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82|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节令与孝文化资讯辑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5 15:3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重亲情营造——新年敬老好时节  与老人一起过团圆年无论于老人、于成人父母还是于孩子,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老人可以尽享天伦之乐;父母则可利用这个时机回忆自己的童年,感受温馨时刻;同时还要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如多帮老人做做家务,陪老人聊聊天,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孝敬老人,关心长辈。
  总之,与老人一起过年,其中蕴藏着不少教育的财富,爸爸妈妈们不可小瞧哦。
  注重体验——美丽窗花扮新年
  现在,新衣服和美味佳肴已经普通得提不起过年的兴致了,那么过年最吸引宝宝的是什么呢?现代都市中“DIY”(自己动手做)颇为流行,它重过程、重体验的精神颇受欢迎,它能使传统的东西变得新颖,使普通的事情变得不平凡。
  去年过新年的时候,朋友来我家无不赞叹我们的窗花。当得知是我们一家三口合作,亲自动手完成的,更是羡慕我们的温馨和创意。
  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宝宝剪的透着稚气可爱,我剪的有着精致细腻,他爸剪的露着古朴大方,煞是抢风景!从买手工纸到剪图案,贴窗花,评论每一件作品的特色,宝宝全程参与,渴望着,感受着,兴奋着。
  其实,过年购年货、贴年画、包饺子、挂灯笼等等都可以让宝宝参与进来,虽然宝宝做得不是那么好,但是,宝宝既能感到节日的喜庆,又能体验劳动的乐趣。
  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DIY”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包饺子,给他一小块地方,一小块面,让他揉吧,好奇心、探索的欲望、实践的喜悦,连同“过年”的兴奋都揉了进去。
  注重传统文化——到乡村领略年味 
  如今过年有简化的趋向,现代都市的某些家庭里可能就已经浓缩成吃一顿饭而已了。对于孩子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民俗民风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注重亲子情——“五个一”工程
  学唱一首新歌:去年春节,我教两岁的儿子学唱了一首《新年好》,“我们唱歌,我们跳舞,祝福大家新年好……”宝宝领唱,大家拍手,让孩子在欢快的歌曲中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愉悦。
  写一张贺卡:精心选择或者亲手制作一张节日贺卡,写上几句鼓励祝福的话,如“新年新宝贝,快乐男子汉”,并讲给孩子听。孩子可能暂时不能理解全部,但一定会受到感染。
  拍一张照片:每年春节时给孩子拍张照片,记录下“这一岁”的真实样貌,许多张“这一岁”珍存在一起,还是见证孩子成长的纪念册。
  送一件玩具:送一件宝宝喜欢的玩具,给他增加一种新鲜的活动内容。
  认识一种与“年”有关的东西:既有鞭炮、气球、日历等具体物品,也包括压岁钱、拜年、年夜饭等传统风俗,让孩子逐渐感受和领会了“年”的含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35:32 | 只看该作者
敬老爱老:春节的主旋律2010年2月21日 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家德

  今年春节,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从社区到家庭,敬老爱老之中华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养老院里,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笑颜逐开;团拜会上,领导祝寿,高龄老人春风满面。一位外国友人翘起大姆指说:“中国的老人真幸福!”一位90岁的老人说:“我们赶上了太平盛世好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敬老爱老,是春节的主旋律。
  
  大年初三下午,我同妻子拿着包装鲜艳的礼品,兴匆匆地开着电动车,来到位于闸北的彭江医院,探望我的堂房大姐,向她拜年!
