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材之中———兼评英国纳菲尔德综合理科教材———化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5 07:4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融人文教育于科学教材之中———兼评英国纳菲尔德综合理科教材———化学  

来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作者: 周 青 杨文永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无不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进行的。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以及科学教育的倡导下凸现出来的。在此之前,它一直以潜在的形式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则贯穿于自古希腊以来教育发展的始终,并在19世纪末以前一直主宰着教育的发展。目前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合理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是有目共睹的。目前中小学的教育问题不在于科技教育过剩,而在于我们既没有人文地理解和认识科学及科技教育,也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认识人文、人文精神及人文教育,因而导致没有有效地实施科学教育。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注重在教材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有效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而教学内容不外乎涉及两个方面: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针对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实际,我们的科学———人文教育在“科学”方面应重视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在“人文”方面不仅应增加文科课程的比重,以消除重理轻文的现象,而且还应重视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教材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应当是分配合理、比例协调的, 教材在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肩负起人文教育的任务。下面我们就以英国纳菲尔德综合理科教材中的化学教材为例来阐述一下教材应如何完成这一任务。

一、了解人文的相关知识

要想进行人文教育,首先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人文。“人文”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出自拉丁文。在辞海中“人文”有两个释义:(1)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2)指人事。我们这里提到的人文主要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在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神权高于一切,宗教统治社会,为了冲破封建篱笆的束缚,出现了文艺复兴。15世纪至16世纪,提出了人文科学教育,旨在对抗极端的神本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强调要学习古典语言(希腊文、拉丁文),要扩大课程门类,如社会、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因此,人文科学又称HASS (Humunities, Arts, Social,Sciences),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变成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指人文科学,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在教育史上,人文教育曾经有过辉煌的时代,也有过不予重视的阶段,有人对它颂扬,有人对它诋毁,而在现代社会,物欲膨胀,世风日下,人际关系淡漠,重新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

二、科学的人文价值

科学的人文价值主要包括:思想价值、智力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下面逐点加以评述:

(1)思想价值。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思维活动,它的人文价值在于:第一,科学有助于人们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水平。第二,科学思想不仅本身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意义,而且还强有力地影响着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和人文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2)智力价值。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智力活动,学习或研究科学不仅能够使人获得各种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素质;科学有直接的智力探险意义。

(3)精神价值。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的崇高的精神活动,它的人文价值在于:第一,不断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第二,以科学的精神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4)审美价值。科学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审美活动,科学大大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科学给人的生命以自由、快慰和更深邃的意义。

科学具有非常显著的工具价值或技术价值,并且科学技术对近现代社会的确产生了无比巨大的影响,以致人们常常用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科学的惟一价值,而忽视了科学的其他价值,特别是科学的人文价值。为了在科学教育的同时兼顾人文教育,就必须对科学教材中的人文素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适时适当的进行人文教育,这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一条佳径。

三、理科教材渗透、强调人文文化的意义与作用

(1)理科教材中引入人文文化是为了进行人文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使人获得理性的、情感的、精神的、审美的、体格的等多方面健全的发展,使人最终成为一个既能创造生活又能享受生活,既懂得尊重他人又善于实现自我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科学本身就具有人文意义或人文价值,将人文文化引入理科教材的同时也增加了科学的人文价值,丰富了科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2)人文是连接科学与世界的纽带。科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中小学生接受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中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较强而理性认识能力较弱,他们认知实物的速度较快而接受抽象事物是比较吃力的。将人文知识融入教材之中便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是连接抽象科学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它的帮助,学生们就可以用已知来理解和探求未知,以具体来分析和理解抽象。

(3)教材中往往有许多的概念、定律,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单调,学生不易产生兴趣,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是如果在教材中引入一些人文知识,就会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奋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促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观察、思考以及归纳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4)在教材中引入人文文化,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教师也可以从中受益。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因此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充实,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是否只有在学科的纵向深入学习、钻研才叫充实呢?很明显,并不尽然。学习人文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养也是一种充实。

综上所述,教材中引入人文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结合人文文化发展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是为了学人文而学人文。因此,教师必须抓住中心,突出重点,掌握时机和分寸,切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四、英国纳菲尔德教材中的人文素材简介及评析

纳菲尔德综合理科教材是由英国纳菲尔德-切尔西课程基金会出资,朗文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发行,1992再版(彩页版)中学综合理科系列教材,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纳菲尔德教材中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搭配得当,布局合理,大量的人文素材被采纳于其中。我们就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蕴含着的史学、哲学、语言学、美学、伦理学等人文素材作一评述。

1.史学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在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让读者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以史明志,以史明理,以史为鉴。例如在《染料及染制》这一章中介绍了古代人从植物中提取染料,并列表说明了不同颜色从不同的植物部位中提取。不仅如此,文中还对各种染料开始使用的时间及各种植物的产地作了一些介绍。威廉·柏金(William Perkin)因发现淡紫色的染料而成名,在染料生产工业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笔。例如在《物质与结构》一章中,第六节讲述了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父亲是如何发现探知物质结构的方法的。诸如此类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在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是屡见不鲜的,它们就如同佳肴中的调味剂,使学生对教材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也会对历史人物产生崇拜,为人类历史上的发明创造而自豪。

