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记录2021年艺术里的技术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19 23:38: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记录2021年艺术里的技术与反思
记者 黄松
2023-01-15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上海展,记录疫情前一年当代艺术现状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记录2020年疫情带来的改变  

澎湃新闻获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上海)2021”近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出。这是近年岁末年初,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固定展览项目。
展览基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对之前一年中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新现象与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和阐述,并结合代表艺术家的作品展出。展览和文献以年度为期,对中国艺术现状的检阅与展现,在回首2021年中国当代艺术时,让人感受到“元宇宙”和网络艺术的到来,以及艺术家对其的反思。

年鉴展策展人朱青生导览。


中国现代艺术档案记录从1986年开始,2005年起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以下简称《年鉴》)的形式公开发布,2015年起举办每年一度的年鉴展览,这次已经是第八届。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介绍,此次展览是基于2021年2891个展览,通过广泛的调查、阅读和深入的研究,结合3850种文献,统计出111位(组)艺术家为代表,并以14个专题来集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整体发展。

展览现场,陈列十余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供观众翻阅。


年鉴展展现《年鉴》调查研究的成果,介绍和展示2021年艺术行业的现状。其中有26位 (组)艺术家的原作在北京展区,12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在上海展区。
“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目前中国艺术已经进入文化转型期,当代艺术显示出已经覆盖艺术史发展至今所有的基础方法和创作能力,与世界平行,同时也直接面对相应的挑战。”朱青生说。

展览现场,刘商英作品《荒原计划》,2019-2021年


对于“艺术与技术”的实践与反思
展览将艺术家主题分为“媒介的可能”“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现实”“艺术与公共”“艺术在地性”等主题。
回顾2021年,NFT是热点之一。NFT艺术虽引发了各种争议,却是新技术使艺术生长的形式产生变革的例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手段与艺术创意的融合直接催生了大量全新的艺术形态。

展览现场,丁世伟作品《迷因坍塌 No.7》2021年


在上海展展出的艺术家中,丁世伟的影像装置《迷因坍塌 No.7》以emoji表情符号给人以数字时代最直观的感受。这是一件极易理解的作品——当观众走近装置,笑脸五官会瞬间坍塌。细想这一作品则包含了数字时代的多重含义。与网络时代相关的作品还有李维伊的《罪恶感》。这是由于镜子构成的一组作品,每一面镜子皆是一张自拍和古董画框的像素化结合,同时也引导观众运用对镜自拍再创作,并发布社交媒体。反观这一系列的行为,在记录自身的同时,也在寻找着自我暴露、获得肯定的机会。而且这件作品所挪用的古董框架均来自于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得益于近年来博物馆开放版权,艺术家从网络下载获得创作元素,这本身也是数字时代的表征。

展览现场,观众与李维伊的作品《罪恶感》互动。


由年轻艺术家组成的上海艺术家团体“史莱姆引擎”利用游戏引擎,将多位艺术家的创作置于虚拟开放世界中,利用面捕技术生成的数字人在荒野直播中为观众进行直播导览,透着消费时代的气息。对比之下,1945年出生的梁绍基则内敛沉静。他将大量的手机“掩埋”在洁净、柔软如雪的丝箔之下。对于这件名为《困》的作品,梁绍基自述说:“手机和我们形影不离。我们似乎唯有通过它才获得一种存在感。然而,大量紊乱虚假的信息又搅得我们心神不宁。”在被手机支配的生活中,《困》也在讲述回归自然,重启生命之网和信息之网的对话。

展览艺术家团体“史莱姆引擎”作品《极限直播》,2021


展览现场,梁绍基的《雪藏——困》


这些作品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更多言外之意是对技术的反省与批判。正如《年鉴》所提出的:“在科技全面进入艺术的今天,当代艺术对“唯技术论”可能引发的新拜物主义保持警惕。”
当然,“艺术与科技”只是2021年《年鉴》的一个主题,艺术家的作品则是交织的,以梁绍基为例,其中也包含了“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艺术家始终在构建当代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与传统因素相关的作品采用了完全颠覆性的呈现面貌,但对文化传统有所了解的观众会对这些作品有更深的体悟,比如梁绍基的《困》,犹如一幅当代的“雪斋图”。

梁绍基,《雪藏——困》(局部),2019-2021


百余位入选艺术家跨越多个代际
几乎每年“年鉴展”的观众都会提出年度艺术家名单如何得出的疑问。每年的甄选方式基本相似——《年鉴》编辑部收集各种层次的文献(包括消息、研究、知识、辩论、批判和网络留言)构成的一组数据,通过统计排出艺术家影响力,并综合多重因素通过回归方程式算出前100位,再检验各因素占比权重,核对是否基本合适。此后,邀请业内人士,补充百人名单中遗漏的艺术家。

