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春彦:中国书画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 14:55: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谢春彦:中国书画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的书画由于不健康不规范市场的需要和摆弄,这么狂乱,雅正何在?教化何在?良心何在?良知何在?在这种意义来讲,中国的书画遇到了最好的时候,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谢春彦。 彭辉 摄
谢春彦:
1941年生,山东东营人。曾为教师、记者、编辑、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主要从事中国画、漫画、文学作品插图创作和美术评论。画风独特,有浓郁的文学气息和幽默情趣,被评论界誉为“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1980年以来曾多次应邀在美国、新加坡、德国、日本等国举办个人画展和讲学,2002年被美国旧金山市政府授予有特殊成就的艺术家称号。出版有《谢春彦画集》、《春彦点评录》、《风流人物》、《浅草丛书》、《春彦三卷》、《春彦手痒》、《江南江北》、《谢春彦诗书画》等。

本报记者 李怀宇 发自上海
谢春彦先生是一位妙人。在上海,书画、评论、文学界都有他风趣的声音。饭局上如有他在场,会增添几分快意。他在《明报月刊》上写了十年的专栏“吾师吾友”,是当代艺坛的世说新语。
谢春彦的父亲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17岁时逃婚到广东,进黄埔军校,参加广州起义,后又到上海参加十九路军抗日。谢春彦9岁时,父亲要求转业回老家。家乡的田野、青纱帐、清贫朴野的民风,让谢春彦流连,家里则几乎到了常常断炊的地步。肃反扩大化时,父亲被抓,外祖母托人把谢春彦带到上海。谢春彦在上海有寄人篱下之感,课余常去逛旧书铺:“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刊物很便宜,老的《万象》是柯灵他们主编的。这些东西对我还是蛮有影响的,因为这里不但有诗文,也有很多画,而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画是蛮有活力的。我后来认识的老师辈,像叶浅予老师的画对我有深刻的影响。学者、黄宾虹研究专家王中秀先生是我初中班上最要好的哥们,我们曾在旧书铺里以少年之身于故纸堆中,最初惊艳于他老人家无处可卖的‘黑’。”
1957年,谢春彦在徐汇中学读完初中,考入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后归入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学校师资相当雄厚,谢春彦回忆:“当时上海美术界最大的右派俞云阶先生,我的好朋友陈逸飞是他的学生。他的夫人朱怀新也是非常优秀的油画家,在那里教我,还有其他老师,是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刘海粟早期的学生。在那三年当中,我也热爱文学,但主要爱好倾向于美术。”谢春彦开始向报社投稿,发表漫画。他记得最高的稿费是在《解放日报》发表的一张漫画,拿到14元,当时看来是大数目。“吴湖帆等老国画家生活很艰难,美术家协会为了救济他们,让他们画扇面,画一把扇面的价钱是两毛五分,交上去,审查的人说画得不好,还要赔扇面的钱。这些扇面现在如果拍卖的话,像吴湖帆的作品,最少几十万元一把。我们小孩子拿到十几块钱的稿费就不得了啦。而且,那些老画家几乎没有资格没有机会在报上发表作品。”
1960年,谢春彦毕业后到闸北教书,还想考美术院校,但出身不好,只好读了两年“红专学院”。由于生性热情,谢春彦认识了很多老一辈画家。上海中国画院的黄幻吾是高剑父、高奇峰的学生,谢春彦跟他学了一段时间岭南派,不能受用,终于弃逃。当年报社、出版社是美术创作的重要舞台。谢春彦是几家报社的通讯员,认识了画家刘旦宅、戴敦邦、陈逸飞,一起被组织到《解放日报》、《文汇报》搞专栏、创作。
1980年,上海组建《文学报》,谢春彦受调去当美术编辑,认识了很多文学界的朋友,像上海的陈村、白桦、王小鹰、王安忆、陆星儿、程乃珊,北京的王蒙、刘绍棠、苏叔阳。谢春彦画了很多文学作品的插图。他说:“文学作品的插图近二十年来不被重视,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出版社印小说或诗歌,画插图会增加成本。第二,画文学作品的插图要比画商品画难一点,报酬却相当可怜。我画得非常多,也比较有兴趣。刘绍棠、王蒙、钱文忠、易中天、陈村、卡夫卡等我都画过。我不在乎稿费,因为文学作品无论从构思还是技巧上都有很大的挑战性,不容易画好。”
在《文学报》待了十年后,谢春彦到了上海中国画院。回顾工作经历,谢春彦自嘲基本上是不务正业。“我也徒增老大,没有什么成就,做的事倒是比较多,除了画画,还写文章。上海美术评论比较薄弱,因此我就写得比较多,有时候也写诗。但是我没有严格的传统文化训练,我们应该学知识的时候就碰到了‘文化大革命’,知识系统是比较混乱的,所受的文化营养比较杂,所以就成了一个杂乱家。”
谢春彦是文化界的热心人,一向兴致很高,但近来有点失望。他和何满子是忘年交,何满子去世前几年,谢春彦总爱去看他,“他到了后来也不大有兴致,因为写得比较尖锐,有的文章也发不出来。我写那些狗屁诗、那些评论,画那些画,但最近有点悲观,有什么用呢?现在的书画界非常热闹,弄名弄利,好像不是我的追求。我现在对书画没什么好谈,大部分的人已经堕落为势利小人。倒过来想,也不能太感失望,人活着还是要做一点事情,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还是要有一点责任感。我有我的圈子。”
1949年前的海上画坛:自由,自由!
