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参考文献】:读报评报,大有学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0 11:4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jssh365.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93&extra=page%3D1&_dsign=22d63eae




读报评报第二期(同题导语对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bc7aeb01019t9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bc7aeb01019t93.html



第一则:西临高速车祸
报纸名称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华商报
昨日中午
连霍高速临潼段西安往渭南方向距临潼出口约两公里处。
发生9车连撞事故。
事故导致3死4伤,堵车十余公里。

西安晚报
昨日中午12时许
西临高速距临潼收费站2公里处。
发生9车连撞事故。
造成3人当场身亡,4人受伤。事故发生后,西临高速一度封闭封闭,直至下午4时许现场清理完毕后才恢复i通行。
三秦都市报
10月19日中午12点30分左右
连霍高速西安到临潼段,距离临潼收费站2公里处。
八车连撞事故。
造成3人死亡4人受伤。
自评:三家报道都说明了时间、地点事件以及情况怎么样了。就时间报道而言,三秦及西安晚报更为详细,准确。但所报道的“八车相撞”与其他两家不同,所以其真实性有待考察。
第二则:我国海上维权演习
报纸名称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华商报
昨日上午
在舟山以东的海空域
东海舰队联合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组织进行“东海协作-2012”军地联合海上维权演习。
执法船东海“被撞”,我军舰紧急支援。
是最近几年兵力出动规模最大一次的演习。
西安晚报
昨日上午
在舟山以东的海空域
东海舰队联合农业部东海区渔政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
组织进行“东海协作-2012”军地联合海上维权演习。
巡航中,我船只遭遇干扰,请求支援。

三秦都市报
深秋
东海某海域
海监,渔政部门组成的海上维权力量。
正在进行专项维权巡航。


自评:就报道而言,华商报和西安晚报的时间和地点更为准确,就行动部门也更为详细,整片导语都比三秦报更详细,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详细情况。
第三则:公款吃蟹
报纸名称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华商报
17日上午8点32分。
在浙江桐乡当地论坛发帖。
网友“枫杨树”,公证处的领导。
去阳澄湖吃了八次蟹,公款报销16万。

帖子还透路桐乡市公证处的主任,年薪八十多万,而普通员工只有三四万。







西安晚报
近日
浙江桐乡公证处
网友,公证处领导
去澄湖吃了次螃蟹,公款报账16万元。

桐乡审计局办公室主任表示,网帖上的内容基本是真实的。







自评:时间上,华商报报道更为准确,明确说出几点几分,对于地点华商报说的是论坛上,而西安晚报说的是公证处,对于人物与事件所报道的差不多,说明事情的真实性.而结尾九华商报而言将主任工资与普通员工对比,突出差别,引发人们思考;西安晚报以审计局主任的话表明事件的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更强.




第四则:前三季GDP增长
报纸名称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华商报
昨日上午
在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张晓光
前三年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568.34亿,同比增长12.7%。


西安晚报
昨日
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568.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比前季度全国7.7%的增幅高出5个百分点。


三秦都市报
昨日

陕西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张晓光
就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9568.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7.


自评:华商报和西安晚报都将事情的地点报道出来,而三秦报没有,相比较,前两家报道更为具体.西安晚报的人物没有报道,而张晓光的身份是很有价值的,应该让读者知道.就事件的经过三秦更为详细,但有点累赘,所以我认为西安晚报报道最好,全面且不多余.

第五则:“十二五”规划
报纸名称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华商报
日前

国务院
已引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并要求各地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晚报
日前

国务院
印发的《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描绘出我国卫生事业令人期待的“十二五”发展蓝图。



三秦都市报
日前

国务院
已引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并要求各地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自评:都是据新华社电,所以华商报和三秦内容一模一样,这属于通报。西安晚报在what上,结尾说描绘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蓝图,有些个人对美好事物期许之情。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46:34 | 只看该作者
   读报评报第三期(同题新闻比较)一:挪用公款买豪车
报纸名称
华商报
西安晚报
  三秦报
报道内容




标题是“业务员挪用230万一年换11辆车”,导语进行概括性描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以“公司账户上几百万让他动心”为小标题2以“编造亲戚嫁到国外的谎言骗同事”为小标题3以“挪用的230万元仅能还回23万”为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下进行详细解释。形成并列结构。并附有照片
标题是“老板司机挪用230余万给自己买11辆豪车”,内容分别分为三个部分,以“230余万公款被司机挪用”,“百万公款买豪车享受驾驶快感”和“曾骗同事豪车是亲戚送的”三个小标题下进行详细解释。也附有照片。
标题是“董事长司机挪用公款过“豪车瘾””,并附有小标题说明买的车都有保时捷,奔驰,捷豹,宝马等豪华品牌。报道内容一口成气,按照时间顺序,先从2009年王某怎样进入公司,到2010年王某开始挪款,到最后的“昨天”王某被抓。附有两张照片。
评价:华商报和西安晚报都采取并列方式进行报道,标题都用数字说明,非常真实,内容详细。但是华商报说的是“车”而非“豪车”,豪车更能凸显出其挪款之多,用词很好。三秦报没有用数字进行介绍,所谓数字更具有说服力,所以西安晚报标题较好,文章华商报更好,有层次感,减少读者压力。

第二则:奥巴马与罗姆尼终极辩论
对比报纸:华商报,三秦都市报
华商报题目是:终极辩论中国是伙伴也是靶子,三秦是:奥马vs罗姆尼2:1,附有小标题详解。题目上华商报借助“中国”吸引读者眼球,激发中国读者兴趣;而三秦以比赛形式,突出结果奥巴马占上风。
内容而言,华商报由“小徐看美国”“今日3问”“重要辩题”“美媒看三辩”“有此一说”“图解美国”以及宣传广告组成。内容涉及方面丰富,从不同角度去完善信息,但最核心的三辩内容较少,而且背景信息太少,花边信息过多。三秦报由“盘点终极辩论九问”“奥巴马赢得第三局”“强力反击罗姆尼”及对华态度。总的来说,突出主旨,就辩题而言,信息量丰富,有关键词“强”“优势”等词。

第三则:“虐童事件”
对比报纸:华商报,三秦都市报
华商报内容详实,三秦报内简洁,可属简讯。华商报题目以“浙江温岭虐童幼教师被拘捕”,从“网爆猛料”到“老师回应”到“最新进展”,非常清楚报道事态发展,以“震惊”“气愤”的情感词语,突出幼师的狠毒,以及作者私人感情态度很无耐。三秦报内容简洁,知识构成简讯,两者比较而言,信息缺失。就本事件而言,我想说虐童事件体现的不仅有教师本身师资水平,透漏出我国幼儿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第四则:NIKE鞋的双标准
对比报纸:华商报。西安晚报
华商报以发言人刘健的话,有根据性的表达中国市场不满的声音,道出其被罚款的原因,但只是单一的信息报道,没有展开评论。西安晚报前半部分基本相同,它突出在于除了淡淡的事件外,还延伸了生活中遭遇这一坑害事件,针对这一现象发表观点,这样就给读者朋友们很好的说明并解读报纸,所以这一事件报道上看,西安晚报相比较而言比华商报更好。

