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子》的道德思想简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4 10:0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子》的道德思想简述

董雪

[摘要]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在《管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管子》对道、德进行了区别,最早提出了道德的规范“四维”(礼、义、廉、耻),主张道德的物质基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道德推广(以道治国)和教育(“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些对于我们应对道德危机、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管子》;道德;四维;教育
一、原典
《管子》是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述总集,其中的牧民、形势、版法、五辅、宙和、枢言、戒、君臣、心术、白心、内业、轻重、权修篇,有比较突出和丰富的伦理思想,阐述了为人处世的见解,其道德思想的光辉至今仍烛照着我们的前进之路。其主要的、代表性言论是:
1.       《管子 牧民》:“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2.       《管子 牧民》:“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3.       《管子 牧民》:“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为君之节!”
4.       《管子 形势》:“道之所言一者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到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
5.       《管子 形势》:“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
6.       《管子 形势》:“道之用也,贵其重也。”
7.       《管子 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8.       《管子 版法》:“明赏不费,明刑不暴,赏罚明则德之至者也,故先王贵明。”
9.       《管子 版法》:“兼爱无遗,是谓君心。”
10.    《管子 五辅》:“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嗇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
11.    《管子 五辅》:“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12.    《管子 五辅》:“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举错得则民和辑,民和辑则功名立矣,”
13.    《管子 宙和》:“毒而无怒,怨而无言,欲而无谋。”
14.    《管子 宙和》:“君臣各能其分则国宁矣。故名之曰不德。”
15.    《管子 宙和》:“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其乐,不致其度。”
16.    《管子 宙和》:“道也者,通乎无上,祥乎无穷,运乎诸生。”
17.    《管子 枢言》:“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
18.    《管子 枢言》:“枢言曰:爱之,利之,益之,安之,四者道之出,帝王者用之,而天下治矣。”
19.    《管子 戒》:“孝悌者,仁之祖也。”
20.    《管子 戒》:“仁从中出,义从外做。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
21.    《管子 戒》:“所以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
22.    《管子 君臣上》:“道也者,上之所导民也。”
23.    《管子 君臣上》:“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
24.    《管子 君臣上》:“为人君者,修上官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
25.    《管子 君臣上》:“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
26.    《管子 君臣上》:“是故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
27.    《管子 君臣上》:“道者,诚人之性也,非在人也。”
28.    《管子 君臣下》:“君人者制人,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礼也。”
29.    《管子 小称》:“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矣。”
30.    《管子 心术上》:“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31.    《管子 心术上》:“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32.    《管子 心术上》:“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33.    《管子 心术上》:“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音之道也。”
34.    《管子 心术上》:“无为之谓道,舍之之为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
35.    《管子 心术上》:“不怵乎好,不破乎恶。”
36.    《管子 白心》:“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
37.    《管子 白心》:“道之大如天,其广如地,其重如石,其轻如羽。”
38.    《管子 内业》:“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
39.    《管子 轻重甲》: “今为国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凛。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40.    《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二、《管子》道德思想要旨
(一)道、德的定义与道德规范(礼法)
《管子》对道、德进行了仔细的说明。首先,对道、德进行了区别。《管子 心术上》认为“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虚空又无形体的叫做道,能变化养育万物的叫做德。《管子心术上》:“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是说“德”是“道”的住所,是“道”展现的形式。而“德”是从“道”而获得并融入自身的。其次,指出道、德区别的相对性。《管子心术上》主张“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这里是说其实“道”与“德”是没有区别的,人们在谈及“道”与“德”时也是没有区分的,而是统称为道德。无为叫做道,以道施舍的叫做德,故道与德浑然一体没有差距。所以“道”与“德”只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原则和应用,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道德有很多表现,道德规范是道德的体现。在现实中,为了维护道德,往往需要一个能够帮助道德的管理的武器,就是制定规则,而这规则的代表就是礼与法。道德的规范——“四维”(礼、义、廉、耻),是根本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作为一个人的标准,在古代它代表了礼仪规范,是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是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古时的礼是有强烈的阶级特质的,并明确标示出你所处的身份地位所符合的礼的行为规范。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礼已经成为一种很人性化的道德行为规范,并没有那么严重的阶级性了,更多的只是表示出对人的尊重。
