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66|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PPT:博客帖文‘原料’从何而来? -2013.11.29.中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7 12:3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11.29.在郑州二七区我们的教育梦’—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讲座题纲



博客帖文‘原料’从何而来??


     -----从个人体验出发的若干思路【建议】




=管季超:欢迎老师们转帖。
  源地址: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07185c74
=本次[论坛]的活动《通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2:43:02 | 只看该作者
引言:



     郑州市二七区推动教育博客写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值得学习推广。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48a65f0b

【点开《教师之友网》【中州游学记】子栏-----通过‘网上考察’方式获得的对‘二七教育’的感受。郑州市教育局的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啊!】

      已为老师们辑存了一个有关的专帖。老师们得暇参阅。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d7a564dd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2:52:09 | 只看该作者
2013.11.29.在郑州二七区我们的教育梦’—博客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论坛》讲座题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2:59:58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

     博客写作,会经历‘愿意写/有得可写/写得勤/写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兴趣,越来越有教育意蕴,越来越有学术价值---->让写的过程成为促进专业阅读/专业思考/专业行动/专业改进与提升'的不同的状态。





[郑州市教育局连续举行七届‘教师博客大赛’,意在尽快让老师们进入到‘专业成长’的境界]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3:37:00 | 只看该作者
任何写作,都会首先碰到两大问题:
一曰‘写啥?’
一曰‘咋写?’




看过咱们二七区朋友们的50多个博客,受启发,得教益,有感动,也有些建议。



咱们今天的交流,只聚焦到一个问题:可以‘写啥?’。

即或这一个焦点,还得再聚聚焦。只谈‘我认为’可以再用心去开掘的题材/素材。


不面面俱到[譬如,谈‘读经典’的人多,咱就不涉及],采用‘例话’的方式,与老师们分享个人的体验。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3:52:10 | 只看该作者



,从对各学科教科书的多角度解读中,找到博客帖文的写作素材。  


[这是与咱们的本职工作/日常教学贴得最紧的一种阅读/与‘备课’一并完成]




》》》策略


------读懂它;

------读厚它;

------读薄它;

------读出疑问来;

------和学生一起读。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4:05:41 | 只看该作者
=例话:

1,1991年孝感市东门中学‘活力27班’金亮同学对初中《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提出疑问,管季超老师将其‘刊发’在班报《掇英》上;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471&extra=page%3D1&_dsign=280b37d2






2,大夏书系/语文之道-中的一本,闫学著《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上下册]》。


自 序 为文本与课堂搭桥
叶圣陶散文作品
身临其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解读
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教学解读
美文如荷
——《荷花》教学解读
世界因文字而不同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教学解读
冯骥才散文作品
那些花儿
——《花的勇气》教学解读
作为一只鸟
——《珍珠鸟》教学解读
挑山工究竟挑起了什么
——《挑山工》教学解读
一个俗世里的奇人
——《刷子李》教学解读
鲜花献给谁
——《献你一束花》教学解读
花脸中的游戏精神
——《花脸》教学解读
季羡林散文作品
两个母亲,一种怀念
——《怀念母亲》教学解读
为什么夹竹桃是值得爱的
——《夹竹桃》教学解读
我们看花时在看些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解读
萧红散文作品
美的东西总是那么短暂
——《火烧云》教学解读
爱给生命以自由
——《祖父的园子》教学解读
林海音散文作品
童年,心灵的故乡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解读
窃读是什么滋味
——《窃读记》教学解读
林清玄散文作品
一棵树能告诉我们什么
——《桃花心木》教学解读
时间如飞鸟
——《和时间赛跑》教学解读
其他散文作品
阅读经典就是见识经典一番
——朱自清《匆匆》教学解读
有这样两只白鹅
——丰子恺《白鹅》与叶·诺索夫《白公鹅》教学解读
你爱花生,我爱石榴
——许地山《落花生》教学解读
似曾相识燕归来
——郑振铎《燕子》教学解读
小艇里承载的异国风情
——马克·吐温《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解读
花雨缤纷入梦甜
——琦君《桂花雨》教学解读
失意的天堂
——巴金《鸟的天堂》教学解读
不只是鸟,也不只是树
——昊天《燕子专列》与苏霍姆林斯基《路旁的橡树》
教学解读
人类:生命之网的一条线
——西雅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解读
长城啊,长城
——《长城》教学解读
今天我们怎样教寓言
——《揠苗助长》与《守株待兔》教学解读
爱就是共同呼吸
——牛汉《父亲和鸟》教学解读
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树》与丹·克拉克《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解读
我们要不要为朋友去死
——考·约翰《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解读
当所有人都是孩子时
——瓦茨《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解读
那渗透在悬念中的温暖与趣味
——斯克列比茨基《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解读
发现童年
——费奥多罗夫《童年的发现》教学解读
在鲁迅文化的语境下教“鲁迅”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解读
感受毁灭,也追寻亮色
——《伯牙绝弦》教学解读
后记







