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5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谢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刘捷博士寄赠书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22 17:0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刘捷博士
寄赠书刊书目

http://xnjyw.5d6d.net/thread-8675-1-1.html

http://xnjyw.5d6d.net/thread-7088-1-7.html

    2012年春,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杂志刘捷博士给《教师之友网》寄赠书刊,今录书目,并志谢忱


①《新中国60年教育成就展》
    季超识:竖开本画册/无定价、无出版单位。估计是配合展览的宣传品,其中有一些不易见到的照片。

②《中国教育科学》(2010年卷)
    季超识:中国教育学会编,大型学术年刊,人教社2011年3月出版,定价71元。全书涵总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教育心理、德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经济与管理、比较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等版块。
    据该书《前言》介绍,中国教育学会从2002年开始编纂此大型教育学术年刊。2002年卷收录上一个世纪最后几年到2001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从2003年起,每年均以年刊形式收录上一年全年教育科研成果。大部分文章为公开发表过的,个别文章系首发。
    一册在手,可大致了解一年之中教科研学术进展,是一本很好的研究参考资料书。

③《教育学原理》
    季超识:叶澜主编,杨小微副主编,人教社2010年7月版,定价27.40元。
    该书是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会推荐教材,在同类教材中有新意。

④《小学教育学》
    季超识:人教社师范教育中心组编的中师教科书。主要作者均为北师大教师。2010年6月版。定价21.60元。
    季超收藏有该书编者之一的黄济先生在1987年为原孝感市东门中学团委所题的元旦画展贺词。

⑤《教育科学研究》(月刊)(5册,2011年)
    季超识:从该刊“顾问”的聘任来看,既有在京的教育学者如谢维和、陈向明、劳凯声等,也有上海叶澜、钟启泉,广东桑新民,江苏方展画等。
    收录论文的作者也覆盖全国各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但以我的个人印象,刊物的订阅大概还是有一些地域性。即以我区为例,较多学校除《湖北教育》杂志之外,订《人民教育》杂志的较多,学科教师则较多订阅与本学科直接相关的专业杂志。
    我很难看到这本杂志。谢谢刘捷先生寄赠5册,让我大略了解到该刊的用稿特点。
    该刊2010年第10期刊有刘捷博士《主流教材的内涵与特征》一文。
    我区小学语文一直采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没有采用任何一种其他版本教材。音乐、美术教材则常常变动版本,一线教师的抱怨并不为教育主管部门所重视。
    该刊2011年第9期刊有北师大教育学部丛立新教授《中国基础教育三级教研组织研究》一文。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49768丛教授在该文中认为:“通过组织外在化,省、县(区)级教研室的独立设置成为必然。”丛文主张在实践中将教研与科研适度划清边界,保持两者的相对独立,会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http://xnjyw.5d6d.net/thread-53006-1-1.html

⑥《当代教师教育》(季刊)
    季超识:陕西师范大学主办。2011年第4期一册。

⑦《教育学报》(双月刊)
    季超识:北师大主办,石中英主编。系由原《学校教育》易名而来,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

⑧《丝网版画教程》
    季超识:张桂林、张炼著,人教社2010年版。定价26.10元。这是一本高校教材,图例很多,解说详略,让我http://xnjyw.5d6d.net/thread-53159-1-2.html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丝网版画的常识。



http://xnjyw.5d6d.net/thread-1940-1-1.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6:02:30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6:03:08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6:03:45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9:54:03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20:01:10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9:55:16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4:03:4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怎样来言说教育

黄耀红

  只要生命存在,人类不可能停止思考与言说。
  当我们的心灵在夜色里沉静下来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对于时下流行的教育言说忽而生出一种惊奇: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言说开始抛弃了浅白的日常话语,抛弃了作为对话者的庸常大众?又是什么时候,人们习惯于以一套如此专业化、如此陌生化的学术言辞来表达对于教育的观察与思考、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当下的这种教育话语体系、教育话语方式乃至教育话语习惯,究竟是什么铸成的? 倘若离开或抛弃既有的这些概念体系与理论名词,我们的教育思想会不会因此而沉寂而失语呢?我们是不是就无法言说、无法建构所谓的“教育学术”呢?