第五则:石原称辞职并组建新党
对比报纸: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
三份报纸都客观叙述事实,但都包含讽刺之情,混淆历史,搅乱事实,都有种厌恶之情。从内容组成来看,西安晚报和三秦报几乎都从石原新闻发布会到新党组成合作,其子购买钓鱼岛来报道。区别在于,西安晚报有专家的点评语录,国际观察员进行点评更为全面;三秦报则补充政客对石原的消极评价。总的来说西安晚报内容更为详细,相关链接多,有利于读者理解。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47:16 | 只看该作者
读报评报之十八大特辑

外媒
美国:《世界日报》社论称,习近平在18大上台之后,即刻开始了后十八大时代。从大陆的各方反应来看,还是正面信息居多。首先是最高当局反腐动作很大;新班子强烈传递不干事不作为的风气难以继续下去。这些变化,是习李新体制的“改革征兆”。
英国:伦敦11月15日电北京时间15日上午(伦敦时间15日清晨),中共中央新一届领导机构产生,7名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集体亮相与中外记者见面,英国媒体对此纷纷报道。《每日电讯报》连发5篇文章。题为《中国强有力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亮相,开启政治新纪元》的文章介绍了7名新常委的简历,并详细介绍了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从政经历。该报记者还发回对中国专家、学者及普通民众的采访,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新一届领导集体的观感和期待。《泰晤士报》刊发了习近平及其他新常委的大幅照片并逐一介绍。路透社的报道说,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从9人减至7人,有利于在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决策一致。报道指出,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中共对领导中国人民已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自豪而不自满”,他还特别把党内的腐败问题列为中共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首,提醒全体党员对此要“警醒起来”。报道分析说,中国的政治改革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德语国家:维也纳11月15日电此间媒体迅速报道了中共十八大产生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奥地利《新闻报》的标题是《中国:习近平成为中共新领导》,《标准报》的标题是《北京党代会:习近平是新的领导人》;德国《世界报》的标题是《习近平接掌中国权力》,《法兰克福汇报》的标题是《德国,快醒来!世界大国中国有了新领导!》欧洲媒体均在其网络版对中共十八大产生的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及时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报道。并报道说,当德国人还在熟睡之际,中国的新一届领导开始掌权。今后10年,他们不仅将决定中国的命运,也将越来越多地决定世界的命运。这些欧洲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的发言简短而有新意,没有多少空话和套话,强调要从严治党,要解决腐败问题以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习近平强调,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他希望各国记者为增进中国和世界的互相了解多作努力和贡献。报道认为胡锦涛不再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成为本次党代会最闪亮的“看点”之一,给中共政坛带进了一股新风,历史意义不同凡响,也为未来的中共领导人立下“高风亮节”的新规,为中国政治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澳大利亚:堪培拉11月15日电 15日,澳主流媒体及时报道了中共十八大胜利闭幕的消息,并继续关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产生。澳广播电视新闻频道全程直播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媒体的见面会,并同时连线其驻北京记者与澳外长卡尔以及澳中国问题学者进行现场评论。报道指出,中共领导人这次换届不仅对中国人来说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是重要的。中国很可能在今后不久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新闻频道同时播放了中澳关系发展的一个短片。澳外长卡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对澳并不生疏。习近平讲到中国要更多地了解世界,而世界也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显示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的自信。澳国际安全专家蒙克、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所基特等澳知名学者认为,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是稳定的,将会奉行“现实主义的道路”。此外,澳学者认为,中国在外交上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将是“一个考验”。
:日内瓦11月15日电 15日,瑞士媒体积极报道中共十八大闭幕。法语地区主流媒体《时报》称,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习近平的就职讲话务实、易懂、贴近百姓,没有回避问题,也无空洞乏味之语,受到民众欢迎。他坦承新一届中共领导集体面临众多挑战,其中包括腐败现象和滥用职权问题等。新领导人宣称将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生活。《日内瓦论坛报》称,习近平的讲话坦诚、务实,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新风范,尤其提到了包括腐败在内的诸多挑战。新一届领导集体将肩负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经济转型和管理国家的艰巨责任。14日晚,中国驻瑞大使吴恳在苏黎世做客瑞士国家电视一台并就中共十八大会况接受了《时事评论》节目的直播专访。吴大使介绍称,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清正廉洁作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工作。党和政府将继续采取一系列整治腐败的新举措。
日本:新华侨报网文章《“中国再出发”尤须提振社会信心指数》称,中共“十八大”后,中国新领导层几次平实、坦诚的讲话和举动,赢得各界广泛认同,社会信心得到提升。“后十八大”时代“中国再出发”呈现良好状态,是中国之机遇。文章称,十八大及其新领导团队的“新气象,新誓言”给了中国社会一次有长远意义的充电,人们跃跃欲试的热情和期待喷涌,期盼中国步入团结进取氛围更浓的“后十八大”黄金时期。文章称,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气象正展现在中国高层政坛。“平常的声调、平实的语言、平实的工作作风,就是不同平常”。细节彰显进步,个性主导思路。文章称,外界舆论专注于观察新领导团队“不同平常”的特质:一是下过乡挨过饿,都有自己的吃苦和奋斗经历;二是见证过文革,成长于改革开放,懂得中国需要什么;三是“草根情结”,从基层干起来,更了解民生疾苦;四是有丰富的学习经历和专业背景,并兼备国际视野;五是多数有发展经济、驾驭危机的实战经验和出色业绩。政策取向“亲民”,特别关切民生。求真务实,崇尚艰苦奋斗精神。
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从改革30年看习李时代的方向》称,随着中共十八大换届结束,海内外媒体对新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备加关注,试图借此以继续端倪、猜测出新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新领导集体给中国未来带来什么变化、影响,以及有什么新执政思路及前进方向。中共十八大新选出的领导层出现一个新现象,“伤痕文学”生动反映出的“知青”一代,现在上台领导全球人口最多、经济居第二位的超级大国。他们在七名政治局常委中占四位(包括第一、第二把手习近平和李克强),205名中央委员中占65位(占31.7%),相信他们自己吃苦的经历能加深对社会的了解。