  
  堂姐今年80岁了。解放前就进上海的纺织厂当童工,辛苦劳累了一生,再加上命运多舛,所以身体一直不太好。从五十多岁第一次发生脑梗塞到现在,二十多年来已经发病三、四次了,近几年来健康每况愈下,糖尿病、肾脏病多种疾病缠身,去年十月初的一次发病最为严重,导致她丧失了语言和吞咽食物的功能,好在手脚能活动,脑子还清爽,不会讲但能听。但后来,因长期不能进食靠输流质,体力渐衰,心情由此也变得沉重起来,情绪很不稳定。每当亲友邻居去看她,讲不上几句话,她就会情绪失控,悲哀地张大嘴巴无声恸哭起来。亲友邻居怕她过分激动,脑血管发生意外,在一旁再三劝慰,她才慢慢平静下来。
  
  春节前一星期,我去彭江医院探望过堂姐。她看我到来,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内心的喜悦。我知道,久病住院的老人,内心是容易孤寂的,思想是容易苦闷的。心里最大的期盼,就是希望每天有亲友邻居去看她,那怕对她一个轻轻的微笑,那怕拉一拉被角帮她盖紧肩头,她都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和感激。这次,堂姐的情绪照例又失控了。我在一旁很是担心,极力劝慰。后来,她心情平静下来后,态度坚决地向她儿子提出,要回家过年。这可难为了我的堂外甥。于是,我耐心地劝慰堂姐,告诉她住在医院里的好处。毕竟,她不是一个固执的老人,经过交流沟通,她放弃了回家过年的念头,当听到我春节里会抽空到医院里来看她的时候,一种安祥的微笑绽放在她苍白的脸上。是啊,此刻她最愿意听到的,就是这一份承诺,这一份表达亲友对她的关爱始终不变的承诺!
  
  大年初三下午,我事先给堂外甥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去医院的时间。待到我和妻子走进病房时,意外地发现,今天堂姐竟下床坐在轮椅里在等我了。她的脸上,一扫往日的病容,精神了许多。看到我和妻子来,她挺高兴的。原来,比我们先到的堂弟媳,早为她揩身梳洗过了,才显得这样神采奕奕啊!
  
  欢聚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临别时,虽然有些依依不舍。但看得出,堂姐对她平生第一次在医院里度过的春节,没有太多的遗憾。因为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深深地感受到了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让她的内心充满了阳光!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36:16 | 只看该作者
敬老故事,掀起春节浓浓孝心潮
“过年回家送父母点啥”故事征集活动今日圆满结束,此次活动让传统的孝道得到弘扬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核心提示
  “宝岛皇宫·过年回家送父母点啥”故事征集活动圆满结束,浓浓情感跨越岁末年初。
  孝心,同样需要说出来。活动期间,有百余位读者参与活动,在新春佳节之际引发读者孝心潮。
  除了太多的感动之外,很多读者开始反思自己对父母的回报方式,并在春节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自1月19日起本报与宝岛皇宫联合发起的“过年回家送父母点啥”故事征集活动,今日圆满结束。而“晚报中国年,厚礼大派送”的连续报道,迄今已十期。在岁末年初的日子里,此次活动不仅营造了一个祥和、温暖的氛围,更触动了广大读者的内心世界,带动着更多的人,在春节期间为父母送上最真诚的心意。
  资料显示,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因此,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任重而道远。
  春节过后,我们又连续两日,对十位幸运读者春节与父母团聚的故事进行了回访和报道。通过回访,我们再一次印证:对子女而言,父母的期盼是隐蔽的,是不轻易说出口的;而这份深藏不露的期盼,又是那样的容易,哪怕是一句真心的问候,也能够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百分孝心。再一次印证:只有常回家看看,与父母多进行贴心沟通,才能真正实现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再一次印证: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在期待着子女那份发自心底的关怀。
  另外,故事征集活动结束后,本报还不断收到读者发来的敬老故事。因版面所限,未能一一刊登,在此表示真诚的歉意。同时,也向这些读者及家人致以节日问候。
  【温暖回望】
  孝心潮, 触动了更多人的内心世界
  有一篇文章,将传统孝道用6个词语进行了高度概括: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其中,“敬亲”是指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奉养”指的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立身”指的是子女要成就一番事业;“谏诤”指的是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应谏诤父母,防止父母陷于不义;“善终”指的是父母过世要尽各种礼仪。
  “过年回家送父母点啥”故事征集活动中,除“立身”和“谏诤”之外,孝道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再次回望过去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孝道情理,再一次得到放大和宣扬。
  一个小小心愿,让母亲热泪盈眶
  尽管读者聂嘉萌当时留下的名字是“蓝调儿”,但当她手机号后四位出现在报纸上时,她病床上的母亲就已经猜到是自己的女儿了。“用自己的十年寿命换得母亲的健康”,就这样一个心愿,让母亲感动得流泪,就已经十分满足了。什么样的礼物,能抵得上这样一份血浓于水的真情呢?
