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0-27 17:23:4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什么?——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写作本位”语文学视角解读》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第十八届年会”发言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潘新和
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向各位讨教。题目:语文教什么?好像和江平主任定的题目有距离,但大家听后会发现我说的就是写作。
看过我书的,看题目会不觉得难,但没读过的可能在理解上有难度。
这个是一个系列,第一是语文为什么教(本体论),在哲学层面指导下给语文定位,语文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很多老师关注不到这个层面,大多关注的是后面两个问题,语文教什么?语文怎么教?这三个系列是由高到低的层次。大多数关注语文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教什么。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但实际上为什么教是最根本的。
我今天还是上接下启。
背景一: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巡礼
1942年8月1日,语文界泰斗叶圣陶先生:“他科教学的成绩虽然不见得优良,总还有些平常的成绩;国文教学却不在成绩优良还是平常,而在成绩到底有没有。如果多多和学校接触,熟悉学校李国文教学的情形,就会有一种感想,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
1978年,语言学泰斗吕叔湘先生: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张志公先生: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或10年之间,语文课所用的教学实践占全部教学实践的2/3左右,居各门课程的首位。然而,相当大的一部分中学毕业生,语文没有学通。
1995年,张志公致国家教委信:一个中学生,在接受了基础教育以后,还不能达到听说读写的要求,中国人学自己的语文甚至比学外语还要难,这是说不过去的事!我们这些搞语文的人是要承担责任的。
张志公:学生说语文学科是第二痛恨的学科。
1997年《北京文学》一族文章批判语文教育,引发了语文教育大讨论。
1998年,《羊城晚报》发表《误尽苍生是语文》。
1998年《语文教育忧-思录》,数十位各界著名学者口-诛笔-伐语文教育之弊。
2007年《羊城晚报》采访著名作家王蒙,他说语文课“把孩子教-傻了”
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调研组组长北师大任翔教授,在全国10多个省市几万学生的调查表明,对语文学科的喜爱排名倒数第一。
最权威的宣判来自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已死!
众叛亲离,人神共愤,与其“赖活着”,不如一头撞-死算了。
早死早超生,早-死早投-胎。
——期待着脱胎换骨的“新语文”呱呱坠地。
需要反思,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语文本体论,语文教学方式一定出了问题。我们身在其中,可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我们可能在教学上精打细磨,教学法上努力研究,但结果是南辕北辙,于事无补。
一是应试教育没有改;二,从理论上,大家认同语文是为生活的,应付生活的。叶圣陶先生:掌握这门工具。工具论的思想是贯穿一百年。应付生活观是基本的指导思想;三,基本教学范式是阅读教学构建的,没写作,没听说什么事。阅读本位。结果告诉我们这条路不通。那么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呢?
背景二: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的创构
王崧舟老师2012,3,16日短信:
先生:最近《校长》杂志请我荐书,我首推《语文:表现与存在》,我誉此书为诗意语文的“圣经”。这次课标修订稿首次将语文课程界定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您的“写作本位”观的巨大贡献,向您致敬。
张全民:《在言语活动中安身立命——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导读》(《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
如果你对语文教学的现状依然有着很大的困惑和苦恼,那么,当你看到潘新和先生的这本书时,一定会感到相见恨晚。
那么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一改再改,语文教学研讨会一开再开,语文考试题型一变再变,但我们却发现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诗意理想依然是一片云烟……
在诗意语文的寻找之路上,尽管我们左冲右突,苦苦寻求,但却始终没有透彻的完成课程本体的追问。在厚厚上下两卷书中,潘新和先生以他博大的教育情怀、深远的学术抱负以及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追问和呈现,让我们不断抵近真实而美丽的语文家园。
在这本书中,我们重又听到了思想史上最深情的呼唤:人是他自己的最终目的,回归到人本身。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之路上的迷失就是人的迷失,我们看不到生命存在的一一和价值,看不到言语对于生命的滋养,以致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丧失了自身的意义,美丽的语言异化为压迫的工具。
同时,潘新和先生凭借他宏阔的视野和睿智的哲思帮我们在内心中重建了失去已久的诗意语文。
范-美-忠:《<语文:表现与存在>:引领未来的语文理论建构》(《教育家》2012年第5期)
这是一本系统而深入地总结了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的理论……
这本书足以指导未来五十年的语文教育,五十年以后,则不吾知也!
