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子》的技术思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4 10:0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子》的技术思想

黄鸿谞

摘要:《管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的技术著作,其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技术思想,如农学思想、采矿煮盐、天文历法、医学养生思想等。本文主要对《管子》涉及的各种技术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管子;技术思想

     《管子》一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管仲所做,汇集了从春秋到秦汉各家学说,其中 “经言”、“外言”、“内言”、“短语”、“区言”、“杂篇”、“管子解”、“管子轻重”8个部分,涉及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技术思想等。本文主要对管子的技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管子》中的技术领域
《管子》是先秦文献中技术内容最为丰富的著作之一,其深邃的科技思想、卓越的技术成就,对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技术主要在土壤分类、植物生态、水利、矿物、等学科领域。
1.土壤分类
   《管子•地员》是先秦时期最为详尽的土壤分类著作,文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
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管子把一般地区的所谓“九州之土”分为“上土”、“中土”、“下土”3 大等级,每一等级又细分为6 类,共计18 类。对于每一类土壤,特别是上土中6 类土壤的各种特征,包括颜色、性状、适宜种植的植物等等,都有相当详细的记述。还根据18 类土壤的肥力高低,把它们分为7 个等级,并比较了各个等级土壤之间收获量的差异。对于平原、丘陵、山地等特种地区的土壤,《地员》把它们分为20 种,其分类除根据一般地区土壤分类的一些特征外,还特别重视地下水与土壤的关系。
2.植物生态
《地员》明确指出“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物”,认为植物与土壤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规律性,不同质地的土壤,所宜种植的谷物不同;植物与土壤的分布同地形的高下有关,地形高下不同,土壤性质及其生长的植物也不相同。它记述了一个山地从高到低的植物垂直分布情况,把山地按高度不同分为5 个部分,每一部分列出其宜于生长的两种草类和一种树木的名称,其分布情况与现在华北地区山地的植物分布并无差异。《地员》还记述了植物与水分环境关系的一个典型例子,按生长位置从低到高举出了12 种植物的名称,其中包括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相当准确地反映了陆地上植物的生长与水的关系。此外,《地员》在论述“九州之土”时,还指出山峦上阳坡与阴坡上所宜生长的植物不同,反映了对太阳光照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认识。
3.             水利
《管子·度地》把变水害为水利当作治理国家的头等大事,并论述了对水体和水性的认识。在水体认识上,《度地》按其来源和流经情况,把地表水体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渊水”,即干流、支流、季节河、人工河、湖泊等5 类。在水性认识上,《度地》论述了水性就下,特别是水流至弯曲处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为了克服水害、兴修水利,《度地》提出了如何选择治水官吏、组织施工队伍、置备工具等措施,还着重论述了修建河渠、堤防等水利建筑物的经验,包括河渠工程抬高上游水位的措施、引水渠道的合理坡降、堤防的横断面形状、堤防修筑施工季节的选择和合理利用土源以及堤防养护等方面的经验等等。
4.矿物
   《管子·地数》指出:天下“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这些数字虽然并不准确,但指出铁矿多于铜矿却是合乎实际的。《地数》还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 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等一些矿石共生现象,这些共生现象虽不一定与矿床的成因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它们在实际中是存在的,反应出当时人们在大量开采矿石之后,总结出了一些自然规律。
5.气候
天文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当属其创造的“三十节气”历法。《管子•幼官》中记述了这种先秦齐国特有的节气系统:一年共360天,分为春夏秋冬四季,30个节气。这个系统贴近齐国实际,有利于农业生产。
6.地理
《管子》在地理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管子•地员》中指出“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识,同时介绍了十五种丘陵地形和山地地形,基本上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地形结构,反映出当时地齐国理测量技术十分发达。
7.应用数学
  《管子》中许多地方涉及了度量衡及计算方法,书中的长度单位有里、步、丈、尺、寸、制、匹、仞、施等,体积单位有鼓、石、斗、豆、升、釜、钟、区等,面积单位有步、亩、顷、方、里等,重量单位有钧、斤、镒等。书中还叙述了多种单位的换算,还涉及到整数加减法、乘法,正反比、分数四种数学运算,反映出当时齐国实用数学十分发达。
8.农业和军事
      《管子》认为农业和军事是富国强军的关键。农业和军事技术在《管子》中得到了比较多的强调,尤其突出。下面将具体说明。
二、 《管子》的技术应用:农业和军事
《管子》一书中包含许多的技术内容,但书中论述技术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富国强军,富国,管子认为其首要的条件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富,使民众丰衣足食,家有余粮,能够平安度过灾年;强军,管子认为重要的条件是控制制造军械的矿石,并且召集能工巧匠。其具体表现如下:
1.         农业方面
