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玉:大学语文是中国学术的“根服务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8 20:0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玉:大学语文是中国学术的“根服务器”


摘 要
大学语文是更高级的语文,不再以听说读写和字词句章为主,而是以思想和文史知识为主。大学语文不仅培养大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情操、品格、思想境界,大学语文是中国学术研究的深层基础,是“根服务器”,它深刻地制约中国学术研究。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都是语文大师。大学语文与“课程”有关,但不完全是“课程”的问题,它本质上是思想意识教育,同时是阅读习惯教育,“课程”结束之时便是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学习开始之时,并且这种学习是终身的。我们应该重视大学语文,增强大学语文意识,改变大学语文观念,改进大学语文学习方式。

大学生语文水平与专业学习有何关联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质,这都是非常值得深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进而,学者的语文水平对他们的学术研究究竟有什么影响?如何定位定性大学语文?大学语文与小学语文、中学语文有何联系与区别?如何解决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回答并论述这些问题。

一、大学语文与学术研究

当今大学生乃至整个知识阶层语文素质明显下降,语文水平普遍状况堪忧,这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研究生和很多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语言不通、逻辑不清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表述缺乏层次,用词错误,语法错误,非常普遍,这还只是语文水平欠缺的表面现象。深层次上,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很多学者,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欠缺,思想境界偏低,作为知识分子的格调不高等则是更普遍的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的语文水平可以说是整体性的“沦陷”,从来没有沦落到今天的地步。这与“大学语文”课程有一定的关系,但“大学语文”课程不是根本原因,对大学语文的错误理解以及轻视和误解才是根本原因。大学语文目前在各种层级的高校中都不被重视,都是边缘化的,“大学语文”作为“课程”本身也是受害者。

当今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语文水平下降当然与“大学语文”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下降有关,原因则是对语文的误解,这种误解可以概括为“语文无用论”,认为语文属于素质范畴,只是工具,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了,语文在职业方面没有任何优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次,在考试上,提高语文成绩见效慢,在语文上花功夫不划算,学生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考试分数提升见效快的功课上,而且这些功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好它们可以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做准备,就是说,在今天急功近利学习风气之下,语文既不能给我们带来升学效益,也不能给我们带来职业前景。

但恰恰是这个“工具”和“素质”深刻而无形地制约着中国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毫不夸张地说,当今高等教育的语文水平大大拉低或限制了中国的学术水平,最后构成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瓶颈不是专业,而是语文基础。语文在学生学习的各阶段都被挤压,中学阶段的数理化、英语等实用科目成绩在短时间内似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学各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似乎在时间上也得到了保障,看似收效很大。但长久来看,语文水平的降低会反噬专业水平,最终损害的是这些专业,限制学术研究以及科技创新,得不偿失,付出的是巨大的代价。

语文素质欠缺和语文水平不高,不仅仅限制一个人的品位,制约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从而影响人的生活和精神,更重要的是语文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基础之基础”,是“根服务器”即根本性的服务工具,它不仅仅培养人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想能力、人格魅力、情操等,而这些都是知识分子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逻辑,准确地表达问题,这是所有的学术研究都需要的,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比如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教育研究、文学研究、心理研究等都需要良好的语文基础。但更关键的是,学术研究不仅是专业和技术问题,更是思想和境界的问题,也是文化修养的问题,还是视野的问题,学者的知识、人品、性格、情感、理想与追求,历史感和责任感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其学术研究。一个人的精神和境界与语文有关,甚至可以说取决于语文素质,提高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语文素质,不只是提高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精神的层面为其专业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使专业学习和研究事半功倍。

