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贺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542809
2:贺州市钟山镇三小 广西贺州 542600)
[摘
要] 学生作文存在千篇一律;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问题。为改变学生厌烦、厌倦、畏惧写作文的现象,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有必要将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做到让学生了解、熟悉地方性课程资源,拥有《地方性课程资源库》,让学生在占有丰富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能用、会用、善用、妙用地方性课程资源,使之与作文的主题、内容相契合,并增添文章的魅力,实现让学生想写作文、能写作文、爱写作文、会写作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地方性课程资源
依据
做法
在百度中以“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题进行搜索,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42,500,000个;以“小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题进行搜索,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25,300,000个。归纳而言,老师们认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千篇一律;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并且存在一定的共性: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仿:仿写作文,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抄袭优秀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
为什么学生会不时发出“作文、作文,真是难死人”的感叹?一是学生感到没有材料写;二是感到有话写不出;三是感到老师对作文的要求太高、太严。这里的三大原因当中,基本上、最起码前两大原因涉及到材料的问题。即学生平时的作文素材积累(包括词语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积累)太少。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遑论社会实践较少、思维能力有限、没有多少积累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了。
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写作文、写出好作文,必须让学生占有丰富的写作材料。拥有写作素材,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为改变学生畏惧写作文的现象,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有必要将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写作教学,让学生在占有丰富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想写作文、能写作文、爱写作文、会写作文。
一、关于地方性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的要素来源,包括政治、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
地方性课程资源,是指形成地方性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这些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参见拙作《地方性课程资源概述》,《教师报》教育理论版,2005-07-1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报刊、工具书、教学挂图,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据此,我们可以作如是理解:在作文教学中,“地方性课程资源”是指形成作文教学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作文教学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资源。 地方性课程资源,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分为:现实性资源和虚拟性资源;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自然科学资源、社会科学资源和人文科学资源;资料类资源、活动类资源和场所类资源;历史性资源和现时性资源;直接性资源和间接性资源;知识性资源和行为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参见拙作《地方性课程资源概述》,《教师报》教育理论版,2005-07-13)。这些不同种类的地方性课程资源,都应当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的要素来源。
二、把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的依据
把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可以从课程理论、政策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去进行考虑。
(一)课程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在其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一、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三、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四、课程评价。其中,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1.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2.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有满足感;3.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中;4.多种经验可用来达到同一目标;5同一经验也产生数种结果。
研读这一广泛为人们所接受的“泰勒原理”,我们会发现,中国课堂上的教师教作文、学生写作文,大都没有从课程理论的高度去认真考虑“为何要写作文”(教学目标)、“怎样写作文”(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和“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以致“为作文而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而师生都对写作文的教与学产生厌烦、厌倦、畏惧情绪。 为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有必要从课程理论的高度去认识作文教学的目标、作文教学的内容及其组织、学生作文经验的形成与发展、作文及作文教学的评价等问题,找到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作文选题与素材,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叶圣陶语)。 把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选取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性课程资源作为作文选题与素材,无疑能够引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能把话说具体、生动、形象,进而做到“我手写我口”,把作文写好。 我国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标》的这一规定,为作文教学的目标定下了基调: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写作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要实现上述的“适应时代需要”和“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作文,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作文教学目标,作文教学“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做到“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把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把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积累的大量的生活习惯、语言表达、习俗知识、生活见闻等用到作文中,无疑是符合《语文课标》要求,能够达成《语文课标》的目标规定的。
(三)教学理论
“课程资源意识”,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自然包括作文教学目标)方面,应该是语文教师特别需要形成的一种教学意识。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作文教学上先后涌现出的“模仿——创造”训练、“作文三级训练”、“语言——思维训练”,以及“兴趣作文”、“快速作文”、“立体作文”等诸多作文教学实验,虽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其影响基本仅限于某一地、甚至是某一校,而未能形成大面积的长期的影响,原因就在于这些作文教学实验仅是在方法方面对语文教师起到了启示作用,却没有触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特别是地方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关注、开发和利用。 笔者注意到,泰勒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课程资源理论”,即:为达成学校、课程、课堂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提供哪些课程资源以供学生分享、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在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可以作怎样的迁移,可以作怎样的拓展,等等。语文教师如果缺少这样的“课程资源意识”,往往也难于实现预设的作文教学目标。