  像“蓝调儿”一样,还有多位读者,送给父母的新年礼物,是一个问候,一个心愿。种种原因,他们没有用丰厚的物质回报来孝敬父母,而是选择了一种精神上的回报,让父母感受到他们来自心底的关怀与牵挂。正如手机尾号为“0192”的读者所说的那样:“在远方,子女不能与你们团聚,但心,却永远和父母在一起。”而读者师先生,春节送给父母的是一只小猫,因为他知道,他人不在父母身边,小猫可以弥补父母内心的失落。
  父母期盼,确实就是这样的简单:希望子女的心,和自己永远在一起。空巢中的守望能够得到理解与短暂的满足,也就足够了。
  父母的健康,最让子女放心不下
  “乌鸦尚有反哺之孝;羊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况人乎?”更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常提到的一句话。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论我现在是怎样,或希望将来能怎样,都亏欠我那如天使般的母亲。”
  在众多活动参与者中,选择保健品、保健器械、衣服作为春节孝心礼物的,占相当大的比例。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但是,通过此次活动我们高兴地看到,儿行千里,父母的身体一样是放在心头的。
  “黄香扇枕”的故事,是我国明代《二十四孝图》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做黄香的人,在炎炎夏日,为让父母能安然睡觉,坚持用手扇为父母送去一丝微风的故事。到了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虽然很多人不能亲自为父母捶背洗脚,但能为父母购置实用的各种保健器械,也算是一种理想的孝心的表达方式了。像宋雪娇送给父母的磁疗足浴桶,手机尾号为“0116”读者送给父母的按摩仪等等。
  为人子女,安全、守法也是尽孝
  关于孝道,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言外之意,不言自明。这句话的深意还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要让父母操心,如安全、守法等,做到了这些也是孝。
  在我们的征集过程中,有数名参与者,用自己的真实故事,直观解释了“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例如,为不让父母牵挂,送给父母一本全年的行踪相册的王京;让父母了解求学所在城市的情况,要带父母去看冰雪世界的赵甜;遥寄一份报纸,让岳母看到外孙女的成长的刘蓬勃等人。   
  孝道文化,被更多“80后”放大
  “80后”,曾被认为是自私的一代。但通过我们的孝心故事征集,孝道文化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得以传承,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活动参与者中,“80后”读者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他们在春节礼物的选择上,倾注着自己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他们的做法,也让父母感受到了他们的成熟,感到由衷的欣慰。
  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忠孝难两全”这句话,是每一个人都常听到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选择为国尽忠,其实是一种“大孝”体现方式。这也就难怪在去年的地震灾难发生后,灾区的救援人员和志愿者中,“80后”一代人无处不彰显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感言】
  百善孝为先
  戊子岁末,己丑年初,我们是在一片浓浓的情感中走过的。我们不需要感天动地,能够感动大家,就足够了。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行。” 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日趋加大的今天,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有多少人回家看望的次数越来越少?有多少人,在家陪父母的时间越来越短?
  当年,一曲《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让无数人潸然泪下,因为它唱出了天下所有父母的期盼。
  对父母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原始、最纯真的感情。我们也相信每一位读者的内心世界中,肯定会有一块重要的位置是为自己的父母而留,只是表现得很隐蔽而已。但对父母的孝心,是值得大声说出来的;对父母尽孝的行为,也是需要相互带动、相互感染的。
  所以我们依然在岁末年初,推出了这样一个“过年回家送父母点啥”故事征集活动。
  百善孝为先,父母的今天, 就是我们的明天;子女的明天,就是我们的今天。终究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何不以身教子,让自己晚年亦有亲情相伴!
  文/本报记者 房建浩

4#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37:45 | 只看该作者
归来的只是传统?
  曹保明:这种感受首先是一种自然规律。最大的规律是社会在发展,经济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所以“年”的味道已经在平常的光阴中能够体会到了,从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饺子,现在天天能吃。“年”从前是农耕文化的节日,人们为了庆祝“年”,把一年的好东西,都留给自己和神来吃,所以只有过年才能吃点儿好东西。现在好东西一多,就把年的氛围分解开了。所以我说,觉得年味淡了,是正常的。
  社会学视角:面子和里子
  郑也夫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家
  简短感人亲情故事新文化:怎么让自己过一个本质的、舒心的春节?而不是让春节成为物质和上的负担?
  曹保明:非常非常明显了!
  这个语境,恍若隔世!