李勇政,《有盐2》 ,装置/尺寸可变、喜玛拉雅盐,2021年


此次位列年鉴111位(组)艺术家名单,几乎都在2021年办过美术馆个展,其中既有梁绍基、何多苓、徐冰、蔡国强、丁乙、方力钧、刘小东、张培力等中国当代艺术先驱,也有张移北、丁世伟等“90后”艺术家,年龄跨度近半个世纪,关注的点也有所不同。

代占坤,《神火》,铝合金/军用天线/PVC/探照灯,2021年


以1995年出生的代占坤为例,他先后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伦敦艺术大学和切尔西艺术学院,除了艺术家的身份外,还担任上海33ml off-space艺术家自营空间首席“工具人”。他此次展出的作品《神火》是一件带着红色闪光灯的装置,展览现场还有不少年轻女孩借助光线打卡拍照。其实这是前苏联特种兵的夜视训练里有一种方法,执行夜间任务前士兵直视红色闪光灯,以在夜晚的战场上看到更多。投射到当下似乎有通过训练自己的身体,与自然和科技对抗的含义。另一位“90后”艺术家张移北则通过“凿孔”这一行为,将各种物体都转换成了花瓶,“凿孔”的行为是破坏也是相建,是剥离也是沾粘。花瓶的孔洞看似是一种缺失,实则打开了边界……他们的实践也呈现出与同时代艺术家所的关注“艺术与科技”不同的面向。

展览现场,张移北的作品。


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和成熟,“青年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在近年相关的讨论中,“代际”的概念被更加频繁地提到。对于当下的青年艺术工作者而言,他们与其父母辈处于完全不同的成长路径上,而这种现实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同时,中国当代艺术八九十年代已出名艺术家依旧旺盛。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代际差异也能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王拓的双频影像作品《哭阵门》,2021


对于“青年艺术”这一课题,《年鉴》提到“青年艺术工作者处于一个新的充满矛盾与不确定性的时代,各种问题在日益多样化的青年艺术生态中交织。特别是中国当代艺术本来已经逐步与世界当代艺术界融通和拉平,中国艺术界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和开放,却在近年遭遇‘逆全球化’的国际困境。”这或将给青年艺术家们带来更多考验和机遇。

除了展出12位(组)艺术家原作外,111位(组)艺术家还以文献方式梳理


与艺术家的迭代一样,《年鉴》的编辑也换了几代,目前进行全国艺术活动现场档案调查和负责评选、判断归档的工作组长、《年鉴》的编辑总监都是“90后”。《年鉴》在客观的同时,也隐约透露了新一代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
注:2021年鉴展在上海多伦美术馆和北京798艺术中心同期举行,上海展将持续至2023年2月26日;北京展将于2月5日闭幕。

展览现场


附:2021年鉴艺术家名单
蔡国强、蔡磊、曹斐、曹澍、陈华峰、陈亮融、陈秋林、陈庭、陈维、陈彧君、程新皓、代占坤、丁世伟、丁乙、方力钧、付小桐、高洁、高磊、郭城、郝量、何岸、何多苓、何云昌、贺勋、胡为一、胡晓媛、黄炳、姜波、蒋鹏奕、蒋竹韵、金亚楠、李明、李怒、李青、李维伊、李秀勤、李勇政、梁绍基、廖国核、廖雯、林博彦、林枞、林慧晶、刘聪、刘商英、刘韡、刘小东、刘昕、刘玗、刘雨佳、刘云、马轲、娜布其、庞茂琨、彭可、彭祖强、蒲英玮、钱丽丽、邱岸雄、邱瑞祥、任莉莉、桑火尧、沈心怡、施勇、史莱姆引擎、宋琨、宋兮、苏畅、孙逊、孙一钿、谭婧、谭平、童昆鸟、童文敏、汪建伟、王恩来、王光乐、王璜生、王凝慧、王拓、王彦鑫、王玉平、邬建安、伍伟、向振华、肖江、徐跋骋、徐冰、徐维静、徐震®、闫冰、杨伯都、杨光南、杨健、杨洋、杨重光、姚念宇、叶甫纳、尹秀珍、于艾君、于吉、袁可如、张培力、张天怡、张文心、张移北、张永基、赵赵、钟慰、周轶伦、庄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1-3 04:44 , Processed in 0.0686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