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失败的课堂”三人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15 14:4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失败的课堂”三人谈(2008-03-07 13:37:39)  


    研究课堂的失败和失败的课堂,是为了走向成功的课堂和课堂的成功。“失败也是一种资源”,这句话在当前很是流行。不过在很多时候,这失败都被缩小为学生的失败,而老师的失败则被我们隐藏起来。应该说,失败的课堂是很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有其失败之处。敏锐地发现课堂的失败之处,并分析失败的原因,是最有效的反思。

    1、你认为什么样的课是失败的课?
    蒋保华:我个人以为,课堂是师生精神的冒险,是跌宕起伏的高峰状态。由此,失败的课堂征象就各有千秋了。
    (1)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意识不够。
    课堂,往往是现场生成的结果,它拒绝太多的按部就班,拒绝太多的课前预设;也拒绝一般的随心所欲,拒绝一般的肤浅热闹。
判断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绝不可以只看表面。有时,我们的课堂看似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究其原因,要么是此前课堂的简单复制,要么是在学生的原有水平线上徘徊,学生的思维还是在原地逗留着。有时,我们的课堂看似热闹非凡,欢欣雀跃,究其原因,要么是组织形式的新颖独特,要么是活动内容的猎奇刺激。这样的课堂,较前者虽有所进步,但也要警惕,是否使得学生在自我松懈的状态后,放弃了对理性思考的追求;是否使得学生在一片喧闹后,忘却了对活动内容本身的关注。因此,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既指表面的、外在的形式参与,也指智性的、内在的心灵参与,而后者往往被人忽视,而导致课堂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味道。
    (2)精神境界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育不够
    课堂,既是知识的增益,也是道德的长跑;既关注科学精神,也呼唤人文关怀。对于前者,我们一直关心有余,而且在当下的考试阴影之下,愈演愈烈。对于后者,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还仅仅是停留在一种对“弱势群体”的怜爱,并没有渗透到我们的课堂生命中来。其结果,往往导致了课堂理性清晰度高,知识密度大,却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灵性与厚度,缺乏“源头活水”。
    (3)学科素养的养成不够
    课堂,既是对学科知识的眷注,也是对学科素养的培育。综观我们的课堂,往往缺乏“举三反一”的学力,也缺乏“窥一斑以见全豹”的能力。其原因在二:一是课堂仅仅拘囿于知识的“告诉”与传授,而不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视野逼仄,思维僵滞;二是课堂仅仅呈现学科的“微格”场景,见叶不见林,学生的知识零碎散乱,再生能力、整合能力严重缺乏,未能形成学科范式,其原因就是学科素养的养成严重缺乏。前者,逐步为我们所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而后者,甚至可以说,已经造成了硬伤,一旦知识缺乏一个“托盘”,始终凝动不求变,就成了死知识,学习自然成了无效的生命浪费。
    失败的课堂征象还有许多,诸如为物所役,被“现代多媒体”牵引着;为情所惑,一味“煽情”,以辞伤义;为形所失,小组讨论者有之,主题活动者探究者有之……在形式的变幻中,逐渐失去了师生自我,也失去了学科的味道。

