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写作的理念和实践 主讲:李玉龙
时间:2005年7月23日下午
地点: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
◆李玉龙报告
之一
今天不是我个人独白,是大家一起探讨,先请大家阅读资料《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5分钟时间。 (大家阅读资料) 南国人:这是一篇典型小学经验论文,我们在学校就是这样写的。跟实际上课脱节。 桂枝香:没什么新意。换一个名词,第一点换成自主学习,基本雷同。 夕阳断桥:我没什么看法,跟南国老师一样的 李玉龙:写什么样的文章适合自己? 桂:我上数学,但喜欢看语文。数学最终要达到思维的过程,数学就那么点东西,引起争论的东西很少。 李玉龙:小学论文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写法。没有实质性的东西? 林日正:当我们要写的时候,就可以拿过来看,不写的时候,就没什么用。 飞翔鸟:基本上是新课标观点的罗列,缺乏论据。 月明:拿人家现成的观点证明自己的教学多么有价值。写论文要有自己的观点,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但不是这样写的。 李玉龙:这是一个会员的文章。老师好,这是一篇常见的论文,线索比较清晰,如果能够扣得紧一些,就可以在小学数学刊物上发表了。
我谈谈个人的观点。这是学科杂志常见的方式,我们可以不一定非要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其这样写作,不如采用。不妨抓住一个小点,在这点上可以做出很多文章来,关键看你做了没有。不要马上提问,让学生思考相当的时间。切口一定要小,切口小,才可能比较深入。比如探究 问题,以事例串起全篇,这样的文章可能比这篇论文生动活泼得多,也更有价值。有实在的教学案例做支撑,那样的文章可能比现在的文章更好。
李玉龙:看第一段: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这段话完全可以去掉。可以以“当前……但无质疑的现象”开头,不必戴前面的帽子。开头很重要,一定要调动起别人读的欲望,这样枯燥的开头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 第一线论坛网友稻草人的文章(小学数学),就是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写得非常精彩。在表达上可以尽量轻松一些,不要动不动就戴帽子。确实有想法才写。 之二 下面读阅读资料二《那嫩嫩的叶片儿》,作者就坐在我们身边(木鱼儿)。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飞翔鸟:写得很好。从开始就在寻找教育机会,最后也找到了,非常好地隐藏了自己的教育意图,处理地很好。教育方法是很成功的。 流石悟道:感觉到这位老师有细腻的感情,细致的观察,有文学味,这是第一个优点;小学老师需要这些。作为教育随笔是很欣赏的,也喜欢读,很轻松。我会多一写思辩的东西,我用第三只眼从高度往下看。她在思考什么?更理性的东西比较少。我会分成几个片段,细节,加上一些思辩性的东西。 蓦然回首:肯定不是论文,是教学随笔,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感性的东西多一点。读起来挺轻松。 助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写杏子的内心转变,是在叙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从杏子的遭遇来看,她的心里是相当黑暗的,可能不是无为就能解决的,老师的关爱,可能暂时地可以让她阳光一下,但是如果把她长期的彻底转变跟踪下来写下来是很好的文章。而本文中老师所做的都是很一般的,对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借鉴作用。,读者在读了文章之后,在某一点能被触动,文章才能立起来。应该选择典型性的场景,集中火力进行描述,让读者真正有所感触。很多老师受李镇西的影响很大,像流水帐,不是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才写。她只是呈现了其中一个场景,这个场景不够典型。 桂枝香:同意助理的意见。她在做的我们都在做,可能做得更用心一些,只是文字功底不够。教育可不可能一劳永逸?是不是太简单了? 小水滴:如果要发表,就要找一些亮点,平时应该多积累。 桂枝香:李镇西的文章很多是很有观点的,不同意助理的看法。 助理:不是看你写出来多少,而是从中能读出一点东西来。他后面一年搞一本书,感觉分量不够。 流石悟道:对新教育写作的问题肯定是感兴趣的,是对教育智慧的提升。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表达出来呢?刚才我说小数论文是垃圾,其实我平时也经常制造垃圾,另外我还写课题写作,另外我还探讨新教育写作类型的,所以我才来到第一线。很多老师平时都是看帖灌水,自己的东西不敢拿出来;也有些老师写了一段时间了,同时怀疑自己写的是否有价值?我自己写了一年,有几十篇,也在纳闷,到底怎么提升?助理属于层次较高的,在技术和思想上都有含金量的。 蓝色冰川:后两个自然段,虽然很美,但是对问题的解决有点多余。前面通过日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真的与孩子有交流,孩子还会用日记来交流的,证明她有了变化。