展规律、书法艺术管理规律的理解,在这两个更重要指标上张飙能否及格,就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了。我这里给出十个问题,由大家根据张飙做书协领导以来的做法,对比这些问题看看他是不是内行。

问题一、书法需要不需要一个政府机构来管理,历史上没书协,国外没有官办书协,现在中国有书协,这是正常还是不正常

问题二、书协应对书法管什么不管什么,现在的管理方式对书法发展的弊端是什么

问题三、当代的书法环境同20年前比有没有变化,书协有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问题四、官办展览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什么,除了办展览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问题五、如何保持国展和《中国书法》的权威性、廉洁性和公正性

问题六、书法的发展需不需要导向,怎么导向,反丑书是不是正确的书法导向

问题七、书协经费是不是不足,造成书协经费不足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在不损害书协形象的基础上筹资

问题八、需不需要进行书法普及,怎样进行书法普及

问题九、当代为什么难以出现书法大师

问题十、如何处理好市场经济和艺术发展的关系


第二篇        靠展览弄钱的外行副主席?

刚才一个朋友打电话,他说你书呆子可能是得法律职业病了,明摆着的事你都不敢写,那张飙就是个外行副主席,你看他五年里除了办展览他还会做什么,办展览也是办一个砸一个,兰亭展,八届国展,哪个不是一团糟,倒是对搂钱不外行,把书协的牌子卖来卖去,也不知道钱都搂到哪里去了。

接过这个电话,我想有必要把内行和外行问题再深入探讨一下。

判断张主席是否内行的手段是听其言,观其行。他的高论我们无缘听到,只能观其行,看看他的做法和效果。

我想朋友说的话至少一点是有道理的,就是张主席和展览确有不解之缘,他在任的几年,不能说其它的事都没做,但他办得最多的、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展览。

展览也分两类,一类是兰亭奖、八届国展等由中国书协直接主办的展览,另一类是中国书协挂名收钱的展览。兰亭奖组织上不得力,结果更不理想,这个“其高度、规模和评选机制是史无前例”的“中国书法最高奖”最后被人称为新人展,八届国展更是丑闻叠出、欲盖弥彰,成了20年来被批评最多的展览,其它的一些专项展览也总是传出各样的花絮故事,总之张主席主办的展览,不受批评的少见。

办展览不成功,可能有不懂行的原因。展览是评委评出来的,评委是张飙等人选的,如果他不懂行,他就不知道谁的字好谁的字不好,谁的水平高谁的水平不高,谁作为国展的评委合格谁不合格。他认为合适的评委,在书法水平上可能是二三流角色,由一帮有二三流水平书家参加组成评委会进行评选,其评选水准可想而知。

然而我们还不能就此一口咬定,张主席展览办得不好一定是由于他不懂行导致,八届国展被蔡树农抖搂出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展览不尽人意似乎还有一些不正常的利益因素人为因素在作怪,这种不正当思想支配下的不正当行为仍然可能导致展览结果的不公正,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客观的不懂行可能选出水平低的评委,主观的人情利益关系作用下仍然可能选出水平低的评委。

评委选择这个展览中的关键环节是这样,展览组织评选的其他环节也是这样。我们还真说不清展览办得不好究竟是张主席外行的原因还是他存在私心杂念的原因,是客观上无能还是主观上故意,亦或是二者兼而有之。这样前面我朋友关于张飙肯定是外行的论断就站不住脚了。

展览是这样,推而广之,其它事情也是这样。我们看张主席领导下的《中国书法》杂志,水准的严重下降是圈里圈外公认的事情,这种水准下降的原因究竟是领导、编辑们的水平问题,还是人情和交易问题,恐怕也不容易分辨清楚。

再推理一下,张主席给我们一个除了展览其他工作都不重视的印象,是他主观上认为除了展览其他工作对书法展览统统不重要,还是他对举办展览有特殊原因的偏爱,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张主席干这几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数量大幅地上升。

弄钱的问题,下文再讲。

第六篇          书协应该干什么

上篇提到,判断张飙弄钱是否正当的一个主要尺度就是书协经费是不是确实紧张,而判断经费是否紧张的关键是书协应该做什么工作,如果书协开展的都是有利于书法发展的工作,而开展这些工作确实经费不足,那么我们可以从用途上肯定张飙弄钱的做法,如果他弄的钱用在对书法发展无意的事情上,我们就可以从手段和用途上对张飙弄钱进行彻底的否定。

书协应该干什么?这是个当前从普通书法家到书法家协会到中宣部必须重新审视和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比书协如何换届要重要得多。管理内容和管理体制的问题不解决,你方散罢我登场,换上谁也起不了大作用,换上谁也会骂声不断。

我在《好友梦见了刘炳森》一帖中曾写到“刘正成事件、左锦朝的猝死、刘炳森的病逝
都是当代书坛最重要的事件”,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这三个事件除几乎板上钉钉为下届书协主席的刘炳森先生天不假年对书协的人事变动会有重要影响外,其它两个事件都和书协管理内容和管理机制有关。

要不是书协因体制的原因沦为你死我活的权力角斗场,就不会出现有辱斯文的刘正成事件,要不是中国书协主导的展览机制弊端,就不会有千古奇闻的左锦朝为备战国展为成为光荣的中国书协会员而累死!

在今天当人们把书坛象这样的种种怪现状不满发泄到张飙等人身上时,我们能不能反思一下书法管理体制的问题呢?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我们党英明地提出了检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放到书法领域,我认为就是要看书协的开展的各项工作是不是有利于书法的健康发展。什么是“健康发展”?为了避免分析论述得过于空泛,我还是以全国展览这个书协主要工作为例进行分析,看看国展的举行是不是有利于书法健康发展。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千古名训。书法这门艺术,在多数情况下,也难有高下之分,你写篆我写草,你写碑我写帖,你写王羲之,我写颜真卿 ,你写多宝塔,我写大麻姑,各有偏好各有擅场,除了功力相差悬殊的还能见出高低,在功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怎能分出好坏,怎能确定你就是一等奖我就是二等奖,你就能够入展,我就必然落选呢?这就象强制动物园里的动物进行比赛一样,狗熊跑不过兔子,大象爬不过猴子,你能说兔子和猴子就比狗熊和大象强吗?

而我们举办了二十多年的全国展览,什么全国展,什么中青展,什么新人展,哪个不是要人为的在不适合竞赛的书法上设定一个比赛呢?这种人为比赛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几千年以来一直延续的靠民间靠社会靠历史检验判断好坏高低的书法,到我们这一代给它树立了一个权威,给它选择了裁判,还不是一帮裁判,国展是一帮,中青展是另一帮,国展侧重传统功力,就象让动物们比举重,中青展侧重于比花样,就象让动物们比跳舞,于是为参加国展孔雀们要练举重,为参加中青展大象要练摇摆。不是百花齐放吗,国展就是把不同土壤气候环境下的梅花、菊花、荷花、桃花开在一处,然后由荷花评委评梅花,菊花评委评桃花;不是百家争鸣吗,国展就是把百灵、老虎、蛐蛐放在一起比赛,看谁的鸣叫更好听,评选的办法依然是蛐蛐听老虎,老虎听蛐蛐。这不就是国展的荒诞吗?

我们还要看到当代人为地通过展览给书法树立的权威和裁判,还不是一般的权威和裁判,而是有国家权力做后盾的权威和裁判,国家权力的支撑,使本来不那么合理的书法比赛披上了神圣的光环和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种权力支撑的权威评判相当程度上取代了社会和公众的评判。于是国展获奖就是写得最好,入展就能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加入协会就是书法家,以王羲之们为标志的神圣的书法家们,到今天变成了需要文化考试的小混混们,这不就是中国书协的旷世杰作吗!

好的评判当然会给书法家带来名声和利益,多数的书法家又不能摆脱名声和利益,而对驱逐利益的书法家来说,通过书协展览获得书协的权力评判显然比社会公众的评判要便利简单得多,于是大家趋之若骛,而要获得书协的权威评价,就必须坚守书协的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就必须削足适履,以牺牲个性和才华为代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少数人获得了短期的利益,失去了艺术生命,多数人连短期的利益都得不到,竹篮打水一场空,左锦朝把命都搭进去,还有多少人挣扎在贫困和绝望的边缘!

这又象动物们比赛,动物园饲养员说动物们你们谁叫得最好听谁就有饭吃,于是面对蛐蛐评委和百灵评委,所有的动物,猴子也好,老虎也好,都模仿蛐蛐和百灵的叫声,结果模仿得好的少数动物得到了食物,其它的动物嗓子坏了,肚子也空了,最脆弱的动物经不起折腾凄惨死去,它就是动物里的左锦朝!

关于展览问题,下篇还有。

第七篇        不是能人是罪人

当我们现在对张飙乃至书协举办的展览进行清算和批判时,我们必须看到展览产生和存在是历史的必然。

艺术展览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原先作为消遣和爱好的艺术行为必然会向面向市场的艺术创作转变,艺术品必然会成为商品,艺术品作为商品要想畅销就必须有营销商品的活动,展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最重要的艺术品营销方式!

看孙洵先生的《民国书法史》,我们就发现至少在民国时代专门的书法展览就产生了,不过那时的展览还主要是个人展览和小群体(几个朋友,一群师生,或者某个民间书法协会、团体的成员)展览,属于自我推介和小群体推介形式,直至今天这样的展览还非常普遍,个人展比如刘彦湖文字江山展览、孙伯翔个人展览,群体推介展览比如“当代军旅著名书家二十一人作品巡展,等等。

与带有个人和群体自我推介性质的展览(我们姑且称之为推介展览)相对应的书法展示模式是书法大赛。同样是放在展厅对一批书法作品进行展示,以期获得扩大作者知名度的推销,但其运做机制和理念上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比前者多了优劣的比较和淘汰,出现了竞争,有竞争就有了征稿、评委会、评选程序、奖励和展览等一整套竞争机制的选择和设计。因为有了机制的人为设计过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是否公正是否效率的问题,也产生了这种机制运行的效果是不是符合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问题。

推介展览既然也带有艺术商品的推销性质,当然也存在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属于全社会背景下书家之间以展览为手段获得社会认知的宏观竞争,在展览内部是没有竞争的。因此推介展览较之书法大赛,在内在机制下缺少了一道人为设置的由少数人进行优劣评价的程序,而是直接由社会公众进行评价,这样书家就少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干预和影响,在大师辈出的古代是没有大赛的干预和影响的,因此推介展览,尽管由于商品推销的观念的渗透,使书家的艺术行为一定程度地背离了“游于艺”的本然状态,但较之于书法大赛内部的人为高低评判,他还是更接近艺术创作的规律,更缺少对艺术行为心、观念的扭曲。

大赛的产生也不是空中楼阁、空穴来风。尽管不同风格的艺术品之间不大适合高低优劣的比较,尽管同种风格作品的比较也很难能做到精确、客观、公正,但从古至今,人们还是自觉不自觉进行着书法好坏的比较,神品、妙品、逸品、能品,天下第一行书、第二行书、第三行书,国朝第一、第二,等等,这至少说明,书法艺术还不是完全不能比较的,不是完全的不可知论。从这个角度看,大赛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关键的问题是古人尽管也有好坏的评价和比较,但这种比较并没有搀杂带有利益因素的人造机制的评价,并没有使书法家们为好坏争得你死我活、不择手段、心态扭曲,而今天的大赛则是什么滥事都有。

但是事物总有两面,由于大赛评选结果能扩大优胜者的知名度,知名度的提高又能给书家带来现实利益,利益的驱使必然使书家踊跃地参加大赛,参加人数多自然就竞争激烈,激烈的竞争又促使书家努力提高书法水平,这样全社会的书法热潮产生了,社会整体书法水平也获得较大的提高。反过来,这样的热潮又促进了大赛的更多更滥地举办,物极必反,在大赛举办20年后,大赛对书法艺术规律扭曲的另一面开始显现出来了,人们发现大赛带来的种种丑恶现象,于是开始对大赛进行批评和质疑。