菲律宾:马尼拉11月15日电中共十八大闭幕和领导人换届引起菲律宾社会高度关注。菲律宾外交部15日发表书面声明表示,期待建立积极、和平和稳定的菲中关系,双边政治关系将得以改善,两国经济合作以及人民间的交往继续繁荣。菲律宾所有网络媒体均在第一时间报道了中共领导人换届的情况。菲最大报纸之一《菲律宾星报》总编、资深媒体人安娜·帕敏图安女士表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向世界发出最强音,在未来10年,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的重要力量!菲华文媒体《世界日报》发表题为《美丽的愿景一定能够实现》的社论,祝贺中共十八大胜利闭幕。社论指出,新一代的领导集体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奔向小康,把中国建成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菲律宾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广播公司前驻华首席代表齐托·罗马纳通过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的现场直播,全程观看了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和媒体见面的情况。他表示,平稳有序的领导人交替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将得以延续。习近平关于反腐败的讲话表明,他的首要任务是改善政府管理,维护政治稳定。
以色列:特拉维夫11月15日电 15日,在中共十八大闭幕和十八届一中全会召开之际,以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耶路撒冷邮报》发表中国驻以大使高燕平题为《中国的繁荣之路和对以色列的机遇》的署名文章,文章在该报英语网站同时刊登。文章表示,中以关系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已成为以色列全球第三大贸易伙伴和亚洲最大贸易伙伴。两国未来有望建立自贸区,这将给双方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实惠。
小结:外媒善于观察领导人性格、背景、细节等,从而预测政治方向。在报道上视角独特,情绪冷静。例如:
【国进民退中的中国私企】过去十年间,大型国企与私营企业间的冲突在中国日益频发,而胜利者往往是国企。政府内外对是否需要遏制这一趋势的辩论延伸到了“十八大”上。胜利往往属于国企的事实似乎与改革开放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道而驰,面对冲突,国企私企不应一视同仁吗?
【“十八大”与中国社会转型】全新形势对中国即将出炉的新执政团体构成严峻挑战。中国执政党能否在形成合理的内部机制的同时,保持强有力的执政能力,将决定未来转型条件内部机制与执政能力被视作对立,不尽合理。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存在。就像十八大对前一段时间备受关注的自称民主主义的“新左派”与“改革派”的论辩所给出的回应:完全西化和复古的僵化体制都是不可取的一样,两者间也存在平衡点。对自身的审视,始终是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FT中文网)
1.记者会上,等习主席和其他新领导人的时间较长。讲话不长,连翻译仅15/16分钟。对其他六位新同事的介绍稍微简短了些。风格平实,口语,常人听得明白。开场白一句「让大家久等了」,而没有“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明媚的春风中,我们相聚在美丽的....”。也没停顿给台下留出鼓掌空间。新人新政,从平实直白的语言开始,上行下效。旁听国内官场会议,假大空充斥,官员发言多提高声线求取掌声。正常的公共政治生活,语言正常化是一个前提。中国最高领导层实现“有序权力交替”。胡锦涛“裸退”备受赞许,中国正式进入“习近平时代”。外媒关注到中共新领导团队均下乡挨过饿,政策亲民。舆论看好后十八大时代 变革已经开始
2.十八大上记者百态十八大受关注程度之高可谓空前,每场记者会现场都能看到让人赞叹的各种“长枪短炮”。11月12日下午,“十八大”新闻中心举行了第四场也是最后一场中外记者招待会,来自发改委、住建部、环保部、人社部的官员围绕民生领域各项问题回答媒体提问。由于民生问题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本场记者会到会记者人数空前,提问格外踊跃。虽然如此,但大会主持人和嘉宾或许因为经历了前几场记者会的“锻炼”,反而放松了许多,全场台上台下互动频繁,交流坦诚。除了提问的记者,摄影、摄像记者也抓住机会记录这次空前开放的党代会,为大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素材。在记者会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半小时时间里,不少镜头也对准了这些“记录者”。中国新领袖走后。中外记者们涌上台寻宝,抓拍七位新领导人出场时站立的地上标记。历史一刻! 见面会后,记者在抓拍红地毯新领导人站立时的号码标记。
中媒
环球时报:十八大讲述了一个可信的明天
新华网:权力平稳交接系中共更加成熟的标志
新京报:向人民承诺 为人民履责
人民日报:担当历史使命的坚强领导集体
光明日报:新的领导集体引领新的伟大征程
晶报是的,天底下“人民”最大
新华社:坚持从严治党须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中新网12月6日电海外华文媒体持续关注“后十八大时代”,舆论对中共新领导层近期的一系列举措十分赞赏,普遍认为,中共新一代领导层有共同特质,具有“草根情结”,在政策取向上更加求真务实,中国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大公报》文章称,亚洲哨兵咨询公司负责人、前法国兴业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奎尔说:“减少鲜花和地毯的花销很小,但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变革已经开始。”称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确定,2013年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任务包括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等,直指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就业、社保、住房等难题,凸显出习近平对民生的重视。
《文汇报》文章《“中国梦”背后的“道路自信”》称,中国是一个大国,“治大国如烹小鲜”,把握“火候”最重要。中共十八大报告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沿着这条路,“中国梦”已经越来越接近,为梦想变成现实,“梦之队”接过接力棒,已经开始关键的一段赛程。中共是一个务实、理性的政党,也是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土地、对中国国情了若指掌的政党。(香港)
《旺报》新闻评论称,习近平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屡次发言都让外界高度关注。他第一次以总书记身分在人民大会堂亮相,讲话格外侧重“回应人民的需求”,同时展现大国领导人气度。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多项改作风新规,刀刀见骨,直指大陆官场陋习陋规,这些作为让外界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且抱持着或多或少新的期待。(台湾)
小结:中国成千上万的平面与网络媒体报道同一,积极主动与新华社、《人民日报》看齐,同样的标题、图片、文章、大红色、媒体同声。例如:
11月1日上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隆重推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多版本、全媒体报道专题,人民网首页同时开辟报道专区,浓墨重彩喜迎十八大。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十八大系列报道,从6月份开始,报道不断升温,吸引了亿万网民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十八大专题突破以往大型专题的布局模式,创新性地编排了“焦点版”、“现场版”、“深度版”、“高清版”、“访谈版”、“互动版”、“微博版”、“手机版”、“资料版”、“多语种版”等十大版本,组成强大的报道矩阵。专题页面采用“屏幕适配”和“延时滚动”等最新网页技术,网民可以在不同版本之间自由切换,新颖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专题内容丰满、充实,既有对大会议程、日程的滚动播报,也有对十八大代表风采、履职情况的热切关注,还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普通百姓,报道他们的期盼和愿望。专题中40多个栏目涵盖十八大会场内外方方面面,其中 “党报早读·十八大特别版”、“十八大深观察”、“独家解读”等原创栏目第一时间为网民解读十八大精神。专题中的互动栏目丰富多彩,“寄语十八大·对党说句心里话”、“党建关键词网上调查”、“党代会知识有奖竞答”、“为中国加油”、“民意投票·聚焦十八大网络调查”、“写给未来的自己·征集1000个愿望”等栏目通过留言板、微博、手机等平台开展,吸引众多网民参与,为十八大献礼,为党建言。专题突出“全媒体”特色,引入了“时间轴”、“瀑布流”、“全景360”等新潮表现形式。微博、手机、移动客户端、SNS等新兴媒体平台也加入了报道阵容。除了中文简体,专题还开设了中文繁体,以及蒙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文,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版本,专题将进行24小时不间断全球播报。专题推出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专题新颖的编排模式、大气的页面设计以及切换、滚动等新技术运用令人眼前一亮,多位业内人士看后称赞专题“有很大突破”, “出新、出彩”。在微博等互动平台上,专题上线的消息一经发布即被数百次转发和评论,一位腾讯用户评论说“群众翘首企盼,专题隆重给力”。(人民网)
1.习主席刚强调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反对低效的和形式化的官僚作风,要求在政治局委员到基层调研时,禁止摆放花草、铺设迎宾地毯,并力戒“空话、套话”。 11月15日,十八大刚刚闭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刚刚产生,浙江永嘉县即在县政府大院隆重举行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立碑揭碑仪式。县官到底有没有领会十八大精神?
2.17日出版的浙江《今日早报》头版主图刊发了一张新闻照片,题《哨所女兵学习十八大精神》。仔细观察发现,女兵所持报纸分别为《人民日报》14日头版、《浙江日报》15日头版、《台州日报》15日头版。经查证,手持14日《人民日报》学习精神的女兵其实看的是第四版—要闻版,主要讲的是珠海航展.至于拿着《台州日报》的女兵看的竟是十二版—纯广告版,iphone5躺着中枪。不久,【浙江媒体就头版出现摆拍照片事件发表致歉声明】浙江一家媒体就17日在头版刊登摆拍照片事件发表致歉声明,称由于这张照片带来的对于新闻真实性的戕害及非常严重的导向错误,我们深表歉意。经研究决定,扣发图片中心值班编辑当月奖金,给予照片作者停权6个月的处理。恰逢十八大,摆拍就更可笑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47:48 | 只看该作者
报评报之追踪大事件——奥巴马的东南亚之行事件介绍:
奥巴马连任后,携国务卿希拉里,美外交部长怕内塔出访东南三国:泰国,缅甸,柬埔寨,并出席在金边举行的东亚峰会。
事件详情:泰国1 2010年11月18日,出访泰国,回见总理英拉 2再次提出美泰联盟安全目标,扩大美泰关系内涵 3找眼于新贸易关系,民间交流,气候变化方面
         缅甸 1与吴登盛总统举行双边会谈 2与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会晤 3在仰光大学发表演讲
         柬埔寨,官方上参加东亚峰会
就此,收集各种媒体报道如下:
中媒:
来源:《中国青年报》11月22日电,大纲摘要:1“亚洲在平衡战略“内涵已明确2财政状
况制约再平衡 奥巴马面临财政悬崖 3盟友”算盘“影响美国合众联横 4中美关系影响全局 5奥巴马应注意的5个问题
来源:中国网 《奥巴马东南亚之行象征意义居多》1实际效果终归有限 2奥巴马政府推动TPP也是虚张声势居多 3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缅甸的政治民主进程。拉近美缅关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4美国依然看重中美之间在经济,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利益 5中国要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底线有清醒认识
外媒:
(—)美国:
1自由亚洲电台:美目的为遏制中国军事,经济在亚洲影响力
2 voa: 奥巴马对缅甸民主,经济改革报以巨大期望
3 AP:   奥巴马对已向民主改革的缅甸伸出橄榄枝
4《纽约时报》美国向缅甸示好;中国将在经济,军事上日益增强引发美国不满,美将注意力由伊拉克,阿富汗转回太平洋地区
5《USA TODA》美国此举想让中国担心抢其朋友,想使中国感到被排挤。美,中都想做亚洲领导者
6《洛杉矶时报》中美领导人会务实外交,避免对抗
7《华尔街日报》奥巴马之行为美重返亚洲做铺垫,来抗衡中国
8 美福布斯双刊网站:因美国的欧洲伙伴正陷于政治,经济危机,美立即转向亚洲伙伴
9美国中文网:中美关系需要谨慎处理;亚洲国家秉持先中后美态度
东南亚媒体
泰国:《THE NATION》 1泰国担心美可能视台为向亚太转移战略中心的军事基地
  2美仅对攸关安全需求的事情感兴趣,中在该地区声誉更好,关注互惠互利
《曼谷邮报》小心抉择中美关系
缅甸《缅甸时报》11月17日 1促进缅甸民主改革 2遏制中国在缅不断增强的军事及经济影响力
菲律宾《马尼拉公报》:猜奥巴马将在峰会上如何提出南海问题
印尼《雅加达环球报》:敦促雅加达与中国建立良好关系
日本媒体:东亚峰会的安全环境下,日美同盟的重要性与生俱增,期待继续发展深化日美同盟
韩国《朝鲜日报》: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向亚洲转
评报内容: 就此我进行总结思考,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不是唯独中国,而是威慑中国(安全挑战,经济机遇)。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而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第一位子,就像中国的四周开始拉近盟友,以孤立中国;但是近几年的经济活动,中国对于美国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经济,军事利益(南海问题)就领土问题争议提引起3构建新型的美国与亚洲同盟国关系 4使东盟称为美国长袖善舞平台
美国,东南亚三国,与中国的额历史渊源。泰国,美国的传统盟友;近期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双边贸易迅速增长。缅甸,民主变革,缅甸当权一直是同中国保护友好关系的强硬反西方政军权,中国向其贷款。成为这个封闭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柬埔寨,官方上与东盟峰会有关。
凤凰卫视的新生主播尉迟林嘉是这样说的:“奥巴马出访东南亚,有一战亮了,缅甸。缅甸人民可能觉得奥巴马不吉利,奥巴马宣布出访缅甸,立马就引发了缅甸的震荡山崩地裂的震荡。带着美国飓风和暴雪的丧气,看来奥巴马这次出行是为了转移霉运啊。”虽然该主播的语言具有讽刺感,但不失幽默。而奥巴马此次出访泰国,与英拉总理表现关系暧昧,没外媒称为“调情外交”。
  从内政角度,奥巴马连任总统称得上是个历史性事件,标志美国社会演化的若干趋势从量变走向质变。目前的国际气候,首先是中东紧张局势恶化,尤其以以色列对加沙的大规模空袭,再加上叙利亚全面内战失控。其次欧洲持续的经济危机,抗议紧缩政策罢工席卷欧洲,欧洲一体化面临严重挑战。而相比较之下,东亚地区相对稳定繁荣。因此,奥巴马选择所谓的中国“后院”,尤其是美总统极少或从未去过的柬埔寨和缅甸,其信号都表明他的重点东亚地区。
这也是华夏文明挑战西方文明:也是说是像亚洲国家输出西方民主制度等软实力,奥巴马代表的是常春藤教育塑造的知识精英冷静算计,这首先是看到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的历史大势,特别是华夏文明在称霸世界的本线—经济上在挑战西方文明,而伊斯兰文明并不能真正的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上真正威胁到美国的霸主地位。其次是所谓“奥巴马主义”的成本效益原则,中东和穆斯林世界是山姆大叔最缺乏道德权威和文化影响力的地区。例如,华盛顿先后给穆巴拉克政府500多亿捐赠,换过来却是埃及压倒多数的反美民意。就此而言,由于政治改革止步不前,北京的道德权威弱势有增无减。尤其是新近中美几乎同时的最高权力的换届过程,美国的透明公开竞争,与中国高层的黑箱操作,形成巨大的反差。北京欢庆十八大的口号,与四十多年前文革时代欢迎九大口号几乎如出一辙,令人有今夕何夕叹之。
对此美国究竟有意围堵中国吧,我个人认为,对中国的威慑还是有的,但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只有和中国友善和平发展才能同时促进两国发展。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797370091_0_1.html

