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载风流话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 11:2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载风流话书院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大约100万年前,在我们今天居住的星球上,自然界创造了它最后的一种伟大的物种——“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类!
  人类交替,生生不息。每当人类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后,都要把他加入到社会文化共同体中去,过一定的“文化生活”,使他从一个毫无文化内容的自然人,成为一个具有摄取、分享、鉴赏和创造文化财富能力的文化的人。显然,这就不能没有教育。
  我们伟大祖国有悠久的教育史,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至迟到夏代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礼记·王制》中说:“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据汉代学者解释,“东序”、“西序”即夏代的学校,通过养老可以利用老年人的经验,并把它传授给下一代。
  到了商朝,有了可以确证的学校之存在。(安阳殷墟甲骨和《周书》、《礼记》上的记载,可以互证),夏、商时期的学校,其主要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教师则由年老的奴隶主贵族以及巫和史担任,少数是有知识的奴隶。这个时期的教育由统治阶级掌握,是所谓“学在官府”。
  延至西周,学校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培养“士”的“私学”应运而生,彻底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始进入了“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时期。秦统一全国后,“禁私学”,提出“以吏为师”,教育遭到很大破坏。汉朝时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儒家的经典成为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历代相沿,直到封建社会的彻底崩溃为止。这一时期,既有“官学”又有“私学”,教育制度更趋完备。
  本文要考说的“书院”,其名称最早见于唐朝。玄宗时的丽正殿书院开元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但它只是唐朝中央政府编书和藏书的地方,不是学校。作为讲学和培养人才的书院,始于南唐升元四年(公元940年)建立的白鹿洞学馆。这个学馆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原是唐朝洛阳李氏兄弟隐居之地,因为他们养有一只白鹿,故称白鹿洞。南唐时朝廷在这里建立学馆,称为国学。
  到宋朝,书院这种教育机构才逐渐发展起来。当时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湖南潭州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苏江宁茅山书院。
  这里说点闲话,1981年暑期,笔者师范毕业,与学友同游庐山,约略记得白鹿洞书院是导游图上的一处景点,但那时贪玩,又未谙古代教育史,与朱熹先生失之交臂,至今引以为憾。1998年秋,笔者赴广西玉林参加中南六省区艺术教育协作交流会,归途中代表湖北美术出版社赴长沙组稿,湖南美术出版社出面接待的同志向我推荐的第一个游览点即是“岳麓书院”。这一次我与潭州太守终于有了一次迟到的约会。2000年春,我与中国少儿版画协会秘书长华维光先生再赴长沙访学,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儿童美术研究室谢丽芳女士热情陪同,冒雨踏访了岳麓书院。这一次的游览,因时间较为从容,又有在岳麓山畔度过童年、少年时期的谢女士娓娓介绍,印象极为深刻。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台湾作《旅行与文学》的演讲时谈到:“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种种还活着的文化一定能找到一二个与自己对应最密切的空间,在这些空间中,不管事情还在发生着或者已经发生过,都会以大量的感性因素从整体上让人体验那些文化的韵味和奥义,与文本记载互相补充、互相校正,这便是文化现场。作为一个文化人,在自己的脚力尚有裕余的时候,应该尽量多寻访这样的一些地方”。难怪余先生要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之邀作一次“千禧之旅”了。
  闲言说完,书归正传。北宋虽有著名的六大书院,但各地并没有普遍设立,到南宋,各地书院才盛行起来。
  元朝的书院比宋朝更多。明初,书院一度沉寂,连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也是草木丛生,满目荒凉,无人修茸。明宪宗成化以后,书院开始复兴,到嘉靖年间达于顶点,计有1239所之多。
  清初满族统治者害怕书院自由讲学对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利,采取压制的态度,直至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才开始大力推行。有清一代,荆楚一带最有名的是官办的江汉书院。这些书院奉旨集聚国库金帛,供给师生灯火费。书院的师长由督抚学臣延聘。从此,书院就全部官学化了。
