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一想,再往前走----《当代硬笔书法名家问卷调查》活动综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9 01:3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一想,再往前走
——《当代硬笔书法名家问卷调查》活动综述
□ 管季超
一、活动缘起
“F·天下别墅杯”第一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全国展)颁奖大会暨作品集首发仪式前一日,柳长忠主编委托笔者设计一份《当代硬笔书法名家问卷调查》表,嘱带至会上分发给各地获奖代表,请朋友们在会议期间填写。
作为刊物的文字责编,从创刊号起,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季刊出版周期相对较长,是其短处,但如能寻找到一些有意义的专题,做出广度和深度,或可扬长避短。
本着“总结成功经验/吸纳名家智慧/推动理论研究健设和谐硬坛”的主旨,我设计了一份《问卷》,并注明“《中国硬笔书法》季刊专题学术策划之一”,意在表明本刊将陆续推出系列学术策划专题。
颁奖会后,我认真地研读了彭洪顺等朋友认真填写的《问卷》,又以手头上的几本硬笔书法选集为依据,寄发了百余份《问卷》。今年3月上旬,《问卷》内容又在“中硬论坛”、“中硬在线”先后发布,我本人则与部分有代表性的硬笔书家通了电话,提请关注支持。在三个月时间里,陆续回收《问卷》八十余份,受访者以近年在硬坛较为活跃的中青年书家为主,地域分布比较广泛。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本期选录部分书家答问,以飨读者。作为本次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也发表一些个人浅见,附骥其后,以期引发读者朋友新的思考。
二、关于硬笔书法家的自身修为
提问:您认为一位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应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如果以之为标准来衡量,您认为自己在哪几个方面较为突出?哪几个方面尚有欠缺?
释题:笔者搜集到百余篇关于硬笔书法名家的评介文章,大多是从其学书经历和书法风格赏析的角度着笔的,换一句话说,从可见的“形”作阐发者居多,较少关注不易考量的书家自身修为,即“书外功”。论及这方面问题印象深刻的文章有齐玉新先生《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研究断想》系列文章、汪守先先生的《二十世纪中国硬笔书法26家概评》等诸篇。特别引起重视的是丛文俊先生的《评硬笔书法》、朱以撒先生的《硬笔书法家的走向》和高惠敏先生的《论书家不必做学问》。在《问卷》回收过程中,笔者曾就此问题与受访者陈云金等先生交换过意见,颇多共识。
书家答问: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沈鸿根:腹有诗书,审美眼光,心灵感悟。
赵志成:硬笔书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摄取、对现代文明的参照、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对笔墨技巧的锤炼。
郑明耀:就知识结构而言:熟悉中国书法史,基本了解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史,密切关注身边的艺术活动,并努力去理解古今中外的艺术名作的杰出之处。我觉得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关注做得比较好,熟悉中国书法史。
朱玉华:历史、文学、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方面常识都要具备?与人交往的协调能力、亲和力(人格魅力)、入古求真能力、消化变通能力、独立创作能力等。我关注较多的是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领域。入帖、通变、创造能力都基本能把握?社会活动能力存在欠缺。
羊元高:知识结构:1、古文字学;2、书法史及书法理论;3、美学;4、现代文学;5、中国绘画;6、当代艺术。能力结构:1、用笔技法;2、字的结构和整体把握;3、装帧技法。我个人较突出的有:装帧技法。欠缺较多,如:用笔、古文字学、美学等。
杨剑:应该兼具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创作能力,而不仅仅是注意硬笔书法创作。事实上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大多具备这样的能力,反之则难有气象。我历来注重毛笔书法、篆刻艺术的学习,说实话,硬笔书法则是余事,到创作时才写硬笔书法。
彭洪顺:一位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应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通晓书史即整个书体的演变,懂得审美。我都还做得不够,正在补课。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刘志:如果不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有深度的书学思考来承载一个硬笔书法家,那他的作品无论如何精致,也不能以“书家”自居,最多只能算个高级工匠。以此考量我个人的书法水平,在创作思路上要走得远一些,在线条的锤炼上仍需努力:
胡奕:应该具备较为广博的知识,特别是诗词歌赋、文学理论、艺术鉴赏等方面,优秀的硬笔书法家应更侧重于“创作能力”的发挥。我认为自己艺术鉴赏能力突出(毕竟是美术专业毕业),创作能力较高(作品多次获奖),教学能力尚可(学生较为满意),活动组织能力一般(参与组织了“相约太湖展”、“硬笔进万家”活动),文学功底欠缺(只发表过数篇短文)。