而这里老师完全是在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孩子,以为她真的变化了。 飞翔鸟:助理的意思是作者应该写得更丰厚更深刻一些。我觉得她最后的转变写得很好,有好多事实。有时孩子的心灵以前很忧郁,不一定就是黑暗的,需要的只是同学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问候,只要这一点点阳光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如果你觉得世界黑暗的话,那是因为你的内心是黑暗的;如果自己明亮起来的话,世界就会明亮起来。老师的工作是很简单又是很重要的。 助理:给点湖水她就泛滥。如果真是这样,这篇文章就没有写的价值了。 飞翔鸟:我说她的心理可能没有那么阴暗。 闻语东蓠下:老师意识到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如果老师给她太多的温暖的话,对她不一定是好事。这时先调和她,用一点点的关心,非常细腻地去关怀她,然后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木鱼儿:我自己是个很敏感的人,不想别人对自己过多的关照,这次来这里就是一个挑战。女孩子在我手里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我不是为发表而写作的,也不会写论文。我按照自己的方法写自己真实的故事。杏子的故事的确是真实的。我自己不需要别人过多的关照,但不可能无为。她不是阴暗,是敏感,脆弱。用我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什么高度和深度,都是浅浅的文字。我也没想自己要提高,就是觉得很快乐。 李玉龙:这篇文章发在教育飞船第二期,读自己的点评。一篇好的叙事类文章是有细节的,一篇好的教育叙事类文章也应该有教育细节。经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类文章,因为一起不小但也不能说大,有时是偶然有时也实属常态的事件,老 师匆匆忙忙生生硬影地就做了处理,但事后经过一定的信息反馈后,感觉自己处理错了或者处理过了,于是就很痛苦地反思,有时还要真诚地道歉。有一本书就叫《教育有悔》,这些文章或可归于此类。 “有悔”是正常的,在一个老师的教育生涯中,谁没有“有悔”的时候呢?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给这个“有悔”增加一点技术含量才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处理问题太“粗”了,粗心、粗疏、粗暴……这么一路“粗”下来,自然就失去了细心、细致、细腻……粗细之分,在教育学上其实是有讲究的。 马克思 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有学生问你,“老师,我想学工程技术,我不想学英语语法,我将来可不想当作家”。对待这个问题通常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你必须要学会英语语法,因为考试中会出现,如果考不好,你就不能上好大学了!”;还有一种是,老师可能会试图通过让学生明白语法规则的实际运用价值,以阐明语法学习的重要性。马克思 范梅南分析到,这两种答案都不能说是敏感的答案,因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学生对学习英语语法的主观体验——孩子很可能在学习英语语法时遇到了困难,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托词。因此最好的方法或者不是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先了解他是否遇到了困难,然后再帮助他解决困难并培养他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 马克思 范梅南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基于教育学的细致性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就是教育智慧。
之三 李:下面谈第三篇文章。没有放到资料里面,周老师的文章,语言表达很好。 周读《爱要让你看见——一个电话引发的思考》,先读第一部分。晚饭后,家长的电话,学生看课外书,说自己没有优点。父亲表现出自己的忧虑,怎么会没有优点呢?老师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怎么会有如此大差异,想起自己批评他的情景。我总是在指责他,批评他,他误认为我不喜欢他不欣赏他,影响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想起一篇文章,父亲不懂得爱。我的爱他读不懂,不是他的错,是我的错,是我表达爱的方式出了问题。我和他之间没有母子之间的时间。忽然想起一首歌:“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不怕我对你有多眷恋……”我对孩子的父亲说,应该怪我,并让父亲转告我的话,说老师其实很喜欢他的。 李:第一部分只是把问题给抛出来了,并没有后面的过程。教育叙事文章应当提供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没有,仅仅是一个片段。平时应当有意识地发现问题,为什么我们写的文章总是很平淡很普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注意发现问题观察问题。 