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501|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名号-用法的新语例===网站名-大量使用-书名号!!!![请专业化的讨论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1 11: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news.hexun.com/2012-01-11/137155393.html


书名号-用法的新语例:

===网站名-大量使用-书名号!!!!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1:58:05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1:58:59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1:59:3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2:00:07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2:01:44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2:17:4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中的网站名称到底该不该使用书名号  

  作者:杨明华    发表日期:2010-10-24

   来源:中思网


有朋友认为,文章中的网站名称不该使用书名号,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根据书名号的一般用法—— 一、用于各类作品名称,(比如:《论持久战》、《日出》等);二、用于各类出版物名称,出版物是作品的载体,各类出版物的名称都可以用书名号。例如:《人民日报》、《语文报》等。这里,《人民日报》《语文报》等是作品的传统载体。
本人说话从来不喜欢信口开河,而喜欢经过思考以后才下结论。文章中的网站类词语该不该使用书名号,我们也得进行一番论证。其实这很简单:
网站显然不属于作品类的,那么,要想证明在文章里该不该对网站类词语使用书名号,只要证明网站属不属于出版物就行了。我们可以从基本的概念开始讨论: 一、出版物的定义是什么?——出版行为的成果和产品,即承载着一定信息知识、能够进行复制并以向公众传播信息知识为目的的产品。通俗地说,亦即是作品的载体。 二、网站是作品的载体吗?——当然是。那么,网站也属于出版物,是一种以电脑代替了传统纸张的现代出版物,亦即是属于作品的现代网络载体。是出版物,就可以使用书名号。《中思网》、《网易》、《博联社》等网站,均具有作品的载体的属性,属于以电脑代替了传统纸张的现代出版物。
那么,文章中的这些网站名称,理应使用书名号。
一些小常识:
第一、广义出版物 广义的出版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包括定期出版物和不定期出版物两大类。前者分报纸和杂志;后者以图书(包括书籍、课本、图片)为主。 第二、狭义出版物 狭义的出版物只包括图书和杂志,不包括报纸,因为报纸属于新闻工作领域,至于音像读物作为出版物,是否适当,也有不同意见。这些问题将在实践中逐步明确起来。
第三、传统出版物 传统的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和图书,都是印刷品。自19世纪末期发明留声机后,唱片的功用与生产方法,与图书相接近或类似,都是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形态,制成原版,并加以复制便于在一定范围传播,因而将唱片的生产,也称为出版。唱片也成为出版物的一种。
第四、新型出版物 上述出版物均为印刷品。随着留声机、缩微成像技术、录音技术、录像技术和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出现了新型的、非印刷品的出版物,即唱片、缩微胶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通称为缩微制品、视听材料和电子出版物。主要分为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六类。20世纪初期和中叶相继发明缩微成像技术、录音技术和录像技术后,又有电子计算机成为传播各类信息资料的媒介。人们把经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复制,具有一定传播功用,成为精神产品载体的缩微胶片(卷)、录音带、录像带、软盘的生产,也称为出版。这一类产品也被视为出版物,又合称为音像读物,或分别称为缩微制品、视听材料、电子出版物。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出版物的物质形态和它所负载的内容将有许多新的发展。
       那么,《中思网》、《网易》、《博联社》等网站当然应该属于“互联网出版物”。既然是出版物,就应该打上书名号,这是网站以及书名号本身的定义和属性决定的,不是谁想不认同就可以不认同的问题。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2:18:27 | 只看该作者
二论文章中的网站名称该不该使用书名号
2010-11-12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articleId=23539&page=2
  我写《文章中的网站名称到底该不该使用书名号》一文,引来许多关注,尤其在《博联社》,有许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中思网》有一位叫“王博文”的“新博主”也在我的文章的评论栏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是反对的意见。不管是支持的意见,还是反对的意见,明华都很乐意看到,也欢迎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因为我深知,我的观点,只是一孔之见,需要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行。
