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68|回复: 19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全文==本站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0 08:5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根”之旅
          ——写在《教师之友网》[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专栏开出之际








    我曾做过很多梦,但好多梦都被打碎了,这让我感到十分遗憾和伤感。一段时间,我沉溺于故纸堆中,与古人交朋友,想借此逃避现实,于是,我整理出了孟宗、费祎、高燮曾、丽尼等历史名人的有关史料供自己品尝。2004年春,原孝昌县委宣传部长肖红梅来到白沙检查工作,我向她汇报工作时说,“孟宗笋”的商标已被人抢注了,这句话引起了她的高度关注,她让我写出“如何开发和利用孟宗文化”的构想,我迅速写出了《打造孟宗品牌刻不容缓》的文章。就这样,我又从故纸堆里走了出来,开始关注我身边的人文资源。在领导的鼓励下,我成了孝昌县孟宗文化研究会中的一员。寻找地方历史文化的“根”,延续历史的文脉,就这样成了我的文化理想。

     2007年10月,我在孝感学院参加了孝文化国际研讨会,会后,我意外地收到一封信,那是武汉科技大学孙君恒教授寄来的,他在信中对我的入会论文《打造孟宗品牌刻不容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遗憾的是,这次会议,他并没有来孝感开会,只是看了他的研究生带回去的论文集后,才给我来信的。12月份,他邀请我参加了“湖北省儒学文化与新道德建设研讨会”,就这样,我认识了孙教授,而且与他成为了好朋友。

    今年10月,我有幸在孝感学院参加了“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国际研讨会”,令人高兴的是,孙教授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在会议期间,孙教授对我说,散会后,他想来我的家乡访问。10月18日,孝昌县委党校副校长邱国安、孝昌县文化馆馆长朱仲先陪同孙教授访问了白沙。这一次访问,让孙教授感到异常兴奋。10月20日,我在他的“文化湖北的博客”上,看到了古镇白沙的照片和文字,他将图文命名为“白沙古镇的诱惑”,并给我来信说,他拟定于12月份与省文化名人一起来白沙访问。我将这一信息迅速向镇党政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他们要我做好白沙历史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我接到这一任务后,就废寝忘食地工作,唯恐有负领导的期望。

     对白沙历史文化的研究,我其实早已为之。几年前,我先后在《孝感日报》上发表了《悲哀与忧伤的歌手与巴金同行》(写的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丽尼)、《一位倾向于维新变法的官员——高燮曾》和《神奇的三潭风景》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我长期积累的结果,我深尝搜集资料之难之苦。现在,领导要我全面搜集白沙的历史文化资料,说真的,我有些胆怯了,因为我手中的文献明显不足,而且我的精力又有限。尽管如此,我还是硬着头皮干下去。我一方面整理我从前积累的资料,另一方面又尽力搜集一些文献,还向当地一些老人请教。我向陈华文老人借来了《陈氏家谱》,陈华文老人向我介绍了白沙“进士匾”的有关情况。10月27日,我还到孝感,向孝感市政协文史和学习专委会王腊成老师借阅了《孝感市文史资料第五辑》,王腊成老师给我复印了《解放前白沙铺的花、布庄以及染坊杂记》一文,还赠书给我,他要求我编印了白沙历史文化资料之后,一定不忘给他送一本。这些先辈们的关心和支持给我极大的鼓舞,让我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在短暂的时间里,迅速整理出了几十篇文章,当然,这其中有好多文章是别人写的,我只是转载而已。为了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我将文章和作者姓名一并刊载。在此,对那些为白沙镇历史文化传承做出重大贡献的先生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敬意!我在寻访史料的过程中,得到了白沙镇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党政办同仁的积极配合,得到了村干部陈水堂、余春平、桂银平、湛三清等人的热情帮助。令人感动的是,陈华文、曾少青、余良相、龙俊文、龙金增等先生为我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材料,在此,我一并致以感谢!总之,《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这个专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没有自己伟大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一个拥有,但不珍惜自己的伟大文化却要崇洋媚外的民族,是更可
悲的。我们的乡土文化是有“根”的,而且还带有泥土味。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才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可是,目前,我们的一些地方特色正在消失,我们的民族记忆正在变得模糊和迟钝,因此,挖掘和保护好地方人文资源,既是我们寻“根”的需要,也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需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借《教师之友网》网络平台开出此专栏,其意义就不同寻常。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资料有限,搜集范围不广,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很多错漏之处。客观地讲,《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这个专栏,只能算是一种资料汇编,看上去十分粗糙,谈不上有多少创新意义,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专栏,还是让人能嗅到一些历史气息,能给人们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儒家将“慎终追远”作为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我们开出这个专栏,也算是对先人尽一点“孝道”吧,不然的话,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出现“断裂”。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之“根”,那么,这个民族就会灭亡。这个文化之“根”究竟在哪里呢?我在寻访白沙古镇的历史足迹中,发现这个“根”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历史的车轮虽然在滚滚向前,可是,我们的民族记忆却在不断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寻“根”之旅就不是池蛙发出的噪声,而是虔诚的呐喊。前不久,有文友赠书与我,并向我索书,可我无书可赠,现在好了,我就将这个介绍我的家乡的专栏奉献于公益网站,以唤起更多的同志者与我同行。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白沙古镇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只有民族文化之“根”深植于人们的心中,我们的民族振兴才有希望。其共勉之,是为序。