李:先读《大哥》,五分钟后交流。 助理:我觉得是最好的,应该是可以发表的。好在揭示了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转变的复杂性。有时这种转变不一定是师生关系,就得是哥儿们态度,领导和教师之间有时也要这样。最好的是最后一部分,杀了一个回马枪,这才是真实的学生。表面上出人意料,实际上在情理之中。老师说话写文章的方式是否可以成熟一点,不要总是俯下身子,跟孩子对话一样,因为文章是写给老师看的,不是写给孩子看的。他的细节呈现是相当好的,如果没有第三段,算可以,有第三段,是很好的一篇。 月明:我也觉得很好。作者比较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师生关系。我们总说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很主动,而不是当一个难题摆在面前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应该考虑如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游刃有余地处理好这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如果你的记忆没有残缺,当你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你就会想起自己的一些心理体验,就会设身处地地从孩子的心理体验出发处理问题。 桂枝香:没有畏惧感,很亲切。老师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可以借鉴。把这个作为范例,我可以写,交给你发。如果是以木鱼儿的文章为范例,我是不敢写的。处理问题很大气。 翼然:但就写法是很好的。看他的做法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有多大启示,能否为我们掌握的操作。他和老师的哥们关系对他今后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 飞翔鸟:反映的就是对孩子是否真正的尊重。 翼然:他的尊重是把老师放在大哥的位置,他对其他的老师会怎样呢?其他的老师会不会用这种方法来对待他呢?这种关系到底能够维持多久? 助理:关于哥们关系。一个学生案例,成年人的坏习气他几乎都有,双差生。他父亲的希望就是不要出事,把他以前的社会关系割断,换一个环境。给班级管理增加了一个难度,他从来不打扫卫生,谁惹他他就贬谁。早操不起来,睡觉到上课才起来。这个问题不解决,班级管理根本无法执行。最开始,用简单的方法,惩罚,比如做俯卧撑,跑步,只能管两三天。但他有一个优点,特别尊重老师,从来不在学校惹事,不给班主任找麻烦,很讲义气。我比较喜欢和这种人打交道。我和他在操场上谈了一次,随便谈,谈自己高中时怎样,从过来人的角度谈了一些看法,把他当成哥们,说了一些私房话。后来他又没有上操,我很生气,跑去敲门,问他为什么。他说病了,我看出他是装病,对他说不用起来,让班长把饭给他端上来。又支撑了一周,一周之后又没有上操,我上去只是敲敲门,没说话,只是让他听见,就走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不做操。所以师生之间的哥们关系还是有用的,我赞同这个老师的做法。 桂枝香: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方法。不能都由班主任来决定。 无伞:学生最怕的是班主任,然后才是科任老师。小学教师的对待学生的态度过于严厉。造成学生依赖于严厉的教师的管理。 李玉龙:读自己的点评。教育在线说写十年教育随笔就可以成为教育家,我对这个说法有点怀疑。教育是心灵沟通的艺术,决非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但很多老师的文章给我的感觉却是看了个开头,下面的内容基本上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我曾经长期跟踪过一些老师的写作,半年或几个月,很遗憾,很多老师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所改进,而随笔中呈现出来的教育实践没有多大进步,有的基本上就是在原地打转。有些老师称自己的写作停滞不前的现象为“高原现象”,我认为这种“高原现象”相当程度上不是写作的问题,而是教育实践本身出现了所谓“高原”。教育敏感是衡量一个老师教育水准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之四:李玉龙阐释自己的新教育写作观
阅读,写作,实践,是我们教育过程的一个链条。提出新教育学的概念,个人以为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先谈谈新教育写作的关键词。 新教育写作第一步,应当走向个体,如我们探讨的第一篇文章,第一段话语并非个人的话语,属于官方话语,不是属于自己的。我手写我心,并没有真正做到。使自己真正站立起来,才能获得真正的写作。你的表达方式,你的话语方式,才会真正地鲜活起来。 第二步,走向真实。自己第一次采访时读了很多课题报告,读了以后看出来大多都是假的。如果文章不能清晰地呈现学生转变的过程,大量文学化的写作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当然,也可以进行教育创作,比如教育小说。但教育写作必须真实地呈现教育过程。 第三,走向专业。专业属性是教育写作的基本属性,写文章时应当有一种专业眼光在背后支撑着。现在正读《后现代课程观》,学生的个性展示,构成教育的丰富性,因为教育的丰富性,构成了它的复杂性。