  问题是,这位“王博文”先生(或者女士)在反复点评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过激语言,甚至不能就事论事,说我“一贯地强词夺理,颠倒是非,胡搅蛮缠,思维混乱”等等,我就告诉他(她),你可以就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却不能对我有攻击之词,并说“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看法,却导致你对我的任何一个方面的攻击,我真为你感到不齿。”告诉他(她),“如果继续这样,我将删除你的所有点评”。我承认自己使用“不齿”一词有点过分,而他却真的被激怒了,变本加厉地讨伐起我来,这显然已经偏离正常讨论的氛围,这就是我删除该“新博主”许多评论的原因。
  但是,我给他(她)提出的写文讨论的建议,他(她)却采纳了。根据他在我的文章中的点评,我知道这是一位非常了解我的有异见的老朋友了,他为了和我“讨论”而专门开通了《中思网》博客。不过,我在《中思网》所遇到的这类情况,已经够多,已经不稀罕了,像他(她)这样的为了和我辩论而开的新博,已经有大几十位了。我也常因此而自豪,因为,由于我的缘故而给《中思网》带来了些许的火热,虽然微不足道。
  以下是正文:
  由于本人刚被调动在外地工作,十几天以后回家来,才看到“王博文”先生(或者女士)写《答杨明华:网站不是出版物》一文,这显然是针对我的文章而写的驳论文章。很高兴看到有人和我写文讨论,这是我一直以来最为乐见的方式;也很高兴由于王先生(女士)的这篇文章,让我能够有机会再次给读者奉献出一篇辩论性文章;更很高兴有一篇反对的文章,却没有能够真正推翻我的观点,却从反面证明了我的观点的正确性;很遗憾的是,这位自称是教师的先生(女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却写出一篇令人捧腹的文章,真的像他说我的那样,“思维混乱”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漏洞颇多且明显,这让我的反驳显得毫不费力,也因此让我的驳论文显得不够精彩。
  且看我来试举两例:
  “杨先生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差,源于他错误的逻辑思维过程:
  杨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有一个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出版物是什么?就是作品的载体。网站是作品的载体吗?当然是。那么,网站也属于出版物。
  仿照杨先生的思维过程,我们似乎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推理’:橘子是什么,是水果。草莓是水果吗?当然是。那么,草莓应该就属于橘子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唐的结论呢?那是因为,上述推理过程中两次用到‘水果’这个概念,但这个概念在两次使用中都是不周延的,就是说,橘子和草莓,无论谁,都不是”水果“的全部。这种逻辑错误叫做‘中词两次不周延’。
  这样草草率率的‘推理’,十有八九要出错。”
  那么,到底是我的推理草率,还是王先生(女士)的思维混乱呢?大家一看便知。
  我们把出版物设为A,作品的载体设为B,网站设为c,那么,A和B之间是一个相等的关系,或者说,A就是B,而c和A(或B)之间却是从属关系。明白地说,A(或B)是一个大概念,而c却是一个小概念,c只是A(或B)的其中一个外延。
  再来看看王先生(女士)所谓“仿照推理过程”:我们把水果设为A,橘子和草莓分别设为b和c,这里A是大概念,b和c都是小概念,b和c分别是A的两个不同的外延。
  还有“比如:马是什么,马是动物。鹿是动物吗?当然是。那么,鹿就属于马了。这里,之所以指鹿为马,是因为‘动物’这个概念两次不周延。”“再比如: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我是青年人吗?我是。所以我是共青团员。事实上,‘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青年人’这个概念两次不周延。”其手法与“水果、草莓、橘子”论同出一辙,不必再驳。
  如此一比较,王先生的所谓“仿照推理过程”,就不是在“仿照”,而是在另造了。既然是另造,那就不是我的错误,而是王先生(女士)的推理出现了错误。那么,他(她)对我的所谓“中词两次不周延”的指控,就有失准度了。
  再看看王先生的“高论”:
  “杨先生在文中引经据典,提到了出版物的种类中有‘互联网出版物’。
  什么是互联网出版物?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文字,图片,音乐歌曲,电子书、电子期刊,视频资料……这些都是互联网出版物,引用这些出版物的名称的时候,应该使用书名号。但网站不是互联网出版物,网站经常担任这类出版物的运营商,或者利用这些出版物作为媒介来经营各自的业务。”
  试问,网站中的许多文字、图片,难道不属于“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文字、图片”?不为了传播又是为了什么?至于“但网站不是互联网出版物,网站经常担任这类出版物的运营商,或者利用这些出版物作为媒介来经营各自的业务。”则更是不知其所云了。试问,《人民日报》就没有运营商属性了?就不是媒介了?就不经营自己的业务了?哪里的话。这不是胡言乱语又是什么?
  我的文章已经论证得足够严密,并无破绽。《草根网》、《中思网》、《网易》、《博联社》等网站,均具有作品的载体的属性,属于以电脑代替了传统纸张的现代出版物。这里,与传统出版物相比较,除了操作和编辑方式有所不同之外,网站与传统出版物并无明显的区别。但操作和编辑方式的不同,不能改变网站是作品的载体这一特性,因此,也就不能改变网站是出版物的推论。
  而至于到底在这之前有没有这方面的争论的问题,与网站是不是出版物没有太多的关联,因此,也就不再多费口舌。要想知道有没有网站对自己的网站名称使用书名号,我只想简单地告诉你,在《网易》,有许多“圈子”,可谓网站中的网站,他们大多都把自己的“圈子”名称配上书名号,而这也是在你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我才留意的,之前还真没有在意。谢谢你的提醒,让我知道了我原来也有很多相同观点朋友。
  请王先生(女士)记住,你是教师,在写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经过多方思考,严密论证,否则,你的轻率作风会使你误人子弟,这是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事情。
  我的《文章中的网站名称该不该使用书名号》一文,是立论性文章,且做《一论》;而这一篇文章虽然是为了同一个问题,却是辩论性文章,就做《二论》,因此取名为《二论文章中的网站名称该不该使用书名号》。