                                 刘少峰写于2011年6月20日[专栏]开出之际



                          郑=重=声=明
     [白沙古镇地域文化志]只在 公益服务网站《教师之友网》独家网络发布,谢绝转载。
                                                               
                                                刘少锋 2011。6。2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4:23 | 只看该作者
霸王墩和韩信堤
灌篮高手

    五一,休息。不久前偶尔听到过霸王墩和韩信堤的点点滴滴,于是抽空骑车前往。旅游,健身,采风,家访,一举四得。
    霸王墩在白沙镇舒店村六舒湾,从陡岗出发,向北上行十里至王山,再西走下坡穿染坊程、五舒,南行即到六舒湾。
    霸王墩在六舒湾南边的稻田上,女儿港东岸。面积不超过500方,据年老村民介绍,老墩子面积约是现在的三倍,修女儿港滚水坝、周边刨挖毁了不少。墩子高出周边的稻田约四五米,东、南较高,剖面陡峭,泥土裸露,镶嵌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白螺蛳壳,小圆蚌壳,还有零星的骨头,陶片,以及人为挖掘的小洞洞儿。墩子西北坡面平缓,杂草灌木丛生,拔草扯树,白螺蛳壳少见。墩子顶上长着茂盛的油菜,东南边满是白花花的蚌壳螺蛳壳,西北边较少。
    墩子北有一令牌状土堆,被毁。再北,有三土堆呈笔架状,传说是楚霸王中军帐所在地。墩子东偏北100多米有一口南北向长形港状池塘,几乎和女儿港平行,六舒湾历代人都称塘边的田为砦子。
    据村民介绍,有人在墩子里挖过不少酒盅状的陶器,但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也有村民挖过一个生锈的铜箭头。墩子上的土和螺蛳壳沫儿特别肥,洒在稻田里比钾肥磷肥不会差,墩子周边的稻田不用施肥,不用打药,照样收好谷。
    女儿港的河底由于常年冲刷,冲出了一些似木似炭硬如石头的古代木头,直径二三十厘米左右,打捞上来晒干,用锤子砸碎,烧炉子,火旺无烟。
关于霸王墩的传说有以下几种版本。
    传说一;韩信在此屯兵,遭围困,断炊无以充饥,就打捞螺蛳,河蚌(俗称蚌王)填三军肚皮,这个堆积螺蛳蚌王壳的地方就成为蚌王墩。
    传说二,楚霸王项羽,和乌江对岸韩信对峙,两军相持不下,楚军后勤补给不及时,就打捞螺丝蚌王充饥。此处是霸王中军帐所在地,就称霸王墩。
这两种版本都有可信度,但都有疑义。就地形来看,墩子上确实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地势高,四面环水。就地质变化来看,四周的田地里深层和地表都较少有白蚌壳和白螺蛳壳,而唯独高出田地数米高的墩子上有,加之有陶器碎片,这些化石(暂且这么称呼)很可能是人为地堆积而成。但项羽在此屯兵又和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冲突,因为霸王墩在女儿港的东边。从女儿港河底的古代木头推断,此地古时应该是一条比较大的河流,从现在的地形地貌分析,此地又是云梦泽的边缘,陡岗有称乌江蔸(江底)之说。
     传说三,六舒湾一个农人(此人已故,他儿子还在世,年逾八十)在霸王墩旁种一块地,霸王墩树丛里老是有一只母鸡率领一群鸡娃儿(鸡崽儿)偷吃他的庄稼。此公一次耕地时母鸡又来,他挥鞭就打,打死一只鸡娃儿。母鸡就扑上来报杀子之仇,对准此公的腿啄了一口,眨眼就不见了。此公疼痛捂脚,搜寻母鸡,不见踪迹,唯打死的鸡娃儿变成了一只金鸡娃儿。此公欣喜异常,回家告诉家人,准备卖掉宝贝,广置田产,不料腿脚发病,吃药贴膏药不见好转,只得卖掉金鸡娃儿四处求医,当把卖金鸡娃儿的钱都花光了后,病也好了。据说和他治过病的医生都发了,解放后打了地主,他家还是贫农。


                   韩信堤
    韩信堤和霸王墩隔女儿港对峙,在云梦县吴铺镇韩信村境内。女儿港东西刘,河堤也应该是东西向,但到霸王墩处拐了个弯,现存的韩信堤略呈南北向,河水直冲河堤,据村里人说,发水时,连水泥滚水坝都冲垮了,韩信堤毫发无损。韩信堤下游曾有一座古庙,叫韩王庙,亦称韩相庙,毁于1954年发大水。韩信村没有一家姓韩的,周边方圆十里也没有韩姓。关于韩信堤的传说,村民知道的只是说韩信和楚霸王隔江斗法,打过仗。读过书的年轻人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另据云梦县文化局资料记载,传说韩信堤是韩信被刘邦所擒时的屯兵之地,县博物馆1979年文物普查时,对韩信堤进行了详细勘查。勘查报告说:“堤呈梯形,南北向横断女儿港,东接孝感大李山,长300余米,底宽12米,面宽3米,高7米,断面现夯层,采集到西汉以前陶器锥形鬲、绳纹陶、红陶浅盘高柄豆。韩信堤确是古代的一处军屯工程。”
    寻访完毕,从韩信村到吴铺,再从吴铺骑车回陡岗,天气很是炎热,南风滋溜溜吹着,摇动着意杨树叶哗啦啦啦的响,也摇动着我的思绪。二千多年前,我行走的这片土地曾经是茫茫梦泽吗?女儿港难道是激流滚滚的乌江弱化的子孙?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筝鸣,历史的车轮将我们载入了一个文明祥和的时代。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4:55 | 只看该作者
“白沙”古地名探源
白沙镇原名叫“白沙铺”,素有“小汉口”之称。自宋代以来,此地就是汉口至德安府(今安陆市)的交通驿站。白沙铺缘何称作“白沙”呢?是因沙子色白而命名,还是因其他原因而命名的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供热心于地名研究的同仁参考。