                     我们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教育表达

   操着当下这套话语系统的教育言说者显然不可能从天而降。或许,在他们的中小学时代,他们和同龄伙伴一样写着充满的灵性青春文字,也曾以最鲜活的话语表达过他们的教育感悟。然而,自从他学了教育专业,或者进入教行业,特别是成了教育学者,他曾经的话语系语便几乎失效了。无论多么纯真的孩子、无论多少血气方刚的青年,当他经由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分工而进入某一个逼仄的专业领域之后,他固有的生命与自由便被强大的“专业框架”和“专业期待”规划着、型塑着、切割着。他被人为地划进某一个狭隘的“专业圈子”,并理所当然地要以某一套专门的理论话语来言说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世界、对生活、对专业的思考。不如此,似乎无以显示其专家身份。我们看到,当专家们一旦以专业身份来组织话语的时候,他的言说与思想便不再是“二而一”的生命过程,而是一种“装饰与被装饰”的过程。即令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不过是众人皆知的一则“教育常识”,作为论者,他所选择的话语方式却往往远离生活话语,直到教人半懂不懂,似乎只是这种夹生的话语才足以表达其学术积淀。这样一来,大量的教育专业话语根本就不是与教育大众在对话,而成为一种清高而空洞的“专业独语。
   在当下教育学术界,这种“专业独语”早已是成了一种泛滥的苍白”,如同阳光下飞舞的气泡。
   每每读到那些试图以学术名词来掩饰思想苍白的教育话语,我总有一种质疑的冲动,总想向那些所谓的教育学者们发出疑问:中国的教育学究竟还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说话?我们到底还没有自己的教育表达?
  我们的教育表达是不是只有这样才能走向高深的学术堂奥、才能显示其不可一世的姿势?
  《学论》《论语》这些蕴含着丰富教育思想的言说,经过几千年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然而它们又何其生动、何其通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不罔,思而不学则殆”“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反”等等,这些话语不说童稚皆知,至少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吧。言简意赅,而思想灼灼。
  有人会说,这些话语是文言时代的产物,受制于当时的书写技术。在电脑可以敲打文字的今天,我们总不可能再像古人那样“之乎者也”吧。是的,我们不要话语形式的复古,我们需要的是这种逼近教育现实与本质的话语取向和话语方式。几千年的《学记》与《论语》传达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我们当下的这些教育言说,很多文章只有编辑与校对看过,刚出印出即成垃级。有名一点的,或许可能流传的时间长达几年,距千年远甚。
                         教育言说是否融入了教育生活
对于当下的教育学术表达,笔者无法作出概观,更不想武断地得出令人扫兴的结论,而招人攻讦。但是,学者们心里清楚,当下的教育学术表达根本无法在一线教师那里获得广泛回应,则是不争的事实。应当说,太多太多的教育学术话语根本就无法走进、无法融入教师生动的教育生活。学者们的教育话语里,有着太多的艰深与无趣,太多的食“洋”不化,太多的“自说自话”,太多的隔靴抓痒,太多的“学术自恋”。
   所谓学术话语,恰如山间不知名的野花寂寞地开在曲高和寡的学术象牙塔,开在极狭的专业田间,开在那些冷漠而生硬的理论刊物里。除了那个小小的学术圈子,没有太多的人理会它们的存在。
   然而,学术话语偏偏又不安于寂寞。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教师的耳边就会飘来这样那样学者言说。花样翻新的概念总在那些自以为是的论文里高傲地招摇。大量的所谓学术论文,其价值根本不是因学术创见而存在,而是成为大学里制造教授、副教授的“生产模具”。
  教育学术不因它对教育现实的影响力而存在,而成为划地为牢似的专家唱和与专业认同。于是,一家理论刊物是否有学术影响,人们一般不是看它的文章质量究竟如何,而是看他的作者构成中有多少博导与教授。在这种塞满浮躁与功利的情势下,所谓教育学术的表达便成为写给少数高级学者阅读的精英话语,真正参与、体验并实践着中国教育的教师们往往不知“大师”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者深感自己的教育理论功底的肤浅与理论思维的贫弱,亦曾多次下决心要恶补所谓的教育理论。于是,一口气购得十多本很知名的学术专著,有教育哲学、一般教育原理的,也有课程与教学论的。我不能狂妄地宣称这些专著里竟然没有多少启发心智的真思想、真学问,然而我又不得不老实的宣告,我从这些理论里并没有获得太多的真学问。尤为难受的是,大多数教育理论书籍往往语汇抽象,话语板结,引经据典,行文了无生气。特别是那些翻译过来的教育著述,很多句子真的教人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很多时候,一页页读下去,竞不知作者到底讲了些什么。只好从来再看一遍,便依然是雾里看花,不甚明白。就这样,很多教育著述我都不曾读完过。
   失望地掩卷叹息之后,我总在想:这些教育书说的无非是“教育的问题”。而我拥有8年的基础教育经历与体验,又拥有10年教育期刊编采实践,甚至还获了教育学博士学位,为什么读这些讨论教育的学术著述还会如此隔膜?如此费力呢?是那些著述的思想太过高深,我的经验与学识还不足以理解它们并与之对话,还是那些学术话语本身就是一堆空洞无用的言辞?是一套存心让人不明白的话语?
   令我如此费解的这一堆堆教育话语,它们能在中小学教师那里得到回应呢?这实在要打一个大大的疑问句。请不要像新诗人那样可笑去宣称:我的诗是写给未来读者来读的。这个世界上真正写给未来的话语毕竟不多,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伟人毕竟千年一遇。我们还是老老实实说点给大众听的教育话语吧。
                           教育言说能回到原点吗

