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740|回复: 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主编流水账 文/《教师月刊》主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6 17:2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主编流水账(一)



时间到了2010年7月,也就意味着《教师月刊》进入了第二个年头。

这一年,连同此前半年的准备期,整整半千多个日子,做了多少文案,发了多少邮件,回了多少信,打了多少电话,看了多少稿子,翻查了多少图文资料,和同事、同行、作者、读者、朋友作了多少次的交流,还有那些夜色里的思考,实在难以说清,想想还真有那么一点成就感。

那天开会的时候,我说最近的工作就是“赶七八备九十”,即赶第七、八期合刊,同时准备第九、十期的内容。

照正常的期刊工作,这个安排有些滞后。只是,我们每一期的策划量都比较大,还有一些重要的采访,所以刊期实在难以太提前,也常常无法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倒计时”,流程上时有纠结。

不过,我知道,这个“结”得尽快解开。

这个合刊中,我们加了不少有意思的元素,如“作家书房”,如“教师面孔”,如“家书”,等等,无非是想让它更加体贴,可以在细处打动人。文章本身自然是没说的,都是“大胸怀”、“大视野”的东西。

形象页上,我延续创刊词的一些意味,写了一首“回首与瞻望”的诗:



2009年7月

大地多了一份教育杂志:《教师月刊》

像河流分开了两岸

像晨曦捧出了天空



这一年山高水长

这一年的鸟鸣带来了

森林深处那些久远的事

不一定赞美,只要有一颗真心



2010年7月,夏日清凉

那么多人世间的好奇与惊喜

依旧要有爱、谦卑和大的胸怀

去建设健康、美好、有专业理性的教师文化



封面仍然是“教育建筑”,上了“傅雷故居”。

如无意外,合刊10日左右可以出来。

除了个别采访稿,第九期的内容也准备得差不多了。这一期增加了几个新系列,值得大家关注。还约了几个作家朋友写四川地震灾区的师生生活,但愿他们能如期交稿并写得恰到好处。尤其有意思的是,我们的一位特约记者专访了台湾词人方文山,问答、交流中有丰富的“成长”意趣。

最大的遗憾是:不少通过终审的教师朋友的稿子,这一期还上不了。

2011年的事,所花的心思也越来越多了。应该会增减一些栏目,而有的栏目会延伸。总之,想把广度做足。

上午和通哥通电话,聊了一些选题和一个新的栏目创意,感觉很值得做。栏目名也出来了。眉目也有了。有时候可以这样:名字先想好,再生孩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4:15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二)



今天,和老顾探讨了阅读栏目的一个选题,和通哥沟通了某个版块的呈现形式,和新同事老孟博士交流了一个“教育历史遗存”的想法。同时处理了几篇第九期要发的稿子,还就一些细节问题给相关作者发了邮件。

也作了一个出差计划。闷在编辑部的时间很久了,早该出去走走看看了。窗外故事多啊……

这段最为切要的自然是第七、八期合刊“教育人文读本”。

这段主要是两位美编妹妹在大忙,一个做文字,一个做彩页。

照计划是应该在月初出来的,甚至应该赶在各地中小学放假前一段时间出来,只是,这个合刊设计量太大了。两位美编也都希望尽量做得丰富,做得有艺术趣味。

还好,很多教师、校长、局长都比较理解,尽管还没有看到刊物,就提前加订,有的学校是教师人手一册;有的地方是校长人手一册,再由校长决定补订多少。

市场部的同事,这段正是最忙的时候,大夏书系的工作,已经够她们紧张的了,但她们没有忘记这个合刊的宣传推广。

感谢她们……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4:47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三)



7月8日下午和市场部同事赵赵赶到大兴,为的是拜访从南通市通州区来京参加培训的几位客人:凌校长、严副局长、郭副局长。

凌校长是《教师月刊》的作者,也是《教师月刊》的“宣传部长”,对我们的工作关注有加,令人感动。4月份,我们在《教师月刊》和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运河之声”活动上见了面,短短几天,一起聊天、座谈、吃饭,啥性啥情,几乎都相互知晓了,仿佛带着半生的想法走到了一起。

为《教师月刊》“寻找好教师”专栏,凌校长专门找郭副局长作了一个对话。郭副局长是语文教师出身,一见面便觉有一种熟悉感。严副局长兼着他们区的体育局长,所以名片很有趣:最上面先是“副局长”,第二行才是“局长”。