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展、中青展,就其形式来说,名义上是展览,其实就是大赛,是政府主导下权力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法大赛!因为有书协的大赛的刺激和引导,当代书法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几乎被破坏殆尽,到现在的复兴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展功不可没!也正是因为国展这样的书法大赛在全国各样的大赛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就大赛给当代书法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而言,书协也是难辞其疚。

既然国展这个最大的书法大赛对于书法发展是个既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又有很大的异化作用的双刃剑,我们就要审视在特定时代条件下正负两方面作用谁轻谁重,还要考虑能不能在体制框架内尽量减少负面作用。

近几年书坛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刘正成事件,左锦朝猝死,展览被商业利益和行政权力的左右和扭曲而受到的空前猛烈的批评,林岫公开信揭露的为书协换届而出现的卑鄙残酷的权力斗争,书协的威信空前的降低,等等,这一切都表明以展览为主导的书协领导体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国展等一系列官方展览的负面影响已经空前强烈,国展已经严重影响了书法的健康发展。那种靠现有的展览模式来引导刺激书法发展的观念已经严重地落伍了。

说到这里,我们在反观张飙主席那种热衷于展览的思维,那是严重脱离书法发展现状的幼稚和偏执,他这几年营造的是虚假的轰动和繁荣,这种繁荣越前行,越是恶性循环,背离书法繁荣越远,照这样下去,张飙恐怕不是拯救书法能人,而是破坏书法发展的罪人。

第八篇        假如没有国展,没有书协

前两篇里,我们对以展览为主导的书协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既然国展、书协对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具有这么多的弊端,是不是国展、书协就应该取消了呢?在民间的舆论中,不乏有取消国展、取消中国书协的泄愤之语,但从理性出发,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慎重地研究一下。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没有中国书协,没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书坛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

没有了主导书坛20年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就没有了官方的人为的对书法的优劣评判机制,似乎书法应该回归到了清代以前的自然、民间、业余、消遣的状态,也就是自然成为大师辈出的时代,当代很多虔诚地喜爱书法艺术的人们,似乎对那样的时代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但我要告诉大家,那样的书法环境是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而存在,我们分析一个事物的兴衰成败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书法发展到今天的状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没有了中国书协,书法的发展只不过是缺少了政治和权力的影响,但影响书法的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并不会因为书协的取消而消亡。

没有了书协,书法家为生存为金钱而钻营奋斗的的步伐不会停止。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当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打上金钱的烙印,各行各业的努力和奋斗都离不开经济的评判和主宰的时候,书法能成为吟咏风月、抒发情致的乐土吗,那些为书法这个需要倾注极大心血、时间和智慧的书法人会放弃物资利益而株守在精神家园吗?他们会放弃为出名赚钱而投机钻营,放弃不择手段吗?

没有了书协,商业展览、社团、媒体、市场就会变得清明干净吗?包装、炒做就不会存在了吗?

没有了书协,书法消费人群就会提高欣赏水平和品位,只要好的作品就一定会得到承认和认可了吗?

没有了书协,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书法教育就会摆脱利益的干扰,就能教育出王羲之吗?

没有了中国书协,流行书风,丑书,现代书法,老干部字,女人身上写字这些被人抨击过的现象就会杜绝消亡吗?

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正象我们对以往书协的作用不能一概抹杀一样,当代书法如何生存和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靠一两个措施就能根本改变的,由此那因为对中国书协的一些做法而不满就想把中国书协把张飙们一棍子打死的人,请你们对书协、对书坛、对时代谨慎思考,在得出科学的结论以前,请高抬贵手!

提请网友注意,呆子说过,这个评论张飙和中国书协的帖子将陆续写到书协换届,张飙的职务悬念最终尘埃落下为止,请大家耐心等待!

网友如有忌惮和顾虑就不要跟帖,同志们都不容易,唉!

第九篇 当代书法发展的三个敌人

对书协不满的很多人,认为书协的存在是当前破坏书法发展的最大敌人,甚至进而认为书协已经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在上一篇里我以提问题的形式指出,书协并不是造成当代书坛种种弊端、影响书法健康发展的唯一敌人。

其实当代影响中国书法发展的最大敌人有两个,一个是传统文化的衰落,另一个是商品经济的冲击,再一个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百年以来,从新文化运动,到除四旧,再到文化大革命,简化字运动,这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文化变革,已经根本地破坏了书法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当不写错繁体字已经当作国展获奖的考核指标的时候,当曹宝麟先生在网络上能挑出别人的错别字还被冠以有学问的时候,我们还能指望当代书法书法出现什么奇迹呢!

近20年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一方面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得到重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必然影响文化艺术的生存状态,金钱的诱惑和追求必然使多数书家变得浮躁、短视,经营和投机、肤浅和媚俗必然是很多人自觉不自觉的选择。

科技的飞速进步,电脑的迅猛普及,毛笔甚至钢笔都从实用领域退出,全民由于实用而对书写的依赖和亲和没有了,书法家不是书写人群中自然的选拔和涌现,而是靠特殊的机缘而入道,书法的群众基础必然是空前的薄弱了。

当然,事情没有绝对的,利益的追求当然能够刺激和激发书法家的主观能动性,脱离实用领域的书法可能带来艺术观念的自觉,但总体来说,传统文化的衰落,经济的冲击,科技的进步对书法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说他们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三大敌人一点都不过分。

同对书法具有长久的、根本的、难以逆转的影响中国书法的三大敌人相比,官方主导的中国书协对书法的负面影响只能说是暂时的、表面的、可以改变的,甚至书协的一些所谓“倒行逆施”也是这三大敌人作用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说,认为书协是书法发展的敌人的说法是牵强的,不恰当的。

我们更应该看到,既然当代书法发展的敌人已经找到,那么作为领导促进书法发展的中国书协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是研究克服避免三大敌人的影响,把减弱三大敌人的对书法健康发展的异化、冲击和破坏作为职责和任务,只有这样书协才能对得起政府给予的权力和肩负的使命。

而我们的张主席领导中国书协,却反其道而行之,对克服现代科技对书法的影响没有作为;对克服传统文化衰落对书法的影响只有一个手段,找错别字和对获奖书家进行文化考试;对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坚决抵制,反而同流合污,把在商业展览中捞取费用、在国展中引入商业手段多多赚钱为能事,张主席居然还因此成为能人,这样的书协被少数人视为敌人,是不是很正常呢?


请原谅我的骄傲——匆忙的结局

张飙下台了!

本以为书协的换届要到年底,所以我写张飙也就放慢了脚步,争取将文章的高潮放在最后,以期获得较大的影响力和轰动效应,没想到在书协换届前先是党组换届,在党组换届中张飙和张传凯、郭雅君就终结了他们在书坛的使命。

既然下台了,我再接着写张飙在体制下的无奈、张飙的性格、张飙在书坛换届后的命运预测等篇章也就没有了太大的意义,雾里看花已成昨日黄花。当然我前面写的几篇也不是没有意义,我相信该看的人很多都已经看了,也许呆子关于张飙、刘正成、刘炳森等系列帖子对书坛的换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这是民意。

不过被捧为“能人”张飙能够下台,说明中宣部、文联对张飙的做法是否定的,在很多人都认为张飙是能人的同时,呆子对他这个“能人”进行彻底的剖析和否定,说明呆子的洞察和判断力还是不算太差的。

请大家原谅我此刻的骄傲,因为在大家对张飙噤若寒蝉的时候,我能够发出这个惊世骇俗的帖子,而且在没几人敢跟帖、没有网站能够及时地将这个帖子总固顶的情况下,我能够大胆地、决然地写下去,而且最终经得起检验,这不值得骄傲吗!

坦率地说,我对张飙没有太多的恶感,在我眼中他是一个在体制、私欲、能力综合作用下的矛盾人物。据说他为人和蔼、谦虚,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逢年过节,很多同志都能收到他的拜年短信,据说他曾指天发誓说他没有整过刘正成。

有人说呆子是个乌鸦嘴,写刘炳森刘先生驾鹤西去,写张飙张先生黯然下台,这是胡说八道,这两件事一个是巧合,一个是预见,我写刘正成没几个月,他就被公安部平反了,这又怎么解释?不过写完这三个人物,放眼书坛除了王镛恐怕也没有几个人值得写了,下届书协当然可以写,但恐怕要等经过两年听其言观其行以后再说,王镛写不写,啥时候有兴致再说吧。

祝愿张飙先生健康快乐,希望有机会能和他喝酒!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38:14 | 只看该作者
呆眼看书坛系列之三:戏说歪批书法网络众生相——超级搞笑版

写作缘起:书法网络上有个中文系的高才生叫林缘堂主,他发来短信,说呆子写的《呆子看书坛系列之二:雾里看花说张飙》很不成功,忽视了网络的特点,靠复杂的逻辑推理绕来绕去的,让人看了发晕,于是呆子心血来潮,决定来个一点都不带逻辑分析的搞笑帖子,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第一歪批  糊里糊涂比论坛

现在的几个书法论坛,你说你第一,我说我第一,究竟谁第一,谁也说不清。

比注册会员人数,有人说了,你那一人几十个马甲,即使注册了十万,也顶不上我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一万,况且历史上网友10万现在不一定有网友一万

比同时在线人数,十分钟同时在线人数可能100,一百分钟同时在线人数可能1000,这个论坛调成十分钟,那个论坛调成100分钟,鬼才知道哪个论坛网虫多

比点击率,书法网又出来打假,还现身说法地做技术处理把一个帖子的点击率改成一百万

比排名,书法江湖动员铁杆网友疯狂投票整了个BBS第一,书法网又质疑是靠投票软件干的,书法江湖又是辟谣又是对铁杆们热烈感谢,江湖这边祝贺话音还未落,书法网那边又整出一个世界权威排名说他们才是老大哥

比跟帖,同样一个帖子,这个论坛说我们跟了20页,那个论坛说20桶白开水还不如我们入木三分两句骂

比潜水,中国书法家论坛说我有书协背景书协领导都潜水来我这侦察,书法网说我是书法第一门户网站而且我在北京,书协领导当然装做客人到我这来在线

比名人,中国书法网来个王镛石开等五人做答卷,中国书法家论坛来个张旭光、王友谊等光膀子抡笔大写真,书法网拉来了邱振中,又拉来了张旭光,据说还要在11月8日把身体不好孙伯翔老爷子从天津拉到北京城来受罪,书法江湖也不甘寂寞,不拉大腕拉小腕,不拉新腕拉旧腕,最近又翻腾出储云壮门面,最从容的是中国书法在线,干脆设个名人在线,刘正成先生在家守株待兔,只要来客同意来个在线登一个

这就是现在的书法论坛,变着法儿地比牛B,变着花样拉客户,倒是忙坏我们这帮小网友,今天接到短信到这里来捧场,明天接到电话到那里去灌水,也不知道谁是朋来谁是友,谁是真来谁是假,倒是辈分有提高,不管什么鸟人都可以大胆地高呼一声———兄


呆子提请各位看官注意:以后的内容先是六七个论坛逐个歪批,然后是挑选几十个网络人物戏说,估计写满50段问题不大。

愿意看的赶紧跟帖!