白沙铺原是驿站,已成定论。“铺”又写作“舍甫”。《元史•兵志四》:“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传命,陆有马站,水有水站。州县凡十里立一铺。大事则遣使驰驿,起船马有劄子,小事文书以铺兵传递。”清顾炎武《日知录•驿传》:“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由此可见,白沙铺是交通驿站,其地位可见一斑。随着交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商贸的活跃,铺又成为商贸活动的地方。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宣德楼前省府宫宇》:“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白沙铺由驿站变成了一定规模的集市,成为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著名学者臧励和编撰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特列出专条记载白沙铺:“在湖北孝感县西北澴水西岸,道通安陆县,东距京汉铁路萧家港十五里(p249)”。白沙铺能载入古地名大辞典,足见此地历史之悠久,影响范围之广泛。
白沙铺的兴旺与陈氏家族密切相关。现在这里居住着2000多个陈氏人口,其他62个姓氏人口只占集镇居民的少部分。阅览陈氏宗谱可以了解该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很早以前,这里只住着殷氏、罗氏、李氏三户人家,不为外人所知晓,自从陈氏志海公迁至此地后,随着子孙的繁衍昌盛,此地声名鹊起。
陈氏祖宗发祥于虞舜之时,原姓妫。周武王时(公元前840年),妫姓胡公满受封于陈国,后人遂以国为姓。东汉太丘长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湛字季方,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的功德,相争不能决,去问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见《世说新语•德行》),由此,陈姓名声日益广传,“难兄难弟”和“元方季方”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季方之裔住江西莆田及福建一带,至宋元时,其派无传。元方之裔,一部分先迁长城,一部分多居江洲。公元557—589年,元方之裔陈霸先代梁称帝,做了陈朝的皇帝,封其子孙50余国。宜都王陈淡(名阔,字伯宣)受封江洲未上任,隐居庐山。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迁葬德安县(今江西省九江南瑞昌常乐里)。他是陈氏义门的始祖。义门始祖后第七代的陈青公乃义门之显祖。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8年),显祖陈青公之长子为家长时,一门有200多人同爨(相当于现代的吃食堂),开始受到皇帝的表彰。皇帝赐联云:“九重天上诗书贵,千古人间孝义香”。南唐升元七年,皇帝下令为陈姓建“义门”三间,建“义柱”二条,赐联悬其上曰:“萃居三千余口天下第一,合爨四百历年世间无双“。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初(公元968年),皇帝下令对陈氏免徭役,并贷粮二千石。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皇帝听到陈兢公九世同居,长幼共有700余人,“上下姻睦,人无间言,饮令同堂”。连其中所喂之犬也有义行,表现为“百犬同牢(圈)”,如一犬不至,众犬皆不食。当时,上下人士皆认为,犬通人性,犬既如此有义,人之有义更可知矣。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04年),皇帝下诏曰:“儒业传于世家,义风激于闾里”。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皇帝在高台上亲写“旌表义门陈氏”。陈氏除千人同爨外,还有一些义的具体细则:如不分彼此,不论亲疏,贫贱必周恤,远近必相会,忧乐与共,习性相通,声势相依,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农耒相资,商贾相合。水火盗灾相顾,疾病患难相恤,婚姻死丧相助,强不凌弱,众不欺寡,大不欺小。陈氏义门真正达到了“一宗之中,各气周流,仁风遍地滂沛”的境界。
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当权者深感陈姓枝繁叶茂,住地疏密不一,赐贷额大,同时暗恐家天下思想泛滥,乃指令下属选择大小291庄,让陈姓拣阄迁往各个州县,规定“知延守继”等字派的人一律迁去。义门陈淡(名阔,字伯宣)原住江洲,其第七代后人是陈青公,陈青公的长子陈伉为家长传六代的后人是思一公,思一公于公元1062年分迁麻城。思一公传九世的后人是志海公,他于明洪武年间迁至孝感磨山王店额头湾,他的后人又于明英宗正统时(公元1436年)迁至孝感白沙铺。陈氏家族初到此地,与殷氏、罗氏、李氏三户人家相处甚好,可殷氏、罗氏、李氏日渐败落,而陈氏却人丁兴旺,陈氏义门的义行很得人心,影响很大,人们遂以当时很有名声的陈白沙的名字来命名此地,于是,“白沙”之名逐渐被人叫开了。
陈氏义门名传天下,备受世人尊崇,而明朝陈白沙名闻朝野,被陈氏家族视为楷模,引以自豪。明朝陈献章(公元1427—1500)是广东新会县人,他居住的地方叫白沙村,他居此以为号,世人称他为白沙先生,时人称他为真儒,把他当作活着的孟子。陈献章的母亲二十四岁守节,他事母至孝,“母有念,(他)辄心动即归”。弘治十三年卒(公元1500年),享年73岁。万历初(公元1619),人们在孔庙里供奉他、祭拜他。(出自《明史》第283卷)。陈氏义门的精神追求与陈献章的孝义思想息息相通,所以,以“白沙”冠名于陈氏家族居住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现在,人们往往以某一著名人物的名字给地方命名,意在传承某种精神,寄托人们的精神追求,借此以昭示后人,告诸来者。这就是孝义县、志丹县、尚志县、开慧县命名的来历。
又据民间传说,王莽追刘秀时,忽然河中刮起了大风,卷起了白色的沙石,使刘秀得脱。这只是传言,并不足信。全国以白沙命名的山、场、渡等地有28处,其中有3处因沙白如雪而命名的。白沙铺命名“白沙”与陈献章的孝义思想相通,与陈氏义门的影响有关。理顺了这一思想脉络,就不难理解白沙铺命名“白沙”的原因。
顾名思义是人之常情。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渊源,对于挖掘地域文化,打造白沙文化品牌,实现经济和文化的良性互动,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陈水堂口述  刘少峰整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5:24 | 只看该作者
白沙大桥赋
白沙中学  龙金堂
澴水西岸,白沙古镇。汉唐驿道始站,明清河运名埠。富商如林,招十乡百里之客;市场繁荣,有“小汉口”之美称。
几经变乱,河浅路碍。绝白帆往来之迹,障车辆奔驰之速。苦于交通,渴望幸焉!
科学展观,重“三农”强百业;以人为本,顺民意大桥成。白沙大桥者,古镇新建之最也。东抵东河店南,西达小堰溪北。“母桥”连“子桥”,长二百零八丈;车道与人道,宽三十有二尺。十双巨臂,托万吨而高举;两边护栏,接千柱而紧连。远眺之,云天一线,如玉龙之飞升;近观之,头仰帽落,疑天道之行空。车辆奔驰,往来而不相扰;行人络绎,接踵而不摩肩。天明未了,人影攒动;夜幕降临,车灯相逐。景因桥生,蔚为大观!
白沙古镇者,孝昌南门之锁钥,三县一区之边界也。桥之成,畅达汉孝于东南,无阻云安于西北。连四城带六镇,利千村益万户。城乡一体,活农富民增速;岗畈两地,农特交易更便。政通人和,盛状空前!石头矶仙道翘拇,玉皇阁佛僧动容。太公崖边,姜尚忘钓;叶河潭底,老龙颔首。美哉,古镇新颜!