时代周报:你和那些老先生的交往很多,如何评论1949年以前热闹的海上画坛?
谢春彦: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是非常热闹的。我关系非常密切的老一辈,比如说刘海粟、叶浅予、张乐平、丰子恺、华君武、丁聪、黄永玉,都是那时候成长的,当年所谓的海派文化非常发达。我也觉得很奇怪,30年代的时候,像张正宇、张光宇、叶浅予,很年轻,都没有正规的美术训练,也没有直接到西方留过学,所达到的艺术水准,既当代又非常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几乎一下子就成熟了。比如叶浅予先生的速写,完全可以拿到国际上跟外国人打擂台的,不输给任何外国人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艺术现象。有一个时期我还是非常热心,大概是有点狂妄,我曾经想做一套书:百年以来海派艺术,找100个人,把美术的眼光扩大一点。现在提到海派,上海有很多人眼光短小,只是看到自己鼻子底下,吴昌硕、任伯年开始,下面就是“三吴一冯”(即吴湖帆、吴待秋、吴华源、冯超然四位画家),再下面就是他们这些哥们。其实海派美术是非常宽泛的,我想过做这么一套书,就像大都会博物馆那样10块美金一本,做得很精致,很严谨,也很通俗。但是我仔细想想,现在书画界弄得非常浮躁,我已经算是很浮躁了,没有弄成。大道难问,小道难芳,个人的力量是弄不过时流的呀!
时代周报:为什么三四十年代海派艺术会那么繁荣,出了那么多人才?
谢春彦:我跟叶浅予先生讨论过,海派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叶浅予先生认为是自由。自生自灭,没有人管你。从漫画这一块来讲,中国漫画史上的大漫画家基本上就是从20年代开始到三四十年代在上海发祥的,他们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因为漫画也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受到专业的训练。但是从清末,中国现当代的漫画的概念形成了,应该说在三四十年代一下子就成熟了,而且像灵光闪现一样,后来就走下坡路。艺术也很奇怪,跟学问有关系,但是有时候不是书读得多,有那种基础就能创作出好东西。30年代,漫画这个圈子,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稍后一点的张乐平、华君武,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
时代周报:有人问西南联大的校友为什么能培养那么多人才?校友也说:自由。
谢春彦:首先是没有限制。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一个特点,那些海派人物年轻,自己没有负担,而且有一种激情。这种激情和他们本身对艺术的天赋撞击起来就形成了非常灿烂、不可重复的海派文化。一个文艺的门类,在开始的时候,本身有很多难以替代的东西,促使它能够达到一种境界。我受叶浅予先生、丰子恺先生、林风眠先生和齐白石的影响最大。
叶浅予先生的成就有三个板块,一个是漫画,他的《王先生》是中国漫画的经典,但是他创作《王先生》的时候只是一个20多岁的小青年,也没有范本可以去照本宣科,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就是他当时生活周围的事情。后来,他就画速写,一直到他去世前,几十年没有断过速写,最后两年不大画了。我每年都到他的老家桐庐,陪他一个时期。我看到就问:叶老师,好像最近一两年你不大画速写了。他一辈子,除了“文革”期间被关起来,几乎没有断过速写。他后来跟我讲:速写直接跟生活有关系,把生活很迅速地表达在纸上,使绘画总是有一种新鲜感。但是他说,速写反过来也限制了创作,后来我慢慢体会到了。速写在认识生活、表现生活、记录生活的同时,可能也会反过来成为一种束缚。写生和速写对于中国画似乎是必需的,但以山水而论,最高级的阶段恐怕就不一定了。
以拍卖行价钱量化书画好坏
时代周报:丰子恺先生是文章也好,画也好。
谢春彦:人品也好。那个时候我大概20岁出头,去拜访他,他跟我说了一句话:画,总要有点画外的意思。我一直记住,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如果一张画只是涂抹的画,没有创作的意义,对于创作的人或者欣赏的人来讲,我觉得没有意思。画画的人心里储存的东西多而深的话,他的画对别人的感染力可能会大一点。
