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挥大师阿巴多:每一个瞬间都想让它停下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 11:5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指挥大师阿巴多:每一个瞬间都想让它停下来
2014年01月22日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陈晨






这位继卡拉扬之后公认最伟大、最著名的指挥大师于昨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离世。接触过阿巴多的人无不对其腼腆谦和的个性印象深刻,而音乐上的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同样与卡拉扬形成鲜明对比。


■ “帝王级”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辞世
■ 享年80岁
克劳迪奥·阿巴多 (Claudio Abbado)1933.6.26-2014.1.20
1933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曾任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艺术总监,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艺术总监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阿巴多于昨日因病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离世,享年80岁。
2009年9月琉森音乐节开幕,阿巴多精神矍铄地站在了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舞台上。 高尚 图
克劳迪奥·阿巴多2000年罹患胃癌之后,身体状况起起伏伏。常因身体有恙取消演出,乐迷及媒体也逐渐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当去年8月的琉森音乐节之后,他取消了包括日本巡演在内到年底的一切演出,也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可没想到,8月26日琉森节日乐团的舒伯特的“未完成”(即第八交响曲)竟成绝响。这位继卡拉扬之后公认最伟大、最著名的指挥大师于昨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离世。据报道,他走得十分安详,家人围绕身旁。
意大利首相Enrico Letta发表声明称,“他的天赋,他的贡献,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所得到的国际名誉,以及出色的结果将在未来延续,成为全世界音乐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胃癌改变音乐与人生
昨日记者致电阿巴多曾经的亚洲代理Jamie,对方提及阿巴多便泣不成声,“我昨天下午突然想到他,那个画面是他在说‘来不及了’,我也不知道‘来不及’什么,今天就得知他去世的消息……”Jamie曾与阿巴多一起在北京挤过地铁,阿巴多2009年在国家大剧院连续6天的演出每天都选择地铁为前往的交通工具,而且他都选择站着。而其实亲近的人都知道,那是因为他的胃病实在严重,不宜坐。
2000年被查出患有胃癌之后,阿巴多切除了近一半的肠,大半个胃,昔日一头黑发、志气昂扬的指挥家被折磨得形容枯槁。生活上的饮食被规划为必须每隔两个小时吃少量的东西,为了疗养,阿巴多搬到了撒丁岛,屋内挂满埃贡·席勒的作品,抽象、易碎的画面描述着让阿巴多着迷的时代——世纪之交时期的维也纳,那里曾住着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马勒。在此之前,阿巴多人生已足够辉煌,虽然他至今被视作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阿巴多1933年6月26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一个音乐家庭,早年学习过作曲、钢琴和指挥。他真正成名是接掌了世界交响乐团无冕之王——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一职,从此他手握的那根指挥棒简直等同于古典音乐王国的最高权杖,况且他还是从指挥帝王卡拉扬手里接的棒。当时同期的竞争名单中包括巴伦博伊姆、梅塔、穆蒂、马泽尔和海丁克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56岁的阿巴多当时算是其中名气最小、资历最浅的。柏林墙倒塌那一年,阿巴多的当选令世界大跌眼镜。大概因为卡拉扬太过专制,乐手们急待新的风气来唤醒乐团的活力。接触过阿巴多的人无不对其腼腆谦和的个性印象深刻,而音乐上的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同样与卡拉扬形成鲜明对比。在纪录片《阿巴多在柏林的第一年》中,我们仍能够重温当时的阿巴多,是一位民主而循循善诱的指挥,活生生地超脱于指挥台,而这正是熬过30多年高压政策的柏林人想要的。
而一场胃癌成为阿巴多音乐生涯的分水岭。手术非常成功,癌细胞没有扩散,但丧失大半消化系统的阿巴多大多数时间不得不依靠导管补充营养,进食极为困难缓慢。
但他在艺术上的追求则更上一层楼。在音乐风格上,所有乐迷都发现了他的改变——深沉、温暖、慈悲,又带着超脱的释然,虽然处理方法上还是老派的,音响层次厚重集中,意境上朴素纯净,带着掠过荣华浮光后的宁静与单纯。尤其在马勒交响曲的造诣上具有格外的权威与说服力。
事业上,他虽有欧盟青年管弦乐团和古斯塔夫·马勒青年乐团两支节日乐团在麾下,但仍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音乐王国,2003年他创建了琉森节日乐团。不同于一般传统的节日乐团,阿巴多坚持在琉森节日乐团中启用音乐素养最高,以及与自己最为亲密的乐师,于是来自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等名团的阿巴多精挑细选的“老兵”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琉森,这一年,他们演出了马勒第二交响曲。音乐会结束后,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乐手们全体拥抱在一起。“这是音乐赋予我的力量。”阿巴多在音乐会后说,“生病成了好事,对我的音乐、我的生活、我的孩子,一切的一切,使我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事物了。我给自己多留点时间,沉浸于平和状态中,多多学习,因为我意识到以前知道得太少了。”
阿巴多曾担任史卡拉歌剧院院长,在26年后的去年10月31日重返剧院,演绎了马勒作品,演出结束时,他收获了15分钟的欢呼和掌声,当然还有很多花。
评者认为,作为指挥家,阿巴多与乐团成员保持一种特殊关系,他给予每个成员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阿巴多提倡的聆听与众不同,他不仅让观众去聆听乐队演奏的声音,还要他们体会曲目演奏之前和之后的那些“无声”。
阿巴多对自己录制的唱片也有评价。“听我所录的乐曲,我知道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谦虚之后,他指出,上世纪80年代与维也纳爱乐合作的贝多芬交响乐,在当时并不算坏,但后来与柏林爱乐合作的要好很多。关于马勒的交响乐,他说,与芝加哥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都合作过,“我听了很多次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奥,天哪,真的不好,还是与柏林爱乐的更好。”