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就其教育意义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纳菲尔德化学教材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会激起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无比热爱和自豪,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会激励他们在投身祖国建设事业中勇往直前。

(2)社会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

(3)民族传统美德和前人优秀思想品质的教育

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将历史编入纳菲尔德化学教材的目的之一,即利用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国家有用之才。

(4)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通过对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历史事件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科学的思维,对待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绝不能孤立地去分析评价,要放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氛围下进行历史的分析,了解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和阶段局限性,不对古人进行苛求,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历史的全面分析,不可以以偏概全,不能盲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既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同时也看到他们的不足,用以上观点,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美学

德育启迪人生,智育教人理智,美育陶冶人性,中学美育极有必要。在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无处不含美,每一篇章都洋溢着美的气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纳菲尔德化学教材做到了图文并茂,给读者以美的熏陶,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在书的装帧、设计方面,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为求美观,活跃版面,精心设计的插图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其中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人物,也有花草;既有反应现象,又有工业生产;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元素知识;既有知识方面的教育,又有情感领域的熏陶。图片出现于全书所有章节。教材中还设计了不同风格的章节图,有的是素描,有的是漫画,有的是照片,有的是结构模型,有的是由多幅图拼成,每幅图都力求体现章节的主题。例如第四章的开始采用了一张熊熊大火的照片,而这一章的标题是“化学中的能量变化”,照片既切合主题又生动形象;再如,第五章的标题是“土壤与农业”,它的章头图则是一部拖拉机在耕田的场景,传神之效妙不可言。

结合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照片、插图和表格,对一些较抽象的理论内容,教材采用与宏观事物类比或采用大量生动的图示来加以说明,如讲物质结构时,用分子模型的图片来说明石墨的结构等等。这些图表照片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丰富活跃了版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它们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有道德的人。

美学不断渗入教材,日益综合化,正是顺应了人类知识统一的大潮,而纳菲尔德化学教材则是这股大潮中溅起的一朵浪花。

3.哲学

哲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问。“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本意是“爱智慧”。它的定义是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学问;是含有阶段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属于哲学的范畴。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也有哲学的影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的自然事物,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自然现象。通过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研究学习,使学生理解到世界是物质的,一切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这种联系和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可以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发现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进而激发学生发掘自然规律的欲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热爱大自然。

4.语言学

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的语言技巧运用很多,丰富了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章节的标题常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而章节的内容则是对标题的回答。例如在《土壤》一章中,第一节的标题是“为什么研究土壤?”第二节的标题是“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在《卫生》一章中,第一节的标题是“为什么我们变得这么脏?”第二节的标题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洗涤?”提问式的标题往往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同时,标题的答案寓于章节之中,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另一个重要的语言特点是利用图形来代替语言,即借助图片将用语言难以表示的问题加以说明。例如在《电池》一章中提到卡尔文(Calvani)进行电击对肌肉影响的实验,并给出了实验装置图,使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实验内容。

(3)比较说明是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使用的语言手法之一。例如在《物质与结构》一章的第二节,教材中用欧洲地图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来说明分子模型与真实分子间的关系,既生动又直观。

(4)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生动性。

5.伦理学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社会问题增多的今天,伦理教育势在必行。那么是否应该开设伦理教育的专门课程呢?大可不必。纳菲尔德化学教材就是一本融入了伦理教育的化学教材。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从中受到伦理教育。下面举个例子来说明,在教材的第十二章第三节———其题目是“阿斯匹林是如何被发现的”———引述了阿斯匹林被发现的故事。阿斯匹林的前身是名叫Spirsaure的一种药,这种药有很大的副作用,有机化学家霍夫曼(Felix Hofmann)的父亲因患风湿病需要服用Sprisaure。但他对这种药过敏因而无法服用。霍夫曼为了给父亲治病,就潜心研究改进这种药的方法。后来他对这种药的结构进行修饰,减除了这种药的副作用,经过修饰的药就被命名为阿斯匹林,这个故事从侧面反映了孝敬父母,关心老人的思想内涵。故事虽短,但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五、从纳菲尔德教材中得到的启示

从本文对纳菲尔德化学教材中人文文化的介绍,不难看出教材中融入人文文化的重要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教育任重道远,需要不懈地努力。要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首先要不懈的努力。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怎样的途径进行人文教育。将人文文化融入各科教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纳菲尔德化学教材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典范,无论是对知识结构的安排,还是人文文化的运用都作到恰到好处,可以说是科学知识与人文文化的完美结合。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材的改革已提到议程上来。教材的改革应体现时代要求,即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保护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应将越来越多的人文文化融入各科教材之中。目前在各科教材中引入人文文化已经得到认可,但是缺乏实际的经验和指导。我们希望通过对英国纳菲尔德综合理科化学教材中人文文化渗透的评述,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Andrew Hunt, Nuffield Co – ordinated Science, Chemistry,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2 臧嵘.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教法,1999,(1)

3 肖峰.社会科学:科学还是人文?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6)

4 孟建炜.论科学的人文价值.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8)

5 徐玉珍.科技教育与人文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06:12 , Processed in 0.1076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