《管子》一书以农为本,要义是“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认为农业生产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教化。
1)重农思想
《管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重农思想。首先,管子非常重视粮食的生产,《管子•治国》中指出:“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管子•揆度》中指出“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饥寒冻饿,必起于粪土”,认为农业是构成人们衣食住行的基础,五谷、六畜以及桑麻是一个国家富裕的重要标准。其次《管子》指出粮食是国家安定的基础,农业生产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管子•治国》中指出:“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此外,《管子•治国》中指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认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君王的主要任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2)兴修水利,防治水害的思想
《管子》总结了自然界的灾害为“五害”,分别是水害、旱灾、风雾雹霜、瘟疫和虫灾,在这五害中以水害最厉害,认为只有把五害除尽,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水,一害也;旱,一害也;厉,一害也;虫,一害也。此谓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管子•度地》)。因此,管仲特别强调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把兴修水利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水利施工是集体的共同劳动,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和组织。《度地》中对当时的施工组织有较详细的记载。施工前首先要任命工程负责人“水官”,和技术负责人“都匠水工”,然后将应做的工程向上级报告,待批准而后实行。工程量按劳力情况摊派,弱劳力和病人可以减免,并登记造册,上报官府。参加水利施工的可以代替服兵役。劳力组织好以后,就按施工要求配备各种工具、雨具和餐具等。各种工具数量要按比例配备,并且在冬天就需要事先为来年春季作好准备,“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败,此谓素有备而豫具也”,这样在没有水害的时候就准备好器具,有水害时就可以使用,水害就不至于造成破坏,这就叫做未雨绸缪。在冬天做好充分的准备后,就可以在春季开工了,这是因为春季的三个月,气候干燥,江河水少,天气也开始转暖,而且正处在农闲时期,并且白天时间正在加长,所以最适合在这个季节兴修水利工程。在春季兴修水利的同时,也要注意平常的维护,经常派官吏巡视。如此重视水灾的防治和水利的兴修,齐国的农业生产得以充分的保障。
3)鼓励农工的思想
  管子在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发展农业,在《管子•山权数》中提出:“民之能明于农事者”“民之能蕃育六畜者,”“民之能树艺者”,“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衮者”,“民之能已民疾病者”, “民之知时:曰‘岁旦阨’,曰‘某谷不登’曰‘某谷丰’者”,“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都“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同时对一些农工业的专家都美其服,饱其食,“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但管子并非一味的鼓励,他对沽名钓誉之徒有着严格的惩罚措施,《管子•揆度》记载:“自言能治田土不能治田土者,杀其身以衅其社”。
2.         军事方面
《管子》认为要建立强大的军队,就要重视武器装备的建设,《管子•幼官》中提出:“备具, 胜之厚”,《管子•兵法》中指出:“审器而识胜”,认为在武器的质和量方面强过敌人,战争就有很大的胜算,其具体的军事技术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矿石
  《管子》认为战争制胜的因素之一就是要器械完备,而完备的器械取决于原材料的供应,在《管子·地数》记载:“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可见在先秦时期,矿石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成败,因此,管子才制定严格的矿石措施,《地数》中指出:“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是毫无人道的,但春秋时期无义战,国家为了生存,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2)提高制作武器技术
  《管子》认为精良的武器装备可以减少士兵在战争中的伤亡,从而为争取胜利提供更多的机会。《管子·兵法》中指出:“器械功则伐而不费”。如果用滥恶不利的武器装备去和敌人厮杀,那就如同赤手空拳与敌搏斗,注定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而与敌人搏斗,那就等于自寻死路。《管子·揆度》中强调:“有人而无甲兵无食,谓之祸居”。《管子·参患》中说:“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甲不坚密,与俴者同实;驽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射而不能中,与无矢者同实;中而不能入,与无镞者同实”。如果武器质量低劣,就不能制敌而陷于困境,如同把士兵拱手送人一样。
   《管子》认为完善而精良的武器装备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备具, 胜之厚”。管子提出了三项制作先进武器的措施:
首先,制作武器需要高技术的人才。《管子·幼官》提出:“求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管子·小问》主张:“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三倍,不远千里”,认为只要用优厚的报酬雇用天下的能工巧匠,那么良工自然会不远千里而来,制造出精美实用的器械。
其次,制作好的武器需要好的矿石。《管子·小问》中说:“‘致天下之精材若何?’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认为只要不在价钱上计较,通过价值五的给六,价值九的给十,那么“天下之精材”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齐国。