歪批第二篇  书法江湖——乡村凤凰何处飞

话说呆子在农村躬耕垄亩的时候,邻居家一位大叔,人即聪明,又中学毕业,还写得一手好字。无奈家境贫寒,难以入大学深造,引为终生遗憾。但大叔大学之梦想并未因稼穑而破灭,并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聪明女儿身上,十几年殚精竭虑招数用尽,非把女儿培养成材不可。

于是不太懂教育的他,从头学起,进城买了两本教育学炕头地头读起来没完,又拎了两袋大米在城里攀上了两门远亲戚,一到农闲就进城看人家对重点中学的孩子是怎样培养的。

大叔还有一点儿怪才,他经过细心观察他发现自己的女儿其实比很多城里的孩子都孺子可教,于是他针对女儿的特点摸索出几个适合女儿发展的招数,比如他看到城里的孩子学钢琴,他认为人人都学的东西就是大路货,他偏要整冷门,每周领女儿到邻村大爷家学习吹笛子,几年下来女儿的笛子水平可以进乐队。后来他女儿上大学后其独门笛子绝技大出风头,美女吹笛子在该学校长盛不衰了四年,成了大小联欢会、音乐会的必备曲目。

尽管大叔教育孩子也有一些弯路和教训,但他的心血和小聪明没有白费,女儿在他十几年的调教下终于成材,不但上了大学而且在大学成了品学兼优的高才生。

女儿越出息,书读得越大,大叔越困惑,觉得自己会的那点朴素教育学已经不足以给孩子指点迷津,还有两年要大学要毕业,大叔想不清楚将来让女儿将来干什么。

考研吧,既怕费钱供不起,又怕学问太大将来对象都不好找。

出国吧,害怕如花似玉的女儿被资本主义社会教坏了,还怕孔雀西方飞永远不回来。

工作挣钱吧,还真不知道一个本科毕业小女生能挣多少钱怎么来挣钱。

前思后想,左看右看,想也想不清看也看不明,村长乡长,七大姑八大姨,女儿同学、老师谁出主意、做工作、来帮忙都不放心,女儿是我的心血我的宝贝,谁知道你们安的什么好心眼。

既然想不明白索性就不想了,趁着身子骨还硬朗,还能干得动,干脆承包20亩地赶紧挣点银子,老子培养你已经吃了十几年苦,现在也该弄点钱喝点小酒享受享受了。至于女儿吗,反正毕业还有两年,挨一天是一天。

大叔既然这样,女儿也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上课讲什么,她就学什么,过一天是一天,是考研、是出国还是找工作等老爸喝完小酒再说吧!


歪批第三篇  齐玉新和中国书法家论坛——是个体户还是大邱庄

2005年年初,威震书法江湖的猎鸟人和呆子交流上网经验,他说有个中国书法家论坛值得一看。

呆子一上论坛,立刻退了回来,原来是被一个帖子给吓住了,帖子的名字记不太全,好象叫“祝贺齐总红遍东南亚”,跟帖的不是发问候,就是道辛苦,还有说支持,更有表衷心。恍惚中我感到时光倒流,好象个人崇拜正盛行,文化革命还在搞!

转念一想,呆子自负才高,却连老婆都不崇拜,不让跪衣板就已是万幸,他一个小小书法论坛的坛主凭什么有那么人崇拜?于是我又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研究这个书法家论坛,研究那个有点象教主的齐玉新。

记得当时闲暇无事正研究大邱庄禹作敏案件,我脑袋里忽然灵光一闪觉得书法家论坛就象大邱庄,老齐就是那个带领全庄致富主宰全庄生杀与夺的庄主禹作敏。

这个原来唐山某陶瓷长的年轻厂长还真有两下子,既能把中国书协忽悠到名头上,还能允许网友以游客的名义对中国书协来痛骂!骂了中国书协还不够,他还亲自发帖鼓动大家对各省书协来大骂,据说骂的某省书协领导坐不住了,亲自给他打电话。

这些还不算,这个老齐还熟练入室作案,扛着个照相机先折腾王友谊,后折腾张旭光,出了茅房和卧床,名家的私生活几乎被他照个变!照了北京还不够,他还要面向全国,从山西到陕西,从甘肃到新疆,齐总带着书法超市进行西部大开发!

整个书法家论坛,就靠他瘦脸秃脑袋居然排在书法书坛前几位,几万网友干什么?“感谢老齐,齐总辛苦,齐总保重身体!”——这不就象能人加个人崇拜的大邱庄吗?

想了一想又有点不对劲儿,大邱庄庄主虽然犯了法,但庄内小楼一排排,村民都富了,老齐给网友的楼房建得不太好,论坛门口却建成了第一个书法超市,象体育场门口的冷饮亭一样,网友在论坛玩渴了饿了超市的营业员就开始面包汽水开招呼了。

大邱庄从南到北,超市、卖店好几十个没有一个老板是禹作敏,都是个体户,那么老齐究竟是禹作敏还是个体户还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有一点是肯定的,能当禹作敏说明老齐有能耐,有超市对网友也不见得是坏事,全世界超市多了,有买的有卖的,但除了奸商外没有几个超市被顾客砸烂的。非典期间,温家宝总理还亲自呆子家旁边的物美超市大卖场进行慰问呢。

个体户是卖货,禹作敏带村民致富赚钱来买货,这一卖一买的角色都跟老齐沾上边,矛盾吗?表面矛盾实质不矛盾,市场营销学的重要一招就是培养客户群,老齐把论坛搞火了,超市也就火了。论坛超市都火了,卖的高兴了,买的也高兴了,闲逛不买的也高兴了!既不买也不卖更不闲逛的呆子也高兴了。

呆子是干什么的?是中国书法消费者协会的!

歪批第三篇  书法网——强奸犯为何照样当村长

几个网友回帖质疑,说呆子歪批书法网络论坛总和农村扯一起,有点太刻薄,其实这只不过是吸引眼球的技巧,反差越大给人留下印象越深刻,穿西服的赵本山就没有穿兰褂的大忽悠逗乐,其实本山的土老冒形象早就脱离现实了,不信你到东北农村走走看,一个穿兰褂的农民你都看不到。

把书法江湖、中国书法家论坛和农民相联系多少有点牵强,把书法网往农村上扯就是天经地义了,想不扯都不行。你看他论坛的名字叫“书艺公社论坛”,这“公社”二字,80年代前就是指农村,乡镇叫公社,村子叫大队。也有一个公社不是农村,但这个公社在国外,叫巴黎公社。

网站叫书法网,号称“中国书法艺术第一门户网”,管事的一痴先生被称为书法网络第一个CEO,下面的论坛却叫公社,最时髦的头衔称谓和落后的农村公社扯在一起,土不土洋不洋,一痴先生的思维确实有点奇特。

尽管呆子非常看好书法网,但玩了两个月后发现书法网存在的最大的问题还就在土洋结合上。为了说得形象点,还是讲个农村故事。

呆子老家在东北,200户的小村贫穷且落后。但临村杨家屯却富得流油。93年的时候,杨家屯村长老杨把一个中学生强奸了,被判了五年徒刑,98年5月刚出狱,在任的村长立刻辞职,村委会重新民主选举,6月份他就时隔5年又当上了村长。

老杨之所以这样受拥戴,缘起于一场村镇办企业风。八十年代末,可能受大邱庄、华西村等先进农村典型的影响,政府的一些人开始头脑发热,要求各个乡村都要搞村办企业。于是各农村的村长们村民们幻想着农工商联合公司美好蓝图,村里借钱,村民入股筹钱,不到两个月全镇15个村办起了14个村办厂,有塑料厂,纺织厂,机器零件厂等等,只有老杨当村长的杨家屯捡点废铜烂铁,堆进了两间房子,挂了个牌子叫金属处理厂,镇里来检查老杨两头肥猪一杀,检查组每人30斤猪肉,金属处理厂合格过关。

老杨的口头禅就是“妈个巴子的,放着地不种办厂子,这帮土包子行吗,尽瞎折腾!”有人说他太落后,他一巴掌煽过去“你他妈的懂什么!”。

厂子是假办,地可是真种。老杨先是找来打井队,在村里打了50眼深井,防止大旱,又用猪肉开路与县农科站合作开发种子田,还请来畜牧专家传授养猪经验,甚至连玉米地垄沟多宽合适老杨都找专家论证清楚,然后强制执行,总之老杨对农业倾注了几年的心血。

公社14个村办厂不到一年纷纷倒闭,从村委会到村民赔个底儿掉,八三年包产到户积累的家底毁于一旦,农民又开始吃上了玉米面。杨家屯却年年好收成,家家都富裕,杨家屯的小伙子成了香饽饽,外村的漂亮姑娘抢着往里嫁,村里的丑姑娘也能招到漂亮的上门女婿。老杨成了村里的伟大领袖,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正因为这样老杨出狱后村民们才能不顾一切地选他当村长!

蹲了五年大狱的老杨感谢乡亲们的深情厚意,经过一番琢磨,他觉得村里农业的发展潜力已经不大,应该办点企业了,于是决定走出去。他先带两个小伙子到南方找个大企业打工,把路子摸透后又派村里的十几个聪明有文化小伙子到那个工厂去打工,等过了两年对业务技术管理客户都熟悉后,把小伙子们往回一撤,村里集资的几十万一投入,一个新工厂就成立了,原来工厂的老板一下傻了眼,原来一年一千多元聘来的廉价劳动力都是享受村里补贴的间谍!没办法只好宣布破产。

杨村的企业越来越红火,老杨到北京聘了两个MBA进行科学管理,到处做广告,搞赞助,请名人,厂名也由“杨家屯XXX厂”改成了“辽宁XXX股份有限公司”,老杨也给自己印了个洋名片,上面的头衔是:

CEO


歪批第五篇  中国书法网——大户的迅速没落

现在的中国书法网就象农村里的没落大户,你步入大门,房屋几十上百间,砖也还新瓦也不旧,但就是空荡荡见不到几个人,没有生机,没有活力,你有的只能是不可思议地感叹:两年前还挺猛的呀,咋这么快就不行了呢。

你扯起嗓子喊:有人吗?
没人答应!

你再拍马:你们家的院子真好看呐
还是没人答应!

歪批第六篇  中国书法在线——农村里的下放户

呆子小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忽然有一天村里来个下放户,户主是个老头,姓刘,据说是北京的一个大干部,由于犯了路线错误,全家被下放到农村。

老刘头虽然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但村里显然知道他的来头,也不给他安排太累的农活,也就是看个大门什么的。

老头没事,爱逗小孩玩,经常拿一些饼干和玩具让孩子到他院里去,孩子们想去,因为家太穷,见不到饼干和玩具。但父母怕老头是阶级敌人把孩子带坏了,不让去,胆小的就不敢去了,但胆大的孩子还是偷偷去,所以能得到饼干和玩具,而且还向别的孩子炫耀,说这是刘大爷给的,刘大爷是个大好人。

大人就没有孩子那么单纯了,有的找个由头,有一搭无一搭地串个门,其实是想打听点消息;有的就觉得老头不象坏人,送个鸡蛋鸭蛋什么的;有的觉得老头冤枉,报打不平四处骂街;有的看准了老头会东山再起,搞个雪中送炭;有的觉得要紧跟党中央,没事来个深批狠斗;有的认为,老刘头咋样关我屁事,我还是我,还得种地挣工分。

倒是每个人都对老刘头的去向吃不准,不知道他会被落实政策回北京还是永远扎根农村。老刘头好象也没有在农村的长久打算,房子也不修,院子也不扫,家具也不换。即便这样,他家还是来客不断,除了大队干部家,就属他家客人多了。

你急了破口大骂:都他妈的死光了
还是没人答应!

你最后喊了一句:我想买墨、买纸、买砚
几个脑袋从一个屋里钻出来:有!有!有!

书法网的一痴说的更刻薄,他说中书网就象一个傻小子,长得又大又胖,就是没脑子,混昏沉沉的,不知道应该干什么!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38:46 | 只看该作者
四处同点火,可以速燎原——谈书法网络的互动

老毛说星星点火,可以燎原,我以为目前书法网络的局势是四处同点火,可以速燎原,即书法网络要想成为书法媒体的主流,必须互动,迅速互动,有准备得互动。

现在的书法网络已经不是星星之火了,网站多,网站的自身建设已基本成熟,参加者的人数、水准也还可以,也就是说现在的书法网站已经初具规模,基本形成气候,已经是各自为政的火炬了,岂星星之火可比!对这个局势务必要有一个恰当的估计,不能妄自菲薄!

现代网络传媒的特点就是一个“快”字,它与传统媒体的竞争过程不需要经过漫长的拉锯战,不能有漫长的相持阶段,要采取迅速扩张的战略,一旦脚跟站稳,立刻进行反攻,要有攻城略地的气势和雄心。

快不是空喊口号,能够“快”是因为网络较之于传统报刊媒体,具有先天的巨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其它行业已经充分地被证明了,书法网络的一些大腕怎么认识不到呢?
“快”就要主动出击,散兵游勇式的出击行不成规模效益,必须互动出击,四处同点火。

不是什么事,什么时候都可以同时出击、出击要有着力点,要围绕书坛重大事件进行联合的、多角度的、高密度地出击,必须引起轰动效应、震撼效果。

刘炳森先生的逝世,是网络的一次绝好的联合出击机会,对刘书法水平的评价、他的花边新闻、书法成名学、书法的商业化、书协的权力真空等等等等,都是绝好的话题,由多个网站组织人从不同角度去写,然后互相转帖,效果会多么好啊!可是我们的一些网站,忙着发悼词,胆小怕事,妇人之仁,甚至还有把已经加重固顶的几个帖子卸下来的,真不理解他们还能当坛主斑竹,还能玩媒体和网络,你看人家上海的《书法》前面登几篇悼念文章,同时就在后面登了对刘书法水平的否定文章,人家可是主流媒体呀!