  历代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胜之地。看来这也是我国办教育的一个好传统,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所写《大同书》中也说:“儿童当知识甫开之时,尤易感染学习,故孟子之圣,近学宫则陈俎豆,近墓地则效葬埋,近市则为买卖,故所邻染不可不慎也”。
  历代书院,多有知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自由研习,相互辩难,集众讲解等多种方法,以修习讨论儒家经籍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元代书院虽多,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明清书院仍盛,多成为准备科举的学场。清末改革教育制度,改为各级学堂。如此算来,从唐末五代至清末,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存在了1000年之久,拙文题为“千载风流”,非虚言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研究热潮兴起于中华大地,著名学者冯友兰与北京大学张岱年、汤一介先生于198410月在京创建“中国文化书院”,一时从者云集,该书院以培养从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历史、文学等的中外青年学者为主要目标,授课学者遵循百家争鸣的原则,完全自由地根据其个人立场进行学术研讨和教学。九十年代初,该书院沉潜数年,世纪末汤一介先生提出创办私立大学,活跃文化研究的诸般构想,为海内外学界瞩目。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中国文化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再生和回响,昭示其不绝如缕的生命活力。
  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了繁荣、灿烂、富丽的物质文化,纵横交织、井然有序的制度文化,千姿百态、深邃精湛的客观精神文化和幽邈纤细、意韵丰饶的主观精神文化。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里要与世界各民族共存共荣,就必须扬弃传统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坦然吸纳其他民族文化优秀的因子。
  我们的家乡孝感系“楚北名邑”,历代崇师重教,人文蔚起,据原县级《孝感市教育志》载,明万历年间,国子监生张翰选私人先办元和书院,后办经正书院,均不甚久。官办之西湖书院,始创于明嘉靖年间,院址在西湖中明月台上,“但久废”。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县梁凤翔重建于城内汪公池畔,其建筑规模,梁氏《创建西湖书院记》中称:“为堂若干楹,为厅事为学舍若干间,濒湖为楼,前为门,为棹楔颜曰‘西湖书院’”。后经修茸,其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邑绅夏扶英、知县高质义合捐银1000两,添建斋舍厨屋12楹。
  有清一代,吾乡之名儒硕彦如夏扶英、沈长泰、姚江、郭椒馨等人先后主讲于西湖书院。我们可以玄想,在封建时代,文化传播媒介不甚发达,西湖书院有地方政府支持,名士讲学其间,当是深具社会影响力的学术中心。
  今之孝南区书院中学校址,即“西湖书院”之原址,“书院”之名,盖由此出。历经百年,于斯唯盛,薪火传承,堪称佳话。桑梓文明,渊远流长,“书院”功莫大焉。
  前些年,有一位浙江的朋友,曾应我的请求,将《绍兴县志》中“教育”部分复印了一点资料寄来,我惊叹于区区绍兴一县,竟有那么多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究其根由,主要是因为该地素有重视教育文化的传统;江苏常熟市书画院院长言公达先生是八十年代中期有过书信往还的书友,前不久看到他写的一篇文章,介绍常熟发展地方经济是如何打“文化牌”“历史牌”的,颇受启发。孝感虽不及绍兴常熟那样文化积淀淳厚,但毕竟也有相当长的文化教育史,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注意到这一点,无疑是嘉惠后人、福被当代的善举。安陆市近年大打“文化牌”,去年首办“旅游文化节”,笔者应邀参加了开幕式,亲身感受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效应。
  二十世纪最后一月,书院中学拟创《书院》校刊,此议一出,师生响应,不过周余时间,辑录师生文稿凡五十余篇,汇为一册,以纪念百年文化风流,期盼新世纪第一春书中、东中合校组建区实验初中,能光大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层楼更上,再创宏业。
  感该校三顾之诚,欣然担任《书院》校刊艺术顾问,负责封面、版式设计,一时兴到,撰拙文附之骥尾,以助茶余谈资也。

新千年元月元日
  ■附注:本文原刊于孝南区书院中学校刊《书院》2001年第1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8-5-1 12:32:56 | 只看该作者
历经百年,于斯唯盛,薪火传承,堪称佳话。桑梓文明,渊远流长,“书院”功莫大焉。


3#
发表于 2008-5-1 13:56:44 | 只看该作者

最新资讯

//中国教育报//2008,4,28,六版;华东师大探索书院模式,实施养成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46 , Processed in 0.1233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