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本课程莫成“山寨课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夏维波
近年来,市场上突然流行一类外形时尚、功能齐全、价格低廉的手机,名曰“山寨手机”。从网上了解到,“山寨手机”乃杂牌手机之戏称,即没有自己的技术,完全靠攒件组装,在手工作坊类的小工厂生产的手机。
由“山寨手机”联想到目前一些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开设的五花八门的校本课程,因其质量不高、开设随意、缺少监控,似乎也不妨可以戏称为“山寨课程”。其表现特征有四:
其一,开发随意。许多学校开设选修课,没有明确的目的,未经科学的论证,完全从教师的特长和兴趣出发。教师喜欢唱京剧,即开设“京剧赏析”;教师喜欢厨艺,就开设“厨房里的化学”;教师喜欢修家电,就开设“生活中的物理学”。当然,也有从学生兴趣出发的,学生喜欢看电影,教师就开设“现代西方影视欣赏”。
其二,内容芜杂。课程设计应有一定的基本模式,背后需要有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作指导。而目前的校本课程内容芜杂,有些学校一个年级一个学年能开设一百余门校本课程,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许多方面,但却很少有人追问一下开设的理由和必要性。
其三,组织拼凑。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有一定的规律,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组合性。目前许多校本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东拼西凑,甚至是网络资源的拼盘,没有内在逻辑或心理的顺序或直线、螺旋的层次。
其四,运行不稳。由于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短期行为,其运行也并不稳定。教师或一时兴起,或为完成任务,准备十节八节的校本课程,有的校本课程甚至是“沙锅里捣蒜——一锤子买卖”,这次开设之后,不知道下次开不开。
“山寨课程”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必要的课程规划,随意性强、不正规,出现这种情况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但是,如果一门课程的开设不考虑目标,它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基于这一想法,我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经验,但是不能简单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的兴趣不一定是学生的发展需要;校本课程开发也不能简单地从教师的特长和喜好出发,教师的特长和喜好与课程目标并不是一回事。没有明确和科学目标的校本课程,表面上对学生没有什么害处,但实质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学校和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应该正确认识并努力超越校本课程开发和运行初始阶段的不完善,积极研究改进对策。为保证和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不妨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目前,大多数教师已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但很多人并没有接受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要想开发高质量的、有意义的校本课程,专项的、高质量的培训是必要的前提。让学校课程管理者和教师了解课程编制、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的一些基本知识和规律,才能使每个校本课程的实施者知而后行,知行合一。
第二,课程集体审议机制。美国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集体审议的方式,就是要对共同要素进行慎重思考并协调。他建议成立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和课程主席组成的“课程小组”,由课程主席领导,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集体审议,作出有关课程的各种决定。这个做法不妨借鉴,但关键是要落到实处。
第三,借助力量合作开发。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一项大的工程,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使是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妨走合作开发的路线,最好能够借助高校的学术力量。另外,还可以尝试搞校际课程、区域课程,进行联合开发。
第四,借鉴引入优秀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如果学校的校本课程一时开不起来,为配合学分制的需要,不妨使用国家或地区提供的选修课程,引入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可以引进外校、外省或外国的优秀课程。经过检验的外部优秀课程,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即是校本课程。
第五,优质课程形成品牌。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把握质量,不盲目追求数量、形式。一个学校首先要着力开发几门主打的校本课程,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些优质校本课程要有自己的特色,适合校情,而且使之成为学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同时,一些学有所长、业有所精的教师也要有自己的品牌课程,并使之成为自身发展和业务精进的标志。
学校和教师要大胆、理性、稳健地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提高其质量,提升其价值,而不要把校本课程开成缤纷时尚、拼凑组装、质量堪忧、一次性消费的“山寨课程”,学校也不能流于形式,成为大量拼凑“山寨课程”的“山寨作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