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5 13:3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陈婷
摘 要: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区域特色价值、人文资源开发价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对教师文化性格的形成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对教育内涵的褊狭理解,以及对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历史偏见和认识不足,使其教育价值被遮蔽。有鉴于此,有必要对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进行解蔽,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词:地域文化;教育价值;教育功能
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狭隘的教育观念等原因,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往往处于被遮蔽的状态,教育忽视了对本土地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融合,现代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如何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科学制定教育活动目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事、物中亲身体验多彩多姿的家乡文化,通过地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并提高学生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探究知识的能力,使优秀的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或价值得以发挥是教育应该深入探索的问题。因此,对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展开研究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众多文化形态之一,教育就是这一文化形态的继承和传递的基本机制。而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按照学生学习活动的范畴可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个方面,还可按其他方式作不同的划分。各方面的内容都应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而这些内容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1]地域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在建筑与交通、饮食与服饰、语言与心理、风土习俗、民族节日、宗教活动等方面。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一般来说,它具有地域性、稳定性、亲缘性、潜在性和认同性等特点。
教育能否保持自己特色的关键是能否融入地域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把握和坚持教育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挖掘和整理地域文化丰富的教育价值,将地域的文化精髓同当代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实现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表现
对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有研究者主要从人性的角度作了阐发,如日本学者市川博认为,地域文化有三种教育价值:一是丰富人的体验;二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三是促进人性的形成。[2]其实,地域文化对教育的价值比较广泛,除了体现在人性之外,还体现在教育机构、课程、教师和民族认同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一)地域文化对教育机构的区域特色价值
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和教育场所都坐落在一定的地域,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它的建立、发展离不开滋生它的地域文化氛围,与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地域文化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契机。同时,任何一个学校和教育场所也都是某种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相应也就有千姿百态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场所,就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的教育场所,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域差异。因此,地域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元素。从地域文化差异性的角度考察教育生活,就会发现,学校和教育场所实际上是不同的地域文化社区。不同学校的学习与生活被地域文化所限制,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形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状况。教育工作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展开,又必须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就面对着如何处理、协调不同地域文化的问题。可见,教育机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3]
(二)地域文化对课程的人文资源开发价值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具有地域性。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专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已包括社会经济研究和乡土历史探讨等课程。随着人们对地域文化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化,地域文化课程被认为是推动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学校课程既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又是地域文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地域文化既是学校课程的目标,又是学校课程的手段。”[4]首先,地域文化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塑造了地方独特的精神和内在气质,并以各种方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精神、心理、个性产生极大的影响。生活在一定地域文化中的人因此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亲近感,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使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其次,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应该将地域文化中的独特自然景观、民俗风情、民间艺术融入教育,发展当地固有的文化资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人文教育提供服务。
(三)地域文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
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儿童,而儿童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一方面,学生的日常生活依托于地域文化,甚至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因此,“地域文化是青少年校内生活与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沟通的重要中介,是连接儿童和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5]“儿童早期的生活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域文化之中,他们的情感、需要、经验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或者说,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和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的,因而,地域文化是连接儿童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重要中介,从而也是连接儿童与课程的重要中介。”[6]通过了解本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地文化存在的魅力和意义,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使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从而产生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研究者指出,“地域文化对学生的意义在于:对地域文化的尊重,是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独特性的体现;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自我意识,缓解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对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地域文化还有助于教育者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特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6]可见,地域文化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自我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四)地域文化对教师文化性格的形成价值