晚饭过程中免不了谈《教师月刊》。永通君已约郭副局长写一个我们准备在第九期推出的有关“局长”的专栏稿,郭副局长聊了他的构思,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并和我交流了用稿的一些基本要求。我说,《教师月刊》这一年做下来,觉得“课堂”和“德育”这两个栏目最难做。这两大块是教师“卷入”最多的,也是被遮蔽最多的。我们总是看到,这两大类的文章,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最多。基本理念有问题——这大抵是当下教育写作的最可怕之处。

晚饭后已近九点,回程果然麻烦——从凌校长他们的培训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要到吃饭的地方,打车就无比艰难:黑车霸道,正规出租车公司的车极少。

和赵赵走了好久,又在某十字路口等了近半个小时,才拦到了一辆让人放心的出租车。纵然赵赵就在这里的北京印刷学院读了四年的书,她也为现在大兴如此的交通状况感慨不已。

还好,该见的朋友都见了,该做的事都做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5:20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五)


前天,大夏书系、《教师月刊》的老朋友、杭州教师王小庆携妻、子来京。召集了几位同事和他们一家子聚了晚餐。后来,这段在京的南京名师周益民先生也赶过来了。

我和小庆兄可谓神交已久。今年4月在杭州初次见面,便如老哥们般随意。心中有大美。昨晚我们又喝了几杯,确定了明年的一个系列选题,兴奋。

今天下午照常加班,看第九期最后一次校样,计划内的8月5日前下厂看来没有问题。第十期的一些约稿陆续到位。这一期杂志也将很快进入排版、设计,争取9月5日前下厂——因为8月15日要组织到上海看世博,大致得花去一周,所以时间还是很紧。

第九期的“卷首”已经纠结了很多天,终于稍稍打开了思路,准备这两天搞定。

七月就要过去。大地有这么多的不安。大水,高温,爆炸……祝福老师们,祝福孩子们。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5:49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六)



今天,开始织围脖:http://t.sina.com.cn/linchaju。发了开张的话:“微薄第一日。建设嘴巴城。”请大家多关照。

也试了通过手机发,但没有成功。技术活就笨。晕!

第九期杂志的片子昨天按时送达印厂,整个人放松了许多。将前天晚上突发奇想得来的一个选题转给李咏梅社长和朱永通君,目的是通过他们找几位合适的作者来写。如顺利,第11期《教师月刊》“人文”栏目会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专题。

昨晚读新到的《读书》第8期中的几篇文章。对许纪霖谈摩罗的《走向国家祭台之路(上)》和刘健芝谈文化重建的《当代文化建设的困难和可能性》印象深刻。《读书》第7期就有两篇谈文化重建的,分别是杨念群和赵汀阳写的,感觉读得都很痛快,可能是自己的一些思考被激活了。

说到第7期,傅铿《美国的晕眩》,田松《推广转基因技术首先不是科学问题》,汤双《佩雷尔曼与庞加莱猜想》,彭兆荣《走出来的文化之道》,都有一些新的思想信息。读后产生了不少想法。

对于《读书》,稍稍恢复了一些好感。尽管还是觉得《读书》没了锐性。

昨天下午,先后多次和江苏王学东老师、凌宗伟校长电话,都和第十期要用的一个稿子有关。谢谢他们二位的理解和支持。后接小庆兄电话,他已回到杭州。我们聊了在京时谈的那个选题,眉目逐渐清晰,相信是不错的选择。

明年的“关注”栏目,是按今年这样主要做“人的事”,还是调整为做“人”,就看接下来这几个月的折腾了。

从几份报刊看到几个合适的线索。发了邮件请朋友联系看看。

我们的几位特约记者也在拓展报道空间。

第十期主体内容差不多都好了。下周即可开始排版、设计。目标:9月5日前下印厂。

突然想起市场部赵赵同学那天在群上发布的信息:常州某教师进修学校加订了300册“教育人文读本”。喜而乐!这个读本的宣传工作,刚来不久的同事小吴也想了不少有效的办法,营造了不错的气氛。看看大夏书系的网站、博客和微薄就知道了。

下周肯定还有大的喜悦:可以见到第九期样刊。到时再贴目录与卷首。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6:36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七)


