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昌]沈旎:警惕被地域资源绑架的课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27 15:2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程对话3:警惕被地域资源绑架的课程1


——基于地域资源开发课程的误区与对策

武老师:

您好!来信收悉,您在信中提到了二个问题,一是我在讲座中提及现场模拟教学里填写、交流方案的环节,您想知道填写、交流方案与规划能力培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二是我以您执教《探访菊花脑》为例,谈及地域特色类主题,您想知道地域资源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什么是规划能力,如何解读学生规划能力表现目标,以及如何看待规划能力与填写方案表之间的关系,曾经与江苏江阴的包士娟老师有一段课程对话,涉及到这些问题,您可以在杂志上读到《规划不等于填方案》一文或我的博客里读到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10&do=blog&id=582009

您执教的《探访菊花脑》主题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非常好奇,什么是菊花脑。在展示课录像中,看到您带着孩子们一起采摘菊花脑,并教一组的学生用菊花脑做鸡蛋汤,大家共同品尝,布置学生为家人做一道菊花脑菜肴。看到这里,才明白菊花脑是当地的一种特有的植物,围绕菊花脑这一地方特色,您在方案中设计了了采访、问卷调查、实践基地采摘、烹饪、栽培等活动。这是一个以地域资源为主开发的特色主题。

根据地域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是当前资源开发常见的做法。这类主题命名常常是“走近****”“走进****”“探访***”等等,活动方式多为问卷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查资料、导游、制作等。这种主题开发的思路符合资源就近易得的原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无论是将地域资源当作学习内容的素材性资源还是作为条件性资源开发,根据地域资源开发本课程的主题,都无可非议,讲座中提及此类主题,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中发现了以下地域资源开发的误区:

一是把地域资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说起地域资源的开发,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学校,邻近有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或是当地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或是当地自然资源丰富,或是当地的经济有特色,或是当地有著名特产,或学校就位于旅游名胜区,或是当地有名人传说,这些学校或地区地域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产生了一系列主题内容,比如研究海洋文化的、研究当地特产的、研究当地名人古迹的、研究当地风景名胜的、研究当地传说的,研究当地的一道特别的菜等等,甚至于也出现了研究当地婚俗、研究当地有名的酒及酒文化、研究当地跳神习俗的、研究当地佛道教文化、研究王母娘娘等等。也有部分学校会感慨学校边上少了名人、名景、名物、名事,苦于无“名”,课程开发就像少了道主菜似的,让这些学校苦恼不已。有些无“名”可用的地域,甚至会为追求有“名”,故意造“名”,弄出“王母娘娘的诞生地”这样的闹剧。

第二个问题是地域资源的无序开发。

在课程开发的研讨中,也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学校对于**楼的研究持续几年了,把**楼‘挖’翻了,我真再想不出关于**楼,学生还能研究什么?”还有的老师说,“我们学校附近最有名的地域资源就是**湖了,关于**湖的主题,孩子们在小学已经研究过了,不能年年研究这个呀,初中就在小学附近,我们初中地域特色的主题再研究什么呢?如果再研究**湖,会不会和小学重复呢?学生还乐意做吗?”

另外,还存在课程被地域资源绑架的现象。

为地域资源开发地域资源。收集到部分学校或地区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地域主题资源包,有些是事实性知识的编排或整理,比如《我家住在*湖边》等,在编排上,多以景点、名人、特产、或是一种习俗为线索,内容多是一段附图片的文字说明,加上几个引导实践的问题,它不像教学材料,更像是一本景区导游手册,或是特产说明手册。关键是它并未说明这样的事实性知识在本课程中如何“教”,老师如何实施这个主题,学生借助于这些资源达成什么样的能力发展。老师们反映这类事实性知识的集成在教学中并不实用,在网上能收集到很多。这种地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让人质疑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目的,还是服务于资源本身为目的,需要警惕课程被地域资源绑架的现象。



不知道武老师所在的区域在地域资源开发上,是否也遇到了这些问题。

我想,论及地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上述问题,可能要从资源与课程的关系谈起。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包括指向课程内容的素材性资源的开发,也包括支持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条件性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持。但我们还需要清醒的认识到资源本身并不是课程,只有当资源被编织进课程体系,具有教育意味,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载体或实践的内容时,资源才转化成课程资源。资源的转化,取决于精心的设计,设计的前提是目标的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地域资源,进入课程资源体系,旨在发展学生本课程学习的核心能力,而非为地域资源开发课程。

因此,将地域资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时,我们是否能够尝试:

一、澄清对地域资源的认识,扩展地域资源,选择性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实践学习需要实践情境的支持。地域资源因学生身在其中,就近易得成为开发课程的一项优质的资源。但什么是地域资源?是不是仅仅指当地有“名”的人、事、景、物呢?这可能是一个有待澄清的概念。

笔者认为,地域资源不仅仅是指地域内有“名”的人、事、景、物,只要是在地域范围内,学生能够获得,用来形成支持课程教学内容或活动情境的资源都可以作为地域内可能被引入课程的资源,至于它是否是人无我有的所谓“特色”,并不是我们开发与利用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如果资源真来自当地,自然会带有本土特征,不必故意为“特”而“特。如果这样想,我们生活的社区本身、图书馆、医院、银行等社会机构、甚至于学校边的小树木、小竹林,还有学校内的食堂、学校内的空地、操场、包括学校内的老师、学生都有可能作为地域资源,进入课程资源体系,不在乎它是否有“名”,关键是看这些资源是否能为学生本课程学习提供支持。

曾经在无锡的一所学校内看到“一面墙”[1]的课程价值。毕业班的学生需要徒手集体翻越高3米多高的墙面,它成为培育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也曾在一篇《一位老人的传记》的主题设计中发现,教师巧妙地将社区或家中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进入课程资源体系等等,这些做法,扩展了对地域资源的认识,跳出“名”“特”的园囿,发现更多样的地域资源,才能开发出更为丰富的课程。

另外,在地域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还需要有所选择,不是从资源本身的向度来考量地域资源的课程价值,而是站在课程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层面来审视地域资源,需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比如婚俗、跳神习俗、佛道教文化、酒文化等方面地域特色主题有待商榷,进行这方面的地域资源的开发,需要相对谨慎。

当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们也不必把眼光仅仅盯着地域资源,它只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不是唯一的资源呈现方式。这样想,我们才可能具有更为广阔的课程资源视角。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5:23:49 | 只看该作者
二、依托地域资源,开发可持续层递的主题系列。

为什么有些学校或区域会苦恼于地域资源的“一次性”开发,无以为继,也觉得利用得不充分。这可能一方面和开发无序有关,无序开发,存在“一次性”利用,蜻蜓点水式,缺少对资源的深度有序的加工和利用的现象。有些学校在这地域资源可持续、层级、细化开发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比如:

杭州市天长小学《我与西湖》课程开发列表[2]

年级
目标关键词
小课题

三年级
走走看看
西湖旧十景、西湖新十景、西湖的桥与堤

四年级
品品尝尝
西湖名特产、西湖名菜、西湖名小吃

五年级
测测量量
西湖有多大、西湖有多深、西湖的水质好吗

六年级
做做想想
名人故居的改造、西湖桥的维护、未来的西湖




杭州市高银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配置方案[4]

年级






活动内容
钱币博物馆
画画鼓楼
胡庆余堂中药馆
考察历史博物馆
寻找吴山上的楹联

铜雕博物馆
杭州历史博物馆
读读河坊街的楹联
参观南宋遗址博物馆
参观消防大队

走走河坊街
吴山瞭望台
找百年老店
游戏设计
考察髙银美食

尝尝河坊街的小吃
吴山广场玩游戏
红领巾小导游在行动
考察河坊街的手工制品
考察河坊街的“中华医药”

爬吴山
参观于谦故居
“江湖汇观亭”上眺望杭城
绘制河坊街路线图
考察河坊街上的百年老店



比如刘延红老师关于图书和图书馆利用的主题序列设计[5]中,三年级创造班级图书角,是作为项目设计活动呈现的;四年级图书室的利用主题中,图书室是作为学习文献资料查找时的条件性资源进入课程的;五年级参与图书室的管理,又将图书室作为社区服务的载体;六年级我为母校留本书的主题以及图书漂流活动又分别指向项目设计与社区服务的内容领域。在对图书室这一地域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它在有的主题中作为素材性资源进入课程体系,在其它的主题中又作为支持课程的条件性资源进入课程体系。

在我们开发地域资源成为课程资源时,只有系统、深度、有序、多样的开发,才能真正让地域资源成为课程可持续开发的基础,防止地域资源开发“一次性灭绝”开发的现象



三、以学生能力目标为序列,深度开发地域课程资源。

利用地域资源开发课程时,我们需要清晰地意识到,开发地域资源的目的是服务于学生本课程核心能力的发展,不仅停留在系统掌握当地的地域文化知识,更不以帮助当地整理地域资源为目的。因此,在主题结构设计上,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目标为线索,而非以地域资源的事实性知识结构为线索,比如历史文化背景、当前现状、种类、发展前景等。