                                                          2012级新闻二班陈静
                                                           于2012.12.13晚
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51:14 | 只看该作者
读报评报是新闻专业的基本功、必修课。读报是基础,评报是手段,提高新闻写作与办报办刊能力是目的。评报要围绕宣传动向、新闻价值、记者视角、编辑艺术、版面效果等内容进行。
编辑学的相关学科






    与编辑学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有逻辑学   语言学   文学  社会学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新闻学   传播学  目录学  版本学  校勘学  文献学  信息论  控制论  系统论  等等



   其中,逻辑学、语言学等与编辑理论和实务的关系比较直接,许多编辑工作的实际操作和编辑人员的素质提高,都需要借助于这些学科的帮助。



    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因为有许多理论原理与编辑学原理是相通的,在理论上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所以更加值得编辑学研究者学习和参考。



    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文献学,也有许多值得编辑学借鉴、参考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研究编辑史以及编辑与信息的关系方面。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看法,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形成、发展和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版本学是研究书籍的不同版本在文字、印刷、装帧上的差异,借以鉴别版本优劣、判断版本时代和特点的科学;校勘学是研究古籍中校正文字、篇章错误并加以补阙的工作的科学;文献学是研究一切知识载体(包括图书、档案、情报等)的生成、分布、交流、利用的规律的科学。四者基本上都是书籍(尤其是古籍)整理方面的学问,与书籍编辑工作(尤其是古籍编辑工作)关系尤为密切。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54:09 | 只看该作者
解放军报读报评报活动光荣榜


2010-02-25  来源:解放军报






   

    一、先进评报组
    65571部队评报组    65364部队评报组 66077部队评报组
    山西朔州军分区评报组 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一大队评报组
    河北陆军预备役炮兵第72师评报组
    77326部队评报组    95942部队评报组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11队评报组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10队评报组
    解放军总医院学员队评报组
    63831部队评报组    63933部队评报组
    二、优秀评报员
    蔡庆双 钟 锟 齐志国 付志伟 李 鑫 刘士秋 杨景森 陶传国
    郭 武 刘 帅 黄香城 沈冰桥 卢新志 熊 伟 李 帅 金浩锋
    郑 华 唐世军 檀 霖 张 亭 周晓林 张 坤 张靖巍 陆玉荣
    宋国亮 孙清兵 邹生龙 田献军 陈晓虹 任 瑞 雷 涛 张 申
    林 柯 杨 攀 卓 健 王文婧 张 扬 黄增杰 陈勇平 齐 博
    王留辉 黄 翊 杨亚洲 谢东萌 陈 兴 刘锶铭 罗 凤 高 博
    曹舒雅 吴佳熹 曹文勇 魏文瀚 赵 欢 彭 鹏 谷鑫金 王景华
    唐静萍 冯秀雪 赵静梅 晏 阳 李 想 杨俊杰 胡 平 刘 刚
    黄 坤 胡 娟 付丽娟 黄志祥 王晓霞 苏佳彬 李占超 熊远芳
    李 浩 张周兴 陈兴良 谷 雨 孙海兴 李 真 马云璇 袁 哲
    吴凤军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55:50 | 只看该作者
跳出课本教语文——语文的活路
    □ 洪跃强
    4月28日中国教师报刊发的题为《跳出课本教语文》一文让我眼前一亮,于是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实施的《基于大语文观的语文课程结构改革》的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中突出的做法是国家标准教材所占课时不足百分之五十,《读者》之类的课外读物走进了课堂,结果是学生不再害怕作文,语文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老师。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立足“为了孩子的一生而教语文”的理念,真正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语文因此有了血肉,有了生机。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大语文的根本——开放》的文章,提到要建立大语文的四个开放性体系:阅读体系、写作体系、活动体系、评价体系,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实行。以我现在教的初一班为例。上个学期,我将全册教材的诗歌整合起来阅读,学生获得了更充分更集中的印象,又将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引入课内和课外阅读,进行专门的赏析。学寓言童话,我们利用郑渊洁到株洲签名售书的机会,掀起了阅读、品评郑渊洁童话的热潮……
    我还探索在电脑室上博客写作课,师生互评博客;写作文谈外号,进行生活录音和家校人物录像,家长参与作文评价,等等。鼓励学生有感即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妙瞬间。一个学期下来,我教的班平均写作积累量达到五万字,多的达到八万字。
    这样的活动让语文多了些色彩,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多了些传奇,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你知道是谁教语文不咯,洪老师呢!”这是学生对其他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引以为豪。说这些,只是想为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的试验补充一个例证,我要大声为他们的做法叫好,因为他们走出了语文的“活路”。(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株洲市景炎学校)     校长不应该这样看待教师
    □ 马张留
  贵报4月28日C1版《校长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教师》一文,田第元校长讲述了自己“把教师当伙伴,当依靠”的理念,令人钦佩。也让我对教育现状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就这个问题谈几点建议,聊作狗尾续貂。
    莫把教师当工人
    少数校长原非教育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坐上了学校领导的第一把“交椅”,自己不懂、不学习、不把握教育规律也就罢了,还独断专行,乱弹琴,瞎指挥。他视自己为资本家,只把教师当工人,还美其名曰“引进企业管理模式”。比如,要求教师双休日加班,强迫教师晚办公,搞得教师、学生身心俱疲。教师们有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却不得不委曲求全。一位中学生的评价一语中的:校长是在最大限度地榨取教师的剩余价值。
    莫把教师当透明人
    个别校长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做事不讲民主。分配利益,暗箱操作;提拔干部,任人唯“亲”。比如某教师是校长的“红人”,这位老兄并非因为教育成绩斐然,表现突出,而是善于对校长老爷投其所好,博取欢心,许多好事就悄悄地到他身上。第二种现象是政务不公开。许多上级来文、重要会议精神,只在几位校领导圈子内部通报,广大教师被变成“瞎子”、“聋子”。如果你留意这些信息,可能会被校长视作别有用心……
    还有许多建议,不再一一赘述。归纳起来一句话,极少数校长如果能够不视自己为官员、工厂主,偶尔弯腰关心一下教师的心理需求,就善莫大焉。(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兴中学)
     给《中国教师报》的几点建议
    □ 黄洁宇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很喜欢《中国教师报》,在学校的阅览室经常可以看到。如今站在三尺讲台上也有一个多学期了,今年才开始向贵报投稿。感谢编辑,目前我有两篇小文在贵报发表了。我想给贵报提一些建议,也许不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一、层次分类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为“小学版”以及“中学版”。我觉得分类了,更能突出特色,也能更好服务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师生。
    二、给学生一个平台
    贵报目前的版块主要作者都是教师,设置学生专版,给学生一个平台,看看学生的作品,听听学生的心声,更有助于教学相长。
    三、多一些可操作的指导
    个别作品套话比较多,有的观点新颖却没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可开辟一些互动性强的栏目,如“六一”快要到了,请大家支招,如何举办活动庆祝,说说一些活动措施,等等。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揭西县棉湖镇境潭小学)
    《中国教师报》:让我享受剪报的乐趣
    □ 朱本双
    我自费订阅《中国教师报》已有4年了,每当收到一份《中国教师报》,我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和充实感。收藏、阅读、运用《中国教师报》是我个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同时,《中国教师报》给予我工作和学习不少启迪与帮助,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是我的良师益友。
    《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紧跟时代步伐,弘扬先进文化,其品味日益深入人心,并以其正确的导向、新颖的视角、科学的理论和前卫的探索,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教学之余逐篇细品慢嚼,有时一篇文章要读好几遍,反复揣摩,并在重要的文章旁边还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当然,受益颇多的是剪报。虽然现在有了电脑等现代设备,但我认为剪报仍是其乐无穷。因为又剪又贴,既动手又动脑,还须设计版面,虽然感觉很累,但每当我陶醉于自己剪贴的几本文集时,就会享受到剪贴过程中那份辛劳的甜蜜。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中心学校)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56:22 | 只看该作者
读报会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0-5-26
学校管理重在解放教师
    拿到5月19日的《中国教师报》,立刻就被《把教师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一文吸引了。文章中英国新教育大臣戈夫要求英国政府为教师提供支持,把教师从繁文缛节当中解放出来。对照而言,在我国的一些学校管理中,对教师要求很多,比如教育教学要按某某模式走、工作实行坐班制、不得随意出入校园,等等,约束诸多。学校管理者当以此文为鉴,解放教师,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其一,把教师从固有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少学校详细规定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步骤法则,要求必须遵守一些教育思想或模式,而全然不顾教师和学校的现状。其实,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面对已有的模式,当鼓励教师分析探究,结合个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借鉴消化为己用,而不是照搬套用。这样才能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育的发展。
    其二,把教师从校园这一“四方的天空”中解放出来。一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教师一天的生活基本上全在校园里。校园的围墙与栅栏构筑出了四方的天空,也隔开了教师和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其实,应当让教师不时地走出校园,走进大社会,去获取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信息,并将之传递学生。教师的视野不能一味地局限于校园,教死书,死教书,那样会培养出一群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书呆子。
    其三,把教师从时间中解放出来。学校严格的考勤管理使教师的大部时间都花费在了学校里,教师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对于教育来说,应让教师拥有足够自己支配的时间,这样他们才会有对生活的本真体验,才会在教育之外看教育,把教育看得更清楚一些,思考更深刻一些,如此才能传递给学生真实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把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学校管理而言,解放教师,才能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张传刚)
《中国教师报》:会前十分钟的精神大餐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师会议前十分钟,都会有一个学习分享。虽然每次的分享内容不同,但似乎已陷入了一个领导讲、老师听,老师讲、无人听的怪局面。
    在我们的学校,这种现象也曾有过。可一切因为《中国教师报》而发生了改变!
    周一教师会议前,支部书记先将一份份《中国教师报》放于每位老师的位置上,等老师们陆续走进会议室,便很自然地拿起报纸,品读起来。此时,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老师们徜徉于精彩纷呈的文字间,或摘抄、或默念、或揣摩、或批注,有时看到共鸣处,还有会心一笑。《中国教师报》朴实、真实的文字道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其宏观、科学的见解又为领导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渐渐地,我们听到老师们引经据典的内容出自《中国教师报》,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里也透着《中国教师报》的影子……
    大家都笑称:“不能小瞧这会前十分钟,它是我们享受精神大餐的美好时光!”(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白沙小学  韩  倩)
呼吁在农村建流动图书室
     读了第339期“阅读”版文章《学会选择课外书》和《能去书店的孩子,真幸福!》二文,作为一个还算喜欢读书,也希望学生爱上读书的农村教师,我想说点感想。
    城里的孩子不仅可以去书店,还能进图书馆,但农村孩子呢?现在很多农村乡镇没有书店,也没有公共图书馆,至于学校里图书室,要么空空如也,要么有几本旧书也不对学生开放。记得曾经有新闻报道有些地方搞“流动图书室”,希望贵报帮助呼吁一下,在农村没有书店没有图书馆的现实情况下,先在各地推广“流动图书室”,让农村孩子都能读到好看的书。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就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校长、教师、家长都对学生读书有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希望各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读书,鼓励教师给学生推荐好书阅读。(河南省唐河县第十小学  马长军)
恳请《中国教师报》
多关注一下史地生三科的课改