搭乘一条“闫学号”渡船

                       ——写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边上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    张学青   



打开邮箱,下载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电子稿。看打印机一页一页吐出黑字白纸,A4纸,竟达三百四十多页!多少个白天黑夜闫老师在电脑前敲打这些字才汇成了这样一本厚重的书!我为此汗颜——其实,我也想过做这件事,但 “工程”浩繁,就屡屡给自己打“退堂鼓”;晃悠晃悠瞎忙,一年下来检点收获常常是“头涔涔”。

去年9月间,我接受点课,去西安执教了《大海中永生》。课后,一位朋友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见识了你文本解读的功力。这条短信我起码留了一个星期——人人爱惜自己的羽毛啊。而当我在铺满阳光的晒台上读完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全部文稿时,才发现所谓的我的“功力”是多么稀松平常。

本书选取了人教版、苏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各类典型的文本,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教学解读。书分上下两卷,涉及了散文、小说、童话、神话、诗词等体裁,再以作家或主题进行组合,结构清晰,易于检索。每篇文章,既有细致的文本解读,又有相应的教学设计。

这本书与一般的教学参考书区别在哪里呢?我办公室的同事评价教参时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不知道的,它也不知道;我不清楚的,它也没解释。教参的弊端还不仅在此:不能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一些提示、分析,往往保留着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外加的标签;生硬地给一个答案,至于这个理解、这种阐释是怎么来的,或者隔靴搔痒,或者干脆留白。而本书的优势就在于告诉你所不知道的或者你所不曾注意到的;告诉你文本的这些阐释与理解是怎么来的,用怎样的方法获得的。

闫学老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纵览全书,我分明感受到了她在文本之外所花的功夫。几乎每篇文章,她都读到了源头出处。读冯骥才的《花的勇气》,她读到了《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读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她读到了《呼兰河传》;读郑振铎的《燕子》,她读到了《海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坐井观天》,她读到了《孟子·公孙丑上》《韩非子·五蠹》《庄子·外篇·秋水》……而相似或相关文本的“扩展”与“融会”,使闫学老师的文本解读开阔、丰富,读着又不觉得“隔”。窃以为,材料的堆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材料的筛选和消化。她解读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注意了与之相关的作者的另两篇文章《寻梦》及《赋得永久的悔》;解读《西雅图酋长的宣言》,她能列出天津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的宣言;解读《临死前的严监生》的“节约”与“吝啬”,她引用了金克木先生与严监生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由此及彼,旁征博引,这些材料常常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意外之喜。这个书稿中的不少文本,我熟得很,可我还是一字一字读着,生怕漏掉了这样的精彩。

闫老师觉得教师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会影响教学乃至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她的解读姿态格外严谨。她称《她是我的朋友》这样涉及到死亡的文本为“危险文本”,她以“我们要不要为朋友去死”为标题,展开了关于朋友、生命、死亡的对话,其阐述和分析紧扣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为我们解读这类文本提供了思路。读这样的文章,有敞亮感。

书中选用的文本,倾向于文学文本。对文学作品进行教学解读,有赖于教师对体裁样式、文学价值的把握和对文学语言的高度敏感,而这,正是闫学老师的长处。她的文本分析细腻到位,比较多的采用了“还原法”和“比较法”,使我们既清楚理解作者想表达些什么,又意识到为什么要这么表达。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中,闫老师采用了“情感逻辑的还原”理解“两个指头”和“三次摇头”中的吝啬。为什么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而不是“卖苹果”或者“卖玫瑰花”?还有《巨人的花园》《嫦娥奔月》等故事及古诗词的赏析、文本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等等,闫老师采用“艺术感觉的还原”“审美价值的还原”等方法,引导读者关注差异,挑起矛盾,从而找到分析的切入口。而比较法的运用,可以说成了闫学老师解读文本的一个公开的“武器”了。教材版与原版的比较(也包括初稿与修改稿)、不同作家的同题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比较……横向比,纵向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学术立场。在她作出判断的背后,是理智而清晰的分析,而决不是为了夺人眼球,燃烧一团情绪的火。苏教版的《夹竹桃》一文删除了原文中加在夹竹桃身上的中缅友谊的象征,她称赞改得好,“文本内容更加纯净,线索也更加清晰”;当然更多的个例是她不支持删改,甚至不惮以《失意的天堂》为题,批评教材对巴金《鸟的天堂》一文的删改。哪怕是大家叶圣陶,不理想的地方也要照样“拍一砖”。这就是闫学的风骨,我以为也是此书的“骨”之所在。