李迎春:应具有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渊博的知识结构和宽广包容的胸怀。
评述:苏东坡的名句“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书家们爱写的句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理解, “退笔如山”,主要是为了解决技巧问题,即“书内功”:而“读书万卷”则无疑是作“书外功”的修炼了。一方面经过艰苦而严格的技能训练,把驾驭线条运动的能力上升到本能,另一方面,通过对与书法(书写)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摄取,使自己有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生活,有一些“书卷气”。
书史常识告诉我们,在中国书法史上出现的大书法家大多同时也是文学家、学问家,在那个时代,“凡以书名世者,必有学养与文采,其诗词文章应为人称颂,绝未有不晓文词而成为书法家的”(《中国书法》2004年增刊青年版P59杨扬文)。吟诗作对、美文妙赋,是那时书人的当行本色。而在当代,文学家、学问家与书法家双双落入“现代化”的陷阱,分离成了两类不同的“行当”。虽然近年书坛有书家自撰诗文的倡导,但抄录前人或时人的诗文入展对绝大多数书家来说,还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一种相沿已久的惯性,也是避免出现“殆笑大方”的尴尬局面最“保险”的办法。
“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有两件事是重要的:第一是要有丰富而深刻的灵魂生活,第二是为这灵魂生活寻找最恰当的表达形式。前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精神价值,后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周国平先生的这段话无疑是有益的忠告。
现今从事硬笔书法创作者,大部分为35岁上下的青年书人,面临着各自的生存压力,遭逢众多诱惑,能专师向学、潜心读书的时间实在不多,整个社会文化背景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能干自学中对传统文化有所猎获,能在提升书技的同时勿忘读书,实属不易。
所幸所有的受访者都不甘于作技术性的书写匠人,都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硬笔书法的文化内涵必因书家自身素质的提升而更加丰富。
三、关于硬笔书法作品品评标准
提问:您认为一幅好的硬笔书法作品应该具备哪几个重要的艺术元素?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有何异同?
释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曾有过评阅中考、高考作文的经历,阅卷工作的组织者会提供一份详列子项的“评分标准”,但坦白说,在评分时几乎不可能逐篇据此评分,更多地是依靠判卷者的读写经验和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感觉。
对一件硬笔书法作品的评判,猜想也可能如此,殊难拆解成可以“量化”的若干个“元素”来逐一衡量。不过这种分析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像阅卷工作的组织者必须提供一份“评分标准”一样,它让我们更理性,为我们的创作在某一点上更打动人提供了有益的座标。
书家答问: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黄文泉:好的硬笔作品应该有功力,技法精湛,内蕴深厚,有个性而不失硬笔特点?我个人对硬笔、毛笔的品评标准一样。
杨剑:从本质上来讲二者应该是相同的,都应该具备汉字书法艺术的特征,只不过所用工具、纸张有笔墨,但表达的汉字美应该是一致的。
邹慕白:基本功、结构、章法、布局等综合因素。
郑明耀:技法完备、功力深厚。硬笔与毛笔的品评无法用简短的方式说清。
祁斌: (1)静中寓动,美化微妙,虚实相生,有一定的神秘感。(2)部需流畅,唯毛笔更求墨韵,硬笔侧重刚中见柔,毛笔侧重柔中有刚。
周继中:好的硬笔书法:我认为才情第一,功夫好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个性的东西,无个性则难称艺术?其次在章法、装帧上要与众不同,赏心悦目!硬笔和毛笔工具不同,书写时心灵体悟的东西应该一致,都要能打动人。
谢继东:一幅好作品应具备丰富的内涵、精良的技法,得体的章法,相得益彰的纸笔。
彭洪顺:一幅好的硬笔作品必须笔画精到,结构合理,章法得体,装帧精美,印章精湛,印泥考究,色彩协调,感染力强,既具传统功底,又有硬笔自身特性。品评毛笔与硬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基本一致。
黎明: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品评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差不多,唯一的遗憾是硬笔的表现方式没有毛笔书法那么丰富多采,展览效果也没有毛笔书法好。
沈鸿根:首先是用墨,其次是章法与结构。能表现个性,独创一格,则为大家。品评标准大同小异。异在材质上,即书写的工具上。都得讲究技法,都得如琴声优美和谐。
陈克年:好的硬笔书法作品应该:(1)章法完整(完美),包括色彩、形式、印章、结字等。 (2)风格成熟,要有个性与时代感?毛笔线条的丰富性强于硬笔。
李春勇:有传统语言又有硬笔特性,在结字、用笔、章法上大胆处理。用笔不同,决定了笔法、墨色略有不同。
陈云石:1、首先是取法;2、章法;3、用笔;4、装帧等。硬笔书法以小见大、以字多而精到为上,而毛笔书法则以气韵和神态为上。
李怡恰:一幅好的硬笔作品也不外乎章法、字法、笔法合乎规范而又彰显个性,毛笔比硬笔更在乎线条的质感。现在很多所谓的硬笔书法作品有太多的“刻味”和做作,不自然、不畅快。
张玉波:传统技法、个性特点、美感。毛笔更讲究笔墨技巧和韵味。
