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5|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欢迎参加‘飞翔计划’的内蒙同行光临指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1 21: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欢迎参加‘飞翔计划’的内蒙同行光临指导

http://blog.sina.com.cn/u/2105461532

1. 韩香春
韩香春老师任教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九中学,一所蒙汉联合学校。韩老师是蒙古族,已经在教育工作岗位工作了17年,回想当年,韩老师道:“小时候我们在乡村里最崇拜的就是老师,这在我们那很常见,因为当时也没有电视,报纸都很少,当孩子的几乎就没接触过其他人,就认老师最亲。”
问及韩老师为什么做老师这个职业时,她说当初想法很简单,就是崇拜老师。后来随着慢慢做下去,就对孩子产生了感情,就是想帮助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韩老师说起她当班主任时的事,谈到一个学生时,老师那带有蒙古高原人特有的绯红的圆脸上,乌黑的眼睛在闪烁着。那名学生患了先天性癫痫,家里人带他到北京、青岛治病,家里的钱都差不多花光了。在学校时,病情突发时他特别吓人,我们做老师的看到就马上把他送往医院,同时告知家长。不过他的学业没有受病痛而中断,这孩子学习特别好,是班里的尖子,也是因为他的病,他总是用很悲观的心态来面对,不爱说话,也不爱理同学,总感觉同学们看不起他。就就很细心地观察他,之前也研究过一些心理学的课程,就同他聊天,不断开导,克服他的心理障碍。一段时间后,这孩子就特别信任我,也同同学们的关系有了改善。最后他要去北京治疗了,我们去送他上火车,孩子也特别感动,到北京后他还专门打了电话给说是他安全到达了。在教师节时,在过年时,他都会发短信发祝福过来。看到孩子懂事了也开朗了,我们自己也很高兴。
乡村里的孩子真的都挺不容易的,一家有一家的困难。韩老师班上一个小男生,父亲因车祸去世,全家三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个撑起。刚开学一个多月,一早韩老师就接到一个电话,是那位小男生打来的:“韩老师,我现在在车站,我不上学了,妈妈在家一个人收地收不过来,我要回去帮她。”韩老师赶忙让他先别走,便赶往车站。当时已是十月份,乌兰浩特已经入秋,韩老师看到他在风中孤立时,便把自己身上的衣服给孩子披上,什么也不问,先同孩子一起去吃早饭。同孩子聊了之后,韩老师给她妈妈打了电话。后来韩老师还把这事同校长商量,这孩子也成为全校第一个伙食同其他费用全免的学生。孩子也十分地懂事,十分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劳动,他还主动地“承担”了一块地的卫生,带领同学一起打扫。
“做老师这么多年,我也渐渐明白,你为孩子付出了,最快乐的就是过程。孩子可以快乐成长,若干年后他们还能记得你,来看望你,也就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可亲的韩老师依然为孩子着想着。

2. 武丽珍包头市固阳县的武丽珍老师任教26年,一直在乡村教师这个岗位默默奉献着,话语朴实,不是能说会道,却真让人感受到内蒙人的真诚。
武老师所在的小学只有一百一十多名学生,由于地处偏僻,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县里城里读书了,因而留下来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贫困生,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家里人都特别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有所突出,跳出“农门”,就对成绩特别看重。武老师讲道,这十多天来在上海的学习,听到了许多名家的讲座,对这个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特别欣赏那个走上百家讲台的钱文忠教授给我们上的一课,他针对我们的现实教育情况做了很准确的说明,简直就是说到我心坎上。”武老师说,“虽然说素质教育十分重要,但在一些偏远的乡村,首先就是硬件设施跟不上,现在我们的讲课还是依靠黑板、粉笔、嘴来教学,多媒体根本就很少用,再加上一些家长的观念,导致这个应试教育很难会改变。”
不过武老师还是认为,素质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人。但表面上的素质教育是不能用的。“像我们的县城,一些老师从城里培训回来,就在学校里实行了他们说的‘素质教育’,也许是学得不够,没有专研出真正的教学方法,像是弄了表面工程,就出了很多问题,一堂课下来,老师放手让学生们讨论,学生们却得不出结论,学生也感觉糊里糊涂什么也没学到。”在课堂的改革上,武老师认为老师更应付出更多的精力来进行“素质教育”的备课,在提问上要准确,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
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在他的讲座上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学校课改。武老师觉得很在理。“刘老师说我们现在讲的‘课改’是国家层面的课改,不是学校层面的课改。对于国家层面的课改,我们了解它、把握它是对的,但是最终要回到学校。学校课改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讲座中提到的一些教学模式我回去就能用。”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有点小遗憾,没有走更多的地方去看看。但我想以后还是有机会的,我想以后能有个飞越的机会,在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上,让我教的孩子们更好地实现他的梦想。”教育,是武老师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词语。