予登斯桥矣,在庚寅之重阳。龙钟而未拄杖,心怡因衣食无忧。兴致所使,秃笔为之赋。


2010年11月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5:51 | 只看该作者
白沙豆梗      
豆梗系白沙镇的一道特色菜。它清香淡爽,嫩滑可口,营养丰富,多吃不腻。据说白沙铺豆梗的历史可上溯至宋朝。当时,白沙铺是三个分开的小村庄,因得德安府至孝感县的驿道和澴水交通之利而逐渐兴盛起来。后来,自山东迁入一张姓人家,靠做豆腐在此扎根定居。一次夫妻俩正烧开了豆浆,准备下卤时,正逢官兵拉丁。老张可是全家的顶梁柱,于是就藏了起来。等官兵走后,豆浆锅上居然飘浮着一层膜。本来就是小本经营的夫妻俩觉得把它扔掉实在可惜,就把它捞起来晾干后辅之佐料烧成菜吃,味道居然比豆腐还好。后来,他们便请过往客商品尝。客商品尝后,赞不绝口,每每单点此菜。于是,白沙豆梗逐渐传开,便成为孝昌一道特色菜。
(刘少峰搜集)
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6:17 | 只看该作者
白沙概况
白沙镇位于孝昌县西南部,东与孝南区肖港镇隔河相望,南与孝南区陡岗镇相邻,西与云梦县曾店镇交界,北与本县花西乡接壤。肖张线穿境而过,东连107国道,南接316国道,西通云梦,北与大(悟)安(陆)线重合,交通便利。全镇国土面积74.4平方公里,耕地5.3万亩。地势北高南低,属低丘、平原地区。澴河穿境而过,有女儿港、朱尔港等河港,镇内有柳山、群联两座水库,当家塘堰3200口,泵站13座。耕层土壤主要为粘土、沙壤土。白沙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148毫米,森林覆盖率16.80%,为针阔叶混交林。澴河绕镇南流,滑石、河沙资源丰富。易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2008年,辖白沙铺社区和河边、老湾、三合、群幸、群光、东河、胜一、胜二、胜三、胜四、胜五、胜六、义井、余柳、金港、建华、叶砦、陶沟、叶河、柳山、黄院、五四、七屋、刘店、王桥、新桥、张潘、金杯、光明、五舒、李山、五村、福利、赵寺、福华、新华、福兴、福建、王山、舒店等40个行政村,2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为5.1万人,农户10663户,农村总人口4.7万人,乡村劳动力2.9万人,农业劳动力1.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8‰。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等。
      2008年,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工业总产值2.2亿元,农业总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
      白沙是一个传统农业大镇。境内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麦、稻谷、棉花、花生、大豆、茶叶、早蜜桃、冬枣、意杨等。在“沿河抓蔬菜、沿岗抓果茶、沿渠抓优质稻、千家万户抓生猪”的调整思路的指引下,遵循自然和市场两大规律,结合农民的传统习惯,将蔬菜、优质稻、早蜜桃、牲猪四大产业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不断地壮大规模,形成特色,打响“拳头品牌”。采取投资与投劳结合,人力和机械并举,共开发澴河万亩蔬菜基地、王山千亩果茶基地、群联水库综合种养基地,光明、黄院早蜜桃基地等一批龙头基地,顺达农特产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08年,全镇种植优质水稻4.1万亩,优质油菜板块2万亩,培育黄院、胜一、五四等优质桃、枣基地,积极支持扩大生产,产出优质、无公害鲜果30万公斤。2008年,全镇新增养殖大户127户,年出栏生猪5.45万头,引进种猪150头,出笼家禽206万羽。
     工业起步较早,涉及食品、肉类加工、面粉加工、木材加工、建筑等行业的个体私营经济,主要满足本镇需求。近几年,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本地丰富的资源为载体,紧抓工业不放松,投资过100万元的规模企业逐渐增加。通过改制、转产、拍卖等方式,盘活资金2000余万元,砖厂、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造厂等一批老企业得以起死回生,年增加税收近百万元。在挖掘本地潜力的同时,积极利用“三情”关系,对外招商引资,攀商结强,共引进资金5000多万元,兴办了佳音液化气站,成立了河沙联运公司、柳山砖厂、天福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10余个企业,为白沙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先后完成张白路、曾白路、栗白路、赵白路、塔白路、陡白路等主干道的硬化改造工程。2008年,累计修建硬化路面通村公路21.8公里,硬化路面通村率达到97.7%。邮政电信实现村村通电话,移动网络覆盖100%的村庄。2008年,全镇固定电话4500部,因特网用户430家。
     境内建有7条商业街,服装一条街已成规模。2007年,引进的百信超市和金和服装超市相继落户白沙。2001年,白沙镇以全国小城镇建设综合示范镇项目为契机,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硬化交通路,新建人民路,扩大了集镇规模。2002年,获孝感市小城镇建设“天仙杯”。近几年,投资400多万元,硬化人民路、建设路、西正街和双佘街等,实现了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配套完善了镇区供排水、电力电信、有线广播等设施,启动了集镇房地产开发,白沙镇富民新居已顺利竣工,集镇建设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给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投资5万元在集镇主干道制成交通标线,安装交通指示牌,修建停车场,并对集镇摊点划定规范管理线,制定摊点位置,基本规范了镇区秩序。目前集镇拥有四纵六横格局的水泥路面,功能区域规划明确,配套设施完备齐全,随着白沙大桥、白沙水厂和房地产开发的推进,白沙将继续拓展镇域面积,向建成四纵八横的现代化集镇的目标前进。
      村村建有党员电教活动室,已建成村级农家书屋4家。1993年建县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全镇学校房舍、设备均有很大改善。2008年,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教育点9处,中学生在校人数2000余人,小学生在校人数4000余人,在职公办教职工260余人。楚剧、书法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白沙镇著名楚剧演员陈华桥带领他的楚剧团队常年活跃在各大城市的舞台上。
     有福利院3所,集中供养老人105人。文化活动中心1个,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总投资68万元。有农家书屋4个,书籍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养生保健、法律常识、种养技术等,方便了广大群众借阅。中心卫生院1个,达标村级卫生室34个。白沙中心卫生院投资百余万元改善硬件条件,占地面积增扩至15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服务半径15公里,服务人口8万人。新建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防保大楼,全面维修门诊综合大楼。目前该医院床位达60余张,投资12万元建设办公网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2008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农村低保共有41600余人。
     先后获得“国家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孝感市‘六星’平安乡镇”、 “孝昌县‘三农’工作先进单位”、“孝昌县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孝昌县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孝昌县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孝昌县政府实事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
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6:45 | 只看该作者
白沙古风拾零
白沙铺是孝感有名的古镇。明清以来,在鄂北享有盛誉。因那时的水陆交通便利,农副产品丰富,中小工商业发达。物质基础决定文化生活。那时白沙铺人的文化生活也是多姿多彩,颇具特色的。
正月十三到十九,是玩龙灯的时间。那灯头特大,摆动的眼珠有筛筐那么大,两旁各有十多个新月形的彩翅片,有两尺多长。张开的大口中,有直径一尺多能转动的大红珠。如此大的灯头,需四个壮汉,两两轮换着并肩而扛。龙头前面,还有一人用长杆鸡毛掸子刷抹龙嘴下的长胡子。龙身至少是四十八个节子,长150多米。翘起的“S”形灯尾上端,吊着一个细颈纸葫芦。整条龙需燃上160多支蜡烛。这些蜡烛既不会被风吹熄,也不致烧坏龙身,这不能不叫人称奇!
玩灯时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灯笼亮起来。稍有钱的,门前都设着香案,燃着大香大蜡。十多套锣鼓齐响动:击鼓的,拼命地擂;提锣握钹的,使劲地敲拍。这些人放肆地尽情纵兴,谁也不去考虑是否击坏锣鼓,因俗话说得有“玩灯还怕打破家联(指锣鼓)吗?”锣鼓声、爆竹声伴着喊彩声:“三阳开泰呀!”“有”。“五谷丰登啦!”“有”。“年年有余哇!”“有”。这时的白沙铺,简直是座不夜城!
    灯玩至北门——终点,就到北门外的大稻场上玩“太平图”。锣鼓慢打细敲,龙身慢慢旋转,龙头倾侧起来,所有的节子也倾侧起来,锣鼓停息了,只听到脚步的杂沓声。杂沓声越来越疾,龙身越旋越紧,将龙头围在正中,形成如石击水的光浪圈。忽然,龙头抬起来,高高耸立,形成螺蛳形光圈。随即锣鼓骤响起来,欢呼也高涨起来。
在龙灯之后,还有鲤鱼灯、大虾灯、螃蟹灯等。真个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啊!