此书与一般的意义上的作品解读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对文本作教学解读之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案。闫老师是一线的资深教研员,积累了大量的实践个案。她所提供的教学操作路径,以“板块”“节点”(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术语用于教学领域,不知是否闫老师首创)的方式呈现框架——提纲挈领,只给“抓手”,而把更多的创造空间留给一线教师,我以为是十分明智的。闫学老师的教学设计,我归纳一下,很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呈现:一是关注读者反应,“我”的体验,这是阅读文学作品需要突出的层面;二是关注话题的梯度,阅读理解能从文本内部出发,逐步加深,引导读者通过解释、对比、分析、推断、评价等手段学会真正的阅读与思考;三是拓展与延伸,能通过多种路径链接阅读和生活,无论读还是写,都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我想闫学写作此书,所期待的是帮助一线老师打开思路,扩大视野,给予解读文本指导思想、思维方法、分析方法上的影响——这是教师最根本的需要;而不只是提供具体的解读成果与结论。她在自序中说,“为文本与课堂搭桥”,而我更愿意把她的这本书看作是一条渡船,在文本与课堂间渡过来,渡过去。并且经由此船,她实现了“自度”,实现了“闫老师应该更加努力,希望那时候的我能够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减少一些遗憾”;而我,搭乘着这条“闫学号”渡船,一路畅游,看见了前方的海。

(此文已刊发在《教师博览》2012年第8期)

特级教师闫学 谈备课——关于文本解读
作者:闫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一语道尽了庐山面目的神秘多姿,看似朴素的诗句却蕴藏了极其深刻的辩证主义哲理。其实,这一哲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庐山神秘多姿,从每个角度与侧面看都不一样,对一篇文本来说,也是“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同时印证了西方美学接受主义的一个观点: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召唤的结构。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思维的放飞提供必要的平台。但是,如果教师备课时对文本解读存在欠缺,那么教师就很难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难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个更加自由、广袤的空间,所有美好的愿望可能就要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重视文本解读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乃至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提供必要的依据。
    一、提倡立体式的解读。这是一个广泛、全面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正如苏轼对庐山面目的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庐山都显出了不一样的美丽。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在苏轼的眼中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他看到的都是庐山真面,只不过不是同一个侧面而已。对一篇教材,我们也提倡这种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式解读,从文本内容、表达方法、人物形象、蕴含道理等诸方面进行研究,让文本所传达的诸多信息在教师的头脑中汇总、撞击、融合,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比如对朱自清先生《匆匆》一文的教学,考虑到此文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不论是文本内涵还是表达方法,不论是情感内蕴还是哲学高度,每一处都有深究细挖的价值,我在备课时从各个角度对此文进行了探究,同时参照他人的研究成果,掌握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教师这个角度,为实施教学作足了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深式的解读。在当今语文教学界,尤其是小学语文界,关于文本解读一直存在着巨大的欠缺。主要表现在对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赖教参,教师的解读浅尝辄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缺乏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的能力。这种欠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厚度和广度。当学生在解读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教师能否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柳暗花明又一村”?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角度与深度。我们认为,一方面教师对文本应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尽量全面地接收文本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另一方面解读文本要深入、透彻,切忌浅尝辄止。教师应在大量占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遵循一般阅读规律把研读的重点、难点筛选出来进行深入思考,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比如对《匆匆》这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最终把这节课的教学落脚在珍惜时间上——珍惜时间没错,但如果仅仅是珍惜时间就流于肤浅了。在解读文本时,我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最后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讲一个珍惜时光的问题——这一点可以从第四自然段的一连串的追问中看得出来——珍惜时光就是珍惜生命,时光匆匆就意味着人生易逝,那么怎样把学生从“珍惜时间”这个比较浅的层面提升上来,使他们进入珍惜生命这个比较高的层面?为此,备课时我决定引入相关文本辅助学生的深层感悟: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普希金的《一朵小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等,都是想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后来的教学效果印证了我的设计思路是正确的。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师的解读深入了,学生思维的深入才成为可能;只有教师的解读透彻了,才有底气和空间帮助学生透彻地解读。诚然,文本解读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不能成为否认教师解读的理由——否认教师的解读就等于否认了语文教学本身。
    三、提倡有宽度的解读。首先从教师学养这方面来看,宽度决定深度与高度。具体到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这一方面,教师阅读的宽度与深度、高度紧密相连;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角度,遵循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封闭的格局,使师生都能站在一个宏观的开放的视野下看问题,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方面查找资料辅助对文本的理解,丰富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解读,又是一种有宽度的解读。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了解了朱自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相关背景,初步理解力他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无奈、焦灼和苦闷的情感:作为一个只有24岁的进步青年,面对国内纷繁动荡的形势,他追求自由与个性解放,苦苦追寻民族生存与自身发展的出路,但似乎又总是看不到希望,而时光匆匆,生命易逝,作者内心的无奈、苦闷与焦灼就不难解释了。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了作者与文章的写作背景,并把郁达夫、朱德熙、林非等人的评论介绍给了学生,使学生从文本内涵、作者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更加全面的感悟。这样有宽度的解读,就突破了以往解读此文的窠臼,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创造了文本解读应有的价值。
    四、提倡有创见的解读。博采众家之长而又不迷失自己,是教师解读文本时应该特别注意的一点。我们提倡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但并不否定教师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应在透彻、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前提下,在参照前人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既能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提升师生对话的质量,真正使自己担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位置。比如教学《匆匆》,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一般说来,读者对这段文字的认识是:世间万物皆可轮回,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但在备课时我对这段文字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对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于是在备课时我决定,在教学的最后,把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吗?”上课时学生先是一愣,又似有所悟,纷纷发表见解:“一切都是新的,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面对学生这样的认识,我非常感动,也非常惊讶——学生原来可以达到这样的深层感悟!而这无疑是教师在备课中进行有创见地解读的结果。
名师钱梦龙:闫学老师之所以优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解读文本的功力。要想使自己也成为像闫老师那样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实实在在地从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功力入手。读这本书,要探寻、学习闫老师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最后磨炼出自己的解读艺术。







