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后现代教育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9 02:2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后现代教育的几点思考
姜广平
       作为一种对现代教育的颠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们对现代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我们认为,这些批判与否定里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加以注意并引起深刻思考的。
       我们知道,支撑现代教育的思想支柱是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认为人有一个普遍的本质,因而主张用统一的手段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从夸美纽斯以来的课堂教学,都未能走出这种范式。
       不难看出,教育固然是一种必要的乌托邦,但这一种以乌托邦情结为基础的课堂结构与教育思想,其实是一种权力扩张。后现代对教育与课堂教学的这一评判是入木三分的。
       教育一向被人们认为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而知识不外是关于事物的经验与认识。福柯指出,知识的本质是权力,因为权力不仅在话语中创造知识对象,而且创造作为现实客体的知识对象,在现代社会中行使权力正是通过知识机器生产方式首先产生知识关系。布尔迪厄则进一步认为现代社会中再生产的实质是文化再生产,而文化再生产即统治阶级通过文化霸权规定教育制度形式、教育目的及统治阶级的文化对下层子弟施以文化暴力的过程。学校教育正是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过程,而且统治者往往又通过“教育民主化”“教育大众化”等口号标榜其合理合法性。可见,教育是现代社会文化霸权的堡垒。从这一理论基础出发,后现代的教育论认为,这一切无法实现人类自我解放和社会公正的目标,因而必须以适应大众利益的教育方式取而代之,真正无条件地给每一个适龄儿童以符合其兴趣、人性特征和智力状况的充分教育,而不能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同样也不能一直让教师处于一种中心位置而作为优势一方出现。应该尊重学习一方,尊重学习者的经验,因为说到底,学习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决于教师。课堂不应该再是系统知识传授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学生实践的场所。至于对科学知识的认知,举布尔迪厄为例,他认为应该把社会科学扩大为一个整体性场域,进而打破传统意义上理论与实践的隔离,实现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对流。他认为,要“通过对理论视角、实践视角和它们之间深刻的差异进行的理论反思”,达到对“实践理论”的深刻理解。布尔迪厄的这一理论对新课程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利奥塔是从叙事的角度批判现代教育传统的。利氏的元叙事理论认为,现代性思想依赖的是一种元叙事方式,元叙事即是那些能为科学立法的哲学话语,现代性就是依赖它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的。其实,我们看到,由于工业化的危机和计算机话语的形成,知识性质、研究范畴、学者使命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多种分歧、悖谬和可能性。虽然根本不存在天然合法的元叙事,但科学在知识系统中的一统地位也不存在了。或者说,科学或人文话语都是一种叙事方式,于是,为教育寻找一个外在目的的宏大企图就成了一种史诗般波澜壮阔的梦想。这样,“叙事危机”严重地颠覆了现代教育的合法性,因此教师的使命也就很难谈得上荣光和崇高,因为他们的任务无非是要通过话语霸权来建立知识的等级秩序和思想界的特权阶层。笔者以前曾撰文探讨过远程教育中教师角色将越来越淡化的思想,从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看,乃至可以推溯到更远的年代里,我们发现,教师注定是一种悲剧性的角色。随着数据库作为知识的来源,特别是百科全书的知识容量已足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所使用的心智训练方法将最终被淘汰,甚至教师的角色也将被计算机彻底取代。学生对教师的选择已经成为可能,教师的中心地位、主导地位、课堂话语霸权等都将丢失。教师再不可能像过去时代那样再作那种宏大的独白式的叙述了。教师与学生将是一种持续的平等对话关系。教师的身份也将发生改变,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没有任何区别的聆听者。教师充其量算一个“节目”主持人出现在教师的那个角色位置上。丁钢先生在谈到教育叙事成为可能时,虽然仍然强调康德的意义,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叙事探究成为在科学与人文这两极之间的一个中间道路,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其对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把有关生活性质的理论思想引入到活生生的教育经验之中,并通过生活(如教与学)经验的叙述促进人们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由此,我们发现另一个话题的成立:后现代的课程理论要求消解学科边界直至最终取消学科本身,这似乎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就这一点,却充分地表明了后现代主义对以往教材以静态形式反映无限膨胀的动态知识的方式极为不满。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后现代敏锐地把握了科技的发展及高科技对生命的全面占领的特点。消弥了知识的界限,或者说将学科推到了边缘位置,已经成为这一时代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师应和学生共同作为课程的开发者,以非线性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全面的知识。现代教育的目标理念,受到了后现代的强烈批评,因为,现代教育多是一种预先有计划和程序地、冷酷地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元叙事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旨在使年轻一代接受现在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知识准则,而无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世俗化,是对生活和人性多样性的抹杀。后现代主义的课程论则认为,课程建设应通过参与者的行动和交互作用形成,不仅教师和学生,而且教育学者、科学家以及相邻社区也都可以以不同方式参与课程设计并随时进行修订。这当然也就意味着那种构建宏大完整的教育理论和课程体系企图的终结,因为它与整体性、确定性和边界性等现代神话观念连为一体。同理,现代课程论中的评估也无多大价值,如果有什么意义,也就仅仅在于反馈而已。但大家都知道的,课堂反馈或教学全过程的反馈在现代课程设计中多少有点形同虚设。现代课程下的教师话语仍然具有着无限的权威性质。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崭新的话语,包括不断进行极端激进的话语创新和倾听处于边缘地带的声音,借以消解权威话语的影响。
       应该看到,后现代教育虽然是旨在颠覆现代教育,虽然其表现形态各异,甚至还没有明确的统一说法,但对现代教育而言,它有着突破与超越性的意义。这首先表现在后现代的教育理念。后现代的教育理论家们强调发展和维护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方式,反对教条,反对教育预设的终极目标。在这一点上,我发觉后现代的教育理念仍然源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哲学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自己。现代哲学也持这一观点,认为人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也就是说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终生学习的理论,最终突破了人的生物论的意义,而将人的发展定位于人的心理属性与社会性上。而随着新世纪的来到,人的发展显然有了更多的新深的内容。我认为,后现代教育的最终得以成立,其理由就在于此。
       作为一种以反思样式与批判姿态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已经非常真实地接近当下的教育场域,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改革正是沿着这种思路进行拓展的。前些日子,读《中国教育报》,发现有名的特级教师面对新课程无可措手而致泪流满面,其实质是教师未能完成一种角色的转变。后现代的教育更关注人的存在,而传统的经师则只看到了知识的价值。
       我们看到,从后现代教育的思潮中,我们至少可以提炼出“全民教育”(摒除、排斥精英教育)、“终身教育”(人是一种不完全的动物,人终其一生都必须发展自己,终生学习,人的可持续发展)、“主体教育”(教师中心话语权势旁落,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识教育”(学科边缘化,科学知识中心转移)等关键词,后现代的教育景观是让人兴奋的,当人与上帝等同的乐观主义论点被超越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处便显得特别重要。而教育也就更趋向于一种关注个体生命,强调一种微化与活化的教育,关注焦虑、绝望、行为异常等边缘性道德,也就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是一种将教育还给教育也同时还给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彻底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将不再像过去那样从来没有取得过应有的独立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丁钢:《教育叙事成为可能》(《教育参考》2002年第10期)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月第一版)
杨宝山,孙福万:《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2:27:48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师的写作偏向
姜广平