背景三:写作本位课改的登场
《小学语文教师》从2013年第3期开始,分三期刊载了《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三组10几篇讨论文章,在小语界激起了很大反响。
我的《弄潮儿再向潮头立》,从理论上阐明“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转向的必要性,并对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作了评论。
意味着在语文教学实践上对“阅读本位”的颠覆,“写作本位”课改拉开了序幕。
在此之前,其实已经蔚为风气。
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张鹏、宋鹏君等,八岁能读会写课改;山东淄博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读写教学”课题的协作为中心课改;山东邹平县教研员成浩、黑龙江黑河市教研员吴守垣等:随笔化作文;杭州拱宸桥小学王崧舟诗意语文课改;江苏海门实验学校吴勇,童化作文课改;江苏淮安人民路小学黄艳梅:言语主题课改《读出好作文》;深圳莲花小学钟传祎:学科作文课。
问题一:语文课程教什么?
一般回答,听说读写。现在研究性学习就这些东西。
答:不是的,教言语表现(说、写),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教写作。
表层:教语文,就是教写作。是为了教写作而教语文、教阅读。
深层:语文,指向表现与存在:我写故我存。
——这就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性、人生、人文关怀。
问题二:为什么语文课就是教写作?
答:写得好,就是语文好;写得不好,就是语文不好。
在听、读与说、写中,说、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读、写中,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读是非产出性的,写是产出性的。
读是对他人的吸收,写作是自我的表现。
读顶多是二度创造,写是一度创造。
写作高于阅读,写能涵盖读,读不能涵盖写。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其他语文能力的升华,集中代表了其语文能力。写作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最高呈现、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实力的体现。
阅读(听说)是手段、过程、准备,写作是目的、归宿、完成。(学了别人了读了别人的有什么用??)
阅读,指向写作。阅读可视为“前写作”、即写作的前理解,是写作的一部分。
语文课程无论教什么,都应是教写作(不教什么,也不能不教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与龙头。
鉴于此,阅读教学为读而读,为了读懂、理解而读,没有消化、转化、迁移、几点到学生的写作素养上,是没有完成的阅读教学。——不论读得多细、多深,都是没有意义的。
同样,听说教学,止于听说,也是没有完成的。必须与写作相联系,促成写作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发展,才是高效教学。
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都要落在写作素养的建构上。相互间有错位、矛盾的,要服从于写作。
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助益程度,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得失——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所谓有效性教学,就是对写作而言的:对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益处不大的,就是低效教学;无益的,就是无效教学;负面影响的,就是反效教学。
深层次回答:写作:最能彰显人的存在——人生的价值。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毂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问题三:阅读本位的“读写结合”,与写作本位的“指向写作”有什么差异?
答:不同主要在于以谁为主。
读写结合阅读居于主导地位,故也称为以读代写,或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写只是读的附庸,以解读、理解文本为主要教学目标、内容,以讲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因此通常读写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结合,而实质上往往是错位的。
它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的文本理解的问题,一般不考虑学生的写作状况,涉及到的写作常常是随意的、附加的、次要的、局部的,是可有可无的。
写作本位,意味着在这个教学系统中,写作始终是主旋律。听、读、说等围绕着写,服务于写,一切指向写作。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不以理解文本为主要目标、终极目的,纯粹理解上的问题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重点,甚至可以置之不顾。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写作。
它所考虑的学情主要是学生写作素养几点,写作观念认知与写作实践中问题状况。
写作教学是刻意的、基本的、主要的、全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问题四:具体教写作的什么?即培育什么写作素养?