  1959年1月11日,农历腊月初三,《》发表《对春节回家旅客的几点希望》。其中第一点提到:“凡是程比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达的,最好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有自行车的尽可能骑自行车,不要去坐火车、汽车和轮船”。
  曹保明:对,不用,它回归了!人们在寻找和等待着春节。上回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守岁,三十儿晚上不睡觉。什么原因呢?远古时期守岁,是为了告别旧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这一宿不睡觉,一年都,这叫守岁。其实呢,这是的观念,你说能吗?不能!但人们却硬要它能!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王安石《元日》)。就是大家都来迎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守岁就是祈求人类的幸福和平安,这是年的核心。
  郑也夫:怎么过决定于本人。看个人的性格、喜好,是不是有性,是否跟风,是在意别人怎么看,还是在意自己过得是否舒服。消费上也是如此,是看实惠,还是看面子,对消费内容、节日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就在2005年圣诞节前,河南民俗专家高有鹏发布《春节宣言》,在他看来,近10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状态更加物质化,传统节日的功能弱化。
  而对于升斗小民,春节的爱恨,是这个社会的底色。有报道称,七面对春节回家感觉烦恼,成为“恐归族”。
  本报记者一陶来源新文化报)
  在抽油烟机贴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祭祀灶王爷,显然不太协调。
  尾音:奔大年的祈愿
  新文化:2005年,河南民俗学者高有鹏发表《春节宣言》。但是最近这几年,民俗传统,各种节日似乎在复苏。
  周孝正:短信拜年不能替代见面拜年。见不着面的可以用短信,能见着面的还是应该当面拜年,因为人有见面之情。所以为什么春运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国情,就是说好几个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到了春节他们要回家,亲情、友情、乡情、爱情这“四情”。这是中国的风俗,也是维系中国几千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情感纽带。所以短信拜年不能替代见面,没有面对面就没有见面之情。打电话你还能听着声呢,短信只是文字信息,是吧?绝对不能替代,只能是一种补充。
  未富贵而独身还乡,压力好大啊!
  周孝正:在于个人的适应能力。调整心态,好好过。自尊自信、平和、积极向上的国态,每个人都得有这种心态。
  新文化:近年来过春节的方式和以往还有很多不同啊。
  在外吃年夜饭必须
  周孝正:首先就是年夜饭!年夜饭是个团聚,必须同时放假,家庭才能团聚。所以在外头订年夜饭非常之恶劣!为什么啊?因为你订年夜饭,给你做年夜饭的大厨、服务员,就不可能团聚,这是毫无道理的事情!所以传统的中国民俗叫“破五”,就是说从大年三十儿就自己做饭了,一直到初五,商店才开门呢!中国现在的节奏快了,那么至少是大年三十儿晚上到初一,就一天半吧,所有的商店,所有的饭店,必须关门!有钱没钱,自己做饭过年!
  新文化:网上有报道称,一个调查显示,近七成的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成为“恐归族”,交通因素占到83%,家庭或情感因素达到35%,春节消费达到71%。您怎么看?
  已经少为人知的是,春节曾经取消。辛亥后,曾试图取消农历新年,提出以12月31日为除夕,1月1日为新年,结果是。1967年,中国在因素影响下,全国取消了春节假期,直至1980年,中国开始全面恢复春节休假制度。
  曹保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著名文化学家、民俗学家
  和“春”有关的字眼,大多美幻,当然除了春运。时至今日,春运还乡之旅愈加宏大。
  新文化:在年节里,您是否会在亲友、子女的生活中普及推广传统节日仪式,比如,已经接近消失的“祭灶”?
  新文化:今年有什么特别的春节的回归吗?