李庆绿:1、点画有力,结体稳妥,章法典雅,最重要的是作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和面貌。2、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相同在于作品应有传统底蕴,不同主要表现在不同工具的表现手段上。
朱勇方:用笔到位,轻松自如;结字自然,随势赋形,装帧精美,淡雅隽永。毛笔书法更注重作品线条传递出来的张力、厚度、美感。
杨卫列:一是整体的艺术效果,即章法是否合理,是否有新意,字与字之间是否彼此呼应,互相关联,整幅字在风格上是否统一:二是结构是否妥当,能否在不变中求变;三是线条,线条是否有力度,是否富于变化,是否有美感等等。品评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同中有异,如在线条的运用上富于变化;在对墨色的要求上,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要求有所不同。
陈先郡:一幅好的硬笔书法作品应当具备:(1)体现硬笔书写工具特征的高质量的书法线条;(2)章法合理,具有艺术美;(3)书写内容和书体选择相适应;(4)装帧典雅;(5)用印精良,印泥颜色与作品整体协调。个人认为,品评硬笔书法作品和毛笔书法作品应当遵守“书法”作品的共性,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因为工具不同而产生的诸多相异之处。
王亚平:结构、用笔、章法、用印、装诔,包括点、线、面的造型,精、气、神的契合,内容、形式与观感的统一,以及由此形成的作品风格;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其美学标准是相同的,对书写技法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荆霄鹏:章法完整、结构合理、笔画精致?二届文华杯赛曾提出“作品的气息”标准,提得非常好,如果没有其他艺术元素的衬托,作品的美是不完整的。毛笔书法作品尺寸大,要在大气上求精致;硬笔书法作品尺寸小,要在精致上求大气。毛笔书法作品以笔墨为主,精彩重在线条的质量;硬笔书法作品以结构为主,精彩重在章法和气质。
王洪宇:个性、风格、意境、创意、功力、才情。毛笔重线条的质感与变化,突出大气象;硬笔则以精致见长。
胡奕:一幅好的硬笔书法作品至少应该:笔画结构精到;通篇章法生动;装帧形式美观。毛笔书法大赛的投稿作品不用装裱,完全靠字来“说话”;硬书大赛则不同,装帧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硬书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尺幅形式、色彩,甚至印章,字的好坏有时反而是“第二印象”。
潘锋:相同之处:技巧性、表现性、艺术主旨、个性风格。不同之处:线条变化、章法更灵活,装饰更多样。
朱玉华:具备较为扎实的为我所用的功夫,精美的小印章,辅之以形式、色彩上的视觉美感,就是一幅好作品。相同:师古有源,略具个性,篇章完美。相异:毛笔书法容易失去“骨气”,包括作者不具备独立的艺术审美立场和艺术品质。硬笔书法则易失去笔韵柔情,包括作者形式上的过份制作和包装。
高甬春:功力,格调,个性。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应体现出软或硬的特点,不能刻意为之。
赵志成:好的硬笔书法作品:一、作品给人敬重感,用纸、用墨等材质好,无硬伤:二、笔法、结体、章法合乎书法的基本规则;三、书写美观、整洁。硬笔为书写,毛笔为艺术。
马新俭:笔法精到,结构精巧,气息古雅。品评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书法作品的标准基本相同,特别是对高水平的作品的品评都尊重气息、格调,其次才是技法(笔法、结构、章法),硬笔更应体现劲健、挺拔的特点。
熊伟:(1)高质量的线条;(2)淡古而有创新的结字;(3)色(纸)的搭配古雅不俗气:(4)章法自然而有变化;(5)精美且大小恰当的印章及色彩鲜明的印泥。
陈航:一是功力中见灵活;二是个性鲜明而不失自然;三是整体布局要有新意;四是内容与书风相对和谐。
刘文辉:(1)我认为一幅佳作首先格调要高,用笔精到,装帧精美,意韵深远。(2)相同之处都是以汉字为载体,表现出汉字的美感,我认为硬笔应在技巧上下大功夫,简便,流美是其特点。墨色变化,细条质感,硬笔不及毛笔,要想硬笔书法耐看,必须有毛笔字的功夫。
王献忠:(1)有传统毛笔的艺术元素、字法、章法有自己的语言,在形式色彩上有视觉冲击力;(2)硬笔重骨气,毛笔重韵致。
蒋少军:字好+章法形式好+装帧好+给人看了有想法或激动=好作品。硬笔书法主要看线条能否写出弹性,是否有味道,而毛笔因软,奇怪生焉,墨色变化丰富,毛笔在纸上既有平面运动,又有精细立体运动。
杨小贺:一幅好的硬书作品应具有精致、小巧、典雅的艺术元素。品评硬书作品应突出硬书的材质特征,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硬书的长处,在章法、装帧和笔具的选择上再做精致些。
郑可春:(1)有硬笔书法艺术品味;(2)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
王堂兵:1、整体风格:作品是否有师承?是否与自己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来的整体感如何?2、线条:硬笔作品的线条是否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3、章法:这点非常关键,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相得益彰的形式来呈现。4、一定的装饰:毛笔与硬笔作品因为书写材质不同,当然需要不同的品判,但不可完全割裂开来。
许海泉:共同点:造型相似,气韵相近,品格共通。
冯岽智:纯熟的技巧(笔法、结字),巧妙的艺术风格,与内容意境相吻合的作品风格,最好还有些现代的气息(整体的策划理念、创意、包装)。相同之处是都注重用笔、字的造型、行气的处理,谋篇布局的合理性;不同之处是硬书的墨法不可能似毛笔丰富,用笔应更突出“硬”的特色,更讲求制作工艺。