历史上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都是语文大师,大学者首先是语文大师。以爱因斯坦为例,他除了写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引力场方程》《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这些伟大的物理学论文以外,还写出《我的世界观》《文明和科学》《教育和教育者》《论教育》《道德和感情》《自由和科学》《坚决反对美国准备进行预防性战争的阴谋》《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科学家的道义责任》等堪称同样伟大的思想文章,即使没有物理学上的成就,仅凭这些文章,爱因斯坦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爱因斯坦一生除了科学研究以外,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哲学、教育学、宗教学、政治学以及文学书籍,在哲学上深受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马赫的影响,周培源说:“他少年时代就开始对哲学发生兴趣,青年时代读过大量的哲学著作,他在科学上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突破,有一部分要归功于他的哲学的批判精神。”爱因斯坦除了关心物理以及相关科学以外,还特别关心时政,关心社会民生,关心教育等,他曾经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讲:“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这已经不只是科学家的良知了,而是科学家的胸怀和境界了。有意思的是,爱因斯坦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写过一篇《论古典文学》的短文,其中第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的人只看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像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到别的任何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这段话看似普通,实际上非常深刻,非一般专业文学教授、思想史家以及普通科学家所能说出,只有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才说得出来,也只有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说出来才特别有分量,令人信服。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看看报纸已经是不错的了,读一些流行的包括通俗的著作已经是很好的习惯了,而保持读经典名著的知识分子则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中国的学术很多都属于爱因斯坦所说的依从时代的偏见和风尚的产物,很多人都是局限于他自己那狭小的“专业”,凭空的没有充分历史依据的苦思冥想,其价值几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今天,中国从上到下都认识到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育,特别是中国科学应用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乏力之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中国科学技术真正“卡脖子”的其实是基础科学,于是高等教育理工科的数理化被空前重视,中国科学今天似乎是重新发现了数理化,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但同时,比数理化更基础更重要的是语文,不论是对于科学研究还是一般性的人文表达来说,它都是基础,语文才是更深层的“卡脖子”。反思中国科学和技术急功近利的局限性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要重视基础科学,首先是重视数理化,但这种从反思到纠偏的过程仍然具有阶段性,更高级别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纠偏可以追溯到语文这里。语文以潜隐和深层的方式制约中国国民素质,并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大学教育以及学术研究,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

二、大学语文的定位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小学、中学语文的基础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大学语文”更重要。目前高等教育界对于大学语文有很深的误解,除了对它作为基础或者说作为高等教育“根服务器”的工具性认识不足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就是对其性质及特点的误解,定位错误。在很多人的理念中,大学语文不过是“高四”语文或者中学语文的“复读”。还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到高中毕业就算结束了,大学再也不需要学习语文了。

什么是大学语文?至今未有权威的定义,在大多数人那里大学语文其义是不言自明的,简单地说就是大学阶段的语文,不过是小学语文,中学语文的延续。大学语文的内涵与范围等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大学语文不是小学语文,也不是中学语文,实际上,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是三种特征、层次、目标和要求各不相同的语文,小学“语文”的“文”是文字,中学“语文”的“文”是文章,大学“语文”的“文”是文化。虽然三者具有连续性,但三者的阶段性明显不同,大学语文主要是以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大学语文包含中小学语文的识字、文章学等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主体功能。“听”“说”“读”“写”以及“字”“词”“句”“章”“结构”“段落大意”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仍然是其内容,但这些不再是主要内容,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思维,是如何表达思想,是思想史层面上的文史知识。

大学语文不仅不同于中小学语文,而且也不同于大学其他专业课程,它的“课程”性质非常弱,不能用一般“课程”的理论来理解框定它,它没有教学大纲,没有知识范围,它的内容是无边无际的,它的教材是开放的,凡是经典著作都是它的“课文”,传统的“讲授”“训练”“作业”“考试”“参考书目”以及效果检测等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无效的,它不可能像其他课程一样通过教学以及实践环节等达到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效果,大学语文作为“课程”主要是一种意识教育,是一种习惯教育,目的是养成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课程”结束之时便是作为接受教育主体学习开始之时,并且这种学习是终身的,如果这种学习在某个时候中断了或者终结了就意味着这种“课程”的失败。

大学语文与“课程”有关,但不完全是“课程”的问题,本质上是意识和习惯问题,其问题非“课程”可以解决。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来完成的,主要是文字学习和文章学习,具有技术性,但大学语文不一样,大学语文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提升,是一种人文素质培养,学习的是人文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训练。所以“大学语文”作为“课程”,其课堂讲授、写作训练等具有语文阅读的示范性,“作业”“考试”等具有程序性,大学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思想意识教育,同时是阅读习惯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能够教给学生的其实是非常少的,大学生提高语文水平主要是依靠自己独立的阅读,内容上浩瀚无边,读什么与不读什么取决于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以及需要,无法进行“规定”。语言文字和表达学习、文章学习仍然是重要的,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在学习和思考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有利于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