法,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古时的法是与刑密切联系的,只是为了对罪犯的惩罚,而后由于礼的约束,法越来越人性化,成了规范人们行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强制手段和方法,没有法这个强大的武器进行制约,人们很容易就偏离道德的轨道,被利益诱惑。
《管子 五辅》说:“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逾越,少长贵贱不相逾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人们必须懂得礼然后才能恭敬,恭敬然后才能谦让,谦让然后才能少长贵贱不相超越,少长贵贱不相超越,所以混乱就不会发生,祸患就不会产生。所以说:礼是不可不谨慎的。“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然后功足观也。故曰:力不可不务也。”百姓必须懂得法,然后才能做到思想一致,思想一致然后才能做到意志专一,思想一致而意志专一,然后功业就足有可观,所以说:法不可不注重。《管子君臣上》:“有道之君者,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法而行私者也。”所以法不仅是制约百姓的手段,更是防止君主徇私舞弊的工具。
《管子》不仅提出了道、德的区别与联系,而且提出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需要规范与标准,不然总会有一些不道德的人来破坏秩序,破坏生活。
(二)道德起源论:贤人与利益
《管子》指出人类社会最初期,是像野兽一般群居的混乱状态,没有君臣、上下、男女之分,聪明的人欺诈愚笨的人,强暴的人凌辱怯弱的人。《管子》认为正是因为圣王的出现,依靠众人的力量,“为民兴利除害”,并“正民之德”,于是百姓就以圣王为师。“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有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近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管子君臣下》)
这里将道德看作是贤人的思想结晶,是既非把人的道德生活归于上帝或天的意志的神意说,也不是归于人的道德本心的性善说,而是看作贤人的创造发明,在古代思想的发展中可谓独树一帜。其实我认为这与《淮南子》中所说的“人性论”是有部分相似的,毕竟,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贤人才集中了大众的道德智慧,加以推广,就能够获得认同和遵循。老百姓、普通人将自己天生的善本性进行实际应用,在社会群体场合组织、发扬善性,就成就了道德的本体或者主体。
人的本性并非只有善,也有着邪恶。从远古时期的“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有孤独,不得其所”就可以看出,周围的因素使人邪恶的本性不断扩张。种种诱惑的出现,令人们不再留恋那急剧减少的善良的本心,反而更加的倾向于了自我的享受和占有。尤其在原始时期,没有道德的轮廓,也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批判,没有道德伦理的束缚,张扬跋扈,凭借自己的实力争取欲望的一切,蛮不讲理。这种现象的产生,必定会激愤许多人,有的或许因为害怕忍耐下去了,但也有一部分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斗。人心向善,在这样无道德的背景下,社会精英(贤人)出现,制订、引导、端正百姓的德行,就被百姓尊敬为圣贤之人,使得“名物处,违是非之分”。之所以贤人能够被百姓所认可,正是因为顺应民心,“令则行、尽则止者,必令与民之所好,而禁与民之所恶也。”(《管子形势解》)
荀子也认为人的本性也并非善一面,还有恶的一面。他认为欲是人的正常的本性,但若让欲不断地发展扩张,便会对社会形成不良的影响,以至于社会秩序紊乱,人心惶惶。《荀子》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指出了道德的起源在于治理混乱,控制社会状况,保证正常秩序。《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思想,与近代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道德起源论,有很多相似。
《管子》还觉察到了利益是道德的起源。对于利益的追求,直接决定人的行为选择。《管子形势解》说:“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外事物的诱惑,使人容易偏离轨道,产生利欲之心。《管子 轻重甲》指出:“仓凛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从物质需要的满足上,来认识和解决道德风气。《管子》认为贤人发明的道德,正是为了使那些有利欲之心的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天枰上能够良心重于利欲,增加一种思想上的限制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使社会能够稳定和公正。
《管子》所认为的是贤人发明了道德,还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道德产出了贤人,或者是利益决定道德,反映了道德与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在我看来,这是对道德起源的探索,说明了《管子》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道德起源论的关键问题。他主张圣贤之人决定道德有历史根据,但是是英雄史观;他看到利益决定道德,则是接近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以道治国:君臣观与牧民的道德推行
以道治国,是《管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全篇绝大部分都在阐述如何治国。《管子》认为“道”不仅是使人们和谐相处的伦理,更是统治的道术,才是道德存在的价值所在。《管子》独特的道德起源里面提出“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其实并非只有道德是贤人发明的一个意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贤人无可置疑的是社会最合适的统治者和管理者,只有贤人做君主,这个国家才能被很好的治理。
《管子》强调君王之道,在于处理好君臣关系、强化君主的高尚道德修养。君主在国家的地位,就像是心脏在身体中的地位一样,君主在上面树立起道德的榜样,百姓在下面受到感化。《管子君臣下》认为:“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所谓正民的意思,就是显明君主的德行作为典范。如果在百姓身上失去了什么,那么之后就要反省自身。“正也者,所以明其德。知得诸己,知得诸民,从其理也。知失诸民,退而修诸己,反其本也。所求於己者多,故德行立。所求於人者少,故民轻给之”。君主自身的道德程度对国家的兴亡有的密切的影响,《管子霸言》说:“无德而欲王者危”。
《管子》主张一个贤明的君主不仅要做到规范自身,还要能够规范百姓。要谈到君主规范百姓,最主要的就是制定法律,使奖罚分明,百姓顺从,然后就会有“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事业成于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动者也。”百姓是国之根本,若百姓不顺从,则国必散。《管子牧民》曰:“御民之轡,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意思是说驾驭百姓的关键在于均注重是什么,引导百姓的法门在于君主带什么头,指引百姓的途径在于君主喜爱什么、厌恶什么。
《管子》一书实际上是把先秦的道德观念发展、应用成为一种治理国家的统治术,实现道统理想。“道”与君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的。君主治理百姓、统治天下是靠“道”,而“道”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是一种精神意识,需要君主的推行与制约来将“道”显现出来。