记者:黄一聪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2:37 | 只看该作者
3. 王晓东
“我教过体育、音乐、计算机,带过6年完整一届学生……”来自乌兰察布的王晓东老师身材精瘦,却给人一股干练的感觉,讲起话来有条有理。从教12年,当年毕业后从教一股干劲十足,也有因职业倦怠感而失落,但王晓东老师还是爱上了这个岗位。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谢臣小学是一所完全寄宿小学,除了法定节假日,过半的孩子都会在学校住上一学期,因而在管理孩子方面,整个学校的老师都是很细心很体贴。夜里有学生发烧了,保育老师都会马上打电话通知到家长以及主管后勤和老师方面的王晓东老师。“这都是人之常性,换作是你也会这么做。”王晓东老师道,“但我们学校的保育老师确实辛苦,每天同几十个孩子陪吃陪睡,年龄小的还要帮忙洗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反应也很迅速,因而许多家长和学生都都老师门生极大的信任。”但王晓东老师同时也指出,这种信任是相对的,也因为这种信任,学校也就没有春游、夏令营之类的课外体验教育,“家长也不理解,认为学生去做夏令营这种活动不切合实际,怕出事。”王老师还谈起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由于平时学校的伙食都比较简单,学校一般就会在周末让食堂小炒一些好菜给学生们改善生活。一次中午食堂做了个“萝卜炖牛肉”,可能是有些孩子贪吃过量了,回到宿舍就大喊肚子疼,其他学生见状也跟着喊,“当时我们可吓坏了,在学校这事故可是谁也担不起的。我们赶紧把几个严重的孩子送到医院,医生也进行了各种检查,最后是点滴了盐水,孩子就好了,不闹了。”这事之后许多家长连同上级的教育局也来质疑学校,一件本利学生的好事反倒成了“坏事”。“不过只要是为学生着想的事,我们还是会坚持下去的。”王晓东老师说。
“前面说的都是我协助管理学校的事情,在我所教的班级中也有很多事情可以说。”王老师还记得这么一个学生,他叫安红,对音乐很有好感。但由于父母离异,生活并不快乐,在学校里也不爱学文化课。安红的父亲瞅着儿子学习也不太好,便要四年级的儿子辍学去学唢呐,干一门手艺做职业以后养家。学校自然不希望孩子辍学,家长就有时来学校喝酒闹事。作为班主任的王老师思来想去,便通过朋友把安红介绍到了艺术学校,这样既能学艺又可以上学,家长也就放心了。大概过了一年,安红突然回到学校,王老师同他聊起,安红说道他现在特别想学多些文化知识,在艺术学校文化课很少,满足不了他的需求。王老师看到的,是安红眼中的渴望。后来王老师同安红都在持续联系着,王老师还不时送些书,鼓励安红继续学习。
“后来你猜他怎么着?毕业五六年了,他现在在呼市的一家比较有档次的酒吧当键盘手,想不到啊!”王老师笑着,他已经知道怎么去面对教育的难题。