如果我们不能呈现教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平面化的写作是毫无意义的苍白的。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基于专业眼光的基础上,我们呈现一个故事,提炼一种方法。 第四,走向多样。叙事类,方法类(或经验提升类),案例类,人物类,评论类,形式多种多样,是次要因素,关键在内容本身。 第五,走向开放。教育实践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使我们向上攀升。比如周老师的文章《爱要让你看见》,我感觉可能还有第四稿第五稿……第八稿,正是在反反复复的修正中,我们的教育实践才逐步走向成熟,永远不能划句号。 这些是新教育写作的关键词。 再谈谈教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首先,不要畏惧。比如泥土老师,他在2000年的时候写的文章跟现在大不一样。到了2004年的时候,在“第一代”的评论中,文章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他已经五十岁的人了,还能坚持写作,我们二三十岁的人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只要你用心在写。 其次,第一线专业发展课程的几个关键词: (一)生命状态。 (二)知识结构:人文科学视野,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学科知识;比如江苏张启华老师讲圆的准备过程,学科知识结构很庞大。《教师之友》的编辑跟国内的教育媒体完全不一样,就因为我们借鉴了大众媒体的一些元素。从某中意义上讲,一个老师的宽度就等于高度,博专结合,博重于专。 (三)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的思维方式是,扎进去和跳出来要结合。经常有意识这样结合的话,对大家的思维方式是有好处的。提倡一种专业阅读,向上读一些有难度的书,读过以后,一定要跳出来,反复思考这篇文章。第二种,发现问题。比如周老师《爱要让你看见》开头一段,老师想的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用心观察,用心思考,一定要发现问题。本次研修班本来想在课堂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咯,因为去年研修班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文本解读的问题。在课堂技术层面有很多问题。从头问到尾,完全是教师主导的课堂,没有思维的碰撞。孩子的问题被教育逐渐被磨没了,我们教师有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意识呢?第三个,要有意识地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问题打通,不要孤立地看问题。把问题放在教育的背景之下来看。 提高教育写作的质量,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总之一句话,写作本身要从教育本身思考,不要把它仅仅看成是写文章。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 ◆对话摘录 就具体问题的对话 流石悟道:写作时间的安排问题,数量或密度的问题。 李:助理刚才说,文章本身要有动人的细节。这种文章需要积累,积累到一定时候不得不写的时候自然就写出来了。要有意识地逼迫自己写,写作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另外,在自己实在写不出来时,没有必要强写,更没有必要天天写。还是要写有意思的事情,我需要写,我想写,不写不行的再写。 无伞:是否一定要把随笔和理论结合起来?比如《大哥》,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么我们写这样的文章意义何在? 李:我们对理论是有看法的。我们主张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并不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并不是按照某种理论去做的,而是本着某种理念去做的,比如自由、平等、尊重、博爱,等等。并不是上升到理论到高度就是好的,如果不能,就把教育的原生态过程呈现出来就好。有些细节是无关的,处理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要非常慎重,老师尽量呈现原生态的东西。把握起来很难,还是强调真实,训练自己清晰的思维,不必过分拔高。
无伞:目前,案例写作写成功经验的比较多,那么,失败的案例有没有必要呈现出来? 李:这个问题本来不成问题,成功与失败当然都应该呈现出来。其实我也经常感慨,我们的文章为什么那么白,那么简单?需要把教育本身的丰富性呈现出来,它不是线性的,不是钢性的。 李萍平:推荐一些书看。 李玉龙: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反复读;《基础教育纲要解读》;《教育机智》(马克思 范梅南)。《后现代课程观》难度比较大,可以慢慢来。下半年我们将推出六本书,信心十足。第一类,西方经典图书翻译,但是翻译质量不好;第二类,要看权威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