中学语文教师,作为语言的实践者与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要求具备科研水平。这种定位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多数语文教师也没有从事语言理论研究的基础与能力。当然,我们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不需要理论的指导。语文教师的任务与学者的任务虽然并不等同,但是,语文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学者化。然而,语文教师将学者的纯粹的论文写作任务全部承揽下来,显然也是一种写作的误区。

目前语文教学报刊如林,给语文教师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很多语文教师也确实是因为这些报纸和刊物的扶持而成长为一代名师的。然而当更多的语文教师都拿起笔来进行写作的时候,我们认为,这里显然存在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语文教师究竟为什么而写作? 语文教师写些什么才算是一种有价值的写作?

现在的很多语文教师,他们的写作很多只是为了应付职称考评。将写作当做自己事业中的一部分的显然不在多数。而那些进行着写作的一些教师在从事写作的过程中,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向。他们所写的一般都是纯粹的论文,考试研究知识讲解是其主要的写作对象。或者从国外舶来一些名词术语进行诠释分析便成为一种研究成果。另有一些教师则纯粹将自己的极具表象的教学经验作为书写对象,用以指导比较年轻的一代语文教师。打开报刊,我们便会发现这些现象。而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障碍体验等等却缺乏研究,对自己施教过程中所碰到的一些能够上升为理论的经验也书写得不够到位。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进行自己的写作呢? 语文教师的写作方向又应该是什么呢?


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提供一些教学前沿的经验供教育学专家和语文教育理论家进行研究


教育理论家们因为缺少实际的教学经验,因而不能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应该看到,教育家们拥有着丰厚的理论矿藏,他们可以高屋建瓴地对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最具价值的指导。但是,如果他们没有更多来自教学前沿的素材,那么他们的研究就只能是空中楼阁。语文教育家顾黄初先生就颇多这方面的感慨。而像顾黄初先生那样的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园地里默默耕耘并能够与很多语文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的理论家在我们国家还是不多见的。顾黄初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师高级进修丛书》之《语文教育观研究》一书中认为,目前我国的语文教育理论还比较浅窄、浮泛、单薄。对语文教育中多元的、多层次的耗散结构过程目前我们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没有能把触角延伸到这一领域。之所以如此,一个最大的原因便是教学前沿的语文教师没有能够给理论界提供更多的微观材料与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许多科研写作也没有与专家们结合起来。该书中提到美国一名中学教员与大学教授合作进行科研的成功范例。相比较而言,我国很多语文教师的写作并没有面向大多数学生,更没有与理论结合起来,或者说,中学教师的写作,其系统性、理论性还远远不够。我们要着力研究的是如何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那种语文教育理论,要的是那种能够将中学教师的微观探索与理论家们的宏观研究结合起来的语文教育理论。所以,我认为,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这种写作偏向是到了应该改变的时候了。