4. 倪凤仙
荧屏指示版上显示,开往内蒙古的火车即将检票,倪凤仙老师眼里充满期待。“我当然想家啦,但也舍不得上海。大上海景观美,文化丰富,人也很热情。但我的根在内蒙,我还要培养我们偏远乡村的孩子们。”这十几天来,倪老师收获很大,也很受感动,“这些天对我意义特别大。”倪老师说道。
倪凤仙老师任教23年,她所在的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中心校是由全九年义务学校分编而成的完全小学,背靠阴山,左邻110国道,南边是黄河,地理位置优越。“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都是跟父母从甘肃打工过来的,都比较苦,原本的基础教育很薄弱。”倪老师说道,“有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没读过书,跟父母远到这边,学校也接纳了他读一年级。”
说到这几天的的上海之行,倪老师很是激动:“第一天我们的进入上海的天空,在飞机上鸟瞰,夜晚的上海华灯闪烁就像璀璨的明珠。之后几天在学习参观的路上,再看上海,各种各样的建筑更是让我叹为观止。”看到了密集的高楼,盘旋环绕的高架桥,道路两旁或弯处的绿化带,都是充满艺术感的造型,这对于倪老师来说是那么的伟大和神奇,“尤其是当坐游轮浦江夜游时,这种感受更加深刻了。我是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上海太美了!”
上海的确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她的历史、人文、科技给来自乡村的教师难道的记忆。“每次看到上海的景象,我都想到孩子搭积木的情景。上海这样的建筑,这样的城市建设不正是孩子们的梦想吗?” 倪老师的心情就像华师大丽娃河中的朵朵绽放的莲花,“因为我还看到这样一群有朝气、有思想、有能力、有爱心的志愿者们,他们不正是那些乡村孩子的明天吗?我相信草原的孩子一定会像草原的雄鹰一样飞得更高更远!”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3:01 | 只看该作者
5. 马天风
马天风老师所在的地方,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地区,那里信息闭塞,交通不畅,四季风沙很大,气候恶劣,十年九旱。农民们种进去的是希望,可事与愿违,收获的却是失望。一年下来颗粒无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贫穷与愚昧成为自然,落后与被动成为习惯。
因此在马天风老师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留居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年青力壮的人大都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儿童是这里学校的主要生源。这些留守儿童中单亲或者失去双亲的孩子居多,这种现状一度让马老师感到困惑与无助,更让她感慨万千,为他们的命运多舛和坎坷而落泪无数。高宏店中心校
“这一次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华侨基金会举办的‘乡村教师飞翔计划’让我有幸走进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结识了那么多的爱心人士、教育权威与专家,我万分荣幸。同时也看到了希望,原来有这么多的人在关注着乡村教师,关注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当马老师向孩子们征集心愿的时候,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马老师当初也在怀疑。“可是来到这里,看到孩子们的心愿逐一被认领,我才体会到‘爱’的力量有多神奇。当上海华侨基金会査秘书长带领我们穿梭在上海的道路上时,振奋是我们最好的状态!当我所在的小组志愿者递过她亲手为我们挑选的书籍时,感动是我内心最强烈的情感。”
上海很热,上海的这些关注教育、关注乡村教师的组织者和志愿者们的情意更热,因为他们饱含对乡村教师深厚的感情。马天风老师感谢所有组织者和志愿者们,未来她会把爱传播得更远。
6. 武素芳
武素芳老师来自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六十顷中心校,该校是一所集幼儿、小于于一体的寄宿与走读相结合的全日帛学校。由于当地比较贫穷落后,许多人都到外地打工,全校120名学生有一半是留守账单,“这样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老师的责任也就更大了。”武老师这样说道。
成长在一个教师家庭的武素芳老师,受父母的耳濡目染,这样的环境中,武老师便从小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优秀教育。十年教学生涯中,武老师目睹一个个留守儿童(不少还是单亲家庭)缺乏亲情关爱,很是心酸,“虽然我一再努力关爱他们,但他们缺乏太多太多的爱与关怀。”
这次武老师来到上海参加培训,即大开眼界,也让她感受到了温暖。“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树木耸立,当这一切呈现在眼前时,我使劲拍打着自己的脸,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以前只在电视、图片上看到的人、物、景,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面前,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有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钢、复旦大学姚大力教授和戴星翼教授、上海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武老师一个个地细数着这些天培训,或许名家们一个又一个的新理念冲击着武老师的大脑,让她对人生、对教育事业有了一个更好更清晰的认识。好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孩子文化知识,更要提高素质教育,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更是要率先实行。
临别前,武老师说道:“我想大声说,上海,我爱你,我爱上海人民。谢谢所有参与公益事业的人们,谢谢你们让你们的爱到处开花。”

(记者:黄一聪)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3:35 | 只看该作者
7. 李志
“我们班有这么一个孩子,他学习还不错,在上初二那年,突然就病倒了,原先以为只是得了重感冒,后来复查才发现是得了白血病。”来自赤峰市松山区第三中学的李志老师在给我们讲述他当班主任时的一个故事,“我当时很痛心,虽然平时也不是很关注他,但就有那么一种精神驱使我,从班上、学校、区里,在工作之余四处奔走为那孩子募捐。”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李志老师募集到了20多万元,后来这孩子被送到到了天津治疗了一年多,康复了。现在还考上了大学。
李志老师是个结实的内蒙人,对学生平常不太会流露感情,作为教师的天职,他认为对孩子要承担起责任。李老师谈到华南师大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教学之本。李老师非常认同郭思乐教授说的“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李志老师说,“如果你有胆量说: ‘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在几次“生本教育“的培训后,李老师所在的学校也进行了试点教学。建立在小组、班级自由讨论基础上的“生本”课堂,由于深刻、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能够充分展示他们淳朴、自信、进取、团结的天性。“我们发现:在课堂讨论时有些同学,虽然声音不高,但他们不说干巴巴的大道理,还会引用一些能打动人的材料,观点不偏激、更理性、更新颖,也更容易服人。”李老师道,“从表面上看,这是辩论技巧的进步,从本质上看,却是学生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他们正逐步摆脱自己的偏激、狭隘,学会容忍与克制,走向理性和成熟。”在李老师所教的班级,数学的平均成绩从原来的平平跃为全校数一数二,“生本教育”也在学校全面铺开。
在偏离市区的地区的孩子也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因为“生本教育”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李志老师也从学生的活力中得到欣喜,“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条道路!”