所以大学语文是更高层次的语文,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高等语文”,其难度远非中学语文和小学语文可比,技术上也无法掌控。大学语文主要是以人类历史经典的思想文化名著为课本,可以说是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心理、文化、社会学、政治学、逻辑学以及科学思想的大综合,它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学习大学语文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方式以及如何表达思想,大学生不仅需要有思想,而且需要有能够把思想准确表达出来的能力。所以,思想的能力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就是大学语文最重要的功能,这一意义上,大学语文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当今的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则是对大学语文的特点及功能的认识错误。把大学语文等同于中学语文,还是像编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一样编“大学语文”教材,还是像讲授初中、高中语文一样讲授“大学语文”。这是对大学语文最大的伤害,也是大学生不喜欢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反映大学语文老师讲的还不如中学语文老师,原因也在这里。大学语文已经脱离了中小学语文范畴,已经脱离了字词句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方式,大学语文如果仍然讲这些,除了讲不过“职业”的中学语文老师以外,老调重弹也会让大学生反感。大学语文应该讲思想、讲文化,应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能力,让大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会思想的人,这才是大学语文的根本。也只有这样的大学语文才能真正实现大学语文为专业服务、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服务。

今天的知识分子大多数从大学开始就基本上专业化了,阅读除了日常公文和文件之外,基本上是专业书籍,很少读专业之外的书籍。语文基本上就是小学和中学老师教的那一点,文史知识也基本上是从中小学语文课上所学到的那一点东西。很多人都感叹,读初中高中时即使高考那么紧张,还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但大学时反而没有时间读书了。大学把专业学习极端化,把其它非专业阅读都看作是“不务正业”,这看似重视专业,却是短视的。长远来看,大学生以后进行专业提高的机会很多,但大学如果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其语文水平提高的可能性就几乎没有了。

提高语文水平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对专业学习和研究有帮助。专业除了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以外,语文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更有基础性,实际上,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专业学习和研究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语文问题,比如问题的逻辑层次、文章的结构、概念的表述等,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是思想的产生以及论述的过程,因而都可以看作是语文问题,提高语文水平就是提高专业水平,或者可以使学术研究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学习文史知识,开阔视野,以史为鉴,从书本中学习人生智慧,培养人的品性,提高自己的格局、气度和胸怀,提高精神境界,这看似无关专业,但恰恰是提高专业,发挥专业专长的非常重要的条件,它可以极大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学者的胸襟、气节、品德、视野、责任感等都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部分。在这一意义上,学术研究的“极限”不是专业,而是语文,语文才是人生和学术研究的“天花板”或者“瓶颈”。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质,这首先取决于社会和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以及所采取的恰当的措施。多少年来,我们的中学教育曾经轻视语文,其恶果近年来逐渐显现出来了,语文基础不牢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人文社会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影响和制约,更是战略层面上的影响和制约,思想的天空太狭窄。近年来,中学语文教育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也得到社会层面的重视,目前正在进行深度改革,我相信这些改革对中国国民素质以及未来知识分子语文素质的提高其影响将是深刻而深远的。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质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大学语文教育。

中国最大的就业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于是社会和用人单位把人才质量和职业素质问题全归于大学,认为人才都是大学培养出来的,这其实是误解。我们不能把培养人的责任简单地归咎于大学,似乎人才的很多问题都是大学造成的,实际上,大学不过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驿站,或者说一个阶段。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其因素非常多,其过程非常漫长,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比大学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大学不过是最后的“出口”而已,大学毕业也可以说是“成品”出厂。而且大学本质上是分层次教育,中国的小学、初中教育相对是比较公平的,学生不分等级,到了高中以后基本上按照成绩把学生分等级,学校也分等级,分为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以及职业高中,同一学校里还分为重点班,普通班等。大学则被区分为重点大学,普通大学,部属大学、省级大学,专科、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考之后学生则根据其高考分数分为三六九等而进入不同层次的大学,大学生被严格地固定在各自的“格子”中。所以,大学培养人才的空间其实非常小,进来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基础知识结构等已经基本上定型,“进口”已经规定了“出口”。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大学对人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学也会对人进行重塑,主观努力也会改变大学的层次、专业的层次等对人的“规定”,从而培养出不同的人才。重点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都能够成才,反过来,普通大学也可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以同样的基础进校,在大致相同的学术环境中接受教育,接受的也是大致相同的专业教育,但不同的学生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语文水平的差异。语文水平不是语文成绩,同层次学校的同级同学,高考语文成绩可能非常接近,但这并不意味其语文水平也非常接近,高考语文成绩非常接近只能说明其语文技术层面即字词句章及表达水平非常接近,但并不意味着语文素养的接近。大学阶段语文水平主要表现在思想和文史知识方面,主要体现在语文习惯上,对于那些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同学来说,语文水平在大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思想、性格、气度、胸怀、视野、修养和知识等都会有很大的进步,这些是综合能力,无法用“成绩”和“分数”进行定量与定性。各大学的专业学习其层次和水平相对比较固定,就业也相对比较固定,专业水平差距并不大,差距在于语文,在于思想水平与人文素养的不同。对于那些对自己学校和专业定位不满足的同学来说,努力而能走多远,主要不取决于专业,而是取决于语文,取决于他是否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取决于他是否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境界。