   其实,我们的教育学术表达并非从来如此。只要你读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发表的那些演讲、撰写的那些短文,你就会强烈地感觉到:那才是真正有思想的教育表达。相形之下,我们当下的教育学术表达实在走入了一种故弄玄虚的话语困境。
且看陶行知先生如何阐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的。他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我相信,将这段话念给农村里稍有文化的老头老太太听,他们应当也懂得陶先生所说的道理。在这里,我们根本找不到枯燥的术语与定义,见到的只有简洁而明确的思想。特别是,陶先生的话语短促有力,是非常典型的中国话,是足以体现汉语魅力的中国话,而不是那种令人生恶的翻译腔。
   再试着读一读下面这些来自当下教育著述的句子。
  其一,“整体教育是瞄准‘关联’的教育。亦即,瞒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心与身的‘关联’、知性的种种领域的‘关联’、个人与社区的‘关联’以及自己与自我的‘关联’,等等。”在整体主义教育中,学习者极力追求这些‘关联’,洞察这些‘关联’,同时,获得使这些‘关联’变得更加适切的必要力量。
  这一段里,且不说“关联”如何频频出现,只要想想:什么是瞒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瞒准“关联”意味着它们可能是视为分离的。然而,生活中,我们可曾有意将逻辑与直觉加以分离?若不曾分离,“关联”岂不是一句废话?再想想,“知性的种种领域”是什么领域,不清楚;它们的“关联”何所指更是不清楚;进一步看,“自已与自我的‘关联’”是什么?如何理解“自己”与“自我”?是一头雾水。“变得更加适切的必要力量”是什么意思?可谓云遮雾罩,似是而非。几十万言这样的文字,我们能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吗?
   其二,“交流观是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在民主地解决社会中的问题的运用。这个观点背后的世界观或范式是自然科学方法。这是将科学方法用于更广域的问题解决的杜威实用主义的核心。”
  若一口气读下来,我无法理解作者的意思。只好慢慢来分析这个莫名其妙的长句,甚至要借助分析句子语法结构的方面。第一句句子的主干是“交流观是运用”。是什么“运用”呢?是“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方法论”的运用,具体说是这种方法论在“民主地解决社会中的问题”的运用。如此这般分析之后,你知道这个句子到底说什么吗?我想,除了那种学术造诣很深的学者们,恐怕一般人难得明白这种话语的真正所指。不能不说这种表达是一种拙劣的文字、僵硬与死板的言说。它怎么能载真正深刻的思想?
   我们还看到,这些年,不少时兴的教育学术文章,为了追求深度,往往弄得很哲学。诸如“遮蔽”“视界”“本文”“解构”“文化生态”“精神姿态”“生命气质”等等时鲜话语纷纷装点着平凡的教育思考。初一读,感觉理性、凝重,细一琢磨,又觉得无非是些文字积木,堆来堆去,还是那些观点。那些来自现代西方哲学翻译文本中的名词,就像镶在口里的“金牙齿”,不合时宜的高贵掩饰不了它的病态。倘若抽去那些名词,那套术语,那种哲学阐释,实在也是一些卑之无甚高论的教育时兴语。还不如那些教育大实话来得明白而简扼。
  们似乎也隐隐觉察到于当下教育言说的隐忧。学界不是正在嚷着要教育回到原点吗?
  什么要回到原点,就是我们走了许多弯路,甚至误入歧路,就是我们的教育探索或教育言说出现了航向的偏离。
回到原点就是不是回到从前,回到远古。就学术表达来说,就是要返璞归真,站在原点上说些你我都能理解的话,就是要让我们面对教育大众,面对教师群体,好好说自己的话。
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说话,就是既不要装神弄鬼,又不要粉饰思想,哗众取宠。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4:21:26 | 只看该作者
谢泳: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
原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2001年03期