要想互动就要有互动的机制,要有破除门户之见的网络高层之间的沟通和联络,也要有类似联络员的固定人员经常沟通消息,这样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敏锐地捕捉,及时地反应,互动时协调,这方面值得更进一步研究和协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希望网络的互动能形成这样的局面!

工作任务来了,先写这些,至于网络的联合、联盟、兼并等等问题,书呆子有工夫再写几篇逗大家玩玩


网络互动:举办全国网络书法联展

        官方举办的书法展览、各种商业化的书法展览,其机制上存在的弊端和腐败已经成为书界的共识,书法家们迫切需要公平的、干净的、影响力大的书法展览

        网络书法展览具有传统书法展览无法比拟的优势:
        辐射面广,影响时间长,四面八方,海内海外,都可以长期重复参观一个展览;
        成本低,不需要场租,也不需要装裱,甚至也能省去大量评审费,网民可以对好作品直接下载,作品集的费用也省了
        能够做到相对公正透明,网民可以投票评选,还可以有效的对展览进行监督
        等等

         现在的网络决策者们显然已经认识到了书法网络展览的优势和价值,各书法网站也都尝试着举办各种各样的书法展览。问题是,现有的单个书法网站,其注册会员有限,筹办网络书法展的能力有限,影响力自然有限,影响力小是不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的,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网络展览是难以形成气候的。
         
         书法网络互动,举办全国书法网络联展无疑是在当前情况下,既能发挥网络展览优势,又能克服单个网站能力不够这个弊端的好形式,网络联展成功了,网络的影响力必将迅速扩大,网络影响力扩大则是网络老板之幸,书法网友之幸,当代书法之幸


注:天生书呆子已成为网上自由之人,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网站的观点
由于本人对书法网络寄予厚望,也对书法网络之发展有一些思考,如果哪位网络大腕愿意与我进行深入探讨,请短信联系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39:24 | 只看该作者
巷夕阳,竹影老屋
                                        ——初访刘正成
   
     京城安定门内有个古旧的胡同,刘正成先生的宅子就坐落在胡同的深处。下午,我从胡同的东口进入,迎着夕阳,去拜访这个当代书坛的著名人物。
     
     胡同有几百年了,陈旧而灰暗,但却能感受到沧桑的历史的气息,而夕阳的余辉,又在青砖灰瓦的边缘抹上了淡红,平添了几分诗意永恒。
   
     面对这如诗如画的古巷夕阳,我想起了几天前,当我向老师征求意见,我这个书法票友是否有必要拜访刘正成这个有争议人物时,电话中老师没好气地说:“你要是真想请教书法和学问,赶紧去!别的事别管!”咣,电话摔了。
   
     敲开四合院大门的一瞬间,听到几声麻雀的叫声,脑袋里忽然涌出一句成语“门可罗雀”,没等细想,门已经开了。一个瘦消而不苟言笑但很沉稳精明的青年绕过亭亭翠竹,把我让到了客厅,后来得知,原来他就是唐朝轶。
   
     客厅里等候不久刘先生就出来了,我迎上去深鞠一躬,刘先生说我客气,我说,不是客气,做为《中国书法》十几年的虔诚读者,我应该给主编鞠一躬。
   
     落座后,话题自然从我书法江湖网站上那个即兴调侃的帖子《好友梦见了刘炳森》谈起,刘先生说,是梦刘这个帖子引起他对天生书呆子的注意,帖里的一些内容与事实是有出入的,确实是圈外人觉得是圈里人写的,圈里人觉得是圈外人写的,但帖里的一些观点确实是很有价值的。我说,有人讲梦刘一帖被书法在线全文转载,书呆子被刘正成利用了。刘先生乐了,我的那个事件已经过去两年了,两年里物是人非,两年里我已经平静了,已经能从历史的高度超脱地看待那个事件,已经不再纠缠具体的个人矛盾了,我只是想在有生之年,扎扎实实地在书法学术研究上做点事情,之所以转载这个帖子,不是利用,而是觉得帖子的一些观点确有学术上的研究价值。
   
     刘先生又问我对当代书法史的研究还有哪些成果,我告诉他我研究的不是当代书法史,而是当代书法现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研究导致这些现象原因。刘先生肯定了我研究课题的价值,并说,当代书法确实需要象我和李廷华这样的外专业的“票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谈话不停的被电话打断,《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们也偶尔向他请示一些问题,刘先生笑着说,你不是在帖子里说我“死而不僵”吗,这些电话还是被我老伴过滤后的,为了保证我的书法研究时间,一般的应酬都推掉了。看到这我觉得我先前的门可罗雀的感觉是错了.
   
     谈到书法网站,刘先生对书法江湖的成功经验很感兴趣,并说由于精力的问题他对书法在线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希望我能够参与书法在线网站建设,我提出由于我已得到书法江湖各位朋友的厚爱,不忍弃之,另外从时间上也不允许,只能量力而行了,刘先生立刻表示可以理解。
   
     转眼间三个多小时过去了,刘夫人下楼催他吃晚饭,刘先生指着我介绍:“他就是那个写梦刘炳森的天生书呆子!”刘夫人立刻回答“刘正成你才是天生书呆子!”

     带着思考和感慨我离开了刘宅走到了安定门,身边是为生计忙碌的人流和车流,喧嚣着,嘈杂着,还有两个小贩不知为什么事争执着。
   
     回头望去,刘正成和他的古代胡同已经淹没在万家灯火之中,万家灯火的上方是遥远的天幕,几颗星星在若隐若现地闪烁。
   
     转过头来陡然一惊,眼前闪现了一个巨大的铜鼎,上面写了两个大字“安定”!我哈哈大笑,我已经知道刘正成先生今后的命运是什么了!
   
     一个孩子天真地问“爸爸,那个叔叔一个人笑什么?”他爸爸说“他神经有毛病!”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0:06 | 只看该作者
书法成名学

引子:还是在我《好友梦见了刘炳森》的帖子写到一半的时候,就酝酿写《书法速成论》和《书法成名学》,我是把这三个帖子作为书法家的成功必读帖来写的。三个帖子中梦刘写书法环境和宏观形势,速成论讲有效快速地提高书法水平少走弯路,成名学则讲宣传和炒作的诀窍。梦刘一帖在书法江湖发表后产生广泛影响,已经成为经典了,据说中国书协的很多领导都是该帖的忠实观众,书法速成论是以《书法能速成吗》这个名字在书法江湖发的,影响虽不如梦刘大,但也有几千的点击率,还是比较成功的。在间隔几个月后,在我工作和生活稍微轻松的这段时间把这个帖子写出来,也算了个心愿吧。为了适应网络形式,《书法成名学》我也采用分段分专题写的形式,由于是即兴而写,内在的逻辑和顺序可能差些,想到哪写到哪吧。

专题一:书法成名的因素

要想书法成名必须先研究书法成名的因素。宏观来讲,书法成名因素有两个,书法水平(书内功)和书外因素(书外功)。书内功对书法成名的重要性,恐怕谁都知道,写得一手好字当然容易成名,写得象王羲之那样好必然能够成名。但这个问题细想一下似乎不那么简单,还有研究头。

字写得好,要看跟谁比写得好,这是纵向比较。是在全国范围内写得好,还是省里写得好,市里写得好,县里写得好。在哪个范围里出类拔粹,在该范围成名的几率就大很多。超越他的水平范围,用县内领先水平想在全国想大名,不是不可能,但要困难很多,没有非凡的字外功,恐怕很困难。

字写得好,还要看什么人认为你写得好,这是横向比较。就是说在同样的层次和范围,比如在一个县,你要分析什么人爱看你的字,要看你的影响范围。如果你写的是传统二王,在该县你二王写得最好,而该县书风的主流是汉魏碑版,恐怕你的字被主流接受的可能性不大。那么你就要作出选择,是抛弃自我迎合主流,还是独辟畦径另立山头。迎合主流要以牺牲个人艺术偏好甚至艺术生命为代价,另立山头则需要特别的能力、付出较高的成本承担巨大的风险。这是想出名的书家必须考虑的问题。

字写得好,还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看看书法还有多大的潜力、多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已经定型,不会有发展了,那么就应该采用保守的稳健的打法,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字外功,寸土必争,加大宣传的力度。如果书法还有巨大的潜力,则要目光远大,苦练内功,进行一些长线投资,不争一时一地的利益。

总之,考虑书法成名的书内功因素的核心是要对自己的两把刷子有个恰如其分的估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成名的策划,不能自视过高,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有仙才自不知。关于成名的另外一个因素——字外功,下文再表。

(接上文)影响书法成名的第二个因素是字外功,字外功是指书家书法以外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比字内功要复杂得多,包括权力、金钱、其它专业的成就、社会地位、工作便利、交际能力、学术理论水平、亲朋关系、性别、容貌、地域等等。

我们必须搞清楚字外功对书法成名的作用机制过程。不是说你有权力、金钱社会地位等,你的书法就必然成名,必然值钱,而是需要一个从字外功向书法成名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是得到书法圈的认可。这个书法圈,可能是各级书协,也可能是本地书法权威人物,当然书协的认可也是书协权威人物的认可。认可的标志就是书法的各种头衔,比如会员、理事、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顾问、著名书家,等等。没有这种专业认可,你纵有万贯家财、通天权力,恐怕也不能算是书法成名。

字外功对书法成名的作用还不仅仅是书法圈的认可,他还包括专业认可之后对非专业的整个社会的长期辐射和作用,名望的实质除了心理的满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名望向金钱的转化,而在名望向金钱转化的过程中,眼睛刁又穷酸的专业人士除了嫉妒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买字的和追星的都是对书法无知的大众。因此假设你已经靠字外功获得书协会员资格了,这只代表你有了敲门砖,不是入门之后你就必然成名,会员多的是,你还要在入群后实现超群,就是说要继续利用字外功添砖加瓦,比如你可以利用权力和金钱办展览、出作品集上报纸电视台等,这些就不是专业的认可问题,而是公众的展示问题,名誉的延伸和巩固问题,因为有可能你的书法水平也许永远不会被书法专业人士心理和良知上进行认可,他们表面认可的其实是你的金钱和权力,但这不重要,只要形式上认可就可以,关键是要搞好后续步骤,当然这个过程中还是需要书协或权威人物来捧场的。

要想书法成名,必须牢固地树立一个理念,就是在当代除了书法圈的少数人外,社会对书法的审美水平低得可怜,过去是文盲,现在是美盲。整个社会,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高官、巨商,还是大学生、白领,能看出书法水平高低的没有几个。这才是发挥字外功的肥田沃土,只要你能用毛笔刷两下子,你就尽管坑蒙拐骗,不要担心脸皮问题。


专题二:早出名好还是晚出名好

多数老书法家,以他们的经验教训主张过早成名不是好事,早开则早凋,也有少数人主张出名要早,捷足先登会为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和便利。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问一下,出名究竟意味着什么。有名就有钱,这似乎人人都懂,但名声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现实利益,它还能带来各种机遇和便利,西方学者早就总结出了,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赚钱,成功的基础上更容易成功,名望的基础上更容易出名,这叫做马太效应。道理很简单,同等条件下,一个书协理事比一个非书协会员的机遇和优势多很多呢。

讨论出名的早晚问题,还要搞清楚早晚是相对什么而言。是年龄的早晚,还是艺术生命的早晚。年龄的早晚易衡量,但不科学,你说三十五岁成名早了,那王宠只活了39岁,你说45岁成名早了,王献之活了不到50岁,你说齐白石六七十岁以后才变法,王羲之才活了59岁。因此,从艺术生命周期来衡早晚是相对科学的,但艺术生命周期因人而异,影响的因素较多,难以准确把握,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所以就具体某个书法家来讲,成名是早好还是晚好,是不好下断言的。但有一点可以断言,就是以生理年龄来判定成名早晚是不对的。