教育观念:
以唤醒、激发写作欲、表现欲、自我实现欲为首务。
一切为了写作,通过写作彰显人的存在。
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新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
不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是未完成的阅读,是低效、无效、反效阅读。不能最终外化为言语“表现”的阅读,都是浪费生命。
教育目标:以系统培育学生言语生命意识,言语表现(说、写)欲,写作素养,写作想象力、创造力,作为语文教育的原点思维。
教材体例:以写为本:以学生写作素养、实践能力的构建、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为此选择、安排相应的读(听、说)的教学内容。
教育方法(原则)
以写为本,为写择读(听、说)、以写促读(听说)、由读(听说)悟写、读(听说)悟写
包含两大部分:
一、言语生命动力、价值观层面
当过多年的国文教师,朱自清感到教授国文有三大困难,其一便是“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不敢到实际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朱自清《文心序》)
语文教育总目标——强化写作动力,为写作寻找理由、寻求能量,这是语文教学常规。
即变“我要写”为“我要写”。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写作”,写作的意义与价值,这是语文教育之“本”、之“道”。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关怀和价值观。
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基本理念:
1.人的生命是“言语生命”“写作生命”。因而,写作是人的确证、人生价值的自证。
2.写作使人之为人,使人更像人:言语人、精神人、创造人。
3.唤醒、顺应、激发学生言说欲、表现欲、言语上的自我实现欲。
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策略:
1.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基本精神
语文教育立足于唤醒学生的原始生命意识中的言语生命意识。使言语表现活动成为生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最终融为一体。使学生觉悟到知识的、创造的人生必是言语人生,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诗意(超功利、超现世;对世界万物的悲悯之心与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言语人生!
言语人生、诗意人生教育君临一切!
2.言语生命动力结构系统
由两对矛盾构成:
(1)存在性动机与生存性动机的矛盾
以“应性”(顺应人之言语天性、个性)“存在性”动机为主导性力量,辅之以“应世”“应试”的“生存性”动机。
(2)内驱力与外驱力的矛盾
以学生写作潜能、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信仰为基本动机,辅之以社会性、家庭性、教学性动因。
存在性言语动机的培育,应是学生个体的言语生命意识,言语生命欲求,言语健全人格,精神生命力,言语才情与个性,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言语表现的潜能、兴趣与言语技能、审美追求等的全面发展。
莫言:有肥肉的饺子;恋爱;文学的国王,言语的美;青史留名(写作的动机,生命永存的方式)
二、写作观念、知识、智慧、技能层面
1.写作智能教学目标
“共能”与“异能”兼顾
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议论”写作体式是必学的“共能”,最终指向的是“论文”写作这一“共能”。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论文写作这一共能之外,还喜欢其他议论体式写作,这就是异能,如喜欢写随笔、杂文、时评、书评、文艺评论、影视评论等。
还有一部分,喜欢新闻、传记等。
2.写作智慧、智能性内容
写作才情:灵性、智性、悟性
写作学养:“诗”内学问与“诗”外学问的统一。
写作意识:主题意识、客体意识、读者意识、载体意识
基本表达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基本是文言文
张爱玲:呆在自己家里看月亮,也能写出名篇。
真文体写作要素与技法:小说、诗歌、散文、新闻、随笔、杂文、评论、论文……(形成真文体感)
写作基本能力:获取基本学养、集材、选题、感知、立意、构思(选材、结构)、表达、修改、反思……;(文体感,而不是语感。任何的语感都是文体感之下的语感,诗歌是诗歌的语感,散文是散文的语感。)
我们要教的某篇的文体感,而不是某篇的精彩。
潘新和学术简历:
潘新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阅读与语文教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师大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工作组成员,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等。多次受聘为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的专家组、审题组、评价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写作学、语文学。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等数十种报刊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另有4000字以下文章100多篇)。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语文:回望与沉思》《语文:审视与前瞻》《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新课程语文教学论》《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等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大量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刊物转载。主持国家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一、二期)等10多项课题研究。参与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修订。担任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副主编。科研成果被《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中华读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等十余种报刊撰文评介。对本学科的理论进展作出权威性总结的《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王志彬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其学术成果作了专门评介。近年,在浙江大学、西南大学、河海大学、福州大学、四川师大、云南师大、杭州师大、重庆师大、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等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与教研部门,给师生作学术讲座100多场。
一、专著和教材(主要个人专著与主编的教材)
1. 《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ISBN7-211-02883 42.7万字。
2. 《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ISBN7-107-12259-2 27.5万字。
3. 《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ISBN7-03-007611-7/G.918,22.1万字,主编。
4.《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ISBN7-107-15721-3,44万字,主编。2002年再版,46.5万字,主编。
5.《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ISBN978-7-211-04936-3, 124.2万字。
6.《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版,ISBN7-107-19259-0, 37万字,主编。
7.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初中《语文》(1-6册及配套教辅读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副主编。
8. 《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ISBN978-7-211-05525-8 30万字。
9.《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ISBN978-7-211-05839-6 30万字。