8. 谢永芹
整个学校只有一台电脑,两台电视,没有多媒体,仅仅如此学校还很少让老师们使用,只因为太“珍贵”了。这便是谢永芹老师所在的赤峰市巴林左旗丰水山总校的情况。内蒙古的冬天很冷,但学校却没有通暖气,整个学校只能挤在一间相对封闭的教室来上课。“站在讲台上,只要几分钟双脚就没感觉了,动也动不了。”
虽然条件艰苦,谢老师还是坚持在这教了二十多年的书。这里的孩子大都在学龄前没受过文化教育,上了学校接受能力有点差,许多孩子在一年级学生字时不是学如何写生字,而是如今拿笔,如何在写字时手不哆嗦。一些孩子也从来不做作业,不练字,不写读书笔记,甚至在学数学时只是乱蒙答案而不思考。谢老师很是苦恼,后来与同事交流时读到一些教育专著,也就渐渐找到了方法,在课余和放假还主动给一些没跟上进度的学生补课。“有些时候也是没办法的,要是学生闹小情绪不愿意学,这样负积累就会越来越多,以后就算想学也不好跟上。”谢老师说到他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声音特别洪亮,十分专注且有感情,但因为之前的负积累,缺乏对学习的信心。谢老师便给他当了一次轮值的体育委员,表扬他给他树立信心,在他的日记中写上鼓励的话,并额外抽出时间给他听写生字。慢慢地,那孩子在学校也变得活跃了,在五年级分科考试中,120的语文第一次考到了90多。
“做老师享受的就是这点点滴滴的过程,学生开心了,做老师的也就安心了。”谢老师特别同意在培训中一些学者教授的说法,现在考大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不能要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还应有更多能说能唱的孩子。”谢老师说道。
谈到最想实现的梦想,谢永芹老师说她们学校最需要的,是有像梦想课堂那样的教室,有丰富的书籍摆在教室书架里,孩子可以随兴趣阅读,有完善的多媒体,让孩子拥有丰富的课堂。

(记者:黄一聪)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4:07 | 只看该作者
9. 苗霞
苗霞老师来自包头市昆都仑区哈业脑包中学,该地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工业区覆盖。靠近包钢,有污染。但因这里人口相对集中,学校的学生规模还算中等。
“现在的孩子都很不错,以前有兄弟姐妹的时候孩子能很好融入集体,现在虽然是独生子女了,但农村的孩子们也是很朴实的。”苗老师说道
此次前来上海培训苗霞老师收获很大,“这次能亲身体验许多名家教授的讲座,得到许多知识;参观了许多地方,看到许多美丽的建筑。”苗霞老师是教英语的,平时她总是苦于没有一些新的想法同同学们用英文交流,“这次到了上海,以后上课时就能用到很多。比如在教孩子们关于旅游方面的课程时,我就有亲身实践,不用再编故事,讲得也更自然更真切了。”此外苗老师还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虽然现在不年青了,但以后还要在教学上更有劲。

10. 隋永斌
隋永斌老师中师范毕业后,在其老师和父母的支持下来到了学校工作。当时地方政府有政策,因而隋老师便来到了现在的工作地——赤峰市林西县官地寄宿制小学。起初年轻的隋老师并不太想做教师这个职业,直到09年。
那年赤峰市组织部分教师进行生本教育课题的研究,并从华南师大请来教授给老师们讲解,这个课题在广东取得良好效果,希望请老师们结合实际试行,隋永斌老师也参加了。“我接受了这个生本教育的课堂模式,也就从那时起,我在教师行业找到了兴趣点,从学生身上看到了精彩,自己身上也感到了荣誉。”从此隋老师可谓是“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课堂常常是即欢乐又严谨。在教学上有了积极性,学校领导也给隋老师以认可,提升他为政教主任,分管管理班主任、管理学校活动。隋老师也积极组织学校老师参与生本教育课题,“在学校,教务主任和一些年轻的老师观念转变较快,也有一些老师观念转不过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对两种教学方法得出的成果进行比较,老师们也就能分辨哪种好了。”
隋老师说,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使他们觉得这是有趣的事情,课堂很吸引人,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平常我们总是反复抄写教案,很繁杂。但现在教案的编写就简单多了,只要填上课堂上所设计的问题,剩下就让学生们思考,论述。我们给出思考用的素材,提出问题并以一定的引导,整个课堂老师是次要的。”隋老师也讲道,方式的改变更让老师能在设计课堂上充分思考,仔细研究教材,提出完美的问题才能使课堂顺利进行。
“当我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时,我们看到的是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无穷的美景”隋老师说,“学生们往往能给你特别的答案,给出创造性的答案,老师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乐趣。”

(记者:黄一聪)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4:43 | 只看该作者
11. 薛文彩


薛文彩老师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第一小学的语文老师,因业绩突出,工作能力强,同时担任学校的教研主任。老师的学校属于农村普通学校,目前在校学生400余人,教师100余人,算是全旗比较好的一所小学。
薛老师说,当老师真的就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就这样做了17年的老师。
“喜欢当老师的原因,和蒋昌建老师相似,想想,每年都有新的面孔出现在你的眼前,你看着他在你面前活蹦乱跳,看着他成长,你能不内心充满欢喜吗?”
谈到自己的教学风格,薛老师说:“自己是随和型的教师,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其实更准确的说自己应该是无为型,总是希望可以给孩子最少的束缚,看到他们总是很开心,自己做教师做得很开心。”
关于这次培训,薛老师说自己来到上海收获了好都好多,最大的收获就是听到了那么多专家的讲座,像一场场精神盛宴后的沉淀,等着自己去慢慢回味。“令自己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市民家庭活动日’的那天”,薛老师带着陶醉的回忆说,“没想到上海市民这么热情,这么细心,为我们准备了那么多的活动,多希望我们那里有一天也可以发展的这么好,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在一个比较高素质的环境下成长。”
即将踏上回家的路,薛老师说,我已经准备好了,将上海的东西放在心里,期待着带给孩子不一样的世界,我们也期待着。