嘉德拍卖行刚刚成立,有一次在上海展览拍卖作品,王雁南请我去看。正好有三个人的画放在一起,都是小的。第一张是老画家程十发的一张扇面,画一个钟馗蹲在地上,画得好极了,非常工致,非常古雅,颜色也非常好,我看了以后非常佩服。再看下面一张,是齐白石的,一张小品,非常简单,寥寥几笔,一看这张齐白石的,胜过那一张。那一张非常工致的画,在齐白石的寥寥几笔的小品前面有一点沉不住。第三张是丰子恺的,丰子恺画得比齐白石的还要简单。因为从小就喜欢丰子恺,我就未免爱其艺也爱其人,我就替丰先生的作品有点担心,这样跟齐白石比是不是会被比下去,我看了一会,没有比下去。我想起了几十年前,丰子恺先生跟我讲过的那一句话。
这一点,我长期以来努力地这样去做,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对我来讲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营养。我宁可画一张有缺点,但是必须有特点的画,而不要画那种好像面面俱到、没有特点、没有意思的画。现在书画界,尤其是画家,大部分都有迎合市场的需要,不断地重复自己。我总觉得,我们现在看很多画,画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势利、张狂。从前,画家要具备各种修养,现在好像不是这样。我自己当然也有很多这样的缺点,但是现在书画界,这个毛病实在是非常大,只是在努力迎合和满足大小土豪低级层面的感官需要,内底骨子里俗和堕落。可惜这些人没有自知之明,非几十年的自省觉悟是改不了的。这可能跟社会、人们的追求都有关系。现在有一个词:量化。这张画的好坏,画家要通过量化来确定价值,这个量化就是拍卖行的价钱,所以就有很多人不断地炒作自己。坏风气如糖如蜜,处在其中有名有利,肆行其道,成为司空见惯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也就很容易堕入其中不大出得来。
时代周报:你这一代所经历的政治运动,有没有中断文化艺术上的传承?
谢春彦:在更高的意义来讲,中国的文化是受了很多灾难,包括“文化大革命”。类似于“文化大革命”的这种东西,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上也有不少,只是规模没有这么大,没有普及到最底层。“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最大的摧残,但是要全部打断恐怕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但是,现在的书画市场弄得太乱了,远的来讲,根子跟人性当中不好的东西有关,近的来讲,我想是“文革”的余毒,在这种经济比较狂躁的状况下,就更加肆无忌惮。但是,中国的道要断掉,也是不可能的,总还是有题中之义的“曲折”要走。
文人画中的道与术
时代周报:中国传统有“文人画”一说,现在又有人提出“新文人画”。你认为文人画的传统有没有断?
谢春彦: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有一个特点,学而优则仕,文人一定要经过科举,为皇家所用,才能够实现政治抱负。中国从前是开科取士,这些文人首先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字要写得好。从前有王羲之,苏黄米蔡,那个时候没有书法家协会,现在有书法家协会,也弄成一个官样的组织,大家都争着去做主席、副主席,书法被闹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许说明我年龄慢慢大起来,可能真的落伍了,但是,我还是不愿意加入这个圈子里去。
很久以前,王蒙也喜欢写旧体诗。在一家学术刊物,我们开辟了一个专栏,叫“王诗谢画”,王蒙的诗,我的画。宗璞就写了一篇关于“王诗谢画”的文章,她讲到蛮喜欢“王诗谢画”里我的插图。宗璞讲:谢春彦先生,文化传统常常是因为爱好而流传下来。我想想也有点道理,你不喜欢一种东西,不可能下功夫,也不可能被传播开来,一定是有爱好才流传得下来,爱好是非常重要的延续的桥梁。
时代周报:爱好很重要,但很多人现在把艺术品变成商品了。
谢春彦:当然,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书法也好,绘画作品也好,要跟商品没有关系也是不现实的。首先,你要吃饭,养家糊口。我也是靠这个在吃饭,不过稍微干净一点而已。绘画有经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甚而有教化道德价值。据说,这些年来成立了很多美术院校,北京有一个朋友跟我讲,估计每年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一二十万,办学商业化。中国要不要这么多的画家、书法家?如果要的话,要什么样层面上的书画家?
时代周报:绘画是一种形象艺术,你认为思想重不重要?