[作者简介]谢泳,1961年出生,山西榆次市人, 1983年毕业于晋中师专英语专业,现为山西作家协会黄河杂志社编辑。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研究,著有《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等10部著作。

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特点是它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说,在任何一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中,都应当以理想主义为基本气质,如果一种人文教育最后体现出来的不是理想主义,而是技术至上、实用为主的,那这样的教育,我以为是失败的。我自己对于语文教学是一个外行。20年前,我在山西的一个地方师专读书时,本来是要去做教师的,但阴差阳错,我没有做了教师,却成了一个编辑。在我的同学中,有许多人,现在是他们所在学校的骨干教师。我每次见到他们,都充满敬意,因为他们的工作实在是了不起的。但在和他们交谈中,我也感觉到了一些非常沉重的东西,这就是一个语文教师他们所应当具有的学术和文学的视野正变得日益狭窄,他们除了技术性的教学以外,很少关心学术和文学界发生了什么。他们不但很少阅读当代文学作品,就是对经典文学作品,也好像没有兴趣了。前两年,学术界批评中学语文教学时,据我不太全面的了解,最少反省精神的,就是语文教师。他们总是要找出许多理由来为自己的工作辩护,以为别人的批评根本就不了解当今的语文教学。我们判断语文教师的素质出了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外人对自己职业的批评,而这样的胸怀与他们狭窄的文化视野是相关的。

如今语文教师的来源,在中学,是大学本科学生(以师范院校为主),在小学,是以专科学生(师范学校为主)。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中国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才,不能说是第一流的,我没有要否定许多语文教师的意思,他们当中无疑有许多优秀的人,但作为对一个职业群体的基本评价,我以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与中国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相关的。从职业选择的流向看,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学不是他们的首选目标,虽然职业的选择有因人而异的特点,但总体上看,进入中学的语文老师,不是大学生中最优秀的人才。这些年,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批评的动力,不是来自于中学教师,而是来自于大学的教师和一些敏感的大学生,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中学语文教材和一些教学方法,已近于无聊的程度,但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却没有什么察觉。一个从事人文教育的人,麻木到了如此程度,实在是一件让人忧虑的事。他们有自己的苦楚,有自己的不得已处,这些人们都非常同情,但我们总不能以为这样的现状是合理的,是可以继续下去的。所以,我们在谈到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时,我以为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他们的职业态度,也不是他们的职业水平,而是他们在职业之外,能不能有一种超越自己职业的反省精神。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现再来谈具体的问题,才能有较为开阔的视野。