羊元高:艺术元素:(1)作者(即艺术家本人);(2)技巧;(3)气息与格调;(4)形式(包括装帧)。品评硬笔与毛笔作品标准相同的是:作品的气息与格调是否高古;用笔技巧是否娴熟:不同的是:由于工具不同,所受的制约也不同,应体现工具所带来的艺术表现力。
黄开诚:好的线条(耐看),结构、章法及装帧。硬笔书法作品与毛笔作品的品评标准我认为是差不多的,但硬笔的细节处似乎更内重要:
路鸿峰:包括用笔、结字、章法(含用印)形式,除了要具有质的东西以外,形式上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品评毛笔与硬笔的标准既具有相同性,也有不同,这是内容素材(文字)的相同和工具的不同造成的。
李迎春:应该具有鲜明的个性,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良好的传统基础。
评述:在过去20年时间里,朱以撤、高惠敏、李洪川、王正良、陈云金、汪守先、刘贤斌、齐玉新、吴新春、李庆绿、郝世檀、杨文浏、苏显双、郦一平、劳一峰、辛文起等先生均对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艺术特质的异同和硬笔书法品评标准的特殊性有过精彩的议论,成为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成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有益参照。从本刊回收《问卷》来看,书家们普遍对此问题表现相当大的兴趣,观点虽不尽一致,但因多为创作高手,有自身创作体验为依据,所言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书法也许是艺术标准最为泛化,最不确定的艺术。唯其不确定而难以言说,更显示出其难测高深,奥妙无穷。作为《问卷》的设计者,直觉告诉我,这个问题有广泛征询书家意见的必要。
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先生在全国八届书法篆刻展前说过的一段话似可作为硬书作品品评的参照: “一是继承传统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二是表达性情是艺术创作基本特征;三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艺术繁荣的标志;四是表现美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取向。”
四、关于提升研究书法理论研究水平
提问:您认为要提升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水平该做哪些工作?
释题:张华庆先生说 “我所知道的20多年来硬笔书法理论界活跃的有成就的代表人物大概有30人左右”,(见本刊2006年第2期)。汪守先先生也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观点 “20年来各个时期研究理论的知名人物总共不超过20位”。“20年来产生的优秀硬笔书法文章不超过400篇”。如果再加上“有很强的思辩性和慎密的逻辑性,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文化品位”的高标准,大概在l00篇上下。朱中原先生也认为“由于硬笔书法发展历史的短暂性及文化地位的边沿性,导致其理论研究与毛笔书法相比,仍然还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
著名书法理论家丛文俊先生早在《青少年书法》总78期即作了如下有警示意义的评述 “硬笔书法从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是集中于写的方面,很少有人做理论上的全面探索,总结其成败得失,使之得到理性的认识和健康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伏下危机一旦人们的热情消退,就可能会出现一蹶不振的局面。”很可惜当时的硬坛对丛先生的意见似乎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的“贫困”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回收的《问卷》来看,书家们对这个问题普遍表现出冷淡和缺少回应。
书家答问:朱勇方:我觉得很难,我对这个问题持消极态度。
李冰:第一,由权威机构定期发布研究课题指引,指导和鼓励开展理论研究;第二,整合力量,开展专题或者重大课题的研究;第三,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的“论坛”或者研讨会,交流研究成果;第四,在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中,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硬笔书法理论研究高次人才;第五,将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成果纳入社会科学和艺术成果的评价体系。
王堂兵:一是要有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硬书人都系业余为之,仅凭热情难以深入。
杨剑:硬笔书协应该定期组织优秀的硬笔书法理论人员作出规划,付诸实施。单靠个人之力是难以做到的。
羊元高:1、召开理论研讨会,进行理论学术交流;2、成立相关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机构;3、论文评选。
李怡恰:一要深研传统书法理论,二有待硬笔高手佳作呈现,三要多角度研究现代社会、人文与硬笔书法的结合契机,四要敢讲真话,少说应酬的话、没主见的话。
康宝辉:首先应该系统地学习中国书法史,所谓“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陈志鸿:理论研究要能对实践有指导意义,不喜欢纸上谈兵的空泛文章。
