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课程:源自学生真切的需要 2011年12月16日 作者:李涵
优秀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与完善,来源于真切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感知学生的切实需要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探索。正因如此,学生、教师、学校才能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收获——
校本课程:源自学生真切的需要 ■李涵
当前,专家学者普遍认可校本课程有3种来源,分别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地方课程的校本开发、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
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着力点。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这一研究囊括在我校“有效教学”研究之内,先期进行的有效课堂建设、大文大理集体备课、细化课程标准、命题研究、评价研究等探索,已经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主要进行的是,基于国家课程的资源整合、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开发、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3大类实践研究。
基于国家课程的资源整合
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一些相关学科间缺乏有机统筹,某些教材的编排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实践探索。
学校组织教师整合教学资源,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从而缩短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
学科内整合课程。以英语、数学学科为例。英语组教师仔细钻研教材,研究课程标准,将初中3年的英语语法点进行由简到难的大综合。以备课组为单位教研,对教材进行单元内整合。按单元以表格形式罗列话题、功能、语言目标、词汇、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活动6大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语言和词汇目标;通过既定活动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增强他们精准运用语言的能力。单元教材整合后,每周节省出2-3个课时,每个学期可节约出3-5周课时,用以开设阅读课训练,加大阅读交际能力的训练。目前,我校的阅读课以英语国家本土语言教材为主要内容。
数学组教师以“有效”为核心,以”便于学生学”为目标,统筹规划,把初中三年共37章198节346课时教学内容逐一进行了分析研讨,并重新整合为五大知识块:一是统计知识,二是概率知识,三是“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和“证明”,四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和“证明”的整合,五是“四边形性质探索”和“证明”的整合。整合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课时。
多学科专题整合课程。在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我们发现,学生存在反复学习来自不同学科的同样或近似的内容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降低,陷入重复低效学习的困境。
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及自我的结果。而且,当代新的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证实,知识和技能只有镶嵌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更容易理解,并且更易于迁移,知识也只有在联系中才显示出意义。为此,我校教师开展了跨学科教研,积极开发多学科专题整合课程。我们先后开发了以“理化生常用仪器的使用”、“历史与文化名人”等为代表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和以“黄河”“商城文化遗址探幽”等为代表的特色综合实践课程。
下面仅以“理化生常用仪器的使用”课程为例说明跨学科整合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
生物、物理、化学3个学科的起始学习时间分别是七、八、九年级.在每个学科开始时,学生都要学习常用仪器的使用。教师就此进行了多学科资源整合,开发了校本课程“常用仪器的使用”。这一课程最初在七年级生物课上开设,用两个课时介绍初中阶段各学科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又发现,每个学科对仪器的使用要求是不一样的,应选取学科对仪器提出的最高使用标准作为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上熟练掌握仪器的用法,不能仅满足于了解。于是,教师又及时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增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