语文教学,有它自己的特点,这是没有问题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性。但语文教学肯定不是一种以技术见长的学科,这是不成问题的,它不同于数理化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内容是有精神意义的,而这一点,现在却为我们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所忽视。由于升学的压力,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了一门毫无趣味的课程,这个责任当然不能全由语文教师来负,但我们也不能说他们没有一点责任。要知道,在教学过程中,一个语文教师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具体的语文教学来说,也有相对的空间,因为语文毕竟不是自然科学,没有绝对的标准。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如果他们没有一点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他们对于教材本身的合理性就不会有一点怀疑,以为那些教材的合理性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只需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工作就可以了。按说,对于语文教学的反省,应该来自于语文教师自己,但因为他们长期“只缘身在此山中”,自然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这样的结局,正是由他们的文化视野不够开阔造成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设想,假如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材,能像一些大学教授那样反思,他们自然就会有一种合力,就会对这样的教材有强烈的抛弃欲望,至少是改革要求,但非常遗憾,我们没有看到语文教师这种自觉的革命性。

近年来,语文教学不尽如人意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把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搞成现在这个样子,不管有多少理由,语文教师难辞其咎。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点反省精神,应该想一想,我们如何起来向这个僵化的教学体制提出改革的要求。

我们曾经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和大学教授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师,这在过去是很平常的事,但我们注意到没有,这样的事现在是越来越难以见到了,这能不能说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素质出了问题的一个反证呢?

现在的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对于一个有反省精神的教师来说,应该是非常痛苦的,如果他们没有痛苦,也许就真是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地步了。