教师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而生活在某一地域文化中的人具有地域文化性格。第斯多惠指出:“在教育时,必须注意人在其诞生和将来生活所在的地点和时间的条件,一句话,应注意就其广泛和包罗万象的意义来说的全部现代文化。”[7]所谓“地域文化性格”,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地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带有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地域文化性格是该群体与其他文化区群体相区别的显著特征,它与个人性格不同的是,“地域文化性格”指的不是文化区中个别成员的性格,而是绝大多数成员的性格。地域文化性格具有延续性和传递性,它伴随着地域文化观念沉淀下来,并借助传统的力量传递下去。因此,处于一定地域的教师会带有那个地域的文化性格。
(五)地域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价值
教育体现的其实是文化,独具特色的文化才不会被历史遗忘。文化彰显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民族性和地域性,它包括了地方语言、民间信仰、生活习性、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到每一个国家、民族,小到每一乡每一土都具有各自的文化。地域性是文化具备的首要特征。“一个国家,其创造力的开拓,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其凝聚力的增强,依赖于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创造出有着质的差异的生产力的其它要素,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社会兴衰。”[8]地域文化不仅具有政治凝聚力,更是一种地域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课程资源,从小处说是融在每个人血液中的乡情,从大处说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为培育民族凝聚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遮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实施的,因而有着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反映在多方面:既表现为教育机构,如学校因处于不同地域,运用着该地域的习俗、方言等,也体现为课程成为当地文化的构成,是学校课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对象,如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将所在地域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带到学校中来,也体现为教师因生活于不同地域,在教育教学中将其地域文化特征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因此,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多元文化价值和增强凝聚力等育人功能和价值,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由于过于重视精英文化的教育价值,而很少体现地域文化应有的教育价值,其价值存在被遮蔽现象。
(一)对教育内涵的狭隘理解
任何教育都是基于一定地域的教育,教育具有地域性。有论者认为,“因地理区域中文化构成因素和结构关系上的差异,不同地理区域有时会呈现出文化上的差异。地域文化直接表现为不同区域或地域间人们的语言、意识、思想、情感、心理等的不同。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同的区域、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只不过这种文化差异有的明显、有的隐晦。”[9]因而,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的是不同的教育传统、教育形式和方法。然而,纵观对教育内涵的理解,或者基于政治和经济特征,或者基于人学和科学的角度,即便有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教育内涵,也缺乏对教育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关注,因而导致对教育内涵的片面认识,似乎教育与地域文化无关,或者关系不大,这样就遮蔽了地域文化的教育性及其教育价值。因此,对教育内涵的狭隘理解是地域文化教育价值遮蔽的首要因素。
(二)对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历史偏见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教育基本上被政治所左右,通过政治文化来实现育人几乎成为教育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这样遮蔽了人的发展的整体性,使人的发展之路越走越窄。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发展经济,搞好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在教育领域通过经济文化实现育人占据了指导地位,经济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近几年尽管开始重视教育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但对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处于抽象的状态,这与我们认识的历史惯性和偏见有很大关系,实际上等于遮蔽了地域文化等具体文化的教育价值。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教育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功能,除了政治文化、经济文化视角之外,还有地域文化的视角,如果缺少地域文化视角,教育对人的发展是不完全的。因为任何教育,它的改革和发展,它的价值和功能的实现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进行,总是依托一定的地域文化土壤的培育、浸润、涵养才能生存和维持的。
(三)对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
近几年人们已经开始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关注教育问题,并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一是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主要探讨学校教育对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地方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思考;吸纳历史地域文化,铸造学校个性;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地方文化传承等等。还有如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域文化对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的影响等等。二是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关系问题。集中在地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背光;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学校是文化浸润的地方;挖掘地域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如何创设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地方资源;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等等。三是地域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主要讨论地域文化对地方高等学校办学的作用;地方高等学校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以江浙为例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等等。四是地域文化与育人关系问题。研究成果如用地域文化培育学生;挖掘地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养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实践研究;跨院校地域文化的创意文化培养机制;地域文化在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地域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影响等等。尽管其中也不乏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的探讨,但研究远远不够,与应有的要求有着巨大的差距。由于研究不足所以很难凸显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