12. 石磊


三到六年级的英语整个学校全是他一人在教,他叫石磊,来自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元山子中心校。
学生时代石磊老师就十分敬仰老师,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他,正赶上县里的教师公开招聘。合格通过选拔后,半年内便努力考到了教师资格证和通过了普通话测试。“我十分喜欢教小学,因为孩子们很纯真很机灵,这会让你做老师的同时感到一种活力。”
在当地,留守儿童是普遍现象,还有不少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中,他们有时候并不太爱在课堂上说话,石老师就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孩子们多说,因为学语言就要靠实践。“我常常用简单的口语在课堂课后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对英语不陌生。也常常放一些有节奏的儿歌,孩子们喜欢听,几次下来还会自然地跟着哼唱,这样的效果很好。”石老师谈到,在他们学校有英语的早自习,他就设计了许多的模拟情景,让孩子们大胆扮演角色,孩子们也玩得很开心。拥有深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孩子有爱心,掌握一些激励学习的机制,一个成熟的教师完全能够吸引孩子,孩子也会主动过来向你提问题,这是石老师的一点心得。 “我上课其实很放松,有时课上看到有的学生脸色不好,我会建议他回去休息,压抑的状态学习效率不好,之后我会再找到这些学生把课补过来。”
在这次培训中,石老师印象最深的是张文质讲到的“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教育就是从身边一点点做起的,你带孩子去看病也是在教育。“在得到校长的同意后,学校每次升旗后我都会同学生们讲一些小故事,升旗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的教育,它内涵很大,我再在之后深入浅出,学生们也很好接受。”石老师道,“就像钱理群有一句话说的,他只要想到上课,就好像想到奔向生命中的一场重要的约会一样。我想我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情怀。”
(记者:黄一聪)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5:14 | 只看该作者
13. 石建新


石建新老师来自乌兰察布市闵城县蛮汉镇程家营中心校,开放的学校气氛使学生处处能感受到关怀,这源于老师们的微笑和慈爱的目光。这里有一支富有朝气的教师队伍,队伍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领头的“大雁”。
“这里的老师让初为学生的我那颗惴惴不安的心平静下来。熟悉他们的,谁人不知,他们爱生如子,无微不至,教书育人,无怨无悔,他们用胜于父母之爱,爱他们的学生,使我们从小受到爱的教育,爱的熏陶。”这是石老师班上学生的作文,石建新老师道,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细节,学生们都会记在心里。有一位学生便画了这么一幅画,她在上楼梯时正想着一件事,这时一位老师对她说“上楼梯要小心噢!”很细微的一句话,却让学生铭记在心。
石老师又跟我们说道,有一个姓张的学生,因患小儿麻痹而双腿残疾,生活难以自理。入学后,校长老师们都对他给以特殊照顾,特许他回答问题不需起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带动下,同学们不仅没有歧视他,还自发成立了“爱心行动小组”,每天轮流做他的“拐杖”,或背或扶,爱意融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或许可以这么说,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孩子总是那个发现美的眼睛。因而做老师的更要以身作则。

14. 聂彩丽


聂彩丽老师来自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六苏木中心校,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源是逐渐减少,现在整个学校学生仅余80多人,老师就有36人。她十分热爱本职工作,也深知,农村的孩子朴实,学习努力,但学习资料十分缺乏。此行聂老师最希望了解大城市的教育情况,以改进自身,但目前教学条件较差,急需改善。
因而聂老师对任友群教授的讲课非常留意。任友群教授提出了数字化背景下,教育技术的概念和主流研究方向。包括传统课堂和教学改造、传统学习模式改造、远程学习和培训等等 “这场讲座的内容很新鲜,让我看到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无限潜力。”聂老师说,目前六苏木中心校多媒体设备的配置并没有普及。所以她们很少有实际操作新的教学设备的机会。“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会越来越重要。讲座以后,我要给自己‘补补课’,好好钻教这些新的理念。” 对于聂老师来说,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理念还有些陌生和遥远,但她记住了这么一句话:要使自己和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清醒认识和敏感度,教育工作者始终要有自我学习的意识。老师永葆青春的源泉就在于不断接触新事物。
关注目前教育的整体状况,不断思考,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提高,这也是聂老师日后不断思考的话题。

(记者:黄一聪)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5:49 | 只看该作者
15. 姜淑杰