在以能力目标为序列,深度开发地域课程资源方面,有些学校做了积极的探索。比如:

首义文化小导游主题规划[6]

一、主题背景:

红楼管理处、辛亥革命纪念馆是我校长期合作的教育基地。这些场馆免费对游客开放,加上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游客激增,导游资源无法满足需要。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拟与纪念景点长期合作关系,在我校培养一批学生小导游,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挖掘辛亥革命纪念地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二、活动目的:

1.参观辛亥革命纪念地,建立首义文化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以纪念地为资源依托开展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化对首义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实地考察辛亥革命纪念地,观察导游范例,了解导游工作特点。

4.进行导游工作的培训,创造职业尝试的机会。

5.与纪念地单位合作,按计划,学生分组担任小导游工作,开展职业体验与社区服务。

三、分年级主题规划:

1.初一年级参观辛亥革命纪念地,建立首义文化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体验参观学习的方法和基本步骤。并以纪念地为资源依托开展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2.初二年级研究导游工作的特点,并尝试为校内三年级同学的参观活动提供导游服务。

3.初三年级观察导游范例,了解导游工作特点,并与纪念管理处合作,进行导游职业体验和服务活动。



新河街小学春游植物园活动设计[7]

组织学生到武汉植物园参观,各年级依托植物园的地域资源设计了各年级学生能力发展目标及活动内容

四年级植物考察活动设计(社会考察能力)

活动目的:利用春游植物园的时机,进行植物种类的调查,制作介绍植物园植物种类的手抄报、墙报、图片、小册子。

活动步骤:

1.查找植物园的资料,了解植物园的地理位置、植物的种类。

2.学习记录植物种类的方法。

3.实地考察,通过绘画或摄影等方式记录3-4种植物外形,或采集植物叶片。

4.根据记录,通过书籍、网络或采访了解所记录植物的种类及习性,制作叶片标本,也可以查找与这种植物有关的趣味故事。

5.整理资料,制作手抄报、墙报、图片、小册子。

五年级摄影活动设计(项目设计能力)

活动目的:利用春游植物园的时机,进行植物及活动场景摄影,举办植物园活动的摄影展。

活动步骤:

1.查找植物园的资料,了解植物园的地理位置,并查找春游当天的天气状况。

2.学习在不同光线下植物摄影及活动场景摄影的技巧。

3.实地考察,拍摄植物及春游场景。

4.整理照片,形成主题,为图片配上文字说明。

5.组织春游植物园摄影作品展。

六年级公益服务设计(社区服务能力)

活动目的:六年级同学带领一年级小同学参观植物园,体会为他人服务的过程

活动步骤:

1.查找植物园的资料,了解植物园的地理位置,并查找春游当天的天气状况。

2.和一年级教师交流,了解一年级学生春游植物园服务的需求。

3.分组,明确服务对象,了解一年级小朋友情况:姓名,习惯,身体状况。和一年级服务对象进行预备性接触。

4.了解植物园植物的种类、习性,确定参观路线,做好为一年级小朋友植物园导游的准备。

5.老师提供服务手册,明确带领一年级学生参观时的注意事项。

6.带领一年级小同学参观植物园。

7.收集并向六年级学生反馈一年级小同学评价服务的情况,六年级同学对服务状况进行反思。

您执教的《探访菊花脑》主题活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域特色资源开发进入课程的例子,也是我当时说基于地域资源的课程开发要审视我们是用“学生能力服务于地域特色还是利用资源特色服务学生能力”的原因。

您不妨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审视您的主题设计与实施,我们的开发课程是以菊花脑这个特产本身为主题的结构线索,比如菊花脑的认识,菊花脑的种植,菊花脑的功能,菊花脑的菜肴等来结构课程的,还是以学生能力目标序列为开发线索。这样的地域资源开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而找到地域资源更有效的开发路径和策略。

我想在基于地域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重要的也许不是说出了什么是绝对正确的,而是提醒了被忽略的”[8]

顺致秋安!

沈旎敬上

2013年8月23日



[1]参阅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查立舫 汤俊才《一面墙的课程价值》



[2]摘自杭州市天长小学花莉萍《基于差异教育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架构》

[3] 本案例由山东省文登讪文登市张家产中学王钦芳老师提供。

[4]摘自杭州市高银巷小学叶青《借助周边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探》

[5]摘自湖北省武汉小学刘延红《图书室的利用》说课课件

[6] 此案例根据武昌区首义路小学、首义路中学提供的相关案例整理。

[7] 此案例根据武昌区新河街小学提供案例整理

[8]摘自林少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由教育的高贵精神》第17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0:40 , Processed in 0.1277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