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文、诗文与人文——读刘琼的散文集《徽州道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27 06:0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斯文、诗文与人文——读刘琼的散文集《徽州道上》
  说不清是什么原因,这一辈子很少去过安徽。只是到过一次合肥,仅此而已。大约是在2006年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合肥举办会议研讨安徽作家完颜海瑞的历史小说《归去来兮》,我应邀与会,算是弥补了未曾踏足安徽的一个空白。安徽的不少地方,我是一直很向往的,想去的地方很多,如曾做过安徽省省会又是黄梅戏发源地之一的安庆,如既是宣纸的故乡又是皖南事变发生地的泾县,如曾是鄂豫皖根据地中心区的六安等。由于对安徽有这样一种心向往之的情结,读到刘琼散文集《徽州道上》(安徽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很是欣喜,也很感快慰。可以说,这部散文集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未曾畅游安徽的某些缺憾。
  《徽州道上》收入了作者叙写安徽的九篇散文,这些作品在对安徽的尽情书写中,以“我”为连接线,串联起“我”的见闻、感受、记忆和阅读,构成了一种融史地与诗文于一体、熔叙事与抒情为一炉的特殊文体,字里行间贯注了作者对家乡安徽的挚爱之情与骄傲之意,行云流水的文字,不知不觉中既吸引人,又感染人。作者写道,一千年前也罢,今天也好,徽州都斯文得像诗文。其实,《徽州道上》也如同她所描写的对象徽州,行文很是斯文,斯文里嵌着诗文,诗文背后又有人文。
  这是一部篇幅不多、开本不大的小散文集,但管中可窥豹,壶中乾坤大。就我的阅读来看,诸种感受中有两点尤为突出,这也可以看作是作品的主要特点。
  一是在诗文赏读中歌吟安徽山水。作者刘琼是安徽人,她对诗文之中有关安徽的描写,涉及安徽的诗句,显然格外敏感,也更为在意。《徽州道上》的许多篇什,都引述了文人墨客的诗文名句。但由于作者精心布排和巧妙征引,这些名言名句不仅不让人觉得生硬和堆砌,反而因为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显得更为鲜活和生动。
  《通往查济的路上》的“文人痴梦”里,说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引出“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著名诗篇。徽州如何为文人墨客所向往,由此表现得无以复加。还如《环滁皆山水也》一文,由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说到欧阳修对于滁州美景的发现与揄扬,顺势引出“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入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的诗句。诗人的发现与自然的景观相互佐证,景致之美与诗文之美桴鼓相应,“环滁皆山水”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呈现。
  作者在诗文赏读中还有一些考据性文字,也给人以或增见识、或长知识的诸多助益。书中说到徽州在文人墨客笔下不胫而走,特别提到李白的一千多首现存诗歌作品中,有两百多首写于盘桓安徽时期,直到“此间乐,不思蜀”,最终埋骨于当涂青山。文中还对从《诗经》到李白、杜甫的作品中时常提起的“鱼梁”进行了简要的考释,指出其所演化出来的意义,引述了历史上许多与“鱼梁”有关的诗句,使得人们对于“鱼梁”一词,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体味。
  二是在历史流变中探寻徽州文化。作者或由行旅,或由思绪讲述自己有关安徽的见闻与感受,山水之美是一个显见的主题,而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主题,是对徽州文化的寻根。在《通往查济的路上》,作者从宋代的紫阳书院说起,从朱熹回乡讲学,创立程朱理学,到明清两代的举人、进士与状元的不胜枚举,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安徽人的贡献,点线面结合,简要概述了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的独特作用与深远影响。
  我还感兴趣的也颇有意味的,是作者在盛赞徽州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的同时,不时透露出来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味。她在一些文章里都谈到徽州文化的遭受劫难和不断式微。太平军攻城略地,民不聊生,为“徽之殇”开启了序幕。到了20世纪80年代,“沿海改革开放大潮涌动,整个徽州几乎被甩到了社会运转的节奏之外”。文中还特别提到,“从1987年开始,叫了近九百年的徽州改名黄山。20世纪90年代,陶行知夫人吴树琴致信《人民日报》,强烈呼吁恢复徽州古地名,为徽州正名的队伍在不断地扩大”,话里话外,都有为徽州正名鼓与呼的强烈意味。在《保护徽学》的文章里,作者在历数了徽州的各种宝贵文化遗存之后,发出这样的疑问:“如何合理地盘活祖宗的文化遗产,为后人创造出更加丰厚的历史?”
  这与其说是为家乡美言,不如说是为历史正名。在这里,人们能确切地感受到一种呼之欲出的时代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因而很是引人思索,发人深省。有了这样的浓重一笔,这本看似轻薄的散文集便自含了一份内力,变得格外厚重起来。
  (作者:白烨,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0:03 , Processed in 0.06199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