    历史、地理、生物三个学科的教师在初中各学科中是个弱势学科群体。语数外是大的学科,在各学科中占着绝对的优势。政治、物理、化学是中考考试科目,其重要性也不可低估。《中国教师报》作为教育报刊的喉舌,一直以强大的影响力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作为一名读者,真心希望《中国教师报》关注一下这三科课改的发展,多报道一些史地生课堂改革方面的好新闻,多刊登一些全国各地史地生学科教师进行课改实践的好文章。
(黑龙江省安达市教师进修校  柴俊红)
这样的小文,让我心绪难平
    第340期杏坛春晓版《校工老赵》一文看得我是心绪难平。校工在学校里是很普通的人物,工资一般不大高,干的活儿却不少。这样的人,每一所学校都缺少不了,但是实话说,他们的待遇与他们得到的是很不相称的。本文作者笔锋所及,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校工,积极向上,乐观活泼的人。这样的人在笔者的身边也有很多,他们普通而平凡,校园因为他们而更加美丽。
    中国教师报刊登这样的小文,也显示报纸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报纸的情怀与取向。(山西省永济市电机初中   黄增冬)
教师能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和关怀
    看了《中国教师报》5月19日刊登的侯登强老师的《如果你知道》一文,我被深深地感动,感动于侯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对一个遭遇家庭不幸的孩子深切的关怀。我们都知道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师爱对孩子是有益的?孩子究竟需要教师什么样的终极关怀?从侯老师的文中我找到了答案。
    师爱不是溺爱,不是文中的“文文”和“静”两个孩子理解的老师对“凯”的纵容,而是一种有智慧的爱。侯老师面对两个小大人的气势汹汹的质问没有发火也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而是冷静地先问明白两个小大人的不解,然后让孩子去发现自己同学的优点,最后说明自己做法的原因。这样做既保护了孩子敢于说真话的权力,又让两个小大人真正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用孩子们容易理解的事实说话,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侯老师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得到教师的关怀。但是我们在关怀孩子之前先要明白我们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关怀?孩子又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关怀?比如文中的“凯”,他需要的不仅是老师平时一点一滴的表扬与激励,更需要教师发动全班同学来帮助他,让他感到班级的温暖,这样才能慢慢弥补家庭的不幸给他带来的心灵创伤。侯老师这一点做得也非常好,从心里佩服他!(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杨玉娟)
放下臃肿的心理包袱
    读了《中国教师报》第340期《健康人生》版高耀美老师的文章《幸福的生活是减法》一文,高老师从自己的母亲摘掉过繁的果树花,以求所剩果实饱满中领悟到人生若想有所成就,必须减掉部分爱好,以使精力集中干成一件事情,享受人生乐趣的道理,而且在写作方面有所建树,对我启发很大。
    其实人生何止需要减掉过多的爱好以求生命的快乐。减掉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各种烦恼,放下背负的臃肿心理包袱,使生命在简约当中得以休养生息,更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当我们突然发现昔日的同事改行后又升了官,下海经商发了财,自己仍然涛声依旧时,心中的失落使我们心神不宁,寝食不安;当学生的考试人均成绩没有当上第一,我们又发现其原因是因为班上那几个学困生拉了分数时,我们不由自主地把怨气撒在他们身上,想方设法找理由把他们赶出自己的教室,其结果是既加深了与学生的矛盾,又使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这些心理包袱让我们丢掉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即身心健康。
    读高老师的文章,使我认识到只有放下臃肿的心理包袱,才能享受平常幸福生活的道理。(陕西省丹凤中学  张富群)
     为加强读编互动,本报特开设“读报会”专栏,集中发表广大读者对本报所刊发文章的读后感、反馈、争鸣、评论和指瑕,以及对本报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文章篇幅以200-600字为宜。
     投稿信箱:
     
