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暧昧的《藤野先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6 10:3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暧昧的《藤野先生》
   
野树



  
        1. 鲁迅去日本留学时的背景

  1894年甲午战争,清慈禧政府战败。赔款2.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等。按说中日之间成了交恶国,仇恨国。

  可清政府为何马上又与日本修好,派留学生去学习日本呢?(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年轻人前往日本留学,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鲁迅是1902年成为清派留学生。)

  日本又为何愿意接受清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呢?

  关于后者在网上搜看了许多资料,总结如下:

  A.日本可以通过接受中国的留学生赚中国的钱。(这个很有道理,但鲁迅去仙台学习是不要学费的--“不但学校不收学费”。)

  B.日本为侵华长远计需要培养一批亲日派(至少对日本友好)的中国人,将来可派上用场。即使不亲日,成为对手的反政府力量也不错。

  事实上当时很多反政府力量藏匿在日本,有一部分是大清的政治流亡犯。比如: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逃避清政府追捕在日本人帮助下逃往日本。还有一批清政府的反动分子,比如:孙中山、黄兴、汪精卫、秋瑾、徐锡麟、章太炎、陈独秀等藏在日本策划革命或回国暗杀大清官员等活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筹备会就是在日本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牵线下,据说在其家中召开的。据说内田良平本人及一部分黑龙会成员也加入了同盟会从事一些反清活动。在日本留学的很多清派留学生也迅速成为清政府的反动力量。

  可以引几则资料:

  1898年,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向清政府递交书信,正式提出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建议(注意:带点邀请性质。):“清政府如有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之意,日本政府愿提供费用,接纳众多的留学生进行教育……”。

  而他在同年写给日本外务大臣的信函中道出了接纳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意图:“……受我感化之人才播布于其古老帝国之中,实为将来在东亚大陆树立我势力之良策。……若能至此,我势力将及于大陆,正未可量也。斯时清之官民对我信赖之情,亦必胜于今日十倍。由于此辈学生与日本之关系,将来清政府必陆续不断自派学生来我国。如是,则我国之势力将悄然又鮼骎于东亚大陆!”。(《矢野文雄:《清国留学生招聘策》》)

  1898年8月20日,文部省专门学务局长上田万年在《太阳》(4卷17号)上发表了《关于清国留学生》的专论,主张“整个清国留学生的问题当是我邦教育界的大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具体的有关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

  而前驻清国公使大鸟圭介也曾发表“对清国古今感情的变化”的演讲,他说:“希望我邦各有关文武官员,要竭其教导之诚意,给予衣食住行诸方便,极尽亲切关照之友情,以此报答昔日的师导之恩。”(藤野先生的解释和这个人所说的一样。)

  事实上,美苏等国当年都这样搞过。

  2.鲁迅到仙台时的感受

  《藤野先生》里说:“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

  藤野先生对鲁迅更是优待有加:

  学习上极其耐心指导,一丝不苟,享受着一般人得不到的重视。分别时恋恋不舍,赠照惜别,索照留念。其实平时鲁迅还到藤野先生家玩过。(鲁迅这一点文中倒是没有提。)

  3.藤野先生的优待对鲁迅心灵的影响

  《藤野先生》里:“……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是鲁迅少见的赞美他人的文字,如此纯情、真挚。

  4. 鲁迅对所受优待的理解

  《藤野先生》里: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个赞扬很高啊。但这个观点是否合适?

  5.藤野先生的回忆和解释

  他在《谨忆周树人君》里写到: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材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当时的纪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纪录也没留下来。在我的记忆中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

  那时我在仙台的空崛街买了房子,周君也到我家里来玩过,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

  少年时我向福井藩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这大概就是我让周君特别亲切,特别感激的缘故吧。

  是否真如藤野先生所说,因为尊敬中国先贤所以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

  注意,前边引的资料里大鸟圭介:“希望我邦各有关文武官员,要竭其教导之诚意,给予衣食住行诸方便,极尽亲切关照之友情,以此报答昔日的师导之恩。”

  是否受到一些此类信号的影响?

  6、《藤野先生》里的一件事叙述过于简洁

  “匿名信事件”发生后一些学生是敌意态度,一些学生是友善态度。他们把这件事告诉了藤野先生,文章里鲁迅是这样记叙的: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注意,第一句后面是分号。鲁迅写此文如果要表现藤野先生毫无国家偏见歧视地对鲁迅深深关切的话,这里应该点明一下藤野先生的态度吧。可鲁迅却没有叙述和点明。

  鲁迅应该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吧?这种记忆应该很清晰吧?

  而且对“匿名信事件”处理过程的叙述也太简略了。像这种事:笔记上有很多添改符号,老师又对其那么好,又是一个外国人,特别是一个战败国的人,要把老师对其漏题的怀疑化解清楚是很难的。应该有其他力量的介入,是什么力量以什么方式的介入才让此事平息?鲁迅记叙时把此因素略去不应该吧?(当然,鲁迅有坚持他写作偏好的自由。)

  在这个事件中,藤野先生当时的态度(文中没写),处理这个事件的那个力量的态度是否受某些信号的影响?