评述:笔者研读过不下300篇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文章,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是关于硬笔书法名家介绍的文字比较多,所评书家相对比较集中于名家:二是关于硬笔书法发展史的文字频繁面世,有刻意拉长硬笔书法史的嫌疑,素材则大同小异,类如“一鸡多吃”,三是讨论硬笔书法品评问题的文字比较多,虽不乏灼见,但于学理的郑重和严谨时有欠缺,更为有趣的是论及“硬笔书法理论贫困”的文章屡有所见,并不“贫困”。大部分理论研究文章的选题集中在几个“热点”领域,常常论域宽泛,篇幅却有限,缺少具体而微的分析论证,失于空泛。虽不断有人倡导构建硬笔书法理论体系,但真正持之以恒作有规模的理论研究者极为少见。
汪守先先生表达过这样的忧虑“群体对理论的漠视导致理论建设的一筹莫展,由于理论未能系统化,至今学科尚不能建立。理论研究人员的数量不多和水准不高,理论缺乏学术高度,致使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创作实践,从而使有些人开始怀疑和否定作为艺术的硬笔书法”。
诚然,硬笔书法理论应以当代硬笔书法实践为基础,接受由诸多学科为之提供的大文化基础理论,如哲学、美术、心理学、社会学、史学、文字学、艺术学乃至借鉴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形成既吸取毛笔书法理论的有用部分又有硬笔书法审美特质的,以多种学科为其文化内蕴的理论框架。
在真正意义上的“硬笔书法学”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之前,我们应该更多一些“问题意识”,更多一些“当下关怀”,可以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作一些有“厚度”的微观研究上多下些功夫,形成一批专题性极强的论文群。笔者在这里乐于提到多年前曹军、黄正明所撰的《硬笔手稿书研究》、毛孝口所撰的《从“乌丝栏”谈起界格在钢笔书法中的运用》、潘峰所撰《笔墨冲撞关于现代硬笔书法的探索》以及李庆绿对军旅硬笔书家群体作推介的文章。这几篇文章因其选题的相对“窄小”而使其研究相对完足,令人过目难忘。这样的文章累积到一定的数量,构筑硬笔书法理论大厦的砖瓦木石便足敷使用。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决定成立学术工作委员会,并确定其职能为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研讨会的论文评审工作,这是具有远见卓识之举,硬笔书坛可以有所期待。
本刊自创刊号起,即一直提供相当篇幅刊发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文章,为推动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我们始终认为,从事书法理论研究者,需要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对形式美感的良好直觉,优秀的表达才能和独持己见的勇气,在目前情况下,还需要不求闻达的奉献精神。硬笔书法艺术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执着的创作群体努力实践,也离不开高瞻远瞩的理论家的推波助澜。
我们敬俟高明!
五、各地硬笔书家呈现出不同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个性化的艺术追求
释题:叩问书家“在哪几部碑帖上用功最多”,是为了求其书风的渊源家数.请书家宣示目前“代表性书体”和“概括自己的书法风格”则另有深意。学习书法者,无论是主要借助自学还是正式拜师学艺,都免不了受到前辈和同道的影响,而又也密切交往者更甚。硬笔书人普遍年龄较轻,绝大部分并非专事于此,书法研习创作是“正业”之外的业余爱好,所供职的“单位”和家中亲人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硬笔书人的创作状态。至于所谓“平均每天用于书法学习/硬书创作的时间是多少”的提问,看似意义不大,也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硬笔书人各自的生存状态,并非无可品味。任何时代,书法生活都只能是书家俗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硬笔书人,完全可以采取“游于艺”的从容超然的态度,不必将成为书法名家作为急切的目标。
伴随现代通迅手段的发达以及民间硬书活动的活跃,更年轻一辈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独学而无友”者不多见,有意识地与书坛保持疏离感的更为少见。
提问:①您在哪几部碑贴上用功最多?
书家答问:
董洪涛:毛公鼎、散氏盘
薛祥林:十七帖、怀素千字文、兰亭序。
王亚平: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铬》、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诸帖;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盂烦、王铎行书诸帖。
李冰:《圣教序》、《蜀素帖》、《龙藏寺碑》。
黎明:文征明、二王、倪宽瓒、张迁碑、好大王等。
陈云石: 《灵飞经》、《圣教序》、《黄庭经》、《季直表》。
熊志凌:郑文公碑、石门颂、争座位帖、圣教序。
赵志成:九成宫、廉颇蔺相如列传、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
陈航:先后读临的碑帖有数十种之多,但最爱还是《张伯多兄弟造像》、《好大王》、一些魏碑及墓志。
吴良安: 《九成宫》、《圣教序》、《智永千字文》。
唐昌飞: 《张迁碑》、 《礼器碑》、《好大王碑》。
管布坤:《圣教序》、《曹金碑》。
张林忠:《张迁碑》、《石门颂》。
万传龙:《乐毅论》。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②您的代表性书体是什么?
黄文泉:楷、行二体
张玉波:楷书、行草
朱勇方:小楷、草书
杨剑:行书、草书、篆书
王亚平:行书
赵志成:行草
陈海波:楷书
③您能概括一下自己的书法风格吗?