三四月间“出故事”。所谓“出故事”,就是抬着一台接一台的戏剧人物,在街上游行。一台中一般是三四个人物,挑选的全是七至十岁的男女儿童。故事的内容,都是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剧目,如《桃园三结义》、《武松杀嫂》、《三打白骨精》、《程咬金拜铁旗》、《梁山伯送友》等。出故事之前,先绑扎好台架子。台架子有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四种。台架子的每角是七八尺长的粗杉树杆。然后将装扮好的童男童女,固定在杉树杆的顶端。或坐,或站,或行也是固定不动的,如同呆木偶。无论是哪种资态,都必须依剧中人的身份、形象而定。化装是一门艺术,非识戏的人担任不可,否则化装出的人物不伦不类,便没有人看,就自然淘汰了。南门的出故事是坚持最久的。
出故事开始,每台四至六个壮伙子把台架子扛在肩上,依次在街上走。故事队的前后左右,有唢呐、锣鼓伴着,不过是细吹细打,不象玩龙灯那样热烈。街两旁的观者在悠扬、绵长的唢乐声中,会不禁唱道:“梁兄啊!送我到土地堂……我把梁兄好一比……”这些故事会引起多少人的情感啊!或激越,或缠绵。
五月五赛龙舟,又是一个热烈而盛大的场面。龙舟比一般的船窄而长,没有什么雕饰物。每条赛船只准十六人划浆,一人搬棹,两人敲锣鼓。那棹有一丈多长,需大力士才能摇动它。它的作用似舵,但比舵掉头快,所以人们把扭转局势,称之为“搬棹”。比赛时通常是六条船:白沙铺四门各一条,东河、双佘各一条。
比赛那日,倾街出动,万人空巷,人们侍立于河两岸。比赛开始,六条船同时在石头矶出发向南划,船上的锣鼓响起来,岸上的人喊起来。快到玉皇阁的掉头标杆时,船上的锣鼓震天响,浆手们拼命地划,齐声吼:“划噜,争向上!”“划噜,争向上!”岸上人巴掌拍得忒响,呐喊声忒大,有的还敲着铜盆、铁盆助威呢。人们的目光凝视着搬棹的,见他们打着赤膊,下死力把棹柄往下压,待棹板扬起后又迅速拍打进水里,三两下就把船头掉转了。船逆水而上,奋力抢道。高潮的时刻到了,锣鼓声、吆喝声、呐喊声,一阵接一阵,一阵高于一阵,直至全到终点。
比赛结果,东门的第一,几乎年年如此。因为东门搬棹的是“健猴”,他有良力,有技巧。船到终点后,他能在桅杆顶上表演“孙悟空翻筋斗”、“凤凰晒翅”等节目呢!所以,人送美名“健猴”。比赛结束后,不管是第几名,本单位都会用肉包子、好白酒,慰劳他们的壮士。
此外,各家都要挂艾条,包粽子,喝雄黄酒。尽管多数人并不知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但知道这些是祖先传下来的,于是年年照办不误。
到“夜来南风起,小麦复垄黄”时,便是割麦插秧两头忙的五月中旬。当铺在场上的麦子晒得炸炸响时,由女将组成的打麦互助队上了场。她们对立成两排,梿枷交错着一上一下,打好一行,挪至另一行。你看,梿枷扬起时,梿枷排子和梿枷柄成一直线,那排子还要在顶端闪动一下,再用力拍下来。女人们前举后拉的手,和扭动的腰板,如同表演健美舞。加上她们对唱的打麦歌:“梿枷,落嘛,麦子,多哟。”“哗哗,乐——依哟,嘿。”“梿枷,扬嘛,白粑,香呀。”“画——喏——依哟,嘿。”打麦歌伴着“砰”、“啪‘的梿枷声,那是劳动场上壮美的音乐。
再说插秧吧。多数是青年男女,还少数儿童少年。他们把白水茫茫的冲田,渐渐变成一片绿的稻秧田。寒潮来时,他们在冰冷的水中插秧;大雨下时,雨点在背篷上打得“嘣嘣”响,他们照插不误。还常常一边插,一边“打诺和”。你听,男的唱:“张家的小姐生得确(漂亮)哟。”女的接唱:“诺——诺和——”女唱:“李家的大哥来帮脚(帮忙)哟。”男接唱:“诺——诺和——”有人说,“打诺和”是为了消除劳动的苦闷和疲劳。也有的说,那是青年男女在劳动中传情的一中方式。
六七月间,沿河便是白沙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月河水涨,南门河边叶老板料行里架着数以千计的杉树。河里还有很多料排,你可以在料排上由此岸走到彼岸。这些料排出湖南,过洞庭,入长江,转澴河,才到这儿。料排上散布着十多个乌席篷,那是放排人食宿之所。乌席篷上飘着袅袅炊烟,被两岸红花绿树映衬着,给河水凭添了几分情趣。料排上,不时传来花鼓调:“刘海哥,我是你的妻呀嗬嘿……”或是湖南妹子唱着甜润的小曲,让人心醉!