    2、导致课堂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黄丽梅(福建古田第三中学):有教师自身性格的原因,如有些教师本身就是不苟言笑的,上课时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与学生融不到一起;有职业倦怠的原因,从事教育久了,有些老师会产生倦怠,课堂上应付了事;有对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透的原因,尤其是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是怎么样的,不少人感到迷茫,甚至不乏“越教越不知道该怎么教”的声音;有评价误导的原因,很多人见到与传统相似的课就嗤之为失败的课,有个领导甚至说“课改时代的课就是要表演,就是要花哨”。
    蔡梓楠(福建晋江侨声中学):一种是教学基本功的问题,有的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很差,一节课要花很多的时间进行纪律教育,课堂的效率可想而知;再一种是师生关系,事实证明,当师生关系过于紧张时,课堂容易显得沉闷,教学效果也就较差;还有的是备课情况,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和教法,又没有机智处理发生在课堂上的“突发问题”,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尴尬的局面。
    蒋保华:我们纵然可以“课堂是门遗憾的艺术”来作为美丽的托词。但失败的课堂肯定有我们需要反思和批判的地方。综而言之,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涵养
    这是一个标新立异,喜欢遗忘的时代。当我们经历了“授生以鱼”——“授生以渔”——“授生以渔场”三个时代后,是否可以回望一下,这三者都必不可少?一旦学生出现了某些“知识真空”,我们是否可以简洁明快地告知?一旦学生出现了“愤”“悱”时,我们是否可以在“其乐融融”中款洽交流?一旦学生出现“疑义相与析”时,我们能否给他一个“心理安全”的自由平台?当然,这除却需要理念的革新,更需教师本身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人文涵养。简言之,你是否有底气回答学生“怪哉”之物?你是否有豪气接过学生的“不”之招?是否有灵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引领学生追求更高、更美的境界?
    (2)教学机智的缺乏
    教师,有许多雅称,诸如“灵魂的工程师”、“心理医生”、“精神导师”……从某个角度去体察,仍然有当下的现实意义。不消说,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可少,这不仅是教师的良知和责任,更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使然。
然而,事实并不容乐观。或在学生迷惑时,不能智慧地“一点”,概以“好”、“真棒”誉之;或在学生有悖常理时,不能理性地辨析,而以“创新”为幌,虚晃而去;或在学生诗意之思,精彩之语时,不能“锦上添花”,而在“啪——啪啪——啪啪啪”声中悄然溜走……这既关乎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教学理念,更关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语言魅力。也就是说,你能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的统一?
    (3)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教师的期待的错位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怪象:下课后,教师评价自己的课堂,要么以学生紧张、不配合为借口,声色俱厉地责备学生;要么大加责备学生之愚,无法对话。前者,自然是荒谬的,不足一提。后者,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与教师的课前期待出现了错位。或言之,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当然,导致课堂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诸如: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一味是老师的“说教”;未能注意图文并茂,趣味盎然,仅是“怀旧般的黑白”;未能尽情将辅助教学设计与课堂紧密融合,而出现了人、物“隔”未了……

    3、谈谈你遇到的一堂失败的课。
    黄丽梅:有次上《愚公移山》,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在讲解文言字词,以及引导学生认识愚公这个人物形象后,在第二课时安排了一场辩论,主题是“愚公精神在今天是否值得提倡”。当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思维也很敏捷,自我感觉是一节成功的课。但从课后学生的反映来看,课堂还是存在问题的,一是正方学生并非真正认可愚公精神,因此在辩论时满腹委屈,而且对一个事实上争议不大的“伪问题”进行辩论,我也觉得似乎没有必要;二是学生对愚公精神有很多独特的发散性思考,但辩论主题却局限于简单的“是”和“否”上,没有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
    蒋保华:前日,我上公开课贾平凹的《月迹》,获得众多的好评,也引起强烈的争议,自己也认为是堂失败的课。围绕题目“月迹”,我从两个角度展开话题,一是横向的“月亮变化的轨迹”;一是纵向的“童心美好的印记”,并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意义:对美好、幸福、希望、安宁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到位的,也是厚重的,达到了我对课堂的追求。但问题是,如何使得这种理解,在课堂中现场生成起来?或者说如何让文本的意义在课堂的张力中自立自足起来?
为了预约精彩,我满面春风,挥舞着强劲的指挥棒。在富于煽情的阅读、解读、带读、演读中,达到课堂的高潮。学生听得投入,读得精彩,博得一片喝彩声。







                                    满足


                                      嫉妒


镜       院      杯                              河       眼       沙
中       中      中          羡慕                中       瞳       滩
看       望      饮                              寻       见       议
美好、希望、幸福、安宁

月       月      月                              月       月       月                                 



失望


    冷静地反思这堂课,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我和文本的对话。学生既失去了单独晤对文本的机会,也失去了主动走进文本的激情。课堂缺乏现实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本身的生命。也许获得了课堂的精彩、喝彩,但也把课堂异化为戏剧表演般的虚假存在。