大学语文不完全在于学习到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不管多么忙,都要有一分阅读历史、思想、文化、文学的闲暇心情,培养自己远大的胸怀,优雅的气度,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宏观的视野等。科学研究不完全取决于专业本身,还与学者的抱负、格局、社会责任、历史感等有关。阅读至关重要,工作再忙、科研任务再重都不是放弃阅读的理由。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都爱读书,读书是他的精神食粮,和吃饭睡觉一样不能缺少,即使是最紧张的年代比如井冈山斗争时、转战陕北时,马背上都还读书。1949年之后,毛泽东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工作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繁忙,但毛泽东总是抽出时间来在读书,逝世前几天还在读书。大学生很忙,学者们很忙,但能比毛泽东更忙吗?毛泽东这样日理万机的伟人都能挤出时间来读书,一般人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书呢?毛泽东的阅读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军事、经济等无所不读,很多书比如《史记》《红楼梦》《资治通鉴》《离骚》、鲁迅的文章等,毛泽东都是反复读;“二十四史”,顶尖的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专家都未必通读过,但毛泽东通读过,有些篇章则是熟读能诵。毛泽东的才情、智慧以及他在政治、军事以及文化思想上的伟大建树,当然与他的革命实践有关,但同样得益于他广泛的阅读,各种知识在毛泽东那里是融会贯通的,因而是互相支撑,互相启发的。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的文章不仅表达准确、文风朴实、简明易懂,而且思想深刻,本身就是优秀的大学语文范本。

解决知识分子的语文问题,提高学者的语文水平,要者有三。

第一,重视大学语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在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中所占比例是非常重的,清末大学分为“七科”,不仅文科各专业开设“中国文学”,理工科大学各专业都开设“中国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不是今天的“中国文学”,而是“中国文”之学,其具体内容包括“练习各体文字”等,特别强调写作。民国时期则改为“国文”,“国文”教育在民国大学教育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国文”课程不仅学习文史知识,提高思想水平,也包括写作训练,所以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学者都有比较高的语文水平,和今天的学者以及知识分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增强大学语文意识,改变大学语文观念。有人提出,“世界上的一切问题都是语文问题”,这虽然过于极端,属“惊人之语”,但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很多问题都是语文问题,而更多的问题则与语文有关,学术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绝对不只是专业问题,同时深层次地与语文有关,与研究者的语文水平及语文素质密切相关。当专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能否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其实主要取决于语文水平与素质而不是专业本身。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小学语文,大学语文学习不再讲授为主,不再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大学语文主要依靠课外,并且是终身学习,永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

第三,改进语文学习方式。与中小学语文课本主要选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不同,大学语文则需要无边无际的阅读,主要是阅读专业领域表达专业思想的文章和著作,包括哲学、历史、教育学等经典学术名著。中学语文具有技术性,主要是学习表达以及叙事的技巧,而大学语文则是接受新的思想。中学语文以文学为标准,更重视语文的优美,更重视辞藻的华丽,而大学语文应该以思想为标准,不能继续搞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而应该追求思想的深刻和境界,经典性的思想名著大多数都语言朴素,形式简单,朴实无华,不以文害义,所谓“大道至简”即是。

中国古代语文是“立国”之器。清末现代大学兴起以后,“中国文”或“国文”一直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20世纪中期受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国文”作为大学的基础课被取消,其后果后来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了,今天我们仍然承载着这种痛苦。20世纪80年代虽然恢复了“大学语文”课程,但因为多种原因,大学语文在大学教育中一直是边缘化的,当今有实际上被再次取消的危机。但语文事关全民素质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改变语文观念,提高知识分子的语文水平,从而促进学术研究。

(责任编辑:萧映。本文刊载于《写作》2022年第4期。本期目录链接:《写作》2022年第4期篇目总览)

作者简介
高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21 , Processed in 0.0587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