jiaoshidubaohui@21cn.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  中国教师报 “读报会”栏目收。
     邮编:100082。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58:08 | 只看该作者
传媒老王微博达人喜欢评报

http://www.jinghua.cn   2012-07-02   来源:京华时报  记者: 聂宽冕
逛逛社区









    -


老王要将评报进行到底。本报记者胡雪柏摄
    很多人认识“传媒老王”是从微博开始的,而对于他的身份,似乎很难简单用几个字来概括。有人称他为媒介专家,也有人说他是资深新闻人。“传媒老王”究竟是谁?有一种说法得到了他本人——王志勇的认可,那就是“微博控”。因为微博,王志勇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正是微博,让王志勇变成了今天的“传媒老王”。
    偶然接触微博
    2009年11月18日,是“传媒老王”王志勇开博的日子,在当年的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运营后不到三个月内,王志勇就拥有了自己的微博账号,他笑言这对于已经年过40的他来说,算得上是玩了一把时尚,赶上了微博的第一波浪潮。“当时新浪微博有个推广时期,延续了早期博客的营销方式,会拉来一些明星,很多媒体人在上面也都很活跃。我那会儿正好有段时间比较闲,慢慢就开始玩了。”王志勇说,新浪微博运营后的头半年是他最怀念的时期,“那会儿的微博天空特别干净,没有人想到微博营销或者攻击别人。主要都是朋友、同事一起玩,一些在线上组织的活动经常能够延续到线下,那会儿的陈彤、姚晨等已经特别活跃。”
    王志勇说,随着微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它也渐渐进入了传统媒体的视野范围内。2010年,广州的《新周刊》杂志推出了一期名为“微革命”的封面报道,并在当年推出了一本《微语录》,以此为基点,微博慢慢走向了事件化、新闻化,而一系列标志性微博事件的诞生,更让这个平台产生了质的飞跃。
    评报源于爱好
    成为“微博控”是偶然,而在此开始评报就是基于多年的爱好了。有了微博这个平台,王志勇变身成了“传媒老王”。谈到做这件事的初衷,他坦言这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我一直做的工作,无论是经营还是其他方面,都与报纸相联系。来到北京后,我在新闻出版总署下面的一个杂志负责相关经营活动,可以跟全国的报社打交道。本身我就比较喜欢报纸,我还有一个习惯,除了看本地报纸经常还爱看外地报纸,还喜欢看报纸的电子版。机缘巧合下,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既然现在有了微博,那么我就把电子版直接发出来。结果发了几次以后,我发现整个微博只有我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情。”
    他回忆,第一次连续发电子报是在2010年春节前后,“那段时间比较闲,就连着发了一个多星期,有时突然不发了还会有人在微博上面问。那时我每天早晨第一张放出来的报纸肯定是《人民日报》头版,就会吸引很多微博上的朋友来看。有时我家网速比较慢,等不及了,就到国图去。里面有读报机,全国基本上所有的报纸里面都有,而且一下能看10-20个头版,有时候在里面泡上一天可以看500个头版。”他说,那时自己的评报没有任何目的性,纯粹就是个爱好。“刚开始我对版式、字号什么的确实不懂,但我也在不断地学
    习。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渐渐看出一些好坏来了,就开始在微博上进行评说。”
    当然,微博自诞生以来就不乏口水仗,对“传媒老王”来说,微博既给他带来了发言的空间,也产生了所谓负面影响。“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有人说我根本不懂,或者说我收了别人好处。但我觉得在微博上,人应该更加自律,不能干坏事。因为微博使你无处藏身。现在我也吸取教训,超出了个人的使用范畴,而是把微博作为一个平台,我贴版面,让大家都来点评。”
    从小喜欢剪报
    王志勇说,现在能与报纸打交道,是因为从小就爱好报纸,从小学开始办黑板报、剪报时,他就发现报纸是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小时候我就开始攒报纸、剪报纸,而且是分阶段性的,当别的孩子都去游泳时,我就专门找报纸上的游泳常识、游泳知识,随便剪了,然后贴起来列一个专题,自己看着美得要命。那时候基本上是流行什么,我就到处找报纸上的这部分剪。比如小时候男孩子之间流行手枪,我也专找这方面的报纸内容来剪。到现在为止,我不会象棋、围棋、打扑克,当在我生命中应该学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全用来剪了这些东西相关的报纸,有时甚至也不看,就是剪下来列成一个专题。”
    王志勇说他在军营长大,那时能接触到的报纸样数很少,基本上就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参考消息》,还有部队里的《前卫报》,杂志只有《解放军文艺》和家里订着的《少年文艺》。“家里的报纸经常是我父亲还没看完,我就给剪得七零八落了。我还常跑图书馆,捡废报纸回来剪。只可惜当年的剪报现在都没有了,是我心中一个很大的遗憾。”
    频与明星互动
    在微博上,许多人不仅把“传媒老王”当成一个评报人,还当成了半个明星。从他的微博上也可以发现,他与许多明星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王志勇说,最早与他互动的明星,是大嘴美女姚晨。“姚晨也喜欢看报纸。刚开始我也不知道她关注了我。后来有一次,国内一个老作曲家去世了,大家说要搞一个纪念活动,当时姚晨也发了一个悼念帖子,我就在私信里跟她沟通说希望组织一个局,但她说她唱歌五音不全,后来这个局就没组起来,不过从此我们就开始熟络了起来。”
    他说,现在微博上与他互动比较多的还有洪晃。“有一段时间,我除了报纸之外还会发一些时尚杂志,不知道怎么回事洪晃就开始关注我了。有一次她换了一个头像,我就去评论,然后就开始交流起来了,她还曾给我寄过杂志。到现在有些事情我们也经常沟通。”
    与前期经常由线上互动转为线下交流不同,王志勇说,他近期得以认识明星,纯粹是通过微博的交流。“最有意思的是董洁,原来我不认识她。有一次我去常州玩,就很想看董洁演过的《秋之白华》,看完后就把链接放到网上了,还点评了一句说‘没想到董洁竟然能在片子里把软软的江南话演绎得很好,值得大家一看。’后来她回复我说‘老王我不但能说吴音,我说陕西话也行。’然后我们一来一往,都非常有意思。”
    未来希望团队运作
    从诞生到现在,“传媒老王”的微博账号已走过将近3年,积累了2万多条微博,评报也已有2年多。王志勇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微博玩家,除了发布、点评报纸版面之外,他还经常发表一些记录自己生活的内容。但对于未来,他已有新的设想。“我想利用微博,来为报纸同仁提供一个交流的园地,还有就是新闻学子获取业界信息的平台。如果未来有可能,我愿意寻求一个团队去运作一个矩阵群。到目前为止,我都是一个人在做贴报纸这件事,当然到了后期我的很多粉丝都开始给我提供报纸,还有各地报社,哪天自己做的版好就会贴给我看。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希望能做得更专业,到时我会把我个人生活的东西剥离掉。”
    本报记者聂宽冕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59:36 | 只看该作者
“我与《中国青年报》”主题征文三等奖
寻报 订报 读报 评报我与《中国青年报》
武汉市 姜大平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4-2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我家常住人口有3个:93岁的老父亲、50多岁的我和老公。家里长年订阅的是《中国青年报》。没有青年人的家庭,却选择了以青年人为主要读者的报纸,这是什么原因呢?