    4、对于失败的课,你通常是如何对待的?
    黄丽梅: 只要自己有所察觉,都会对课堂为什么失败作一些思考,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蔡梓楠: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失败的课堂,我都把它当作研究材料经常反思,收获很大。
    蒋保华:挺立在失败的废墟上,生命之树方可常青。对于失败的课堂,我们无法“亡羊补牢”,却要有“防患未然”的意识。而这,需要以“反思”为桥梁。
    一、自我反省,失败中自觉。
    得与失既可共存,也可互相转化。因此,下课后,立刻整理“教育行思”笔记,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大到教学理念,小到教育细节,一一梳理,洞察入微。
    二、逆耳之言,失败中成长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聆听更多的声音,采纳更出色的设计。课后,找来三两同学,坦诚交流,换个角度能思考,让我们更接近教育的本真。也咨询同事,静听“雾外之声”,长善救失。有时,在争辩中更能自明。
    三、登高望远,失败中超越
    不学,则无以进。失败的课堂除却带来反思,更带来许多困惑。而这些困惑有的可以通过垂询而得解,有的则需要不断丰厚我们的底蕴、开拓我们的视野、培育我们的慧根而渐趋得以晓明。因此,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观摩先行者的课堂,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在反思后践行创新。

    5、你认为失败的课堂能否拿来与同行分享,甚至作为校本教研的案例,为什么?学校现在是怎么对待这种问题的?
    黄丽梅:我认为可以,因为“旁观者清”,有些得与失的问题是身处其中的我们自己所难以发现的。但如果大张旗鼓地把失败的案例作为校本教研的材料,我估计许多人还是不愿意的。因为如果这样,是不是会让学生或家长认为你根本就不能胜任教学呢?但如果说学校形成了这种氛围,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看待与评价教学过程中的瑕疵,其实这是很有利于我们个人成长的。我们平时对公开课的评议多是走过场的,从正面唱赞歌的多,而对于不足的地方却很少有深入的追问。
举个例子,有一次参加新课改培训,专家推荐了两名教师给我们上了两节示范课,其中有一节上的是《三国演义》片段《空城记》。对于小说单元的教学,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熟悉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必要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学习文学作品的鉴赏。但是授课教师却花了大约半节课的时间在排演“空城计”这一出戏。由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够到位,他们也没有天生的表演技能,加之全都是即兴表演,学生显得很拘谨:每个学生手上都拿着本书,看一句说一句,往往因为读错台词而搞得全班哄堂大笑,更不要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表现了。下面观看的同学呢?只顾着看台上同学滑稽的表现,根本就没有心思去对课文内容和人物进行体会。听完这一节课,很多老师的疑惑是:新课程下如果这样上课,那么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
    讨论时,我想提出质疑,但因为专家极力肯定,所以最后只好保留意见。
    蔡梓楠:把“失败”作为一种资源,通过校本教研等途径进行集体会诊,这对于指导今后的教学,作用会很大。
    蒋保华:我以为,完全可以。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非是一些或成功或失败的细节而已。因此,失败的课堂,不仅可以作为教学科研的案例,来敦促自己在理性的反思中前行,还可以警醒鞭策别人规避失败,更可以作为互相交流的材料或超越自我的起点。
    作为学校教研室主任,我严格要求在进行课后研讨时,多提建设性意见,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在教育反思的高峰状态下,进行教育教学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量的提升与质的飞跃。

    6、对于别人课堂中的失败现象,你通常是怎么对待的?
    蒋保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怀抱这种谦虚谨慎,积极反思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我聆听着、分析着别人的课堂。做人需要在有疑处不疑,而做学问却要在不疑处有疑,并将自己的思考与观点,与上课者交流讨论。这不仅能知晓设计者的意图,还能督促自我在更高的平台上思索、追求教育的本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35 , Processed in 0.10129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