最后,制作的武器应该接受检验。《管子·七法》中指出:“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认为制成的武器,不经检查不使用,试验不合格的武器不入库。
三、        《管子》技术观的现代启示
1.技术应数字化
  《管子》中的数字化思维十分突出,其治国安邦的大政方略,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清晰数字化思维基础上的:用数据筹划,用数据分析,用数据说事。《管子·七法》中指出“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故曰:错仪画制,不知则不可;论材审用,不知象不可;和民一众,不知法不可;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驱众移民,不知决塞不可;布令必行,不知心术不可;举事必成,不知计数不可。”即要成就大事业,不懂得数字计算是不行的。《管子》举例具体说明了事物的数量情况。《揆度》说明天下地势是“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天下水占到十分之七,陆地占到十分之三。《地数》又云:“地之东西28000里,南北26000里;其出水者8000里,受水者8000里;出铜之山467山,出铁之山3609山”。固然这些数字化表达还不甚准确,但在当时能有如此清晰的数字化思路的确难能可贵。这些数字化思想在今天并没有过时,放眼望去,我国现在的许多资源的统计并没有管子时期精确,例如,在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直到现在我们任然没有对其自然资源精确地统计,甚至其地理环境也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在这方面我们应向管子多多学习,逐步具备数字化思维。
2.技术应有明确的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是科学技术传播有效方法之一,它可较准确,条理地传播技术,给读者以清晰、深刻的接受印象。管子无疑是传播技术的佼佼者,他能准确地抓住事物同中之异的表征,根据一定标准,对事物做出科学的认知与分类说明。
例如,《度地》根据水的源流、归宿不同,把水分为:经水、枝水、谷水、川水、渊水五类。出于山而流于海者叫经水,从水分流入于大水者叫枝水,从山沟里流出来的水叫谷水,从山沟里流出又汇集在一起的水叫川水,从地下涌出而汇聚一起的水叫渊水。以上对不同水流的划分,现在看来是比较粗糙,但在2600年前有如此的认识,实属不易。
又如,《地员》对土壤的认知,将土壤划分为上、中、下,然后根据其地势、肥力、土性、地下水位的不同,分别说明上土有粟土、沃土、位土等;中土有壤土、垆土、壏土、沙土等;下土有犹土、殖土、凫土等。不同的土壤可生长不同的树木花草,可种植不同的庄稼与经济作物,因地制宜,才能地尽其用。这种严格的分类思想对当时农业生产起着巨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依然有效,例如在垃圾分类的问题上,经过几十年的改革,我国依然做得不好,在垃圾焚烧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分类,烧毁了许多原本不应该直接燃烧的塑料,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气体,特别是二噁英,其毒性是砒霜的一百倍,严重的污染了生态环境,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此来看,管子的分类思想经过了2600年依然没有过时,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3.善于管理自然资源
《管子》一书以农立国,以兵强国,在富国强兵的过程中,管子非常注重自然资源的管理。他曾经提出“求天下之精材”以及矿石国有的政策,使得春秋时期齐国有足够的矿石制作军械以及农耕用具,为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思想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并不是一个资源强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排名很靠后,同时在经过了三十年的“疯狂”甚至“掠夺性”开采后,许多资源含量都已经下降。例如,稀土金属,三十年前我国的稀土金属占世界的85%以上,而在今天其含量已经下降到50%左右。要知道稀土金属与现代高科技密切相关,据相关资料统计,有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与稀土金属有关。如果没有中国的稀土金属,西方国家的许多高科技技术都不能用,美国的第五代重型战斗机F-22甚至不能起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限制自然资源的出口,提高资源出口价格,为我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奠定一个坚实的后盾。
4.善于引进技术人才
管子为了辅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提出了鲜明的引进人才的对策。在《小问》中提出“假而礼之,厚而无欺,则天下之士至矣”,“三倍,不远千里”,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报酬,天下的能工巧匠就会汇聚在齐国,虽说这种政策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但不失为提高技术水平的良好措施,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管子的这种政策在今天仍然适用,这几年我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处于外流状态,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国内的经济待遇不好,在国外只要几年的时间就能拥有香车洋房,而在国内,大多数人不得不为了一套房子付出一生的努力,相比之下,谁都会选择。我认为要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就应该大力提高我国科技人才的待遇,使其在国内的经济待遇比其在国外的待遇优越,只有这样大批的科技人才才能回流到国内。《管子》当年的引进人才措施,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管子》
(2)龚武主编《管子研究》
(3)郭因、龚武主编《管学论集》(上卷),黄山书社,2010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01:28 , Processed in 0.11981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