主张成名早不好的人,主要担心的是过早成名的人可能为名利所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或忙于应酬,心情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艺术。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仍然不科学。因为这些问题与成名早晚的关联不大,这其实是如何对待名利,如何在名利面前保持冷静清醒问题。各行各业都有成名早但仍然不断进步和成功的人,也有昙花一现的人。一个人书家虽然没有出名,但他时时刻刻想着名利,他就能搞出名堂吗。

因此书法家不要怕出名,能早出名就早出名,关键要有出名利而不染的定力,难呐,但不是做不到。

专题三:国展是不是出名的捷径

时下,很多书坛有志青年,把目光投向中国书协主办的包括国展在内的各种展览,以为在国展上入展、获奖是成名的捷径,为了一展成名,他们殚精竭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不可否认,近二十年,确实有相当多的人因在国展、中青展等展览中获奖而一夜成名,这些人的成功确实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但是,我们对展览现象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事情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让我们先计算一下概率,一个展览几万人投稿,最后入展三五百人,获奖三五十人,百分之几的入展概率,千分之几的获奖概率,能说是容易吗?说到这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数字,现在号称中国第一大考的国家司法考试,其通过比例约为10%,一个人只要记忆力不差,即使没学过法律,从零开始,一般两年精心准备就可能搞定,一旦搞定就可能从此财源滚滚,这样比起来国展来还是容易多了吧。

我们再看一下,我们寄予厚望的国展是怎么评的。评委的水平是评选能否公正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怎么投票评选的问题。而要想保证评委的高水平,必须有一个遴选评委的良好机制,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不敢说评委的水平偏低,但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评委的有效选拔机制,反倒是历届国展、中青展的评选机制中都是围绕具体的评选程序打转转,试想评委产生机制这个基础性工作不解决,由低水平评委来评,无论怎样来投票,恐怕都难评出个公正的结果来。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国展,其实就是冠以国家的名号,由几个水平不一定很高的评委,凭他们的偏好进行评选的结果,那不是国家的评价,而是来历不让人服气少数几个人进行的评价。

我们还要注意一下,艺术这东西在其本质上是不适合用评选机制、比赛机制来决定高下的,除非特别差的,在一般情况下,你写碑我写帖,你写隶我写草,你写王我写颜,这是很难分出高下的,那么入选与入展,入展与获奖提名,获奖提名与获奖,这中间的水平差异恐怕只有鬼才知道。所以每当看到有人大声抨击评委不公正时,我就觉得好笑,本来就不可能公正事情,你还期待它能公正,这不是犯傻吗。其实,书法二十年中,成百上千的的获奖人物中的大多数是有运气的成分的,你要羡慕,就羡慕他们的运气好了。

我对展览进行上述分析,是把腐败因素排除在外的,这个因素在展览中的严重程度,对评选结果影响程度,大家都清楚,我不讲。

我还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即便能在国展中入展获奖,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名?成名了这个名声能维持多久?成名了能不能转化成现实的利益?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届展览举办五年后还能在全国留下名声的恐怕超不过20个,当然一些人由于入展和获奖在他的地区保持相当的名声可能性还是大些。

辛辛苦苦入了展、获了奖,过了几年却又变得默默无闻,这是不是有点太残酷了?这个问题特别值得探讨。名声这东西在专业人士眼里,是超群和卓越,只有你比他强很多,或者你的作品真正感动他,他才能对你产生深刻印象,你即便获奖,但没有感动他,他对你就不会产生印象,多数人对你没有深刻印象,你就没有名声。人是会遗忘的,对你国展获奖的印象也会遗忘,除非你能对公众的记忆进行经常的刺激和作用,要进行经常的刺激,要么你继续获奖,这需要你非凡的运气和实力,要么你用其他方式进行刺激,比如出书、写文章、办个展、上报纸杂志等等,这又需要你有字外的功夫。至于名向利的转化,又是很复杂的,至少在书法领域是很困难的,以后我将有专题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名声对于非专业人士的公众来说,一般不是水平问题,圈外人是不太理解你国展获奖的重大意义的,他们理解的名声和专业人士理解的名声是有差距的,北京有个米南阳,在书法圈内一点好名声都没有,街上写的匾恐怕比沈鹏少不了多少,我问过几个书法圈外人,他们知道米南阳,不知道沈鹏。这个问题我以后也要研究。

总之,入展获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出名后圈里不一定有名,圈里有名圈外不一定有名,圈里有名也可能各领风骚没几年,想通过展览一劳永逸的实现个人出名愿望,很难很难,这哪是什么捷径啊,出名的学问大着呢。


行文至此说几句题外话,从天生书呆子网络发帖至今已经半年多了,这期间很多人说我喜欢出风头,想出名。这里我正告大家,我确实是想出名,确实喜欢出风头。想出名、出风头是好是坏,每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需要解释。但我要说明的是,我出风头、争名的手段是靠自己的知识、智慧得来的,是很正大光明的,试问,一个《好友梦见刘炳森》,一个《书法成名学》,放眼当代书坛,几个人敢写,几个人写得出?靠这个出名要是不正当,书坛还有正当的事吗?还有人说书呆子书法必不好,我就要问了,你看过我的作品吗,我说过我是书法家吗?不客气地讲,就对当代书坛的贡献,我书呆子顶得上一百个书法家,你信不?




专题四:书法创作上要学两栖动物

上个专题我对国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既然国展选出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品,既然国展不一定是公正的,那么我们对国展就没有必要报虔诚的态度。另一方面,既然国展能使人出名,可见它还有利用的价值,我们还要予以重视,要运用我们的智慧予以利用。

怎样利用国展,参与国展?

首先是态度问题,要对国展端正态度。如果你觉得你没有绝对的实力和自信,你就应该以游戏和投机的态度对待国展。要对国展的规律和技巧进行认真研究和揣摩。评委的组成,评委的偏好,流行的趋势,形式的新颖,等等,要向考研辅导班研究考试题那样研究国展。笔者在读研究生之前,参加过一次英语辅导班,主讲的是京城名师朱泰琪,他对研究生英语考试研究的深度和方法我十几年了仍然记忆犹新。他能根据考试大纲,将每一个考点的内容一一列出,比如虚拟语气,他把关于虚拟语气有关的考点一一列出,然后再将历年考题关于虚拟语气的考题一一列出,再通过查相关资料把命题老师以往对虚拟语气感兴趣的考点也一一列出,然后再综合分析预测当年虚拟语气的考点。这种方法使他的预测准确率非常之高,报他的辅导班需要带铺盖卷整夜排队,他挣的银子就不必说了。国展,其实就是全国范围内的书法考试,它确实和其它学科的考试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凡是人干的事都有规律可循,关键是你是不是聪明人。如果我们对待国展,要象朱先生研究考研那样,还愁不成功吗?如果一个人研究不明白,集体研究可以吧?

研究的结果和你平时的强项一致当然更好,重点突击一下就行了。关键是如果国展方向和你的强项不一样怎么办?要忍痛割爱!比如你写行书,但你研究发现你要参加的国展大草成功率高,这时只要你的基本功可以,就赶紧写大草,在短期内进行突击,用它几个月,整出几幅大草参展。投完稿马上回来,把那个大草忘掉,再写你的行书,这样既能增加你入展、获奖的机会,又能保证你在你自己的发展方向上正常发展。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正常发展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使你迷失自己,才有后劲,才能在将来通过你真正的实力保持你的名声。

参展时用参展的玩法,平时按照自己的玩法,这就是书法创作上的两栖动物。

为了对大家有所启发,我把我发过的一个帖子粘在下面,供有心人参考。


参加全国书法展合作协议书

甲方:赵投机
乙方:李取巧
丙方:钱牟利

甲乙丙三方经友好协商,就相互合作参加国展一事,达成如下协议:

一、合作背景:
   书法在当代,已经不是文化精英的艺术,而是大众平民谋生的一种比较文雅的技艺。国展作为最高级别的书法专业展览,很多参加者已不再遵循书法艺术规律而按部就班的进行长期艰苦的学习创作,而是不按常理出牌,追求短平快,为能入展获奖而不择手段。而评选的结果,似乎不择手段的创作的作品,其成功率要明显高于老老实实创作的作品。从目前的展览机制看,估计十年内这种不正常现象不会得到纠正。不适应、顺应这种现象,对书法还报有天真幻想的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我们三人明智的认识到,要改变这种局面,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团结协作,发挥集体优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几个作家坐在一起能侃出一集集的电视连续剧,我们为什么不能制造出一幅获奖作品?

二、合作基础:
   我们三人都在书法这个行当挣扎了十多年时间,都具有一定基础和水平,但都多次向国展、中青展投稿,都没有入选。十多年来为书法成名荒废了学业,失去了赚钱机会,别人能够享受的娱乐都与我们无缘。这种人生痛苦局面必须尽快改变,必须尽快入展、获奖、成为书协会员、出名、赚钱。
   我们三人的合作是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都写大幅行草书,水平相当,但赵投机取法王铎,李取巧取法黄道周,钱牟利取法倪元璐,在创作理念上又不尽相同,赵更强调笔法和墨法,线条质量和水墨效果堪称一流,李注重整体的章法和形式,在计白当黑上有出其不意的功夫,钱会装裱做旧,其作旧效果文物贩子有时都会看走眼。

三、合作形式:
1、收集信息
   国展征稿通知发出后,三方立刻开展信息收集工作,主要要收集评委信息,要逐个收集,特别是陌生评委信息更要认真收集,要通过评委的作品、理论研究其偏好,更要重点收集评委会主任的信息,因为主任具有决定权和否定权,他的态度往往是作品能否获奖的重要因素。在通过正规渠道收集信息的同时,特别重视通过多种渠道打听小道消息,因为小道消息,一般比大道消息准确、重要。
2、研究方向
   在信息基本收集完成后,三方要召开会议,将收集的信息汇总,研究这些信息,确定作品的努力方向,为保险起见,根据风险分散的原则,要在大方向正确的同时,在三个小方向上应有所区别,避免全军覆没
3、集体创作
   首先研究确定三个书写内容,比如三首诗,然后每人根据三个书写内容写出三个作品,这样同一题材就有了三幅原创作品,然后三方对每一题材的三幅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剖析、融合、取舍、加工,在形成一致意见后,根据这些意见每人再写一遍,最后在三幅修改稿中选出一幅作为投稿作品。当然这一过程可以反复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经过这一过程后就产生了三个题材的三幅投稿作品。
4、落款与投稿
   落款一律用笔名,不用真名,然后由三方抽签,谁抽到哪幅,哪幅就是他的作品,笔名就是他的,由他投稿。
5、评选前活动
   投稿后,三方要通过各种关系,想办法与评委进行联系,联络费用由三方筹集,共同研究使用,具体使用办法另行研究。

四、展后事宜
1、为落实共同富裕的原则,经过合作,如有人入展获奖,有人落选,则成功者下次展览不得参加,而是采取上诉办法全力协助落选者备战下次展览,直到三方全都入展后,才能进行下一次全方位通力合作
2、入展或获奖一方,如果因此出名获得收益,要拿出一部分收益接济落选伙伴

五、保密
   由于此合作涉及三方的名誉,而名誉又和利益挂钩,因此三方要严守秘密,对配偶等近亲属也不能透露,总之打死也不能说。
为保守秘密,赵投机要尽快戒酒,避免酒后吐真言,李取巧要将其位于郊区的平房尽快收拾出来,作为研究创作场所,三人以外任何人不得进入。

六、争议解决
   一旦发生争议,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一方作出不仁不义之事,并不思悔改,他方有权在任何时候将协议内容公之于众。

七、合作期限
   15年,期限届满,如合作愉快,可以顺延5年

                                           赵投机(签字画押)
                                           李取巧(签字画押)
                                           钱牟利(签字画押)
                                          
                                        2005年3月15日(打假日)