中国音乐家的“恩师”
阿巴多对于古典音乐的贡献还在于对青年音乐家的发掘和培养。当年得他赏识的前妻穆洛娃是当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女王”;他的助理指挥丹尼尔·哈丁年纪轻轻已经跻身当今最当红的“世界三大青年指挥”行列。阿巴多来华次数不多,仅到过北京两次,不过他与中国音乐家颇有渊源,不少音乐家曾与他合作,感受到他音乐和为人上的魅力。
中国的“天才钢琴少女”王羽佳的才华便深得阿巴多赏识,这位快手又叛逆的青年钢琴家2009年得阿巴多“钦点”担纲琉森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的独奏,以往这可是波利尼那样的大师才能揽的活。之后,她与阿巴多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唱片为她赢得更多注目的眼光。去年王羽佳来沪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还不忘回味阿巴多的“霸气”,“和阿巴多那次录音是一遍过,我印象很深。他从头到尾都不怎么说话,也从不看我,也不给我任何的指示,我就只能从他的肢体语言去理解他要的东西。当时录的时候我还挺着急的,但录完我知道我做到了。”
大提琴家王健因与阿巴多及柏林爱乐合作录制勃拉姆斯《小提琴和大提琴双协奏曲》唱片成为首位与大师合作录制唱片的华人音乐家。加上大大小小的演出,王健与阿巴多有过不少合作。“阿巴多毫无疑问是卡拉扬和克莱伯之后唯一能称得上‘帝王’级别的指挥家,我作为一个演奏家,能够成为第一个与其录音的华人,这是至今都感到自豪的事。”
“他不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他的音乐中充满温暖、优雅、清新的感觉;排练时很少说话,都是用手和表情带动乐手。那场病使他的音乐转折和升华。你看他早期的录像,年轻时候是犀利和帅气的,这和他上了年纪之后的升华和含蓄不同。”王健回忆说,“我们在他生病前后都有合作,生病前的音乐是热情和激动的,排练时他会比较多地来指导我;他病后的音乐,变得更温暖,有深深的感恩,他的指示中充满坦然、慈祥、感恩。生完病后的合作,更多了几分随意,他可能并不与我在音乐上想法一致,但他特别随和,他听到我的处理后说:‘我们可以试试这样’,非常随性地‘走到哪看到哪’,带着一份新鲜,不管怎样都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录制唱片是在他生病后不久,这对我个人而言非常珍贵。因为他刚刚活过来,那种温暖和感恩的感受特别强烈。”
上海小提琴家王之炅曾多次受邀参与琉森音乐节的演出,她印象中的阿巴多沉默而谦和。“他是一位不太说话的大师,很难听到他说几个词,但是排练中他的意图能够非常清晰地传达给乐手。他的音乐是一种感染力,而不是煽情,这是很少有指挥能够做到的,而且他给予的启发能够让你满足他的所有要求,这一点没有亲身跟他排练过的人是难以靠语言去体会的。”王之炅一再强调阿巴多的好脾气,“他对每一个人都非常客气,在乐队里你也从来不可能见到他发脾气。乐团里的成员都把他当作家长一样看待。”
2009年,阿巴多携琉森节日院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连续演出6场,如此规模在古典音乐市场堪称“奇迹”,当年,来自上海、沈阳、香港、杭州的乐迷们就以他“下次来中国不知道什么时候”为理由相约集体北上一睹大师风采。当年连着听了4场音乐会的乐评人王纪宴说,“每一场都充满了难忘的瞬间。任何话语在此刻都是苍白的,每一秒钟都在被他吸引,陶醉。美的瞬间多得不可胜数,每一个瞬间都想让它停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1-15 14:55 , Processed in 0.0665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