三、《管子》道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的道德危机,应借鉴《管子》的道德教育方法
《管子》最早提出“四维”即礼、义、廉、耻,并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充分表明了“四维”的重要性。“四维”除了是维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对现代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四条原则和规范。《管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八个方面,仍然值得认真吸收:
第一,接受教育应积极。《管子 形势》:“怠倦者不及,无广者疑神,神者在内,不及者在门;在内者将假,在门者将待。曙戒勿怠,后稚逢殃。朝忘其新夕失其功。”
第二,拒绝骄傲自满,应谦虚处事。《管子 宙和》:“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其乐,不致其度。爵尊则肃士,禄丰则务施,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
第三,多自省。《管子 小称》:“善罪身者,民不得罪也;不能罪身者,民罪之。故称身之过者强也;治身之节者,惠也;不以不善归人者,仁也;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
第四,言行中正。《管子 法法》:“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
第五,加强自我修养。《管子 内业》:“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
第六,说话谨慎,有原则。《管子 宙和》:“可正而视,言察美恶,别良苦,不可以不审”。
第七,杜事于前。《管子 法法》:“尽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以。”
第八,行小禁微。《管子 权修》:“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可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却越来越淡薄,在城市里,邻居之间的接触是越来越少;在农村,到外面打工的人是越来越多,但欺骗和拐卖老乡的也越来越多。“人情如纸张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老乡见老乡,不是泪汪汪,而是背后一把枪”、“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等这些在现今阶段盛传的口头禅,充分的展现出我们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是多么的稀少。小时候经常会唱一首歌,就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现在去看看,去做一下社会调查,绝大多数人都会将捡到的钱物占为己有。还有见义勇为的人遭到暴打,可周围的人除了围观还是围观。现在的道德观念,真是让人寒心。
不过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比比皆是。在前一段我曾在晚上坐不上车,是位好心的公交车大哥帮了忙,说实话,当时我也在犹豫担心会不会被骗,但我还是决定相信下去,结果告诉我,我真的很幸运遇到了好人。正像这样,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是有热血、有善心的,只是由于世态的炎凉,人们越来越多的不再相信别人,才会导致这样不堪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组织起来,去把道德发扬下去,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用道德重新冲洗人们的大脑。现在几乎每个地方,包括县、镇、乡、村,都在开展普通话活动,这其实也是开展文明道德的一步,而道德指南有《论语》、《管子》等一系列著作,是祖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更多的将有关于道德伦理的思想输入到孩子们的耳朵里,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让他们从小养成,从小事做起。我也是不久前才开始接触《管子》,也看了《淮南子》,真的觉得古时所流传的那种涵养,是我们现代人所不及的,是应该认真研究和传承的。教育部门应该多多进行这种道德文化教育,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管子》在论述“礼”的重要性时主张:“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管子君臣》),对当今的人们来说,礼仪、诚信、淡泊和坚持等美德都是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仍然适用。
道德教育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树立起持久的教育观念。《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人们多多地了解道德,懂得道德,增强荣辱感,运用道德,讲究礼仪。
(二)和谐社会建设,应关注《管子》的以道治国
《管子》以道治国,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修身。《管子 权修》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主若不修自身,就不能给百姓树立好榜样,君主就是龙头,龙头往哪转,龙尾往哪跟。而在我们现代,修身更加重要,不管你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不修身,迟早会被淘汰,会被人们所遗弃,所以,修身必不可少。
第二,选才。《管子 立政》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纲领和政策措施。全篇共分九节。其中“三本”是指用人方面的三项根本原则,决定国家的治乱。“三本”:一是他的品德必须与爵位相称,二是他的功绩必须与俸禄相称,三是他的才能必须与官职相称;“四固”指鉴别人才的四项重大政策,决定国家的安危。“四固”—— 其一是标榜道德但做不到仁的人,不能授予国家大权,其二是见到贤能但不谦让的人不能授予尊贵的爵位,其三是对亲戚、权贵该罚不罚的人不能统帅军队,其四是不重视农业、不努力生产,却轻率地征收赋税的人不能担任地方官吏。“三本”、“四固”充分说明了品德低劣的人不能予以重用,强调选才不慎会带来的不良后果。现今,人才选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任用,应该德才兼备,严格考核,《管子》选才的标准,有参考价值。
第三,爱民。《管子 牧民》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充分反映了《管子》强调爱民、养民的思想。只有使“民”满足了,他才会顺从你,有了他的顺从,天下才是你的。爱民,并非一定是统治者才爱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如此。爱民就是爱你周围的人,爱你的上司或下属,这样你就会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脉广了,你的事业,你的交际都会变得四通八达。爱民是现今社会必不可少的,关注民生、民情,推广爱心,非常重要。
《管子》的治国之道,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理论,其中包括对百姓、臣子、选才、法律、用兵等方面。但这些古人治国之道用于现代国家中,只能做参考,而不能按部就班,毕竟时代的不同,而且社会也在转型,不能用同一套体制治理,应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管子》
(2)龚武主编《管子研究》
(3)郭因、龚武主编《管学论集》(上卷),黄山书社,2010年版
(4)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网站:http://www.chinaguanzi.com

(作者简介: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6:39 , Processed in 0.1228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