专题五:怎样在书法理论研究上出名

在人文科学领域做学问,要想搞出点模样,一般要掌握两个工具——古文和外语。

书法理论研究也不例外。众所周知,当代基本没有什么太深奥的书法理论,即使有,已经被人研究八百遍了,很难搞出新东西。而古人的书法理论,却是书法理论研究的宝库,那是字字珠玑,精深博大,一部书谱,穷一生精力来研究,也不容易研究透,况且还有那么多散见于各种典籍中的不为人熟知、发现的遗珠,还有那么多无头悬案,哪一点研究明白,就能成名。但是要想对这个宝库进行挖掘,必须过古文能力这条关,必须能读懂这些之乎者也,能够顺畅地阅读古文献,这一点做不到,只能是望洋兴叹。

另一工具是外语,在书法理论研究上,外语基本是蒙人的工具。但这个工具非常有效、速效。只要会两句外语,把西方的艺术理论往书法理论上一套,马上会诞生煌煌巨著,试想国内搞书法的有几个懂外语的,不懂外语,他看到你的西方书法理论,即使觉得别扭也无法批判,批判也不要紧,只要能发表能出名就行。外语实在不好怎么办,退而求其次,看中文翻译著作,这也是搞理论常用的手段,不过这种办法很难保持你的神秘感,很容易被别人攻破,因为你看到的理论别人也能看到。在运用西方艺术理论上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要尽量做到不露痕迹,要让人既觉得你的文章有理论深度,又不知道理论的来由,以为是你自己独创,那他就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除了以上古文和外语两个工具外,再告诉你搞学问容易出成果的三个区域:荒区、疑区、禁区。

荒区者,很少有人研究的区域也。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那句唐诗说的: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那么多高手研究兰亭序,研究王羲之,你还想在这方面出成果,你不是发傻吗,当然如果你真能研究出新成果,杀出一条血路,你就出大名了。但是如果你还想搭王羲之研究的车,你就可以从研究王羲之的父亲、岳父、爷爷、外公等亲属的书法入手,只要逮住一个资料比较全的,你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王羲之书法主要是受外公的影响,这当然是标新立异的新观点,通过这样对热点附近的荒区进行研究你又能出名了。

疑区者,众说纷纭疑点众多之区域也。越是疑点多,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谁也说不清,就要大胆地写,大胆地说,等疑区搞清楚了,你也早就出名了,况且多数疑区都是历史悬案,永远也搞不清楚的。

禁区者,无人敢写之区域也。比如书坛腐败,别人不敢写你写了,即使写得不太有学术价值,你因为敢吃螃蟹,也能出名。

除了三区,要想写好书法理论文章,还可以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往书法上套,比如写书法体制,你可以用政治体制的理论来套。写大众书法审美,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整一百个问卷,上面印上一些书法作品,设计一些题目让受访者回答,根据回答一统计研究,就能写出文章来,这样的文章比空谈理论好得多,容易出名。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0:57 | 只看该作者
欧阳中石的启示



                                   天生书呆子

呆子启:《欧阳中石的启示》一文本是我去年为〈书法〉杂志写的专栏文章,本拟在2009年第11期发表,后因故未发,所以专栏间断一期。本打算有机会另找刊物发表,却赶上林岫质疑欧阳中石文章正在网上热议,索性凑个热闹,在网上发一下算了。本人心理素质基本过硬,欢迎各位马甲、匿名攻击、批判,有觉得不过瘾的,也请你体谅,给报刊投稿,是不能象在网上那样胡说八道的。



以欧阳中石先生为话题,源于几天前的一次聚会。那次聚会上,一位年轻书法家对欧阳先生很是不屑,他说欧阳先生的字甜媚、僵化、刻板、庸俗,欧阳先生的学术毫无建树,总之他认为欧阳先生欺世盗名,名实不符。他慷慨激昂地评论一番后,目光投向我,从他期待目光里,我感到他想在我这里找到共鸣。

我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我对他说,尽管你对欧阳先生的评价可能获得很多人的赞同,但是从字的好坏、学术的高低这样的角度对欧阳先生进行评价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最应该研究的是欧阳先生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功,他的成功能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这个社会有很多成功者。大街上,有的人坐着奥迪,前有警车开路,后有随护跟随,这是官员中的成功者,有人开着宝马搂着小二小三招摇过市,这是老板中的成功者,欧阳先生无疑是艺术家中的成功者,他的字一两万一平方尺,他的成就没有几百字罗列不完,艺术家应该有的荣誉和地位他基本都有了,在百度上敲上“欧阳中石”四字一搜,相关网页搜出二十多万篇。

那么,欧阳先生是如何取得人生成功的呢?袁枚先生说“聪明得福人间少,侥幸成名史上多”,这句诗成了很多怀才不遇者的借口,但实际上,以我混迹社会几十年的观察,很多人的成功都是有理由的,单纯靠侥幸成功的少之又少,欧阳先生的成功可不是靠侥幸得来的,他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有个好姓名。姓名这玩意儿,可不仅仅是个符号,里面讲究可多了,一个好名字,既承载着父母的寄托,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普通人起名字,要避免重复,又要好听、易记、吉祥、有意义,甚至要符合阴阳五行、生辰八字。艺人的名字就更重要了,玩这个的都很清楚。我对姓名没有专门研究,但是以我的直觉,“欧阳中石”四字,从“欧阳”这个复姓,到“中石”这个名字,非常之好,听起来就不象凡人,很象一个大师,以我看整个书法圈也找不出几个这么好姓好名。同样是复姓,欧阳柳枝,诸葛丽娜,申屠卫政,姓氏虽好,名字不行,可以预见,他们这一辈子都不会取得欧阳中石那样的成功。

第二是有传奇故事。多数成功者都有不平凡的故事,欧阳先生也有一个差不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据说欧阳先生少年时,母亲托人求80多岁的武岩法师教儿子写字,法师教学方法很特别,他要求中石必须买他的纸写字,一块钱(也有说五块钱的,反正是一笔不少的银子)一张,当时一块钱能买半袋面,欧阳先生后来知道,武岩法师实际上并没有收取高昂的纸张费用,而是背地里早把钱退给他母亲,法师是用这种方法来培养他认真严谨的态度。伟大母亲,世外高人传授,教学方法独特,这几个元素组合成的故事实在精彩,比起“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好母亲故事,比起张良纳履得黄石公传授兵法的高人传授故事,都毫不逊色。听说有人从多种角度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想这种怀疑是没有任何必要的,一个一字千金的书法家有一个传奇的学书故事,就象张芝有池水尽墨的故事,王羲之有换鹅的故事,智永有铁门限的故事,不是很自然很佳话吗?由此我想到,现在的一些书法家,挖空心思变着法儿炒做,办展览、出作品集、拉名人大旗等等,花样层出不穷,可是钱没少花,劲没少费,投入很大收效很小,什么原因?智慧不够!办十个展览,出十本作品集,其影响力不见得顶上一段传奇故事。就象在网上,有人冲浪四五年,发帖成百上千,也顶不上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是个比智慧的时代,聪明的一句顶愚蠢的一万句。


第三是丰富的经历,坎坷的人生。欧阳先生读大学前教过小学,北大哲学系毕业却被分配教中学,在中学教过体育、数学、语文、历史、美术、化学原理,后来据说因发明出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被调到大学,在首师大从教成人到本科到硕士到博士,这样教学经历堪称丰富,比较罕见。另外,欧阳先生中年时代因救人遭遇车祸落下残疾,七六年因脑血栓导致面瘫,进而一目失明,可见他的经历不仅丰富,而且坎坷。社会是个大课堂,是本大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丰富而坎坷的经历能磨砺生存意志,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处世智慧,所谓“历尽艰难好做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2006年夏天,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专访欧阳中石。那位著名的男主持提了一个令人生厌的比较煽情的问题:“无论怎么劝说,“阿姨”(指欧阳先生的夫人)还是没到节目录制的现场。欧阳先生,对着电视镜头,您有什么话想对阿姨说吗?”欧阳先生不屑回答这种无聊的问题,主持人并不识趣,反而步步紧逼,仍旧追着问:“难道,您就不想跟阿姨说点什么吗?”“想!”欧阳中石点点头,略一沉吟,又说:“有什么话,我们回家再说。”“说什么呢?”  老头儿话锋一转,破解了攻势,他笑道:“我们说什么,您就甭管了。”
单这几句话,欧阳先生就不是浪得虚名!我看过无数期的艺术人生节目,能象欧阳先生这么即心理素质过硬、应变机智幽默的回答实在少见。欧阳先生的这种能力从哪里来的?当然是生活阅历中来的。当代的一些书法家,没生活历练,上几天美院,能写几笔字,会编几篇文章,就目空一切,以大师自居,比起欧阳先生来,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说到这里,我想起欧阳先生获得第二届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之后,有人逐一翻阅欧阳中石申报的五十左右本著作,仔细研究哪本编的,哪本是著的,哪本是普及教材,哪本是学术专著,哪本是助手或研究生写的,哪本是欧阳先生写的。我想用这样的方式质疑欧阳先生的学术成就没有必要,学问是需要清灯孤管几十年坐冷板凳的,看看欧阳先生简历,他几乎将全部身心扑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上,哪有时间做学问呢?再说,在这个学术浮躁的年代,有几个书法家的学术水平经得起检验呢?高人往往述而不作,欧阳先生的各种访谈就是一本书,一本关于如何生存处世混世界的大书,读这样的书,不是比看学术专著更有味道?

第四是非凡的机遇捕捉能力。人生的成功,天分、勤奋、机遇缺一不可,天分是老天给的,人无能为力,勤奋是个人努力,对自己狠点即可,只有机遇,既在天命也在人力,天命固不可违,人的努力也很重要。在纷乱的表象中,敏锐地捕捉机遇,需要出众的敏锐、洞察力、预见性,总之需要非凡的智慧。欧阳先生捕捉机遇能力最杰出的表现,就是在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开办书法大专班,占了书法高等教育的风气之先。高等院校开展书法教育,并非始自欧阳中石,中国美院六十年代就搞了,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法高等教育显然不够规模,不成气候。而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全民书法热潮,形成了庞大的书法培训市场。书法爱好者们,在口传身授的传统学习模式占主导下,渴望获得比较正规的书法教育,在文凭热的大社会背景下,更渴望获得正规的书法高等教育文凭。文凭和获奖是当代语境下书法爱好者的两个奋斗目标,两个出路。欧阳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难得的书法历史机遇,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我一九八八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那时侯东北师大也有好几个老书法家,其时全国很多重点高校都有一些老书法家,这些老书法家的水平不一定在欧阳先生之下,这些重点院校开办书法教育的能力不比只是二类学校的首都师大差,可是这些学校没有看到书法教育的潜力,被欧阳先生占了先机,我们不得不佩服欧阳先生的眼光。

第五是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欧阳先生担任中国书协顾问之前,国家刚刚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当时中国书协给各位顾问候选人发的函件中,就有政治表态的内容。欧阳先生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立刻表态,于是先前连书协理事都不是的他,荣当中国书协顾问,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三级跳。而另外一些书法家,比如大康先生,因中国书协没有收到他的政治表态而与顾问头衔失之交臂。我相信这个故事是,也赞赏欧阳先生的做法,在我们国家,伟大的艺术家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坊间传闻,欧阳先生之所以能够顺利完成这个三级跳,以及之后获得的一个个人生飞跃,跟某某高层领导的支持有关,我想这样的道听途说,不足为凭。高层领导中,确实是很多喜欢书法的,因领导喜欢而获得提携,这样的故事也常有,可是那么多书法家,领导为什么不喜欢你而偏喜欢他,就有说道,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第六是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1993年,教育主管部门决定设立美术学(书法教育)博士点,那个时候高校中的书法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谁争取到了博士点,在同行中的地位将大幅提升。当时的情况,以启功先生的地位和影响,如果北师大申请博士点,首师大希望不大。欧阳先生敏锐地认识到第一个书法博士点的重要性,在启功先生态度不明朗的关键时刻,几次登门拜访启功,终于使启先生表态不当博士导师,于是首师大取得了博士点,欧阳先生当了第一个书法博士导师。这段故事,在《启功隽语》第124页中是这么说的,一日,某高校书法教授驾临小红楼,要求先生与其合招“书法博士生”。先生(指启功)曰:“君若答出启某一个问题,则当允之。”乃问此教授:“何为博士字,何为硕士字?”某教授愕然不知所答。先生笑曰:“你既未答,恕功不能允命矣!”文中虽未点名,但经我几处求证,这位“某高校书法教授”指的应该就是欧阳先生。从这段记载看出,欧阳先生当时与启先生商谈博士招生事宜,启先生的态度是不太友好的,这种情况下,欧阳先生登门好几次,他确实具有忍辱负重的精神。

