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后花园感应大时代
——评《副刊之美——江西省报纸副刊二十年获奖作品精选(1992-2012)》
□ 张国功
在当下变幻迷离的人文生态中翻检皇皇一册《副刊之美——江西省报纸副刊二十年获奖作品精选(1992-2012)》,先是由衷生发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赞叹,掩卷则又难免有些隐忧,也期待副刊更美更绚丽。
风景这边独好,并非虚言夸饰。《副刊之美》收录了江西省报纸副刊研究会成立二十年来一年一度评选出的146篇精品力作,分为散文、报告文学、特写、随笔、文艺评论、杂文、诗歌7个篇章,体现了副刊大众化、多样化的缤纷色彩。其刊载报纸,既有高屋建瓴的省报,更多的是地气氤氲的区域性地方报纸;既有以主旋律安身立命的党报,更多是特色鲜明、反映特定对象的行业报。所撷取的珠玑文章,既有如梁衡、李炳银等文坛名家以及各报著名记者的力作,更多是江西大地上普通作者甚至无名作者的真诚文字。作品内容,既有改革开放(《三十年变革的回响》)、千年跨越(《俯仰千年》)、抗洪救灾(《风雨壮歌行》)、香港回归(《零点抒怀》)等记录时代与历史的宏大叙事,更多有如古村记忆(《灵魂的家园》)、城市的良心(李晓同题文章)、孝心美德(《把最好的留给父母》)、平民影像(《南昌最后一位代写书信的老人》)、人间真情(《带着瘫痪母亲上大学22岁余干女孩感动众人》)等贴身贴肉的个体性关怀;既有如“中国红”(《中国红,向世界问好》)、罗马历史(《废墟的辉煌》)、自然忧虑(《大漠情怀》)等胸怀天下的宏观视野,更多的则是将关切的目光投向脚下的赣鄱大地,如《寻访鄱阳渔鼓》、《“天上”草原》、《南矶山的美好时代开始了》、《谁会成为南昌“798”》、《别开生面的宜春方言》等;既展示当下江西发展的现实足音如《当代御窑传奇》、《鹰潭十里“上河图”》,亦有江西人文历史寻踪如《寻访浙大西迁泰和遗迹》、《陶渊明身世和故里之谜》、《华林造纸作坊遗址》、《水旱古江西》等……纵贯二十年的时光,二十七家报纸的副刊作品,像一个精心荟萃而又自然形成的文字拼盘,折射出江西报纸副刊的活力与生机、气象与品格。单篇看,是一颗颗耐人咀嚼的文字橄榄;合而观之,则是对二十年江西副刊发展迷人风景线的一次人文巡礼。
对于以展现时代风貌、记录时代变化为宗旨的报纸来说,如果说头版、正版新闻等如同一个时代热火朝天的前厅,副刊则更像时代相对轻松的后花园。虽然更为幽静,实则温婉地牵系着时代的脉搏;虽然仅为方寸之地,却别有情怀地折射出时代复杂的色泽;表面看多是追求闲情别趣,实则从未放弃承载现实的社会责任。她更为柔软,但也因此而更为亲切;她更为轻松,却更为入情入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副刊的美,在于她的多样化,在于她的更饱含温情、贴近人性、抵达人心。通过副刊这座后花园,我们同样可以——甚至更容易进入变化万千的大时代,触摸到时代跃动的脉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副刊之美》所展示的不仅是一种表现的美丽,更是一个时代深沉的世道人心。
副刊兴衰,关乎时代人文生态。从1897年《字林沪报》增出“附张”《消闲报》以吸引新生的庞大的消遣型的读者群开始,中国报纸开始出现副刊样式。风云际会的五四时代,甚至出现过《学灯》、《晨报副镌》、《觉悟》、《京报副刊》四大副刊激荡潮流的盛景。特殊岁月,副刊承载了太多的政治话语。及至改革开放,副刊再度重现万千生机。百余年来,副刊始终敏感地折射出时代思想文化生态的种种面相。而对于今天的报纸副刊,我们也有理由表达一种隐忧:从技术革命方面来说,全媒体、跨媒体时代的蓬勃兴起,正在挤压着自由生长的报刊,也冲击着报纸副刊的生存与发展。从学术文化方面来说,知识分子日益学院化、专业化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副刊的影响力。明乎此,我们更为期待,曾经创造出众多副刊品牌的江西报业,能够将这种副刊之美丽坚持、延续、乃至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