  曹保明:我是一个具有普遍代表性、又具有性的文化学者。普遍性上说,过年了,大家都要遵循着年的整体的文化过程,团聚啊,吃饺子啊,守岁啊,贴对联,这都一样儿!而不一样的是,我是走进生活的深处。我已经30年了,过我独特的春节。每到年节啊,别人家都是到一起团聚,我却离开团聚,走进我要寻找的文化对象的团聚敬老院、大车店,猎人、淘金、放排等这些传承人的家里,和他们一起过。为了抢救他们的文化,我的春节与众不同,在于选择我自己的理想。我已经几十年如一日这样过了。
  第一,买年货、赶年集非常兴盛,城乡都能看到。第二,文化市场非常红火。对联、福字,甚至有些地方,门神都开始买了。我是提倡这样的,贴门神、贴年画,给人一种娱乐。第三,最明显的,今年的春运大潮是传统文化回归最重要的表现。现在腰包都鼓了,都要回家看看爹娘。第四,从看,从中央多地方的各种,都在反复不断地问我,如何过年,从半个月以前到现在,几乎天天回答民俗问题。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年如何过!是指的如何过文化年!这点恰恰体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年”最能体现传统文化体系,就是两个主题、,感谢祖先、父母、民族、国家。这种体系就是中华民族回归我们自己的家园,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风骨。首先是我们30年的使经济处于不败之地,我们越来越硬气了,中华民族的硬气体现在文化风骨上。
  这个充满个人记忆的故事得到了广泛的回应,总有些热心的读者告诉她,在这本薄薄的图画书中,他们读到了自己“久远的记忆”。
  今年春运期间,预计客流量将达31.58亿人次,同比去年增长9.1%,相当于全国人口两次大挪移。这一数字超出1996年客流量一倍,接近1989年的4倍。
5#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38:40 | 只看该作者
我今年准备在鹰屯过(市乌拉街松花江畔鹰屯,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至今这里数百户满族人家保持着捕鹰、驯鹰、养鹰、架鹰的传统),在鹰猎人家一起体会这种文化的存在。传统文化也需要文化人去和他们团聚。
  与那个年代相比,今日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已经截然不同。穿过数十年间看民俗,抑扬之间的故事,是令人感叹的社会文化变迁。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当下,如何看待春节?传统民俗会复苏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曹保明有个人的视角。
  据人民日据库,早在1957年,全国春运客流总数约为3100万人次。到了2012年,已经达到31.58亿人次55年间,增幅百倍有余。
  节选
  新文化:家庭也是中国人的灵魂所向。但百年来家庭小型化,离散化,也改变了过年的方式。
  在短信拜年中,人们会联系一年中只联系这一次的朋友,重新确认一下人际关系。
  希望这是个美好的预言。
  新文化:春节对于现在的中国人也许有太多的社会目标,维持关系,巩固社会资源,大吃大喝,也确实挺人。
  新文化:有一种声音,是在商业的力量和的驱动下,年节才得以复苏。
  对《团圆》的文稿作者余丽琼而言,毛毛并非全然虚构,她把自己太多的回忆都融入到这个简短的故事里。余丽琼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在很长的时间里,总是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与妻子和一对儿女团聚在一起。余丽琼在一个又一个细腻的场景中记录下自己与父亲曾经的交流。她甚至直接用自己的小名“毛毛”称呼书里的那个小女孩。这个“太常见”的名字曾经让她在儿时觉得羞涩、难堪,却在如今的回忆里充满了亲切和温暖。
  春运,“春节运动会”的简称。今年,增加了网上“秒杀”火车票项目。
  第二,这也是人们在上的一种文化回归。文化好了,生活好了,但是我们有一点永远不能忘记的,就是“年”的存在。“年”的存在是什么?就是人对祖先的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感谢神,感谢祖先对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创造。包括一切劳动英雄,一切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我们都怀念。所以“年”是一个怀念人的焦点。年在变化,淡泊是生活的淡泊,但是,的寄托和我们今天的文化氛围是一样的,我们正在寻找着文化的回归。我们可以注意到,今年的“年”的氛围实际越来越强了!
  5.“爸爸,硬币给你,明年,我们还把它包在汤圆里喔!”
  年轻人还乡走亲访友,展示自己在家族和社区的新身份。春节期间,密集高效的人际交往,调整理顺家庭、社会关系。
  曹保明:中国文化传统习俗非常明显的回归出现了。从前呢,有一段被异化、被淡化的过程,这是在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文化转型期出现的必然结局。我们曾经自己也否认过我们的传统,比如前几年鞭炮也不让放了,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要经历波浪式起伏。前20年,我们必然经历对外来文化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界上文化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开始以自己的文化风骨占领世界的领域。尤其是这七八年,文化上逐渐回归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历程上来了。
  在民俗学者曹保明眼中,这是传统文化的回归。
  新文化:为什么人人都觉得小时候的春节有意思呢,您怎么看?
  30年来,在过程中,中国人在周边华人文化圈的碰撞中学习找回自己的传统。2012年,在忐忑的地球上,中进一步朝世界的中间挪移。
  新文化:您是怎样观察体会到今年“春节的回归”的呢?