第七是低调的处世技巧。中国的传统,以谦虚低调为美德,不管你内心如何狂妄,表面上总要示人以低调、谦虚的姿态,很多高明人物都深谙此中技巧。启功先生接受“东方之子”节目访谈,声称自己,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勉强算是一个画家,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不是一个书法家。在《自撰墓志铭》,启先生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欧阳先生显然也得到了启先生的个中三昧,他说,“我不是书法家,我是个教书匠”,“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我不希望张扬,不喜欢张扬”,“可是你看字画店里有我的字吗?荣宝斋有吗?我不愿意到卖字这个行业,我的本行是教书,谁愿意卖就卖,多卖就多卖,是别人的自由,不能干涉。”对名人的这些话,我们姑且听之,最好不要当真,你想他们每平尺一两万地大卖其字,还说自己不是书法家,接受的采访不计其数,还称自己很低调,这不是扯淡吗?但也不能就此认定他们虚伪,这样的社会,以他们的地位,说点言不由衷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与其说这是一种矫情,不如说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技巧。

以上是我从欧阳中石先生身上总结出的七点成功启示。我常常想,在1985年,欧阳先生已经57岁了,1981年刚由中学调入首都师范大学当老师的他,在众多的高校教师中,应该是非常平淡无奇,没有意外的话,再过两三年,他极有可能正常退休,结束漫长的教学职业生涯。不出意外,他的书法也极有可能象当时众多的老书法家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大能有日后的如日中天。可是,时势造英雄,首都师范大学这个平台,举办书法高等教育的机遇,使已届花甲之年的欧阳先生风生云起,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以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衡量,全民书法热潮催生的对高等院校书法教育的巨大需求,这是天时;拥有首都师范大学这个平台,是地利;具备上文分析的七个方面能力,这是人和。正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今天的欧阳中石。而且我敢肯定,只要欧阳中石先生健在,他的辉煌还要不断地续写下去,因为他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他更是一面旗帜,一个象征,无论什么情况,他的无以计数的学生会高高地将这面旗帜举下去,既为了老师,更为了自己。生前是这样,百年之后呢?欧阳先生是个现实的人,他不大会想百年之后,当代有几个人想百年之后?谁有资格想百年之后?

写到这里,我又有一点担心,我怕一些不懂得变通的读者读了此文,对欧阳先生的成功经验盲目机械地学习效仿。世道在变,环境在变,1985年的时候办成人书法大专班应者如云,现在办什么书法班恐怕都不会引起太大的轰动,所以书法史上只会产生一个以高校书法教育起家的欧阳中石,不会再有第二个。但是,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欧阳先生的七个成功启示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个好名字,一段传奇故事,丰富的阅历,非凡的机遇捕捉能力,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忍辱负重的精神,低调的处世技巧,有这七个本领在身,纵使你命运实在不好不能出人头地,也决不至于没有一点出息。有了这七项本领,如果你有好的机遇,能把字写得很好,学术上能整出一些成果,还能象天生书呆子那样,写点豆腐块文章,你百分之九十九在有生之年就能当上一个风光的书法大师!

有一次,我听见一个小学生告诉另一个小学生:“知道吗,我们学校的牌子换了,新牌子是欧阳中石爷爷写的,那字儿特棒!”这段话反映了一个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书法的好坏究竟谁说了算?是专业书法家说了算,还是非专业的人民群众说了算?是相信专家的,还是象葛优那样只相信人民群众?我猜假如我有机会拿这个问题请教欧阳先生,他极有可能会这样回答:“您就甭管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1:58 | 只看该作者
网络独立与书法复兴






                                                                                    天生书呆子

书法网络诞生近十年了,十年来书法网络最振奋人心的口号,就是——网络复兴书法。十年了,书法因网络而复兴了吗?我看不太乐观,我没有感受到网络时代的书坛有多大的变化,也没有感受到当代书法的整体水平有了大的提升。

但是,我又分明地感到,我认识的很多书法人,靠网络上的交流学习,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上网前整天不停地写写得却不咋地,在网上玩几年居然写得有模有样,运气好时甚至能在一些展览中捧金夺银摘铜。还有一些书法家,他们没有显赫的头衔,没有深厚的背景,硬是靠网络打开了市场,扬名于天下。天津的崔寒柏,字写得很好,出道也很早,但长期在美国混生活,早已被书坛遗忘,前几年老崔靠网络杀回祖国,写评论卖字娶媳妇买房子,开辟了艺术、生活的新天地。还有一帮网络老板,比如齐玉新,放着国有企业厂长不当,办书法网络超市,出租店铺收租金,推介书家收佣金,钱没赚得盆满钵满,起码也碗满碟满。还有一帮字画贩子,比如我山东的一个贩子朋友,在网上倒腾字画,据说投二十万能赚十万,利润相当可观。总之,对于几万个书法网友而言,网络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书法状态,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工作生活。

但是,比起成百万上千万的书法人口来说,区区几万书法网民还是少数,网络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面对主导书坛的书协官方体制,网络的力量还很脆弱。尽管一些省市书协的的换届因网络的影响而改变结果,尽管一些书坛人物被网络搞得灰头肿脸,但是,对于书协主导下当代书坛的种种弊端,网络还很难起到很大的激浊扬清的作用。曾经有句书法网络老板喊出口号“我们(指书法网络)应当有力量!”,应该就是还没有,看来喊这个话的网站老板都有点底气不足。

我想网络要想复兴书法,第一要使书法网络在书法人口中大大地普及,让那些写老干部体的老干部非老干部都能上网溜溜,这是慢工夫,急不得;第二也是当务之急,就是使书法网络真正独立于书协的体制之外,能够对体制的弊端能够真正地批评,治了病身体会健康,去掉书坛的体制弊端书法才能复兴。(注:因需要在《书法》杂志发表,以上文字除题目以外,多数内容为后来增加)

最近一年多来,书法网络与中国书协的关系上出现了变化,书法网络批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零四年到零八年,书协和书法网络基本是合作的关系,书协举办展览等活动邀请一些书法网站进行监督报道来扩大影响,这些书法网站也靠报道书协活动聚拢人气,合作过程虽有磕磕碰碰,但总体而言,书协尽管对网络上的一些言论感到不快,但是基本能够容忍,各网站为了保持与书协的合作关系,也尽量控制报道批评的尺度,不愿意撕破脸皮。

过去的一年,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一些网站和书协的关系从合作走向了对立,而且矛盾似乎越来越尖锐,对抗越来越升级。整个事件的大致过程,先是中国书协对网络关于中国书协举办展览的报道、批评不满,改变了以往对待网络媒体监督的态度,开始限制一些网站参与监督报道的权利,网络参与书协展览的角色由监督者变成了看客。接着,这些网站不甘心当看客,于是以加大对书协活动爆料和批评的力度来进行抗争。面对网络的抗争中国书协态度更加强硬,索性关闭大门不再邀请一些网站参与书协的活动,而这又引起了这些网站更强烈的反应,于是在网络上出现了针对书协主办的书法进万家活动、书法之乡评选等各种活动进行的广泛的爆料和尖锐的批评,并且一些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书协主办的各种活动本身,有些是直指书协主要负责人,甚至出现了一些未经查实的腐败故事。网络上的这些激烈反应更加激怒了中国书协,中国书协一不做二不休,对“闹事”最厉害的的某书法网站以其具有涉黄或非法链接等理由,向国家互联网主管机构举报某书法网站,希望借国家整顿互联网的时机,将这个网站永久性地关掉。这个网站在死里逃生之后,最近网上又出现了跟中国书协有关的所谓“捐赠门”等等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戏连台,目不暇接-------这就是一年来中国书协和一些书法网站之间相互纷争的大致过程,我把这个纷争叫做“网络门”。

需要强调的是,网络门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别网站与中国书协的矛盾,而是以前几个和书协合作密切的网站群体与书协的矛盾。只不过是,面临书协对网络的打压和排挤,有些网站采取回避、克制、容忍、退让的态度,不愿意与书协进行抗争,对比之下,个别反应激烈的网站,就成了带头闹事的“刺头”。

凭心而论,参加中国书协展览活动的那些网站,未必不想真正扮演一把独立公正的媒体角色,过一把舆论监督的瘾。但是不得已的是,为了傍住书协这棵大树以使网站更好地生存,也因为每次参加书协活动的报道不但被包玩包吃包睡包差旅,甚至还有可能拿几百几千的报道费,所以他们其实一直是比较听话的,即使在书协对网络最开明的时候,我们这些网民也基本没有从他们那里获得什么猛料,尽管我们相信他们肯定掌握着大量的至今都不会从记忆中抹去的猛料。那些网络上对展览批评素材的来源,其实仅仅是那些在种种限制和过滤后发布在网络上的照片和资料,比如九届国展的何豪事件,还有某展览书协工作人员获奖事件,都是成千上万网友的明察秋毫的眼睛发现的蛛丝马迹。这么听话的网站居然被书协排斥出局,实在有些委屈。

网络上言论自由,人多嘴杂,可能有捕风捉影,可能有吹毛求疵,可能有谣言惑众,可能有人身攻击,这是网络的特色,对这些网事,应该以积极的开明的包容的态度进行应对。现在回头想来,以前网络对书协活动的批评,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书协如果能够放下身段,对网络批评,该倾听的倾听,该检讨的检讨,该澄清的澄清,该反驳的反驳,多数的矛盾应该都能化解,不至于激化矛盾,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导致书协对面对如此听话的书法网络网络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呢?

也许,中国书协的领导班子工作上太追求完美了,不愿意出现任何问题,也许书协的领导班子太好面子了,不愿意暴露任何问题,也许书协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书协工作要求的太高了,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也许---------------------------------------------------------------------------------------------------------------------------------------------------------(因需要在《书法》杂志发表,此处删去427字)

今年是中国书协的换届年,我想至少在本届书协不到一年的任期内,网络和书协的关系不大可能峰回路转,甚至有可能矛盾更加激化,最近据说某个和书协关系最紧张的网站持续受到黑客的攻击,一个小小的书法论坛值得天才的黑客们持久地光顾吗?确实有些蹊跷,不能不让人翩翩联想。换届这出大戏,少不了网络这个舞台,相信今年的书法网络批评肯定是在紧张的气氛下好戏连台,刺激而精彩。换届之后网络和书协的关系会改善吗?这就要看书协对网络的态度是书协领导个人风格气度的问题还是体制问题,如果是体制问题,希望不大。

不管怎样,从书法网络长久发展的角度看,几年来的经验证明,以牺牲网站的独立性来参与书协的活动,短期内能增加人气,长久看效果有限,往往是活动来了热闹一阵子,活动过去该萧条的依旧萧条,而一些独立耿介之士因为对网站的寄生品性失望、不满,退出了网络。总体上说,网络与书协的合作弊大于利,分道扬镳是一件好事,只有在书法网络真正地自由独立之后,才会有书法批评的繁荣,书法批评繁荣了,书法网络、当代书法才能健康发展。

网络复兴书法,书法网络真正独立自由的时候,才是真正开始担当复兴书法重任的时候。


呆子按:《书法》杂志要出一个关于网络发展的专题向我约稿,我最近忙单位工作,忙孩子学习,再有点时间就玩太极拳,没多少时间想书法的事,所以仓促行文,匆忙交稿了事。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些话不能说,说了也不一定能发,请各位朋友谅解。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2:33 | 只看该作者
魏启后现象(原载<书法>2009年第2期)

魏启后现象






          天生书呆子



市场经济条件下搞书法不能不研究市场,我最近就比较关注市场。上网我总要抽空浏览一下书法超市,逛琉璃厂我喜欢和字画贩子们闲聊,有各地来的朋友我也要打听一下当地的市场情况。

