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有文化,文化的角色如此的突显,也具有相当的制约力,我们甚至也不妨将文化与社会生活本身等量齐观。”[16]教科书确立的文化标准与政治、道德、知识、意识形态以及性别等等问题密切相关,形成了一个复杂宽泛的系统,不断影响着个体,也深深作用于社会。教科书的这种影响不是在突发的过程中,而是在教育的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缓慢地渗透进受教育者的生命中去的。以百年中国教科书发展为例,由于清末教科书启蒙诉求以现代性为中心展开,从衣食住行,到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大力宣扬移风易俗,于是市民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气象。《时报》曾经登载《新国民小传》一文,其中云:“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17]这简直是一幅十分“摩登”的社会风情画。而新中国成立后音乐教科书中《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让我们看到由此社会上更多的拾金不昧行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不同教科书“参考构架”个体规范的指向是有差异的。比如,语文、外语等教科书重点指向于构建语言习俗规范,数学等教科书重点指向于构建逻辑思维规范,政治、历史教科书重点指向于构建社会生活价值判断与行为规范,理化生教科书重点指向于自然界万物成长规范,音体美教科书重点指向于构建审美规范等等,这些规范整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个体及社会生活有“据”可循,使社会有效运转不至于混乱失序。当然,这其中有国家的法律、制度等明确约束与规范。但毫无疑义的是,人们必须经历教育的启蒙、教科书启蒙!根本而言,正是由于教科书确立的文化标准,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即社会的、国·76·家的根本问题才可能在个人的生活态度、精神气质、思维表达上落实下来,并取得稳定形式之认同的保证。从策略的层面来讲,教科书确立的文化标准提供了一种机制,借以形成对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社会遇合或社会语境的介入。
参考文献: [1]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9. [2]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1. [3]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5]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39. [6]万国公报.第9年(101册).1897(6). [7]蔡元培.孑民自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8. [8]杨东平.杜威主义的影响和1922年学制.http://reading.cersp.com/DeepRead/200511/279.html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49. [1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1]南洋公学学生出学始末记[J].政艺通报,1902(20). [12]南洋公学学生退学事件[J].新民丛报,第21号.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香港:集成图书公司,1963:11. [14]西潮新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0:26. [1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 [16]约翰·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 [17]时报,1912-12-21. (责任编辑:刘启迪)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百年中国教科书启蒙诉求研究”(DAA100187)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复兴之路———百年中国教科书启蒙与社会变迁研究”。(编号:10YJA88014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小鸥(1969—),女,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百年教科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