终于看到第九期样刊了。依旧欣奋,自得,仿佛又一次生命的重逢。

封面用了“叶圣陶故居”,图片是苏州名师杨斌先生帮我们找摄影记者拍的。非常感谢他!杨老师还专门写了相关的一篇文章,因为刊期关系,无法赶在这期用,实在遗憾。

此期杂志增加了几个新的子栏目。虽说都是兴之所至,但与我一直以来对中国教育的观察、思考是相呼应的,相信不会错。有时候应该相信自己的判断。

就一线教师的实情说,我尤其看好“德育有效性漫谈”这个系列——在不少教师那里,现在的中国德育难题几乎无解。这个系列是编辑汪明帅组约来的。作者刘宇是一位年轻的副教授。开栏的这一篇叫“德育能‘倒’给学生吗”,文章抓住了中国德育实效性差的根源,可谓一针见血,而且,文笔简练,情绪节制,叙述从容,议论冷静,层层剥笋,可以看出作者的学问做得扎实。

第十期将发第二篇,叫“我该不该教你‘诈’”,文章指认了“单一的正面教育”之可怕,读来令人清醒许多。

我想,这样的文章冠以“德育有效性漫谈”的栏目名,是恰如其分的。至少,我有这份自信。

“局长聊斋”看来定位也非常不错。市场部的同事也帮忙约稿,已有几位局长写来。这个子栏目现在是“1+1”的形式,即一篇短文配一个问答。从这几位局长的文章看,这个形式不错,可以说有助于作者提炼自己的核心体验。这一期请了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先生先“聊”,第十期“局长聊斋”的主人将是南通市通州区教育局副局长郭志明先生。明年,或可把这个系列的广度大胆地打开。

这几天永通君都在武夷山。昨天他发来短信说,福建省教育厅已把《教师月刊》列为教师职评参考范围,意思是福建的教师在《教师月刊》发表任何文字都可为评职称加分。这种来自“官方”的认可虽让人感觉复杂,但终究是一件好事。

今天永通君又电话说,在武夷山讲学的福建小学数学教育权威王永先生专门找他交流了《教师月刊》。王永先生说,《教师月刊》这样做杂志是对的,主要关注一些“为什么”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止于“怎么做”的技术之道。王永先生高度评价了我们所做的几个专访,他表示,愿意做《教师月刊》的义务宣传员。实际上,在今天上午的讲学中,王永先生就向教师们推介了《教师月刊》。感谢王永先生!

来自这种专业力量的认同,自然是让人高兴的,尽管我们深知《教师月刊》还有诸多欠缺与遗憾。

不管怎么说,明年怎么做,以后怎么做,我的心里越来越有数了。

永通君此次到武夷山,其中一个主要工作就是采访余文森老师。那天我给他发了一位教师朋友的邮件:

《教师月刊》第2期(即2009年8月号——引者注)刊登了对余文森老师的访谈,访谈中余老师谈到“所有课堂教学、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核心、最根本的抓手”。非常同意余老师的观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促进阅读、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是一个难题。请各位高手赐教。也请《教师月刊》能就此问题对余老师再作一次专访。

这位教师朋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线索和话题。感谢他/她!

这个邮件放在我的文件夹里已经很久了,估计当时忙,忘了标明出处及发邮件的人。利用这个机会,做个“寻人启事”:朋友,如果您看到了这封您自己的邮件,请告知您的联系方式,可发到邮箱jiaoshiyuekan@126.com,或在这里留言。

谢谢。万物暑安。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7:04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八)



刚刚上刊物的投稿邮箱。看了一些教师投来的稿件,也读到了一个充满鼓励的邮件,复制过来:

“教师月刊,不仅贴近教师的心灵,跳动出时代的脉搏;更主要的是把许多教师朦胧在内心的想要说而不能表达出来的话,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出来。所以让每一次手握刊物用心欣赏的人,定会激荡肺腑、倾舒胸臆。不仅能够把过去做的在思路上条理化,更为将要做的在思路上清晰的预设。因此,在这一年来,他已成为我的密友良伴。启迪着我,牵引着我;我也常为拥有一刊而自豪。在闲暇时,不时把精彩片段说给同事,让他们不仅分享我的快乐,也汲取刊物知识的力量,走教育跨越的捷径。教师月刊,打开的是教师幸福的门槛。”

谢谢这位老师!