黄文泉:我的硬楷等同毛笔楷书,风格慨括为:颜底褚意何面。
张玉波:楷书追求爽朗、古朴,行草追求大气、率真。
朱勇方:精致、含蓄、洒脱、淡雅。
杨剑:傅承传统,立足现代,不激不厉,注重内涵,力求书巷气和时代感的融汇。
王亚平:线条凝重,体势自然,意趣洒脱。
赵志成:雅致、生动。
陈海波:源自欧书,借鉴魏碑,融合晋楷,形成自己的小楷风格。
④那几位老师,前辈,书友对您的书法学习影响最大?
王臻良:庞中华、陈义经、黄德龄。
王亚平:王树人(襄樊)、孙方、钟鸣天、徐本一、金伯兴(武汉)。
祁斌:方敬、周道振、王冬龄、齐昆。
邹慕白:谷有荃。
张玉波:张荣庆、赵雁君、李洪川。
周继中:包仕武、张旭光。
陈克年:初中美术老师。
薛祥林:刘德友、沙孟海、周慧君、怀素、二王、米芾等。
郑明耀:邱振中、席殊、祭侄稿、争座位、王铎。
李冰:张华庆、伦杰贤、祁毓麟。
黄文泉:张玉波、邹慕白、覃修毅、金伯兴老师。
陈云石:刘惠浦、顾仲安、贺东祥、黄文采、余中元。
李春勇:十余年前得舅舅启蒙后,自学兴趣益浓。
李庆绿:陕西的芮德山老师。
赵志成:李楚力(洪湖蒙师)。
荆霄鹏:卢中南、田英章。
辛学州:庞中华、柳长忠、邹慕白。
董洪涛:任平。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熊志凌:潘成璋、阿中、舍无。
陈志鸿:刘惠浦、王正良、骆恒光。
臧磊:余中元老师。
张卫江:庞中华。
许燕舞:庞中华 柳长忠 张秀。
④您的工作单位,家人对您从事硬书研习和创作是何态度?
黄文泉:工作上对书法挺支持,家人理解但不管我。
周继中:很支持,因为我已经靠书法能养活他们。以前是反对,因为那时是扔钱。
潘锋:默默关注。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董洪涛:单位及家人对我从事硬笔书法创作部很支持,这一点是我取得成绩的关键。
李怡恰:家人都不反对,能通过书法弄点钱则更喜欢。单位领导不喜欢这东西,上班时间不敢亲近书法,若被瞅见,虽不作批评,但从眼中可看出已被视作“另类”。
金有艺:家人非常支持!单位没改制前给了不少照顾,自今年(改制)始,情况越来越糟,连办公桌部不给,还谈什么写字?累啊!
陈志鸿:不太支持,因为对自己的主业无任何帮助?
李迎春:家人默默的支持。
⑤您平均用于书法学习,硬书创作的时间是多少?
崔学路:2000年前全力以赴,了无间断,多则十数小时,少则三、五小时?近年渐少,以读书为要。
杨剑:5-6个小时?
张玉波:书法1-2小时,硬笔书法半小时。
谢继东:每天学习约3小时.,
赵志成:两小时(主要是毛笔临帖)
荆雷鹏:抽暇就看书读帖写字,真正的创作一般在参赛时考虑。
郑明耀:不一定,有时半月不碰笔,最多时一天练字八小时。
高甬春:一小时。
李庆绿:随缘,有空则长些,忙的时候几天不动笔。
王臻良:难定。多则三、四小时,少则不写。
陈克年:断续进行,可能有30分钟。
伍晓峰:不定。兴来常干通宵。
罗永炜:2小时左右,不过多练习毛笔。
熊伟:半小时到一小时。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周继中:1-2小时不等,有时加夜班,有时3 5天不摸笔。
陈云石:两到叁小时。
陈则威:晚8点至12点左右。
陈航:几年不练字、长期不创作,所以不敢谈“天”。只是有闲时,读读碑帖报刊,有兴趣时,信手比比画画。
王亚平:多则2小时,小则无。
黄文泉:平均每天学书2小时,硬书创作时间很少。
⑥目前与您交往最密切的硬书同道有哪几位?交流的方式主要是什么?他们对您有哪些影响?
张彦双:张华庆、李冰两位先生的品评指导对我的影响很大,帮助我去掉多年来一些不良书写习惯,提高了鉴赏能力及书写技能?