四、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解蔽
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但在现实中,由于对教育内涵的狭隘理解以及对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历史偏见和缺乏应有的认识,使其教育价值被遮蔽了,因此应通过更新教育观来解蔽。
(一)更新教育观,树立多元文化教育观念
观念是变革的先行。没有观念上的更新,行动上就难以开拓。没有观念上的融合,就没有行动上的融合。教育与地域文化的脱离,其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的观念问题,即人们缺乏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理念所致。因而要实现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真正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历史偏见,树立新的多元文化教育观念。首先,不能把教育仅理解为学科内容,而要扩大到广义的教育上,包括学科知识教育、活动教育及各种形式、内容的学习和活动。其次,树立正确的教育功能、价值观念,把教育更深层次地作为各种文化的传承载体和手段,让学生对本地区以及其他地区的各种文化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为他们从小打下多元文化理念的知识基础,通过比较各种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差异、合作包容的文化态度。再次,树立教育发展观念。从动态和整体视角去认识教育,强调教育本身也因地域及其文化变化而不断发展。树立了教育发展观念,就不会静止地、孤立地认识教育,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
(二)教育管理重心下移,使地域文化教育价值落到实处
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并发挥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不仅要有观念上的变化和更新,还要有组织管理保证。其中,建立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未能有效发挥,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因而要实现地域文化教育价值,必须下移教育管理的重心,给地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以参与教育发展的权力,增强他们对教育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当然,这样说并不是主张完全的自由主义教育管理,而是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在教育价值观上的结合,强调更多的人参与教育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只有如此,把教育转化为一种激励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而去设计制定他们自己的教育,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三)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拥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参与者,更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保障地域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因为,即便地域文化具有教育价值,如果教师素质低下,仍会导致地域文化难以发挥教育价值。因此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还在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培训,应有适合地域文化教育价值实现所需要的专业素质。目前,地域文化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还在于缺乏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据此,广大教师一是增强“地域意识”,改变仅局限于单一文化的教育观,树立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教育观;二是具备准确估计学习者需要的判断能力,对学习者特殊的文化问题与困难及时作出反应的能力,对地域文化、社区文化以及学校文化、课程文化的协调能力,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应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着力加强的主要方面。因而,应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重视职前师范生的培养。学校应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大专和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并扩大和提高到研究生教育层次。同时,强化职后教育人员的培训。制定培训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开展培训工程,为教师开辟形式多样的以地域文化为基础的专业发展途径。
(四)加强学习者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
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是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互动发展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施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而从受教的角度看,学生也是主体。地域文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效益和质量也要从学生方面表现出来。所以研究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归根结底是研究学生怎样才能有效地学习,并据此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再好的教育也会落空。而学生的主体性既表现在对教育影响和内容的内化上,更表现在学习行为的自主性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就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而且要采取专门措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积极的干预,如开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地区的文化,通过参观体验本地区的文化,或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本地区的文化,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最终还要取决于学习者主体性的培养和提高。
(五)加强教育研究,建立教育评价反馈和监控系统
增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必须从更为宽广的视野去审视教育构建和实施的诸多环节及其过程。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不仅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统一的组织保证,还需要有教育评价反馈和监控系统的保证,以防止教育活动的随意性。目前,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不能有效发挥,还与缺乏相关的评价反馈和监控制度以规范和保障其运行有关。为此,要特别注意加强教育研究者与决策者、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譬如,在地域文化教育研究中,如何在研究中体现实际要求?怎样才能以合适的方式展开研究,并使研究成果得到应有重视?如何尽可能消除教育研究者与决策者、实施者之间的障碍,形成一种有效的交流机制?这些都是教育研究者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此外,还需要强调的是,在加强教育研究的同时,还应建立教育评价反馈和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地域文化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适切的问题,为进一步增进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有效性提供咨询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2]转引自杨建义.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3]郭贵春.建设具有地方示范作用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选择[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4]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对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8(1).
[5]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6).
[7]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8]高承华.提升教育水准推进地域文化的发展[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9]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45 , Processed in 0.08543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