除了福建省莆田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国勇的采访稿,第十期刊物的内容都做好了。这两天都在通读。拿着校样,也有某件好事即将成就的兴奋。

这个采访上周末才集中时间整理妥当。因为版面比较紧,只好控制在4000字左右。周日已经发给黄副局长,他说周三才有时间看。只能等了。

采访是为“寻找好教师”作准备的,其间却也谈了诸多德育话题,看来还可以给“德育”栏目整一篇。真是一举两得啊。

办刊这一年多来,没少采访,时有惊喜。做杂志,越来越感到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实在重要。

前不久北京分社全体同事到上海看世博,也算回总社看看。总社领导召集大家开了座谈会。会上我聊了杂志事。重点说了当下的教育杂志,一定要传达向善的信念和力量,要努力实现对向善的启发、引导和达成。

那么在稿件的选择和处理上,这几点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叙述(议论)的姿态、态度。一是话不能说满,对形容词保持必要的警惕。一是“一线教师”的视角,避免那种“我跟你说”的说话方式——照这个意味,还可以罗列很多啊……

这种表达上的“善意”有时比内容上的“善”更需要用心。

这个意思必须时时警醒:不是指点、指导,而是探讨、交流。

明天就是9月1日。大地捧出了一个新学年。

尊敬的教师朋友,祝你满面喜气,一怀阳光!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7:35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九)



明天,第10期《教师月刊》就可以送印厂了,稍稍松了一口气。虽然比原计划迟了几天。

这一期内容准备接近尾声的时候,因为读到北京第二十中学高中毕业生王卉媛写给周国平先生的信,与周国平先生联系后,他表示可以就此写一篇文章。于是决定把它做成“关注”栏目的专题,遂约了湖南唐泽霞老师、北京田俊老师各写了一篇。

我把这个专题取名叫“教师,如何不被应试体制拖着走”。

这是我为这个专题写的前言:



做这个专题,是临时决定的。起因就是王卉媛同学写给周国平先生的一封信。

别的不说,单就这信,信上的文字,文字背后的“想法”和“看法”,以及叙述的从容,情绪的丰沛,乃至一些小小的激愤,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卉媛是一位多么优秀的高中毕业生。

如果说,王卉媛同学的中小学学习经历充满奇迹的话,那么,她最终考上北京大学却一点也不“意外”。当然,我们关注的并非这种所谓“成功”,而是支撑王卉媛走向“成功”的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超强的学习能力,那种旺盛的自我素质教育能力。

这其中或许有天赋的成分,但这些因素却是至关重要的:王卉媛自身“兴趣至上”的学习态度,王卉媛父母“顺其自然”的教育态度。它们的完美结合,使王卉媛得以随顺天性并积极、主动、快乐地成长。

是不是可以这么讲:王卉媛同学挣脱了应试教育的捆绑并取得了对应试体制的“全面胜利”?

接下来一样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尊重并呵护学生的兴趣、个性;如果您也有像王卉媛这样的学生,应该怎么对待她;如何平衡学生考试成绩和持续学习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关系;如何在让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让自己不再那么“艰苦”地做教师……

——一句话:教师,如何不被应试体制拖着走?



原定要上的有关“教师成长之道”的一组文章,就留待第11期了。

新学年刚刚开始,老师们尤其忙,有的已收到第9期《教师月刊》。今天深圳彭达友老师发来邮件,和我们探讨了一些用字的问题。嘱同事给他寄了一本大夏书系的新书,以示谢忱。就是这样的关注,让我们信心更足。

这段时间,不断有学校来电加订第七、八期合刊“教育人文读本”,淘宝店偶尔也有10本、20本的单子。那天张文质老师发来短信说,这个专号“做得相当好”,无疑也是一个鼓励。

时间也逐渐进入2011年刊物的征订期。去年这个时候,刚创办几个月的《教师月刊》正式进入邮发体系,那几个月,可谓寝食难安,每天都留意着订数的变化,直至年底。得益于大家对大夏书系的信任,总算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发行开局。2011年呢?是否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依然惴惴。

过两天就是教师节了。录米沃什诗歌《礼物》,祝福各位教师朋友节日好——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西川 译)

分享      1
9#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8:13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十)



近中午才起床。

漱洗后电话永通君,将20日晚上聊到凌晨两点的明年《教师月刊》诸事作细节上的沟通。永通本来是当天下午北京飞厦门的航班的,因为“凡亚比”台风,延至21日清晨。这个延误,倒给了我们再次畅谈的机会。