姜淑杰老师走上了43层高的文汇报业联合大厦,第一次从100多米的视角看上海,看到上海的老建筑,也看到林立的高楼;从南浦大桥上第一次看到了世博场馆,依然鲜艳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令姜老师赞叹道“真好”!
姜淑杰老师任教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中心完小,这是她第一次来上海。现代化的大城市,高楼林立,高架桥四通八达,博物馆、科技馆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切对31岁的姜老师来说都是那么地陌生,那么遥远,那么地不真实。虽然参加“乡村教师飞翔计划”培训已在上海住了六七天,姜老师对这一切还是那么地有距离感。
在聊天中,姜老师说:“我之前在跟志愿者们聊时说我来到上海,却是感到陌生,感觉这一切都不属于我。我来这里只是看一看什么是现代化,大都市怎么样,开开眼界。虽然这样,但下一次有机会我还是会来上海,不过要带上我的孩子。”对,我们离开了家乡,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家的感觉,哪怕这个地方多么现代化风景多么美丽。记者一个老师朋友在外地工作,她跟我谈时也同样有姜老师想法。但只要同孩子一起出去,有家人一起在身边,这时候就有了归属感。”方老先生也很认同,他一直在武汉工作了十几年,却还是融不进去,现在退休回到了上海,才真正感觉回到了家,有了安全感。
此后,姚先生一家还同姜老师聊到他们今年到了云南,到农村去看看当地的生活,了解到一些在山里老师教学条件的艰苦,有些地方还要依靠索缆来过江。才10岁的小晟祥此行也让他认识了不少。他还宣言要存好压岁钱来支援一些困难的地方。姜老师同样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很好,城里的孩子要到乡下去看看,乡里的孩子也要出去走走,到科技馆博物馆去参观。姜老师也欢迎姚先生一家来内蒙古做客,她一定会捧出上好的茶,做一桌特色的菜来招待。姚先生一家也同样欢迎姜老师下一次来上海时再来做客,还嘱咐一定要带上孩子一起来,到时两家小男孩肯定很高兴。“谢谢,有机会一定会来拜访你们!”

16. 郭庆


郭庆老师来自鄂尔多斯,不久前他凑巧提前到了上海,成为第一个赴沪的乡村教师,同时做了我们的志愿者,并参与我们的筹备工作。内蒙汉子郭老师身材魁梧,憨厚朴实,他二话不说就能扛着一包拆解的签名墙支架直接下楼。爱心人士捐给内蒙乡村孩子的书籍运来了,他帮搬;活动的T恤运来了,他帮放;就连平常买些东西郭老师也自告奋勇。用他的话说就是:这里的每一个志愿者都对我很照顾,每个人都是那样的随和,做事都是那样的认真,作为第一个赴沪的乡村教师——郭庆,我很幸福,很感谢……我也应该做些事情。
只有25岁的郭老师,已经从教6年了;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当地的教研员了。所以老师他更加关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如如何调动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等。“你们知道吗?做一个乡村老师其实很幸福,因为那些朴实无华的孩子会给予你最后朴实无华的爱!”这是郭老师的微博语录。
说到郭老师的家乡鄂尔多斯,这两年经济发展很快,城市也在发展,不只是草原上的牧民,就连郭老师这些年的工资也翻了几翻。不过过快的经济发展也让当地的教育、精神文明等方面显得跟不上,以前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走出贫困,到外面赚钱。现在当地经济条件好了,孩子们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风气更不如前,教师们的压力也更大。郭老师说:“相比内蒙古的其他地区,我的家乡,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对教育的投资也很给力,在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上做了很大的投入,对教学硬件的投入让我们惊叹,但对于我们这些奋战在乡村的教师们,更渴望的是能有一个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平台,能有一些能打开我们成长心门的专业引领者。”不得不承认的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对进行一切超越物质的教育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培养一个完整的、合格的学生,或者说未来的中国公民,教师所给予的精神鼓励至关重要。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瘠,是否能够在教育这项“良心”事业上用心去做,相信这是乡村教育应思考的。
来到上海几天了,郭老师跟着志愿者张凯去看了分众传媒、华侨基金会,在上海市中心转了一圈,感到国际大都市处处充满了新鲜与好奇,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感觉大都市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是在一种忙碌而又充实的状态:早晨起床之后,除了吃饭时间是在休息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思考、都在认真地忙碌,真是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轨迹。在郭老师住的房间里,放满了公益人士捐给内蒙乡村教师的书籍,当他听到查建渝老师说还要有很多很多捐献来的书时,不禁感慨: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是一份奉献的事业,只要关注并奉献自己的力量,乡村教育的明天必定会绽放出属于它的美丽,所有僻远乡村“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定会发出属于他们的光茫。
郭老师认为,乡村教师飞翔计划,开启了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关注这些乡村教师,其实也是在关注生活在乡村的所有孩子们,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浇灌,“而我们——乡村教师,就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奠基者与领航者,我代表孩子们感谢这些默默关注并用心付出的朋友们。”郭老师谈到,“这两天‘乡村教师’几个字眼不断的闪现,不觉间,想翻看学生发给我的短信,每次读着孩子发给我的信息,心中都会有说不出的幸福感。来上海参加学习,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相信有了乡村教师的飞翔,乡村的孩子们也会有更美更精彩的飞翔”。
郭老师还在微博上贴出了学生们的照片,在学校的实验田里,孩子们细心地管理这农村孩子的天地;农村孩子天真无邪的笑,最纯真的笑,映在蓝天下……在了解到华侨基金会要帮乡村孩子来实现一些小小的心愿时,郭老师说,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的孩子,教育公益需要更多的有心之人来行动。