10.《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进名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版,ISBN978-7-211-05949-2 30万字。
11. 《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版,ISBN978-7-5328-7131-5 31万字。
二、论文(以下为1997年之后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4000字以上的论文。4000字以下还有100多篇不计在内)
1. 《写作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载《写作》,1997.8,0.5万字。
2. 《读、写的错位与回归》,载《写作》,1997.9,0.5万字。
3. 《说、写的联络和离异》,载《写作》,1997.10,0.4万字。
4. 《姗姗来迟的训练类教材》,载《写作》,1997.11,0.5万字。
5. 《穿过揣摩依仿的暗胡同》,载《写作》,1997.12,0.5万字。
6. 《还〈文心雕龙〉写作学专著之真面目》,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7全文转载,1.9万字。
7. 《试论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和素质性》,载《课程·教材·教法》(国家级)1998.11(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0.9万字。
8. 《鲁迅写作教育思想初探》,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1,0.8万字。
9. 《新语文教育规范下的写作素质教育》,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1,1万字。
10.《写作人格论》,载《海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1.3万字。
11.《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规范的转型》,载《中外教育》,1998年增刊,1万字。
12.《〈老子〉〈庄子〉的言语观初探》,《艺文述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版,0.7万字。
13.《放飞想象,给文思插上翅膀》,《海峡语文世界》,1999.1-2,0.7万字。
14.《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2,0.7万字。
15.《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表现本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3,0.7万字。
16.《说写观念:从说写不分到说写并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4,0.7万字。
17.《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5,0.7万字。
18.《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6,0.7万字。
19.《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7,0.7万字。
20.《胡适理想主义语文教育观》,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8~9合刊,0.9万字。
21.《语文教育呼唤言语创新意识的回归》,载《语文世界》,2000,4,0.5万字。
22.《引领学生跨越独创的门槛》,载《语文世界》,2000,5,0.5万字。
23.《讲论文章 修身利行——颜之推语文教育思想初探》,载《山西青干院学报》,2000年第2期,0.7万字。
24.《今年作文命题五不当》,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0.5万字。
25.《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2002年第1期连载,2万字。
26.《“写话”、“习作”与写作辩正》,载《语文建设》,2002年第1期,0.7万字。
27.《语文:指向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载《福建教育》,2002年第7、8期连载,1万字。
28.《以奠定言语人生为首务》,载《福建教学研究》,2002年第7、8连载,0.8万字。
29.《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及其导向浅论》,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9期,0.4万字。
30.《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探要》,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0.7万字。
31.《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0.6万字。
32.《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0.7万字。
33.《以奠定言语人生为首务》,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出版。0.8万字。
34.《“言语人生”论》,载《新作文》2003年第2期。0.5万字。
35.《语文课改的出路:本体论转向》,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7期,0.7万字。
36.《建立“写作本位”教学范式》,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8期,0.5万字。
37.《语文之醇境:引领言语人生》,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9期,0.7万字。
38.《语文之化境:诗意地安居》,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10期,0.7万字。
39.《语文之使命:培育言语生命意识》,载《福建教育》,2003年第11期,0.7万字。
40. 《语文课程“语感中心说”之浅见》,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8期,ISSN10000-0186,CN11-1278/G4,1万字。
41.《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素养浅议》,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9期,0.7万字。
42.《建构表现存在论语文教育学》,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9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初中读本), 2006年第1期。
(以上为校定B类论文)
43.《2000年高考作文题刍议》,载《写作》(写作学科核心刊物),2000年第11期,0.2万字。
44.《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上),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ISSN1000-5285,CN35-1016/C,2001年第4期,1万字。
45.《语文学科呼唤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世纪反思》(下),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
46.《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0.9万字。
47.《人是写作的动物》,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0.7万字。
48.《写作教育:现实·哲学·全球化——全球化视野下的写作教学大趋势》,载《明日教育论坛》第23辑,2004年12月出版,0.6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49.《“闽派语文”的三大关系和三大策略》,载《明日教育论坛》第25辑,2005年4月出版,0.4万字。
50.《掌握研究规范 叩启学术之门》(上)(下),载《应用写作》(全国应用写作核心期刊),2004年第3、4期连载,0.8万字。
51.《叶圣陶论文学鉴赏》,载《语文建设》,2006年第6期,0.6万字。
52.《语文教学非工具性思考》,载《粤海风》,2003年第6期,0.6万字。
53.《质疑“平等者中的首席”》,载《粤海风》,2004年第2期,0.6万字。
54.《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载《粤海风》,2005年第1期,0.6万字。
55.《由中外作文考题比较想到的》,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2期,0.5万字。《话题作文,将中学写作教育带到何方?》,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 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56.《顺应以成全,牧养以引领》,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6年第1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初中读本),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57.《“言语人生”论》,载《新作文》,2003年第2期,0.5万字。