很多语文教师的写作目的仍然比较功利



他们的写作并没有结合个人在教学中的体验。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写作中,还很少有灵感体验。我们知道,写作中如果没有灵感体验,那么这种写作将会是一种非常机械的文字堆积。笔者在阅读浏览诸多语文教学期刊时便发现,有很多甚至包括在某一个地区很有些影响的教师,他们也对一些题目的讲解、分析和题目的设计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发表一些题型设计、命题趋向研究之类的文章。这无疑是将语文教学向着猜题押宝的方向上拉。很明显,这些文章的写作,以及刊物大量使用这类文章,都是对语文教学的一种误导。我们平常都说,文以情动人。语文教学更应该着眼于人的高尚的感情与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要进行写作,也就应该更加注重于个人教学体验的书写,挖掘出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灌注的那份浓郁的感情。同时在对所有语文教师的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切近于我们教学的那种理论研究,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我们都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写作规律,那就是写作者本人在写作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种对自己的教育与启发。因此,语文教师如果从这个角度进行写作,那么,其写作成绩不独对学生与读者有益,对写作者本人也会获益良多。而这种写作,笔者也敢于断言,是一定会对我们语文教学理论的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的。


语文教师的写作存在着的第三种写作偏向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写作与作文教学完全脱节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写作教学至今尚没有什么更加科学合理的序列,很多语文教师尚无法把握写作教学的规律。但语文教师的写作偏向也同样对作文教学的无序列产生了不小的消极影响。两方面互为消极的因果关系,致使目前的作文教学尚难走出困境。假如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都十分注意写作规律的把握与研究,注意尽量使自己的写作范围与写作领域进一步拓宽,那么,我敢说,作文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不合规律的东西就会很少甚至会完全消失,真正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科学、合理、有序,从而出现作文教学的繁荣局面。

从这个角度讲,很多语文教师的写作范围是极其狭隘的。这是一种严重的偏向。甚至可以说,存在着这类写作偏向的语文教师,他们的写作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的。语文界曾经就语文教师要不要写下水作文的问题进行过广泛而持久的探讨。在这里,我还是主张语文教师要写下水作文。现在的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近年来从高等院校毕业的那部分语文教师,眼水高手低。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很差的。不仅如此,其他方面的表达能力也不太理想。如果语文教师自身毫无写作的感性经验可言,那么他何以去教学生进行写作?

笔者进行过另一方面的调查,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他们在高校读书期间尚能对文学创作保持了一种可贵的冲动与热爱。但是到了中学以后,这方面的才情没有了。问其原因,答曰,工作忙。再深究其原因,乃是校方对教师的创作给予了不应有的遏制。现在,很多语文教师不要说没有时间写一点抒发性情之类的文字,就是要他们拿一些时间来读一些当下的作品也已经勉为其难了。我们从这一个侧面也完全可以明了一点,为什么目前的语文教学难以走出困境。想当年,像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等诸多名家都是在中学执教的,校方没有限制他们的写作,相反,正因为他们写作上的成就,一些名牌中学才聘请他们执教的。现在,这类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了。现在的中学教师中,有为数不多的诗人、小说家和散文家,但他们不被重视。他们的写作也是一种自由的状态。他们无法将自己宝贵的写作经验与个中甘苦告诉学生们。更有很多这样的教师,通过自己写作上的成名从而成功地逃离了教育界。我不知道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悲哀还是这些校园作家的悲哀。笔者无意借这篇文章呼吁什么。只是想论证一种写作偏向在中学教师中的存在。
从理论上讲,写作偏向的存在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偏嗜。而从教学角度上讲,语文教师的写作偏向则对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都无益处可言。我们只有克服了这种偏向,走出了这种误区,我们才有可能谈及其他的东西,譬如,如何建立对学生作文评判的主观标准,如何实施作文教学中的定向,如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有效的控制与释放……亦即我们只有走出了那些误区,我们才能真正从科学理论与实践过程出发,形成一种对写作教学的科学研究与对学生的科学指导。语文教师应该走向一种更加广阔的写作空间。

















(本文发表于《语文学习》2000年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8:57 , Processed in 0.3652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