《语文课标》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要在作文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把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应该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思考和教学选择。 我国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给学生创设写作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增强学生在利用的地方性课程资源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要将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写作教学,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做的,有如下几点:
(一)熟悉地方性课程资源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文教学亦如是。了解、熟悉地方性课程资源,是将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写作教学首先必须做的。
地方性课程资源所涉甚广。各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是上好的可以用于作文教学的地方性课程资源;随处可见的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场所、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内蕴丰富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是学生可以各取所需的地方性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平时就关注上述的地方性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了然于胸,能够娓娓道来。
笔者在教学中,就注意引导学生搜集学校周边的地方性课程资源,让他们熟悉贺州市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并将之分成:山水类——八步区的灵峰岩、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城、千年凤尾草,平桂区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路花温泉、玉石林、碧水岩,钟山县的澄碧湖、十里画廊,昭平县的黄姚、桂江、七冲原始森林,富川县的秀水状元村、西岭山;岩洞类——八步区的灵峰岩,平桂区的紫云洞、碧水岩,昭平县的读书岩;人文类——八步区的浮山、沸水寺、桂花井、瑞安塔、梵安寺,平桂区的马峰石拱桥、明梅瑶寨,钟山县牌坊、石拱桥,昭平县的黄姚、广西省工委旧址、北陀古墓群,富川县的风雨桥、文笔塔、秀水状元村、明代古城楼。学生们在写作《我美丽的家乡》之类的作文时,由于有丰富而熟悉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做后盾,写得是风采各异、精彩迭出,令人赞叹。
当然,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地方性课程资源时,应当注意广泛性、开放性、代表性、实践性等几个问题(见拙作《论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报》教育理论版2004-10-20)。
(二)建立《地方性课程资源库》
写文章,备受人欣赏的是能够出口成章,理论知识、名言警句、故事传说、奇言妙语……能够信手拈来,用得恰当妥帖、精妙绝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自然不可将期望值定得过高,希冀培育出李白杜甫、东坡松龄之类的大文豪,但要求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章,还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到这一点,拥有种类相对齐全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库》,就很有必要了。
在这个方面,浙江省特级教师、金华市东阳外国语小学卢雁红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卢雁红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全息阅读”能力。为此,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相关性,搜集古诗词、名人名言、歇后语、名人颂词、作者介绍、名人逸事、相关词语的注释、资料拓展等,利用课文相关的阅读文章和相关的书目和网站,进行比较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迁移式阅读,全面开发与利用全息阅读教学资源,建立起以“厚积薄发”、“博学广闻”、“书海冲浪”、“超级链接”等为板块的《全息阅读教学资源库》,充分体现了“大语文学习”的理念。
参照卢雁红老师的《全息阅读教学资源库》,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搜集、整理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将地方性课程资源按照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地方名人、故事传说、风俗民情、方言土语等主题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可资利用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库》,以便学生检索使用。
(三)善用地方性课程资源
《语文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笔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就借助当地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十里画廊”取得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九寨沟,别说农村的孩子,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了解不多,更遑论实地欣赏、体验。因此,教学这样的课文,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我想,何不利用我们自己当地的景点来辅助教学?我们县内的“十里画廊”,可以说同样美轮美奂:景区内的高峰、奇石、峰丛、峰林星罗棋布,奇特秀丽,千姿百态;群山环抱着连贯成片的荷塘,每逢夏秋之际,田田的荷叶、竞放的荷花与雄奇俊秀的山峰相互映衬,勾画成一幅绵延十里的绚丽山水画;乘坐原始的牛车游于其间,呼吸着荷叶、荷花那淡淡的清香、赏阅荷塘迷人的风韵,谁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借助“十里画廊”,我轻易地就引导学生们理解了《五彩池》的美,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优美环境的探索热情,提升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水平,更重要的是,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 把地方性课程资源引入作文教学,关键在于能用、会用、善用、妙用地方性课程资源,使之与作文的主题、内容相契合,并增添文章的魅力。
在去年举行的贺州市少年儿童书信大赛中,一位小学生选手写作《我可爱的家乡——黄姚古镇》一文时,就恰当地运用了独特的地方性课程资源,使文章显得别致而富有地方特色,令人拍案叫绝。实录其中二段如下: 古老的榕树姿态万千,沧桑的面容见证了古镇的历史。榕树旁,一溪流水贯穿于小镇,游人们划着竹排在河中游,真有点桂林山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感觉。水面上有突凸的石块,形成一座特别的桥梁,便是黄姚独特的“跳桥”。 拾级而上,轻轻迈进古镇,你就会被这里独特的房屋建筑的布局所深深吸引。古街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一条主街延伸出八条弯弯曲曲的街巷,宛如一个大迷宫。大街小巷均用青石板铺砌而成,像一条起舞的青龙。小朋友们快乐地嬉戏着,在那些蜿蜒曲折的巷子里不时冒出他们快乐的喧哗。阳光下的青石板路上有时会躺着狗或者猫,你从它们身上跨过去的时候,它们会懒洋洋地翻翻眼皮,然后继续睡在阳光里,时间对它们没有任何意义。
地方性课程资源是我们作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长久以来,语文教师们习惯于只利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等课堂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教学,而对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弃之不用,从而导致了张志公先生所痛斥的语文学习“少、慢、差、费”的现象。
在新课改正在深入进行的今天,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也不能对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性课程资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而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各地区都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标》)。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www.pep.com.cn/,2013-4-22。
②卢雁红.小学语文全息阅读教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04。
③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④罗荣典.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原则. 《教师报》教育理论版2005-12-07。
⑤罗荣典.地方性课程资源概述.《教师报》教育理论版,2005-07-13。
⑥罗荣典.论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报》教育理论版,2004-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