(记者:黄一聪)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6:40 | 只看该作者
15. 姜淑杰


姜淑杰老师走上了43层高的文汇报业联合大厦,第一次从100多米的视角看上海,看到上海的老建筑,也看到林立的高楼;从南浦大桥上第一次看到了世博场馆,依然鲜艳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令姜老师赞叹道“真好”!
姜淑杰老师任教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中心完小,这是她第一次来上海。现代化的大城市,高楼林立,高架桥四通八达,博物馆、科技馆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切对31岁的姜老师来说都是那么地陌生,那么遥远,那么地不真实。虽然参加“乡村教师飞翔计划”培训已在上海住了六七天,姜老师对这一切还是那么地有距离感。
在聊天中,姜老师说:“我之前在跟志愿者们聊时说我来到上海,却是感到陌生,感觉这一切都不属于我。我来这里只是看一看什么是现代化,大都市怎么样,开开眼界。虽然这样,但下一次有机会我还是会来上海,不过要带上我的孩子。”对,我们离开了家乡,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缺乏安全感,缺乏家的感觉,哪怕这个地方多么现代化风景多么美丽。记者一个老师朋友在外地工作,她跟我谈时也同样有姜老师想法。但只要同孩子一起出去,有家人一起在身边,这时候就有了归属感。”方老先生也很认同,他一直在武汉工作了十几年,却还是融不进去,现在退休回到了上海,才真正感觉回到了家,有了安全感。
此后,姚先生一家还同姜老师聊到他们今年到了云南,到农村去看看当地的生活,了解到一些在山里老师教学条件的艰苦,有些地方还要依靠索缆来过江。才10岁的小晟祥此行也让他认识了不少。他还宣言要存好压岁钱来支援一些困难的地方。姜老师同样认为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很好,城里的孩子要到乡下去看看,乡里的孩子也要出去走走,到科技馆博物馆去参观。姜老师也欢迎姚先生一家来内蒙古做客,她一定会捧出上好的茶,做一桌特色的菜来招待。姚先生一家也同样欢迎姜老师下一次来上海时再来做客,还嘱咐一定要带上孩子一起来,到时两家小男孩肯定很高兴。“谢谢,有机会一定会来拜访你们!”

16. 郭庆


郭庆老师来自鄂尔多斯,不久前他凑巧提前到了上海,成为第一个赴沪的乡村教师,同时做了我们的志愿者,并参与我们的筹备工作。内蒙汉子郭老师身材魁梧,憨厚朴实,他二话不说就能扛着一包拆解的签名墙支架直接下楼。爱心人士捐给内蒙乡村孩子的书籍运来了,他帮搬;活动的T恤运来了,他帮放;就连平常买些东西郭老师也自告奋勇。用他的话说就是:这里的每一个志愿者都对我很照顾,每个人都是那样的随和,做事都是那样的认真,作为第一个赴沪的乡村教师——郭庆,我很幸福,很感谢……我也应该做些事情。
只有25岁的郭老师,已经从教6年了;年纪轻轻,却已经是当地的教研员了。所以老师他更加关注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如如何调动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等。“你们知道吗?做一个乡村老师其实很幸福,因为那些朴实无华的孩子会给予你最后朴实无华的爱!”这是郭老师的微博语录。
说到郭老师的家乡鄂尔多斯,这两年经济发展很快,城市也在发展,不只是草原上的牧民,就连郭老师这些年的工资也翻了几翻。不过过快的经济发展也让当地的教育、精神文明等方面显得跟不上,以前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走出贫困,到外面赚钱。现在当地经济条件好了,孩子们不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风气更不如前,教师们的压力也更大。郭老师说:“相比内蒙古的其他地区,我的家乡,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对教育的投资也很给力,在缩小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上做了很大的投入,对教学硬件的投入让我们惊叹,但对于我们这些奋战在乡村的教师们,更渴望的是能有一个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平台,能有一些能打开我们成长心门的专业引领者。”不得不承认的是,硬件设施的完善对进行一切超越物质的教育所能起到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培养一个完整的、合格的学生,或者说未来的中国公民,教师所给予的精神鼓励至关重要。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瘠,是否能够在教育这项“良心”事业上用心去做,相信这是乡村教育应思考的。
来到上海几天了,郭老师跟着志愿者张凯去看了分众传媒、华侨基金会,在上海市中心转了一圈,感到国际大都市处处充满了新鲜与好奇,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感觉大都市人们的生活与工作都是在一种忙碌而又充实的状态:早晨起床之后,除了吃饭时间是在休息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思考、都在认真地忙碌,真是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轨迹。在郭老师住的房间里,放满了公益人士捐给内蒙乡村教师的书籍,当他听到查建渝老师说还要有很多很多捐献来的书时,不禁感慨:教育,是一份爱的事业,是一份奉献的事业,只要关注并奉献自己的力量,乡村教育的明天必定会绽放出属于它的美丽,所有僻远乡村“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定会发出属于他们的光茫。
郭老师认为,乡村教师飞翔计划,开启了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关注,关注这些乡村教师,其实也是在关注生活在乡村的所有孩子们,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浇灌,“而我们——乡村教师,就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奠基者与领航者,我代表孩子们感谢这些默默关注并用心付出的朋友们。”郭老师谈到,“这两天‘乡村教师’几个字眼不断的闪现,不觉间,想翻看学生发给我的短信,每次读着孩子发给我的信息,心中都会有说不出的幸福感。来上海参加学习,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相信有了乡村教师的飞翔,乡村的孩子们也会有更美更精彩的飞翔”。
郭老师还在微博上贴出了学生们的照片,在学校的实验田里,孩子们细心地管理这农村孩子的天地;农村孩子天真无邪的笑,最纯真的笑,映在蓝天下……在了解到华侨基金会要帮乡村孩子来实现一些小小的心愿时,郭老师说,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的孩子,教育公益需要更多的有心之人来行动。