  7.照片是不是藤野先生赠的?

  藤野先生在《谨忆周树人君》里说:

  “据说周君直到去世一直把我的照片挂在寓所的墙上,我感到很高兴。可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把这张照片赠送给周君的了。

  如果是毕业生的话,我会和他们一起拍纪念照,可是一次也没有和周君一起照过相。周君是怎样得到我这张照片的呢?说不定是妻子赠送给他的。”

  为何这样说?也许记不清了。不知道藤野先生总共教过几个中国留学生?应该不会多吧?

  藤这样说会不会是因为被鲁迅如此真纯的感情所感动,不愿意面对当年自己这一举动曾经夹杂了些许别有用意的心理,有点后悔,所以干脆说自己忘了,也许是妻子送的?

  说是妻子送的是否是自己不太满意自己看中和栽培的这个学生的后来表现,把这件事栽妻子身上了?

  这个怀疑也许太大胆,太过分了。

  8、 关于“惜别”

  关于谁赠照片很好解决,对证笔迹是藤野的还是藤野妻的就可以了。估计藤野妻的可能性非常小。

  关于“惜别”还有一个极重要的故事:

  1943年11月5至6日,日本政府主导、汪精卫伪政府、伪满洲国、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等六方代表出席的“大东亚会议”在东京帝国议事堂(即现在的国会议事堂)召开,会议通过了《大东亚共同宣言》,提出 “五项原则”。

  日本文学报国会积极配合这次大会,筹划将该宣言与“五项原则”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向各位作家发出了请求,并承诺提供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十分优越的条件--支付采访调查费和稿费、提供印刷用纸等。太宰治作为知名小说家成为这一文化任务的承担者之一。

  一月三日他出席了文学报国会小说部在东京举办的“以五原则为主题的小说创作申请者协议会”(写这种小说还得申请,还要协议,呵呵,有点像论文申请)。与其他执笔候选作家一样,根据小说部提交“小说之梗概与意图”的要求,太宰治随后向文学报国会提交了《<惜别> 之意图》(日本搞地比较科学,像投标书一样)。在大约五十位小说家提交的写作计划中,被日本内阁情报局和日本文学报国会选中的共有六位的小说创作计划(有点像竞标,写作也竞标?!),而太宰治的《惜别》得以入选(竞标成功)。入选固然与太宰治的知名度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显然在于日本官方希望利用鲁迅这个与日本具有特殊关联的中国著名作家为正在进行的“大东亚战争”服务。他在“意图”中说∶

  “所怀意图为让现代中国之年轻知识人阅读、使其产生“日本也有我们的理解者”之感怀,在日本与支那之和平方面发挥百发子弹以上之效果。”

  随后太宰治借来《大鲁迅全集》、《鲁迅传》等相关著作开始了创作准备。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上旬,文学报国会向正式选定的十一(?)位作家发出了将五原则作品化的委托书。太宰治被分派的任务是用小说表现第二项原则(“独立亲和”原则),十二月二十日他前往鲁迅当年生活过的仙台进行考察和资料调查。

  从一九四二年前后开始与太宰治交往的菊田义孝有这样的回忆:“太宰先生为了写《惜别》,好像查阅了有关支那的各种材料,那时候他开玩笑似的说:‘我最近可是成了了不起的支那通’。

  此一小说,1945年2月20日前后完稿,出版时已是1945年9月5日。日本宣布投降二十天了,看来未来得及服务大东亚共荣战略。

  9、俱往矣!

  剩下的就是继往开来。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最大意义也许是政治利用价值,使搞政治的人有所操作。

  引几则资料:

  “在鲁迅曾经留学的仙台,鲁迅更是家喻户晓,因为鲁迅故居和鲁迅听课的阶梯教室已经成为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在仙台市博物馆的院子里,耸立着鲁迅之碑,鲁迅已成为仙台与中国友好的象征。

  “这一纪念碑1960年12月建成,碑的上部刻有鲁迅像,下方是郭沫若的题字“鲁迅之碑”。1961年4月,鲁迅夫人许广平专程到日本参加了鲁迅之碑揭幕式,并在碑前栽种一棵松树,为此,又在松树旁边建立一座许广平女士揭幕纪念碑。” (《觅鲁迅在日本的足迹》)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也许是一座桥,也许是一条线……

  日本人在日本研究鲁迅,纪念鲁迅,树鲁迅之碑,立鲁迅之像,把鲁迅故居和鲁迅听课的阶梯教室作为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一面也资助中国,一面也掩饰侵略。

  我们一面拍大量的抗日影片强化记忆,一面也把《藤野先生》放在课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就是(人教版)。

  不过,课本里如果没有《藤野先生》,我们通过课本散发出来的对日情感将极其集中。

      (载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2010年第十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0:15 , Processed in 0.0801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