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大撤退”来得有些太猛烈
关键词:鲁迅
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很多网友认为,删除大量经典作品无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不利。
也许“鲁迅大撤退”来得有些太猛烈,致使很多人质疑,内心中有些接受不了,难道教材紧跟时代步伐就是投其所好这个时代的文化气息,而将一些经典的旧文章删除,是不是撤退的文章,真的已经跟不上时代教材的审美和思想性?是不是这些文章完成了历史任务和教育功能,在新的文化时代,在学生心灵中产生不了共鸣和认知?历史的代沟,时代背景的不了解,真的让这些文章已不具有文化熏陶、思想共鸣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吗?删除经典文章真的是对学生好吗?”
其实删去一些旧的课文文章没有什么不对,在课本教材文化需求方面,也应该接受新的事物,删除一些思想性不大没有深度的文章,紧跟时代文化下,加入新时代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这个时代,认知这个时代,开拓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兴趣。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时代被娱乐和物质所包围,文化气息中多以这种元素为主,恐学生不能接受和自己时代背景不同时期的写作,就否定一些经典的课本教材,如此大动作的“鲁迅大撤退”现象,显现的不是旧的文章跟不上时代教育,而是教育课本的困惑迷茫,教育紧跟时代下走极端。
文以载道、文以见意、文以表志、文以寄怀、文以遣兴、文以会友、文以自娱、文以传情、文以致礼、文以论世,文章无论是什么时代背景,历史多么的久远,我们学习的是文章的文化性思想性,从而丰富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思想,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文化素养,传承一些文化底蕴。用优雅的文章拯救粗鄙的心灵,也正是我们学习经典文章的目的所在。这种“鲁迅大撤退”的课本教材走极端,忽略了书本教材到底要教育学生什么?让学生学习什么?固然,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无错,也很有必要,学生思想总不能全都接受远离时代的文化审美和思想,但是也不能否定那些经典文章,这些经典文章教育了几代人,影响了几代人,事实证明在培养学生,学生接受思想信息上,作用是很大的,也证明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文化如何交替,外来文化如何浸入,经典文章忽略了时代,这种作品也是我们所追捧的,是很有影响的文化精神所在。
“鲁迅大撤退”删除经典文章现象,反映了现在文化教育的浮躁,一厢情愿下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总以为学生接受不了那些远离现在时代的文章,觉得旧文章中的思想和写作词语,很难让现在学生感兴趣,这种做法正是精神境界日趋低下,排斥严肃文化,迎合娱乐时代文化气息表现。删除经典文章,教育部门应该慎之又慎,毕竟精华的东西可读性思想性是很高的,这种极端做法,只能让我们的教育困惑迷茫。课本教材如何面对“去其糟粕吸取精华”,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下提高文化素养,开拓视野提高思想境界,不是“鲁迅大撤退”式删除经典文章这么简单。
这种极端做法,难以理解,也许教育部门的良苦用心我们不懂,也或许是鲁迅文章真的晦涩难懂,也可能现在文化已不需要鲁迅的文化风格,需要的是娱乐时代的文化,和火星文的网络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