58.《先秦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3年第9期,0.5万字。
59.《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3年第10期,0.5万字。
60.《隋唐宋元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3年第11期,0.5万字。
61.《明清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1期,0.5万字。
62.《清末民初时期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2期,0.8万字。
63.《五四及20年代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3期,0.8万字。
64.《30年代写作教育》(上),载《新作文》,2004年第4期,0.8万字。
65.《30年代写作教育》(下),载《新作文》,2004年第5期,0.4万字。
66.《40年代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6期,1万字。
67.《50年代到“文革”时期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7、8期合刊,1万字。
68.《80年代至今的写作教育》,载《新作文》,2004年第9期,1万字。
69.《谁应该率先观念革命》,载《新作文》,2003年第12期,1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70.《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见《语文》(初中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0.2万字。
71.《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上)(下),见《语文》(初中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0.4万字。
72. 《思索和立意》,见《欣赏生命》(初中自读课本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0.2万字。(与林可夫合作)
73. 《从修己到指向自我实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2期,0.7万字。
74.《读写观念:从以读代写到表现本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3期,0.7万字。
75.《说写观念:从说写不分到说写并重》,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4期,0.7万字。
76.《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5期,0.7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1期转载。
77.《教材体例:从文选到指向言语表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6期,0.7万字。
78.《教学方法:从揣摩依仿到多元启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7期,0.7万字。
79.《胡适理想主义语文教育观》,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8、9期连载,0.9万字。
80.《讲论文章 修身利行——颜之推语文教育思想初探》,载《山西青干院学报》,2000年第2期,0.7万字。
81.《今年作文命题五不当》,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10期,0.5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5期转载。
82.《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及其导向浅论》,载《语文学习》,2002年第9期,0.4万字。
83.《迈出一小步之后的忧思——2003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评析》,载《语文学习》,2003年第7、8期合刊,0.6万字。
84.《没有什么比失去言说欲更糟糕的了》,载《语文学习》,2004年第10期,0.4万字。
85.《语文:指向言语人生、诗意人生》,载《福建教育》B版,2002年第7、8期连载,1万字。
86.《语文课改的出路:本体论转向》,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7期,0.7万字。
87.《建立“写作本位”教学范式》,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8期,0.5万字。
88.《语文之醇境:引领言语人生》,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9期,0.7万字。
89.《语文之使命:培育言语生命意识》,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10 期,0.7万字。
90.《语文之化境:诗意地安居》,载《福建教育》B版,2003年第11期,0.7万字。
91.《“主导”说,师道尊严、教师中心的呓语》,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4 期,0.4万字。
92.《“知识”、“能力”有了,“人”没有了》,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5 期,0.5万字。
93.《传统教师的“导读”:“导”向言语生命的窒息》,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6期,0.5万字。
94.《从“学生互改作文”看魏书生老师的超越和局限》,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8期,0.4万字。
95. 《为生命美丽而作》,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11期,0.6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96.《没有什么比失去言说欲更糟糕的了》,载《福建教育》B版,2004年第12期,0.5万字。
97.《辞章之文,还是学问之文、道之文》,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1期,0.5万字。
98.《率性、个性之文的“精神分析”》,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2期,0.5万字。
99.《所有孩子都是言语天才》,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3期,0.5万字。
100.《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探要》,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版,0.9万字。
101.《写作整体化教改宣言》,见《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0.7万字。
102.《从说写一体到说写并重》,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0.8万字。
103.《以奠定言语人生为首务》,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0.8万字。
104.《写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载《海峡教育报》,2004,12,14,0.4万字。
105.《“口语交际”要避免浅俗化、狭隘化》,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基础教育类),2005年第2期,0.5万字。
106.《我国语文教育思想的嬗变》,见《信息时代中国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思出版社2005年版。
107.《你敢说“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吗?——和中学生朋友聊作文》,载《中学生时代》,2005年第7、8期合刊。0.8万字。
108.《观察:学生作文的“优”与“忧”》,载《福建教育》B版,2005年第7期,0.6万字。
109.《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载《福建教育》A版,2005年第10期,0.6万字。
110.《想象力:人和世界的对话与融通》,载《福建教育》A版,2005年第12期,0.5万字。
111.《改革成绩可喜 命题素养堪忧》,载《语文学习》,2005年第7~8期,0.3万字。
112.《2005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面面观》,载《作文成功之路》(高中),2005年第10期,1万字。
113.《2006年高考特辑·作文点评》,载《作文新天地》(高中版),2006年第4期(上半月)。0.5万字。