(记者:黄一聪)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1:17:13 | 只看该作者
17.包宝喜


包宝喜老师是蒙古族人,他和我说的第一句话是:“请原谅,我的汉语不好”可他之后和我的交流中,我被他感人至深的语言表达所打动。
包宝喜老师任教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芒哈中心校,他是一位教蒙语文的乡村教师,93年参加教师工作,从教18年来,很多年教毕业班,一直坚守着乡村教师这一岗位。在诉说他求学的道路时,他哽咽了,生长在单亲家庭的他,从小就没有母亲,年幼的他担负起了支撑整个家庭的责任,9岁才上学,又因为家庭经济负担留级一年,差点辍学的他险些让我们缺少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问起他为何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时,他告诉我们,那时的他,经济是他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因为做乡村教师会有补贴,所以正所谓歪打正着,让我们有幸拥有他这样一位优秀的乡村教师。
当时生活窘迫的包宝喜老师如今已空手起家,当时连电视机都没有的包宝喜一家,现在搬到旗里,买了110米的房子,他的儿子也已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并以560分的好成绩考入当地一所优秀的高中。现包老师在乡村教书,而家人住在旗里,当我问起他为何和家人分开住时,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我说:“我热爱乡村教师,我热爱那帮孩子”,包老师想要帮助那些乡村的孩子们,就如他自己一样,他希望那些孩子可以成为下一个从贫穷走向成功的人。正因为有像包宝喜这样的无私奉献在乡村第一线的教师在,我们的乡村孩子们才有机会飞翔!
在包老师所教的乡村里,都是蒙古族,周围没有一个汉族,所以虽然汉语已成为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教授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缺少语言环境,汉语教学十分困难,这成为了包老师心头的一个疙瘩,为了更好的让乡村里的孩子接受汉语的教育,包老师十分赞成从教师自身开始,积极鼓励教师接受汉语培训,这样教师的汉语水平提高了,自然可以带动孩子们的汉语,希望日后,包老师的这一心愿可以尽早实现!
------------ 记者:崔月

18.吴继敏


吴继敏老师是开鲁县开鲁镇工农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校是众所周知的教学能手,可是说起她的个人经历啊,很多人会不相信,这样一位只有初中毕业的16岁的小老师是怎样走上讲台的?吴老师亲自给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底,那时村里招老师,30多人考试,16岁的吴老师也参加竞聘,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样的优秀生,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个神童。吴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开始她也不会教学,第一次教学让她记忆犹新,那次课的内容是: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在下面听她上课的教导主任说:“你下来我给你讲,你坐在下面听。”在我们看来这是次挫折,可年幼的吴老师却将其定义为一次成长的最值得怀念的经历,通过那次,她明白其实自己一开始也是什么都不会,对于一个16岁的她来说,她教的学生只比自己小5、6岁,她自己依旧是一个孩子。而今,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成长和蜕变,可以代表一个旗县来上海参加乡村教师飞翔计划,她已经成功了,原本只有初中毕业的她已通过在中等师范学校的学习,成功取得了汉语言文学的专科,汉语言文学的本科函授课程的毕业证书。她欣慰地告诉我们:“我成功了,儿子也已18岁,我现在一心一意教课,我要教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做人。这次到上海来我感到很幸福,这些举办的人,这些志愿者,都让我感激,感动,心里想的都是感谢,你们的行为我一定会传递下去,首先教育我的儿子要有爱心,其次是与我们那里的老师分享,把我们那边的学生教得更好”。说到这儿,我看到了吴老师眼角突然流淌下来的泪珠,才发现,吴老师双眼早已包含泪水,她心中满满的感激,她对我们恋恋不舍的情怀,让我也不禁湿了眼眶,她说:“我是第一次来上海,可是我不承诺这是最后一次,我以后一定会再来上海”。吴老师,您一直在说感谢的话,感谢我们举办方,感谢我们志愿者,其实我们也很感谢你们,是你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次机会,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奉献自己的爱心,我们从你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其实我们彼此的感谢是相互的。吴继敏老师上海的怀抱永远向您敞开!
------------ 记者:崔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8 20:33 , Processed in 0.1801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