高甬春:很多,书信往还,保留写的特色,保留真迹。
赵志成:管季超(我们对文化现象的观察颇多共识,他常从教育专业角度思考硬笔书法发展问题,这一点印象颇深)、严海南、金日发(朝夕相处)。
评述:硬笔书法因其书写工具和书写媒质的改变而与传统的毛笔书法在用笔方法、线条表现等诸方面有了显而易见的差异,这种差异确立了“硬笔书法”作为艺术百花园独具芬芳的一枝的审美特质。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可能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至少从大量的被视为是硬书高手的创作中看不出来。 “书法艺术是一个对古代高度依赖的艺术样式”,“离开了对古代碑帖的临摹,我看,谈不上书法学习,无法进行书法学习,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鲍贤伦先生语),这个判断对硬笔书法绝对适用。在笔者接触过的一些硬笔书法高手中,不少人大量的时间投放到对毛笔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中,他们只是在应付各类硬书交流活动和展赛征稿时才捡起硬笔来。完全不用毛笔作临帖功夫的硬笔书家,在各类展赛中获高奖的机率显然小得多,其书作的“味道”也明显逊色于前者。
笔者认同谷松章先生的观点 “硬笔在我国的历史仅百年(这里的讨论中不要讲甲骨文是硬笔之类的话,没有意
义),可以说没有经典作品,也没有被收藏界所重视”,(《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06年第7期P47)。毛笔书法的传统(书法技法层面的和书法文化层面的)是毛笔书法家和硬笔书法家的总基因。认识传统、理解传统、敬畏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小心翼翼地解决“入”与“出”的问题,也是硬笔书法家的永恒课题。笔者有幸结识的硬笔书法高手,无一例外都下过一番临古的苦功,其勤勉执着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近年不断有人感叹“硬笔书坛高手退隐”的问题,似乎这些“软硬兼施”的高手永远不要“移情别恋”,一生不与硬笔书法“离婚”才好。笔者所持的观点与此有所不同:有志在毛笔书坛争一地位的硬书高手尽可尊重他们的艺术追求,淡出“硬坛”,并祝愿他们技进乎道,声名日隆。“硬坛”是“铁打的曹盘流水的兵”,总会有新一辈的硬笔书法练习者进入。“人各有志”,美人所美,要尊重无法改变的现实。
《中钢》责编祁斌先生在答问中说 “年轻人的联盟很重要”,笔者深以为然。近年硬书“组合”峰起,足以证明在“体制”之外的民间力量不可小视。
对于全社会成员而言,执着书艺者永远是“小众”,很需要在同道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需要时时抵抗诱惑,不改其志。相当多的青年书人之间的书艺探讨和情感“互暖”得网络之便,已呈现“即时化”的趋势,这是值得关注和庆幸的。精金美玉也不如一位能推心置腹的益友。
笔者在此引用吴丈蜀先生论书绝句与硬笔书人共勉“书家字体态千姿,读写年年各为师。须待功深修养到,别开生面此其时”。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六、对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发展趋向的预测
提问:请您预测一下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的发展趋向?
释题:生活的力量始终胜过所有的逻辑推理,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常常拗不过社会大背景的变动趋势,我们其实很难对未来作出十分准确的预测。但在试图作出预测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对“当今”和“未来”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少体现了对自身价值的关切,对他人努力的尊重。
书家答问:
祁斌:既是“书法”,艺术性将更纯粹,内涵将更深度地吸收毛笔传统艺术,形式将更加丰富?
薛祥林:大、中、小学生中普及提高和老年人的自娱自乐以及部分专职硬笔书法家的提高。
周继中:在变化中求生存,会淘汰一批固守老本的书家,凸显一批创新、才情、功夫三合一的年轻书家,硬坛将
更加年轻化,理论研究也将升温,网络媒体和报刊将成为交流的主要手段,协会也将完善,服务将是第一位。
张玉波:会积极、多元发展。
邹慕白:国家更加重视硬笔书法教育,实用性占主流。
赵志成:两头会拉开距离,搞专业的水平会越来越高,表现形式上会更加多元;实用性书写群体水平进一步下降。
李冰:作品风格的多元化,书写工具的多样化,展赛活动的规范化,艺术评价的标准化,民间组织的网络化,宣传媒体的专业化。
谢继东: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必将多元、多层次、百花齐放式发展。
倪俊冬:全社会更加重视硬笔书法,硬书教学会得到更大普及,随着广泛的普及,会有更多的新人涌现,同时会更更多精品。
王亚平:在中国硬笔书协的带领下硬坛更加团结,活动频繁,硬笔书法的理论研究、创作更加成熟。
胡奕:未来十年中国硬笔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将会渐渐脱节,实用性会进一步弱化。硬坛高手会不断涌现,但与毛笔书坛相比,仍然“底气”不足。
刘志:中国硬笔书法事业未来十年将走向艺术与普及相结合的道路,在创作上,硬笔书法将朝着小品化和精致化方向发展,在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内不断拓展其创作和研究领域。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上说,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汉语国际化,硬笔书法艺术的输出将是一个重要层面。
黄文泉:硬笔书法不会消亡,从事硬笔写字的主要为大、中、小学生,社会上会有一些爱好者研究学习。我个人看法并不乐观。
朱勇方:未来十年,硬书发展很难估测,硬笔市场上不去,局面就很难改观。硬书教育教学一块,可能会有所起色。
彭洪顺:网络与纸质媒体共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找到了自身的表现手段,装帧技法已经纯熟,展览全部规范,实用功能消退,向纯艺术方向发展。
陈先郡:硬笔书法更为社会和教育部门重视,硬笔书法纯艺术化趋势更加明显;以之作为一种艺术追求的人将越来越多;硬笔书法培训和教学将是一种新的“培训产业”。
蒋少军:将分为实用型硬笔书法和纯艺术型硬笔书法,书法组织更为多元、网络展示成为最主要的展览方式。
李怡恰:硬笔作品更精致化,形式更丰富,制作更明显,狂野一路更多,文雅一路更少。二流水平愈发多起来,名家各领风骚三五年。想摆脱对毛笔书法的依附,却欲罢不能。相信到那时搞硬笔的偶尔也能发点“小财”,但愿如此吧!