114.《从国外作文命题看写作教学大势》,载《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与郑秉成合作)0.8万字。
115.《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载《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06年第3期,0.5万字。
116.《“写话”、“习作”与写作辨正》,见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17.《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载《湖南教育》,2006年第7期,0.5万字。
118.《沿着人本化、素质化方向继续前进》,载《福建教育》B版,2006年第7期,0.5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119.《语文教师: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载《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06年第10期,0.8万字。
120.《2006年福建卷高考作文评析》,载《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6年第10期,0.4万字。(与林富明合作)
121.《我国语文教育思想的嬗变》,见何文胜主编:《信息时代的中国语文教育》(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承办的第四届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学术论文集),文思出版社2006年版,第297~312页。1.3万字。
122.《坚持人本化、素养化、表现化命题方向》,见福建省语文学会主编:《专家评析福建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2万字。
123.《发现与质疑 批判与创新——探究性学习浅论》,载《语文建设》,2007年第1期。0.45万字。
124.《“主体间性”:摆脱师生“主、客”思维》,载《语文世界》,2005年第2期。0.6万字。
125.《言语生命的启蒙,诗意人生的引领》,载《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07年第1期,0.4万字。
126.《教育,失去了想象力还有价值吗?》(上)(下),载《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第2、3期连载,1.8万字。
127.《朱光潜论文学教育》,载《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1万字。
128.《也谈语感之“语”》,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1万字。
129.《读写之诀窍:养明去蔽》,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0.4万字。
130.《说、写“两栖”应用体式浅论》,见李诚总主编:《新世纪新形势下应用文使用及教学改革与创新》(第八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0.5万字。
131.《自救和自娱:战胜并享受孤独——写作发生学猜想》,载《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0.8万字。
132.《2007年福建省高考作文命题分析》,载《福建教育》(B),2007年第9期。0.4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33.《诗歌与童话:儿童最佳的精神食粮》,载《小学语文》,2007年第10期。0.5万字。
134.《语文教师命题素养浅论》,载《福建教育》(B),2007年第10期。0.6万字。
135.《朱光潜论写作教育》,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0.8万字。
136.《文体、教学文体及其他》,载《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2期,0.6万字。
137.《把言说欲、言说权归还给学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一》,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2期合刊,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均全文转载,2008年第6期。《云南教育》,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8.《20世纪我国写作教学的演变》,见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3万字。
139.《重在言语生命、诗意生命的养护——“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二》,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4期,0.6万字。
140.《让言语天才成为真天才——“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三》,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5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全文转载,2008年第10期。
141.《言语生命天性、潜质、个性的辨析——“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四》,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6期,0.6万字。
142.《“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访谈录》(访谈者:王崧舟),载《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第6期,0.6万字。
143.《文章三境界:辞章、学问、道——“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五》,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0.6万字。
144.《为文三境界:快乐、痛苦、幸福——“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六》,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8期,0.6万字。
145.《写作:生活的生命化、心灵化——“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七》,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9期,0.6万字。
146.《语文高考“考什么”》,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9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8年12期,全文转载。
147.《语文高考“怎么考”—— 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0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48.《留一帧“心影”》(代序),见唐鸣主编:《作文精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0.7万字。
149.《语文高考命题的“三利”原则》,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9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9年1期,全文转载。
150.《语文高考命题的“四化”理念》,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10期,0.7万字。
151.《最不怕死的时候》,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0.4万字。
152.《试论高考写作命题的理念》,载《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1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2009年1期,全文转载。
153.《语文高考“怎么考”——三类“时文评说”题型解析 》,载《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54.《“套话作文”根子也在阅读教学 》,载《语文学习》,2008年第11期,0.4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2009年3期,全文转载。
155.《高考研究与应试研究——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一》,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11期,0.4万字。
156.《水平评价与选拔评价——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二》,载《福建教育》(B),2008年第12期,0.4万字。