六月中至七月初,正值“三伏”天。累了一天、热了一天的人们,不等吃晚饭就把竹床、藤椅、凉席之类,背到河岸上占位子。不一会,从东门楼到小堰桥千余米的河岸上,全是或坐或躺的乘凉人。东河店的人干脆把竹床等搬到沙滩上。谈笑声、扇子的拍打声,孩子的嘻笑声,充斥着一河两岸。夜渐深,闹声渐息,而鼾声起。不知从哪儿传来歌声:“一把扇子嘛,琳琳,独丽奇啦嘛,溜溜。这把扇子嘛,歪外子哟,郎买的啦嘛,干哥哥啥……”,《十把扇子》的歌声,随河中水风的传送,时大时小,时断时续,那么纤柔,那么朦胧,似乎眼前就站着一位朦胧的佳丽,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七月半”的夜晚,户外街头,随着孩童们“孤魂、野鬼,接钱用啦”的叫喊声,便燃起了无数火堆,以河岸边最多。在好些人家门前的水盆里、池塘里、挨堤河边,还亮着五颜六色纸灯。尤其是河边和池塘里,那漂荡着的纸灯,如盛开的夜莲花,映照在水中,好看极了!请你别认为这仅是迷信,应该说是活着的人,对孤苦无依及一切不幸死去的人表示一份同情心与爱心。
在种完麦子后的九月末十月初,就有“唱善书”的,即讲唱行善之书。在场地的一端摆张大方桌,桌前杆子上吊盏“夜壶灯”,或直接将灯搁在桌子兀凳上,唱善书人手拿“脚本”坐在桌子的小椅上,用低沉、舒缓的语调,或唱或讲,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仅凭一张嘴,听的人却始终坐满场。因为他讲唱的内容全是劝人行善积德,诅咒恶行的。如《东海孝妇》、《孟宗寻笋哭竹》、《王祥卧冰求鲤》、《周处改过》、以及《教儿经》、《教女经》等。在白沙铺的诸多说善书人中,数北门的陈谰馨为优。
冬腊间,不愿呆在家里守火坛的青壮年,就集在一起操练家联(打击乐)或排练楚剧。
“打家联”鼓手是个关键人物,四种不同音响的锣和钹,全看鼓点的指挥,称之为“叫鼓”。鼓槌在鼓面怎么“点”,在鼓弦上怎么“敲”,或横或竖或画圈,都有一定的名目,如《鱼跃水》、《水浪沙》、《疾旋风》、《战沙场》、《将相和》等。白沙铺有七八套家联(打击乐队),数周正荣的鼓“叫”得最好。看他叫鼓是一种美的享受。他摇晃着头,挪动着脚步,随着鼓槌的轻重快慢,时而仰头闭目,时而低头频点,时而暂停,忽又猛烈地以左右手交错横击……这时的他,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他的鼓艺炉火纯青,绝非一日之功。他十岁左右便先后在黄陂、汉口楚剧团学艺,后来随跑江湖的戏班子,专门司鼓,抗战时回家做生意。他三天不击鼓,就手痒,便招收一些徒弟,到冬腊月就集中操练,所以白沙铺的家联远近闻名。你别小看这“打家联”,每逢传统节日,大的集会,私人有红白喜事,都得请他们,他们不曾收一分钱,吃两顿饭完事。
演大本头楚剧,人们叫“唱大戏”。唱大戏之前,各商户都自愿出钱,因为看戏的人越多,他们的生意就越好。戏台搭得很大,长十四五米,宽八九米,是用近百棵粗杉树绑扎起来的,因为南门料行有的是杉树。当唱大戏的消息一传出,十乡八里看戏的,做小买卖的都赶来。不仅戏演得好,如《宝莲灯》、《白扇记》、《葛麻》、《打渔杀家》、《梁祝姻缘》等,而且有七八个“真旦”。所谓“真旦”就是女的演旦角,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事情。
白沙铺周围十多个村庄都有戏班子,每年到白沙铺汇演一次,能排上前三名的是余柳、黄院、河边黄。有时河南的梆子,湖南的花鼓,也来这里演出。白沙剧团还能用乡土素材,自编短小节目。唐培中编的《桑园记》曾在省里获大奖。孝昌县楚剧团就在白沙剧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除上所述,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一些让人留下美好回忆的传统节日。还有茶馆的说书,酒楼的皮影,街头巷尾的杂耍。
只要不是戈矛相击,枪响弹飞的日子,白沙铺便无时不欢愉,无处不和谐。

           二00六年冬
          (选自龙金堂《无名花》散文集)
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7:14 | 只看该作者
白沙古镇
澴水自河南鸡公山源出,弯弯曲曲向南延伸,接纳着沿途数十条细流,至二百多里处,从一座古镇的东侧经过,继续滚滚南去。这座古镇就叫白沙铺。
白沙铺的得名,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讨伐王莽之初,有一次大败,只剩下单人匹马,落难在一座山岗下一个姓杨的小湾里。后来刘秀被王莽的一个部将发现,王莽便领一彪人马杀了过来,刘秀慌忙向南逃奔。后面的追兵高喊:“那骑白马,穿白袍的就是刘秀,快追,抓住他有重赏!”王莽的军队眼看就要追上刘秀,忽然,狂风大作,从河边吹来漫天白沙,如烟如雾,遮天蔽日,追兵看不见刘秀的白马白袍,刘秀就趁机策马向西逃跑。白沙飘落之后,追兵又撵刘秀。刘秀情急之中见一小街旁有口古井,就弃马跳下井去。追兵至井口向下看,这时,井内已结满了一层层的蜘蛛网。追兵又急转向沙子岗的大路上追去。白马看到追兵离开了,就从塘里跑出来,奔至井边,驮起主人向西疾驰,刘秀一路历险,好不容易逃进一座古城,关上城门,拉起吊桥,这才平静下来。刘秀登基之后,敕命将历险之地为出马岗杨、白沙铺、义井铺、望安铺、得安府等。
白沙铺凭借东面那条河为依靠,在南、西、北三面筑成丈把高的土石墙,形成一个大半圆将白沙铺围住,人们叫它“寨子”。正东、南、西、北四门都有三层楼高的门楼。门楼底层左侧是土地堂。门楼门的顶额青条石上,是用阴文红漆写成的某门楼三个显目大字,门两侧的青石柱上,也是阴文红漆写成的对联,每个门楼前都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子相对,各门的门楼都显得古朴而壮观。紧挨着寨墙的是壕沟,只有门楼前才有路与外面直接相通,这壕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护城河”。闹匪盗时,各门楼的顶层有人守卫,以保全铺人的平安。
白沙铺的正街,是标准的“十”字形,从交叉处分为东南西北门、四条街。民国时期,总人口三千左右,大多数人是半农半商。