  附文:答杨明华:网站不是出版物
  作者:王博文
  读了杨明华先生的大作《文章中的网站名称到底该不该使用书名号》一文,觉得杨先生的说法很荒诞。怎么可以把网站与出版物混为一谈呢?网站名怎么可以用上书名号呢?如果杨先生的说法正确,那么请问,当当网、百合网、求医问药网等等网站“出版”的是些什么样的“作品”呢?如果《新浪》、《搜狐》、《世纪佳缘》、《乌有之乡》、《猫眼看人》这类字样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究竟是把它们认作网站的名称呢,还是认作文学作品呢?
  杨先生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差,源于他错误的逻辑思维过程:
  杨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有一个推理过程是这样的:出版物是什么?就是作品的载体。网站是作品的载体吗?当然是。那么,网站也属于出版物。
  仿照杨先生的思维过程,我们似乎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推理”:橘子是什么,是水果。草莓是水果吗?当然是。那么,草莓应该就属于橘子了。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荒唐的结论呢?那是因为,上述推理过程中两次用到“水果”这个概念,但这个概念在两次使用中都是不周延的,就是说,橘子和草莓,无论谁,都不是“水果”的全部。这种逻辑错误叫做“中词两次不周延”。
  这样草草率率的“推理”,十有八九要出错。
  比如:马是什么,马是动物。鹿是动物吗?当然是。那么,鹿就属于马了。这里,之所以指鹿为马,是因为“动物”这个概念两次不周延。
  再比如: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我是青年人吗?我是。所以我是共青团员。事实上,“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青年人”这个概念两次不周延。
  回过头来审察杨明华先生的推理过程,他两次用到了“作品的载体”这个概念,但两次都是不周延的。因而他得出了“网站也属于出版物”这样不正确的结论。
  事实上,网站并不是出版物,网站的功能也远不止于传播出版物。网站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平台,除了传播功能外,网站还有管理功能,有通讯功能,有互动功能,有查询功能,有调查统计功能。很多购物网站、银行类网站都有交易功能,婚恋网站有撮合功能。很多网站有保密功能,每个网站都有自我防护功能,等等等等。这些功能都不是出版物所能承载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进入一些网站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篇篇的文章,但决不可以把网站等同于出版物。在网站名上冠之以书名号是错误的做法。
  杨先生在文中引经据典,提到了出版物的种类中有“互联网出版物”。
  什么是互联网出版物?借助互联网传播的文字,图片,音乐歌曲,电子书、电子期刊,视频资料……这些都是互联网出版物,引用这些出版物的名称的时候, 应该使用书名号。但网站不是互联网出版物,网站经常担任这类出版物的运营商,或者利用这些出版物作为媒介来经营各自的业务。
  由此看来,网站名是不可以冠之以书名号的。打个比方说,我们可以把《经济半小时》、《艺术人生》这类电视栏目的名称加上书名号,但是没有谁把“中央电视台”写成《中央电视台》的。
  杨明华先生还提到对网站名是否可以加上书名号“存在争议”。就我所知,别的标点符号在使用上存在争议的事情发生过,但书名号的使用一直是非常明晰的,没有听说发生争议的情况。如果杨先生知道有过这样的争议,希望能提供争议的内容及相关材料。另外,比较正式和比较权威的媒体上,也从来没见到过在引用网站名称的时候加之以书名号的。如果杨先生见到,也希望给予列举,以增长大家的见识。
  就此搁笔,敬请杨明华先生赐教。
  附带说一下,本来不想写这样的文章,一则这样的小事情没有必要占用太多的网络资源,二则本人教学事务繁忙,所以,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在杨先生的博文后面参与跟贴讨论。但后来发现本人所写的六七个跟贴全被删得一干二净,被保留下来的全是表示赞许的跟贴。我觉得这样很不好,缺乏求知求真的勇气。

9#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2:21:07 | 只看该作者

书名号的用法
2008年07月10日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但实际使用中,书名号已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电影名、电视剧名就常常用书名号,例如:  

  (l)有一次和宿舍的女生去看《罗马假日》……(《南方周末》2004年4月7日22版)  

  (2)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10日第5版标题)  

  书名或篇名的简称或合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因为它们也是书名篇名,在人们心目中,它们和全称是等价的。例如:  

  (1)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筒称《用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语文建设》2000年第2期第15页)  

  (2)娃娃今天要不要读《四书》《五经》(《家庭教育》2004年第三期)  

  此外,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名号,例如:  

  经济频道在已形成品牌效应的《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幸运52》、《开心辞典》、《对话》、《生活》等一大批名牌栏目,推出众多各具特色的栏目。(〈〈人民日报〉〉)  



  [1]   
【来源:中国华文教育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8-21 12:22:1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33 , Processed in 0.08419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