157.《想象力:言语生命力的最佳呈现——“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八》,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0期,0.6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2009年2期,全文转载。
158.《写作,阅读重于生活——“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之九》,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12期,0.6万字。
159.《语文高考“怎么考”—— 整合、要求、命题构想》,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2008年已报工作量)
160.《高校视界与中学视界——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三》,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1期,0.4万字。
161.《甄别选拔与生命关怀——语文高考命题“十大关系”之四》,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2期,0.4万字。
162.《立人以立言——钱理群语文教育观摭议》,载《语文学习》,2009年第3期,0.8万字。
163.《曹文轩散论》,载《中学语文》,2009年第6期,0.7万字。
164.《王富仁语文教育观浅论》,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7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65.《开放度、简明性与考试公平》,载《语文建设》,2009年第7、8期合刊。0.6万字。
166.《孙绍振漫论》,载《中学语文》,2009年第7、8期合刊。0.8万字。
167.《对高考命题思想反思的反思》,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9期,0.7万字。
168.《更新教育理念 深化语文课改——访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载《现代语文》(B),2009年八月中旬刊,1万字。
169.《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上),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11期,0.9万字。
170.《钱理群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下),载《福建教育》(B),2009年第12期,0.9万字。
171.《王富仁散论》,载《新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1万字。
172.《孙绍振语文教育观管窥》,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1期,0.6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73.《走进语文教育的历史时空》,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期,0.9万字。
174.《站在文学的峰脊:语文教育的另类解读——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2期,0.9万字。
175.《从失真回归到仿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0.7万字。(与郑秉成合作)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2010未计工作量)
176.《站在文学的峰脊:语文教育的另类解读——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二)》,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3期,0.7万字。
177.《站在文学的峰脊:语文教育的另类解读——王富仁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三)》,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4期,0.7万字。
178.《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法的思考》,载《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0.7万字。(与郑秉成合作)
179.《走出象牙塔:为少年写作指明切实可行的路径——曹文轩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5期,0.7万字。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
180.《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一)——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探讨(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0期,0.7万字。
181.《2010年高考作文题评点》,载《语文教学通讯》(A),2010年第10期,1.5万字(与潘苇杭合作,排名第二)。
182.《追求“三无”:无定题、无命意、无障碍——201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得失谈》,载《开放潮·书香校园》,2010年第9期,0.6万字。(与潘苇杭合作,排名第二)。
183.《鲁迅文学写作教育思想初探》,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1.6万字。
184.《在苦难中与阅读、写作结缘》,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1期,0.7万字。《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1期转载。
185.《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载《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0.7万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2011年第2期。
186.《写作教育更应“贴近”的是学生的“心灵”——走出片面强调“贴近生活”“写生活”的迷津》,载《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0年第5期,0.8万字。
187.《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载《福建教育》(B),2010年第12期,0.8万字。(去年未报)
188.《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孙绍振中学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二)》,载《福建教育》(B),2011年第1、2期合刊,0.8万字。
189.《语文课改的出路:表现与存在——试为写作教学难题把脉》,载《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年第2期,0.5万字。
190.《耕耘在语文课改的前沿》,载《福建教育》(B),2011年第5期,0.5万字。
191.《为儿童立心,为儿童写作立命》,载《语文教学通讯》(C),2011年第6期,1万字。
192.《“异能”与“共能”命题目标的偏离》,载《语文学习》,2011年第9期,0.4万字。(与潘苇杭合作)
193.《“议论文三要素”批判》,载《现代语文》,2011年第19期,1.1万字。人大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2012年第5期。
194.《语文高考命题问题举隅及思考》,载《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0.7万字。
195.《观念教育与技能训练,孰为轻重?》,载《语文教学通讯》(C),2011年第10期,1万字。
196.《写作“共能”“异能”论》,载《语文建设》,2011年第10期,0.5万字。(与潘苇杭合作)
197.《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析》(上),载《语文教学通讯》(A),2011年第10期,1万字。(与潘苇杭合作)
198.《201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评析》(下),载《语文教学通讯》(A),2011年第11期,1万字。
199.《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与时文评说题之我见》,载《读写》,2011年第7期,0.5万字。
200.《试论“议论文三要素”的弊害》,载《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0.6万字。
201.《叶圣陶语文教育智能观初探》,载《新语文学习》,2012年第2期,0.8万字。
202.《先做“教育史家”,再做“教育学家”》,载《福建教育》B,2012年第4期,0.5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9期全文转载.