白沙铺之西是绵延起伏的丘陵,人们称为“岗”,河之东则是一马平川,人们称为“畈”。河西岸的白沙铺凭着它特有的地理位置,便成为岗、畈两地不同出产物的交易中心。白沙铺出西门,有条古驿道直通德安府城,人们叫“大驿路”。白沙铺是这条大驿路的第一站,也是“五里一店,十里一铺”的第一个铺。既然是大驿路,那当然有马、马车、驴车、独轮车等来来往往。白沙铺东面的那条河,水清、味甜。与上游三十里的古镇——花园比起来,这儿河床宽得多,深得多。所以河中往来的船、停泊的船也比花园多得多。河上曾有两只大渡船,每只船长四丈多,宽将近一丈,是澴水上的渡船之最。尽管如此,每日上午过渡船的人还得排队等候过河。
由于白沙铺水陆交通便利,使白沙铺成为河西一带(包括应山南端、德安东部)与汉口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河西方圆百余里的农产品,如稻谷、齐米(谷壳未砻尽的)、皮棉、纱线、蚕茧以及豆麦杂粮等,被源源不断地运至白沙铺,然后装船运到汉口等地,汉口的轻工产品和生活日用品则被商人们用船运到白沙铺,然后卖给西部丘陵的各村庄。夏秋两季,是白沙铺最热闹的季节。几条大路上,肩挑的,推车的、赶车的,络绎不绝。在河中撑篙的,扬帆的,来往穿梭。嘎吱嘎吱的车轮声、噼啪噼啪的行船声,嗨唷嗨唷的搬运工人的号子声、讨价还价的叫卖声混成一片,到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
乾隆年间,白沙铺有十大封建地主。最出名的是余义和、陈元记,这两家曾是孝感出北门数一数二的大地主。有一年,余义和的一个千金发嫁到小河。送亲的轿子有二十多台,骑马挂刀的有十余人,抬箱笼嫁奁的不下三百人。一路鸣锣响铳,好不风光!他家还有炮楼、保安队。陈元记家的房子有百余栋,从东门楼直至十字街口,黑压压一片,几乎占据了东门整条街!在南门,还有给“七姑”、“九姑”等人的几栋房子。陈元记家几个房头的小妾、丫头和长工有一百多人,真的是钟鸣鼎食之家。
十九世纪中叶,封建地主开始衰落,逐渐被一些工商资本家所取代。工厂在这儿悄悄兴起,除一些铁、木、竹等手工作坊外,还有印染、丝织、酿酒、磨粉等小工厂。最具盛名的是胡兴顺、徐同发、黄国泰三家碾米厂,刘义兴、李隆盛两家砖瓦厂。还有一些大商铺,如刘大有、蔡大兴、陈和顺等杂货铺,彭兴盛、陈煜记的绸缎纱布庄,唐春和、唐顺和、曾天顺等大米行,杨隆聚、杨天和、徐同康、仁聚堂等大药房,以及蒋昌泰、叶益兴、陈茂兴等的大酒馆、饭店、茶楼。这时的白沙铺是一河两岸、方圆百余里闻名的工商业大集镇。
每当夜幕降临,正街的夜景,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些商家门前的灯笼“红”了起来,映得朱字招牌红光闪闪,十多家的大气灯也亮起来了,照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最热闹的是十字街,稍有钱的人都来这里吃夜霄。什么干子酒、糊辣汤、烩豆皮、米酒汤圆、炸花生粑、清炖牛排……这里香气四溢,让你直流口水。还有唱小曲的,演皮影戏的,打鼓说书的。只要你肯来这儿坐一坐,转一转,一天的疲劳便会自消。
白沙铺虽无斐然的名胜,却也不乏古迹和美好的传说。那“百步两座桥,一里三座庙”、“一矶挑双潭,三龙戏二水”,便是人们的美谈。
从南门口顺河走一里多路,有两条相汇入澴河的壕沟——大堰溪和小堰溪。从西流来的叫大堰,从北流来的叫小堰。在两堰相距百步处,架起两座石板桥。桥面都是用长七尺、宽一尺、厚八寸的长条麻石铺成的。大堰桥长十丈、宽八尺,中间的桥墩高一丈五六。小堰桥长七丈、宽八尺,中间桥礅高一丈二三。桥下是干活的人歇息,小孩嬉戏的好去处。这百步的“两座桥”相传是明代的几个行僧用多年化缘来的钱修的。自那以后,白沙铺的南部交通大大便利了。正如童谣所唱:“大堰桥,小堰桥,全靠和尚化元宝,元宝变成桥,南门生意好。”
大堰桥的南端东侧,有座玉皇阁高耸于河岸。人们说,玉皇阁是个“簸箕地”,发大水时,这地能随水涨,如同“水涨船高”一样。至于它是否能随水涨,人们只是口耳相传,不得而知。但是发大水时,周围是一片汪洋,而玉皇阁却像湖心的一只小楼船,从未被淹垮过,这确是事实。
南门正街的西侧有座“善堂”。善堂的二楼顶有个亭子,人们叫它“黄金楼”。南门街的生意火爆,但南门却年年发火灾,人们都说这与黄金楼有关。闹“长毛”那年,有位单身老者,人称“五老头”,走到善堂前,忽然全身发燥,眼冒青烟,看见黄金楼顶火球一闪,便一纵身跳上去,拆了黄金楼。人们看到一道红光起,却不见人下来。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歌谣:南门的五老头,拆了黄金楼;一道青烟起,人随青烟走!然而有人说,五老头自那天后,投奔长毛去了。
西门楼北角有个火神殿,每年天干物燥的初冬,人们都齐集到这儿,举行盛大的跪拜仪式,以求一年的烟火顺遂。
寨墙外东北角,距河边半里处有座观音庙,庙前有几排柳树。人们说观音菩萨洒净水,用的是就是这种柳条,所以这儿的柳树叶至冬季也不枯落,只是颜色变淡而已,人们认为这是菩萨显灵的缘故。每年正月间玩龙灯,人们要先在玉皇阁饰灯(龙灯是高置于阁的后殿的,请出龙灯时,要将它装饰一番),然后到观音庙“开光”。因为观音菩萨的慈悲诲育,白沙铺人皆忠厚善良;因为有观音菩萨的保佑,白沙铺一直祥和平安。
这三座庙几乎成正菱形,相距皆一里左右,故曰“一里三座庙”。
出东门沿河上行一里处,有个石头矶。此矶立于河中西部,周围乱石林立。据说白沙铺的这条河,原先本是一条港,叫“猫儿港”,港窄且深。一次,一个道人路过此地,见水黑如墨,阻滞不畅,再细察看,见港底上端有道石埂横卧。于是,显其道法,辟开此石。只听见“砰”的一声巨响,一股青烟从水中冲起,在空中旋了一圈,向东边大山方向飘去。道士说:“这石埂是黑莽精所化,现已逃回东山去了。”此后,原在杨家河拐弯的澴水,便笔直奔泻向南。原先的港,便成为河。之后,便有“打开猫儿港,现出干大河(肖港那边原先的河变成了大沙滩)”之说。
白沙铺南五六里,有叶河潭;北七八里,有太公潭。故曰“一矶挑双潭”。叶河潭广集水族之众。每年深秋“开河”之日,先拜祭河神,举行盛大的典礼仪式,然后千条渔船争发,万把渔网竞撒。岸上人声鼎沸,惊叹之语不绝。第二天,白沙铺的鲜鱼压满街,买鱼的人比肩接踵。十天半月之后,各家悬挂一串串大腊鱼,皆笑盈盈地说,年年有鱼(余)啊!然而,北边的太公潭则几乎无鱼。人们说,那是鱼被姜太公钓怕了,才跑到叶河潭去的。太公潭虽则少鱼,但太公崖壁立于绿潭之东,其景之雄奇瑰怪,让人惊叹。崖之背处有“虎饮涧”,一块巨石突起于山之脚,犹如张开大口的虎头,口中之长“舌”伸进山涧边,其状像虎饮状,景观十分逼真。
白沙铺的西边和北边,有龙家岗、狮子港、广家岗、猪王湾、孟家岗。三条岗岭起伏蜿蜒如三条游龙,夹携着曲曲弯弯的两港水,引着这二水入注澴河。汇聚处,一在铺之南,一在铺之北。故人们称之为“三龙戏二水”。狮子港边有狮草果,人们常采摘它用来治伤风感冒。猪儿(后改为朱尔)港中虾鲜草、竹叶漂特多,是猪的好饲料,猪子吃了肯长膘。由于两港水草繁茂,港中的花红虾特别多,人们伸手下去,就能抓一大把。用这种虾炒的青菜,色艳味鲜。做成的虾片和虾酱,都是人们最喜爱吃的。