陈志鸿:永远不能与毛笔书法比肩,但能依稀看到一线曙光。
金有艺:能写一手较规范汉字的人较多,但没什么品味。真正的硬坛高手的字老百姓又未必喜欢,毛笔的今天就是硬笔的明天,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越来越少,跟经济又难以挂钩,只有极少的人以此为事业,坚持着汉字文化的文脉传承。
张华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法热潮兴起到二十世纪末,这近二十年可以称为中国硬笔书法的兴旺时期,到上世纪末,硬笔书法开始逐步趋向冷静,经过七八年的低谷和坎坎坷坷,硬笔书法人更加成熟。
从2006年开始,硬笔书法的再次复兴初露曙光,硬笔书坛思和、思变、思革新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未来十年,全国硬笔书法界空前大团结,由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来主持全国硬笔书法事业的和谐、发展、壮大、繁荣的局面已经确定,社会的进步促进硬坛多元化:创作的多元化、展赛的多元化、报刊专业媒体的多元化,硬笔书坛的发展更加有序,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未来十年是中国硬笔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十年。
评述:对于硬笔书法的未来发展走向,齐玉新、王景、顿子斌、李庆绿等先生此前也发表过不少高见,前列各位硬笔书家的观点也带给笔者许多有益的启发,笔者不揣浅陋,也对未来十年硬笔书法发展趋向谨慎地表达如下“门外之见”:
一、随着中国硬笔书协组织的健全,感召力的提升,硬坛的展赛活动将进一步提升其权威性;与此同时,青年硬笔书人的联盟会日趋活跃,交流的方式更加灵动而频繁,民间的力量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能量,在某些更需要精细操作的部分足以与官方机构相颉颃。
二、硬笔书法理论研究缓慢升温,有望吸引在高校受过理论训练的青年学人介入其间,从而改变硬笔书法理论研究“散兵游勇”的状态。更乐观的估计是,国家有关文化部门正视硬笔书法的客观存在,予以有力的扶持,在个别艺术院校有望设立“硬笔书法研究方向”的相关专业或学位点,具有学术品格的硬笔书法理论专著可望产生。
三、硬笔书法家的综合文化素养问题得到重视,硬笔书家在艺术追求上呈现多元化的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适度分离让持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书家各擅其长:一部分硬笔书法家在硬笔书法艺术性的探索上做出超越前代硬笔书家的成绩;而更多数量的硬笔书法家转而将主要精力投放到面向大众的汉字书写普及教育工作,为改变一般大众对硬笔书法的隔膜做出贡献,汉字书写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产业,部分有推广能力者以此为业。
四、硬笔书写工具及书写媒介的研制开发又有新的创获;硬笔书法作品“制作化”、“工艺化”的倾向虽屡遭诟病却反而升温,“轻阅读而重玩赏”,从注重书写性到同时注重视觉悦感,最后成为新的审美标尺。在横写和快写等研究领域出现更多有示范意义的新个案。
五、硬笔书法纸质媒体更为成熟,稳健又富有朝气,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竞争中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生存能力,以硬笔书法为主题的网站数量增多,与传统媒体互动共荣;相当多的硬笔书家开始选择在非专业媒体上展示作品,扩大受众面。中国硬笔书法在线(http://www.yingbishufa.com
六、国家教育部门会采取有力措施挽救大、中、小学生汉字书字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从而给硬笔书法升温提供较目前更为有利的“群众基础”和“外部环境”。以职业硬笔书法家为核心,形成凝聚一大批有浓厚兴趣、有书写水准的业余爱好者,再辐射更广人群的易产生共鸣的观赏者和知音的“生态圈”。相当多的大、中、小学与硬笔书法协会、群体和个人展开有效的合作。双方互利双赢。到境外从事汉字硬笔书写教育工作成为硬笔书人向往而又可即的一种选择。
七、在少数地区,硬笔书法名家的作品进入收藏家视野,体现其艺术价值,硬笔书法作品进入居室装饰甚至其他许多可以展示的空间,成为时尚元素之一。书法艺术在现代文明中生存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概而言之,今后十年,硬坛会出现“人气渐旺、高手层出、书风多样、理论繁荣、倾力教育、溶入生活、品位提升、舞台拓展”的生动局面,蔚为艺坛大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1-3 04:29 , Processed in 0.0796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