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故:夫孝,德之本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1 05:0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故:夫孝,德之本也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引用中国古语,深刻阐明了道德昌则政化明的道理,彰显了弘扬敬老孝亲美德对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意义。
  “夫孝,德之本也。”这句话出自《孝经》,是《孝经·开宗明义章》,亦即第一章最核心的一句话,实质上也是整部《孝经》最核心的一句话。儒家以德立说、依德行道,将修身之本归于明明德,德之本在“仁”,“仁”之本在“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者爱人,基于自然的人情推理,爱人之心应首先自父母始,对父母的爱心即归于“孝心”,无“孝心”,则对他人亦无爱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皆无从谈起。“孝”,作为一种自然情感,人皆有之;作为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打通了家国之分,推动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德之本、教之源,滋养了心灵、延续了文明,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当前,大力弘扬践行孝道美德,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引领孝心、孝行、孝道社会风尚,是不断提升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的时代要求。
  弘扬践行孝道美德,需要更加重视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养老需求对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施压,老年人逐步丧失传统社会威望,常常被描绘为社会重负,“老”的意义日渐负面化,这种社会认知偏差亟须矫正,神经衰弱、心理失落、孤独寂寞等老年群体常见问题也需系统性应对。为此,应进一步加强老年群体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一是鼓励老年群体老有所为。以多种方式满足老年群体工作意愿,特别要注重引导其参与适宜其工作的第三产业或网络经济相关产业中。二是注重家庭支持与社会关系的再建与拓展。家庭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物质上的照顾与心理上的支持,同时也应鼓励老年群体广泛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通过分享、交流、倾诉、互助等形式,建立起新的支持关系网络。三是关注老年心理发展性目标。“发展性”与“治疗性”相对,并非仅仅注重心理问题疏导与心理疾病治疗,而是强调老年群体的心理能力与积极心态,让更多老年人实现心理状态与素质的提升。
  弘扬践行孝道美德,需要着力丰富老年群体数字生活。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响因素跟踪调查》表明,我国65~69岁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占比超过五成,百岁及以上老人仍有1.3%使用智能手机。为有力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要积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化体验。一是家庭反哺,做好数字引路人。子女应“慢”下来,向长辈提供充足且有效的信息支持,遵循长辈学习意愿,耐心教授数字技能,增强数字社会适应性。二是社会协同,助力数字适老化。要构建常态化帮扶机制,开展老年数字技能培训和志愿者结对帮扶。要针对性开设老年数字技能实用培训教程,加强数字技能科普,加快推进数字适老化改造。三是老人主动拥抱数字新生活。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努力破除“科技恐惧”,克服畏难情绪,以“别人行的我也行”的积极心理暗示,勇于尝试。另一方面,引导其加强学习,既要与他人充分交流,也要学会保护隐私和财产、识别网络谣言,避开“坑老陷阱”,充分享受丰富、便捷且精彩的数字化生活。
  弘扬践行孝道美德,需要强化引领老年群体价值实现。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助于增进整个社会的福祉。当前我们大力倡导践行积极老龄观,就是为了在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基础上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孝道美德赋能价值实现。一是从身心娱乐性体验向素养发展性服务转变。曾经,以康乐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养老模式,注重在“唱唱跳跳”中颐养天年。如今,养老服务的内容、功能要主动寻求转型,以满足老年群体对自我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为依据。二是从满足老年学习需求向保障老年学习权利转变。要努力打破地区、城乡发展差异的藩篱,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解决老年教育的供需失衡问题,让全体老年人共享教育机会。三是从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向提升老年社会质量转变。以大力发展社区互助式养老模式为抓手,鼓励老年群体将照护知识技能与志愿服务精神运用、传播到社区生活中。也可通过开展书画作品展、文艺演出、慈善募捐等公益活动,以老有所为更好回馈社会。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我们要深入把握总书记此句引文的纵深,持续弘扬践行孝道美德,在系统性的制度、组织、个体努力的多重保障下,助力长者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开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篇章。
  (作者:郭笑雨,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3:02 , Processed in 0.05795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