由于白沙铺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生意兴隆,所以,在明清时代,此地就有“鱼米乡”、“小汉口”的美称。
(刘少峰摘于龙金堂同志的《乡村教师金桃传•第一部苦难年华第一节白沙古镇》)
9#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8:59:37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称姑姑为”爷爷”的来历
上古之时,我们的祖先以阴阳互变观念来统率说明万有变化。《易经》有“一阴一阳谓之道。”黄帝时代便有了用甲子来说明天体日月运行的规则,把天干、地支联合起来用于历法。民间有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唐代便有了算命术,将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附会为人的命运相生相克,认为小孩命硬妨亲,父母命中克子、关煞太重。自此以后算命迷信十分盛行,小孩出生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八字命运,命中与父母相克,就以认干亲的方式让孩子得以摆脱由于命中相克而夭折的厄运。宋代认干亲遂成习俗,直至民末此俗亦盛。
孝感认干亲的习俗与其他地方大致相同但亦有殊异。
被选认干亲对象要人丁兴旺富裕,认为这样就表明其命中有贵可以获得庇阴。被认作干亲者也感到荣耀。在举行拜干亲仪式时,小孩便开始称呼干亲夫妻为干爹干妈,孩子便是干儿子或干姑娘。干亲家还要互馈礼物。其中长命锁、肚兜等是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干姑娘必备礼物。干儿干女每年过节逢时还要去家中拜望,干爹干妈生病时还要去照料,如子女孝敬父母。
孝感也有认乞丐为干爹干妈的,这是因为父母认为子女命中大贵,以认命贱者为干亲有利于抚养。
因为僧尼道人昄依佛道是神佛与凡人的沟通者,有佛、仙之气,故而在孝感常常以僧尼道人为干亲。如民末城西郊季家庙、凌烟堂的尼姑都分别被西外街商户朱姓、饶姓之子认作干亲。
孝感由于认干亲的习俗还形成了称谓上的殊异。例如俗称父母为伯伯、母亲为姆妈。有的还称父母为叔叔、婶妈,称母亲为爷爷。
爷字的本义是对年长者或尊者的敬称。因为姆妈又有爷爷的俗称,故而又有了爷爷被用来对未婚女性的俗称。《释名》解释说:“父之姊妹曰姑。姑,故也,久故之言也。”在孝感又俗称姑姑为“干爷”,昵称“干”。
对只认女性一方为干娘的,她就被称呼为伯伯或爷爷。之所以有这些殊异的称谓,这是由于担心子女与父母命中妨亲,对子女直接称呼父母十分忌讳,从而分别用旁个人对长者的敬称来称呼父母。
此外孝感习俗除了认非亲戚关系为干亲外,还普遍将姑姑以干亲称呼,用来进一步摆脱由于命中与父母相克的厄运。这些也是孝感有女性伯伯女性爷及干的称谓原因所在。
古代医疗条件差,幼儿死亡率高,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便以认干亲禳灾避害,这种方式固然充满了迷信色彩,但却蕴含浓浓的父母之爱。敬老慈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随着时代的发展,认干亲的迷信色彩内容渐渐淡化,使这些习俗更是展现出敬老慈幼推已及人内容,把认干亲作为一种积善成德之举措。民间生活无着的鳏寡老人及孤儿有的被人作干亲赡养抚育。传统京剧《狸猫换太子》记述宋代有位乞讨老妪,被郭姓青年认为干娘赡养十余年十分孝顺,后来他被皇上认为御弟、情同手足。
这种以敬老慈幼善举之风气孝感从古至今有之。如民末孝感城西有一餐馆店主,将一个流浪儿认作干儿子,抚育成人被其家在河南西平的亲生父母认回团聚,但干儿对其干父母十分孝顺。
现今不少机关学校过节逢时便到当地福利院慰问还形成了制度。有的还将老人孤儿接到家中过年节团聚,情同自己的父母或儿女,使老人孤儿充分感受到亲情的温馨,这便是认干亲敬老慈幼之俗发扬光大。
(刘少峰搜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6-20 09:00:07 | 只看该作者
白沙铺的“猫儿港”的变迁和水码头的形成
澴河(澴水),发源于河南省罗山县与湖北省大悟县接壤的灵山(一说“光头山”)。流域主要在湖北境内,干流全长150.8公里。湖北孝昌县花园镇以上共分三支:东支为大悟河(干流),中支为广水河,西支为应山河,经湖北省孝感市卧龙乡入府河。
黄沙河,亦曰环河,出县(注应山县)东北鸡头山,有东河会簸箕港水流合焉,南入孝感。(出自《清史稿》卷六十七志四十二地理十四)
据白沙铺老人曾少青介绍,澴河从花园流经陆家山之后,主支就从现在的肖港镇红旗闸处流向肖港的三汊港,其时,在曾家杨林湾设有摆船的官渡。而分支则流经白沙铺。白沙铺人当时称之为“猫儿港”,就是说这个港很窄,猫儿可以跳了过去。雍正二年,澴河涨大水,将“猫儿港”的口子冲大,澴河河道取弯变直了,就这样,曾家杨林的官渡就移到了白沙铺,肖港的河道就淤积了,不过,现在人们还可以分辨出当时河道的痕迹。此地的人们唱的歌谣:“打开猫儿港,现出干大河”,讲的就是此事。从此,白沙铺的水运交通地位凸现出来了,同时,水患不断也给白沙铺人带来无限的烦恼。
仅以民国为例,澴河曾发生过四次大洪水。民国二十年(1934年)大水灾,《湖北水灾报告》载:“所有三汊埠、北泾嘴、黄孝河及城郭……须臾之间,忽因水势逃避不及,男女老少多被淹没,其中有存者多踞屋顶,或攀树梢,哀号之声,惨不忍闻……”孝感城区《荒年歌》云:……
    众人等见水到魂飞魄散,
    一个个想活命难上加难,
    父救子子救父哭得好惨,
    母救女女救父说也心寒,
    淹死人无计数随水飘烂,
    有浪打和沙埋尸骨堆山。
    ……   ……
      建国后,孝感县人民政府根治澴河,府澴河改道让孝感人民从此免遭洪水之灾。白沙铺的赵寺埠码头因澴河改道而结束自己的历史使命,白沙铺的码头因水上交通中断而受到冷落。
(曾少青口述  刘少峰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26 , Processed in 0.11596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