  故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因为“文化革命”,我12岁就失学,所有的教育都是在读报中完成的,因此,对报纸怀有特殊的感情。依据这份感情,在儿子9岁(1993年)时,我就开始物色报纸,想为他的教育成长找点补充。一天,来家做客的侄子背了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的全部是《中国青年报》。原来,他是班里的宣传委员,负责管理班级里《中国青年报》收发。借职务之便,他不仅捷足先登,一睹为快,还经常要摘报、抄报,所以,他常常把《中国青年报》藏在自己的书包里,往往一周后才把读过的“旧报”发给同学。这使我得以阅读了90年代前期的一批《中国青年报》。当时我正有“寻报”的使命,翻阅就格外仔细。小时候,我主要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熟悉四平八稳内容和略带玄机的报纸风格。这次读到的《中国青年报》,有事实、有揭示、有质疑、有批判、有思考、有呼吁,尖锐而不乏赤子之心,忧患而不失匹夫之情。特别是“经济蓝讯”栏目和其中的文章,事件虽然被其他媒体广泛报道,但独特的角度、深度我都不曾见过:对社会焦点关注而不愤青,宽容而不麻木;报纸力求全面告诉受众世界正在发生哪些重要事情,读者得以全面思考这些事情的是非曲折。一边阅读,我心中一亮:原来,正式媒体(相对小报而言)还可以如此贴近社会,贴近全方位、深层次的问题,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渴求。于是,我当即就去邮局,为即将长大的儿子订阅了《中国青年报》。
  不知不觉,儿子上中学了。有一天,他回家说老师请家长到学校谈事情。在学校,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十分惊讶。老师说,班里同学、科任老师,都认为我的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好表现,虽然通过他在学校表现可以找到原因,但希望家长能够把孩子在家中的一些成长经验、特别是富有“可操作性”的经验找出来,供大家分享。我认真盘点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其实,与大多数孩子的成长条件和经历一样,我儿子并没有得到什么特殊的抚育;要说例外,就是从10岁开始阅读《中国青年报》。老师坚定地认为,坚持读《中国青年报》,这是一条非常值得推荐、总结的经验。除了班级订阅,鼓励所有家庭订阅。一时间,整个班级,人人“但坐说《中青》”。
  2002年,儿子到外地读大学,意味着家里没有了《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读者,是否继续订阅《中国青年报》呢?老父亲是旧社会过来的国文老师,一生读过的文字难以数计。该读什么报,他具备绝对的发言权:《中国青年报》不简单!继续订。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此义:经过十年的浸润,《中国青年报》已经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订阅《中国青年报》,从此成为3个中老年人的共识。
  不订,可能一切作罢;一订,就生发了无限故事。
  儿子刚上大学时,不能及时阅读《中国青年报》,在我们的电话交流中,缺少了有分量的话题。我想,不论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把“读报”“议报”的功课做下去。我开始站在前年人的立场,更加认真地阅读《中国青年报》,惟恐疏漏。每当看到有关青年成长的佳作佳讯,零散的,就做笔记,打电话时与儿子分享;大块的,就把它们剪下来、用红笔圈出来,寄给儿子。说来奇怪,在孩子读小学、中学的时候,我觉得《中国青年报》的策划,都是针对小学、中学学生的。个人与集体、校园与课堂、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读书与做人、智商与情商、国际与国内、自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传统与时尚、历史与未来、战争与和平,都可以在读报中得到启发。等到孩子读大学了,我又觉得《中国青年报》的策划,都是针对大学生的!校园与职场、读书与就业、学习与生活、恋爱与独处、屋檐与天空、思想与实践、时评与快讯、话题与观点、阅读与行走、主流与草根、知识与技能、冰点与热议、国事与家事、网络与黑客、旧事与新潮,与青年成长相关的内容应有尽有,不一而足。孩子电话告诉我,同室学友非常羡慕我家读报、评报的互动,大伙经常共同阅读这些剪报。后来,孩子们装上了电脑,可以在网上阅读《中国青年报》了;至此,我们邮寄“剪报”的互动才结束。然而,我们母子在电话中就《中国青年报》的办刊宗旨、专栏专题、名人名篇、转播转载率进行评价交流,已成为被保持到现在的习惯。
  2005年,88岁的老父亲在医院安装心脏起博器。医生们说,如此高龄,却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惊人的老人很不多见,要老父亲介绍经验。有一天,查房的一群医生看到老父亲在读《中国青年报》,十分诧异,他们不顾主治医生的严肃,互相交流眼色:老先生在看《中国青年报》呢?真的是《中国青年报》!他们从末版翻到头版,仿佛要证实第一眼的判断。看着他们的神色,我猜想:他们诧异,人已经老到如此地步,住医院还惦记读报;不仅读报,读的还是《中国青年报》。我继续揣度,在那一瞬间,他们是不是因此记起了自己阅读《中国青年报》的岁月、感叹生命可以这么长久地享受《中国青年报》?!我进一步思考:一个人的长寿与健康,有很多必要因素:现代科技表明,人的精神生活、精神面貌,在健康长寿中作用比预想要大很多;老人读报,是保持与社会联系、良好心态的重要方式,从这个意义出发,说不定老父亲的健康和长寿真的与长期阅读《中国青年报》有关系呢!
  今年9月,在马来西亚东部电厂工程公干的老公,电话中认真谈论俞敏洪在北大08级新生欢迎会上的演讲。我判断,虽在东马一隅,他也在网上阅读《中国青年报》。这使我很意外:老公是学土木工程的,除了小时候读过一点人文作品,成年后忙于生计,只对很少部分的人文事件感兴趣;早先,就是失望于他,才决心在儿子人文教育上下工夫的;没曾想,经过《中国青年报》十几年的熏陶,他也回归了少年时代,在《中国青年报》中拾回享受多采生活的乐趣。挂断老公的电话,在美国读电子工程的儿子打来电话,谈的是《不仅仅是华尔街时代的结束》作者王小东的来龙去脉。我明白,我在儿子9岁时选择的《中国青年报》一直伴随他的成长,成为他接受教育的重要补充。每念及此,我对当年选择《中国青年报》感到非常自豪。
  剪报、文摘,是我读《中国青年报》的重要活动。我的大哥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之前,成果一般刊发在教育类专门报刊上,受众较为有限。《中国青年报》推出“职业教育”专版后,已经数次报道了大哥的言论和行踪。大哥的母校(中学)因此找到家里,要求为50年校庆提供大哥详细的个人资料。前几天,该报记者陶涛《社会、学校、家庭,青工成才的三重门》一文,对大哥的论点再次有所提及。不用说,这份报纸我将保留下来啦!
  上周,我去邮局订阅2009年的《中国青年报》。工作人员提醒我:《中国青年报》涨价了啊!我没有理会他,因为我从来就不知道《中国青年报》的定价,根本不会以定价多少作为我订阅的依据。我想,与我们的收入增长相比、与《中国青年报》的贡献相比,这点开支真是微不足道;涨价与否,都不会改变我们一家对《中国青年报》的钟爱。交付了396.08元(原稿如此),我等待着2009年到来。
  10月27日,看到《中国青年报》 “我与《中国青年报》”征文启示,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上面的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8:46 , Processed in 0.10355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