3,《教师之友网》‘教科书评论’专栏,辑存此类文章1425篇,可以参考。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01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201



    [四川李玉龙/浙江蔡朝阳/浙江傅国涌/四川冉云飞/北京《读库》老六/《收获》杂志叶开。。。。做的工作]




=例:

http://bbs.yingbishufa.com/viewthread.php?tid=248094&extra=page%3D3


我本人有丰富的国内外美术教科书[含教参]的收藏,但只有资料意识,缺乏比较/鉴别/质疑的研究能力。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4:58:55 | 只看该作者
二,从读书,读报,读刊,特别是‘读人’中,获得博客写作的个性化的启发。

=先简说‘读’。


例举我个人喜欢的《教师博览》《教师月刊》《读写月报-新教育》这3本期刊中几篇触发思考的文章。









=再说说‘读人’-----‘人’,也是‘书’啊。


链接:‘真人图书馆’活动。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3D1&_dsign=3674e3da


“真人图书”讲述自己的经历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5:34:07 | 只看该作者
==例话:近年外出‘游学’过程中,接触许多专家/名师/编辑老师。。。异地的同行,他们的人格魅力/哲思洞见/学识才情/专业精神给我教益[这是多好的博文素材啊]。




语文教育家/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王松泉先生;
语文教育家/湖南师大周庆元先生;
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湖南师大老校长张楚廷先生;
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
上海华东师大刘良华教授;
广州许锡良先生;
上海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
北京大学刘云杉博士;
杭州师院江平教授;
语文教育家/福建潘新和教授;
浙江潘涌教授;
北京储朝晖博士;
成都陈大伟先生;
湖南黄耀红博士;
网友陈开玖老师;
网友刘尔笑老师;
长沙唐泽霞老师;
长沙罗炜老师;
山东孙明霞老师;
杭州刘发建老师;
湖南民院附小方少文校长;
南通凌宗伟校长;
浙江蔡朝阳老师;
北京窦桂梅校长;
成都范美忠老师;
《教师月刊》林茶居先生;
《读写月报-新教育》李玉龙先生;
。。。。。。。
还有许多见面交流过的同道,也带给我启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7 15:59:20 | 只看该作者
=在有机会当面请教的师长同道中,绍兴王松泉先生/湖南师大老校长张楚廷先生/湖南师大刘铁芳教授/华东师大刘良华先生给我的启发甚多!


王松泉先生:广阔的理论视野,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工作[至今还珍藏着王先生1988年的一封书札];

张楚廷先生:[得到《张楚廷全集》一套前20卷。我被震撼了!!1200万字,一字一字用钢笔写出来!!我决心春节前看完一部分]

铁芳教授:人文情怀,诗意哲思兼具的语言,著作的高产[基本找齐了他所出的著作和重要的论文。];

良华教授:有穿透力的研究工作,率真而有趣味的学者[他的个人自传是我喜欢读的。《叙事教育学》很启发我!]。



合影留念(左起依次为--许锡良,刘良华,管季超,刘铁芳)

http://www.jszywz.com/forum.php? ... D10&_dsign=4e32c43d
许多未曾谋面的名师,也以他们的思想启发了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00 , Processed in 0.0873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