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字与石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29 11:1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字与石头



徐勇民

     

  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大洲都有史前岩画和象形符号遗存。人类认识自然是从火开始,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却是从石头开始的。石头遍地都是,可它的坚利在自然界中是唯一的。

  “人猿揖相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写下的诗句,取石头棱角在人工和岁月打磨下的变化,将百万年长的人类沧桑一笔带过。莽莽天地,唯有石头可以告诉我们更多的历史。就是树木虫鱼也须经千年风雨冲刷泥土掩埋变成石头,才可以露出自然秘密的符码。人类凿石留痕,史前就已经这样了。全世界大概也只有中国始终保持着这种传统记载方式。

  我们习惯将观山看水与个人性情联系起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就像是铺开的纸,看上去只不过多了些褶皱。于是懂得风水的文人还有云游四方的高人在名山大川跋涉中,找一片灵性的山水,它们多半在险道上寺观旁或是可望不可及的高险处,择一块凸显的岩石,嘱人刻上些字,署下大名。然后得意地想象后世的人看到这刻石时,心情一定如同自己看前人在石上留下的字迹一样。

  中国文人好将毛笔写在纸上的字交给匠人刻碑或是凿在岩壁上传之永久。于是文字便与山石融在一起。想起来大山大水引人入胜,有时人们气喘吁吁就是冲着去看道旁山顶或是水岸边的那几个字。也不乏好事游人不甘自弃,看完风景中的刻字,想到留名,心中痒痒,胡乱在树石上顺手刻下自己到此一游的窃喜。

  中国人迷恋在金石的镂刻中复活出与前人相同的感受。对石头的亲近凭借着字的书写与镌刻,被我们看作是精神的游历。西方人很容易地就将工业产品作为文字的载体,比如铜铁的铸字,塑料字模印出的字形,项链手镯上的字符,这些看上去十分精美,只是少了些与自然的亲和。

  钤印,是以刻石作为表明身份的信物。文人钤印,使用最多的也还是石头。自然与人工印迹显示在石头上的每一处。随身携带,好似座右,可时时省览。别小看了这枚石头,上面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自然界中是难以看到这等尤物。更厉害的是,刻上去的字形须是反向。刻印者要有字形左右置换的想象能力,才能翻刻出起承转合,线似龙蛇的字形,在中国有这般绝活的人多得不得了。没有这样的智力与功力,凭什么发明影响世界文明史的活字印刷?全世界纸介质上的文字,这种反转印痕的方式沿用至今,传播着我们需要的一切知识,只要这些知识是用文字表达的。内心的表白镌刻在天然的材质上,时刻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了对它们的敬重。

  字,一经刻在石上,看上去便成了散落在山川中河流旁和书斋里的辞章,让后人在游历中,拼读成这些已经和正在成为历史的章节。于是,我们知道原来这块摩崖上刻下的字,记载过几百年前遭贬文人的浪迹生涯;原来这片村落民居旁一块风化的碑石,曾是几个世纪前此地一连出了几个状元引得龙颜大悦赐留的圣迹。

  石头上的字能够长久地传播文化信息。人们执毛笔书写、用语音传递、在脑中保存,字因此充满生命的活力。垂史留名的内心渴望当然是要依托一种坚固且不易毁损的材质。对石头而言,什么焚书也好战乱也好,都算不了什么。唯有大自然千百年的风沐雨蚀,才能给石头刻成的字形一些变化。不过这反倒能使刻字看上去更加苍拙古朴。

  大量有关恩泽、诫训、自勉、自赏的题字,在不同时代,其字体字形布局方式和内容看起来就是不一样。字一旦出现在公共空间,必有观赏的强迫性,哪怕仅是一瞥。想要不看是不可能的,非但要看,有时还要逼着你不得不读出声来。千年风云掠去。我们早已看不到史书上记载的那些譬如阿房宫譬如大明宫譬如大观园等等,却还可以读到“东临谒石”的遗篇,还有面着海风令人断肠的“天涯海角”和“天尽头”的刻石,以及令你面碑无言的无字碑等等等等。石头就是历史,字刻在上面,便让历史活了起来。不管是何人所写、写何种内容、写的如何,我们都可以从中读出一个时代真实的文化注释。

  看惯了岩石上的大字,当一旦瞥见纸上斗大的字,自然会暗想要是能把字刻在石头上就好了;同样,当看到光滑平整的巨石,也会想起要是能在这上面刻上字就好了。更有刻石依着巨石面天,好象就是写给上苍看的,你只能凭借想象它的全貌。字在书写尺度上的超常硕大,令人仰止。将刻石称为大地艺术应是理所当然的。今天我们旅游采风有时穿暗洞绕山石,待抬头抹汗时忽见赫赫岩壁上几个大字,或是告诫示人、或是怀才感世,或是将景处美溢一番。字大触目,意骇惊心。先辈们很是乐于在自然景观中拈花一笑,玩一把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这让我想起“妙法莲华经”中的化城喻,佛祖幻化出大漠中如在眼前的城池,诱导跋涉中的门生在最为沮丧渺茫时坚定达到目的的信念。

  在刻石中还可以看到娟娟小楷秀丽隽永。若是粗壮刚劲的大字刻在石上,与石头还能形成自然贴切的关系。可是纤细的小楷笔画刻在坚硬的石头上,且笔锋清晰,一刀下去,笔划挤压出细细石质堆在侧边,竟如柔毫将石头化开一般,真真神奇。石工凿字后吹开粉末露出字形,瞬间写就的汉字就是这样铸成了永恒。

  在石壁上刻字,是古人精通观赏应有的距离做出最佳选择的方式。就视觉形态而言,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像汉字一样,既可以写成蝇头小楷,也可以刻凿在巨大无比的摩崖之上。一个方块笔划形态的字,无论出现在信笺上或是书写拓刻在任何一种材质上,看起来都是十分熨帖。方正的汉字横竖变化简洁奇妙,可柔可刚。汉字的构造形式和尺度可以与任何一种载体自行调节成最佳的视觉组合。

  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无节制的耗用纸张,让我们对凿在石头上的字存有了更多的敬意。石的坚实赋予了凿刻文字以庄重,刻字又将尊严给了石头。那些字讲出了写字的主人一连串我们听说的和由这听说再想象出的故事。可至今我们没有任何关于刻字工匠们更多的记载,所见到的也仅仅是在有的长篇碑文款识后,工匠们小心翼翼摹仿碑体刻上了自己的姓名。与我们一样,他们也有名有姓。我猜想一定是长篇刻字,耗尽时力,碑文的主人动了恻隐之心,遂不经意地让工匠们在历史记载的缝隙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无论是哪个年代,人们都希望在公共空间中用经典的辞句,表达出内心丰富的人生信念。刻石的内容由此也被赋予了每个时代不同的理解。至于字呢,则大多由于中国人不因人废字的大度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还可朦眬地辨别出刻石上重叠着的岁月。

  时至今日,在大自然山河之间,仍可赏读到古代圣贤们和今天书斋中文人们用刻在石头上的字,表白出与我们相通的心灵。我们喜欢在刻有字的石头前静心息念片刻,然后摆出姿态存照留念,是希望我们的身姿和身心象山林岩石一样,永远得到风雨阳光的沐浴,获取无尽的文化能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27 , Processed in 0.06642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