203.《“议论文三要素”的重构》,载《语文建设》,2012年第6期,0.6万字。
204.《“被立意”:精神思想、言语生命之殇》,载《语文建设》,2012年第7、8期合刊,0.8万字。
205.《黎锦熙“自动主义”“表现本位”观窥探》,载《语文教学通讯》(C),2012年第6期,0.8万字。
206.《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载《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0.8万字。
207.《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划时代巨献——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摭议》,载《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1期,0.8万字。
208.《“伪写作”命题观之弊害——由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开去》,载《语文学习》,2012年第9期,0.8万字。
209.《从失真回归到仿真》,载《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3期,0.7万字。(与郑秉成合作)人大复印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0年第6期全文转载,标题改为《写作教学内容几个核心问题辨正》。
210.《世纪之愧与痛——“惟精神思想是取”的湮灭》,见蔡元培(鉴定)、陈定玉(校注)、潘新和(导读):《民国学生这样写作文》,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4万字。
211.《存在的悦读——心灵的遇合与角逐》,见白杏珏:《名师点评:为生命松绑——一个高考作文满分学生的阅读笔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2万字。
三、主要科研项目(2000年以来)
1、国家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项目:《具有师范性、素质性特色的高师写作课程改革》(JS130B)(1998-2001),项目主持人。
2、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教改研究》(DHA010275)(2002-2005),项目主持人。
3、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初中《语文》,第一副主编。
4、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21世纪课程教材)》立项研究项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论》(2003~2004),项目主持人。
5、福建省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一期):《当代视野下的语文素质教育》(2001B131)(2001~2003),项目主持人。
6、福建省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二期):《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价值观研究》(2003B0115)(2003~2004),项目主持人。
7、2006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二期)项目:《新世纪文学读写与青少年人格的和谐发展》(2006B2037)(2006~2007),项目主持人。
8、省教委人文社科A类项目:《我国语文—写作教育的转型》(ZF01)(1998-2000),经费0.4万元,独立承担。
9、省教育厅人文社科A类项目:《语文教育“表现发展”理论研究》(JA01136S)(2001-2003),项目主持人。
10、 福建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作为元素质的高师写作素质教育研究》,(OJF004)(2001-2004),独立承担。
11、 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基金项目:《学生、素养本位“写作”课程改革》,(2005-2007),0.3万,项目主持人。
12、 福建师范大学重点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高师写作配套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2007-2008),项目主持人。
13、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改项目:《基础教育课改背景下“高师写作”教学研究》(2008—2011),项目主持人。
14、 2009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素养教育背景下文学读写教育新探》,(2009B183)(2009-2011)项目主持人。
四、主要获奖情况
1、 全国首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2007)
2、 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1)
3、 福建省第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88)(合作)
4、 福建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合作)
5、 福建省第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
6、 福建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
7、 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
8、 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9、 中国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论著一等奖。(1999)
10、中国版协首届全国教育图书二等奖。(2000)
11、中国高教学会第五次优秀论文成果奖。(2001)
12、中国高师写作研究优秀论著一等奖。(2001)
13、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
14、福建师范大学“九五”优秀科研成果奖。(2001)
15、福建省写作学会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
16、福建省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0)
17、福建省写作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1)
18、福州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
19、 福州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
20、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合作)
21、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合作)
22、华东地区2004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2005)
23、华东地区2009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2009)
24、华东地区2009年度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2009)
25、福建省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2)(合作)
26、第六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12)
原文地址:http://bbs.yingbishufa.com/viewthread.php?tid=3830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