谢春彦:实际上这是从前讲的道和术的问题。文人画可能是道的成分多一点,但是长期下来,也形成了自己的术。虽然它和所谓以术为主的画家的画不同,但是,它的道和术结合得是比较完善的。比如说,书法里面有书法家的字和学问家的字。像王元化先生也写毛笔字,他不是为了写字而写字,所以,在他的字里面,道的影响就会比较多一点。比如说何满子先生,他从来不把自己当作诗人,也不把自己当作书法家。我给他编的集子,他不让称书法,只叫“自写”。满子先生很有意思,他在书法以外的道的层面的东西更多一点,也会更感动人一点。他每次写字—他没有桌子,写大的字,要把吃饭的桌子撑开来—我很尊敬他。我曾经给他办过一次书法展,写他自己的诗。现在大部分的书法家变成了抄书匠,抄书匠缺少一种道,也削弱了术,这些抄书匠还不如从前敦煌抄经的那些匠人,诚恳虔诚敬业。


谢春彦画作《大禅》。
中国书画不要轻易搞“国际接轨”
时代周报:西方绘画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的传统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影响了中国画的风格。近三十年来,当代艺术对中国艺术界有无冲击,有无改变艺术界面貌?
谢春彦: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相对来说,文艺创作那种禁锢的东西打破了不少,这对中国画、传统的艺术有推进作用。开始,西方的表现形式,包括当代艺术对中国画也有一些影响,但是慢慢就会发觉,中国书画这几年又倒退回来了,所谓的更重视传统了。在中国画这个圈子里,可能经济发展了,卖得贵了,反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民族主义倾向,就是自大地觉得中国的好,实际上这种倾向也很浮躁,对传统文化研究也不深入。大不及高,下不入微。我们是中国人,不能讲祖宗不好,但是传统里有好的东西,也有不好的东西。或者说是时代在前进,它跟时代距离太远了。
前一阵子《富春山居图》很热,但我们总不能只拿这一种模式。我们也回不到《富春山居图》的那个时代,那个东西一定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我们总要前进。1960年代初,吕凤子写过一本很薄的书,叫《中国画法研究》。吕凤子先生对中国文化有很深入的研究,不但从画论而且从哲学角度来探讨中国画。他认为西方的东西进来以后,会有新的面貌。开始的时候外国的东西可以进来了,不禁锢了,就弄了一些比较幼稚的、浮面的,比如说把太极图都弄到画面上去,比较生硬。这种东西,现在看,也是自然生态发展的一个阶段,但后来沉静下来想一想,太肤浅了。
中国画和西洋画,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表现来讲,有很多共同的东西,都是地球村的人。但是每个民族的文化还是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现在就慢慢地走回来。从前对黄宾虹的那种“黑”不理解,现在黄宾虹的画炒得贵了,又来标榜黄宾虹,但这种就不诚恳,不是真正从艺术的角度来弄,就弄成了一些伪民族主义。
崔如琢先生主张民族的基因是改变不了的,但营养是可以吸取的。现在中国画卖得贵了,弄成天下第一,还是物质量化所产生的毛病。在这一百年当中,风风雨雨,我们有很多过于激进,过于急躁,过于肤浅的东西,我自己身上也非常明显。要把自己的文化艺术做得好一点的话,必须从根子上深入下去,还是要像鲁迅那样能够解剖自己,对自己了解深入,才知道自己将来要往哪个方向走。所以,我对现在的中国画是比较失望,但是想想从历史上来讲,几十年算什么?慢慢地会好一点,还是应该像鲁迅早期,相信社会总是会进步,年轻人总会比老人过得好一点,希望如此。我也希望能够从这个圈子里走出来,走出我自己。
在民族文化上,不要轻率地搞形式主义的“与国际接轨”,你的主体呢?中西学体用的问题争了一个多世纪,结论到底是什么呢!过河摸石头也要有主体意识才行。伪传统、伪民族主义、江湖、二毛子恐怕要不得。影视圈的辫子戏大行其道,雷人抗日剧的胡作,不能不承认对国民和文化的精神败坏。希望清风对之有所肃清。实现“中国梦”,文化和精神真是个紧要点!
时代周报:未来的中国画有没有可能出现新的气象?
谢春彦:我相信民族不死,传统也不会断绝,因为每个朝代都有战争,朝代更替,总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我们也在这个大规律当中。我看历史书,大概我们这个社会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浮躁。中国的书画由于不健康不规范市场的需要和摆弄,这么狂乱,雅正何在?教化何在?良心何在?良知何在?在这种意义来讲,中国的书画遇到了最好的时候,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26 19:55 , Processed in 0.0911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