对于明年的刊物,仍然有不少纠结,装帧,版块,栏目,活动,宣传,等等,需要一点一点去斟酌、揣摩,再一步一步明晰思路,确定方案。

在9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做了1/4的广告。凡客体。老顾的创意,我主要在措辞上作了加减法,主要强调了“善意”以及对庸俗的“教育成功学”和简单的“教学二元论”的拒绝。感觉不错。一些读者看到后也觉得不错。这是刊物形象的直接展示,实在重要。此前有些宣传,因为赶时间,做得比较随意。当然,责任在我。

在进一步定义和强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如何做得更丰富、更能够呼应于广大教师朋友的趣味和需求,是总的考虑。明年第一、二、三期,新的风貌得逐步形成。

这样的考虑也贯穿于这阶段的工作。18日上午10点,拜访李泽厚先生。李先生兴致很高,午饭过程中依然谈笑风生。送李先生回家后,我们又赶到位于望京的爱慕大厦—苏州会馆参加一文化活动,遇朱永新先生。

今年3月,《教师月刊》做“纪念霍懋征老师”专题,跟朱先生约了稿,文章后来发在第4期上。

对于“大夏书系”和《教师月刊》,朱先生一直关注有加。那天台湾高教吴小姐来访时,就说朱先生专门向她举荐了《教师月刊》,引起了她寻求合作的兴趣。

昨天下午回访吴小姐的时候,我请她帮《教师月刊》向台湾的教师约些稿子。如果顺利,明年的《教师月刊》就有台湾教师的“人与事”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7:28:46 | 只看该作者
主编流水账(十一)



国庆长假,放松,自由,非常适合考虑选题,考虑各种采访方案。

这几天,发出了数十封约稿函,都是和第12期几个专题有关的。已经收到2篇,南京吴非老师和厦门任勇副局长的。

稿子都非常精彩。真是约对人了!作为编辑,请什么样的人来写什么样的题,无疑是一个大学问。

另外还在1+1教育网站、“教育在线”和《教师月刊》博客上发了“我的2010,我的日常生活”的征稿帖子。这个也是为第12期准备的。我们期待的是“在2010年做过或经历过的有意思的事”,不限于教育。1+1教育网站的博友们反应热烈,让人温暖。刚刚打开了投稿邮箱,已有30多篇来稿。先谢谢各位了。

去年第12期我们做了一个“年度教育专辑”,今年第12期准备把这个“年度”做得更足,更丰富一些。可以想象,难度很大。我们无法作“年度权威发布”,也无法作“年度教育盘点”,而考虑把重心放在“我们眼中的2010中国教育”,或“我们所理解的2010中国教育”。

主体框架是晓清设计的。那天编辑会作了补充、完善和延伸,我加了两块内容。不管如何,即将做出来的东西,总是让人充满期待。这个长假,晓清、明帅,也都无法闲着,都得为这个“年度”操心。

除了第12期的事,第11期内文已经设计完成,这几天同时在校读。这期“关注”做的题目是“教师,如何成长得更扎实”,发了华东师范大学胡东芳老师、江苏王学东老师和施列彬老师、山东董春玲老师、福建李燕玲老师的文章。胡东芳老师的稿子是他五月份发给我的,拖了近半年。而董春玲老师的稿子,拖了整整一年——我记得当时是在她的博客上读到的,后来交代明霞老师联系她,请她把文章先撤下来。感谢董春玲老师,这份延续了一年的信任。

这期的“局长聊斋”是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经权的文章,《师说》,非常不错。他说,那些“有家不回,有病不看,有孩子不管,有父母不要”的所谓“模范教师”,其实是“失败的人生样本”。这样的意思,由一位教育行政领导说出来,特别有意思。同样值得珍视的是,从韩副局长的行文,可见其深厚的“论语涵养”。

就教育写作来讲,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支点问题,即你是基于什么参照系来谈教育的,你的“教育之思”是否扎根于文明的源头。有的文章读起来单薄,就是因为文字的背后没有东西,没有根——顺便说一句,有的文章首先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对的教育”或“好的教育”,所以常常是越写越反教育。

相关链接  “我的2010,我的日常生活”征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493fe50100m0pi.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10 , Processed in 0.12239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