  简短感人亲情故事春节回归:归来的只是传统?(组图)-搜狐滚动,在古代农耕社会里,那个延续近一个月的盛大丰收祭与新岁首,浓缩到当下7天长假里,成就了一年一度的春运。
  春节的文化传统属性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向哪里去。尽管太多筋疲力尽,有时甚至悲欣交集,我们,还是要回家过春节属于我们的狂欢节而这个筚蓝缕的征途,是归程中必经的。缩短春节假期,可能会化解春运难题。但这注定是满地找牙的办法。上的焦虑,之后的就是你的报偿。
  短信拜年不能替代见面拜年。见不着面的可以用短信,能见着面的还是应该当面拜年,因为人有见面之情。周孝正
  新文化:作为文化学者,民俗学者,您今年怎么过春节啊?
  在和海外华人的推动下,龙年春节活动将扩展到82个国家和地区的144个城市,春节文化已经大规模世界。过好龙年春节,带着虔敬,让我们共同祈愿!
  你可以一年在外360天,天天下馆子,三十儿、初一,必须在家里!在外吃年夜饭是了中国持续的文明、文化的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必须严厉!
  这样的共鸣甚至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障碍。2011年11月,《纽约时报书评》将英文版的《团圆》列入了2011年度世界儿童图画书榜单。《纽约时报书评》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书评周刊。这份榜单从全年出版的数千本儿童图画书中选出。美国《出版人周刊》在评论《团圆》的文章中写道:“这是一幅令人记忆深刻的图画,它记录了中国最为快乐的节日,并且了贯穿其中的感人亲情。”据《中国青年报》
  (过年时)我明确提倡挂家谱,因为家谱不是,它是一个家族自身的生命历程!曹保明
  你很少会想起这一年中的哪一天是无聊的,但你近年可能常会感觉到对春节的倦怠。这是因为这一天太重要。而这一天文化认同上的意义,还在追寻复苏过程中。谁能预见今天的“2010后”,在将来如何回忆他们小时候度过的春节?肯定不该是枯干的回忆,也许,他们会更加重视教育子女,尊重守岁传统仪式上的意义。
  春节已经不需要了
  这种守岁的思想,被中国人民发挥到中央台的春节晚会。今天我们越来越挑剔春晚,是为了越来越好看!是为了大家不睡,为了看它的节目。人类辞旧迎新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的思想,但是却是人类求喜上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得好儿,希望祖国、民族强盛的最基本的文化传承体系。春节晚会就体现了年文化的传承体系。春晚对年文化的传承是有益的,并且是时尚的,是发展的“年”文化的延续。今年春节为什么回归,是因为人们在上、文化上都得到了繁荣,所以春节的回归是的回归、文化的回归和经济的回归。
  传统春节民俗至今,除了团圆饺子、拜年、贴春联、放鞭炮,还剩下了什么?
  春节前后,恰是透视微观中国民情、国情的契机。龙年将至,本报记者约请几位专家,讲述他们眼中的春节和时代变迁。
6#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39:33 | 只看该作者
受访对象
  年关难过抵不住团圆亲情。文化的认同和民族的归属决定了,不过这个节日,你就不是一个中国人。
  新文化:手机短信拜年是近些年的新兴方式,和传统的当面拜年差别很大,快速,密集,甚至还有一年中仅仅短信拜年联系一次的交际维系。你怎么看待这种拜年方式?
  春节晚会就体现了年文化的传承体系。春晚对年文化的传承是有益的,并且是时尚的,是发展的“年”文化的延续。曹保明
  中国人过公历新年元旦才100年,过春节已经上千年,谁说一切坚固的东西都会烟消云散。按照日本历史学家村山节的理论,在1975年到2075年之间的100年,是东方文明取代文明的交替期,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会成为全人类的思想基石。
  郑也夫:这个调查不必当真,因为调查没有详细交代样本构成以及是否随机抽样,只能说有人有着这种心理。这种烦恼和“近乡情更怯”完全不同,“近乡情更怯”是一种很重的心情,非常朦胧的,难于准确解释。它和现在的春节买单、婚的烦恼完全不一样。
  周孝正:焦虑主要是因为缺钱嘛。“过年如过关”是一句俗语。中国面子文化还推动了春节开销,交际归根到底需要钱呐。
  30年前,我拿到的压岁钱是5元起,现在派发压岁钱是200元起,这就是货币贬值的春节数据。
  家庭是中国的核心,也是基本的经济单元。不回家还算过年吗?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鲁迅当年的见解似乎依然如此。春节怎么过?多年的变与不变意味着生活形态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对于春节的“面子”和“里子”,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言辞锋利。解读过年时的人际交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有话要说。
  曹保明:“祭灶”我没太提倡,不用祭也能吃上饭,它是一种娱乐。但我明确提倡挂家谱,因为家谱不是,它是一个家族自身的生命历程!现在很多家庭已经挂家谱了,我已经提倡好几年了。
  春节贵多了!