如何开阔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我们也不是没有现成的榜样。今年夏天,我因一个朋友的关系,与成都石室中学的语文教师李镇西先生取得了联系。我看了他所写的三本关于语文教学的书有一种冲动,我以为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应该是像李镇西这个样子的。李老师的最大特点,我以为不是他在职业范围内所做的那些具体的教学改革(那些东西固然也很重要),而是李老师有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他对近年来国内学术、文学和整个文化界所发生的变化非常敏感,他能够从中把握到一种精神并把它体现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当中,这是难能可贵的。他在教学中强调的科学与民主精神,自由思想独立人格,批判和怀疑的态度,对于开阔语文教学的内涵都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一个语文教师,能以学术的眼光反观自己的职业,自然要发现许多问题并产生强烈要求改变的愿望,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语文教学的天地是非常开阔的,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去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主动从开阔的社会生活中发现改革的动力。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1:05:54 | 只看该作者
春风化雨三十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文集);定价:¥75.00元;出版/发行时间:2009-12-01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 ISBN:9787811198430;版次:1 开本:16 页数:460
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中语会、21个专题组的工作总结,收录了40多位语文教育界的老前辈、老专家以及近30年来涌现出的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教师的文章,力图从中语会这一平台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探索、耕耘和收获。
目录: 序言/苏立康
与时俱进,为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纪念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陈金明 苏立康 顾之川
中语会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的组织者和领跑者——为庆祝中语会成立三十周年而作/张定远
语文教育探索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
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吕叔湘
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张志公
语文三十年 岁月不寻常/于 漪
我与中学语文教材/王本华
人文性、工具性及其他/王世堪
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方向探索/王鹏伟
“三十而立”,缅怀叶圣老——写在全国中语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史绍典
寓思维训练于读写听说训练之中/宁鸿彬
实和活——谈中学语文课的基本功训练/刘国正
语文双线自主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伊道恩
寻回语文教育的美好家园/严华银
稳定与变革——谈语文课程的改革/苏立康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化课堂”的飞跃——我的语文教学探索/李 震
谈30年来语文教学的进步与问题/吴心田
我所创造的“板块式”阅读教学思路/余映潮
简论语文教育民族化的内涵及其功用/张玉新
二十年来的语文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张鸿苓
求索语文教育的基础/张翼健
语文交际教学研究/
张富
回望与寻思/陈日亮
跨越——我的语文课堂,我的人生大学/
陈军
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也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陈金明
三十年,语文教育观的冲突和融合/陈钟棵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30年回顾/欧阳代娜
在实验和研究中构建语文教育“链”/洪宗礼
教诲弄潮三十年——我的语文教改历程/洪镇涛
回首前瞻,喜忧参半——一个语文教改过河卒的自省/赵谦翔
我与“学长式教学”/胡明道
在反刍的基础上培养迁移能力/钟德赣
试述语文教科书的语言规范问题——以鲁迅作品为例/顾之川
影响我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人和事/顾德希
三十年的坚守——我和“语文导读法”/钱梦龙
我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几点想法/章 熊
在实践中感悟语文教学/喻旭初
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程翔
我的语文教育探索——为纪念全国中语会成立三十周年而作/程红兵
点拨教学研究之历史回顾/蔡澄清
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彦页振遥
教师要自强不息超越自我/魏书生
中语会工作研究
努力为首都基础教育作贡献/北京
坚持语文实践的教育思想,走语文实践的教学之路/天津
不断开拓创新发展让学会工作活起来/重庆
风风雨雨三十年/辽宁
语文教育改革的节点——吉林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9年事略/吉林
河北省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历程回顾/河北
河南省中学语文三十年/河南省
大面积、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成功尝试——内蒙古自治区中学语文整体改革课题实验回顾/内蒙古
在改革中奋进发展/山西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不断前进的30年/山东
在探索中前进/陕西
以历史激励后来/浙江
传承·探索·发展/安徽
在改革中探索形成闽派特色/福建
湖北中语鄂军突起/湖北
携手教育改革的湖南省中语会/湖南
尽心尽力,继往开来/广西
往者尚可鉴,来者犹可追债州
揽巴蜀之芳菲兮,历苍茫而愈葱茏/四川
宁夏中语会28年回眸/宁夏
精诚团结求一种精神 脚踏实地尽一份责任/新疆
夯实基础 乘势而上 实现跨越式发展——海南省中语会工作二十年/海南
香港中文教育发展的机遇/香港
专题组工作研究
从传统语文教育中汲取营养,推进语文课改向纵深发展/三老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
课程改革研究专题组
张孝纯先生和“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研究专题组
用文学教育激活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研究专题组
追求高效低耗的语文教学/反刍式单元教学研究专题组
服务基层,推进课改,为开创写作教学的新局面而努力/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
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发展办实事/农村教育研究专题组
坚持作文研究搞好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研究专题组
同舟共济,任重道远/语文学习策略研究专题组
大力开展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研究/语文实践与综合性学习研究专题组
大力开发和充分运用语文教育资源/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研究专题组
在继承中创新/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专题组
万壑度尽松风声/高中语文“双促双发”研究专题组
高效阅读教学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高效阅读法推广与研究专题组
在阅读研究中成长/阅读教学研究专题组
用真诚点亮希望/读写训练研究专题组
让课外阅读给学生插上翱翔的翅膀/课外阅读研究与实践专题组
探讨语文课堂教学规律创建21世纪语文课堂教学体系/课堂教学结构研究专题组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优化课堂/课堂教学效率研究专题组
发展中的中学生文学社团/校园文学及社团专题组
精心培育语文教学艺术之花/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组
中职语文课改:以专题式语文学习为引领/职教语文课改研究专题组

大事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51 , Processed in 0.07404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