我发现山东书法市场有个很有趣的现象,每当我与山东的书法家闲聊,很多的时候他们都露出一种无奈甚至抱怨,他们说,山东书法市场只有魏老卖得好,其他人都不行,魏老的字价太低,四尺对开两千多一幅,跟江苏的陈海良差不多,大家排队买他的,我们都卖不出去。

在网上也能了解一些魏老卖字的情况。王子庸在《魏启后现象》一帖中说,“魏启后先生在山东的火爆程度是其他省份的书友难以想象的。有井水处必歌柳词。人说,魏老的字在山东可以当钱用。火爆的原因,一,当然是字好;二,相对便宜。四尺对开3000元一幅。魏先生至今住在一栋老旧的银行宿舍楼里,不下楼,不参加社会活动,每天固定时间开门几小时接待求字者。一手交钱一手交字。字多是前几晚早就写好的,盖上章即可。几个儿子轮流值班,在一旁监督。据说,钱多得经常抽屉里塞不下。隔一段时间就得将钱分给孩子们。”

王子庸、孙传宝《访魏启后先生》(《北京晨报》翰墨周刊 )一文中说,“ 魏老的字,市场极其火爆,每天家里都有排队买字的。对此,魏老笑言“赶上了好时候”。他每天上午接待一小时。忙的时候,提前半小时,或延长一刻钟。虽然求字的人很多,但魏老的润格并没有水涨船高。据说有领导登门希望魏老能涨涨价,魏老拒绝了。”

在《微言大义 妙趣横生——魏启后与刘正成谈书法创作》一文中刘正成先生也提到 ,“ 有时也到山东来,虽然没见到魏老,但我来都要打听一下魏老近况。现在魏老在山东的名气很大,求字的人很多,甚至说魏老写字,象发挂号牌一样。”                                

这些资料表明,魏老的字价格低、卖的好、不涨价的传言不是空穴来风,比较可信。这就奇怪了,经济学说利润最大化是市场主体的必然追求,以我对书法圈的见闻,不用说沈鹏、欧阳中石、张海这些动则每平尺一两万的价格,就是中国书协副主席、理事、各省书协主席、各地书法元老级别人物等等,超过这个价位的也不在少数,论水平,论资历,论地位,论年龄,论知名度,魏老都不比他们差,怎么他的字卖得那么低呢?卖钱谁不想呀,能卖大钱谁不卖呀,况且魏老八十多岁高龄,身体也不是特别健康,少写点多卖点轻轻松松有什么不好?

难道魏老糊涂?他糊涂他的子女不应该糊涂,他的学生也不应该糊涂,连领导都登门希望他涨价,他都不给面子,可见这位老先生不是糊涂,而是成心,他这样做肯定有特别的考虑。不管魏老怎么考虑,书法不是铁矿石、彩电、面粉、白菜,卖多少钱自己决定,反倾销、反不正当竞争这些法律规定对艺术品买卖不适用,发改委、物价局也管不着。况且对魏老这样硕果仅存的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我们也应当尊重他的意愿。

我行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判魏老卖字价低的优劣,而是为了探讨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魏老卖字的低价位有没有影响到山东别的书法家卖字,有没有“挡别人的财路”?这个问题探讨明白,对山东乃至全国憋着闹着想卖字发财的书法家有好处。

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当代,书法的价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有人说是按艺术水平定价,可是即便入门级的书法爱好者也会同意,当下一些一两万一平尺的,写的其实很初级;有人说是按在书协中官大官小定价,主席一个价,副主席一个价,理事、评委各有各的价,可是实际的情况是,有的人定价五六千,实际你给他一千他就卖;有人说是知名度定价,可是有的人忽悠的恨不得地球人都知道,可字就是卖不出去;有人说资格定价,可是有的年轻书家买车了,一些资格很老的书家还在挤公交。所以说,字的价格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或某几个因素,都是片面的。

想搞明白什么决定字的价格,前提是搞明白什么人在买字,买字干什么用。以我的观察,当代的书法市场,喜欢谁的字,买一张玩玩,这样的收藏能见到,不多。有一次我们单位一个老同志听说我懂点书法,拿一张发黄的北京晚报找我,说上面这幅字他特别喜欢,我要是认识这个书法家给他介绍介绍,他买几张字,这样的故事我没遇到第二次。也有这样的买家,装修完房子,跑到画店,看哪幅喜欢,买到家里挂上,附庸一下风雅,这种情况也很少。以上两种情况加起来不超过5%。95%以上买字的,要么是投资,要么是倒卖,要么是送礼,投资、倒卖就是为了字画能够升值、谋利,送礼的前提也是使受礼者认为字画值钱,能够变现、增值、获利。送礼的问题比较复杂,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贪官会书画,这个问题比较敏感,这里不谈。

关于书画的投资收藏问题,石开先生最近接受访谈到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佐证,他说,“收藏書畫在國内叫做“投資收藏”,投資在前,是目的,收藏是手段,許多企業家買了作品,往大保險箱裏一丢,時間長了都不知裏面畫了些什麽。别看拍賣會上坐了數百人,其中看熱鬧的約三分之一,賣貨的“藏家”也差不多這個數,剩下的三分之一是買家,舉牌子的。如果會舉牌子的二百人,其中肯定有五十人左右是賣家自己在頂的。(嘉德公司不讓賣家自頂,規矩定得極嚴,可能自頂的人數要少一些)那剩下的一百五十人中,以投資爲主要目的的,應該不下一百四十人,只有約十人是真正收藏的。所謂真正收藏,也不過以收藏爲主要目的,仍然有投資的意向在内。以上數字未必精確,但我想大抵是接近的”。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将来与现在的差价,只有能够升值的字才值得投资收藏,才能受到买家的追捧,才有市场,才谈得上价格。那么什么字能够生值呢?有升值因素的字。升值之谓,前提是当下便有价值。一个书法家,他有书法天才,将来能写到王羲之水平,但如果现在只是入门水平,没人会买他的字,因为当下他的字没有价值;贾平凹的字,现在写的就很烂,将来也不会好哪去,但他著名作家文化名人的身份在那,字因人贵,他的字当下就有价值,所以有人买。光当下有价值还不够,还要有升值空间,才能受到买家的追捧。什么是升值空间?写的会更好,奖获的会更多,学历会更高,资格会更老,官做的会更大,名声炒的会更响,等等等等,这些是升值因素,升值因素发生作用使字画达到的最大价值,就是升值空间。很显然,当下的价值越高,升值因素越多越强,升值空间越大,这样的字才好卖。

升值空间大小的最终体现就是价格。经济学上说,价格不等于价值,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魏老地位高、名声大、字好,两千元左右一幅,价格远远低于价值,所以他的字升值空间很大,这样的好股票供不应求是正常的,我听说山东有画商手里囤积上千幅魏老作品的,这些人赌的就是魏老作品的大幅升值。假如魏老的字卖一万一平尺,其升值的空间就小了,很可能就卖不动了。

现在山东的朋友应该清楚了,你的字能不能卖出去,不在于魏老卖字价格高低,不是说魏老卖两千你就能卖一千,魏老卖一万你就能卖五千,关键还是看你的字现在有没有价值,将来有没有升值空间。就这两条标准,所有字卖的好的、不好的,都能在这里找出答案。当然,由于魏老这支优质股票在山东,在山东会产生一个跟风效应,聚光灯都打在魏老身上,这对山东书法家的市场会有一些影响,但这个影响是次要的,根本的问题还是现有价值和升值空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买家都是识货的,都能看得懂现有价值,都能预测到升值空间。当个老板,有俩糟钱,听别人说字画值钱,就傻忽忽地跟进,这样的买家也时常见到。所以急着卖字的书法家,把这些老板忽悠好了,也能挣几两银子,但无数事例表明,这样的事很难,而且不会长久。

总的来说,魏老没有“挡别人的财路”,山东的书法朋友们要想卖字,还要在现有价值和升值空间上下功夫。至于眼下大量囤积魏老作品的画贩子能否如愿以偿,看看这几年的股市,看看这几年的楼市,大家就会清楚,因为不同产品的投资,其规律是相似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4:44:57 | 只看该作者
今日之张海


我是一个比较高级的网络评手。高级评手和一般评手的第一个区别是超前,两年前当书坛普遍对张海主席寄予厚望的时候,我以超前的眼光、惊人的洞察力写了《2006年,张海在一步一步堕落》,2008年当多数人对张海失望的时候,孙向群还很傻很天真地给张海写公开信,我就纳闷了,同样是网络评手,思想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学者当评手,有点越位)。第二个区别是执着,象老鼠对大米那样的执着,象粉丝对偶像那样的执着,几年来,我经常看张主席的照片,关注张主席的新闻,收集张主席的小道消息,对张主席语录则是天天朗读,日日吟诵,不敢有一日懈怠。

诸位要是不信,那就验证一下。草书展现在是热门吧,各位这么揣测,那么分析,搞了两礼拜,也没几个搞明白。其实这个问题,张主席两年前就讲过了,请看:

张主席说:

“本届书协的指导思想,按照中宣部、中国文联的要求,要有较大变化--以前主席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各种举措主要靠书协机关工作人员操作,这次中宣部、中国文联也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较大调整。可以预想,本届书协会发生较大变化。”

张海还说:

“2006年,我们主要抓了四项工作:展览、评选机制锐意改革
过去搞展览,光是评委几个人一评就定了。现在搞阳光评审、和谐评审、学术评审,还增加了监督机制。我提出可以调动一切合法手段,如录音、录像、拍照等现场监督评委,只要有证据能证明评委不正常、不公平行为的,当时就可以终止有关人员的评委资格。评选事后有被反映的评委,一经查实,下一次就不予聘请。对此已有了专门的监督人员。过去在书协机关,评委一般人都愿意、想着去当,这次评兰亭奖时,我们把这个权给分开了,书协机关的人是组织者,那就必须与评审分开,不能参加评审投票。过去既是组织者,又是评选者弊病较多。这次书协机关的人都不参加投票。这一措施在全国影响大,使整个评选过程透明、公开。”

各位看到了吧,白煦、郑培亮这些书协机关工作人员操纵展览的事,展览评选需要透明公开的事,张主席2006年就讲了,你说他什么不明白!明白归明白,展览该烂还是烂,你说为啥?

我告诉你,是因为张海变了,今日的张海已经不是昨日的张海,他当上政协大官了,他当上火炬手了,他钱挣够了,他地位稳固了,他把现实看透了,他没有热情了,他没有锐气了,他革命到头了,他有自知之明了,他不愿意管事了,他要超脱了,他开始耍滑头了,他开始虚张声势了,展览这些小屁事好坏他都无所谓了。

作为当代张海研究第一人,我上述判断可不是乱说的。最新的一期《书法》头版刊登了署名张海的文章(听说张主席很忙,他的文章都是枪手写的,所以我说是“署名”),题目是《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文章列举了六条成为大家的条件,什么深入传统啊,什么具备创新资质掌握创新方法啊,什么敢于表现个性啊,等等,多数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

有意思的是第六条,“其六,真正的书坛大家应该是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耐得住孤独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具有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的人。-------”我请问诸位,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单这两句话当代书家谁能做到?这样的人有吗?这样的大家能呼唤出来吗?一本正经地许下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诺言,用以欺骗公众,这就是张海同志现在的领导艺术,处世风格。

可惜张主席千算万算,只有一样没算到,他没有想到给自己多留一条后路。别人做不到“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他自己也做不到啊,启功先生是大家,启功之后有人把沈鹏欧阳中石称为大家,沈欧之后就该轮到你张海了,你把大家标准整的那么高,轮到你的时候怎么办?你还好意思黄袍加身当大家吗?我这也是瞎操心,张主席说话不算数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老齐、一痴要和书协领导谈判,听说有人提议呆子同去,出这个馊主意的不是弱智就是成心害我,人家是办网站的,我不是办网站的,人家谈的是展览的事,我又从不参加展览,我是个高级评手,高级评手其实是小人物,小人物也要略微珍惜一点名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8:44 , Processed in 0.2708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