  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家
  周孝正:春节就是感情。人有幸福感,还有幸福度。幸福度可以从人均收入来衡量,幸福感源于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焦虑在于幸福感降低,要不就是回不去,回去了却没钱。说白了就是这么点儿事儿嘛。
  最重视节日的是商人!比如手机短信运营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节日都有些面目模糊。
  郑也夫:春节的社会交往更多的是亲属交往,社会关系交往通常在地而不是原籍地。亲属没有社会交往那么功利。商界、的功利性社会交往,不会放过节日,交往要有由头,否则就很唐突。
  民俗视角:迷失与回归
  图中这个4岁小女孩毛毛是一个虚拟人物,她出现在一本名叫《团圆》的儿童图画书里,并且在那里经历了一个只有十几页的、关于“团圆”的小故事。小女孩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南方镇子里,一道蜿蜒的小河从房屋间缓缓流过。和她每天在一起的,是她的妈妈,以及一只总简短感人亲情故事春节回归:归来的只是传统?(组图)-搜狐滚动是竖着尾巴的大白猫。至于她的父亲,一直“在外面盖大房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到家里。
  曹保明:这样说是一个,人们买东西表面上是商业的繁荣,实质上是的回归。人们开始认识到祖先的记忆不能忘记。的东西回归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对祖先的尊重,这是年!尊重就要买东西啊,得吃啊,上供啊,得看望有恩的人啊!于是显示出商业的繁荣,但是背后,是我们文化的回归。
  周孝正:独生子女一代没有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二代的独生子女没有了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再往前走,没有了叔叔大爷舅舅姑姑,中国人的亲情面临一定程度的。
  你订年夜饭,给你做年夜饭的大厨、服务员,就不可能团聚……你可以一年在外360天,天天下馆子,三十儿、初一,必须在家里!周孝正
7#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41:10 | 只看该作者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43:0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的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现行“春节”称谓只有95年历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6:48:00 | 只看该作者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春节时间延续长、地域跨度广,节日活动丰富,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也是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过春节”为何又叫“过大年”  天文学家:我国现行“春节”仅有“99岁”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老照片:春节记忆   天文学家细释“年关”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6:49:16 | 只看该作者
春节习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视频]农历二十三祭灶王   [视频]灶也是家的象征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视频]农历二十四为什么要扫房子?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联的变迁 [视频]为什么要贴春联? 春联是怎么来的 民俗专家话春联
    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岁习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民俗专家:春节贴“福”字是为祈祥求吉
    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压岁钱”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在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类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为我国南方盛产竹子,这个习俗首先是从南方流行起来的。当竹子燃烧时,竹节里空气膨胀,引起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爆竹的名称也由此得来。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宋代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现在的炮仗了。
 春节团拜(《俊杰在位》)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正如古语所说,拜年“以联年谊、以敦乡情”。
    春节团拜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春节习俗。过去,拜年的人要围成一圈,以便互相看得见,不至于拜不到。现在,每年春节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都要举行春节团拜会,届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并与各界人士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新春。     如今,信息社会,拜年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团拜、登门拜访依然沿袭,但电话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新兴拜年方式也愈来愈时兴。这些方式虽然不如登门拜年直观、感性,但非常方便、高效,人们可以更随意、更恰当地把握拜年时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节奏,是古老的年节民俗与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短信拜年把拜年内容与优美诗意的文采、真诚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结合,内容极富个性,或轻松幽默、或充满情趣、或极富哲理、或谆谆教诲、或温馨浪漫、或真诚祝福,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拜年形式怎么变化,发自人们内心的春节祝愿和祝福是永远不变的。
   拜年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大年初一拜年中国民间大体有四种形式
    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庙会期间,也少不了商贩叫卖、民间艺术表演。庙会上有许多历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爱的传统项目,比如,舞狮、舞龙、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20 , Processed in 0.0819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